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9章
法学概论精品课件ppt
![法学概论精品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10e4c9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6.png)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 系和主观过错是构成法律责任 的必要条件。
法律责任的种类
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 任和违宪责任等。
法律责任的免除
由于某些特定情况,法律责任 可以被免除,如时效、不可抗
力、自助行为等。
法律制裁
01
02
03
04
法律制裁定义
法律制裁是指国家机关对违反 法律规定的行为所采取的强制
。
法律渊源
01
02
03
法律渊源的概念
法律渊源是指法律的来源 或出处,即法律的生成方 式和表现形式。
法律渊源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 法律渊源分为正式渊源和 非正式渊源、制定法渊源 和非制定法渊源等。
法律渊源的效力
不同种类的法律渊源具有 不同的效力等级,效力等 级高的法律渊源具有优先 适用效力。
法治理念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对 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权、推动经 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法治理念的内涵
法治理念包括法律至上、权利保障、 权力制约、正当程序等核心内容,这 些内涵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 成了法治的基本框架。
法治实践
法治实践的定义
法治实践是指将法治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是实现法治的关 键环节。
02
法律体系与法律渊源
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国内法所 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内公法、私 法以及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政
策等。
法律体系的构成
法律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 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 行条例等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 协调、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法
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特征
第九章 物权法《法学概论》PPT课件
![第九章 物权法《法学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1f1c3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f.png)
第三节 用益物权
• 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因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国家所有的土地的权利。 • 特征: 1. 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开发利用、生产经营和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 2.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标的物为国家所有的城镇土地,不包括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 3.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使用土地的范围限于建造并经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4.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是笔债务,将自己拥有的一辆小汽车抵押给A,后为担保另一笔债务, 又将该汽车质押给B。B发现该汽车烧机油,将车辆送至C处维修,因维修费用 产生争议,车辆被C留置。
• 问题:该汽车被拍卖后,如何分配价款?
第四节 担保物权
• 除上述担保物权类型外,我国还有保证和定金两种担保方式。 • 保证是以人的信用作为担保,不能是债务人本人提供。 • 定金,是指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当事人一方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
对方当事人一定数额的货币。
第四节 担保物权
• 对于定金的数额,《担保法》允许当事人自行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 20%。
•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 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行使,这一原则统一适用于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1. 共有财产的处分。 2. 共有财产的分割。
第二节 所有权
• 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
•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业主对其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 住房等专有部分享有的专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 理的权利。
问题:设例中有哪些物权的发生?
第二节 所有权
• 二、共有 • (一)共有的概念和种类 • 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对同一项财产共同享有所有权。 • 物权法规定,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法学概论》全套课件
![《法学概论》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ce48ad7375a417876f8f7c.png)
法理学
▪ 第一节: 法的一般理论 ▪ 第二节:法的运行 ▪ 第三节:法治
应用法律系
法的一般理论
一、法的概念 二、法的本质 三、法的作用 四、法的渊源和分类 五、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应用法律系
法的概念
一、法的语源:
(1)法是一种判断是非曲直、惩治邪恶的(行为)规范,是正义的、公平 (2)法律是一种活动,是当人们相互间发生争执无法解决时,由廌公平裁
应用法律系
我国法的创制体系
