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

合集下载

业务学习儿科常见症状及护理

业务学习儿科常见症状及护理

详细记录出入量。
3
2
1
4
护理措施
四、腹痛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许多疾病均可引起腹痛,按腹痛发生急缓,可多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腹痛首先应考虑外科急腹症,慢性腹痛多为内科疾病,必须仔细检查,明确病因,细心护理。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01
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根据腹痛情况确定饮食,急性严重腹痛时应暂禁饮食,必要静脉补液。
儿科常见症状及护理常规
儿科
常见症状
CONTENTS
01
发热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5
呼吸困难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腹痛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惊厥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4
呕吐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一、发热
发热即体温高于正常。为小儿时期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如高热持续过久,可使机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影响小儿健康。
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给予关心安慰,腹部有伤口者应按住伤口以免裂开。
取头高右侧卧位,及时清除呕吐物;以防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呕吐期间应禁饮食,呕吐停止一小时后方可给以牛奶以及流质饮食。以后据病情给以半流质饮食,易少食多餐。呕吐严重者应静脉补充液体,以防水电解质失衡。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呕吐方式、量、性质、气味,必要时留标本化验,以协助诊断,同时注意观察病儿的精神状态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腹胀时应注意有无肠型及包块。
吸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性呼吸困难
它是由于细支气管及毛细支气管的炎症、水肿、痉挛造成呼气障碍而引起的。患儿可有咳嗽、喘鸣,多不能平卧。引起呼气性呼吸困难的病有: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腺病毒性肺炎等。

中医儿科常见病

中医儿科常见病

中医儿科常见病
中医儿科常见病有如下几个:
1.小儿肺炎: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
喉中痰鸣为主要症状,重者呼吸急促、烦躁不安。

2.小儿泄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

3.小儿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喘息性疾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常因气
候变化而发作。

4.小儿厌食: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
为主的症状。

5.小儿感冒: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季多见。

6.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
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丢失。

7.小儿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因体内维生
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

8.小儿鹅口疮: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
引起。

9.小儿抽动障碍:以儿童青少年时期出现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
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10.小儿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导致脾胃受伤,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而
出现面黄肌瘦、毛发枯黄、羸弱矮小、精神萎靡、饮食异常等一系列症状。

11.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多发生于三岁以下的小
儿。

以上便是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儿外感发热论文:小儿外感发热银葛清解汤肺卫风热证临床观察与研究

小儿外感发热论文:小儿外感发热银葛清解汤肺卫风热证临床观察与研究

小儿外感发热论文:小儿外感发热银葛清解汤肺卫风热证临床观察与研究【中文摘要】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本病多起病急,初起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喉炎、中耳炎、肺炎,甚至诱发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或引起高热神昏,抽搐,严重可危及生命。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缺乏比较理想的药物,因此开展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导师张骠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在实践中积累了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的丰富经验,认为外感发热系外有风邪,内有食滞,内外相合发病。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为邪侵,感邪后“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外邪迅速入里化热,加之小儿脾胃发育不完善,受邪后枢转不利,食滞不行,郁而生热。

