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二、词语归类(一)重点字词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3.管夷吾举于士.(狱官)4.百里奚举于市.(集市)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下达)6.人恒.过(常常)7.行拂乱..其所为(违背)8.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9.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10.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1.征.于色.(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

色:脸色)12.而后喻.(明白,了解)(二)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畅)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 (四)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发.于声(发出)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困于心,衡于.虑(在)生于.忧患(在)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使他的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六、理解性背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7、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七、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2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2、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知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知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2、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必先苦其心志(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劳其筋骨(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行拂乱其所为(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动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三、一词多义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发:1、发于畎亩之中(任用)2、发于声(显露)士:1、管夷吾举于士(狱官)2、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四、古今异义1、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指男子,也引申官阶等级;也用作姓氏。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代词,这,这些。

今义:用作系词表示判断。

3、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义:因此、因而。

4、发于声古义:流露,显露。

今义:生长、发生、送出、表达、开展等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一、生与安乐—祸福相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篇即指出,人生在忧患中诞生和成长,但在安乐中却容易走向衰落和消亡。

这揭示了忧患与安乐这对矛盾体的辩证关系,二者相生相克,相互依存。

忧患孕育生命,安乐催生祸患。

二、忧患之利—砥砺意志忧患如磨刀石,可以磨砺个人的意志。

面对逆境,人们需要坚忍不拔、迎难而上,这正是磨练意志、增强韧性的良机。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坚强和不屈。

三、安乐之弊—消磨斗志安逸舒适的环境往往让人沉湎其中,失去进取心和奋斗精神。

安乐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懒散懈怠,失去拼搏的勇气和动力。

故而,安乐不可贪图,只有在忧患中磨砺,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四、忧患之需—防微杜渐忧患可以让人保持警惕,未雨绸缪。

当身处顺境时,容易掉以轻心,忽视潜在的危机。

忧患则能促使人们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从而避免陷入困境。

五、安乐之害—麻痹大意安乐会导致麻痹大意,让人失去危机意识。

当一切顺风顺水时,容易滋生懈怠和轻敌的情绪。

一旦遭遇变故,往往猝不及防,难以应对。

因此,居安思危十分重要,不能被安乐蒙蔽双眼。

六、安乐之戒—不可沉迷安乐犹如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消磨人的斗志。

过于沉迷安逸,会让人逐渐丧失进取心,失去生命的活力。

因此,切勿陷入安逸的陷阱,应时刻保持进取和拼搏的精神。

七、以忧御安—平衡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强调了忧患与安乐的平衡之道。

不能沉溺于安逸,也不能过分忧虑。

唯有以忧御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从而经受住人生的各种考验。

八、忧患意识—人生态度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它要求人们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挑战。

忧患意识使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避免陷入被动和困境。

九、忧患教育—立身之本文章指出,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经历过忧患的磨砺。

忧患教育是立身之本,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品格,使其在逆境中不فصاوعلادئادشلاو.屈不挠,يفةهجاوم十、安乐警示—前车之鉴历史上,因安乐而衰敗的例子不胜枚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一、文学常识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

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任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

管仲(名夷吾)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从集市上赎出来,用他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第一段: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

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二段: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常识】《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一、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

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使动用法)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

使动用法)6.动心忍性(动:使……震撼;忍:使……坚忍。

使动用法)7.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用作动词)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

动词用作状语)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动词用作状语)10.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

使动用法)11.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

使动用法)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

名词作形容词)三、一词多义1.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3)征于色(介词,在)(4)生于忧患(介词,在)2.发:(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3.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四、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3.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4.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6.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9.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五、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原创版)目录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义2.生于忧患的表现3.死于安乐的表现4.如何在忧患中成长,避免死于安乐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寓意深刻的名言,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需要在忧患中锻炼自己,而太过安逸的生活则可能导致一个人的衰败。

这里,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看生于忧患的表现。

在忧患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能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例如,一个国家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往往会团结一致,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同样,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也会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

而个人在生活逆境中,也会变得更加坚强,更有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然后,我们再来看死于安乐的表现。

在安逸的环境中,人们容易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从而导致衰败。

历史上有很多朝代的衰亡都与此有关。

如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朝政腐败,导致国家迅速衰落。

同样,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过于安逸,不求创新,也必将被淘汰。

对于个人来说,过于安逸的生活容易导致懈怠,不再有前进的动力,从而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么,如何在忧患中成长,避免死于安乐呢?首先,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认识到忧患是促使我们进步的动力。

其次,我们要在忧患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在忧患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安逸带来的陷阱,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进取。

总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主题告诫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忧患中锻炼自己,不断成长,而避免沉溺于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一、内容理解:第一部分():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1):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

第二层(2):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

第二部分():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理,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层:(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词语积累:1、实词积累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被任用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指被选拔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担子,责任④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⑤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⑥而后喻喻:明白,了解2、词类活用①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形容词使动用法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使……生存发展死:使……衰亡④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⑤劳其筋骨劳:使……劳累⑥饿其体肤饿:使……饥饿⑦空乏其身空乏:使……资财缺乏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⑨所以动以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动词使动用法)3、常考虚词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介词,从②困于心,衡于虑介词,在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由于,表原因⑤必先苦其心志其:代词,他的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则:连词,如果⑦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然:代词,这样v1.0 可编辑可修改4、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三、理解内容1、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参考: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间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名,字,时期邹国人。

二,解词1,发畎亩举筑士任是苦劳饿空乏拂所以忍曾曾益恒过衡作入出喻拂士2,指出通假字曾衡拂三,思考题1.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哪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用是什么?他们在发迹前无不地位卑微,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由他们的来历推出了磨难造就人才的观点。

