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hs
传统文化精华《孝经》全文及白话文(推荐收藏)
01《孝经》概述与背景Chapter《孝经》简介及作者创作背景与历史地位《孝经》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淡薄。
孔子及其弟子为了弘扬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创作了《孝经》。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百行之先,人伦之始”。
孝道思想强调尊敬父母、关爱家人,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被广泛推崇和倡导,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孝道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地位02《孝经》核心内容解读Chapter孝道观念阐述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尊敬父母、关爱长辈,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孝经》认为孝道是为人之本,其重要性不亚于忠诚和信义,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实践包括尊敬、关爱、赡养父母等方面,要求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父母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孝经》强调亲子关系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
家庭伦理还包括夫妻关系、兄弟关系等方面,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关爱、支持,共同营造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
《孝经》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亲子关系与家庭伦理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01020303《孝经》白话文翻译与赏析Chapter精选篇章白话文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01《天子章第二》02《诸侯章第三》03文学艺术特色分析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严谨的逻辑结构丰富的文化内涵当代价值体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01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02提供个人修养与品德培养指南0304孝道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推广Chapter树立榜样从小事做起强化感恩教育030201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孝心方法企业文化中融入孝道观念实践关爱员工家庭倡导尊老敬老企业可以关注员工家庭状况,为员工解决家庭困难提供支持和帮助,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
孝经 全文
孝经全文
孝经
【作者】左丘明
【正篇】
父在,中心。
父没,支离。
孝子不仁,何以全福?
父爱子,则子孝父慈。
父严子孝,则家道治。
父慈子孝,则家道昌。
孝者,天下之伦也;父母,天下之根也。
【解义】
《孝经》篇首写出孝子应怎么行事,即父亲在世时,孝子应该在中心,父亲去世后,孝子则会支离。
如果孝子不孝顺父亲,那么怎么能获得全福呢?因为父爱子,子应该孝敬父亲。
如果父亲对子孝顺,则家庭会变得治安稳定。
如果父亲对子慈爱,则家庭会昌盛发展。
孝顺是天下之伦的重要一环,父母是天下的根本。
【注解】
《孝经》共十三章,主要讲述家庭中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这本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之一,成为了历代人们孝敬父母、弘扬中华文化的指南。
【对联】
孝:父慈子孝,则家道昌;悌:兄友弟恭,则人和居。
【提醒】
孝道在家庭中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珍视的美德。
我们要时时刻刻记得孝顺父母,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孝顺父母是我们作为子女最应该做的事情。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
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孝经》。
这可是一本超级有意义的经典之作哦!先来说说《孝经》的开头,“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这啥意思呢?就是孔子在家里坐着,曾子在旁边陪着。
孔子说啦,古代的圣王有一种极其高尚、重要的道德准则和方法,可以让天下都顺从,百姓们和睦相处,上下之间也没有怨恨。
曾子啊,你知道这是啥不?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再看这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简单来说就是,咱们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可不敢随便损伤,这就是孝顺的开始哟!想想看,咱们得好好爱护自己,不能让父母担心,这多重要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这句话告诉咱们,要努力做好自己,走正道,在后世扬名,让父母也跟着荣耀,这才是孝顺的最终目标呢!可不是光口头说说就行的,得付出实际行动。
还有哦,“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孝顺呀,开始是侍奉双亲,中间是为君主做事,最终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这就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好,在工作中也要尽职尽责,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怎么样,小伙伴们,《孝经》是不是很有道理呀?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孝顺落实到生活中去,让咱们的父母都开开心心的!《孝经原文及译文解释(二)》哈喽呀,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接着跟大家唠唠《孝经》。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这说的是呀,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不好;敬重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对别人的父母怠慢。
是不是很有道理?咱们得将心比心,不能只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别人的父母也要尊重和关爱。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要是在高位上不骄傲,就算位置高也不会有危险;节约开支,谨慎行事,就算财富满满也不会流失。
这告诉咱们,不管处在啥位置,都得保持谦虚和谨慎,可不能得意忘形。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它强调了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们传承的优良传统。
下面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章孝的定义亲亲者,爱也;尊长者,敬也;兄弟者,友也;子孙者,顺也。
Translation:亲亲者,爱也;因为亲人是我们所爱的人。
尊长者,敬也;因为尊重长者是我们的义务。
兄弟者,友也;因为我们的兄弟是我们的朋友。
子孙者,顺也;因为我们要顺从我们的父母和祖先。
第二章父母之恩父母之于子,犹手之于足也。
Translation: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就像手对于脚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孝的奉行君子有三戒:小心齐,戒之在口;恭承敬,戒之在色;宽柔信,戒之在言。
Translation:君子有三种戒律:言行要合一,要有所提防;恭敬尊重,不妄言不妄动;温柔善良,信守承诺。
第四章孝道的重要性父母在,不远游;渐孝悌,谏不入。
Translation:在父母身边时不要轻易离开,每天慢慢地学习孝顺和弟道,并向父母提出正确的建议,即使他们不采纳也要付诸实践。
第五章孝心要如何体现父母呼,应勿缓,嘱托多,谨为之。