故治疗上以疏风清热,和中化滞为法,据古代乳食停留中焦不化,必发热恶食之说,应截断病势,免其内外合邪为害。

故外感发热之治,重在疏风清热,和中化滞。

据此,我们对以银葛清解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与研究。

研究中对90例外感发热(肺卫风热证)的患儿分组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00%,与对照中成药组(总有效率为63.33%),对照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3%)进行了比较,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果表明银葛清解汤具有疏风清热,和中化滞的作用,对小儿外感发热(肺卫风热证)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英文摘要】Exogenous fev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ediatric diseases. The fever onset usually occurs rapidly and appears in upper respiratory symptoms accident at the first stage as main performances. If the patients can not get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some of them will suffered with laryngitis, otitis media,. pneumonia,.myocarditis,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etc, or high fever coma, convulsions, even mortality that is developed from exogenous fever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ideal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Therefore, to develop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n children exogenous fever has positive meaning. Mentor Professor Zhang Biao has engaged in pediatric clinical career for about 30 years, and accumulated ample experience abou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n exogenous fever in practice. He believes that the etiology of exogenous fever is the external pathogenic wind outside combining with food stagnation inside. In children,there is som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such as “juvenile Yin juvenile Yang” of the body, easy for evil invade, after the encroachment of evil factors “disease is easy to occur and symptom change rapidly “ and exopathogens quickly enter interior and generate heat combined with incompletedevelopment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and after the invasion of pathogenic factor, spleen and stomach work difficultly, result in food stasis and generate heat. Therefore, dispel the wind and heat, normalize the function of the stomach and spleen is the cardinal treatment rule. Based on the forefather’s theory that food stay in the middle warmer, finally bring about fever and aversion to food, we must stop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avoid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il injuring body. So the cure of exogenous fev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ispel wind and heat, normalize the middle-wamer and dredge the obstruc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hought,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n 90 clinical cases of exogenous fever(syndrome of wind-heat exterior) by the treatment with Yingeqingjie decoction. By adopting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 and group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00%,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total effective rate for 63.33%), control group of western medicine(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3.33%), have predominance difference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manifestly better than two controlgroups.Conclusion:Yingeqingjie decoction has the function of dispeling the wind and heat, normalizing the middle-wamer, andobtains satisfied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n children exogenous fever.【关键词】小儿外感发热银葛清解汤肺卫风热证临床观察与研究【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乡村医生培训)

小儿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乡村医生培训)

淋巴瘤
淋巴结肿大,间歇性发热,皮肤剧烈瘙痒是本病3大表现,皮损分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结 节斑块、溃疡见于晚期患者,非特异性皮损多见:红斑苔癣性变,麻疹样、结节红斑、荨麻 疹样、鳞屑病样损害,红皮病性皮肤体细胞淋巴瘤也往往有发热,全身发红,脱屑,血中有 sezarg细胞。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大多见于成年人,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进行性衰竭,貧血,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肝脾 淋巴结肿大,特殊皮损:红斑、丘疹、水疱、结节肿块、溃疡、红皮病。皮损局限某一部位 或全身分布,若患者发热,顽固不退伴皮疹,血细胞下降,淋巴结肿大,及时骨穿、组织活 检。
幼儿急 人疱疹病 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

毒6型 耳后、枕后淋巴结亦可肿大 一天出齐,次日消退
猩红热 乙型溶血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 性链球菌 扁桃体炎,杨梅舌,环口苍白 圈,帕氏线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 丘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 身大片脱皮
肠道病 埃可病毒、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
毒感染 柯萨奇病 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

肿大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 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 癜样或水泡样皮疹
药物疹
原发病症状
皮疹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 与用药有关,斑丘疹,疱疹,猩 红热样皮疹、寻麻疹
发热与皮疹关系 发热3-4天,出疹 期热更高(发热高 峰) 发热后半天至1天 出疹
药物性皮炎
药疹,为药物进入体内后引起皮肤黏膜的不良反应,药疹形态多种多样,其中荨麻疹样型, 多形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大疱表皮松解型,泛发性脓疱型,药疹分布广泛,可有发热, 头痛等全身症状,临床应与发热性皮疹性传染病相鉴别。特点:明确用药史,有一定潜伏期, 初次用药7-10天后发病,再次用药数小时或1-2天发病,皮疹突发,除固定性药疹外,多呈 全身对称性分布,色鲜红,剧痒,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临床诊断需根据病史,特别 是用药史与皮疹关系综合分析,判断,若感染性病用药后病情未能控制,又发生了药疹,治 疗非常棘手,需权衡利弊,谨慎用药。

小儿发热一般是什么原因

小儿发热一般是什么原因

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产褥期感染?产褥期感染是由于产妇生殖道受到病原体感染,而引发局部甚至全身感染的一系列炎性疾病类型。

此种疾病好发于高龄产妇、糖尿病产妇、重度贫血孕妇、剖宫产、卫生条件不好孕妇人群,危害性较大。

通常来说,导致产妇生殖道受到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主要有两类:(1)原本寄生在孕产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这种情况下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需氧链球菌、厌氧性链球菌。

