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29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乞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学习《乞巧》,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如“浪漫”、“温馨”、“哀愁”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乞巧》这首诗。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乞巧》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2)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浪漫的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品味诗歌的美。

3. 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子、意象等方面去欣赏和分析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乞巧》这首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背景,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张相关的图片或一段音乐,引出《乞巧》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乞巧》,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乞巧》,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子、意象等方面去欣赏和分析《乞巧》。

6.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述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小学语文_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乞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宵、渡”两个生字,会写“乞、巧、宵”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掌握一些古诗文学习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4. 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以及乞巧节的民风民俗,体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能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掌握一些古诗文学习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以及乞巧节的民风民俗,体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进行预习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诗题、知诗人1.谈话导入老师了解到咱们班的同学已经积累了很多古诗,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杜牧《清明》会背吗?指生背。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是刚刚过去不久的清明。

看来这难不倒大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会背?齐背。

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的吗?2.揭示课题,指导写“乞巧”两个字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请同学们看老师认认真真地写诗的题目(写在田字格里),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

注意这个“乞”字。

(老师从大家做的自主学习单中看到,有的孩子第三笔的弯拐得太小了)第三笔要写得饱满,这个字才能立得稳。

“巧”左右结构,左边写得窄一些,最后一笔变成提,右边这一笔是竖折折钩,一笔完成。

来读读这个词。

把这两个字在你的练习本上工工整整地再写一遍。

知道什么是乞巧吗?从哪儿知道的?课文注释,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3.了解诗人林杰,学习“查找资料”方法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文中没有对林杰作注释,老师从百度中搜到了关于林杰的资料。

是这样介绍他的(指生读):林杰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作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古诗离我们年代久远,有不懂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板书:查找资料),除了像老师这样从电脑上查找资料,我们还可以从哪里查找资料?(工具书等)二、明诗意、品诗境(一)初读古诗1.有人说,诗是语言的贵族,语言太复杂就不是诗了,看这首乞巧一共只有28个字,多简练!我们读的时候注意一定把每一个字音都不能读错,要做到字字落实。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乞巧》。

(2)理解《乞巧》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乞巧》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正确观念,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乞巧》。

(2)理解《乞巧》的内容和主题,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乞巧》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

(2)深入领会《乞巧》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乞巧》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乞巧》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乞巧》,感受其音韵美。

(2)让学生自主翻译《乞巧》,理解其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乞巧》的理解和感悟。

(2)对比分析《乞巧》与其他古代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乞巧》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让学生探究《乞巧》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表达的含义。

5. 创作实践:(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选取优秀的创作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朗读、背诵、翻译等。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

(2)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分析古诗,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来深入理解古诗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乞巧》这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意境。

(3)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乞巧》这首古诗,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

(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乞巧》这首古诗,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乞巧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乞巧》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和意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熟练朗读、背诵《乞巧》。

