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合集下载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减小。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 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 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 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 络民主凸现出来。 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 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 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 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
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


价值观念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 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 了他们超乎 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 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 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 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 三种人思想比较 复杂而且特别,从消极的方面说, 他们似乎是为了在科学的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 宣嚣 ,进入一种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从积极的 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服、描绘未知世界 的好奇 心。 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这第三种科学家是最难能可 贵,也是素养极高的科学家,他们用一 种审美的眼 光透视自然界,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 为描述这种和谐而从事充满 激情的探索。前两种人 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对科学庙堂的建设有过很大 的贡献,但正如 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若 只有这两种人,科学庙堂就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称 普朗 克是第三种人,实际上这也正是对他自己的写 照。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 由于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走向异化状态,使人丧失了创 造性和反思性,变成了机械的和受动的,从而丧失了主体性和个 体性。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 启蒙理论演化到工具理性之后,工具理性发挥着一种总体性的效 应对人形成了全方位的控制支配,使人进入到了异化和物化状态 ,从而丧失了反思和批判精神,失去了自由。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 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 • “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
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 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工具理性是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 (六)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 生态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科学技 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 批判与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 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 ,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具 有重要的意义。
• 在现代社会里,当科学技术上升至第一生产力,并执行意识形态 的功能时,“工具行为”则走向了合理化状态,这时,人的劳动 完全符合科学技术的标准和要求,人就像机器人那样,机械地行 动着,这样,技术的合理性就演化成了对人的统治的合理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阶层并存;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 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显出来。
• 3.生活方式方面,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
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 生活方式。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
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 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 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
•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 (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 •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技事业成为一
• (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科学愈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
一切理论思维过程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 认识有无相通 方法论的影响。
•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
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
• (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 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
•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 1.社会制度层面。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
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呈现出 很大差异。
• 2.政策和体制层面——决定了科学技术发
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进行着对科学 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关系的凋整。
• 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
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
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 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目的 • 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 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 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 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 增长的内生变量。 (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评价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 的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 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 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 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 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 理性、科学技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 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 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们深刻地理解资 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树 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 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对科 学技术的全面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将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转变为 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掩盖了科学技术异化 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换为 科学技术问题,小姐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批 判,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能归咎于科学 技术本身,而应该归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 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概述 •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0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 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一种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科学技 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
特点
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方 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起源于 19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该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 展阶段。
发展
在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社会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
05 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关 系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 力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改变生产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从手工劳动到 机械化生产,再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科技对生产方式 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发展。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增强对科技发展 的监督和管理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的持续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 神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THANKS FOR WATCHING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的特点:(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

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1962年神户大学汤浅光朝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数量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作为它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志。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上按如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汤浅现象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保持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为80年左右。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理性精神、海外贸易、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产业革命等。

●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经济中心转移与有正相关。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科学的指数增长率)●恩格斯:“科学也是按照几何级数发展”,科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1、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科学是“知识”的生产力②马克思高度赞誉中国的三大发明③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1)在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方面:(3)生活方式方面: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形式发生变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1、充分肯定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2、马克思看到了技术作为异己力量对人的奴役。

3、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使“男劳动力贬值了”,把妇女和儿童抛进了野蛮的劳动中。