Translation:当父母呼唤时,应该立刻回应,当他们嘱托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并尽力为之。
第六章孝顺的四项任务父母之年,不可不给;弟之欲,不可不从;孝之事,天下之重事;穷则独善其身,不息於人。
Translation:父母年迈时一定要照顾,兄弟有所愿望时应该尽力帮助,孝敬父母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的生活困难了,也要不离不弃,尽可能地照顾自己。
第七章孝道和仁道的关系仁者爱人,以爱众为德;孝者爱亲,以爱一人为仁。
Translation:仁者的义务是关心别人,以关爱他人的行动表现道德;孝者的义务是关心家人,以关心家人的行动表现仁德。
第八章劝人行孝尔子既成,夫婴儿之未孝,何营之有?Translation:为人父母之前,如果你连孝都不懂得,又怎么能高妙地塑造家风?。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孝经》全文(注音)开kāi宗zōng明míng义yì章zhāng第dì一yī仲zhòng尼ní居jū,曾céng子zǐ持chí。
子zǐ曰yuē:“先xiān王wáng有yǒu至zhì德dé要yào道dào,以yǐ顺shùn天tiān下xià,民mín用yòng和hé睦mù,上shàng下xià无wú怨yuàn。
汝rǔ知zhī之zhī乎hū?”曾céng子zǐ避bì席xí曰yuē:“参cān不bù敏mǐn,何hé足zú以yǐ知zhī之zhī?”子zǐ曰yuē:“夫fū孝xiào,德dé之zhī本běn也yě,教jiào 之zhī所suǒ由yóu生shēng也yě。
复fù坐zuò,吾wú语yǔ汝rǔ。
”“身体shēntǐ发fā肤fū,受shòu之zhī父母fùmǔ,不bù敢gǎn毁huǐ伤shāng,孝xiào之zhī始shǐ也yě。
立lì身shēn行háng道dào,扬yáng名míng于yú后hòu世shì,以yǐ显xiǎn父fù母mǔ,孝xiào之zhī终zhōng也yě。
夫fū孝xiào,始shǐ于yú事shì亲qīn,忠zhōng于yú事shì君jūn,终zhōng于yú立lì身shēn。
《大dà雅yǎ》云yún:‘无wú念niàn尔ěr祖zǔ,聿yù修xiū厥jué德dé。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在旁陪坐服侍。
孔子说:古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用来使天下百姓顺服,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就连相互之间较易起摩擦、对立状态的上司与下属、家长与晚辈之间,都可以达到彼此无怨恨的和谐状态。
这么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参听到老师发问,赶紧从席上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弟子生性愚顿,还没能知晓这个至德要道。
孔子说: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源头。
你再坐下来,我慢慢告诉你。
(二)、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我们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生的,应小心爱护,不敢损毁伤残,能如此自律自爱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长大成人、好学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业,让名声显扬后世以荣耀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
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时期侍奉双亲,友爱兄弟姐妹,学习敬老尊贤,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中年时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范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业呢?一心一意修养自己,发扬文王的美德吧!天子章第二(三)、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别人。
天子尽亲爱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化]的德教推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德政布施,教化能广行,孝爱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风遍及天下,永为世人的典范。
孝经的简介介绍
孝经的简介介绍《孝经》是专论“孝道”之书,今文本十八章,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
书名来自于“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全书以“孝”为中心,将“孝”作为所有德行的根本,集中论述了儒家“孝道”,唐代入“十二经”,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殿军之作。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孝经的简介介绍,希望你喜欢。
孝经基本内容《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全文
《孝经》《孝经》在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着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仲zhòng 尼ní居jū,曾céng 子zǐ持chí。
子zǐ曰yuē:“先xiān 王wáng 有yǒu 至zhì德dé要yào 道dào ,以yǐ顺shùn 天tiān 下xià,民mín 用yòng 和hé睦mù,上shàng 下xià无wú怨yuàn 。
汝rǔ知zhī之zhī乎hū”曾céng 子zǐ避bì席xí曰yuē:“参cān 不bù敏mǐn ,何hé足zú以yǐ知zhī之zhī”子zǐ曰yuē:“夫fū孝xiào ,德dé之zhī本běn 也yě,教jiào 之zhī所suǒ由yóu 生shēng 也yě。
复fù坐zuò,吾wú语yǔ汝rǔ。
”“身体shēntǐ发fā肤fū,受shòu 之zhī父母fùmǔ,不bù敢gǎn 毁huǐ伤shāng ,孝xiào 之zhī始shǐ也yě。
立lì身shēn 行háng 道dào ,扬yáng 名míng 于yú后hòu 世shì,以yǐ显xiǎn 父fù母mǔ,孝xiào 之zhī终zhōng 也yě。
夫fū孝xiào ,始shǐ于yú事shì亲qīn ,忠zhōng 于yú事shì君jūn ,终zhōng 于yú立lì身shēn 。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伦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专注于论述孝道,被广泛认为是十三经之一。
在东汉时期,这本书被官方指定为必读教材,从皇室到普通百姓,都必须要阅读。
第一:开宗明义章【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
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
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第二:天子章【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前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
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
孝经全文带拼音及注解
孝经全文带拼音及注解原文: 仲zh òn ɡ尼n í居j ū,曾c én ɡ子z ǐ侍sh ì。
子z ǐ曰yu ē:“先xi ān 代d ài 之zh ī王w án ɡ者zh ě,有y ǒu 其q í至zh ì德d é要y ào 道d ào ,以y ǐ顺sh ùn 天ti ān 下xi à,民m ín 用y òn ɡ和h é睦m ù,上sh àn ɡ下xi à无w ú怨yu àn 。
汝r ǔ知zh ī之zh ī乎h ū?”曾c én ɡ子z ǐ避b ì席x í曰yu ē:“参c ān 不b ù敏m ǐn ,何h é足z ú以y ǐ知zh ī之zh ī?”子z ǐ曰yu ē:“夫f ū孝xi ào ,德d é之zh ī本b ěn 也y ě,教ji ào 之zh ī所su ǒ由y óu 生sh ēn ɡ也y ě。
复f ù坐zu ò,吾w ú语y ǔ汝r ǔ。
身sh ēn 体t ǐ发f ā肤f ū,受sh òu 之zh ī父f ù母m ǔ,不b ù敢ɡǎn 毁hu ǐ伤sh ān ɡ,孝xi ào 之zh ī始sh ǐ也y ě。
立l ì身sh ēn 行x ín ɡ道d ào ,扬y án ɡ名m ín ɡ于y ú后h òu 世sh ì,以y ǐ显xi ǎn 父f ù母m ǔ,孝xi ào 之zh ī终zh ōn ɡ也y ě。
夫f ū孝xi ào ,始sh ǐ于y ú事sh ì亲q īn ,中zh ōn ɡ于y ú事sh ì君j ūn ,终zh ōn ɡ于y ú立l ì身sh ēn 。
