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合集下载

当代宗教研究中的话语权问题

当代宗教研究中的话语权问题

当代宗教研究中的话语权问题郭长刚张凤梅2013-1-10 12:51:11 来源:《中国宗教》2011年第8期以建构于西方语境的宗教观念和理论来解读中国的宗教问题,不可避免会造成误读以及理论和政策上的困境。

要摆脱这种误读和困境,中国学者必须检讨宗教研究中所使用的西方话语体系,并通过探讨中国宗教信仰的特色,确立自己的话语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宗教对全球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就我国情况而言,宗教既关乎社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又影响我国的国际交往与联系,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宗教政策多有误解,并时有歪曲和攻击,这一方面是出于其政治和意识形态目的,另一方面也与宗教研究的话语体系直接相关:以建构于西方语境的宗教观念和理论来解读中国的宗教问题,不可避免会造成误读以及理论和政策上的困境。

要摆脱这种误读和困境,中国学者必须检讨宗教研究中所使用的西方话语体系,并通过探讨中国宗教信仰的特色,确立自己的话语权。

一根据宗教社会学理论,宗教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功能,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某种需要。

如马林诺夫斯基就指出,“宗教并非产生于人类的沉思或反省,也非产生于幻觉或误解,而是产生于人类生活的现实不幸,产生于人类计划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强烈的个人依恋与死亡这一最令人感到无奈和绝望的事情的存在,是宗教信仰的最主要源泉”。

因无力控制生存环境而导致困惑,邪恶和不幸又让人备感无助,宗教则可以让人感到有一种比自身强大的力量和希望。

马林诺夫斯基的这种功能主义把宗教的存在归因于人类个体的基本需要、内驱力和情绪,具有个体主义的和心理学的特征。

拉德克力夫-布朗提出了另一种功能主义,即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宗教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或结构的需要。

在他看来,社会的稳定需要有对价值、信仰和准则的大体一致的认识,宗教仪式可以加强整个社会的信仰结构、价值观念和社会准则,因为对地狱的恐惧、触犯了神明后的焦虑,或者对恶魔诱惑的担心等,都有助于保障社会的一致。

西方宗教影响

西方宗教影响

浅谈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学院:护理学院专业:护理学学号:2009300026班级:09级二班姓名:冯娅婷浅谈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内容摘要: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可以说宗教是研究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宗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涵盖了政治、法制、经济等各个领域。

关键字:宗教政治法制经济影响一、宗教对西方国家政治的影响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

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

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即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中世纪时,西方有许多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

宗教与政治虽然核心不同,但本质却是一样的,对人的要求都具有绝对的倾向,宗教要求信徒的绝对服从,而政治则追求和强调统治其国民的至高主权。

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特性,二者在实际生活中才能互相协助,相辅相成。

一方面,统治集团要求社会的宗教结构与政治结构相适应,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宗教的巩固、保持和发展也都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支持。

宗教参与政治的形式之一便是形而上的宗教理念。

即以其教旨吸引民众,以其教法整合民众,使教徒以教义教法为基本原则和最根本的目标参与社会的政治活动。

远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德国教皇利用赦罪来敛财,进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巩固自己的政权。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

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

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

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

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

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

美国与欧洲的区别

美国与欧洲的区别
基督教内部的改革派的挑战是基督新教运动,也就是以路德和卡尔文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个运动导致了众多的欧洲国家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束缚,并对基督教作了新的诠释,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基督教,就是新教。
世俗的脱宗教化的挑战是在天主教实力最强大的地区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主张复活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是基督教统治欧洲之前的世俗文化,肯定世俗享乐的正当性,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张扬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反对基督教的神本主义。
其实制裁是一个双刃剑,既损害中国利益也有损美国利益,美国一些财团和政治家也反对中国这样大的贸易伙伴进行制裁,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是反对制裁的著名人士,基辛格博士主导着一个对华贸易咨询机构,一直为中国的权益呼吁,反对制裁中国,尤其是反对利用贸易武器制裁中国,为此遭受到美国保守派的不少批评。一般指责基辛格和在国会中主张制裁中国的人士,往往也是基督教的热心人士,如国会中的汤姆·迪勒(Tom Delay)、杰希·赫尔姆斯、迪克·阿米等等。而基辛格则是个犹太人,不信基督教。
而且,因为世俗化,欧洲的色情也成为世界现代色情产业的先导。色情业方面的花样及法律界定,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都唯欧洲之马首是瞻。北欧的一些国家据说在大街上就可以看到男女群交的情景,法国的色情也被蒙上一层浪漫色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美国学者马斯登说,传统的明显的基督教特征在美国没有磨损多少,但在欧洲,赤裸裸的世俗的意识形态之风却在猛烈吹佛。
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法西斯纳粹主义运动,是近代欧洲世俗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尼采的反基督思想、偶像崇拜式样的超人思想、达尔文主义的社会进化论、种族论等世俗化反基督的理论都在纳粹运动中受到追捧和喝彩,成为纳粹运动的思想基础。
与欧洲世俗化进程同步进行并且互为因果的,是欧洲的基督教的衰落。经过近两百年的深刻的世俗化进程,现在,在欧洲,基督教已经徒有形骸,宗教在国民生活中已不再占主导地位,基督教徒为少数人群,民众的多数都已经在思想上及生活方式上彻底的世俗化。基督教的影响仅仅在文化习俗及传统上。欧洲国家在现在已经不能说是基督教国家了,只能说是基督教文明国家。

