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ppt课件完美版
合集下载
《谈骨气》课件

6、本文主要以事实作论据,引述的事例, 都用了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但又有 所不同,有的先叙后议,有的夹叙夹议。 请你说出这三个事例中叙议是怎样结合的?
第一个事例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 第二个事例用的是先叙后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第三个事例用的是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写法。
7、“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 来了。”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作者用文天祥的事 例,你认为侧重证明哪一句话?
作业布置
• 1你觉得如何从小事做起,争当一个有骨气 的人?【提示:课文最后一段。】 • 2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 • 【文天祥、闻一多、孙天帅等】 • 诗人王怀让的诗:《中国人,不跪的人》。
祝愿同学们 都能堂堂正 正 ,牢记中 国人的骨气, 做一个有志 的中学生。
牛刀小试 仿照下面的语段,以“骨气”开头 另写一个语段。
魅力是演讲大师潇洒的手 势,魅力是蒙娜丽莎迷人的 微笑;魅力是苏东坡高唱 “大江东去”,魅力是李清 照低吟“寻寻觅觅”;魅力 是白石老人的虾,魅力是悲 鸿先生的马……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跟时代背景是有关系 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主要由 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 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 同,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 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 失。‛吴晗将无产阶级的骨气,阐述为‚决 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 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 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 前进‛,就与时代背景有关,是根据当时面 临的困难来说的。如果在革命斗争年代,民 族战争年代,无产阶级的骨气的含义就不能 只限于同困难作斗争了。
9、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八年级语文谈骨气PPT优秀课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 六、下面是对孟子的三句话的译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句后 的括号里打“√”
• 1.富贵不能淫
• A.富贵了不能骄纵。( )B.富贵了不能因之而知施淫威。 ( )C.富贵了不能迷惑。( )
• 2.贫贱不能移
• A.贫贱不能四处流浪。( )B.贫贱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 )C.贫贱不能使他迁移它乡。( )
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A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
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
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
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
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
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
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 三、文中举了哪些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分别表 现了怎样的精神?
• 四、本文主要以事实作论据,引述的事例,都用了叙述、议论 相结合的手法 ,但又有所不同,有的先叙后议,有的夹叙夹议。 请你说出这三个事例中叙议是怎样结合的?
• 五、先解释下边加黑的字,再解释词语。
•1Βιβλιοθήκη 大声疾呼 2.拍案而起• 3.嗟来之食
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
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
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
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
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
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
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
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
谈骨气公开课-PPT

闻一多横眉怒对 威武不能屈 国民党的枪口
结论
•我们中国人(无产阶级)是有骨气的 •激励鼓舞民心
此
之 谓
道
大理
丈 夫
论 据
——
孟 子
当堂练习
在我国历史上,有骨气的人 岂止三个。请你根据孟子的三句 话,任选一个角度,为课文补写 一个事实论据。
刘
胡
兰
刘胡兰面对阎锡山军队的威胁,从容地躺到铡刀下 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 , 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 这样慷慨就义了。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大 义 凛然,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骨气。
学法指导: 回忆议论文相关知识点,针
对议论文的要素设计问题。
预习检测
丞相 chéng 锤击 chuí 挑拨 tiǎo 离间 jiàn
嗟来之食 jiē
诬蔑 miè 吓倒 xià 拘囚 qiú 高官厚禄 lù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概括文中的三个事例,它们分别从 哪个角度证明观点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让我们思考一下,小王这种行为是 不是有骨气的表现?中学生的有骨气体 现在什么方面?
有骨气 ≠ 意气用事
•说一说我们当代中学 生怎样做有骨气的人。
我的自白书
方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志
为狗爬出的门畅开着,
敏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啊, 给尔自
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从狗洞子里源自出!《我的自白书》陈 日然,19由48于年叛4徒月的22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四、写作背景
《谈骨气》PPT课件

文体介绍
记叙文:主要通过记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 定的中心思想。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 主,为了揭示中心表达情感才精当使用议 论抒情。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其内容是介绍一个 说明对象的特征。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的一种文章,主要内容是阐述或者 反驳一个观点。
表达方式介绍
叙述:概括地介绍人物和事件,重点是交待 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谈骨气》
吴晗
我们把这种像骨头一样宁折不弯、 刚强不屈的气概叫做骨气。
吴晗(1909-1969年):著名 历史学家。一个极有骨气的人。 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动 乱中,由于不肯向四人帮低下高 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 被迫害致死。
文章结构:
根据“引论-本论-结论”的思 路,可将本文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总结
提出论点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富贵不能淫一文天祥 古(士大夫) 贫贱不能移一不食嗟来之食 ↓ (平民) 威武不能屈一闻一多 今 (知识分子)
事例论证
总结归纳 无产阶级骨气 发出号召
课堂讨论:
小王同学一次因打架违反校规,被老师批 评不服气,并与老师顶嘴,不承认自己错误, 有同学说小王真有骨气。 让我们思考一下,小王这种行为是不是有 骨气的表现?
有骨气 ≠ 江湖义气
笔头练习
在我国历史上,有骨气的人 岂止三个。从平时的阅读和积累 中,你还了解哪些有骨气的事例? 请为课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富 贵 不 能 淫
成语故事:嗟来之食
•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家境富裕的 黔(qián)敖(áo)见此情景,便在路边备饭, 准备施舍给过路的饥民。一天,有一个面黄肌 瘦的饥民无力地垂着双手,拖着破鞋,一瘸 (qué)一拐,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眼看就 要饿晕了。黔敖看到后,左手拿着饭,右手端 着汤,用轻蔑的口气大声吆喝道:“喂,过来 吃呀!”那位饥民抬起眼睛瞪着黔敖说:“我 就是因为不吃这种没好气的饭才落到这步田地 的。”黔敖听了连忙道歉,但那位饥民最终还 是坚持不吃而饿死了。
《谈骨气》 ppt课件