▪ 目前我国的立法体制,便是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 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立法主体享有不同的立法权,实行立 法权的适当分离。“一元多层次”
▪ 具体分为:
1、国家(中央)立法权 2、地方立法权 3、此外,我国现行立法权的配置还有两个特殊的情况。 (1)授权立法权 (2)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权
社会法篇
国际法篇
应用法律系
宪 课教法 学 程 学
性目 质的
下一篇
法 课教理 学 程 学
性目 质的
法 理 学 与 宪 法 学
篇
应用法律系
法理学
▪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观点、方法, 深刻地了解法理,认识法律的本质、特征、结构、要 素、功能、作用、目的,了解法律的发生、发展、变 化过程及其规律。同时培养法律意识,真正拥有良好 的专业学识、知识框架和素质,形成专门性 、职业 性、系统性的法律人思维方式。
应用法律系
法的作用
▪ (一)、法律作用的概念与实质 ▪ (二)、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法的作用
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 评价作用 预测作用 教育作用 强制作用
社会作用 维护阶级统治 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应用法律系
法学概论精讲第八章-第九章
![法学概论精讲第八章-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caa1b4c9ddccda38366baf29.png)
第一节【选择题】三、保险合同人身保险合同 常用条款1、不可争辩条款:2年后不否定条款;2、交费宽限期条款;长期寿险合同中分期支付保险费的宽限期为60日,宽限期内,保险合同继续有效。
3、复效条款;(复效时间为2年)4、自杀条款:自保险合同成立之日起满2年后,如果被保险人自杀,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给付保险金。
第一节【选择题】三、保险合同财产合同特点1、是补偿性合同;(补偿数=损失数)2、保险金额以保险标的的价值为限;3、一般为短期保险合同;4、代位求偿和委付制度是财产保险的特有原则。
一、票据概念及常见票据第五节 票据法二、本票的特征第一节一、票据概念 票据是指出票人自己承诺或者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一种凭证。
常见的票据有汇票、支票、本票。
【选择/名词解释】汇票——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本票——出票人签发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第一节【简答】三、本票的特征(1)本票是自付票据,即本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为同一人;(2)本票没有承兑制度 ;(3)本票的基本当事人只有出票人和收款人。
第八章经济法第一节经济法概述第二节税法第四节产品质量法第三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节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名词解释】二、税法的概念和要素一、税收及其特点第二节税法三、税收征收管理第一节一、税收及其特点(一)税收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管理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2)固定性(3)无偿性【选择/名词解释】第一节二、税法的概念和要素(一)税法概念 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税法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
第九章权利和义务 法理学 课件
![第九章权利和义务 法理学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cd6bb1915f804d2b16c1ad.png)
二、权利与义务的区别
第一,权利与义务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 第二,权利和义务的功能不同。 第三,权利与义务对人的行为的
指引方式和目的不同。 第四,权利和义务的自主性不同。
第一,权利与义务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
义务的出现早于权利,当人们一开始处于社会群体中时,义 务观念就已经产生,人们服从氏族首领、服从习惯都是义务存 在的客观表现。 权利的出现与人对自身的利益的认识有联系, 至少在没有私有制以前,还没有真正的权利意识。
一、权利与义务的相同之处 二、权利与义务的区别 三、权利与义务的联系
一、权利和义务的相同之处
第一,权利和义务都以法定性为其主要存在形式。
权利和义务的主要存在形式就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这 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来。
首先,许多权利和义务得到了法律的确认。 其次,法律对权利和义务提供保障。 再次,法律为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法定程序。
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
法定权利是通过实在法律明确规定或通过立法纲领、 法律原则加以宣布的、以规范与观念形态存在的权利。法 定权利不限于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也包括根据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依照法律的精神和逻辑推定出来的 权利,即“推定权利”。
法定义务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以 法律规范的形式存在的义务。对公民 而言,法定义务一般限于法律明文规 定,不得作出扩大推定,即不能推定 法律禁止以外还有法律义务。而对于 国家机关,则可以作出某种形式的必 要的扩大推定。
应有权利和义务
应有义务是虽未被法律明文规 定、但根据社会关系的本质和法律精 神应当由主体承担和履行的义务,通 常以“道德义务”的形式存在,但不 是纯粹的道德义务。
习惯权利和义务
《法学概论》课件
![《法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d2944ff01dc281e53af02f.png)
问题引入
1、我国婚姻法规定男女结婚的最低年龄是多少? 2、一天夜里你走在一个漆黑的胡同里,突然蹦出一个蒙面 人,用匕首卡在你的脖子上,恶狠狠的:“拿出钱来”。 你身手敏捷,一脚把他踢翻到地,然后喀嚓一声,他死 啦,你对此事负责吗? 3、快毕业了,你去找工作,却看到这样的招录广告,其中 规定招录对象条件之一为“男性身高168公分,女性身 高155公分以上”,而你恰巧因为身高不符合该招聘单 位的要求而丧失报名资格。你怎么想? 4、 “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负责”,恰巧你买了张电热 毯漏电,把你烧伤了,床和被褥也烧坏了,你怎么办? 5、你毕业后自己创业,开了个店铺。某公安机关听说你 店铺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而强行吊销了你的营业执照,其 行为违法吗?