【最新word论文】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渊源及音乐、文化特征【艺术伦理专业论文】

【最新word论文】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渊源及音乐、文化特征【艺术伦理专业论文】

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渊源及音乐、文化特征内容摘要:殖民时期宗教音乐在非洲裔美国黑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最初以南方宗教习俗——野营会中演唱的歌曲的形式出现,最终发展为更具有艺术特色的灵歌。

关键词:野营会歌曲灵歌美国黑人音乐文化传统多种多样,一种以世俗民间音乐为主要倾向,形成拉格泰姆、布鲁斯、爵士等音乐体裁;另一种是以教堂为中心的宗教音乐。

世俗化和宗教化的美国黑人音乐呈现一种强有力的共生关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突出体现在表演家的艺术生涯中。

许多黑人艺术家生活在宗教和世俗两个音乐世界中,他们星期六为世俗的晚会献艺,星期天则为教堂提供虔诚的宗教音乐,因而宗教性的黑人音乐也融入了民间世俗因素。

本文拟从美国宗教信仰复兴运动中的野营会歌曲谈起,对由此基础上形成的更具艺术性的黑人灵歌,探讨其音乐及文化特征。

一、黑人灵歌的原型——野营会歌曲北美殖民地是在欧洲各国一系列海外扩张和殖民活动下形成的,因此形成许多教派,但都被英格兰国教的官方教会看做是异端邪教加以排斥和迫害,这样就引发了为争取宗教自由的信仰复兴运动,也就是1730年的大觉醒运动(TheGreatAwakening)。

宗教复兴运动直接影响体现在1790年至1830年间为礼拜者组织的宗教活动——野营会。

这场在美国各教派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活动加强了各教派的联系,也促进了基督教在北美的广泛传播。

参加礼拜者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和白人信徒,他们带着野营用的生活用品来到野外的树林,进行四五天甚至一个星期的宗教仪式。

通常包括牧师讲道、祈祷和唱颂歌,一般都有几千名甚至上万名教徒参加。

历史上第一次“野营会”是1800年在肯塔基州的罗根举行,后来流行到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马里兰、田纳西以及南北卡罗来纳等地方,成为南部地区宗教性的惯例习俗。

早期野营会规模大、嘈杂且混乱,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列克星敦(美国肯塔基州中北部城市)东北部举行的,持续6天,参加人数在1万到2.5万之间,礼拜者昼夜祈祷、呼喊、演唱宗教歌曲,一种奇特、超自然的力量弥漫在所有礼拜者的思想中。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世俗生活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两者之间常常存在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宗教信仰如何在世俗生活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融合。

一、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宗教信仰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个体角度看,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以信仰支撑和精神寄托,帮助人们建立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对生活的指引。

宗教信仰还能够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和宽慰,在人生的低谷中给予力量和希望。

从社会角度看,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的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于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宗教也能够为社会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系统,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的形成。

二、宗教信仰与实际生活宗教信仰并不仅仅局限在宗教场所中,它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宗教信仰可以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例如,基督教的爱与宽恕、佛教的慈悲与坚忍、伊斯兰教的虔诚与忍耐等,都能够引导信徒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宗教信仰还常常与世俗生活中的一些仪式和习俗有关联。

例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都往往伴随着宗教仪式的进行。

这些仪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特殊的仪式性活动,体现了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中的体现。

三、宗教与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中还与道德伦理息息相关。

不同宗教有着各自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例如,基督教强调人的平等与爱,佛教强调舍己为人与慈悲心,伊斯兰教强调虚心与正直等。

宗教信仰也常常对一些具体的道德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应。

例如,宗教经典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家庭的重要性、财产的正确获取等问题都有着具体的教导和规范,这为信徒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提供了借鉴和指引。

四、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宗教信仰不仅对个体产生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宗教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人文主义——精选推荐

人文主义——精选推荐

⼈⽂主义⼈⽂主义(humanism)⼈⽂主义并没有统⼀的定义,因为许多不同的⼈称⾃⼰或被称为⼈⽂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

有些⼈⽂主义观念互相之间⾮常⽭盾。

在⾃由民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新教或天主教的思想学派中都有⼈⽂主义的派别。

甚⾄古罗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今天可以被称为⼈⽂主义的思想流式。

那时的⼈⽂主义当然与⽂艺复兴或启蒙运动的⼈⽂主义⾮常不⼀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德⾥希·席勒的⼈⽂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威廉·冯·洪堡的⼈⽂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主义完全不同。

⽂艺复兴时期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在洪堡的时期科学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主义是⼀种哲学理论和⼀种世界观。

⼈⽂主义以⼈,尤其是个⼈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对⼈⽂主义来说,⼈与⼈之间的容忍、⽆暴⼒和思想⾃由是⼈与⼈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的⼈⽂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