当产妇分娩过程中,产道发生损伤,同时机体免疫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从而引发产褥期感染。

(2)病原微生物经生殖道入侵引起感染。

这种情况下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一般主要来源于不洁的衣物、消毒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护理操作不当以及配偶。

此外,绒毛膜羊膜炎、胎膜破裂时间长、产程过长、人工剥离胎盘等均可以诱发产褥期感染。

当然,一旦怀疑产褥期感染,比如出现发热、腹痛以及恶露异常,就需要进一步入院接受血清学C反应蛋白检查、病原体检查、超声检查、药敏试验检查,以明确具体病情,根据感染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产褥期感染的危害性,你知道吗?一般而言,产褥期感染患者最普遍的症状就是腹部剧烈疼痛或会阴部位剧烈疼痛、发热、脱水、异常恶露(血性,颜色呈混浊、污秽的土褐色,量多,伴有恶臭味),随着病情的进展,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恐怕就会有性命之忧。

因此,发生产褥期感染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一定要引起临床和产妇自身的高度重视。

三、产褥期感染要如何治疗?针对产褥期感染,通常先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若患者已经出现局部脓肿,应尽可能清除感染源,控制感染。

治疗周期通常为1~2个月。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产褥期感染的具体治疗方法有哪些?①基础治疗。

降温退热治疗;补充电解质与水,防止脱水,同时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维生素;伴严重贫血的患者,可辅助输血治疗;给予体位干预,取半卧体位,促进恶露排出。

孩子周期性发热是什么

孩子周期性发热是什么

孩子周期性发热是什么
暑热是婴幼儿经常患上的疾病。

我国中南部地区比较多发。

临症状是夏季长期发热不退,伴有多尿、口渴、无汗或少汗等症状。

特发性高热症是由于婴幼儿时期体温调节中枢的机能不够成熟,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致使小儿体温发生波动。

小儿特发性高热主要有暑热症和周期性发热。

暑热症又称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所特有的发热性疾病。

本病在我国中南部地区比较多见。

临床的主要特点是夏季长期发热不退,伴有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等症状。

暑热症的发热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型是长期发热,体温经常在38℃~39℃之间,多在半夜至早晨体温上升,午后有下降趋势;在夏季炎热季节发热持续不退。

这种类型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儿。

孩子虽然发热,但其它一般状况良好。

第二型是呈低热状态,主要是白天发热,尤其以午后发热明显,夜间体温正常。

第三型患儿除发热外,还伴有一些其它症状,如周期性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

这种类型小儿多为过敏性体质,热程多持续1~3个月,气候转凉后体温下降。

周期性发热的特点是每月发热一次,每次发热持续数天,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有时可见弛张热型。

发热时患儿可有出汗、四肢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但身体一般状况尚好,体检也无
特殊体征。

周期性发热症属于中枢性发热,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或两者同时呈亢进状态所致。

中医儿科学填空题

中医儿科学填空题

选择填空:《颅囟经》保存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被称为“幼科之宗”。

扁鹊,最早的儿科医生。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书中将小儿病理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钱乙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

北宋董汲寒凉疗法;南宋陈文中儿科温补学派创始人。

元代曾世荣《活幼心书》大成。

明代万全的儿科著作《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育婴四法,二有余三不足。

陈复正号飞霞《幼幼集成》。

体重:一岁10千克,6岁20千克。

出生时体重约为3kg,出生后的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kg。

【计算公式】(1)≤6个月体重(kg)=3+0.7*月龄(2)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3)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身高: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一岁75厘米。

出生后第一年生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3个月增长12cm。

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

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身高增长比较平稳,每年约7cm2~12岁【身高公式】(2-12岁)身高(cm)=70+7*年龄。

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出生时就已经闭合,未闭合正常情况下在出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牙齿: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先下颌后上颌,约在2~2.5岁出齐20颗乳牙。

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课恒牙,恒牙在28~32颗之间。

【2岁内乳牙数计算】乳牙数=月龄-4(或6)。

运动发育:发育顺序: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进展。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勃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三不足二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小儿病因:先天因素、外感因素、乳食因素、情志因素、意外因素、其他。