宪 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其他一般规范性文件
思考题
某居民区的主管部门,依据本省的地方性 法规,用招标的方式选派物业管理公司,在该 物业公司进驻小区时遭到业主抵制。他们认为 根据我国行政法规规定,物业公司选派必须经 业主大会同意。 试分析应不应该召开业主大会?
(三)法的特征
1、法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3、法是规定了人们权利义务的社会规范;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 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二、法的产生发展和历史类型
(一)法的产生发展 法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法的历史 类型同社会形态相适应的。
(二)法的历史类型
五、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法在什么地方、什么 时间和对什么人有约束力。 (一)法的效力层次 法的效力层次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 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层次决定于其制定主体的法律地位; 2.在同一位阶的法律之间,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 旧法。
高教马工程知识产权法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9
![高教马工程知识产权法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9](https://img.taocdn.com/s3/m/0dcbdc3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67.png)
第九章
知识产权法学
二、新颖性
(一)新颖性的概念(续)
在专利法上,技术的新颖性以现有技术为参照系。所谓现有技术,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前,在特定空间内的已有技术和知识的总和。新 颖性判断的实质就是判断一项技术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前是否已经公开。 专利法中的公开指的是一种已被公之于众的状态。简言之,该项技术已 经脱离了颖性
(二)新颖性的判断标准:不丧失新颖性的例外规定
依照我国专利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申请日前6个月内发生的,不丧 失新颖性:
1. 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为公共利益目的首次公开的。 2. 在中国政府主办或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3. 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这里所谓“规定的学术会 议”是指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全国性学术团体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或者 技术会议。 4. 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
准。其中主体标准就是指判断创造性的人的标准。客体标准则 是指发明创造本身所应当具备的创造性因素。具体标准可进行 如下概括:
1. 判断创造性的人应是发明创造所属专业的普通技术人员。 2. 开拓性的发明创造具备创造性。 3. 若发明创造的目的和效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则该发明创 造具有创造性。所谓目的和效果的不可预测,是指对于本专业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某一技术方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从而使发明创造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了质的区别。 4. 根据发明构成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其创造性。
由此可知,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的新颖性条件采用的是绝对新 颖性标准加抵触申请的模式。
第八章
知识产权法学
二、创造性
我国《专利法》针对外观设计提出了“与现有设计或者 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相比,应当具有明显区别”的要求。这 里,“明显区别”的要求不仅是相对于现有设计而言的,而 且还包括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这一要求已经超越了单独对 比新颖性的原则,而是引入了创造性的理念。
《法学概论电子教案》课件
![《法学概论电子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dcb06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43.png)
《法学概论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一章:法学基本概念1.1 法律的定义与特征1.2 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与联系1.3 法的构成要素: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1.4 法的效力: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第二章:法律关系2.1 法律关系的定义与特征2.2 法律关系的种类: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2.3 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2.4 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第三章:法律行为与法律事实3.1 法律行为的定义与分类:民事法律行为、行政法律行为、刑事法律行为3.2 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意思表示、客体、法律后果3.3 法律事实的定义与分类:法律事件、法律行为3.4 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的联系与作用第四章: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4.1 法律规范的制定:立法机关、立法程序、法律文本4.2 法律规范的实施:执法、司法、守法4.3 法律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4.4 法律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学术解释第五章: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5.1 法律责任的定义与特征5.2 法律责任的种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5.3 法律制裁的定义与特征5.4 法律制裁的种类: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第六章:民商法律制度6.1 民法概述:民法的定义、调整对象、民法的基本原则6.2 民法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6.3 物权法:物权的概念、种类、物权法的基本原则6.4 债权法:债权的概念、种类、债权法的基本原则第七章:行政法律制度7.1 行政法概述:行政法的定义、调整对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7.2 