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概论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

中医养生的意义及其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的意义及其作用。

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保健的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3、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一、养生的意义(一)保健延年:“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二)防治疾病:“不治已病治未病”。

1、无病重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欲病早治:《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3、已病防变: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养生学说的奠基1、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实践活动。

①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

②儒家主张修身、处世。

③管子则主张存精以养生。

2、《内经》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

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

调摄情志-指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饮食疗法-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既可食用,又可防病治病的食物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调和阴阳-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二者协调合和,恢复其平衡的原则。

形体锻炼-是指人们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体育锻炼活动。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二)唐汉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发展1、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实践中创立了五禽戏法。

2、张仲景提出饮食“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养生主张。

3、《神农本草经》载有85种具有“耐老”“增年”作用的中药。

4、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中医养生学》笔记

《中医养生学》笔记

《中医养生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宝贵分支,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养生智慧与实践经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与养生,中医养生学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中医养生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还能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研究背景方面,中医养生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以及丰富的养生方法和技术,正好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中医养生学也逐渐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意义深远而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医养生学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能够为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健康问题和挑战,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之道。

最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还将促进其与现代医学、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与现代医学和科技的结合,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展中医养生学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服务人类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生命与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医养生学蕴涵丰富的生命与健康知识,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1]。

通过中医养生学的教育和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强化生命意识,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尊重与关爱,逐渐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自然健康生命观。

这不仅是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是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所在。

中医养生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中医养生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中医养生学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养生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药物治疗B. 预防为主C. 手术治疗D. 疾病诊断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A. 顺应自然B. 形神兼养C. 饮食有节D. 过度劳累答案:D3. 中医养生学中,“精”指的是什么?A. 精神B. 体液C. 身体的基本物质D. 情绪答案:C4.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个脏腑与情绪“怒”直接相关?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B5. 中医养生学中提倡的“饮食有节”主要是指什么?A. 定时定量B. 只吃素C. 暴饮暴食D. 随意饮食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6. 中医养生学中,以下哪些因素被认为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A. 饮食B. 情绪C. 遗传因素D. 气候答案:A, B, D7. 下列哪些属于中医养生学中的“神养”?A. 保持良好心态B. 适当运动C. 保证充足睡眠D. 避免过度劳累答案:A, C, D8. 根据中医养生学,以下哪些做法有助于“形养”?A. 适量运动B. 按摩推拿C. 过度减肥D. 合理膳食答案:A, B, D三、判断题9. 中医养生学认为,过度的情绪波动对人体是有益的。

答案:错误10. 按照中医养生学的观点,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医养生学中“治未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中医养生学中的“治未病”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管理等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强调预防优于治疗,通过提前介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12. 描述中医养生学中“调和阴阳”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中医养生学中的“调和阴阳”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保持人体内阴阳两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这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整作息时间、保持情绪稳定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白天属阳,应多活动,夜晚属阴,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中医养生学》1

《中医养生学》1

(四) 孙思邈 1.继承和发展 “治未病”的思想。“善 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 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治于无 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2. 奠定食疗学基础。“安身之本,必资 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3. 强调房中保健。要适当节制,不强忍 硬抑。
4.重视妇幼、老年保健。 5.注意环境居处,以俭朴幽静为佳。 《千金翼方》中指出:“山林深远,固是佳 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 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 地,地势好,亦居者安。” 6.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推广养生 功法。
1. 道法自然 “道”是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自然法则。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 德经》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依靠自己的力量, 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这种观 念称为“生态智慧”。 “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得“道”即 可长生,违“道”只能短寿。这是道家养生 思想的根本观点。侮天地者凶,顺天时者吉,
(四).《内经》对养生学的贡献 1.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 地合气,命之曰人”。“生于本,本于阴 阳”。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 神”。 2.对生命规律的认识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 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 到人生历程中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充分注 意到了性别上生理区别。为防病保健提供了 理论依据。
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
(二)意义 1、却老全形:却非正常衰老,全形神享天年 2、防治疾病: 未病先防,治疗未病,固护正气, 已病防变,食养守神,重于针药, 病后恢复,谷肉果菜, 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老年才重养 生已为时过晚,养生不是养老。

