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

合集下载

名人的读书方法吴晗酷爱读书

名人的读书方法吴晗酷爱读书

名人的读书方法:吴晗酷爱读书名人的读书方法:吴晗酷爱读书吴晗小时候很爱看书,特别爱看历史书和历史小说。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

家里找不到要看的书,就到处去借。

有时为借一本书,他能跑几十里地。

遇到人家不肯借走,他就蹲在人家门口看;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

经常是回到家,书已经看完了,然后又立即去还书。

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看过,就问他书的内容,他都能马上讲出来。

因为他看书又多又快,当地人称他为蛀书虫。

吴晗也很喜欢买书,但是没有钱。

在金华上中学时,有一次假期回家的路上,他为了买一部书,把自己的铺盖卷全卖了。

中学期间,吴晗靠自己的节俭和妹妹的帮助,买了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这些历史书,在童年时代的吴晗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读有关明史著作时,很佩服海瑞、于谦等刚直不阿的性格,他们对吴晗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中学里读过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很受影响,从这些书里接受了维新思想,年轻的吴晗,还读过许多宋明人的笔记和旧小说,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1934年夏天,吴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

三年大学生活,勤奋、艰辛和他相伴始终。

他学习很刻苦,除了读书、抄卡片之外,几乎不能有什么爱好。

他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靠自己探索。

他说:那时我自己找书读,没有人指点,读了很多好书,也读了不少坏书。

我自己抄书,没有人帮助,向人千方百计地借书,有些书求了人家还是不肯借。

有的书一些地方不懂,只好自己摸索,拿这个书对,拿那个书互证。

自己读目录书,学目录学,自己校勘,自己研究历史地理,自己研究方言,自己试着标点,自己写卡片。

因此,在学生时代,吴晗的古汉语就有很深的造诣。

他读的书很广泛,考虑问题也很多。

他主张读书要眼勤、手勤,把书中有用的段落抄下来,随读随抄,抄的资料多了,多看几遍,就可以巩固记忆,也容易发现问题。

知识总是靠逐渐积累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片面到比较全面。

吴晗《谈骨气》原文赏析

吴晗《谈骨气》原文赏析

谈骨气吴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史上发表最慢的吴晗的著作

史上发表最慢的吴晗的著作

史上发表最慢的吴晗著作1929年秋,吴晗考入上海中国公学一年级,选修了时任该校校长胡适的《中国文化史》这门功课。

这门功课每周在大礼堂上两个小时的课,这门功课还规定课程学完后,学生必须交论文一篇。

吴晗就把胡适的讲授记录起来辑成了一部专著,题名为《西汉经济状况》,卖给了上海大东书店,得了八十大洋的稿费。

1930年8月,吴晗听说胡适因政治原因不久就要辞职离校,到燕京大学去当教授,他就靠这八十元大洋的稿费作为旅资,追随他心目中的偶像胡适来到了北平,打算转学到燕京大学历史系读书。

但他来北平之前,已和燕京大学取得了联系,燕京大学一看是胡适所在学校的学生,就答应了他的转学请求。

但来到燕京大学之时,校方见他的英语成绩是“C”等,就反口说不同意接收了。

因为燕京大学是当时基督教教会开办的学校,对英语成绩要求相当高。

而且,当年通过正规考试入学的考试时间也已经过了。

吴晗没辙,只好通过关系找到了当时在燕京大学当教授的顾颉刚,介绍他到燕京大学的图书馆中日文编考室作了一名临时工。

他一边打工,一边备考,打算第二年同时报考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历史系。

特别具有喜剧色彩的是,这个上海大东书局是一个典型的“慢节奏”的出版商。

吴晗的《西汉经济状况》一书,吴晗在1930年上半年就交付给了书局,当时的学术大亨胡适还为其题写了书名。

但这本吴晗的处女作,直到十年后的1940年2月才得以出版成书。

当年的稚嫩学子,此时已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和国内屈指可数的明史专家了!众所周知,1940年2月,上海早已沦陷,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爆发。

吴晗的这本《西汉经济状况》肯定是大东书局在战乱的环境下,在租界地出版的。

远在大后方昆明任教的吴晗也不知道他的这本书已经出版了。

后来,不知吴晗是在旧书摊上“淘”到了这本书,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这本书。

但这本书在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又被红卫兵抄家时和吴晗的其它藏书一起悉数抄走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9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为“三家村”冤案平反后,北京市有关方面对吴晗的家属落实政策,归还了吴晗家属“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的吴晗物品。