五色主病白:寒证、虚证;;红:热证;黄:脾虚、湿浊;青紫:寒证、痛证、瘀证、惊痫;黑:寒证、痛证、瘀证、水饮。

怎样判断小儿发热

怎样判断小儿发热

怎样判断小儿发热?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体温超过37℃就是生病了。

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

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

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

比如在傍晚时,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

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

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

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手足心发热。

有的家长一拉孩子的手,发现手心很热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盲目地给予退热药。

其实,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

如果测一下体温,很可能在正常范围。

孩子手足心热,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是因为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子有“虚火”。

这种情况不宜使用西药退热剂,而应该请中医治疗。

中药可选用生地、麦冬、沙参、玄参、玉竹、青蒿、丹皮等滋阴清热之品。

同时让孩子多饮水,多吃青菜和水果,也可以经常用菊花泡水频饮。

对确认发热的孩子,要分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发热。

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小儿发热就一定是病重的表现吗?发热是小儿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作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

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立刻惊慌失措,以为孩子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

其实,发热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病重。

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发热的生理机制实际上是白细胞发现了入侵的病原,于是就释放出蛋白质,产生一种内源性致热物质,这种物质刺激下丘脑,使体温的调节失常,从而引起发热。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

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在生活中,一般情况下称发热为发烧,是在儿童时期多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小儿发热时间一般都会持续约一周的时间。

小儿出现发热时就是在告诉父母孩子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了。

很多病因都可以引起发热,一般分为感染引起和非感染引起。

发热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在体温不超过38.5℃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让发热的患儿多喝一些水,清淡饮食,减少过多的兴奋感,基本都会在一周的时间内痊愈。

家长在小儿高热护理阶段由于缺乏正确的护理知识,运用到一些错误的护理方式反而将体温变得更高,严重的还会引起小儿高热惊厥。

所以对于小儿高热护理的要点,家长们需要牢记在心。

一、监测体温的正确方式通常情况下都会采取腋下测量的方式,因为既方便快捷又比较卫生,一般发热标准分为四种,有低热、中度低热、高热、超高热。

一般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低热,39.1-41℃为高热,41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

还有人会采用温枪测量的方式,测量时需要挪开头发露出额头后擦干汗水,测量位置距离额头正中间3-5厘米左右。

为了避免测量前因其他因素导致的体温升高,在测量前要避免进食过多、体力运动、大声哭闹、衣物过于厚重和所处环境温度太高,只有避免这些因素才有可能不影响测量结果。

在对患儿进行温度监测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以上几点。

二、选择正确的降温方式在看病的时候医生最喜欢说的就是对症下药,对于选择正确的降温方式也是如此。

在体温低于38.5℃并手脚暖的时候,我们则是需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但如果手脚冰凉并伴随寒战的时候就不建议采用物理降温,应该注意给患儿进行保暖。

一般物理降温的方式有给患儿贴退烧贴、减少患儿的衣物被子、多喝水、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给患儿洗温水浴,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以采用温水擦拭身体使体温降下来。

温水的温度一般在32-34℃为最佳,室内温度则要达到26-28℃。

擦拭部位有肘窝、腋窝、腹股沟、手心,但要注意胸前区域、腹部、脚心、后颈部这几个位置要避免擦拭,擦拭的时间也要把握在20分钟以内,避免因擦拭身体着凉,擦拭完毕后半小时就可复测体温。

孩子发烧的三个过程

孩子发烧的三个过程

孩子发烧的三个过程发热要经过三个阶段上升期:该期体温迅速上升或缓慢上升,有时伴有寒战。

高峰期:指达到高热后维持一定时期,该期有面红肤热等表现。

退热期:发热常常是体内的病灶及病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可根据热型特点去探察病灶及病理过程的性质。

步骤一:定时测量体温宝宝发烧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抵御反应。

发烧并不是一个坏现象,说明机体正在与病原菌作斗争,所以很消耗人得体力,病人就会嗜睡、乏力。

当妈妈察觉到宝宝体温或表现有异样时,便要及时为宝宝监测体温。

因为宝宝的体温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宝宝的体温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宝宝的正常体温也是存在个体差异。