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种类、效力、程序7.3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的概念、范围、程序;行政诉讼的概念、范围、程序7.4 行政赔偿:行政赔偿的条件、赔偿范围、赔偿方式第八章:刑事法律制度8.1 刑法概述:刑法的定义、调整对象、刑法的基本原则8.2 犯罪: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论体系8.3 刑罚:刑罚的概念、种类、刑罚的适用8.4 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概念、基本原则、诉讼程序第九章:经济法律制度9.1 经济法概述:经济法的定义、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9.2 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的法律制度9.3 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9.4 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国有资产的定义、分类、管理与监督第十章:国际法律制度10.1 国际法概述:国际法的定义、调整对象、国际法的主体10.2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主权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10.3 国际关系法:条约法、国际组织法、海洋法10.4 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重点解析第一章:法学基本概念重点:法律的定义与特征、法的构成要素、法的效力。
《民法学》(第二版)下册参考教学课件03-09民法学-第三编 合同 第九章
![《民法学》(第二版)下册参考教学课件03-09民法学-第三编 合同 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84f0c1e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2.png)
《民法学》
第二节 买卖合同的效力
(四)交付有关单证和资料
第三编 第九章
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或者交易习惯向买受人交付 提取标的物单证以外的有关单证和资料。
——《民法典》第599条
该项义务系出卖人在买卖合同中所负担的从合同义务, 该项义务辅助主合同义务实现买受人的交易目的。
《民法学》
第二节 买卖合同的效力
五、拍卖合同
拍 卖 指对物品的拍卖,即以公开竞价的方法,将标的物的所有 权转移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
第三编 第九章
拍卖一般须经如下程序:
拍卖的表示 应买的表示 卖定的表示
《民法学》
(一)支付价款
二、买受人的义务
支付价款是买受人的主要义务。 买受人支付价款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数 额、地点、时间为之。
《民法学》
第三编 第九章
第二节 买卖合同的效力
(二)受领标的物
第三编 第九章
买受人有依照合同约定或者交易惯例受领标的物的义务。
若出卖人不按合同约 定的条件交付标的物
如多交付、提前交付、 交付的标的物有瑕疵等
《民法学》
第三节 标的物的风险负担与利益承受
一、标的物的风险负担
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的风险
指买卖合同的标的物由于不可归责于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 毁损、灭失所造成的损失。
风 险 负 担 指该损失应由谁来承担。
第三编 第九章
《民法学》
第三节 标的物的风险负担与利益承受
二、标的物的利益承受
第三编 第九章
(四)暂时保管及应急处置拒绝受领的标的物
在特定情况下,买受人对于出卖人 所交付的标的物,虽可作出拒绝接受的 意思表示,但负有暂时保管并应急处置 标的物的义务。
法学概论_第九章刑法
![法学概论_第九章刑法](https://img.taocdn.com/s3/m/bedba80b804d2b160a4ec04d.png)
• 2 、犯罪客体: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 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分类:
• 1 )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 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
• 2 )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 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
• 3 )直接客体:指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反 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
• 2 、基本特征: •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
惩罚性。
第三节 犯罪构成
• 1 、犯罪构成: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 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 观要件的总和。
• 四要件: • 犯罪客体、 • 犯罪的客观方面、 • 犯罪主体、 • 犯罪的主观方面。
• 3 、基本原则: • 1 )罪刑法定原则: •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3 )罪刑相当原则: • 4 、适用范围: • 1 )对地域的效力 • 2 )对人的效力: • • 1 、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 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 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 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 罚的,都是犯罪。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 1 、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 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 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 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具备条件:
• 1 )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 2 )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
法学概论09培训课件
![法学概论09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ff976167ec102de2bd89fd.png)
• 某日,吴某骑车上班途中一不小心撞伤了黄某。
因为黄某伤势较轻,只是脚擦破了点儿皮,所以 医生也没有在意,只是做了一点儿简单的处理。 吴某支付了医疗费之后,就和黄某各自上班去了。 三天后,黄某因伤口感染,就去医院就诊。在住 院期间,医院发生火灾,黄某在火灾中身亡。
• 思考:吴某对黄某的死亡,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 甲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一天晚上在回家路
上,被同乡乙实施抢劫,乙从甲的身上抢走 了5000元。 问:何种客体被侵犯?