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 刘胡兰,夏明翰,叶问,陈真
ppt课件
27
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关于有骨气的名人名言。 2、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
ppt课件
28
根据“引论-本论-结论”的思 路,可将本文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论点“我们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二部分(5-9):列举事例,证明我 们中国的确有许多有骨气的人。
第三部分(10):阐明提倡骨气的积极 意义。
ppt课件
14
文化常识及相关注解
• 吴晗——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杂文作家,文革 中被迫害致死;
一、论点:观点
二、论据
A.事实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什么人, 什么事,它与论点的关系)
b.理论论据——引经据典(名人名言或理论 书上的话)
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a.摆事实
b.讲道理
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ppt课件
9
议论文的结构 论点:作者的观点或主张 论据:作者的观点或主张的依据 结论:文章的总结
能
起,横眉怒对国民党
屈
的手枪,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programs/viepwpt/0课P件qfoGOCzbI
20
(5----9) 用简洁的话概括三个论据
南宋文天祥宁死不降
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这三个论据属于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
的。”黔敖听了连忙道歉,但那位饥民最终还
是坚持不吃而饿死了。ppt课件
18
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贫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 孔:“嗟,来食!”
(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 刘胡兰,夏明翰,叶问,陈真
ppt课件
27
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关于有骨气的名人名言。 2、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
ppt课件
28
根据“引论-本论-结论”的思 路,可将本文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论点“我们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二部分(5-9):列举事例,证明我 们中国的确有许多有骨气的人。
第三部分(10):阐明提倡骨气的积极 意义。
ppt课件
14
文化常识及相关注解
• 吴晗——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杂文作家,文革 中被迫害致死;
一、论点:观点
二、论据
A.事实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什么人, 什么事,它与论点的关系)
b.理论论据——引经据典(名人名言或理论 书上的话)
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a.摆事实
b.讲道理
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ppt课件
9
议论文的结构 论点:作者的观点或主张 论据:作者的观点或主张的依据 结论:文章的总结
能
起,横眉怒对国民党
屈
的手枪,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programs/viepwpt/0课P件qfoGOCzbI
20
(5----9) 用简洁的话概括三个论据
南宋文天祥宁死不降
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这三个论据属于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
的。”黔敖听了连忙道歉,但那位饥民最终还
是坚持不吃而饿死了。ppt课件
18
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贫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 孔:“嗟,来食!”
课件《谈骨气》共18页PPT

课件《谈骨气》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
谢谢!
18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
谢谢!
18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谈骨气》课件