在启蒙运动的⼈⽂主义中,超⾃然的解释⼀般被忽略,⼈们将这种⼈⽂主义也称为“世俗⼈⽂主义”。

词语概念作为⽂艺复兴核⼼思想欧洲⽂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性和⼈的价值,要求享受⼈世的欢乐,要求⼈的个性解放和⾃由平等,推崇⼈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作为历史概念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义主要被⽤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较先进的思想。

⼀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艺复兴,⽽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主义。

⼈⽂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与拉丁⽂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过这个词了。

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类统称为Humanität,当时的⼈⽂主义者称他们⾃⼰为humanista。

⽽Humanism这个词却⼀直到1808年才出现。

宗教对于美国的影响

宗教对于美国的影响

宗教对于美国的影响今日的世界霸主,美国,与此前的列强相比,有两个鲜明的不同,一个是金融霸权,另一个就是传教士精神。

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宗教对于美国的影响美国总是不厌其烦的美式民主。

这已经成了美国的一种执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跟美国建国之初的宗教渊源有所联系,美国建国的核心力量是来自于英国的清教徒,清教徒将恪守上帝之规则,传播上帝之福音视为终生之己任,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且极为虔诚,在美国建立前,北美十三殖民地的法律就已经具有相当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种想要推销自己模式的传教士精神,铸造了今日之美国以及普世价值观。

一、清教徒建立的殖民地与澳大利亚不同,建立北美十三殖民地的主力并非英国违反乱纪的囚犯,而是一群因为信仰不同而在国内备受打击的清教徒,这些人品德高尚,恪守纪律,而且往往是有产阶层,他们逃离英国并非贫穷,而是不愿意在受到当局的迫害。

这些受过良好教育,而且拥有一定财产的清教徒最终缔造了美国。

这是北美与澳大利亚的本质区别,澳大利亚成员多为流放的囚犯,是实在的底层,而北美殖民地则来源复杂,清教徒是这复杂来源中的核心,著名的登上北美的五月花号,就是搭载了一群虔诚的清教徒。

1826年在美国波士顿出版的《新英格兰回忆录》这样写道:“我们的父辈在建立这个殖民地的过程中,蒙受了上帝多方面仁慈的关怀,……我们亲眼所见以及父辈讲给我们听的,都应当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要世世代代学会赞颂上帝,让上帝的仆人亚伯拉罕和上帝的选民雅各的子孙永远记住上帝的圣迹……这些事实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以使上帝享有他应有的荣光……。

”一本记述殖民地历史的历史著作既然以如此宗教化的语言作为开端,其风格居然与圣经类似,足见在美国人心目中,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开篇既不是赞颂移民们的吃苦耐劳,也不是赞颂领袖们的雄心壮志,而是以对上帝的赞美开端。

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渊源及音乐、文化特征

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渊源及音乐、文化特征

‎‎‎‎美国黑人灵‎歌的发展渊‎源及音乐、‎文化特征‎内容摘要‎:‎殖民时期宗‎教音乐在非‎洲裔美国黑‎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最初以‎南方宗教习‎俗——野营‎会中演唱的‎歌曲的形式‎出现,最终‎发展为更具‎有艺术特色‎的灵歌。

‎‎关键词‎:‎野营会歌‎曲灵歌‎美国黑人‎音乐文化传‎统多种多样‎,一种以世‎俗民间音乐‎为主要倾向‎,形成拉格‎泰姆、布鲁‎斯、爵士等‎音乐体裁;‎另一种是以‎教堂为中心‎的宗教音乐‎。

世俗化和‎宗教化的美‎国黑人音乐‎呈现一种强‎有力的共生‎关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突出‎体现在表演‎家的艺术生‎涯中。

许多‎黑人艺术家‎生活在宗教‎和世俗两个‎音乐世界中‎,他们星期‎六为世俗的‎晚会献艺,‎星期天则为‎教堂提供虔‎诚的宗教音‎乐,因而宗‎教性的黑人‎音乐也融入‎了民间世俗‎因素。

本文‎拟从美国宗‎教信仰复兴‎运动中的野‎营会歌曲谈‎起,对由此‎基础上形成‎的更具艺术‎性的黑人灵‎歌,探讨其‎音乐及文化‎特征。

‎一、‎黑人灵歌的‎原型——野‎营会歌曲‎北美殖民‎地是在欧洲‎各国一系列‎海外扩张和‎殖民活动下‎形成的,因‎此形成许多‎教派,但都‎被英格兰国‎教的官方教‎会看做是异‎端邪教加以‎排斥和迫害‎,这样就引‎发了为争取‎宗教自由的‎信仰复兴运‎动,也就是‎1730年‎的大觉醒运‎动(The‎Grea‎t Awa‎k enin‎g)。

宗教‎复兴运动直‎接影响体现‎在1790‎年至183‎0年间为礼‎拜者组织的‎宗教活动—‎—野营会。

‎这场在美国‎各教派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活‎动加强了各‎教派的联系‎,也促进了‎基督教在北‎美的广泛传‎播。

‎参加‎礼拜者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和‎白人信徒,‎他们带着野‎营用的生活‎用品来到野‎外的树林,‎进行四五天‎甚至一个星‎期的宗教仪‎式。