公开课课件吴晗_谈骨气

公开课课件吴晗_谈骨气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大跃进”及“反右倾”错误、 自然灾害、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暂时 困难时期,吴晗为让广大人民了解祖国的历 史,学习先人智慧、勤劳、勇敢的美德,发 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困 难,奋勇前进而写下此文。
五、文段理解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分为哪三部分?据此,可 将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
的民族自豪感。
➢ 第二段引用了孟子哪三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 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告诉我们什么样是有骨气,引用孟子的话解释有骨气的 含义。
➢ 本文具体写了哪几个事例论证我们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
➢ 南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 ➢ 古代穷苦人不受嗟来之食 事实论据
➢ 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枪口
点? ➢ 本文主要从哪些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
的”?
七、作业布置
➢ 完成课后练习题 ➢ 完成语文书P84阅读理解《遗憾,也是一朵
奇葩》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并从理论上阐明了"骨气"的含 第二部分义(:。5-8段)例举事例,具体说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三部分:
(9段)阐明骨气的时代内容,提倡骨气的积极意义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人。
➢ 能否把它改成“我们中国人有骨气”?为什 么? 不能 “是”起强调作用,语气肯定,表现出强烈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 不吃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 移

古之
谓 大 丈 夫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 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

历史学家吴晗入党记

历史学家吴晗入党记

历史学家吴晗入党记作者:王宗征来源:《北京档案》2016年第07期吴晗(1909~1969),原名春晗,字辰伯,是我国著名的明史专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吴晗一生始终追求真理,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一位忠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铁骨铮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1909年8月11日,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吴店苦竹塘村一个书香之家。

吴晗的父亲是个清末秀才,字写得好,诗词做得好,历史知识也很丰富,辛亥革命以后又进过学校,后来还在地方的镇政府做了几年事,积攒了一些钱,买了30多亩地。

吴晗童年的学习受父亲的影响很大。

吴父教子很严,吴晗是长子,对他要求更严。

7岁时,吴晗就进小学念书了,他学习刻苦勤奋,不仅功课好还爱读书,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

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去借书看,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和历史小说。

有时为了借书,竟要跑百八十里路。

他看书既快又能“过目不忘”,因此家乡的人称他为“蛀书虫”。

他在小学读书时,语文老师杨志冰对他的影响很大。

这位杨老师学问好、文章写得好,而且为人正直,又是吴晗父亲的世交。

杨志冰不仅鼓励和教育吴晗多读书、多长学问,还把自己家的一些书籍借给吴晗看。

吴晗读完小学后,升入金华中学,在他中学毕业后,家庭出现变故,家境每况愈下,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不能继续上学了,就在苦竹塘的椒峰小学教书,挣钱贴补家用。

“大革命”时期,吴晗曾和几个同学商量到广州去考黄埔学校,因为筹不出路费只好放弃,可他求学的愿望依然强烈。

1927年春夏之交,吴晗因为自己的婚姻问题和父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过了一段时间,他才给家里写信说升学无望,要到五台山去当和尚,并说那里有很多有学问的名师。