宝宝发烧,妈妈们最重要的是做好监护工作,在感觉到宝宝体温易于平常时,每隔1个小时左右就要为宝宝测量体温,并做好体温变化的监测,这样可以更加细致、准确地掌握宝宝的病情,并作出相对应的降温措施。

定时为宝宝测量体温,当然也要选择一款方便且准确的体温计。

眼下,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温度计种类繁多,测量部位也不相同。

那么究竟哪一款给孩子用最合适呢?“给宝宝量体温,安全和准确最重要。

”如果从体温计材质来说,可以分成玻璃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红外线体温计三种。

水银体温计可使随体温升高的水银柱保持原有位置,方便使用者随时观测。

可是这类体温计并不适用新生宝宝与喜欢走动的宝宝。

而电子体温计属于热敏温度计,是欧美国家最多人用的体温计。

这种热敏体温计的测量速度快,通常测量时间不到一分钟。

与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不同,红外体温计不用和测量目标直接接触便可得到体温数值。

而且测量时间一般只需要数秒时间,对于追求高效率的父母来说,这可是一款绝佳的婴儿体温计。

步骤二:物理降温一般情况下宝宝发烧分3种:低烧37.5℃-38℃;中烧38.1℃-39℃;高烧39.1℃-40℃。

通常来说,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下,且没有特别不舒服、精神状态良好,也就是说照常吃、照常睡及照常玩,妈妈就不必急于给宝宝喂药,物理降温更适合。

变蒸期别于病症的生理现象

变蒸期别于病症的生理现象

变蒸期别于病症的生理现象两岁以内的幼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一种生理性的发热现象,中医称之为“变蒸热”。

这种发热的特点是:小儿出生后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到了三百二十日的时候,小儿经历了十变五蒸,这时候称之为“小蒸毕”。

以后每六十四日一大蒸,又六十四日一大蒸,又一百二十八日一大蒸,共计三大蒸,大小蒸累积起来一共是五百七十六日,这时称为“大小蒸毕”,这时小儿才真正长成了人形。

小儿在“变”和“蒸”的时候,以及前后一些日子,身体会出现轻度发烧、烦躁、食欲欠佳等症状,此外,在不同的变蒸时期还有一些特异症状。

变蒸期有一个特点:就是小儿在发热时,耳朵和尾骶骨周围却是凉的,以此可以和病理性发烧相区别。

也有些小儿的变蒸现象不是很明显,我们称之为“暗变”。

古人说,小儿变蒸时期,生长脏腑、充实气血、增长智慧,每过一个变蒸期后,我们都会看到孩子身体、性情、智慧有一个大的变化。

有些细心的父母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小儿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不同的性格表象,身体的发育也不是均衡的,有时候上半身长得快,有时候下半身长得快,有时候长手,有时候长脚等。

生长变化与《周易》六十四卦相应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健康孩子的每一“变”都是以三十二为倍数,每一“蒸”都是以六十四为倍数。

小儿的生长变化竟然与《周易》的六十四卦相应。

小儿变蒸的核心是一个“变”,《周易》讲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变”字。

《幼科发挥》说:“《易传》云:生生之谓易,易者变易也,不变不易,……人有五脏六腑,以配手足十二经络,腑属阳,以配阳卦三十二;脏属阴,以配阴卦三十二。

取其一脏一腑,各以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

”而体弱的孩子可能二十八天就有一变。

把正常的生长发育现象,当成疾病来治疗,使小儿的生长发育受阻,免疫机制无法完善建立,还会埋下将来得病的祸根。

健康的身体的改变本来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身体有病是因为身体背离了自然规律。

所以,无论是养身还是修炼,要做的事情从本质上来讲,都是要将身体和性情中偏离宇宙规律的那一部份规正过来,这样才能达到长生或与天地同在。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标题: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引言概述: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家长在面对发热患儿时,需要正确的健康教育知识来进行有效的处理。

本文将从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和复发预防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如何应对发热患儿。