通常包‎括牧师讲道‎、祈祷和唱‎颂歌,一般‎都有几千名‎甚至上万名‎教徒参加。

美国文化论文浅谈基督教与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论文浅谈基督教与美国文化

十字架与星条旗——浅谈基督教与美国文化马克思·韦恩说:“美国是最世俗的,同时又是最信奉宗教的国家。

”这句话看似矛盾,却恰恰说明了宗教在美国的独特面貌。

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在美国有着极其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美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和凝聚力,对美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受基督教的影响,超过了近代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

基督教的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所及,不仅在宪法和一般法上,也在整体文化之中,其影响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这里所说的“基督教”,主要就基督教三大派系而言,但是也包括一般西方文化而论。

美国建国不过二百余年,但基督教却是与其建国源头密不可分,伴随其历史一路成长。

一、基督教在美国的发展历史1、躲避宗教迫害的避难所第一批移民主要是清教徒。

迫于英国国教的打击和迫害,1620年,他们乘着“五月花”号(Mayflower)客轮漂洋过海来到这块“乐土”(the promised land),在普利茅斯建立了殖民点。

他们笃信加尔文的“预定论”和“选民论”,恪守禁欲主义,富有开拓与务实精神,把严格自律的生活,勤勉的工作和对事业成功的不懈追求,视为对自己神圣信仰与职责的检验,梦想着在北美建立一个“圣经共和国”。

2、北美大陆上的蓬勃发展美国早期广袤隔绝的地理环境为世界各地其他宗教派别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北美成为各国教徒的避难所和新天地。

然而,由于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提倡的理性主义传播到这里,导致民众宗教热情的衰落,也因此引发了旨在振兴教会的宗教大觉醒运动。

这场运动始于18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它培养了北美的宗教宽容气氛,同时也强化了北美殖民一体化的概念。

运动期间,传教士的巡回布道打破了不同教会宗派之间的封闭状态,在激起民众宗教热情的同时,也使“上帝选民”的观念深入人心,唤醒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上帝与政权之争然而,独立战争使得北美各教派之间产生了分裂,并且在战争结束后,没有任何一个教派能够在整个联邦中确立统治地位。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

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是还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

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这些人得名清教徒。

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省,反对奢华纵欲。

17世纪上半叶因宗教不满和经济压力,大批清教徒移居北美。

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

清教徒在美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清教徒在美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清教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据记载,早期移民到马萨诸塞州的人当中,有超过一百个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一位历史学者称那时的麻州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

在到达新大陆仅仅六年之后,虽然清教徒们还在为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奋斗,但是他们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了哈佛学院。

清教徒期望教会的传道人有高等的学历。

他们的妇女虽没有接受学院的教育,却都识字而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们的小孩从一开始学习字母,就有一套福音ABC读本。

清教徒们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早期的清教徒生活是严格按照《圣经》的标准生活的。

而和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圣经》,然后根据阅读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他们不需要神父,直接向上帝祈祷,一切都在单个个体和上帝之间直接进行。

因此当时的人们需要读懂《圣经》,读懂《圣经》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学校就建立起来,教育也随之得到长远的发展。

今天的美国人毫无疑问地坚持了清教祖先的优良传统,非常地重视教育。

在今天的美国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美国的教育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试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征

试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征

试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征作者:董小川白丰绩更新时间:2010-6-29[摘要]基督教基要主义是美国新教福音派的一翼,曾经在20世纪初期风靡美国,对美国宗教、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和冲击。

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有八大特征:保守主义的宗教特征、反动的政治特征、传统主义的文化特征、好战的风格特征、分离主义的组织策略特征、内部分歧的观点特征、超自然论的理论特征、边缘化的属性特征等。

基督教基要主义是美国新教福音派的一翼,20世纪初期产生,20年代以反进化论运动风靡美国,随后几起几落,70年代以后以新基督教右翼的面孔参与美国社会政治生活,对美国宗教、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和冲击。

讨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特征既是对美国基督教基要派和基要主义运动的研究,也是对美国宗教、政治和文化变迁的历史回顾与认识,同时,也会对我们更加深刻地解读当今美国社会有所裨益。

一、保守主义的宗教特征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信仰为主的国家,早在殖民地时代的美国就是以保守主义新教各个教派为主的社会。

作为美国宗教保守主义的继承者,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最突出的宗教特征就是保守主义。

这种保守性以其5条信仰原则而著名,即1910—1915年陆续出版的12本小册子所阐述的《基要原则》。

即:第一,《圣经》无误;第二,基督乃贞女所生;第三,基督乃为拯救人类而受难;第四,基督死后复活;第五,圣迹真实可信。

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的保守主义宗教性质至少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圣经》的卫道士。

基要主义认定《圣经》是对人间一切的文字解释,就是对否定《圣经》和非《圣经》的理论观点进行无情的揭露。

维护{圣经》权威,特别是文字权威,成为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最重要的宗教任务。

著名基要主义领导人诺里斯说:“如果没有《圣经》的那些文字启示,我们就得不到任何启示。

”另一个著名基要主义代表人物斯特拉顿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基督教《圣经》的绝对可靠。