(2)学生是否能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和意境。

(3)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

2.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乞巧教案(附反思)案例课文教学反思_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教案(附反思)案例课文教学反思_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教案(附反思)案例课文教学反思_乞巧教学反思》摘要:教学主要通、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知识进入古诗境界,(学生)(学生由说)可以看看课袋里是怎么说,(学生再次)闭上眼睛想想再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交流指名回答)5、反馈摘要主要容是关乞巧教案(附反思)_课堂实录_案例_课_教学反思_教感欢迎并提出宝贵见设计理念《乞巧》是人教版六册八组精课这组教材围绕民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主题编排再次把学生带回儿倾听人们讲故事快乐感受古人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七夕乞巧盛况古诗也是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喻户晓神话传说故事语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是教学重和难教学主要通、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探究活动达到悟得学习目标、认识乞、霄、生、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古诗背诵古诗3、了诗蕴含着民传说并愿讲给别人听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古音乐、收集牛郎织女故事教学程、活动导入、学们我们祖国化远流长而古诗更是化宝库里颗璀璨明珠这年老师与你们共诵了许多古诗名句那你古诗积累积累了哪些和国传统节日有关古诗呢?出给听(学生诵《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那学们平学习古诗有什么方法吗?把你方法介绍给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遍其义现我会多几遍理诗思;我会看释理;我会把诗背下或者记古诗积累;我会上或者看课外;我会想了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3、渡原学习古诗有这么多方法啊可以多、多背、多记也可以、、看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方法再学习首和国传统节日有关古诗吧二、初悟整体感知、请学们出课题(学生题)看看这乞你想提醒学们写什么呢?(板乞气乞少横乞是气是)学们写候可定要哦再课题(学生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这是位精通法棋艺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就是他首诗请打开课由请记住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候准每音(学生练)仔细听听他准了音了吗?谁能把音全部准?(指名)3、正音发现了诗行有两音是样吗?(宵霄用标出)那你怎么记住这两呢?(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头)那这两是什么思呢?快想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伙伴啊我们再齐古诗准(音)(学生齐古诗)、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思呢?(生人单独学习而没有起学习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到你身边学用上你们方法结合课释和课袋里容想想议议没弄明白地方做上记等全班交流候提出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5、到谁说说你懂了什么?(学生说)通你们合作学习我们了了古诗概思也正应验了孔子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平学习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吗?(、碧霄是什么样呢?、诗句乞巧是什么思?3、不理穿尽红丝几万条)问古人云敏而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学习就应当勇敢地提出己疑问三、品鉴赏积累化、要理《乞巧》这首古诗思得先了我国四民传说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说说(指学生说)牛郎织女什么候才能相聚次呢?(每年七月初七)、(指诗行)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夜空你能描述下吗?(学生说)繁星有两颗星星尤耀眼知道它名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还记得老师曾教你们积累杜甫《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背(学生齐背)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图)到了吗?(引导学生辨别方位)原古诗还能我们问题呢再这首诗吧(学生齐)它们银河两边遥遥相望只有七夕晚上渡河桥相聚啊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这两行诗吗?(指名、男女赛)3、是啊这样新月当空夜晚人们又做什么呢?三、四行(学生)(学生由说)可以看看课袋里是怎么说?(学生再次回答)原她们是向织女乞巧啊学们你们对织女了多少啊?(学生由回答)织女是天上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像粼粼闪光河水亮比天上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锦缎取了很听名叫云锦织女云锦上织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蝴蝶翩翩起舞她织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都羡慕羡慕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巧手)所以古候少女们便牛郎织女相聚这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候人们非常喜欢节日学们你们喜欢是什么节日啊?(六儿童节)想想你们六儿童节周围是怎么样节日景象呢?(学生由说)那古人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节日景象呢?再三、四行(学生再次)闭上眼睛想想再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交流指名回答)5、反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出诗句(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少女们都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院里门口(指学生说田野山坡河边花)课件所有能够看到月亮地方少女们都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不停地穿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样心灵手巧)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四行里还有哪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红丝很多呢?(穿尽)、数不清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幸福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吗?(指名齐)四、体验升华熟成诵、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幸福美心愿学们诗疑问你们都了吗?那你们能这首诗吗?(指名、齐、合作)、看见有学都已闭上眼睛仿佛沉醉诗我想他定是背出了?你们能背吗?起背吧(学生齐背)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我们还要积累下和往常样打开古诗积累把它记下吧(学生记古诗)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今天我们学习是首和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古诗其实古候很多人墨客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些和七夕有关古诗看你对哪首感兴趣?给听(指名)有兴趣学课把它记你古诗积累吧总结短短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古诗还学习了首新诗还诵了很多很七夕有关古诗真了不起陶醉诗海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魅力其实不光课课外我们还应发地了、学习、积累发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下课教学反思节课下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迁移努力实现课向课外延伸拓宽语学习空这是种很教学取向语课程应致力学生语素养形成和发展教学我比较关学生切身感受和我体验重视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合作、探究语实践学习和运用语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基理念当然这堂课既有亮也有不足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诵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出诗神韵还要我再思吧容概括这介绍了关《乞巧》教学设计附反思,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助。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乞巧》。

(2)理解《乞巧》的内容,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乞巧》的基本内容,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2)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乞巧》中的意境和诗意。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乞巧节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介绍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乞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解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诗意。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乞巧》。

2. 写一篇关于乞巧节的心得体会。

3. 调查家乡的乞巧节习俗,并与同学分享。

4. 结合《乞巧》诗歌,创作一幅乞巧节主题的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分享等。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过程,如提问、思考、回答等。

2. 终结性评价:(1)检查学生对《乞巧》的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乞巧节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2)通过学习《乞巧》,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词内容;(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诗词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2)诗词《乞巧》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2)对比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乞巧》诗词;2. 课件:乞巧节的图片、相关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乞巧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2)展示乞巧节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诗词《乞巧》的来历;(2)引导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内容讲解:(1)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2)讲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技巧。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分析诗词中的表达技巧;(2)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的奥秘。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模仿诗词《乞巧》的创作风格,进行创作练习;(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2)是否讲解了诗词《乞巧》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2. 反思教学方法:(1)是否运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朗读、讨论等;(2)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乞巧节和诗词《乞巧》的掌握程度如何;(2)学生对诗词表达技巧的应用能力如何。