“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所冒的生命的危险了”。

在机器化工厂中,工人总是逃脱不了低工资、饥饿和悲惨的命运,即机器使工人与产品财富和自然的疏离更加严重。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隶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最著名、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从一开始就占优势的科学家就得到更多的 机会去获得进一步的成绩和报酬,相反却使未能 获得有利条件者越来越贫乏,对获奖者来说,“马 太效应”从荣誉、人力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揭示了 存在于奖励系统中的优势累积效应。
• (2)光环效应
• 在科研论文中,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 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 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非常可见的 科学家的工作,这些科学家最初作出了 重要发现,以后他们的工作也被频频引 证,而被引证的程度可部分地表明一位 科学家的“可见性”。科尔兄弟称之 为“光环效应”。
• 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M.波拉尼就探讨过科学共同体的某些问题。
•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 用,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 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 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
•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T.S.库恩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科学共同体更加引 起科学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 • 。按库恩的说法,科学共同体遵守同样的“范式” (paradigm)。
5、科学共同体的效应分析
• (1)马太效应
• 默顿以《马太福音》中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 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来 命名”马太效应”。
其含义为:凡是在事业早期即表现出有发展前途的科 学家在从事研究的训练和设备上都被给予较好的 机会,而只要其能力不低于其他科学家,其终将在 个人成就和获得报酬上遥遥领先,能否获得有利 条件和设备往往关系到成就的质量,进而关系到 报酬的多少,而报酬反过来又能化为用以从事进 一步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
• 角色分配、角色磨擦、角色保持 • 著名科学家会有更多角色要求。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 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 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但是,法 兰克福学派将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转变为对科 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掩盖了科学技术异化 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 换为科学技术问题,消解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 本身的批判,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走向了社会批判初衷的反面。实际上,科学技术 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能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而 应该归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的逻辑,以及资 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二)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扬马克思的反资本主义精神,对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进行了反思,提出了 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哈贝马斯
弗洛姆 马尔库塞 霍克海默
霍克海默、阿多诺与哈贝马斯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 取代传统的政治恐 怖手段而成为一种 新的控制形式。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 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 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 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是导引。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新特点,必 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保证科学技 术的良好运行。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和内涵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 1、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的目标 (1)科学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2)科学应为社会服务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起作用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 1.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出现,第三产业比 重上升
2.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集约型,生态经济、循 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观念开始提出并逐步实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 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 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需要经济、政治、哲学、教 育等各方面的支撑,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基础。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运行观 社会需要社会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不同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差异。 2.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起决定性作用。 3.社会政治思想和军事因素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四)哲学的影响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 2.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为社会服务 (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 (四)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否定一切 与科学不符合的认识和价值信仰,把科学技术看成社会解决人类一切 问题的工具。 和上述观念相反的是“反科学”观念。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报 告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四大重点任务: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这四项任务中,前三项任务的完成都与“推动科学技术进 步,实现经济转型”紧密相关。
2、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 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 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一,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科学技术的应用, 使得劳动生产方式从手工化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 信息化和智能化。所有这些不仅大大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 效应器官,而且还大大延伸了人的思维器官,使人类摆脱繁 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本章主要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 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转型;变革了生产关系, 增进了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发 展的新阶段;产生了异化现象,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 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正反两个方 面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核心内容。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需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1.马克思论科学技术辩证的社会功能观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 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开始出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二)、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既不是技术决定论的,也不是社会决定论的。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二)、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2.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扬马克思的反资本主义精神,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二)、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3.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1世纪,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科技、 纳米科技、空间科技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的变革。 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前景——知识经济时代到 来。
2、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推动科技进 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创新型经济逐 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 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三)科学技术伦理观
1、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 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 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 2、马克思指出: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 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 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 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 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 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 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 奋。