不久,他又给家里写信说受朋友接济,已到杭州并考上了之江大学预科。

其人其逝 20 吴晗

其人其逝 20 吴晗

其人其逝第20 辑吴晗(1909~1969年)因紧跟而荣、因紧跟而亡被政治运动所裹胁所扭曲,最后又被埋葬的一个知识分子惨剧。

吴晗浙江省义乌人,历史学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1927年秋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一年后考入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吴晗用一根竹扁担挑着书箱和衣被,迈进了上海中国公学校的大门,如愿以偿在该校读书.在胡适帮忙下,清华大学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给吴晗以特殊照顾,吴晗被安排做‘大内档案’的整理工作.有了月薪,除了缴纳学费以外还能维持日常生活,吴晗才可以在胡适的指导下,走上了专治明史之路,成为中国有在大学期间,吴晗写了四十多篇学术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的青睐.毕业后留在清华大学专门讲授明史.1937年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授,随后转入西南联大任教.吴晗逐步投入抗日民主运动.1943年7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这一时期写下许多历史杂文,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49年吴晗参加接管北大清华的工作,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长,历史系主任等职.并参加了开国大典,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人代表,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二三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以及全国青联副主席秘书长,民盟北京市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从1949年11月起,他担任了北京市副市长.1948年解放军兵临北平城,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其学生,中共代表吴晗再三相劝,保证胡适担任北大校长和北平图书馆馆长.胡适回答:他们要我吗?12月15日胡适飞赴南京,临走时留言:在苏俄,有面包,没有吴晗热心从事各项文化事业,如主持出版明清之际杰出的历史学家谈迁的名著《国榷》,标点《资治通鉴》等等.1954年毛泽东从支持李希凡,蓝翎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一书的批评文章开始,又进一步开展了一场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广泛批判.这次批判要从文史哲社会政治等全方位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全面围剿.动员了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参加.11九龙瀑布吴晗紧跟形势,紧跟领袖的意图,参加到大批判的行列里来.从今天看来,我们不得不认为是一种背叛,他所背叛的不仅仅是早年的恩师,还有自己的道德良知,和中国人传统道德中最有价值,最珍贵的核心价值观.吴晗也收到了丰厚的回报:1957年被接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有人研究称,吴晗是学者从政而地位仅次于郭沫若者.望乡台瀑布12吴晗在整风反右运动中是个反右英雄急先锋.1957年6月11日,民盟的《光明日报》支部在吴晗的主持下,率先召开了批判储安平的会议.会上,吴晗厉声说:“过去国民党确实是‘党天下’,储安平现在说共产党是‘党天下’,不但是歪曲事实,且用意恶毒.”并要求所有的《光明日报》的盟员和储安平划清思想界限.13西双版纳14张家界1959年4月鉴于大跃进期间出现的各级官员虚报成绩的现象,毛泽东提出要学习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吴晗立即跟风发表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海瑞罢官》等作品.毛泽东对于这些作品大加赞许,并赠送自己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给吴晗.吴晗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政坛上风头最旺知名度最高的文化人.15海螺沟冰川16吴晗的《海瑞罢官》,本来是“遵命”之作,或说是“逢迎”之作,连他本人也没有想到,他会因此获罪.17白云山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株毒草”,“为彭德怀翻案”,“攻击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等.文章最后断言《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接着《三家村札记》也遭到批判,后来又给吴晗扣上“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文化大革命”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突然对多年来受到肯定的《海瑞罢官》进行批判,18天门山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先后发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反动实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文章,进而把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同庐山会议上撤消了彭德怀职务一事联系在一起,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被拉开了.从1966年下半年到1968年3月吴晗被捕入狱之前,近两年的时间里吴晗几乎天天被揪斗.吴彰回忆“爸爸三天两头被拉出揪斗,学校要斗,区里要斗,县里要斗.”有时就在家中的院子里斗.一次,在烈日下,一群红卫兵把吴晗跪绑在枯树干上,往他脖子里灌晒得滚烫的沙子,还抡起皮带抽,揪头发,拧耳朵.太白山1920尖峰岭他家的大门口和院子里贴满了“绞死”“砸烂”的大标语.吴晗积攒收藏的珍本古籍全部书稿和抄录的卡片,同吴晗往来的书信手迹也给抄走了.家里的许多东西被当作四旧砸烂了.吴晗一家夜里也不得安宁,常常被猛烈的砸门声惊醒,把吴晗从床上拉起来斗.1967年初,吴晗全家被扫地出门,离开了北长街,搬到城南的一座普通公寓.21四面山22云台山瀑布宝天曼2013-1024。

吴晗为什么辞官

吴晗为什么辞官

吴晗为什么辞官吴晗是著名的明史学家,早在学生时代,就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他以《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等几篇用功很深、颇有建树的考证文章奠定了他成为明史专家的基础;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又使他从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走进民主运动的队伍,并成长为坚强的民主战士,以至于成为共产党忠实的朋友。

这种历程又为他展现了中共掌权后的宽广仕途——他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

吴晗本人对当市长和当学者究竟是什么态度?我认为吴晗本意确实想当学者,一心一意研究历史。

但既然工作需要,他所信赖的共产党让他当官,他也是一心一意要把工作做好的。

那么,吴晗为什么会出现多次辞官的现象呢?吴晗当副市长开始确实是服从大局,才接受周恩来的劝告的,当官并不是他的本意。

1949年11月,吴晗应邀到苏联参加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纪念活动。

途中他听到自己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的消息,立即给周恩来总理打了一个电报,要求不当北京市副市长,想“继续从事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

这倒不是吴晗的谦虚,早在西南联大搞民主运动时,他就和闻一多约定:“等到民主政治实现,便立刻退回书斋,去充实自己,专心著作。

”他把希望寄托于共产党,他说:“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有办法了,我们自认为可以功成身退了,天下事不与我相干了,可以退回书房,随心所欲去钻牛角尖,翻古书,自得其乐了。

”因此,1948年在石家庄见到毛主席时,他特地申明“不想当官”。

北平解放时,他回到清华大学,任军管会副代表、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职务虽多,但仍可以和研究史学以及和教育工作挂上钩,而且仍住在学校里,和他原来的设想没有太大差别。

现在,这个副市长职位打乱了吴晗对前程的思路,然而木已成舟,更改也难。

吴晗回国以后,周总理亲自找他谈话,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到革命工作的需要,从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到巩固政权的需要,说明不能功成身退,革命不能半途而废。

从大局出发,从周恩来的关心和帮助出发,吴晗必须顾全大局,服从革命的需要。

吴晗的欺师篡史看其死有余辜

吴晗的欺师篡史看其死有余辜

吴晗的欺师篡史看其死有余辜吴晗出身清贫,凭着勤奋努力,因《胡应麟年谱》一稿得到胡适的赏识,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