一、预防发热
1.1 合理饮食: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免疫力。

1.2 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细菌滋生。

1.3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衣物,减少感染机会。

二、发热的诊断
2.1 测量体温:使用体温计测量患儿的体温,及时了解发热情况。

2.2 观察症状:注意患儿的其他症状,如咳嗽、喉咙痛等。

2.3 寻求专业帮助:如体温持续高热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三、发热的治疗
3.1 适当降温:可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擦浴或物理降温贴。

3.2 补充水分:发热时患儿容易出现脱水,及时补充水分。

3.3 使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适量的退热药物。

四、发热患儿的护理
4.1 定期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及症状变化。

4.2 保持环境整洁:保持患儿周围环境整洁,减少细菌感染。

4.3 定时喂药:按医嘱定时给患儿喂药,确保治疗效果。

五、发热患儿的复发预防
5.1 加强锻炼:增强患儿的体质,提高免疫力。

5.2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5.3 定期体检:定期带患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结语:通过正确的健康教育,家长可以更好地应对发热患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患儿的健康。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对家长们有所帮助,提高他们对发热患儿的健康意识。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成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急性出疹性疾病。

目前认为此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通过呼吸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为多。

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居多。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2周,平均10天左右。

以突然高热起病,热度可高达39.5-40度以上,持续不退或有波动。

高热期间,患儿同时有食欲不振、咽痛、流涕和咳嗽等。

一般发热持续3-4天,体温骤降至正常。

热退时或热退后数小时至1-2天全身出现皮疹。

皮疹首发于颈部和胸部,很快波及全身,出现不规则的小玫瑰状斑疹或斑丘疹,直径为2-3mm,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可以消退。

皮疹多为分散性,亦可融成一片,于1-2天内全部退尽,不留色斑,也不脱屑。

偶有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轻度肿大,整个病程8-10天左右。

发热时血液中白细胞总数降低。

由于此病发病前持续高热、症状和体征方面又缺乏特异性,因而早期很难诊断,直至热退后全身出现皮疹才真相大白。

该病预后良好,病孩得病后可获得一生免疫力,一般不会再得此病。

治疗:幼儿急疹由病毒引起,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病儿出疹后病情就可开始好转,故一般不必使用抗生素。

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卧床至皮疹消退。

高热时有大量的水分损失,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和营养物质。

患病期间的饮食,应以牛奶、米汤、豆浆、粥以及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高热持续不退的可用冷水敷在前额或服用退热药,也可以进行物理降温。

病儿经对症处理后大多在出疹后4-5天就会康复。

预防:凡与病儿接触过的婴幼儿应在10天内密切观察,如发生高热,即予以暂时隔离,以免扩大传染。

幼儿急疹,也叫烧疹或玫瑰疹,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突发性皮疹,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尤以春、秋两季较为普遍。

常见于出生6个月至1岁左右的宝宝。

幼儿急疹的潜伏期大约是10~15天。

它虽然是传染性的疾病,却很安全,不会象麻疹、水痘那样广泛传染,家中成员同时患上的机会不大。

症状:宝宝首先是持续3~4天发高烧,体温在39~40度之间,热退后周身迅速出现皮疹,并且皮疹很快消退,没有脱屑,没有色素沉着。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一、概述
发热即体温高于正常,为小儿时期许多疾病发生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不境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持续高热可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代谢增加、氧量增加、心搏加快、脑皮质过度兴奋(烦躁、惊厥等)或高度抑制(谵妄、昏睡、昏迷等)影响小儿健康因此,对高热患儿要设法降温,细心护理,减轻患儿痛苦,避免高热给患儿带来的危害。

二、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每4h测量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记录。

同时,观察热型以及发热时伴随症状,如有无寒战、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皮疹等,寻找病因,协助诊断。

2、营养支持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少量多次喂水,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补液。

3、高热护理高热者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头置冰袋(小婴儿用冷水袋)、温水擦浴等。

效果不佳时,遵医嘱给退热药,同时多喂开水,防止因大量出汗而虚脱,经降温处理后0.5h测量体温。

发热伴寒战,四肢发凉,应给热水袋双下肢保暖,以改善周围血循环。

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有无嗜睡、惊厥、昏迷等,随时通知医生,并备好氧气、吸引器、监护仪及抢救药品,协助进行抢救。

