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讲稿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讲稿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4110430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所有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的流程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投资、货币供求理论、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图形进行分析,并能适当掌握一些数学分析方法,能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32个理论课时,课堂实践采用课前发言、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成绩考核形式包括:第一,日常性考核:以平时的考勤、课前自由发言情况、课堂提问成绩和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中的平时成绩;第二,期中考核:开卷考试;第三,期末考核:闭卷考试(统一命题、流水阅卷)。

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试卷成绩=期末课程总成绩。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了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并掌握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重要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宏观经济学、失业、通胀等基本概念,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4.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二、主要宏观经济问题三、宏观经济学的关键概念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研究宏观经济中各有关总量是如何核算的,使学生掌握:(1)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核心指标;(2)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实际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及其计算,两部门、三部门以及四部门的均衡条件,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与投资函数,乘数理论,加速数原理。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共13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共13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基本信息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学时适用对象: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与知识准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学生需要初步掌握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二、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院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科共同课,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由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部分组成。

宏观经济理论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分析产出、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宏观经济政策以理论研究为依据,主要分析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和效应。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建立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宏观经济,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可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方面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研究对象与框架,另一方面介绍国民收入及其核算理论,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重要恒等式。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其中核心内容是总需求分析模型,包括二个具体模型: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扩大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引入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在总需求分析模型基础上,又引入总供给曲线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

第三部分为宏观经济学问题分析,主要是对四个主要宏观经济学问题进行探讨,即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第四部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目前动态、最新发展。

主要包括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

三、教学目标宏观经济学是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原理,帮助学生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机制与过程,客观地认识经济现象,并为学生们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使同学们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和体系。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熟悉国内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对名义GDP和实际GDP能进行比较说明。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4)储蓄-投资恒等式(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教学重点:GDP核算;储蓄-投资恒等式教学难点:收入法核算GDP;储蓄-投资恒等式的理解第一节宏观经济学部分导言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概念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总产出2.就业3.价格水平4.国际收支和汇率5.宏观经济政策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产品市场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3)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决定(AD-AS);(4)*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决定(IS-LM-BP);3. 国民收入决定的改变----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通货膨胀和失业政策(4)*对外经济政策4.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化----经济增长理论四、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的方法2.个体经济行为分析是总体经济行为分析的基础,但很多在个体或微观成立的道理,不能因此断定在整体或宏观同样成立,否则会出现合成推理的谬误。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1.概念2.含义3.GDP指标衡量一国总产出的缺陷4.几点说明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1.支出法(1)定义:(2)内容2.收入法(1)定义:(2)内容三、其他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1、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s: NDP)2、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3、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4、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PDI)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1、两部门经济:2、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1、三部门经济。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1、四部门经济:上述三部门经济加上一个国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

2、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第四节名义GDP和实际GDP一、名义GDP(或货币GDP)二、实际GDP三、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第五节本章小结(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6学时本章思考题1.GDP的含义及其用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的缺陷。

2.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万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总等于计划的投资?本章参考文献1、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曼昆《经济学原理》(英文影印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布赖恩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商务印书馆,1998;4、许纯祯《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黄亚钧,郁义鸿《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使学生了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凯恩斯总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掌握乘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理论。

教学重点:(1)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3)国民收入的决定(4)乘数理论教学难点: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第一节从国民收入核算到宏观经济理论一、总产出和总支出1、总支出2、总产出二、总需求分析的前提1、经济中存在着闲置得胜产能力。

2、价格水平不变。

3、总供给无限。

4、凯恩斯定律。

第二节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1、消费函数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3、储蓄函数4、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二、两部门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1、代数模型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三、三部门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1、代数模型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四、四部门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1、代数模型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第三节乘数理论一、乘数的一般含义1、文字2、数学公式二、乘数的算法1、等比例数列求和2、几何法3、求偏导数法三、两部门的乘数四、三部门的乘数1、固定税制下的乘数2、比例税制下的乘数第四节本章小结(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8学时本章思考题1、总需求分析的前提假定。

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及其意义。

3、不同部门情况下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4、乘数理论及应用。

本章参考文献(1)(美)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中文版(2)(美)保罗,A.萨缪尔逊,威廉; D诺德豪斯:《经济学》(下),华夏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3)(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4)(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5)黄亚钧袁志刚:《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二)IS-LM模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论述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以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明确在凯恩斯经济学中两个市场的共同均衡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明确在凯恩斯经济学中两个市场的共同均衡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常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IS曲线的推导、斜率和变动,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变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

教学重点:(1)投资函数(2)IS曲线的推导、斜率和变动(3)均衡利率的决定(4)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变动(5)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教学难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第一节投资的决定一、投资及决定投资的因素二、资本边际效率MEC三、投资边际效率MEI第二节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一、IS曲线及其推导1、代数推导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线上和线外)二、IS曲线的斜率三、IS曲线的移动第三节均衡利率的决定一、货币需求动机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二、货币需求函数和曲线1、函数表达式2、几何图形三、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变动第四节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一、LM曲及其推导1、代数推导2、几何推导3、经济含义(线上和线外)二、LM曲线的斜率三、LM曲线的移动第五节 IS--LM模型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决定二、两个市场共同均衡的实现过程三、均衡状态的变动第六节本章小结(三)教学方法与形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12学时本章思考题1.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如何由不均衡达到共同均衡的?2.分别说明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大小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式。

3.分别说明引起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

4.试述你对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理解。

本章参考文献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 16版麦格劳—希尔公司,19983、曼昆宏观经济学 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975、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8第四章影响国民收入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论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大政策来说明宏观经济可以通过影响总需求,进而改变均衡的国民收入。

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

本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供给、作用机制、政策效力及其与IS曲线的关系;掌握货币政策的概念、工具、作用机制、政策效力及其与LM曲线的关系;熟悉两大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及其对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