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和背景。

3.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4.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的经历。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困难是成长的机会。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内容:1.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经历。

2.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勇气和信心。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

第三章:自我认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如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的经历。

第四章:目标设定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设定明确的目标。

2.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作业:1. 思考并制定一个自己的目标,并记录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展。

第五章:积极心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任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

管仲(名夷吾)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从集市上赎出来,用他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第一段: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

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二段: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常识】《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备知识清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备知识清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清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诵读理解1、字音舜(shùn) 畎(quǎn) 傅(fù)说(yuè) 胶鬲(gé)空(kòng)乏曾(zēng) 拂(bì)士2、节奏划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字词积累通假字:(1)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2)衡同“横”梗塞,不顺(衡于虑)(3)拂:通“弼”读bì,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词性活用:(1)苦:使┅┅痛苦(2)劳:使┅┅劳累(3)饿:使┅┅饥饿(4)空乏:使┅┅贫困(5)拂乱:使┅┅违背、错乱(6)动心忍性:使┅┅震动;使┅┅坚韧;(7)过:犯过失。

(8)入:在里面。

指国内(9)出:在外面。

指国外古今异义:(1)士:狱官(2)是:这样(3)所以:用这些来……(4)作:奋起,指有所作为(5)色:脸色(6)喻:了解,明白4、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

(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国恒亡恒:常3.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啊,那可真是充满了智慧。

咱就说这人生啊,就跟种庄稼似的。

忧患呢,就好比是那些时不时来捣乱的小虫子或者不太好的天气。

你想啊,如果庄稼一直都是风调雨顺的,没有任何挑战,那这庄稼它能有多强壮呢?肯定是松松垮垮的。

就像有这么一个人,从小啊就生活在蜜罐子里。

家里什么都给他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要啥有啥。

这人呢,从来就没遇到过啥难事。

上学的时候,家里找关系进好学校,作业有人帮忙做,考试有人给透题。

这一路顺风顺水的啊,他就觉得生活就该这样,他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奋斗。

可是等他长大了呢,到社会上了。

这社会可不管你以前是啥样的啊,人家看的是你的能力。

他啥都不会啊,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受不了了。

找工作,他不知道怎么写简历,面试的时候人家问几个稍微难一点的问题,他就懵了。

这时候他才发现,以前那些顺境啊,就像个温柔的陷阱,把他给坑惨了。

再看那些经历过忧患的人呢。

就好比是在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小草。

这小草啊,它要想生长,那可得费不少劲儿。

石头压着它,它就得拼命地从缝里钻出来。

土壤里没多少养分,它就得想办法把根扎得更深,去寻找更多的养分。

这样的小草,它生命力可顽强了。

人也是一样的啊。

要是一个人从小就经历各种困难,比如说家里穷,他就得想办法去赚钱补贴家用。

学习条件不好,他就得更努力地去学习。

这样的人啊,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等他长大了,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他都能稳稳地站住脚。

咱就说那些创业成功的人吧。

他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资金不足,技术不够,市场也不了解。

到处都是难题啊,就像走进了一个满是荆棘的森林。

可是他们没有放弃啊,他们一点一点地克服这些困难。

今天去找投资,被拒绝了,明天再去找。

产品有问题了,就不断地改进。

就这么一路披荆斩棘的,最后终于成功了。

你看,这就是生于忧患的好处啊。

忧患就像是磨刀石,把人磨得越来越锋利。

而安乐呢,就像是糖衣炮弹,看着挺美,其实是在慢慢腐蚀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文言知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文言知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二、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这)2、饿其体肤饿: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三、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四、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恒:常9、生于忧患生:生存发展。

五、朗读节奏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六、理解性默写1、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

七、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这段文字中谈到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他认为人应该在困难和危难中奋发向上,而不是沉湎于安逸和享乐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来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在克服困难、面对危险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如果一个人沉迷于安逸和享乐,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最终将失去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导致精神上的堕落和消沉。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人应该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奋斗,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美好的生活。

只有在面对困难时,人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如果一个人一味追求安逸和享乐,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最终导致自己的堕落和失败。

此外,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即强调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就被视为一种优秀的品质,被奉为人生的准则。

因此,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念的一种引导和教诲。

总的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而不是沉溺于安逸和享乐之中。

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八年级上册重点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级上册重点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文章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译文、知识点、考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译文、知识点、考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整理编制:巍山县紫金中学语文教研室左增福)一、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是(9)人也,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11),饿其体肤(12),空乏(13)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4),所以(15)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6)。

人恒过(17),然后能改。

困于心(18),衡于虑(19),而后作(20);征于色(21),发于声(22),而后喻(23)。

入则无法家拂士(2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5),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6)。

二、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提出了“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

《孟子》包括《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七篇,它们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对哲学、伦理、教育等问题的论述。

文章雄辩有力,气势磅礴,言辞犀利,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后代的散文影响较大。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发,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举用、被选拔的意思。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第一大段段意:列举典型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的道理。

二、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的共同点:都是从社会底层被选拔,都历经磨难,地位卑微而成为显贵的杰出人物。