这不仅包括他的启示,还包括坚信基督的再次降临。

世俗人本意识与宗教人本意识的对立与统一

世俗人本意识与宗教人本意识的对立与统一

世俗人本意识与宗教人本意识的对立与统一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然而,对这两大文学源头在文化内核上的异质互补特性,却缺乏深刻的认识。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都投射、蕴涵了人性中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特点,因此,它们各自在此一层面上表现为对立与排斥的关系,而在彼一层次上则表现为互补与统一的关系。

这种对立与互补、矛盾与统一的文化禀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作为文化之主体的人自身内涵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一古希腊神话是原始初民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原始欲望的象征性表述。

在神话中,神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神的欲望就是人的欲望,神就是人自己;神和英雄们为所欲为、恣肆放纵的行为模式,隐喻了古希腊人对自身原始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古希腊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

关于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故事,表现了人与自然分离后对自然的强烈的探索精神。

普罗米修斯与《圣经》中的人类的祖先亚当与夏娃以及英雄与圣人不同,他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动,并敢于违抗天帝宙斯的意志,有很强的叛逆精神、自由意志和主体意识,表达了古希腊人在自然面前的理想和激情。

稍晚一些时候的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较之早期的神话愈显强烈,其内涵也显得更为丰富。

因为,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人既感到了自然之主人和社会之主人的骄傲,同时又感受到除自然异己力量之外的社会异己力量的束缚。

因而英雄们总是因“命运”之重负而深感行动的艰难,但又从不放弃行动,敢于反抗“命运”的捉弄。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强烈的行动意识,表明了人的主体性上升到了一个自觉意识的高度。

尽管他的结局说明,反抗“命运”的过程正是走向命运圈套的过程,这种悖谬现象隐喻了人类抗争的悲剧性命运,但是,正是这种“困兽犹斗”的抗争意识,体现了个体生命的无穷追求与“命运”的不断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希腊式悲剧精神,其中高扬着人的主体意识和自由意志。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特点[ 摘要]美国是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

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上唯一超级强国。

其在文化、经济、工业、军事及科研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第一地位。

作为世界第一的文化输出国和文化强国,美国文化有着许多不同于它国的特征。

关键词:美国文化、大学文化‘、自由主义大学文化的影响力相比于其他国家“象牙塔”似的大学文化,大门紧闭,自成一体。

美国的大学并不在文化的边缘,被动接受或者大门紧闭自成一体,而处于整个文化的中心,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校园都存在着丰富、活跃的文化生活。

在美国,大学的演艺中心就是整个地区的文化核心,而大学校园也承载和表现了地区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各大学共有700个博物馆、3527 个图书馆和超过2300 个剧院,几乎覆盖美国全境,可以在美国各地提供文化传播,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大学对于美国人的归属意义使得校园拥有某种公益精神,促进了文化建筑、活动的持续发展。

二、宗教文化的印记现代美国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信仰宗教。

美国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就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结合。

或者说, 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所以, 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认为, 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 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

美国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基本结构。

美国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从来都是不可分离的。

特别是20 世纪以来, 美国宗教界进入世俗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 宗教势力不但进入大众传播媒体, 而且进行纯商业性活动。

正如刘澎所说:“宗教对于美国, 不是可有可无, 而是须臾不可或缺。

”倡导务实、俭约、聚财与追求丰富、活泼、参与的宗教文化传统美国学者纽豪斯认为:美国宗教与生俱来便有务实的传统,它不怎么注重神学理论的枯燥钻研,而是热衷于把神学应用于社会生活实际,这与美国早期拓疆建国的历程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

面对当时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宗教惟有应用于实际才有可能在北美大陆生根发芽,获得新生。

福音歌曲《When_You_Believe》演唱技法中的宗教世俗双重性

福音歌曲《When_You_Believe》演唱技法中的宗教世俗双重性

9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福音歌曲《When You Believe》演唱技法中的宗教世俗双重性郑丽饶摘 要:《When you believe 》是电影《埃及王子》的主题曲,曾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本文将以其1999年奥斯卡现场版本为例,立足于以惠特尼为代表的演唱宗教性特质,以玛丽亚为代表的演唱世俗性特征这一视角,来探究《when you believe 》演唱风格与技法中所蕴涵的宗教世俗双重性特点。

关键词:福音歌曲;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莉;流行演唱中图分类号:J608;J616.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郑丽饶(1997-),女,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When You Believe 》背景与福音概述《When you believe 》是电影《埃及王子》的主题曲,曾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When you believe 》从词曲作者到演唱者均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词曲创作者Baby Face 为美国“R&B 教父”,Stephen ·Schwartz 为美国知名词曲作家,演唱者(Whitney ·Houston )惠特尼·休斯顿与(Mariah ·Carey )玛丽亚·凯莉是90年代在欧美乃至世界乐坛叱咤风云的流行乐天后。

《埃及王子》是美国梦工厂于1998年推出的历史性题材动画电影,该片曾被誉为电影史上最壮观的动画片。

电影根据圣经故事《出埃及记》进行改编,影片讲述了“希伯来神不忍看到他的子民世代为埃及人所奴役,指示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出离埃及,重获自由的故事。