《中医养生学学》课件

《中医养生学学》课件

冬季养生:注意 保暖,多吃温补 的食物,适当运 动,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的应 用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方法
感冒:多喝热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 咳嗽:多吃润肺食物,如梨、银耳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胃病: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食物 失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有助于睡眠
气血津液:注重气血津 液的调和与平衡
运动养生:适度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睡 眠,提高睡眠质量
预防为主:注重预防疾 病,提高健康水平
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 外环境的整体和谐
五行相生相克:运用五 行理论指导养生实践
饮食养生:合理膳食, 注重营养均衡
情志养生:保持心情愉 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
中医养生的方 法
饮食养生
食物选择: 选择新鲜、 天然、无 污染的食 物
饮食平衡: 保持营养 均衡,避 免偏食
饮食规律: 定时定量,物
饮食与季 节:根据 季节变化 调整饮食, 如夏季宜 清淡,冬 季宜温补
饮食与体 质:根据 个人体质 选择适合 的食物, 如阴虚体 质宜滋阴, 阳虚体质 宜温阳
经络: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十五 络脉等
功能:脏腑经络 相互联系,共同 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
养生原则:调理 脏腑、疏通经络, 以达到养生保健 的目的
体质理论
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 特禀质等
体质特点:不同体质的人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
体质影响:体质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
中医养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传统中医养生理念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更多高效、便捷 的养生产品

《中医养生学》课程思政案例

《中医养生学》课程思政案例

《中医养生学》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背景《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医养生理念、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中医养生方法,提高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水平。

二、思政目标1. 培养学生的中医养生理念,使其认识到中医养生对于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其能够运用中医养生知识帮助他人。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思政内容1. 中医养生理念:讲解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如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协调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2. 中医养生方法:介绍中医养生方法,如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等,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养生技能。

3. 中医养生文化:讲解中医养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设计1. 理论教学:通过讲解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中医养生的基本知识。

2. 实践教学:通过演示和练习中医养生方法,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医养生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实践能力:通过实操考核,评价学生的中医养生方法运用能力。

3. 课程论文: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深入分析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评价学生的学术素养。

六、思政效果1. 学生的中医养生理念得到了巩固,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

2. 学生学会了中医养生方法,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提高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水平。

3.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总之,《中医养生学》课程通过深入挖掘中医养生中的思政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医养生理念、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传统文化意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总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保健?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基本任务:一: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上古时期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河南殷墟出土。

已有头、耳、目等二十多种疾病名称。

如:蛊--寄生虫病。

龋--牙病。

疥--皮肤病。

疾--疾病。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熨等。

第二节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一)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养生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来维护和提升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 养生目标- 身心健康:通过养生手段,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 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 延年益寿: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延长健康寿命。

3. 养生原则-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养生要维持阴阳平衡。

- 因时因地:养生方法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

- 辨证施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养生不仅要关注局部,更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协调。

2. 阴阳平衡性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养生要维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以保持健康。

3. 因时因地性养生方法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特点,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4. 辨证施养性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5. 预防为主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6. 综合调养性中医养生学采用多种手段,如饮食、起居、情志、锻炼、药物等,进行综合调养。

三、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起居养生- 作息规律:遵循自然界昼夜交替的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 房事养生:合理安排性生活,以维持肾精的充盈。

2. 饮食养生- 合理搭配: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饮食,以滋养身体。

- 四性五味: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调整饮食结构。

中医养生学课程介绍

中医养生学课程介绍

中医养生学课程介绍导语: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旨在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学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课程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气血理论等。

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治疗原理。

2. 中医养生方法: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食疗、按摩、气功、草药等。

了解中医养生的原则和应用。

3. 中医体质辨识:学习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标准,了解不同体质的特点和养生方法。

通过体质辨识,指导个人的养生实践。

4. 中医养生与季节:学习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季节对身体的影响和相应的调养方法。

掌握针对不同季节的养生技巧。

5. 中医养生与年龄: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养生方法和重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特点和需求。

根据年龄特点,设计个人化的养生计划。

6. 中医辨证养生:学习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疾病和体质的辨证要点。

通过辨证养生,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7. 中医养生与心理健康:学习中医养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情志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影响。

通过调节情志,维护身心健康。

二、课程重要性1. 传统智慧的结晶: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对于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学习中医养生,可以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

2. 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养生注重预防,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方法,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3. 个体化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强调个体化,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和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保持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 综合调养身心:中医养生注重综合调养,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还注重心理的平衡和调节。

通过养生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使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养。

5. 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优势:中医养生学课程不仅传承了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3)衰老是生物的基本内在特征,同一种生物 具有共同的衰老过程。
衰老的形态特征:
(1)毛发变白和脱落; (2)皮肤干枯,肌肉萎缩; (3)髓(骨)变、齿脱落; (4)体态改变;
衰老的自我判断指标:衰老早期表现是慢性疲劳
1.清晨起床就感觉身体不适;2.搭乘公共汽车时, 不愿跑步去赶车;3.上楼或行走时,容易摔交;4. 不愿接触周围同事或上级领导;5.写文章速度减 慢,且感文笔苦涩;6.讲话经常出错,有时前言 不接后语;7.对别人的讲话或工作不放心;8.记 不住至亲好友的名字、住址和电话号码;9.厌恶 油腻食物;10.饭菜中喜爱加入浓厚的调味品; 11.双手觉得发紧、发硬;12.双眼经常好像睁不 开;13.精神不振,总想喝茶、咖啡提神;14.经 常不由自主地打呵欠;15.不由自主地用手托腮; 16.习惯于把脚放在椅子或桌子上;17.吸烟和 (或)喝酒多;18.体重下降或超重;19.经常便 秘或腹泻;20.晚间难以入睡。
《灵枢•天年篇》记载:“人之寿百岁而 死”。
《老子》则提出:“人生大期,以 百二十为限”。
中国古代医家、学者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和!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以至死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 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比较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 常采用平均寿命。
二、以预防为主为理论核心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而 中医养生学的任务是“治未病”,体现了 “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 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三、以综合施养为原则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 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及同 一个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 以恒地进行综合施养,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