言:科技工作者应履行 怎样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 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 • “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
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 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工具理性是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刘宽红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1、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1、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 2、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 3、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 由于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走向异化状态,使人丧失了创 造性和反思性,变成了机械的和受动的,从而丧失了主体性和个 体性。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 启蒙理论演化到工具理性之后,工具理性发挥着一种总体性的效 应对人形成了全方位的控制支配,使人进入到了异化和物化状态 ,从而丧失了反思和批判精神,失去了自由。
• (六)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 生态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科学技 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 批判与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 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 ,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具 有重要的意义。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 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 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 素的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 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 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 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 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 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实行 着相应的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的组织保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有: 各种组织机构,如科学学会,技术学会,科研院所, 研究中心,科学技术研究联合体,科学家和技术专 家被组织到这些机构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 各种科学技术工程出版物,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 学术交流与讨论提供平台; 大学与专科院校,为科学技术界提供源源不竭的智 力资源; 科学技术活动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 动中,国家专门设置关于科学技术的、各层次的决 策、管理与咨询机构。 在各种科学技术组织中,科研组织是核心。但避免 学术组织的行政化对科研的不利影响,是当代科研 组织发展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 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在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 所有制形式并存;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社会 阶层及其关系呈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 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在生活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游动迁徙和农业经济 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 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在交往方式方面,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了巨大飞跃,特征 之一就是交往手段的符号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 在思维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思维方式,农业 经济时代的形象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逻辑思维方式或 分析性思维方式,走向整体性思维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文明的转型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其一,它是一种社会的亚文化群,具有自己独特的 行为规范和价值构成。
其二,技术共同体存在社会分层,在其内部,做出 重大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者,将会处在共同体的上层, 技术共同体是一个等级制的社会结构。
其三,技术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发明家、工程师、 技术专家、政府官员、资本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人 类集合体。
其四,替代主义,这主要是指技术发明中的挑剔和 替代的习惯和精神,技术的进步就是用一种新技术 代替旧技术。
三、科学的社会运行
1)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整体化
在现实中,社会生产是将科学、技术连接在一 起的纽带
2)R&D中的科技与工程的一体化
R&D通常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三个层次,对应于纯科学(理论科学)、技术 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三 种“科学”(即大科学)。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手工时代”、“蒸汽时代”、“电力时代”、“核能时代” “模糊时代”、“毫米时代”、“微米时代”、“纳米时代”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起基础作用的时代,科技及 其应用塑造了我们时代的面貌,建构了我们的 直接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 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现代社 会的特征从总体上不能脱离开现代科技去加以 说明,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日益科学技术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转化为物质财 富的创造,为物质文明增添新的内容,从而在 物质面貌上改变世界;另一方面它还可以转化 为社会智能,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成为人类 智慧的结晶,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而科 学技术中的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 的一个时代。
“学派”往往是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 组成的一种科学家集团。 科学学派中的主要成员通常围绕着共同的学 术思想形成了公认的学术权威,有的学派以 共同信守的思想或方法为线索还可能产生世 代相继的师承关系,地理上分散的科学家也 有可能成为一个学派的成员,因此学派通常 具有广泛的国际性。科学学派在科学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常是培育新的科学生 长点的重要基地,是培养新一代科学家的摇 篮,还是促进科学在竞争中更快发展的社会 组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物理学和时空革命核心技术的国家, 将获得宇宙旅行的通行证
地球: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 宇宙:人类高级文明的广阔天地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
11
11
一个问题: 转基因作物:种还是不种?吃还是不吃?
科学技术的一把双刃剑
12
1、什么是科技“双刃剑”效应 (1)人对科技应用效果的价值评价(好还是不好?) • 自然效应 • 社会效应 (2)科技应用后果的双重表现(利、弊?) • 生态环境的影响 • 社会道德的影响
目前,共有9位华裔科学家获奖 2000-2012年,共有11位日本科学家获奖
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难题
28
“政府的角色并不是 要创造财富。政府应该 创造一种环境,在这个 环境中,企业家可以成 长,思想可以延伸,技 术可以达到新的领域。”