高热伴呕吐者取头高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造成窒息。

4、口腔皮肤护理加强口腔护理,2~3次/天,口唇干裂涂以润滑油。

注意皮肤护理,有汗时用毛巾擦干,保持衣被、床单、尿布平整干燥清洁,经常变换体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但是当小儿发热时家长往往特别紧张,为了能使小儿尽快退热,有时采用一些不当方法,反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将小儿裹得太严实,生怕小孩再受风。

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了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人们通常认为选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作用,实际上,这种方法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会引起小儿的血管强烈收缩,引起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

有的家长用酒精的浓度过高,如用95%的浓度,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退热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小儿皮肤脱水,加重病情。

正确的方法是,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不正确使用退热药,从而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

有许多的家长一看到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热药物快速退温,殊不知,降温过快并不表示有病情的好转,若是应用不当,还可以引起小儿大汗淋漓,出现虚脱反应。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

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由于小儿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一些医生和家长一见小儿发热就盲目地喂消炎药物。

其实,引起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消炎药物。

因为“是药三分毒”,若是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

小儿发热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病除的效果。

还有一些病人在发热时,小病大治,有一些小病就统统打点滴,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好,可以补充水分,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及交叉感染。

其实,对于有发热的病人,最好是根据病情选择用药的方式,首先要让孩子保证充分的休息,多喝开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配合药物的治疗,若是出现体温持续不退,饮食欠佳时,可以使用静脉输液。

还有的家长为图方便,常上药店自购药物给孩子吃,但是由于小儿的病情变化快,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发育不完善,易受药物的影响,易造成脏器的损害,我曾诊治过一个小儿,因为母亲感冒了,家长为防止小儿感染,就将自己服的药物感冒通给小儿服,想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可是孩子服药后出现血尿。

因此,希望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健康,不要随便地使用药物,以免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平时的护理,给孩子加强营养,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平时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不要吃过多的零食,及时增减衣服,室内空气要清新,预防感冒,不要滥用抗生素。

要让孩子有三分饥和寒才能保平安。

孩子发烧时要及时降温,多饮水,卧床休息,饮食清谈,遵照医嘱按时服药。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热药。

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应用退热药。

宝宝发烧怎么办?发烧是人体抵御疾病的反应,发烧能使小儿的防御机能大大加强,并为炎症的痊愈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当宝宝发烧时,只要宝宝精神还不错,体温不超过39.5℃,父母就可自己处理。

但要注意的是,出生1个月以内的宝宝和重度营养不良的宝宝,发烧时体温不但不升高,反而下降了,可能在35℃以下,这类情况十分危险,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小儿发烧有个特点:小儿如果手脚冰冷、面色苍白说明体温还会上升;一旦小儿手脚暖和了、出汗了,体温就可以控制,并很快能降温。

父母遇到小儿发烧时可采取哪些方法呢:①婴儿的前囟门在1岁半之前还未完全闭合,父母在宝宝睡着后用手心捂在其前囟门处(最好是爸爸捂,因为男士的热量大,宝宝容易出汗),直到宝宝微微出汗,这时宝宝的鼻子通了,呼吸匀称了,温度也下降了。

再把宝宝叫醒,多喂他一些温开水或红糖水。

②多数宝宝发烧是因为受凉感冒引起的,如果宝宝发烧时手脚冷、舌苔白、面色苍白、小便颜色清淡,父母就可用生姜红糖水为其祛寒,在水里再加2~3段一寸长的葱白,葱白有发汗的效果。

③如果小儿发烧手脚不冷、面色发红、咽喉肿痛、舌苔黄或红、小便黄且气味重、眼睛发红,这说明小儿内热较重,就不能喝生姜红糖水了,应该喝大量温开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的盐。