犯罪客观方面
• 指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
果,以及犯罪方法、时间、地点等。
• 危害行为(作为;不作为-法定、职务、先行义务
的存在)
• 犯罪后果:犯罪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客体所
• 内容
刑罚与犯罪性质相适应; 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刑罚与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 体现
在刑法第5条明确规定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总则中规定了科学的刑罚体系。 规定了轻重有别的处罚原则如防卫过当、从犯等因其社会危害性、人 身危险性较小,因此要从宽处罚,而累犯等则需要从重处罚。 规定了比较科学的刑罚分则体系及轻重有别的法定刑,以作到罪刑相 适应.
• 某中学生甲(1984年5月6日出生)与同学
乙(1984年6月8日出生)勾结,共同准备 了螺丝刀、棍作案工具准备盗窃学校财务 室。甲乙二人于2000年5月6日晚10时乘 学校放假之际,携带作案工具盗窃了财务 室保险柜内的2万元人民币。
甲、乙二人的行为构不构成犯罪?
犯罪主观方面
• 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持的心理态度,又称罪过。 • 故意
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
•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对这
法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9章
![法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9章](https://img.taocdn.com/s3/m/abc634a0cc7931b764ce1575.png)
(三)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四)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 (五)重新审判的结果
死刑复核程序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或高 程序。它是我国贯彻死刑政策的程序 是否正确进行全面审查,然后核准 正
法学概论(第二版) 4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一)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与原则
(六)监外执行
法学概论(第二版)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阅读书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上,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樊崇义.中国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谢佑平.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刘玫.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三、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逃匿、 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一)没收违法所得的启动 (二)没收违法所得的审理程序 (三)没收违法所得的结果 (四)没收违法所得的终止
法学概论(第二版) 4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四、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一)强制医疗的对象 (二)强制医疗的程序 (三)强制医疗的审理 (四)强制医疗的解除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法学概论(第二版) 1刑事诉讼法概述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理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中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刑事 诉讼法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典。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广义的刑事诉讼法指一切与刑事诉讼有关的法律规范,除《刑事诉 讼法》外,还包括《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律师法》《监狱法》以及 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事诉讼的决定和解释;最高人民 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具体应用刑事诉讼法所做的司法解释等。
法学概论-9-f博爱-K
![法学概论-9-f博爱-K](https://img.taocdn.com/s3/m/ad89040dbcd126fff7050b30.png)
第三节 刑事强制措施
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拘留: 拘传的强制力最轻。 取保候审可分为人保和财产报。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监视居住最长不超过6个月,执行监视居住的机关是公安机关。 逮捕必须经检察院或法院决定,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逮捕必须出示逮捕证。
自诉案件:法院直接受理: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 案件;被害人有证据但公安检察不追究的案件。
级别管辖: 基层法院:普通刑事案件。 中级法院: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可能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的案件。 地区管辖: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法院管辖。
第二节 犯罪诉讼证据
证据的种类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鉴 定、勘验笔录、视听资料。
P286
