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中考试题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②哀转久绝③河中漱广④窥深悸魄(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伤仲永中考复习及2004至2009年中考试题汇编

伤仲永中考复习及2004至2009年中考试题汇编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属于 ) B.未尝识书具( 曾经 ) C.即书诗四句( 写 )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赡养 ) (团结 )( 内容 ) E.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求取 ) F.从先人还家( 跟从 ) G.贤于材人远矣( 比……优秀 )
归纳词性活用现象
1、“即书诗四句”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 泊无以明志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 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 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2分)
二、2005年乌鲁木齐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 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 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 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 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 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成年 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 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最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3.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4.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2.以何为丞相(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原文5.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伤仲永课文详解与习题

伤仲永课文详解与习题

引 用 法
拟题的方法 2、引用流行歌词 引 用 法
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 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Four in love
拟题的方法
3、引用名句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 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9.[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 众人”的实例,说明了 ;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 的过程。(4分)
话题作文命题法
拟题的原则
确切、精炼、生动、新颖、有意蕴,有文采
•确切,指的是符合文章内容,同时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 •精炼,指的是标题字数恰当,不宜过长。 •生动,指的是题目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 •新颖,指的是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给人新鲜感。 •有意蕴,指的是有内在的含义。 •有文采,指的是标题有诗意,有文学韵味。
词类活用
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 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 ……(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 ……,即把…当作宾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对……(感
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拟题的训练
当我们丌如意的时候,一曲哀歌常使我 们热泪纵横;当我们事事顺畅的时候,我们 常常想纵情欢歌。音乐,不我们的生活息息 相关。请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丌少亍 600字的作文。
拟题的训练

伤仲永 翻译以及练习 【中考精华版】

伤仲永  翻译以及练习 【中考精华版】

方仲永文学常识: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人。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方仲永[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重点字词注释:(1).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隶:属于(2)未尝:不曾。

尝,曾经(3)求:要求(4)异:感到奇怪(5)借旁近:就近借来(6)与:给;(7)书:写;(8)为:写;(9)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0)收族:和同族的人搞好关系(11)观:看(12)自是:从此。

是:这、此(13)就:完成(14)文理:文采和道理(15)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16)或:有人(17)邑人:同县的人(18)乞:求取(19)利其然: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利:以....有利可图。

意动用法(20)扳:通“攀”,牵,引;(21)环谒:到处拜访(22)使:让;(23)从:跟从(24)称:符合(25)泯然:消失的样子。

(26)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出生,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 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4.广东中考高分突破古诗文阅读《伤仲永》

4.广东中考高分突破古诗文阅读《伤仲永》





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 仲 永
( )扳( 通“攀”,牵,引 )仲永 名词作状语,每天 环谒(四处拜访)于邑人,不使( 让 )学( 学习 )。 余闻( 听说 )之也久。明道中,从( 跟从 )先 人还( 回 )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 让 )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 相当 ( 动词作名词,名声 )。又七年,还自( 从 )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消失 )众人 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通达 )悟(聪慧),受(接受) 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胜过、超过 )于材人 (有才能的人 )远矣。卒(最终)之为众人,则其受 于人者不至( 到 )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




伤 仲 永
课本习题重点题目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 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的人。所以,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至关重要。
首 页
返回




伤 仲 永
首 页
末 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 仲 永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属于 )耕。仲永生 五年,未尝( 曾经)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焉,借旁 近与之,即书( 写 )诗四句,并自( 自己 )为其 名(名字)。其诗以养父母、收( 团结 )族为意, 传一( 全 )乡秀才观( 欣赏 )之。自是( 从此 )指 物作诗立就(完成),其文(文采)理(道理)皆有可 (值得 )观(观赏 )者。邑人奇(对……感到奇怪)之, 渐渐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宾客 稍稍 ( )宾客 有的人 求取 )其父,或 ( ( 认为…… )以钱币乞 ( )之。父利 有利可图 这样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题和答案《伤仲永》习题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1399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题和答案《伤仲永》习题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1399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题和答案《伤仲永》习题-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
《伤仲永》习题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文章开头介绍了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仲永的天赋才华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列举。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5、用文章原句回答。

(1)“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照应上文的什么内容?
(2)作者认为导致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绝不只一种,你能结合现实具体分析一下吗?。

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七年级文言文:伤仲永阅读题及答案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②指物作诗立就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的人,不让他学习。

4.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6. ①参考: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②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伤仲永》中考题

《伤仲永》中考题

(一)阅读《伤仲永》,回答8——10题。

(13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8.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1)稍稍..与之..宾客其父(2)借旁近(3)邑人..奇之(4)不能称.前时之闻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0.从全文来看,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2分)11、“世隶耕”三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一)阅读《伤仲永》,回答8——10题。

(13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8.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1)稍稍..与之..宾客其父(2)借旁近(3)邑人..奇之(4)不能称.前时之闻9.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精练精析(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 ( )(4)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识书具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4.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作者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的父亲。

B.本文叙事先扬后抑,文题中的“伤”字,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综合性学习。

学完《伤仲永》一文后,七年级(8)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吧!我的开场白:(2)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矣”。

针对这种情况,你最想对方仲永的父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最想对他说:(3)我国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三个这样的成语鼓励同学们勤奋学习: 、、。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余闻之也久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 )(2)指物作诗立就.(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9.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

《中考语文文言文伤仲永》

《中考语文文言文伤仲永》

《中考语文文言文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句解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伤仲永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伤仲永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2翻译下列句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泯然众人矣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父利其然也。

余闻之也久。

4.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5.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示?1.①感到······惊奇、以······为奇②题③以宾客之礼相待④相当2.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完全如同常人了3.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④余闻之也/久4.①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伤仲永的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的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的阅读及答案伤仲永的阅读及答案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4分)(1)邑人奇之()(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小题2】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小题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O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5】回答问题。

(5分)(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小题1】(l)对……感到惊奇(2)同“攀”:牵、引(3)相当(4)渐渐【小题2】B、C【小题3】B【小题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小题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奇”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应译为“以……为奇,对……感到惊奇”,“扳”是通假字,是动词用法。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②斟酌损益________③咨诹善道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徒以有先生也B.还于旧都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以彰其咎望其旗靡D.以伤先帝之明欲报之于陛下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选文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5)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吴玢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妹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玢大叹服。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②,课③将士注坡跳壕④,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庥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伤仲永练习题
《伤仲永》加点字解释卷A卷
1、仲永生五年 ( )
2、未尝识书具( )
3、忽啼求之( )( )
4、旁近与之( )
5、并自为其名( )( )
6、其诗以养父母( )
7、收族为意( )
8、传一乡秀才观之
9、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10、不使学( )
11、从先人还家( )
12、于舅家见之( )( )
13、泯然众人矣( )
《伤仲永》句子翻译测试卷(B卷)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伤仲永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及答案之伤仲永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伤仲永》中考试题一、2013年《伤仲永》中考试题(一)【福建省泉州市】二(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16分)(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③即更刮目相待更:8.翻译。

(5分)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分)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3分)(二)【福建省三明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

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⑴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不能称.前时之闻()⑶取而疾走.()⑷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⑴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⑵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

(3分)(三)【广东省佛山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金溪民方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得为众人而已耶?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C.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

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

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四)【湖北省鄂州市】二(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13分)【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扬州手自笔录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3分)二、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一、2004年宁德市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伤仲永金溪民……"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稍稍宾客其父:(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二、2005年乌鲁木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

(共15分,每题3分)伤仲永王安石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2005山东济南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分)四、2005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甲文:乙文:五、2005年四川资阳市(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