在胡适的建议下,专攻明史,终于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写出了《十六世纪前期的中国与南洋》、《皇权与神权》、《朱元璋传》等学术著作。

假如吴晗专心致志在学术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肯定将成为明史研究的一代宗师。

遗憾的是,吴晗不小心涉入了他并不擅长的政治,不仅毁了他的学术研究,而且最后弄得家破人亡。

吴晗人生误区的起点是脱离了纯学术研究,专搞影射史学。

他写《朱元璋传》本意是以朱元璋来影射现实政治中的蒋介石堕落,搞独裁。

但解放后把蒋介石换成毛泽东也无不可,遭毛忌恨是难免的。

胡适本是吴晗的恩师,是胡适指点欲攻汉史的吴晗:“秦汉时代材料太少,不是初学所能整理晚代历史,材料较多,初看去似甚难,其实较易整理”吴晗复信表示了莫大的感激:“上次先生所指示的几项,读后恍如在无边的旷野中,夜黑人孤,骤然得着一颗天际明星,光耀所及,四面八方都是坦途。

”如此近乎赞歌的感恩信发出几十年后,一九六二年,吴晗两次接受《北京日报》记者的采访,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时,强调的是自学他这样说:‘胡适之做过我的老师,没给过我什么。

我之有些知识,主要是靠自学。

”这时的吴晗已把先前恩师说得一无是处,他的一切所为,已完全是“遵旨”而做了。

他听说毛泽东要提倡学海瑞,便赶紧投其所好写海瑞,哪知正如清代一些文臣给皇帝祝寿,效忠词竟被误认为有讽刺而掉脑袋,《海瑞罢官》终于因为受执政者的特殊需要而作了替罪羊,吴晗最终也走到始乱终弃的未途,自己和妻女都先后含冤而死了。

这个在不少公开场合大谈“红太阳”如何对他的《朱元璋传》提出英明的修改意见的学者兼副市长,终于尝到了他遵旨删去朱元璋文字狱酷事的恶果。

如果我们不含恶意,民间一句“自作自受”的俗话,也未必不能送于吴晗。

谈骨气吴晗

谈骨气吴晗
材料2:我国古代的穷人宁愿饿死也不 吃“嗟来之食”的故事。
材料3:民主战士闻一多怒对国民党 手枪宁死不屈的故事。
我 们 中
富贵 文天祥面对高官厚 不能淫 禄宁死不降
不同时代

(宋代丞相)
人 是
贫贱 不能移
古代穷人宁愿饿死 也不吃“嗟来之食”
不同身份

(古代穷人)
骨 气 的
威武 闻一多怒对国民党 不能屈 的手枪宁死不屈
返回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⑴默读课文,提出要求,复述事例
⑵请学生动笔画出"摆""吆喝""显然 "三个词,思考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 原因:
人格受到了污辱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学
者、诗人,英勇无畏的民主 革命斗士,历史学家吴晗称 他为“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 斗士”。1946年7月11日,民 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被国民党 特务暗杀,15日,闻一多先 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 发表《最后一次讲演》,怒 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当 晚即遭杀害。
闻一多宁死不屈
⑴找出叙议分界处
⑵事例作用 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三个事例可以调换顺 序吗?
不可以。与孟子三句话相照应的。 (齐读、背诵、默写这三句话) 淫:诱惑。 移:动摇。 屈: 屈服。
思路:什么人+怎么样+干什么+结果如何
材料1:南宋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坚 决不降慷慨就义的故事。
让我们思考一下,小王这种行为是不是有 骨气的表现?
有骨气 ≠ 江湖义气
中国的小伙子
站出来——
他的头颅昂得很高 高过了 地球的头顶!
他的脚跟站得很稳 稳当当 踩着地球的经纬!

吴晗的爱国_贫困与骨气

吴晗的爱国_贫困与骨气

风范吴晗同志如果活到今天,按虚岁算,该是100岁了。

讲到吴晗,人们大都把他同“文化大革命”、《海瑞罢官》以及明史专家联系起来。

其实,吴晗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事迹,这里仅谈谈他的爱国、贫困与骨气。

吴晗生活的前半生,正是中国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九一八”事变以后,吴晗在“读书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没有参加学生的救国活动。

但是,他的心情却异常矛盾。

一方面想一心钻研古书,可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卖国又激起了他的义愤,他开始坐立不安了。

1932年1月,吴晗在给胡适的信中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忧愤:“处在现今的时局里,党国领袖卖国,政府卖国,封疆大吏卖国。

听着千万同胞的被屠宰的哭声,成天听见的消息又只是‘屈服退让’,假使自己还是个人,胸膛中还有一滴热血在流淌的时候,这苦痛如何能忍受?”宁可不出书,也不改“红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随后又转到西南联大。