”①亲情与博爱,博爱与信念,信念与关怀共筑了这部划时代经典电影之作。

该曲的创作灵感来自动画片主角摩西向上帝祈祷的场景。

起初他们数夜祷告,上帝却未曾回应,可最后依然坚信上帝的公义与怜悯之心,他们相信:心存信念,奇迹出现。

外国教育史(笔记)

外国教育史(笔记)

基础夸美纽斯:一、教育目的:双重性,即信仰的目的与世俗的目的相统一。

(一)这两个目的的关系:1)在夸美纽斯看来,信仰的目的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教育 的最终目标是超越于现实的人生,皈依于上帝,步入天堂, 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和来世的永生。

2)世俗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世俗的目的有三个方面:包括学问的目的,包括学问的目的,包括学问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和 虔信的目的。

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德行和信仰,德行和信仰,以便学生以便学生 能够享受现实的幸福,也为永生做准备。

(二)夸美纽斯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他对教育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他对教育的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首先,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能使国家独立、能使国家独立、和谐,能够使社会繁荣发展,能够使人类得救。

其次,他从教育对于享受宗教生活的作用。

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学问、道德和虔信的种子,从而使人能够步入天堂。

这反映了夸美纽斯肯定了人的价值、地位和能力的思想,以及教育思想上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最后,教育对人间生活的作用。

通过泛智的教育,人学习对现实生活有益的、各种各样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发展其无限的智慧,从而成为德智体、从而成为德智体、信仰等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指自然界和普 遍法则。

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根据,从自然中找到 教育的普遍规律。

教育的秩序应该以自然为界限。

教育要模仿自 然。

这样,教育的进行就同自然一样容易自然;教育的进行就同自然一样容易自然;其二是指人的与其二是指人的与 生俱来的天性。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关系是什么?作为人类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宗教信仰对于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升级,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世俗生活的欢乐和富足。

那么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一、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背景与定义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认识与感悟,是一种把信仰视作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行为。

世俗生活则是日常的社会生活,主要指工作、娱乐、休闲等等。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世俗生活日益繁忙与复杂,对于宗教信仰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渐降低。

二、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互动与影响1.宗教信仰对于世俗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些信仰深刻、其精神内涵较为丰富的宗教,例如佛教与基督教等,经常被用来启迪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品味水平。

在日常的生活中,宗教信仰可以带领着人们享受真正的愉悦,追求修身养性,以及履行道德义务等等。

2.宗教信仰也对于世俗生活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有一些极端的宗教教义过于独特与极端,会极大地限制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方式,从而对世俗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此外,一些过度热衷于宗教信仰的教徒,可能会忘记了自己世俗生活的重要性,从而陷入一种哪怕受到迫害也要一直施展宗教活动的境地。

三、如何平衡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平衡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关系极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信徒们正在找寻和发掘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创造真正平衡的生活方式,需要依靠个人的理解与判断,需要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寻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点,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自己的信仰。

信仰人士应当以平和、不拘一格的姿态去面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挑战与诱惑,应当找到既能满足自己宗教信仰的追求,又能顺利与世俗相处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伦理道德、精神追求与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

对于信徒来说,宗教信仰应当在世俗生活中充当指南针的作用,从而帮助自己正确地认识生活、规划生活、享受生活。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应当以理性、平衡的目光审视宗教与世俗这两个方面,积极发掘各自的资源与巨大潜力,为促进个人和谐、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美国人的宗教信仰都有哪些?

美国人的宗教信仰都有哪些?

美国⼈的宗教信仰都有哪些?美国信徒们⼤多认为,只有惧怕上帝的⼈,才会在这世上规规矩矩、诚诚实实、恭恭敬敬地做⼈;不怕上帝的⼈,则极有可能胆⼤妄为、⾃我膨胀、为所欲为,并最终与罪恶势⼒同流合污。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相信上帝、敬畏上帝,是要⽤上帝的震慑⼒量约束⾃⼰的⾏为举⽌,⽤上帝的谆谆教诲规范⾃⼰的道德操守。

也许是美国⼈在宗教信仰上更偏重其道德意义的原因,美国⼈的宗教信仰中较少有教条主义成分。

⽆论是牧师布道,还是传教⼠传道,他们对教义本⾝都尽量简化,不做任何⽞奥的解释。

各个宗教团体和各个教会组织之间较少在教义上发⽣争执,更多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区别主要集中在礼仪形式和礼拜形式上。

在崇拜仪式上,不同的宗教派别往往采⽤能体现⾃⼰特⾊的崇拜礼仪。

为了迎合⼤众的需要,许多教派对宗教仪式也作了改进,如⽤现代化的⾳响设备取代传统的管风琴,在布道之前播放电影和上演短剧等。

这样,教堂由具有单⼀功能的礼拜场所变为集礼拜、社交、娱乐和教育于⼀体的综合活动中⼼。

⼆战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改变了⼈们信教的⽅式;各宗教教派与时俱进,及时利⽤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传媒⼯具为⾃⼰服务,通过⼴播、电视、因特⽹、书刊等⼤众传播媒介,与众多教徒相联系,新型的“电⼦教会,,随之产⽣。