第一段用举例论证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三、列举这六个人的作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接受磨练,为下文的论理奠定事实基础。

四、6人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能调换。

五、第二段的写作特色:运用大量的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六、第二段由“故”引起全文。

第二段运用道理论证。

七、“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指出磨练益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才干。

八、第三段第一层紧紧扣住“动心忍性”的事实论据,是从主观论证的。

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段的作用:由个别推及一般,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劝勉激励的意义。

十、最后一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纳全文中心论点,醒目突出。

十一、中心:本文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国无忧患,一朝灭亡的道理。

十二、书后第一题第二问的答案: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最高道德标准,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沉湎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

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

这样才能振作精神。

奋发有为,否则就会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十三、第一段段意:列举典型事例第二段段意: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段意: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练的益处。

第四段段意: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通假字1. 曾益其所不能2. 衡于虑3. 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股国外患者3.名作动:人恒过(四)一词多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儒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二、知识点归纳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曾能增,增加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如果)(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6)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困之苦)(7)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8)管夷吾举于士.(狱官)(9)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0)苦.其心志(使。

痛苦)(11)人恒过.(犯错误)3、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6、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练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练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诗句赏析和基础等训练(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考点:1.经典诗句赏析2.文言基础3.翻译【考点研究】一、经典诗句赏析段落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问题1 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案示例1: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示例2:这些人均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问题2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示例1: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示例2:这些人均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连举六人的事例构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问题3 作者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①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又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②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4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

答案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

问题5 “发”和“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六个句子中不同用一字?三皇五帝中不乏业绩突出者,为何偏举舜一人为例?答案舜为帝王,其余为臣子;舜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成功,舜的事例更有力证明本文中心论点。

问题6 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问题7 用课文原名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①。

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②。

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③。

答案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1.课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①内容上:强调这六个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艰难磨炼后成绩了非凡的事业。

②论证上:运用举例论证,具体阐述了“磨难〞出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的论述。

③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概,增强了说服力。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发奋有为,使一个国家兴盛兴盛,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事例:〔1〕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终灭吴,成绩霸业。

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被灭国。

〔2〕司马迁遭宫刑,忍受奇耻大辱,而后愤作(史记)。

3.这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用一句名言来表达。

(例如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例如2)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4.(盂子)文章以雄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举出文中例子做具体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相同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概,增强了说服力。

5.孟子认为“逆境出人才〞,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没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时机了,那忧患意识还有现实意义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有,“逆境〞不仅仅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潦倒和沮丧都可以理解为逆境,因此忧患意识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仍应该保持忧患意识,以坚强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坎坷。

6.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造就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绩一番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不管是语文还是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学好、学精,都需要我们做到“四多原则”:多听、多作、多想、多问。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国恒亡恒:常3.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之中被任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中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被任用。

所以上天准备降重任在这个人身上,必定先使他的意志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中有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以后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注释1.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任用。

畎亩:田地。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于:在。

3.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4.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空乏:财资缺乏。

拂:违背,乱:扰乱。

5.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益:好处。

6. 人恒过,恒:常常7.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困苦,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作为。

8.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9.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名词作状语,。

拂:同弼,辅佐。

10.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名词作状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笔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笔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译文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三、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筑:捣土用的杵)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4、百里奚举于市(市:市场)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6、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7、劳其筋骨(劳:使……劳累)8、饿其体肤(饿:使……饥饿)9、空乏其身(空乏:使……受到贫困)10、行拂乱其所为(乱:使……颠倒错乱)11、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起来)12、人恒过(恒:常常)13、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14、而后作(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5、征于色(征:验,显露)1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1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敌:匹敌、相当)四、重点虚词1、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③而死于安乐也(在)五、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

2.畎亩:3.举:。

4.筑:5.士:6.市:。

7.任:8.苦:9.空乏:10.拂乱:。

11.所以12.动:13.忍:14.曾:。

15.恒:16.过:17.衡:18.作:19.征:20.色:21.喻:22.入:。

23.法家:24.拂士:25.出: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2.衡——3.拂——4.忍——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五、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答: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答: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答:年代顺序。

(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答:“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

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举例论证和事实论证。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答: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

(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答: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答: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答: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答: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答: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答: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答: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答: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答: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排比。

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委而去之()4、寡助之至()5、亲戚畔之()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1、亲戚畔之__通___2、曾益其所不能__通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__通___4、困于心,衡于虑__通___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池非不深也古___今____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___今___四、填空(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坚利委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征于色C. 死于安乐D. 衡于虑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 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A. 苦其心志B. 劳其筋骨C. 动心忍性D. 生于忧患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通____()C.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试题答案】一、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4、动词“到”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1、畔——叛2、曾——增3、拂——弼4、衡——横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1、池护城河,水池2、是此,判断词四、填空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五、D六、A. 城:内城郭:外城环:围着B. 池:护城河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委:放弃C. 至:极点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七、A八、A. 这表判断 B. 征验凭证 C. 被任用发出九、D十、A. 畔—叛背叛B. 衡—横梗塞,指不顺。

C. 属—嘱嘱托D. 曾—增增加十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课文理解习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

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

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⒈人恒过,然后能改。

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

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