》《孝经》
》《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孝道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孝道的经典之作。
它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从而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风气。
《孝经》中提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表达了对父母年迈的关心和敬重之情,呼吁人们要了解父母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不仅要给予他们关爱,也要避免给他们添麻烦和烦恼。
同时,《孝经》还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只有尽心尽力孝顺父母,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好处。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孝道的传承却面临着挑战。
很多人因为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导致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隔阂日益加深。
这时候,《孝经》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牢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要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情,要尽力让父母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同时,《孝经》也强调了孝道的普遍性,认为孝顺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基础。
只有在家庭中尊重父母,才能在社会中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
因此,《孝经》的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孝经》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经典著作,它弘扬了孝道的思想,提倡人们要尽心尽力孝顺父母,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将孝道的思想融入生活中,传承和弘扬孝道的优良传统。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孝经》全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孝经》全文和译文
《孝经》全文和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孝经》全文和译文,希望能帮到大家!《孝经》全文和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全称为《关于孝道的经典》,也称为《二十四孝经》。
它早在汉代已经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推崇孝道、教育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爱,需先尽。
兄道友,弟道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之谓,人之情。
进必趋,退必追,唯人是,不可食。
亲不近,邻不远,礼远不穷,不行不远。
凡言听之,信之守之,高声勿以扰,快色勿以陵。
定交至,交则信,言而有信,行而有验。
虽有枯木,不失其本,孝之人,必有余庆。
《孝经》译文:父母召唤时,要立刻回应,父母命令时,要迅速行动;父母教导时,要虔诚倾听,父母爱护时,要勤恳回报。
兄长要当好朋友,弟弟要心存敬意,长幼有序,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人要尊敬仆从,臣子要忠诚效劳,这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进餐时要匆匆赶去,退场时要追赶离去的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不自欺。
亲人不要走得太近,邻居也不要走得太远,遵守礼仪,有时候不见面也不会疏远。
任何话都要听进去,信守诺言,说话不要大声喧哗,笑容也不要过分自傲。
交朋友要讲究真诚,信任对方,讲话有信誉,行动要受检验。
虽然有干枯朽木,也不会失去其本质,孝子必然会得到意外的回报。
总的来说,《孝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庭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父母是我们最亲密和最重要的亲人,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强调孝心和顺从,这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另外,《孝经》还强调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仆之间要互相尊敬,从而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建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更加重视家风教育和社会道德建构,才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孝经》全文及解释
孝经孝是我国传统(de)美德,最早记载孝行(de)文献是尚书.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de)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de)根本.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de)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de)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de)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de)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de)思想.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此后(de)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de)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比较被认可(de)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de)是全书(de)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de)一个概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侍奉父母(de)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de)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de)目标.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de)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de),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孝经全书论孝(de)总义.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de).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de)心,从珍惜自己(de)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e)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de)主导.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de)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de)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如果大家细读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de)真谛.