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加上夫人袁震生病,生活十分拮据。

为解决生活的困难,1941年,吴晗应国立编译馆之约撰写《明史》。

为不耽误出书,吴晗先把写完的前四章的手稿寄了出去。

不久书稿被原样退回,里面夹了一张条子:“红军之起,拟改为‘民军之起’,以下一律照改。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元末农民战争中,有几支起义军头上包了一块红布,当时被称为“红军”或“红巾军”。

编译馆的有关人员认为,写了“红军”,就有同情今天的“红军”之嫌,所以要求把“红军”改为“民军”。

吴晗是个有骨气的、正直的历史学家,他复信表示,宁可此书不出版,也绝不能这样改动。

他认为,编译馆所以要他这样改,一是因为国民党怕共产党的红军,连将近600年前的“红军”也都怕了;二是“民军”在当时是地主的武装,专和红军作对,“红军”改成“民军”恰好把两个敌对的军队颠倒了。

吴晗宁可不出这部书,也不改这两个字。

书归天禄阁,人在首阳山那时已经在西南联大历史系教中国通史课的吴晗,目睹现实,在课堂上讲“抗战救国”时,总是慷慨激昂地揭露国民党统治者的贪污、专制,大谈应当全面抗战,不做亡国奴。

明朝简史吴晗读后感

明朝简史吴晗读后感

明朝简史吴晗读后感吴晗可真是个厉害的家伙,他把明朝那一大堆复杂得像一团乱麻的事儿,像变魔术一样给捋得顺顺当当的。

你看,从朱元璋这个要饭和尚一路逆袭成皇帝开始,就像一场超级励志的大电影。

朱元璋就像游戏里开了挂一样,从社会底层一路杀到权力巅峰,建立起了大明王朝。

但这老朱啊,也有他的小脾气。

他对权力看得可紧了,那些个大臣在他手下做事,就像在老虎身边跳舞,一不留神脑袋就可能搬家。

吴晗把朱元璋的多疑、专权写得那叫一个生动,我读的时候就感觉这个皇帝好像就在我眼前,一会儿算计这个,一会儿又担心那个。

明朝的那些皇帝啊,真的是一个比一个有个性。

有像朱棣这样不安分的,一心想着把侄子从皇位上拉下来,自己过把皇帝瘾。

他还搞了个大动作,迁都北京,这就像是把整个家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而且是超级豪华、超级麻烦的那种搬家。

不过呢,他这一搬,也让北京变成了一个超级大都市,就像现在的一线城市一样牛。

还有那个正德皇帝,这哥们完全就是个“叛逆少年”。

他不想着好好当皇帝,整天就想着玩,偷偷溜出皇宫去体验民间生活,就像现在那些偷偷翘课去网吧打游戏的学生一样,可把大臣们急得够呛。

再说说明朝的大臣们吧。

他们也不是吃素的,一个个都像是有自己的“小九九”。

有像张居正这样的猛人,他就像公司里的超级CEO,把明朝这个大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他掌权的时候,搞改革、抓经济,让明朝又有了那么一阵回光返照的感觉。

可是呢,他一死,那些之前被他压制的势力就像弹簧一样弹了回来,把他之前的努力也给折腾得差不多了。

这就告诉我们啊,在那个时候当大臣,不仅要有本事,还得有超好的运气,不然就容易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但是呢,明朝也有很多让人惋惜的地方。

比如说它的灭亡,就像一个曾经辉煌的大厦突然就崩塌了。

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的威胁,朝廷内部还乱成一锅粥。

那些当官的还在忙着争权夺利,根本就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这就好比一艘大船,船上的人都在抢座位,却没人去补船底的漏洞,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船沉下去。

吴晗简介_精品文档

吴晗简介_精品文档

吴晗简介吴晗,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文化名城扬州的文学瑰宝,他以其扎实的学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极高的写作天赋,在文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吴晗生于1965年,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他自幼爱好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读书的过程中对古诗词、经典著作等文化遗产有着深入的了解。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了他写作的基石,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来源。

在大学期间,吴晗就以他的文学才华开始崭露头角。

他积极参与文学社团的活动,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小说和诗歌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的作品多以当地风土人情为背景,以真实生活为素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呈现。

他的作品以其深情厚意、细腻入微的笔触,引起了人们共鸣,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

吴晗的文学才华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创作上,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研究者和教育家。

他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开始担任扬州大学的教职工作。

他在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多本学术著作,并且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

他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位教育家,吴晗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他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和赞赏,吴晗也因此获得了多个教学奖项和荣誉称号。

吴晗除了在学术和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经常前往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扶贫活动,帮助当地的孩子们提高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他还积极参与环保和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志愿者工作,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总之,吴晗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学术成就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吴晗袁震:灵魂的共振