诉讼参与人: 1.当事人:原告、被告。 2.其他参与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 回避人员范围: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 情形:是本案当事人近亲属;本人或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担任过本案的 证人、鉴定人、辩护人、代理人;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到公正 处理的。 立案管辖: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贪污贿赂案件由检察院立案侦查。 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由国家安全机关办理。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由军 队保卫部门侦查。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 监察机关调查职务犯罪,涉嫌职务犯罪的,移送检察机关。
D.律师
究行为人的刑事责 任?( ) A.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B.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C.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D.受害人已告诉的犯罪
法学概论 第九章PPT讲义
![法学概论 第九章PPT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fb3dc4e3c1ec5da50e270d7.png)
论述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200907多选]
(1)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 为罪,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受罚。这就是说,哪些行为是犯罪,应当处 以哪样的刑罚,都应当以事先有明文规定的为限;刑法未规定禁止的行 为就不能认为是犯罪,刑法未规定应当使用的刑罚就不能判处。我国刑 法的全部内容自始至终贯穿着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新中国的刑法是社会主义的刑法,反对一 切特权。对任何人犯罪,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 教育程度、居住期限、宗教信仰有何差别,也不论其家庭出身、本人成 分、社会地位、政治面貌何不同,在适用法律进行定罪、量刑和行刑时 都必须一律平等,决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刑相当原则。罪刑相当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原则,或称罪刑相称 原则。罪刑相当原则既是刑法的制定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刑法 的适用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从刑法的制定看,在刑法总则和刑法分 则中,都体现了罪刑相当原则。刑法的适用中,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 在定罪量刑时,必须严格贯彻罪刑相当原则,做到定罪准确,量刑适当, 不偏不倚既不能重罪轻判,也不能轻罪重判,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刑 罚的目的,有效地同犯罪进行斗争。
法学概论
第九章
刑法
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 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 (1)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 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 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的顺利进行。
[应用]外籍人是否适用我国刑法?[201007案例] 迈克系外国国籍,2001年来到我国,在某市外国语学校 任教。迈克在我国任教期间,利用教师身份,搜集我国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报,并窃 取我国大量机密文件。某市公安机关于2003年1月将其 逮捕,并在其住所内查获一批机密文件。迈克对上述罪 行供认不讳,但认为中国法院无权对 其判罪量刑。 问题:迈克的行为是否应适用我国刑法,由我国法院进 行审判?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立案的程序
对立案材料的接受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
对立案材料审查的处理
对不立案的监督
法学概论(第二版) 2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二、侦查
(一)侦查的概念 (二)各种侦查行为
讯问犯罪嫌疑人 询问证人、被害人 勘验、检查 搜查 查封、扣押物证、书证 鉴定 技术侦查措施 通缉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
(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 (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和检查工作时发 现的错误裁判; (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的纠正错案的议案; (4)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新闻 媒介、人民群众等对生效判决、裁定提 出的质疑、意见和情况反映等。
法学概论(第二版)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1.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哪些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 3.侦查阶段依法可以采用哪些强制措施? 4.刑事诉讼证据有哪些种类? 5.提起公诉的条件有哪些? 6.法庭调查的程序和步骤有哪些? 7.在第二审刑事诉讼程序中,能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为什么? 8.暂予监外执行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9.人民检察院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决定不起诉? 对于不起诉,有关机关或人员应该如何应对?