只有大量喝水,多解小便,身体里的热才会随着尿排出,宝宝的体温才会下降。

④ 2岁以上的宝宝发烧,父母可以帮其按摩。

先搓小儿的脚心,把热往脚下引,把脚搓热了再搓小腿,小腿搓热了再搓手、膀子、后背,最后是小儿的耳朵。

按摩时要轻、要慢、要多喂宝宝喝水。

如果宝宝还持续发烧可用温水帮他擦身,用毛巾把宝宝身体擦热、擦红,给宝宝的身体散热;如果宝宝还是手脚发凉,说明宝宝受寒较重,可连续给宝宝多喝几次生姜红糖水。

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喝葱姜红糖水加按摩治疗的顺序是先喝葱姜红糖水再按摩。

⑤宝宝感冒发烧后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食欲会下降。

所以宝宝生病后要吃一些清淡的稀饭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

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

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及颈部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原则是38.5度以下,不要吃退烧药,打退烧针,要给宝宝多喝水。

注意环境温度是否过高。

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

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

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体温升高。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宝宝发烧了吗?宝宝到底有没有发烧,粗略来说,使用耳温枪测量后的体温,高于摄氏37.5度时,就表示宝宝身体不适了,此时家长们必须注意宝宝是否有什么症状;若体温到达38度以上,就表示宝宝真的发烧了。

宝宝如果只是38度左右的微烧,但精神状况还是很好,则不用急着马上带宝宝就医,可以在家先行照顾,不需给宝宝吃退烧药,只需提供流质的食物与水份,依宝宝所出现的症状判断发烧的原因,若仍不清楚,可以打电话谘询相关单位。

若宝宝向家长们抱怨自己很不舒服,或是体温高于39度时,再考虑给宝宝吃退烧药,但吃完退烧药后,不论是否有效,一定要再就医治疗,否则一般38度左右的发烧,建议不用采取退烧措施,让宝宝自然痊愈,反而可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孩子发烧,别急着降温首先别忙着退烧,而是要搞清楚孩子发烧的原因。

发烧不是一种疾病,它就像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异常情况。

同时,发烧也是我们身体对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措施,从某种程度来讲,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

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烧,就不要急于马上退烧,否则会掩藏真正的病因。

引起孩子发烧的病因有很多。

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扁桃腺炎、肺炎及一切传染病都有可能出现发烧的症状。

另外,一岁以内的小宝宝也可能因泌尿道感染、肠胃病、手足口病而出现发烧的情形。

许多情况必须经由医师判断,才能知道发烧的真正原因。

细菌或病毒,两类感染用药完全不同一般来说,细菌与病毒是造成宝宝受到感染的最常见致病源,这两种情况导致的发烧,处理办法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是细菌感染,只要选准抗生素,治疗效果就会很好。

如果是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以服用病毒灵、板蓝根冲剂、金银花等。

病毒感染的发热到一定时间就会自行下降,切不可因为发烧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药都一股脑用上。

宝宝发烧,药别混着吃是否给孩子吃退烧药,需要权衡一番利弊。

药物当然可以改善孩子的病情,让宝宝舒服点儿;但也很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个月以内的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退热药品。

在一般情况下,药物退热治疗应该只用于高烧的孩子。

服用的方法和剂量一定要按医生的要求去做。

我们建议:在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再给孩子吃退烧药。

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热惊厥史,不妨在38摄氏度时就给孩子吃退烧药。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常有很多家长给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物,有些性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药半小时没退烧,又加栓剂,然而各种药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

结果烧退得太猛太急,使得体温速降至36摄氏度以下。

又产生新的问题。

家长可以选定一种退烧药,熟悉它的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透视发烧3阶段一般婴幼儿发烧会有下述的顺序,但不一定每个状况都会发生,有时宝宝不会经过发冷阶段,会直接发热,但发烧时有发冷症状的宝宝,大多会烧到39度左右,也会比较难受,当然有时候发烧也会发生排不出汗的情况,因此三阶段的过程家长可作为参考,但不能概括每个宝宝的发烧过程喔!1.发冷原因&症状当宝宝受到感染时,体温调节中枢会自己调高,以保护自己,但是当体温还没上来前,身体会有产热机转,主动把热带到身体中心部位,这时四肢循环会变差,产生手脚冰冷的状况。

发冷是发烧的前期,测量体温时可能还不到38度,但宝宝会全身打冷颤,甚至有畏寒的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