吴晗袁震:灵魂的共振

1933年,命运给了袁震当头一击。

尽管她已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有名的才女,可一次回湖北探亲时,她不幸感染了肺结核,不得不缠绵病榻,靠舍友照顾生活起居。

病床上,袁震靠钻研史学坚强对抗痛苦。

命运终于青睐,为她送来了清华才子吴晗。

困境相爱吴晗比袁震小两岁,也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

他是浙江义乌人,早在上海的中国公学读书时,就是胡适的得意门生。

胡适北上后,吴晗追随而来,他在清华半工半读,专攻明史。

课余,吴晗担任校刊编委,他看过袁震的文章后非常崇拜。

袁震的大名,他早就熟知,她思想激进,少年时就参加五四运动,早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董必武的学生。

18岁时,她曾为“女子参政协进会”起草宣言,锋利的文笔令许多知名人士惊对这个传奇女子,吴晗生出了好奇之心。

不久,在袁震舍友的引荐下,他第一次见到了病榻上的她。

尽管卧病在床,但袁震清丽出尘,谈吐不凡,看到病中的她依然手不释卷时,吴晗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此后,吴晗经常来看望袁震,交换彼此的学术观点。

袁震见解不凡,经常能给他启发,随着论文不断发表,吴晗震惊了史学界。

这时,他还是个25岁的学生。

1934年,袁震的舍友要去外地教书,思来想去,吴晗是照顾袁震的最合适人选,因为那时,他已内定毕业后留校任教。

吴晗没有推脱,他义不容辞地接过了这一重担。

相处日久,他越来越被袁震的魅力所折服。

袁震也感受到了吴晗的爱慕之心,然而,自己身患重病,前途渺茫。

就在这时,堂姐袁浦之来到北平照顾袁震,袁震开始拒绝吴晗的帮助。

吴晗为了不伤害她的自尊心,以高额的报酬请袁浦之抄写稿件,曲线资助袁震。

那年秋天,袁震搬到了肺病医院。

病情恶化,转为骨结核,:灵魂的共振文/潘彩霞50她被石膏固定在高高的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

吴晗不理会她的冷淡,来得更勤了,病床太高只能站着讲话,他经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他珍爱她的思想,渴望与她灵魂共振。

吴晗决定表白,那天来医院时特意买了一束鲜花。

可是袁震还是劝他打消念头,她冷冷地说:“我已无药可救,更不可能生育,请吴先生你好自为之。

参观吴晗故居

参观吴晗故居

参观吴晗故居吴晗,原北京市副市长,中科院;哲学科学部学部委员,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因《海瑞罢官》的剧本,导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吴晗死后10年被平反,恢复党籍、名誉权。

带着对吴晗先生的崇敬,2010的十月,我们在参观了东阳横店影视城以后,又去了百里之外的吴晗故居。

一路上,我们得知,和吴晗同乡的名人还真不少,有骆宾王、冯雪峰、陈望道,这些都是文学或政治理论方面的大家,还有医学方面的知名人士朱丹溪、宋朝军事家宗泽也是他的同乡,赫赫有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和吴晗的家乡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可以说吴晗的家乡是一块名人辈出的土地。

吴店苦竹塘在义乌市的西边,离金华市很近。

在苦竹塘村,我们转了四五个弯,才找到了吴晗故居,说明吴晗的家在当地的确比较偏僻。

来到故居旁,我们才发现这是一座很雅致的二层楼房,楼房的材料由木头组成,几乎看不见一块砖头。

这建筑,不要说是在当时,就是现在也是房中的上品。

很明显,这并非吴晗当年住的房子,是由人民政府出钱在他的故居处特地筹建的。

一个人在故去半个多世纪以后,家乡人民不但没忘记他,还出钱给他做房子,虽然他已经不可能享用,可是,这对于那个人来说,不能不是十分荣耀的事,这使我想起了藏克家的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故居里大概有十几间房间,每个房间里,除了纪念馆里常见的图片资料或悬挂墙上或平展在玻璃柜中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物品。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感受到了吴晗这个北京副市长的学者风度,我们更感受到在那个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的灾难,一个只知道握笔的市长竟然保护不了自己,最后被迫一死了之,死的不仅是他自己,还有他那年轻漂亮的女儿,如果说老舍的自尽是个大悲剧,那么吴晗一家则是个大大的悲剧。

对于吴晗女儿的死,有文章是这样描述的:“四人帮”一伙以影响首长安全的罪名把她(吴晗女儿吴小彦)逮捕入狱。

被抓那天,小彦得了阑尾炎,正要入院动手术,身上还有医院当天开的证明。

吴晗是如何成为大师的

吴晗是如何成为大师的

吴晗是如何成为大师的【适用话题】毅力实事求是甘于寂寞常听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言下之意就是能够潜下心来做学问,写文章不能写空话。