弟子规“入则孝”亦云: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de)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de)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de)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伟大(de)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de).我们(de)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几千年(de)文明史告诉我们,教育应当首重德行.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恢复学习传统文化(de)热潮,很多人回溯到古圣先贤留给我们(de)经典之中,去寻找人生(de)智慧.孝经一书,一言一语,无不含义隽妙.正是一部千秋永恒、亘古不变(de)宝典,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de)一帖良药.涵泳于孝经(de)智慧之海,心中生起(de)是对先祖先哲无尽(de)感恩.白话注解可为初学者提供理解基础,欲贯通则需“经读千遍,其义自现”,落实愈力体悟愈深.因历代注解甚多,我们所恭录之选解仅供诸位参考,愿为大众学习孝经抛砖引玉.其误漏之处,敬请不吝指正,真诚地感恩大家,谢谢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章节主旨这一章是全书(de)纲领,开示孝道(de)宗旨.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词语注释1. 开宗明义:开示全书(de)宗旨,以说明孝(de)意义.开,开示.宗,宗旨.明,显明,说明.义,意义.2. 仲尼居:仲尼,孔子(de)字.居,闲居.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伟大(de)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居,闲居.3.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孔子弟子,虽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刻苦力学,日三省其身,终传孔子之道,述大学,被后世称为宗圣.4. 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此处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5. 先王:古代英明贤圣(de)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6. 至德要道:至高(de)德行,切要(de)道理.此处指孝道.7. 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de)人和顺.以,用来.8.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9. 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做官(de)、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10. 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11. 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敏,聪敏,灵敏.不敏,有迟钝意,曾子自谦之词.12. 何足:那能够.13. 德之本:德行(de)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14.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教,教化.由,自.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15. 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16. 语:告诉.17.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18. 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19. 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毁,毁坏.伤,伤残.孝子之心,以为自己(de)身体,承受于父母,应该谨慎爱护,勿使毁伤.20. 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立身,一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21. 扬名于后世:在后世中显扬自己(de)名声.扬名,显扬名声.22. 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de)意思.显,显耀.23. 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24. 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de)亲爱扩大,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25.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26. 大雅:诗经(de)一部分.诗经(de)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de)作品.27.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养自己,发扬光大先祖(de)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de)诗句.祖,在诗经里指文王,引申为祖先.尔,你.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养.章节浅译孔子在家闲坐着,他(de)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de)帝王有至高(de)德行与最切要(de)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de)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人(de)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de),(所以为人子女(de),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de)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de)目(de).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de)目(de)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de)美德.’”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章节主旨这一章讲述天子(de)孝道.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是父母所生,天子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爱敬父母,那么人民一定会受其感化,都能尽孝.词语注释1. 天子:古代统治天下(de)君主.意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民,是天帝之子.2.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憎恶别人(de)父母.恶,音wù,厌恶,憎恨.3.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易怠慢别人(de)父母.慢,轻慢,怠慢.4. 刑于四海:作为天下(de)典型.刑,通“型”,法则,模范.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境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即天下.5. 甫刑:尚书·吕刑篇(de)别名.吕侯(一作甫侯)所作.吕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孙)(de)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6.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都仰赖他.一人,指天子.庆,善事.此处专指爱敬父母(de)孝行.兆,十亿.(一说:兆,万亿.)章节浅译孔老夫子说:“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厌恶别人(de)父母;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慢别人(de)父母.竭尽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de)身上,作为天下(de)典范,这就是天子(de)孝道.