4. 改进措施:(1)针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讲解;(2)针对教学方法,调整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乞巧节的来历和传说。

2. 乞巧节的习俗和活动。

3. 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难点:乞巧节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乞巧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乞巧节文化。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乞巧》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乞巧节的历史、文化和习俗的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乞巧节的音乐,引起学生对乞巧节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传说。

3. 案例分析:分析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乞巧节文化。

5. 总结:对乞巧节的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强调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搜集有关乞巧节的资料,了解其习俗和文化内涵。

2. 写一篇关于乞巧节的文章,可以是故事、感想或者传承建议。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九、课后评价:1.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3.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乞巧节活动,体验传统文化。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3. 开展乞巧节主题的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教学实施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相关乞巧节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乞巧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基本知识。

乞巧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

(2)通过乞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乞巧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乞巧节的习俗和活动。

(3)乞巧实践活动:制作乞巧作品、举办乞巧展览。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乞巧节的由来和习俗。

(2)乞巧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1.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乞巧节的起源、发展和习俗。

(2)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乞巧实践活动。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1.5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乞巧活动所需材料和工具。

(3)展览场地和设备。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介绍乞巧节的由来和习俗。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乞巧节的了解和感受。

2.2 讲解乞巧节的起源和发展(1)详细讲解乞巧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2)分析乞巧节在我国民间的重要性。

2.3 介绍乞巧节的习俗和活动(1)讲解乞巧节的习俗,如穿针乞巧、挂牵牛花等。

(2)介绍乞巧节的活动,如乞巧作品制作、乞巧展览等。

2.4 组织乞巧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乞巧作品制作,如剪纸、刺绣等。

(2)举办乞巧展览,展示各组的成果。

(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引导学生认识乞巧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对乞巧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3.2 学生在乞巧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等。

3.3 学生对乞巧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反思4.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乞巧节的认识和感受。

4.3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5.1 深入了解乞巧节的其他习俗和活动,如牛郎织女的故事、乞巧诗文等。

5.2 对比其他传统节日,探讨乞巧节的特点和价值。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乞巧知识竞答(1)教师提出与乞巧节相关的问题,学生抢答。

三年级语文下《乞巧》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乞巧》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乞巧》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乞巧》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下《乞巧》教学反思1今天讲第29课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乞巧》,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学习这首诗,当读到第一行“七夕今宵看碧宵,”诗中的两个“宵”“霄”时,林文轩说:“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百事通”徐济宽不待举手不屑一顾地插嘴说到,“你看,两个字的部首是不同的,一个是宀,一个是雨。

”“那两个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啊?”我趁机问。

几只小手犹豫着举起来。

“赵含章,你来告诉大家吧。

”“宵指的是晚上,霄指的是天空。

”赵含章利利索索地说着。

不得不佩服,这些孩子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

当读到第二行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时,赵俊豪高举着手,“我知道。

我知道!这个桥是喜鹊搭的桥。

”看来这孩子了解的不少,我微笑着说,“诗里没说到喜鹊啊?怎么说是喜鹊搭的桥呢?”“老师,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农历7月初7日,这天喜鹊都飞到天上搭鹊桥了,牵牛织女鹊桥相会。

”当读到“穿尽红丝几万条”时,“真的是几万条吗?”我问孩子们。

“不是!”全班不约而同地喊起来。

“怎么理解几万条?”“老师,这几万条是虚指的写法。

”知道的真不少。

“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是这样的写法?想一想?”哗,一片小手举起来。

“朱泽惠,请你说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朱泽惠慢悠悠的诵读诗句。

“老师,我也想说。

”急性子赵俊豪又不举手站了起来。

乞巧教学反思(汇总17篇)

乞巧教学反思(汇总17篇)

乞巧教学反思(汇总17篇)乞巧教学反思(1)向玲老师所执教的古诗《乞巧》的教学实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教学设计新颖。

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文本的儿童化解读,用儿童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等,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儿童化解读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抓住儿童的个性特点,设计文本解读的过程古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向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抓住了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由初读、细读到品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

在学生对文本比较陌生时,向老师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主动走入文本。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向老师让学生初读古诗,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人乞巧的画面帮助学生感知文本。

然后通过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读、看、听、想与文本进行了初步接触。

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

在理解诗意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注释和课后资料袋自己解读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并和学生一起参与“穿针引线”的活动,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达到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有了自己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文本走向生活学生熟读、品读古诗后,教师抓住学生读书的神态说:“我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