这句话,很多人以为是范文澜先生所说,其实不然,此语乃出自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的一副对联。

说到能“坐冷板凳”,我个人觉得现代著名史学家吴晗堪称典范。

胡适认为《明实录》和《清史稿》受清王朝影响,许多史料被篡改。

清朝修的《明史》中,也存在大量史料被篡改的现象。

《明史》既没有满族人为臣于明朝的记载,也没有满族人受过明朝封号的记载。

这种为祖先避讳的做法,把满族统治者三百年间的历史隐没了,篡改了,歪曲了。

这样一来,人们对14世纪到17世纪中叶这段满族的历史就无从了解。

吴晗决心把这部书中有关中国的史料抄录下来。

吴晗从1932年开始,每逢礼拜六和礼拜日就往图书馆跑,一直跑了几年,足足抄了八十本!有的人生活了一辈子,不要说抄八十本书,就是读八十本,估计都没有!吴晗风雨无阻,从《朝鲜李朝实录》中摘录了357万字有关中国的史料,装订成80本线装书。

这80本线装书一直带在他身边,直到他逝世后十一年〔1980年〕,这些珍贵的史料才由中华书局以《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之名正式出版。

【素材分析】是什么支持吴晗用几年的时间去抄录80本书?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品质。

为了恢复被篡改的历史,为了让满族统治者三百年间的历史重现,为了把14世纪到17世纪中叶的满族历史载入史册,吴晗在图书馆里坐着冷板凳摘录了357万字的中国史料。

正是这种执着的精神、顽强的品质才成就了吴晗历史学家的美誉。

【速用名言】1.对真理和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2.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到达目的。

——法国作家司汤达。

近代历史学家吴晗生平简介

近代历史学家吴晗生平简介

近代历史学家吴晗生平简介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历史学家吴晗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吴晗生平简介吴晗(1909-1969)字辰伯。

浙江省义乌县人。

1929年考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学习。

193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侧重研究明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应聘云南大学文史系任教授,1940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

1943年在昆明加入中国民主政团联盟,任云南省青年部长。

1944年10月,当选民盟中央执行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参加国统区民主爱国运动。

1946年10月任民盟华北支部委员、北平市支部主任委员。

1948年8月,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安排其赴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北平市委员会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还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有《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海瑞罢官》等,同时主编了历史、地理小丛书100多种。

因与邓拓、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文化大革命"中被诬陷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首领,1968年被投入监狱,1969年10月10日含冤去世。

1979年7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北平市委决定,为其彻底平反。

吴晗作品吴晗原名吴春晗,1909年出生在浙江义乌,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曾经在多所大学任教,有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等,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学者。

也曾经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等多项职务。

胡适劝告吴晗的三句话

胡适劝告吴晗的三句话

胡适劝告吴晗的三句话引言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学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与吴晗的交往中,胡适曾给吴晗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劝告。

本文将从吴晗与胡适的关系、胡适的劝告背景以及胡适给吴晗的三句话等多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吴晗与胡适的关系背景介绍吴晗,字士可,与胡适是近代中国的知名学者。

他早年在西方留学,对于现代科学和西方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吴晗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倡导者之一,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晗与胡适的交往吴晗与胡适的交往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吴晗独立开设了”晨钟”杂志,胡适为该杂志撰稿并担任了顾问的角色。

这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并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胡适的劝告背景背景分析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对于吴晗而言,胡适的思想和见解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在胡适给吴晗提出劝告时,背后的思考和背景是值得探讨的。

胡适的思想影响胡适主张现代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强调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以现代科学为基础进行改革和发展。

胡适曾在《我的思想与行动》一书中提到:“救国实业,争人治国,对付天下大家的人是要从实际经验与科学获得的”。

胡适给吴晗的三句话第一句话: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借鉴西方文化胡适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科学和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他对吴晗说:“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之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追求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

第二句话:关注科学与实践的结合胡适对吴晗说:“作为教育家,我们应该注重科学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实践才能真正有意义”。

第三句话: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与社会事务胡适认为,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事务。

他对吴晗说:“我们不能只是空谈理论,而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吴晗名言名句

吴晗名言名句

吴晗名言名句吴晗名言名句1、人之所以能够帮助站立,主要包括是因为人有骨头,骨头是人体内最坚硬的部份,骨头就是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刚强不屈的气概叫骨气。

2、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谈谈卡片摘记,一发现为人所知的资料,就要如获至宝,准确地摘记下来。

天才是就是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这样,卡片摘记积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文献资料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研究,综合利用,创造出新自己的作品来。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邀功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男子汉。