与传统教会不同的是,“电⼦教会”能适应现代⼈的⽣活需求,使其⾜不出户便可做礼拜。

由于美国⼈对神学理论缺乏兴趣,厌恶深奥晦涩的教义,美国教会组织在布道传教时,往往把绝⼤多数的时间放在伦理道德的宣传上,把主要的注意⼒放在与⼈们⽇常⽣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上。

长此以往,这种不断向世俗化⽅向发展的宗教信仰⽅式,尽管在维持教会组织发展⽅⾯起了很⼤的推动作⽤,但它也使原本就区别不⼤的各宗教派别变得更难以“划分界限”。

事实上,美国许多宗教派别除了在名称E有明显的区别之外,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已变得越来越含糊不清,⽽各教派对此也并不在乎。

譬如,美国浸礼会(Baptists)对它与新教其他派别在信仰上的不同之处就并不⼗分关⼼。

美国黑人福音音乐发展渊源和宗教世俗双重性

美国黑人福音音乐发展渊源和宗教世俗双重性

American Black Gospel Music: Its Roots and Its Religious and Secular Characteristics 作者: 王珉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音乐系,厦门 361005
出版物刊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75-86页
主题词: 灵歌 第二次新教复兴运动 对唱结构 甩斗舞 “庆典合唱团” 黑人福音音乐 传统福音音乐 世俗福音音乐
摘要:具有特殊文化根基和音乐特征的美国黑人福音音乐,最初以灵歌和圣赞歌的形式,出现在19世纪初期南方黑人的野外宗教聚会中,并由此衍生出有别于白人福音音乐的演唱风格.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业的崛起,吸引了大批黑人从南方乡村涌向全国各大城市,黑人的福音音乐随之由乡村进入城市,而黑人现代福音音乐也伴随着城市文化环境的丰富和发展脱颖而出,并由此派生出传统和世俗两种类型的演唱风格,成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黑人宗教与娱乐共享的音乐演唱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春季《美国宗教与文化》课程文章题目:美国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内容提要: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过,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

宗教性与世俗性仿佛是两个相当对立的特性。

可正是这两种格格不入的特性渗入了美国人的血液中。

关键词:宗教性、世俗性正文: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说过,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

宗教性与世俗性仿佛是两个相当对立的特性。

可正是这两种格格不入的特性渗入了美国人的血液中。

一.美国人是虔诚的教徒美国《读者文摘》杂志1986年曾对1500多个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6%的人声称相信上帝,66%的人认为上帝可以看见人间的一切并主宰着他们的命运,他们只能按上帝的意愿行事,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完全交给上帝,以消除失望、无聊、恐惧和孤独。

在1990-1993年间的一项调查中,82%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信仰宗教的人”。

①美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美国人均拥有的宗教活动场所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而新的宗教场所还在不断地建造。

”②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金钱远比花在体育方面的多,1992年,美国人奉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14倍于花费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这三大联赛上的40亿美元。

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

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

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

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

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

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

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

美国的医院、监狱、机场及其他许多公共与民间机构中也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宗教职业人员提供宗教服务。

美国85%以上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最初都是由教会创办的。

1976年,美国国会第95界议员共489人,信仰各种宗教的就有484人。

这种状况影响美国人衡量一个人特别是精英人物的道德和价值的标准。

例如,198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人不希望有一个无神论总统。

今天,美国有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播放宗教节目,每12家电视台中就有一家是宗教电视台,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美国的宗教节目增加了75%,美国的宗教报刊杂志有5000多种,《新约圣经》在美国的印数超过了1亿册,宗教音乐的音像制品销售量远远超过了爵士乐、古典音乐及其他各种流行音乐。

一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宗教组织的慈善服务活动或做过志愿者,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矾、费城等大城市中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是宗教团体。

大多数美国人的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而他们的丧礼要由牧师、神甫主持。

可以说,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可以说是宗教色彩最浓的发达国家。

二.美国人在外人眼中的世俗性这幅关于美国人宗教虔诚的美好图画似乎开始发生了变化。

①美国《读者文摘》1986年②美国《经济学家》1990年与传统宗教准则相违背的行为广泛存在的事实(自杀、未婚同居、离婚、堕胎、暴力、犯罪及滥用毒品的比率在美国居高不下),似乎也与美国人的宗教虔诚相矛盾。

“本世纪末的欧洲简直可说是地球上最不信上帝的地方……虽然半数以上的欧洲人依然自称是罗马天主教徒,而近1/3的人认为自己是新教徒。

但是几乎没有人定期去教堂,这种存在了一个世纪的趋势,其步伐在60年代的社会动荡中得到了加快。

最明显的标志和影响最深远的结果是传统的教区教堂和支撑它的以地域为基础的宗教团体因急剧下降到了几近消失。

”③位于帕克塞德的威斯康星大学的托马斯·里夫斯教授讨论了美国宗教的另一面。

他指出:“现代美国的基督教,大体说来是不惹人讨厌的。

它倾向于轻松、乐观、方便和包容。

它不要求自我牺牲、纪律、谦卑、对来世的看法、对灵魂的热忱,以及对上帝的恐惧和爱。

几乎没有罪与罚,并且肯定能在天堂里获得报偿。

”里夫斯称此为“文化基督教”或“消费基督教”。

他继续写道:“……看来很清楚,为了实现美国梦,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我们被自己的工作所吞噬,精神病医生、离婚事务律师以及数百万挂钥匙的孩子最清楚这一点;我们陷入了对权力、金钱、社会地位和享乐的无尽追求中,以求‘个人满足’和幸福。