尚书·甫刑篇上说:『天子一人做好了孝道这个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就都会仰赖(进而效法)他.』”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诸侯(de)孝道.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de)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吃穿用度,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de)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词语注释1. 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周朝天子将天下分成许多小(de)列国,所分封(de)列国(de)国君称为诸侯.诸侯一般按照亲疏关系和功勋大小来分封,有不同(de)爵位.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de)封土可以世袭,对王朝所尽(de)义务主要是服从王朝政令,定期朝贡天子,向天子述职,必要(de)时候出兵和为王朝服役.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所以将诸侯之孝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天子之孝进行论述.2. 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而在万民之上.骄,自满,自高自大.群书治要郑注言: “敬上爱下,谓之不骄.”3. 高而不危:高,言诸侯居于列国最高之位.危,危险.此接上句,意思是说,诸侯居于万民之上(de)崇高地位,如果能不自高自大,就不会发生危险.4. 制节谨度:制节,指所有开支费用节约俭省.谨度,指行为举止谦逊谨慎而合乎典章制度.5. 满而不溢:国库充实,但生活仍然应该节俭有度,不可奢侈浪费.满,充满,这里指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水充满容器而漫出.这里指奢侈、浪费.6. 长守贵: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贵,指政治地位高.7. 长守富:长久地守住财富.富,指钱财多.8. 社稷:社,祭祀土神(de)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de)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社稷(de)权力;天子、诸侯失去其国,即失去了祭祀社稷(de)权力.因而,“社稷”便成为国家(de)代称.9. 和其民人:使人民和睦相处.和,动词,使和睦.民人,即人民,百姓.10. 诗:即诗经.汉代以前诗经只称为诗;汉武帝尊崇儒学,重视儒家着作,为诗加上“经”字,称为诗经.1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de)样子就如同是身处深潭边上,惟恐掉下去,脚踏薄冰之上,惟恐陷进去.战战,恐惧(de)样子.兢兢,谨慎(de)样子.临,靠近.渊,深水,深潭.履,踏,踩.章节浅译虽然身居高官,但能毫无骄傲之心,那么尽管高高在上,也不会遭到倾覆(de)危险;如果凡事俭省节约,慎守法度,府库经费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高高在上而没有倾覆(de)危险,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资财充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财富.能够紧紧地把握住富与贵,然后才能保住自己(de)国家,使自己(de)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de)孝道啊.诗经里说:“凡事必须小心谨慎,戒慎恐惧,就好像走在深潭(de)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de)上面.”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卿大夫(de)孝行,从服饰、言论、行动都必须要合乎先王所制定(de)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够保全宗庙祭祀,以事奉君上.词语注释1. 卿大夫: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de)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2. 法服:按照礼法制定(de)服装.古代服装(de)式样、着色、花纹、质料等,不同(de)等级,不同(de)身份,有不同(de)规定.3. 法言:合乎礼法(de)言论.4. 德行:合乎道德规范(de)行为.5. 非法不言:不符合礼法(de)话不说,言必守法.6. 非道不行:不符合道德(de)事不做,行必遵道.7.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乎礼义,用不着斟酌选择.8. 口过: 言语(de)过失.9. 怨恶:怨恨,不满.10. 三者备: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备,完备齐全.11. 宗庙:古代祭祀祖宗(de)屋舍.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原诗是赞美周宣王(de)卿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毫无懈怠,竭心尽力地侍奉宣王一人.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一人,指周天子.章节浅译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de)服装,不敢穿在身上;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de)言语,不敢说出口;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de)道德行为,不敢做出来.因此,不合礼法(de)言语不说,不合正道(de)行为不做;言语合于礼法,行为合于正道,就不用斟酌选择了.因此,言谈遍于天下,但从没有什么过失;虽然举止遍于天下,但从不会招致怨恨.完全地做到了这三点,即服饰、言语、行为都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己(de)宗庙,祭祀先祖.这就是卿大夫(de)孝道.诗经·大雅·烝民篇里说:“卿大夫从早到晚整天都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天子,而不能有所松懈、怠慢.”士章第五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士(de)孝行,以侍奉父母(de)爱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这样尽职尽分,不辱及生身父母,完成自己肩负(de)重任.词语注释1.士:是指次于卿大夫(de)最后一等(de)爵位,其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又是低级官吏(de)名称,如周礼·秋官中(de)乡士、方士、朝士、家士;还是对各种有特殊技能和知识(de)人(de)通称,如武士、智士等.这里是第一种意思,即指大夫以下庶民以上者,是全国和诸侯国中面向庶民百姓负责处理具体事务(de)人员.白虎通义·爵中说,“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2.资,取,拿.事,奉事.敬,崇敬,尊敬.3.兼之者父也:兼,同时具备.之,代词,指爱与敬.指侍奉父亲,兼有爱心和敬心.4.忠,出自内心(de)诚挚与竭尽全力(de)行为.5.长,上级,长官.6.禄位:俸禄和职位.俸禄,官吏(de)薪水.禄与位是相互关联(de),有位则有禄,无位则无禄.7.守其祭祀:祭祀,备供祭品,祭天神、地只、人鬼活动(de)通称.这里指(de)是祭祀宗庙祖先.8.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出自诗经·小雅·小宛.兴,起,起床.寐,睡觉.无,别,不要.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de)父母.章节浅译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母亲,那爱心是相同(de);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国君,那敬心是相同(de).奉事母亲取亲爱之心,奉事国君取崇敬之心,而奉事父亲兼有爱心与敬心.所以,士人将奉事父亲(de)孝心用来奉事国君,就能做到忠诚;将奉事兄长(de)敬心用来奉事作为上级(de)公卿大夫,就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de)态度去奉事国君和长上,自然能保住自己(de)职分,守护好宗庙祖先(de)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de)孝道.