大丈夫的这形形色色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节操。

4、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其要求广。

5、知识宝库的大门,对于每个有志于研究的人,都是敞开着的。

6、一本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价值连城的遗产,是显而易见我们自豪的。

7、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8、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才学的人。

9、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

要记住,一个人想要在上学业上有过人之处,相当程度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

人物简介: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1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金华义乌人,是中国着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传统的奠基者和奠基者之一。

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社会学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着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执政者残酷批斗,1968年3月被捕入狱,精神上和自尊都惨遭全都摧残。

1969年10月在狱中自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这有助于平反昭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晗是做史学的料,聪慧勤奋,再加恩
师教诲,他在清华求学期间便写下了 《胡惟庸党案考》、《明代靖难之役与 国都北迁》、《明代之农民》等一批相 当有见地、在史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文章。 1934年吴晗毕业留校任教,开设明史和 明代社会等课目,影响直追陈寅恪、张 荫麟这些史学大家。
吴晗年轻时的一个重要史学成绩是关于“建州史” 的研究。建州乃女真族先祖之地,努尔哈赤入关 并建清王朝后,竭力否认建州曾在明朝管辖之内, 并在清修《明史》中对过往历史进行篡改、伪造 和歪曲。正如鲁迅指出的那样:“现在不说别的, 但看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 足够令人震惊。全毁,抽毁,删去之类也且不说, 最阴险的是篡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 《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盛事的,但他们 不但搞乱了古书的格式,还篡改了古人的文章, 不但藏之于内廷,还颁之于文风颇盛之处,使天 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 也曾经有过很多很有些骨气的人。”中国的历史 就是这样被一页一页撕毁的。
• 1954年起主持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 图》,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明十三陵中定陵的发掘等工作,后主编 《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 等系列。
• 1950年代吴晗极力主张挖掘明成祖长 陵(后改为挖掘定陵),也是为了满 足他想研究明史及明朝皇帝的学术计 划,从而抹煞了吴晗对明史研究的贡 献。 • 吴晗主张拆除北京城墙和北京的 古建筑,甚至更提出过改建故宫的构 想。这也让他与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反 对拆毁北京古建筑派发生激烈的交锋。
吴晗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 基者之一。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 轩等,浙江义乌人,曾任云南大学、西南 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 协副主席,北京副市长等职务;在“文化 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 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 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设有“建州 卫”,女真族长期隶属明政府,是中华民族 中一员。通过这段研究,吴晗的史学观念发 生了变化,正如他在主编《益世报》史学专 刊时表达的那样,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 二、求真;三、重视“一向不被人们所重视 的正史以外的若干记载”;四、“史学是属 于社会的民众的”。这表明吴晗对官修历史 产生了严重质疑,他在《史学》一周年的致 辞中写道:“我们认为帝王英雄的传记时代 已经过去了,理想中的新史乃社会的、民众 的。”
1931年初,写成《胡应 麟年谱》。时任教于国立 北京大学的胡适因此举荐 吴晗为国立清华大学史学 系工读生,专攻明史。大 学期间,吴晗写下四十多 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 案考》、《〈金瓶梅〉的 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明代之农民》等文,颇 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大 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讲 授明史课。
• 1930年3月19日,吴径直写信向胡适讨教自 己在整理《佛国记》时遇到的问题:“明 知先生很忙,不过除了先生之外,我实在 想不出一个比先生更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 决和指导路径的人。”不久,胡适离开中 国公学,吴晗则追随北上,经人介绍,由 顾颉刚安排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此 间,他写下《胡应麟年谱》,并以此成为 他正式研究明史的开端。
先生从40年代开始数易其稿的《朱元璋 传》,在史学界乃至现实生活中都发生 过重大影响;他提倡编辑出版的《中国 历史小丛书》,在普及历史知识。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 手录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不仅留下了一部方便实用的研究资料, 而且留下了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学术 研究之风
史学作品&文学作品
• 人物传记:《朱元璋传》 • 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 小丛书》 • 史学著作:《读史札记》、《吴晗历史论 著选集》、《胡惟庸党案考》、《明成祖 生母考》、《胡应麟年谱》、《江苏藏书 家小史》、《十六世纪前期之中国与南 洋》、《由僧钵到皇权》、《明太祖》、 《明史简述》、《朝鲜〈李朝实录〉中之 中国史料》、《江浙藏书家史略》, • 杂文集:《三家村札记》、《历史的镜 子》、《史事与人物》、《灯下集》、 《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等
1957年3月,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 月,他发表《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 章,提倡敢讲真话的精神。并在1960年写成新 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之后,吴晗和邓拓、 廖沫沙用“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发 表杂文《三家村札记》专栏,以歌颂正义光明、 匡正时弊为宗旨。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 璋传》第四次修改稿出版,在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研究历史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有较高的 学术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