2.第1段举例论证:用排比修辞,好处:加强语势,节奏鲜明,加大论证力量。

由第1段得出的结论是:故------------所不能。

3.要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4.第2段从生活,思想,行为上等几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要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5.第3段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衡而征发而阐述了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才能奋发进取。

(即生于忧患)的道理,从内在心理和外在表情阐述的。

6.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个人奋斗的角度说明了什么?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炼),才能担当重任(成就大事)。

7.文中“入则----- 出则 ------国---”论证的是死于安乐。

文中点明亡国的原因是:入则出则患。

8.第三段,先从正面论述磨练对人生的意义,既而由人生推论到治国,从反面说明了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9.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时采用什么论证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10.故-----一句的作用:过渡11.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安乐也。

12.孟子认为国君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1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说说。

14.从你知道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中,举出两个实例印证第2段的观点,每个实例用一句话表达。

海伦-凯勒,在她19个月时病魔夺去了宝贵的听力,视力和发声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三、 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9) [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1)[至]极点。
(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二、 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
(2) 畎亩:田间、田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第一大段段意:列举典型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的道理。

二、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的共同点:都是从社会底层被选拔,都历经磨难,地位卑微而成为显贵的杰出人物。

第一段用举例论证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三、列举这六个人的作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接受磨练,为下文的论理奠定事实基础。

四、6人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能调换。

五、第二段的写作特色:运用大量的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六、第二段由“故”引起全文。

第二段运用道理论证。

七、“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指出磨练益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才干。

八、第三段第一层紧紧扣住“动心忍性”的事实论据,是从主观论证的。

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段的作用:由个别推及一般,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劝勉激励的意义。

十、最后一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纳全文中心论点,醒目突出。

十一、中心:本文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国无忧患,一朝灭亡的道理。

十二、书后第一题第二问的答案: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最高道德标准,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沉湎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

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

这样才能振作精神。

奋发有为,否则就会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十三、第一段段意:列举典型事例第二段段意: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段意: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练的益处。

第四段段意: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一、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

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

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

亩,田垄。

“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

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

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

士,狱官。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9)于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是,指示代词,这。

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儒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二、知识点归纳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曾能增,增加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如果)(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6)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困之苦)(7)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8)管夷吾举于士.(狱官)(9)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0)苦.其心志(使。

痛苦)(11)人恒过.(犯错误)3、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6、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梳理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梳理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人。

二、用原文答題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オ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成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成才的主观条件):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衛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个人成才)(造就人才)上升到国家治乱(国家治理)(治理国家),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成才的主观条件):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问答题1.“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造就人才,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

3.文中“举”“发”有何异同?答: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发”是“起”的意思,指被任用;“举”是被选拔的意思,指被举用,被选拔之意。

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4.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排比。

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重点字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重点字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重点字词1、发:起,指被任用。

2、于:从。

3、畎亩:田间、田地。

畎:田间水沟。

4、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5、筑,捣土用的杵。

6、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7、市:集市。

8、故:所以。

9、任:责任,使命。

10、于:给。

11、是:这。

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

14、饿:使……受饥饿。

15、乏:绝。

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6、行:做,所行。

17、拂乱:使……颠倒错乱。

18、拂:违背。

乱:扰乱。

19、所以:用来。

20、动:使……惊动。

21、忍:使……坚强。

22、曾:通“增”,增加。

益:增加。

23、恒:常常。

24、过:过失。

这里指犯错误的意思。

25、然后:这样以后。

26、衡:通“横”,梗塞,不顺。

27、作:奋起。

指有所作为。

28、征:表现、表露。

29、发:抒发。

喻:了解。

30、入:在国内。

31、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32、拂(bì):同“弼”,辅佐。

33、出:在国外。

3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5、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6、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

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
是,指示代词,这。

(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

(生于忧患) fu )违反,阻挠 .拂(bi )同“弼”,辅佐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畎亩:田间,田地。

畎,垄沟。

举:被举用,被选拨。

士:狱官。

市:市井。

降:下达。

任:责任,担子。

空乏:资源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恒:常。

过:这时是犯过失的意思。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困:窘迫,受窘。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反映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内。

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恒:常常。

敌:匹敌,相当(力量)相等的。

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场被买回而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情颠倒错乱。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被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不通,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遭到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正反对比论证。

3.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先由具体例子入手,进一步所列举的例子加以分析。

第一段,使用排比的手法,一气列举出六个取得突出成绩的人。

他们都是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的人,他们又都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就是经历了痛苦的磨难。

这一段属于举例论证。

事例典型,语气畅达,气势磅礴。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中推导出的结论,一个“故”字紧承上文。

第二段也是对第一段的逻辑分析,分析取得大成就应该具备的条件。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磨炼一个人的各种方式。

这种磨炼,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心灵震动,性情坚韧,还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和适应能力。

第三段比第二段又进了一层,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从个人来讲,要经常犯错误,才能改正。

犯了错误,才能“困于心,衡于虑”,才能振作。

才能“征于色,发于声”,别人才会理解。

从国家来看,内部要有“法家拂士”的辅佐,外部要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否则,
国家就要灭亡。

国家也要经历“忧患”的磨砺。

最后一段,顺承前文,自然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先由具体的例子入手,进一步对所列举的例子加
以分析。

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国家。

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

最后的结论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自 第二段:紧承上文,从思想、身体、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人应经受的磨炼。

第三段: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都经历了磨难,成为圣君贤臣。

2.第二段指出人应从思想(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经受磨练。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
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而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从而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名人事例: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姜子牙从山野村夫成为宰相。

诸葛亮出身于垄亩。

名言警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