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谁试着背一背?”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瞧,在山坡上,在院子里……”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以后,向老师马上变化身份,用织女的口吻说:“七夕节,家家户户的人都向我乞取智巧,难道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向我乞求的吗?”身份的变化,为学生创设了“对话”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乞巧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1、学会“乞、霄”2个生字,并书写相关生字。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语导入1、第八组整组课文都是关于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预设:*民间故事引发想象(师述神话传说的由来)*本组课文都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 *课文可阅读相关书籍是的,这些神话传说流传深远,古人许多诗词中都有描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有关的29课,古诗两首(师板书课题)2、自由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每个字的字音。

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

(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一生读第一首,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老师正音、指导读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b、都是关于神话传说的(乞巧——牛郎织女、嫦娥——嫦娥奔月)4、今天,我们先来重点学习第一首《乞巧》,板书课题,并指导“乞巧”二字的读音、书写。

乞与气区别提示巧的最后一笔,书空这两个字。

齐读课题。

一、初读古诗、感知质疑1、指名读后,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字正腔圆。

2、正音识字: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3、古诗词都讲究节奏韵律,因此读诗词仅仅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谁能读出节奏来吗?(指2名)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二、理解诗意、感悟诗境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神话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前预习读过这个故事吗?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1(每年的七月初七)2、出示一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乞巧》评测题
一、汉字小乐园
qǐqiúqiǎo miào yún xiāo
二、词语小超市
乞( ) 渡( ) 气( ) 度( )
三、补充诗句。

乞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动词大集合。

( )河桥( )碧霄
五、会背会写会理解。

《乞巧》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

“乞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节日在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_。

《乞巧》课标分析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本课以教材为依托,以一句诗带动多句诗的学习,以一首诗带动一组跟节日有关的诗的学习,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利用神话故事等方式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使品读层层递进。

教学中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悟、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味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体现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出示描写节日的古诗,让学生猜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时节,并引出《乞巧》
一、开课解题
1.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课件)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区分“乞”和“气”
3.了解诗人林杰,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二、读诗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自己读出诗的节奏来。

3.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看大屏幕,(课件)在这句诗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你发现是那两个吗?(课件)宵和霄
4.是的,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确很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区分它们吗?
很好,你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肖表示它们的读音,不同的是宝盖头和雨字头。

通过写古文“宵”让学生明白,月亮出来了,人们都躲到房子里去了。

理解“宵”的意思。

5.课件交流“宵”“霄”意思。

6.学写“霄”字
三、学习一二诗句
1.读出诗句的节奏。

2.说说诗意“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3.这两句诗中有一个神话故事,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交流,老师讲故事。

4.再读古诗
5.是呀,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

四、学习三四句
1.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牛郎织女在尽情地向对方诉说着相思之苦,而人间的女子又在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三四句。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图中的女子在干什么。

指名回答。

2.他们向谁乞巧呢?
3.织女,是天上纺织的能手,传说天上美丽灿烂的云霞都是她织成的呢。

织女是那样的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多么渴望像织女那样拥有一双巧手啊,因为有了一双巧手就可以——生交流。

4.少女们是用什么方式向织女乞巧的呢?课件资料袋。

生读。

5.这正如古代民间的《乞巧歌》所唱的那样课件读——
7.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要实现,后两句诗句中哪里能看出少女们愿望多,强烈?
这几万条的红丝都要被少女们穿尽了,可见她们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谁来试着读读这一句?(指名读书)我觉得你表达的还不够强烈。

这么多红线都要被少女们穿完了呀,“几万条”要读得慢一些,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五、回归全诗,再读,再写
回归整体,齐读古诗。

六、总结学习古诗的学法。

七、作业
背诵《乞巧》,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搜集神话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霄
看碧霄
渡河桥
穿几万条
《乞巧》学情分析
我们班共有60名学生,平时学习较为主动,但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扶为主,渗透学习方法。

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

因此,我从学情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疑问设计教学。

让学生从熟悉的诗句入手,通过神话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从诗中悟出诗情。

《乞巧》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的诗句虽浅显易懂,但想让学生真正读懂古诗还是有点难。

特别是对诗歌那中情境的体会、感受。

于是这节课中我把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展开朗读、体会诗意以及在体会诗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前我下足了功夫了解许多乞巧节的资料,最后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这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的:
1、课内外积累做铺垫。

教学时,我从复习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导入本课学习,将诗歌学习置于相关文化背景之中,另外课前我让孩子们从故事中了解牛郎织女,从资料袋中了解乞巧节。

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

2、想象画面入诗境。

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接着我话锋一转“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

“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

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穿的红丝线很多条。

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3、反复诵读悟诗情。

作为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诗情在孩子们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

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指名读,全班齐读,配乐读,最后到深情诵读。

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乞巧》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
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课堂效果分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我对读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边读边想象。

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能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并注重对学法的指导,能使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