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兢兢业业,勤谨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不忠不顺遭致惩处,而使你(de)父母受到羞辱.”庶人章第六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章节主旨普通百姓(de)孝道,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工作生产(de)时候努力,生活中节约用度,以更好(de)奉养父母.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de)孝道进行了简单(de)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地位(de)不同,但事亲尽孝(de)心,是没有贵贱分别、没有终始(de).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de).词语注释1. 庶人:众人,指一般平民百姓.庶,即众,多(de)意思.庶人是指拥有自由身份(de)平民百姓,古代等级社会中最广大、最普通(de)一个群体,是最主要(de)生产者.庶人所从事(de)职业,有士、农、工、商之别.谷梁传成公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但本书将士之孝与庶人之孝分别论述,可见孝经(de)作者没有将士包含在庶人之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最主要(de)经济生产,因此农民是庶民中(de)主要成分.2. 用天之道:用,顺应,依循,利用.道,规律,原理,准则.天之道,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de)季节变化,阴、晴、风雨、雷、电(de)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de)规律.用天之道,指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里主要是指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3.分地之利:分,区别,分辨.利,利益,好处.分地之利,即区分各种不同(de)土质、地势以及当地(de)气候,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de)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de)收成.4.谨身节用:谨身,指行为举动谨慎小心.节用,指用度花费,俭省节约.5.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上至尊贵(de)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庶人.6.孝无终始:指孝道(de)义理非常广大,从天子到庶人,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7.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担忧,忧虑.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de)事情.章节浅译利用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de)季节变化(de)自然规律,分辨土质(de)肥瘠和地势(de)高低等不同(de)特点(因时因地,各尽所宜,以获取最大(de)收成).做事谨慎,用度节俭,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一般平民百姓应尽(de)孝道.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de).孝道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de);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de)事.三才章第七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章节主旨这一章进一步阐述孝道(de)意义, 指出孝道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为一(de)道理.天包罗万象,地孕育万物,人(de)孝道是百行之首.人应当效法天地永恒不变(de)法则,孝敬父母;而在上位(de)君主,也当因孝立教.词语注释1. 甚哉,孝之大也: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这里主要指孝道内涵(de)广博和作用(de)广大.2. 天之经:如天道日月星辰(de)运转,永恒不变.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de)规律.3. 地之义:如地道顺承天道,孕育万物,各得其宜.孝道又源于地道,所以人要取法于地道,如地道顺承天道一样,终身奉养孝顺父母.义,适宜.4. 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de)一切行为中最根本(de)品行,是符合人本性(de)必然行为.行,品行,行为.5.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经常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因此,由此.则,效法.6. 则天之明: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7. 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8. 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地、人这“三才”融会贯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民心顺从.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9.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严厉(de)态度,而可以达到目(de).10. 其政不严而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11. 化民,感化人民.12. 先之以博爱:就率先实行博爱.先,指率先实行,带头去做.13. 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遗弃其亲人.14. 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15. 兴行:奋起实行.16. 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17. 不争:指不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他人相争.18.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儒家认为,“礼”使天地之间(de)万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各得其所.“乐”使天地之间(de)万物和谐,融洽共处.因此主张礼乐可以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de)重要工具.19.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有禁令而不犯法.20.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声威显赫,很有气派(de)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师尹,指担任太师(de)尹氏.尔,你.瞻,仰望.章节浅译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后说:“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孔子继续说:“孝道,如天道(de)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de)行为.天地这种永恒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用来教化天下人民.因此,施行教化,不用严肃(de)态度就能成功.推行政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先王看见教化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实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他(de)父母亲;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使人民奋起而实行;并率先实行恭敬谦让,人民因此不会发生纷争;再以礼仪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顺亲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上说:『名声显赫(de)太师尹氏,人民全都仰望你呀』”孝治章第八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