——《美国竞争力 计划》 (2006年2月2日)
29
1、科技创新的社会动力
• 科技理性的必然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强调人的力量:科技专家能够掌握人类的命运
表现形式:
科技决定论、 科技统治论、 专家治国论
23
(2)反科学思潮
主要观点: 科学技术导致人类的德堕落 现代社会中的非人道问题源自科技 科技展造成了社会结构与文化意识的割裂、社会结构不适应
人的心理结构发展; 科技发展忽视了人的需要、人的存在、人的价值。 现代科技成了社会、经济及政治权力对个人进行控制和操纵
踏实,奋斗,坚持,专业,努力成就 未来。 20.12. 920.1 2.9Wednesday, December 09, 2020
——山东烟台警 方
“亲,被通缉的逃犯们,徐汇公安‘清网行动’ 大优惠开始啦!亲,现在拨打24小时客服热线02164860697或110,就可预订‘包运输、包食宿、包就医’ 优惠套餐,在徐汇自首还可获赠夏季冰饮、编号制服……”
——上海徐汇警方
10
掌握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核心技术的国家, 将拥有人类进化的新钥匙
43
情景一: 精心谋划超前布局,
抢占新科技革命的 有力 位置和创新前沿,抓住 机遇,加速民族复兴。
情景二: 对新科技革命持观望
态度,无所作为或行动 不力,错失良机,表现 平淡,延缓民族复兴。
错失前几次科技革命的机遇,落后就要挨打。 错失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能落空。
44
谢 谢!
45
——佩鲁茨
38
5)发挥卡文迪许教授的学术带头人和实验室管理者 的作用
首先,高标准选择卡文迪许教授
• 学术成就卓著,并善于指导该室和研究人员沿着有成果的道 路运转。
•选择下一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卡文迪许教 授。
•在国际上有崇高威望。
•对英国和剑桥大学的决策有重要影响。
其次,确定管理者的正确作用
“如同艺术创造一般,科学创新不可能通过精心组织而 产生,而是从各个天才人物中自发产生的。设施完善的实验 室可以加速这种创造的产生进程,但等级森严的组织,僵硬、 官僚的规则,琐碎无用、堆积如山的文字工作则会扼杀这种 创造力。科学发现是无法计划的,它们就像莎士比亚戏剧中 顽皮的小精灵一样,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突然出现。”
2、科学活动的社会形式 (1)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 • 科学语言; • 研究规范; • 评价标准; • 研究方法; • 共同的社会关系 (2)无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 • 科学界的 “思想领袖”(核心人物和核心刊物) • 科学学派
33
案例: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
3
3
1、现代高科技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太空科技 纳米科技 基因科技
•宇观世界 •微观世界 •生命世界
显著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
显著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社会影响人口覆盖率一般超过50%
4
4
《全球趋势2030:可能的世界》 (NIC, 2012.12.12) 中指出, 2030年,人类将 在“塑造”世界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 “四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36
3)坚持“高质量人才是第一位”的人才理念,确保实验室拥 有持续的创新能力。
沃森、克里克 和英国物理学 家威尔金斯因 发现生命的双 螺旋而荣获 1962年诺贝尔 医学生理学奖。
37
4)严谨民主的学风和宽松的治学气氛 • 1895年建立的每天午后茶漫谈制 • 教学与科研结合 • 自制仪器、自己动手做实验
40
科学不端行为 在申请课题、实施或
评价研究、报告结果过程 中伪造、篡改数据或结果 以及进行剽窃。
2003年2月26日,锦江小礼堂,陈进拿 着“汉芯一号”在新闻发布会上
41
欺诈罪,论文造假 挪用公款罪,挪用28亿韩元 违法《生命伦理法》
42
• 加强科学诚信建设 -科学诚信机构 -完善同行评议 -制定伦理规范 -加强科学伦理教育
2007年5月,“DNA”之父沃森 拿到其个人基因图谱
基因测序成本在下 降,效率在提高
• 2003年,HGP耗资30亿美 元,耗时13年
•2007年,沃森的个人基因 组图谱耗资100万美元,耗 时2个月
•目标:2015年,基因测序 只要100美元,测定时间仅 为几小时
19
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
•2009年4月,三位考生参加佛 山市公务员考试,并通过考试。
31
什么是科学中心? 标志:
一国家科技成果超过全世 界总数25%; 杰出科学家占全世界30%。 存在周期:80年。 创新型国家的代表。
历史上的科学中心: 意大利 1540-1610 英 国 1660-1730 法 国 1770-1830 德 国 1810-1920 美 国 1920-现在
32
张春美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2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技与社会:标志性事件
16世纪:哥白尼学说 17世纪:牛顿力学 18世纪:蒸汽机,机械 19世纪:发电机,内燃机,进化论 20世纪:计算机,互联网,相对论
五个世纪,五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近代物理学诞生 第二次: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第三次:电力和运输革命 第四次:相对论和量子论 第五次:电子和信息革命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 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 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 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 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67页)
社会的科技化
6
知识生产功能 • 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天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8
科技发展使社会运行节奏加快 科技成果塑造新的生活方式 科技创新彰显国家综合实力
9
“亲,现在起至12月31日止,您拨打24小时免费客 服热线110,包全身体检、包吃住,还有许多聚划算优惠 套餐……”
——福州警方
“各位在逃的兄弟姐妹,亲!立冬了,天冷了, 回家吧,今年过年早,主动投案有政策,私信过来吧。”
13
技术风险 生态风险 社会风险
14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也 产生异化现象 科学技术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 的和统治的权力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 社会历史根源
15
现代科技使人成为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
现代科技不是价值中立的,而具有意识形态功能
工具理性成为唯一的社会标准,科学科技成为独 裁的手段
16
• 生态危机源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 现代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 要实现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
17
旧的科技革命: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新的科技革命:人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改造自己 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可持续性,适应宇航时
代的需要
18
一张基因芯片,可以预知疾病 定制医学,应运而生
• 协调作用
• 把关作用
•为新人才、新思想筹措经费,创造创新条件
39
普遍主义:科学共同体成员深信科学真理的普遍性。
公有主义:科学共同体成员坚持科学知识的公有性。
无私利性:科学共同体成员坚持其科学研究是追求科 学真理,而非谋取物质利益。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共同体成员对任何科学理论 的态度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
自然人 创新 休闲
再生人 新生 成长
21
2008年5月21日,美国 《遗传信息无歧视法案》
2009年,德国通过了 《基因诊断法》
2011年初,上海医药临 床研究中心伦理学部接受 我国卫生部委托,展开基 因歧视问题的调研,并制 定相关伦理规范。
22
4、两种对立的科技社会观 (1)唯科学主义 主要观点: • 科技理性至上性:理性是科技发展的本质
• 提供科学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文化教育功能 • 创造新的文化形式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政治经济功能 •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引擎
• 国际竞争实力的核心
7
英国音乐产业产值约达50亿英镑 其中,出口量占13亿英镑,出口的净收益比英国钢铁工业
还要高。 就音乐销量而言,英国是世界第三大市场;以音乐产量而言,
科学探索与批判精神、科学献身精神 科研与教学结合 理论与实验结合 前沿研究必须自制科学仪器和自己动手实验
35
2)确定研究方向,善于选择课题 ----作为前沿的研究方向: •原子物理和核物理 •固体物理和凝聚态物理 •分子生物学 •射电天文学 •超导研究 ----鼓励和支持不同于主导研究方向的创新 ----关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问题
社会需求
文化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