”看来,似乎可以说宗教信仰的内核已被“挖空”。

宗教虔诚的表面指数虽然很高,但宗教作为一支社会力量中已不像过去那样被人需要或至关重要了。

对保守派来说,宗教在规范道德和行为方面的支配力似乎比过去减弱了。

但自由派也许会说美国人已经用一种更现代、更宽容和更进步的方式重新解释了他们的信仰。

也许两派人士都同意上述变化或多或少与美国价值观的转变有关,这种转变成为“60年代”挑战传统权威体制的特征。

三.误解还是错解为什么美国人的宗教虔诚及对美国社会的众多影响在海外表现得不太明显?第一,信仰是一个内在化的、个人的事务。

基于政教分离原则及不希望冒犯那些有着不同信仰的人的考虑,它不会被频繁地公开申明。

因此,它不像社会其他方面事务那样显而易见。

第二,在某种程度上,宗教场所在美国社会中受到限制。

学校提供了这一进程的简洁标示。

50年代中期,许多美国学校把《十戒》贴在布告栏上。

各地学校每天以祷告或诵读《圣经》。

开始。

高中毕业典礼等公共活动,无一例外地以祷告开始。

1954年,美国国会改变了每个授课日以此开始的“对国旗的忠诚宣誓”的誓词。

立法者修改了“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誓词,使孩子们能够模仿发表《葛底斯堡演说》时的林肯,背诵“在上帝的庇护下,一个国家,不可分割。

”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除“忠诚宣誓”中增加的这几个字④之外,所有这些公共的(宗教)举止都被最高法院的裁决所禁止,以确保政教分离。

政教分离观念的逐渐扩展已触及到学校以外的公共生活领域。

由于各州反堕胎和同性恋行为的法律源于宗教戒律,它们已面临挑战。

一个法庭在裁决科罗拉多州的一次公民投票无效时说,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是基于“荒谬的敌意”。

保守的基督徒在此项裁决中觉察到了一种带有敌意的假定,即传统宗教戒律在公共政策领域是不被承认的。

第三,在海外,展示和介绍美国文化的主要是传播业。

其他国家的人从报刊、广播、电视和电影中获得他们有关美国知识的绝大部分。

这些媒体则过滤了美国社会的概念。

一项研究发现,1993-1996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国家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及公共广播公司(PBS)的“新闻时间”栏目所播出的7 2万条晚间新闻中,宗教只占1.3%。

而在10.4万条的早间新闻消息中,仅有0.8%用于宗教。

因而,美国社会的宗教方面并没有被报纸、广播、电视及电影充分反映出来。

③查尔斯·特鲁哈《华盛顿邮报》④指在“上帝的庇护下”四,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相互作用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

它标志着政教分离原则在美国的最终确立。

政教分离原则的确立对教会产生了一种怎样的影响呢?在此之前,教会与国家基本处于合一状态(以州为单位)。

依靠世俗政权支持的教会是靠排斥所谓异端,垄断种种特权对社会发生影响的。

以公理会派为例,它在新英格兰不仅有主持公共祈祷的垄断权,并且不惜强迫人们参加教会事务,而且还以唯有本教会教徒才享有选举权的规定独占政治上的种种特权,在财政上更有来自地方税收的支持。

以宪法第一条修正案为标志的政教分离和信教自由确立之后,一方面,教会往昔享有的种种独占特权个复存在。

一尊的地位被打破;另一方向。

随着众多新教派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一种各派竞争的局面。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教会对社会的影响将会减弱呢?会不会像某些宗教自由反对者1785年以来所预言的那样出现“派别冲突将会窒息基督教在这个新国家的生命力”的结果呢?事实恰恰相反,不仅没有出现明显的派别冲突,而且教会的影响非但没有减弱,却是不断得到了加强。

这种影响体现在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全国遵守安息比一切公职人员就职时对圣经宣誓;在参、众两院设专职牧师;军队实行随军牧师制。

不仅如此,甚至整个星期天都受牧师们的支配。

“新奥尔良是1851年允许公共汽车在星期天运行的美国唯一城市,没有哪个阶级像美国宣道师们有如此发生影响的机会,如此显示力量的手段,甚至目前出版界的影响也不如道坛产生的影响大。

星期天整个上午,全国都是平静的,百老汇也安静下来,看起来庄重得甚至近于迟钝。

就是在帝国商业大厦里,七天中的这一天也完全给牧师来支配”。

⑤难怪法国学者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30年代访美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像在美国那样,基督教对人的灵魂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美国没有国教,它有着政教分离的传统。

很多人,包括某些美国人,把美国视为世俗的物质主义国家,就像把它看作是现代化国家那样。

但是宗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是一支强大力量,而且它还影响着外交政策的辩论。

宗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俗的美国人,或许这是对金钱利益驱动的国家最好的净心剂。

[参考文献]:1.美国《读者文摘》1986年2.美国《经济学家》1990年3.查尔斯·特鲁哈《华盛顿邮报》⑤《大西洋月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