《孝经》介绍
《孝经》介绍
孝经呀,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特别厉害的一本书呢。
孝经里讲的孝,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道理。
它就像一个和蔼的长辈在你耳边唠叨,告诉你要好好对待父母。
比如说,它会告诉你,日常里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是多么重要。
咱想啊,父母辛辛苦苦把咱拉扯大,要是咱整天对他们拉着个脸,多让他们寒心呀。
这里面还提到了不同身份的人该怎么尽孝。
像当皇帝的,得用自己的德行去给百姓做榜样,这也是一种孝呢,因为他的江山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把国家治理好了,就是对祖宗最大的孝顺。
而咱普通老百姓呢,好好照顾父母的起居,关心他们的想法,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孝。
我觉得孝经特别有人情味的一点就是,它不是让你机械地去尽孝。
不是说只给父母吃的喝的就完事儿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意愿。
就好比父母想去跳广场舞,你不能觉得丢人,就不让去,得支持他们,这才是真的孝顺。
而且呀,孝经里的故事也特别有趣。
虽然书里不是全是故事,但那些道理就像故事一样能钻进人心里。
它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家庭温暖智慧的小宝库。
你要是在家庭关系里遇到困惑了,翻翻孝经,说不定就茅塞顿开了。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孝是可以传承的。
你看,父母孝顺爷爷奶奶,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也会自然而然地孝顺父母。
这就像一个美好的链条,一代传一代。
从古代到现在,孝经的影响力一直都在。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默默地教导着人们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懂得感恩的人。
《孝经》hs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是毋庸置疑的
1、《孝经》是一种救世的方法,有着积极地意义。 《孝经》诞生于先秦之世,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战祸连绵,周天 子缩于一隅,而列强务兼并之业,臣弑其君,子杀其父。这种现实,令 人痛心。而《孝经》倡导孝道,宣扬以孝治天下,无疑是对社会现实的 批判 ,《孝经》所推崇的先王之世、明王之政、圣人之治、君 子之行, 无一不是针对当世之人而言的。因此,《孝经》的写作与孔子作《春秋 》以使乱臣贼子惧的目的是相同的,是儒者善良愿望的一种体现,在当 时具有积极的意义。 2、用于惩罚和训导的思想工具,被社会各阶层所运用。 隋朝人郑译不幸,皇帝下诏说:这样的人“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之臣 ;戮之于朝,入地为不孝之鬼。有累幽显,无以置之,宜赐以《孝经》
3、其他注本 (1)《孝经正义》三卷(内府藏本)唐玄宗明皇 帝御注,宋邢昺疏。按:《唐会要》:“开元十年 六月,上注《孝经》,颁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 二月,上重注,亦颁天下。”《旧唐书· 经籍志》 《孝经》一卷,玄宗注。《唐书· 艺文志》“今上 《孝经制旨》一卷”,注曰“玄宗”。其称“制旨” 者,犹梁武帝《中庸义》之称“制旨”,实一书也。 赵明诚《金石录》载《明皇注孝经》四卷。陈振孙 《书录解题》亦称家有此刻,为四大轴。
“愚忠愚孝 ”现象
1、“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
不得不亡” 。谢:来自民间小说。
《孝经· 谏争章》
中说:“故当不义,则子不 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
4、子思所作。王应鳞、倪上述等人持此论。倪上述《孝经 勘误辨说》:"孝经,……考之本文,揆诸情事,确为曾氏 门人所记,且断与《大学》、 《中庸》同出于子思。此三书 之中,于仲尼则称字,祖也;于曾子则称子,师也。“ 5、孔子门人所作。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序》:“故孔 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 6、齐鲁间儒者说。宋朱熹:“《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 本经,其后乃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篡取《左氏》诸书之语 为之。”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用以教不能深造之人。如后汉令期门羽林之士通 《孝经》章句是也。一览可也。孔门言孝之义,长 于《孝经》者甚多。”
《四库全书提要 》
❖ ●卷三十二·经部三十二○孝经类 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 《孝经传》,《吕览·审微篇》亦引《孝经·诸侯章》,则其 来古矣。然授受无绪,故陈癸、汪应辰皆疑其伪。今观其文, 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使河间献王采入一 百三十一篇中,则亦《礼记》之一篇,与《儒行》、《缁衣》 转从其类。惟其各出别行,称孔子所作,传录者又分章标目, 自名一经。後儒遂以不类《系辞》、《论语》绳之,亦有由 矣。中间孔、郑两本,互相胜负。始以开元《御注》用今文, 遵制者从郑;後以朱子《刊误》用古文,讲学者又转而从孔。 要其文句小异,义理不殊,当以黄震之言为定论(语见黄氏 《日钞》)。故今之所录,惟取其词达理明,有裨来学,不 复以今文、古文区分门户,徒酿水火之争。盖注经者明道之 事,非分朋角胜之事也。
六、地位和作用
封建文人十分重视《孝经》,对它的评价也高到极点。
汉儒郑玄说:“《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 唐人薛放说:“《孝经》者,人伦之大本,穷理之要道,真可
谓 圣人至言”。 明人吕维祺则认为“《孝经》继《春秋》作,盖尧舜以来帝王
传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也。此义不明,而天下无学 术矣”,他盛赞道:“大哉《孝经》乎!参两仪,长四德, 冠五伦,纲维百行,总会六经。”
❖ 4、子思所作。王应鳞、倪上述等人持此论。倪上述《孝经 勘误辨说》:"孝经,……考之本文,揆诸情事,确为曾氏 门人所记,且断与《大学》、 《中庸》同出于子思。此三书 之中,于仲尼则称字,祖也;于曾子则称子,师也。“
❖ 5、孔子门人所作。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序》:“故孔 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
孝经著作在《四库总目提要》中记载了29部
❖ 《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经》· 一卷 《孝经正 义》·三卷 《古文孝经指解》·一卷
❖ 《孝经刊误》·一卷 《孝经大义》·一卷 《孝经定本》·一卷
❖ 《孝经述注》·一卷 《孝经集传》·四卷 《御注孝经》·一卷
❖ 《御纂孝经集注》·一卷 《孝经问》·一卷 《孝经句解》·一卷
❖ 9、七十子之徒遗书: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 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 于秦汉之际。
二、成书
❖ 在西汉的时候流传于世的《孝经》有古文本和今文 本之分。
❖ 1、古文本二十二篇,大致成书于战国末年。《汉 书·艺文志》称:“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 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 《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古文《孝经》首 先见录于《吕氏春秋·察微》,学者考证孝经与荀况 学派的思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认为古文《孝经》 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公元前239 年前二三十年左右。