理清结构
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中心论点, 并说明骨气的含义及今天我们传 承骨气应坚持的原则。 第二部分(5—9)用三个典型事 例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阐明 我们无产阶级骨气的内涵,激励 人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分组阅读故事(5--9),要 求弄清每个故事写的什么 人,讲的什么事,结果怎 样,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人
骨气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文天祥坚决拒降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闻一多宁死不屈
证明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分析论据
作者选取的三个论据有什么设计? 三个事实论据包含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不 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 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从古代官吏到现代 知识分子不同类型的典型。他们都是在“生 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中 心论点。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议论文的基 本结构。 2、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
3、理解运用事例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举例 论证)。 4、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自豪感 和自信心。
解题
结构:“谈”+“骨气”(“话 题式”文题)——中心论点(预 测):明确作者对“骨气”这个话 题的基本观点。
穷人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
第三个材料:
闻一多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删减: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改进:
闻一多宁死不屈。
归纳三个故事
1、文天祥坚决拒降 2、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3、闻一多宁死不屈
理解三句名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
(迷惑、诱惑) (使改变) (使屈服)
谈骨气精品课件第一课时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1、文章标题明论点。 2、开头提出论点。
3、结尾归纳论点 4、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论点。 5、文章没有提出直接提出论点,但始 终围绕——展开论述。
1、看标题 2、看收尾 3、是否有明晰的判断。 4、是否统帅全文。 5、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 的位置,例如“首先”“其次”“第三” 等。 中心论点起统帅全文、统帅分论点的 作用。
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有明确的褒贬感 情倾向,即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判,论 点中一定含有主语、谓语。
论题是作者要一轮的现象、问题、事 实,没有任何褒贬感情倾向。
1、本文的中心论点:
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 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a. 具体的事例, b.概括的事实, 事实论据 c. 统计数字, d. 亲身经历、感受。 作用: 经典著作、 证明作者的观点 道理论据 至理名言,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 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C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习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3、积累孟子的名句及文天祥的诗句。 4、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从他们勤 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 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吴晗(1909—1969),中国历史学家。 浙江义乌人。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先后任 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 动。建国后,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 市副市长,并当选为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 部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 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二、三届全国 政协常务委员。195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8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生平从事中 国古代史研究,对明史尤有成就。著有《读 史札记》《论海瑞》以及历史京剧《海瑞罢 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提出论点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富贵不能淫一文天祥
古(士大夫)
事例论证 贫贱不能移一不食嗟来之食 ↓ (平民)
威武不能屈一闻一多
今 (知识分子)
总结归纳 无产阶级骨气 发出号召
扩展
在我国历史上,有骨气的人 岂止三个。从平时的阅读和积累 中,你还了解哪些有骨气的事例? 请为课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补充事实论据
明知敌人要杀他,
威
他毫不退却,在被害前
武 不
的几分钟还大声疾呼, 痛斥国民党特务。
能
闻一多 拍案而起,
屈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programs/view/0PqfoGOCzbI
提问: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选取这三个 人的事例有代表性吗?列举的三个人物能否顺 序颠倒?
(1)富贵不能淫——李白“安 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苏武“留胡节不辱” (2)贫贱不能移――朱自清
“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 粮”,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 江姐,刘胡兰,夏明翰,叶问, 陈真
课堂讨论:
小王同学一次因打架违反校规,被老师批 评不服气,并与老师顶嘴,不承认自己错误, 有同学说小王真有骨气。
1995年3月7不日的跪下的午,中头国天晚人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市
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到了10分钟的 工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刚刚趴在工作台上迷糊了几分 钟,不料外国女老板走进了车间,紧接着是一阵辱骂,之 后她又厉声说道:“工人排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人直直
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女人。女老板吼叫着:“你为 什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 或道理 , 包括事实论据和 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 过程
(5----9)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改成“我们中国人有骨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是”起强调作用,体现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感。
为什么课文题目《谈骨气》 不是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么不跪?”他质问道:“为什么要跪?”老板恶狠狠地说: “不
跪就开除!”他于是把工作卡一扔,“开除也不跪,我是中 国 人!”然后愤然离去,这个宁愿失去工作也不跪地中国人叫 孙天帅。
《谈骨气》
吴晗
我们把这种像骨头一样宁折不弯、 刚强不屈的气概叫做骨气。
吴晗(1909-1969年):著名 历史学家。一个极有骨气的人。 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动 乱中,由于不肯向四人帮低下高 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 被迫害致死。
让我们思考一下,小王这种行为是不是有 骨气的表现?
有骨气 ≠ 江湖义气
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关于有骨气的名人名言。 2、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
欣赏歌曲《中国人》
演唱:刘德华 曲: 陈耀 词: 李安修
——文天祥是丞相,穷人是平民 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按照 从古到今的顺序,什么阶层的人 士都有,很有代表性;同时,三 个事例按顺序证明了孟子的三句 话,围绕中心论点,所以很有说 服力。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划出其中的 记叙部分,并结合下列事例思考: 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 叙有什么区别?
第2段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 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 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 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 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 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 有骨气。
(5----9)
第二自然段
孟子的话: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使他迷惑) 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此之谓大丈夫。
告诉我们什么样是有骨气,引 用孟子的话解释有骨气的含义。
3、4段
读3、4段,思考:这两节文字与 论点有什么关系?
最后一段
课文最后一段指出无产阶级的骨 气是什么?
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 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让 广大人民了解祖国的历史,学习 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 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 的人,去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撰写了这篇杂文。
文章结构:
根据“引论-本论-结论”的思 路,可将本文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论点“我们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对“骨气”做初步 解第释二。部分(5-9):列举事例,证明我 们中国的确有许多有骨气的人。
第三部分(10):阐明提倡骨气的积极 意义。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 法和主张
(5----9) 用简洁的话概括三个论据
南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
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这三个论据属于议论文中的 事实 论据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飘零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富 贵 不 能 淫
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贫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 孔:“嗟,来食!”
贱 不 不吃嗟来之食的原因是? 能 人格不受尊重 移
成语故事:嗟来之食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家 境富裕的黔(qián)敖(áo)见此情 景,便在路边备饭,准备施舍给过路 的饥民。一天,有一个面黄肌瘦的饥 民无力地垂着双手,拖着破鞋,一瘸 (qué)一拐,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 眼看就要饿晕了。黔敖看到后,左手 拿着饭,右手端着汤,用轻蔑的口气 大声吆喝道:“喂,过来吃呀!”那 位饥民抬起眼睛瞪着黔敖说:“我就 是因为不吃这种没好气的饭才落到这 步田地的。”黔敖听了连忙道歉,但 那位饥民最终还是坚持不吃而饿死了。
吴晗(1909-1969年)浙江义乌人,我国
著名历史学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 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 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 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1969年10月 11日含冤逝世。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