法学概论(第二版)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法学概论 (第二版)
法学概论(第二版)
第九章刑事诉讼法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1 刑事诉讼法概述 2 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 3 刑事审判的组织和程序 4 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5 刑罚的执行
法学概论(第二版)
要点提示
1.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2.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 3.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二)回避的理由与适用范围
回避适用的范围,即回避适用的人员,根据规定,这些人员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 员、鉴定人、翻译人员。
(三)回避的程序
提出回避的方式:(1)自行回避。(2)申请回避。(3)依职权回避。 回避的决定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同的回避适用对象分别由不同的机关和人员决定
(二)刑事诉讼法的理念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结合 诉讼效率
法学概论(第二版) 1刑事诉讼法概述
(三)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四)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依靠群众原则。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审判公开原则。 保障辩护权原则。 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 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刑事司法主权原则。
法学概论(第二版)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THANKYOU FORWATCHING
三、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逃匿、 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一)没收违法所得的启动 (二)没收违法所得的审理程序 (三)没收违法所得的结果 (四)没收违法所得的终止
法学概论(第二版) 4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四、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一)强制医疗的对象 (二)强制医疗的程序 (三)强制医疗的审理 (四)强制医疗的解除
(六)监外执行
法学概论(第二版)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阅读书目: 1.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上,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樊崇义.中国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谢佑平.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刘玫.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二)审查起诉
(三)提起公诉和不起诉
法学概论(第二版) 3刑事审判的组织和程序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一、审判组织 (一)独任制 (二)合议制 (三)审判委员会
二、第一审程序 (一)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二)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三)简易程序
法学概论(第二版) 3刑事审判的组织和程序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七、附带民事诉讼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三)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审判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法学概论(第二版) 2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一、立案
(一)立案的概念
(二)立案材料的来源和立案条件
立案材料的来源:(1)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 (2)有关单位和个 人的报案或举报。 (3)被害人的控告。 (4)犯罪人自首。 立案的条件:(1)认为有犯罪事实。 (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法学概论(第二版) 1刑事诉讼法概述
(三)非法证据排除 申请排除非法证据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启动对证据合法性的调查
法庭对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
非法证据的排除
法学概论(第二版) 1刑事诉讼法概述
六、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 (二)强制措施的种类
拘传 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 刑事拘留 逮捕
法学概论(第二版)
5刑罚的执行
二、各类判决、 裁定的执行机关和执行程序
(一)被告人被判决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执行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二)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
(三)对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判决的执行 (四)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的执行 (五)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
(三)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四)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 (五)重新审判的结果
死刑复核程序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或高 程序。它是我国贯彻死刑政策的程序 是否正确进行全面审查,然后核准 正
法学概论(第二版) 4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新编21世与原则
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二)附条件不起诉
1.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 2.附条件不起诉的考察
3.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后果
(三)犯罪记录封存
法学概论(第二版) 4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二、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一)和解协议的适用范围 (二)和解协议的审查与制作 (三)和解协议的效力
法学概论(第二版) 1刑事诉讼法概述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五、刑事证据
(一)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1)证据的客观性。 (2)证据的关联性。 (3)证据的合法性。
(二)刑事证据的种类
(1)物证; (2)书证; (3)证人证言; (4)被害人陈述;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6)鉴定意见; (7)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8)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法学概论(第二版) 1刑事诉讼法概述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理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中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刑事 诉讼法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典。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广义的刑事诉讼法指一切与刑事诉讼有关的法律规范,除《刑事诉 讼法》外,还包括《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律师法》《监狱法》以及 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事诉讼的决定和解释;最高人民 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具体应用刑事诉讼法所做的司法解释等。
三、第二审程序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二)上诉和抗诉 (三)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审判 (四)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处理
四、死刑复核程序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
死刑复核程序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对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进 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别 程序。它是我国贯彻死刑政策的程序保障措施,其任务对死刑判决或裁定所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 是否正确进行全面审查,然后核准 正确的死刑判决或裁定,纠正不适当或错误的死刑判决或裁定。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法学概论(第二版)
三、刑事诉讼中的管辖
1刑事诉讼法概述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法学概论(第二版) 1刑事诉讼法概述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四、回避
(一)回避的概念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因与案件或 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依法不得参加该案的侦查、起诉、 审判等诉讼活动的一种制度。
法学概论(第二版)
一、刑罚执行概述 (一)刑罚执行的概念
5刑罚的执行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二)执行根据
我国 《刑事诉讼法》第248条规定,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所 以说,刑罚的执行根据是 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具体包括:(1)已过法定 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和裁定;(2)终审的判决 和裁定;(3)最高人民法院 核准的死刑的判决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
(三)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
(三)侦查终结
法学概论(第二版) 2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三、提起公诉 (一)提起公诉的概念
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自行 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 全面审查,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 院进行审判的一项诉讼活动。提起公诉 是人民检察院的一项专门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