❖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尤简。及乎仁义既有, 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 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人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 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 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 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形于四海。嗟夫!夫 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 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去圣逾远,源流益别。近观《孝经》旧注, 踳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 必自开户牎;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 以通经为义,义必以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 撮其枢要也。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 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 异同,会五经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 琬琰,庶有补于将来。
❖ 综上,玄宗为《孝经》作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 《孝经》流行的文本和旧注,“踳驳尤甚”、“以 道隐小成,言隐浮伪”。前代流传下来的旧注和旧 本都不能令人满意,因而必须“翦其繁芜而撮其枢 要”,使经义“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二是, “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孝是教化天下的 人性论依据。玄宗在简要回顾传统孝道发展状况的 基础上,指出只要“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那么对于君主来说才能使官员、民众“以顺移忠”。
❖ 2.孝经郑注
❖ (1)一卷(汉)郑玄注(清)陈鳣辑,清乾隆裕德堂刻本。 ❖ (2)孝经郑氏解辑本一卷(汉)郑玄撰;(清)臧庸辑,知不足斋丛书本。 ❖ (3)孝经郑注补证一卷(清)洪颐煊撰,知不足斋丛书本。 ❖ (4)孝经郑注一卷(汉)郑玄撰;(清)严可均辑,据咫进斋丛书本。 ❖ (5)孝经郑注一卷(汉)郑玄撰;(日本)冈田挺之辑,知不足斋丛书本。
❖ 3、《三才章》至《五刑章》共5章,主要讲 述孝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 重要性。
❖ 4、《广至德章》至《广扬名章》共3章,是 对《开宗明义章》中提到的“至德”、“要 道”、“扬名”的引申和发挥。
❖ 5、《谏争章》至《丧亲章》共4章,这部分 各章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而是分别以不同 题目,对前三部分内容进行发挥和补充。其 中,《丧亲章》可视为全篇的总结。
❖ 6、齐鲁间儒者说。宋朱熹:“《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 本经,其后乃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篡取《左氏》诸书之语 为之。”
❖ 7、孟子门人说。近人王正己《孝经今考》:“总 之《孝经》的内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 经》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门弟子所著的。”(参见 顾颉刚主编《古史辨》第四册)
❖ 8、汉儒说。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是书 (指《孝经》)来历出于汉儒,不惟非孔子作也, 并非周秦之言也。”
❖ 2、今文本十八章,据说是秦末河间人颜芝所藏。 汉初时由他的儿子颜贞献出。这个本子是用汉代的 文字写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长 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 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 为异。”《隋书·经籍志》说:“又有古文《孝经》, 与古文《尚书》同出。”据学者考证,它成书于西 汉初年,是由汉初的儒学者编著而成。汉成帝时, 刘向奉命整理古籍,以今、古文本《孝经》互相校 勘,以今文《孝经》为底本,参照古文《孝经》作 了一些必要的改动,定为十八章。
五、《孝经》主要内容
❖ 1、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论述了 “孝”的重要性“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 也。”
❖ 2、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 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 道标准。
❖ (1)天子之孝:被列为五孝之首。 (2)庶人之孝 :“孝”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 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 为先”。
“愚忠愚孝 ”现象
❖ 1、“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 不得不亡” 。谢:来自民间小说。
❖ 《孝经·谏争章》 中说:“故当不义,则子不 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
❖ 3、当作宗教经典,解决疑难灾病。
❖ 如《孝经集灵》中所载:“徐陵子份,性至孝。尝 病笃,医祷百方不能。份烧香泣涕跪诵 《孝经》, 日夜不息,如是者三日,陵疾豁然而愈。”
❖ 《孝经》在古代政治生活中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历代统治者对它都极力加以利用,加以传讲。汉平 帝时,地方学校设置《孝经》师。唐代规定:在官 学中学习的人必须兼通《孝经》和《论语》。
邢 昺 ( 疏 ) 李 隆 基 ( 注 )
《孝经》
❖ 一、作者 ❖ 二、成书 ❖ 三、版本 ❖ 四、唐玄宗注《孝经》 ❖ 五、主要内容 ❖ 六、地位和影响
《孝经》
❖ 《孝经》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在十三经中,篇幅最 短,内容也是浅显易懂的,然而它却以简要通俗的 文字,阐述了古代中国人视为一切道德根本的孝道, 仅两卷,共十八章,共1903字。
三、主要版本
❖ 1.孝经孔传 ❖ (1)古文孝经孔氏传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乃康
熙十一年所刊,前有太宰纯作的《序》。 ❖ (2)古文孝经敦煌残卷(汉)孔安国注,敦煌宝
藏本,载入《续修四库全书》。 ❖ (3)古文孝经碑,在北山佛湾103 号窟《赵懿简公
神道碑》两旁内外窟壁上刻有范祖禹敬书的古文 《孝经》,被历史学家马衡称为“环宇间仅此一 刻”。
❖ 《孝经集解》·一卷《孝经章句》·一卷《孝经通义》·一卷
一、《孝经》的作者
❖ 1、孔子所作:班固《汉书·艺文志》“《孝经》 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 2、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司马迁《史记·仲尼 弟子列传》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 之业。 作《孝经》。
❖ 3、曾子门人编录:宋胡寅:“曾子问孝于仲 尼,退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 (参见朱彝尊《经义考》二二二)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是毋庸置疑的
❖ 1、《孝经》是一种救世的方法,有着积极地意义。 ❖绵,周天
子缩于一隅,而列强务兼并之业,臣弑其君,子杀其父。这种现实,令 人痛心。而《孝经》倡导孝道,宣扬以孝治天下,无疑是对社会现实的 批判 ,《孝经》所推崇的先王之世、明王之政、圣人之治、君 子之行, 无一不是针对当世之人而言的。因此,《孝经》的写作与孔子作《春秋 》以使乱臣贼子惧的目的是相同的,是儒者善良愿望的一种体现,在当 时具有积极的意义。 ❖ 2、用于惩罚和训导的思想工具,被社会各阶层所运用。 ❖ 隋朝人郑译不幸,皇帝下诏说:这样的人“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之臣 ;戮之于朝,入地为不孝之鬼。有累幽显,无以置之,宜赐以《孝经》 ,令其熟读”。
❖ 3、其他注本
❖ (1)《孝经正义》三卷(内府藏本)唐玄宗明皇 帝御注,宋邢昺疏。按:《唐会要》:“开元十年 六月,上注《孝经》,颁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 二月,上重注,亦颁天下。”《旧唐书·经籍志》 《孝经》一卷,玄宗注。《唐书·艺文志》“今上 《孝经制旨》一卷”,注曰“玄宗”。其称“制旨” 者,犹梁武帝《中庸义》之称“制旨”,实一书也。 赵明诚《金石录》载《明皇注孝经》四卷。陈振孙 《书录解题》亦称家有此刻,为四大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