《中医养生学》课程标准编写人:审核人:课程编号:096039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xx专业一、课程理念中医养生学是在尊重生命规律、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前提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下篇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从而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课程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养生技能,掌握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特点、树立整体观念,熟悉常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够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应用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能充分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恢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中医养生学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保健和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建立和保持对祖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养生康复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日常保健和疾病康复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懂养生、会养生、爱养生,并运用中医养生理论解决辅助临床治疗。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证实:其科研小组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苹
果中的有用成分——多酚能够抑制癌细胞
的增殖。
弘前大学的三浦富智讲师等使用老鼠
做为实验,对比了在被移植癌细胞后食用
苹果多酚水溶液和蒸馏水的效果。他们得
出的结论是,在生存率实验和癌细胞增殖
实验这两方面,苹果多酚都显示了有比较
好的抗癌功效。
2024/10/5
养生
28
相关报道
❖ 《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 ❖ 《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和
技艺。
2024/10/5
养生
18
佛家养生思想的渗入
❖ 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 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用的。
❖ 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成为中 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
吃苹果预防高血脂症 日本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苹果能够减少人体
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含量,有益身体健康。 吃苹果还能够增加血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减
少肠内的不良细菌数量而帮助有益细菌繁殖。 每天吃苹果可以大大改善肠内的细菌菌丛状况, 从而改善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
2024/10/5
养生
29
相关报道
可显著增加肺活量 实验结果果发现,每周至少吃5个甚至更
❖ 荀子——“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
2024/10/5
养生
9
道家养生说 —老子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 老子言“虚其心”,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 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
❖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 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
5、 常喝水、 少饮酒、不抽烟、利身体。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状态。
03 中医养生的方法
CHAPTER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
保持规律的三餐,不过 饥过饱,避免过度饮酒

食物多样性
摄入多种食物,包括谷 物、蔬菜、水果、肉类 、豆类等,以提供全面
的营养。
食物的阴阳平衡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 合理搭配温热寒凉的食
物,保持阴阳平衡。
饮食的时令性
根据季节选择食物,如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
气虚体质
血虚体质
多食用补气食物,如黄芪、党参等,适当 锻炼以增强体质。
多食用补血食物,如红枣、桂圆等,避免 过度劳累。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法
01
高血压
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适量运 动,避免过度劳累。
感冒
注意保暖,多休息,多喝水,适当 服用中药治疗。
03
பைடு நூலகம்
02
糖尿病
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调节情志, 避免过度焦虑。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养生学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地 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养 生的国际化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做 出贡献。
中医养生的科技化发展
科技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养生 将更加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如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提高养
生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科研成果的转化
加强科研与临床的结合,将最新的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养生方法和 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养生需求 。
肺、冬养肾。
运动养生
01
02
03
04
适量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保
持适量运动。
运动的时辰
根据一天中的时间选择运动, 如早晨阳气生发时适合运动,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绪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五、学习养生学的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

3、了解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1.养生的定义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寿世、养老等,总之,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

2.养生学流派道家养生——是以长寿为目的。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儒家养生——是以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平定天下为目的.。

以孔子为代表。

杂家养生——是以趋利避害为目的。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武术养生——是以强身健体、攻防技击为目的,讲求意、气、力的结合。

中医养生——是以防病治病、保健为养生的目的。

吸取各家之长,无派别之分,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

3.中医养生学概念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4.养生的意义(1)保健延年。

(2)防治疾病。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一)理论独特——1.贯穿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2.运用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3.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二)形神兼养——养生在于养身,养身首重养神。

中医养生观重视形神统一、形神兼修的理念。

(三)和谐适度——1.“以平为期”2.“养生以不伤为本”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1.不断发展的科学观点和方法。

2.在中医养生学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强化。

3.成为个体化养生和群体性保健的指导原则。

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一)养生文化丰富(二)养生方法齐备(三)男女防衰有别(四)重点保健防老五、学习方法和要求1、明确学习目的。

2、全面掌握,不可偏废。

3、联系相关学科学习。

4、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5、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复习思考题】1、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2、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如何?3、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有哪些?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中国有悠久的医学文化和药物知识,《中医养生学》是一部科学性高、受欢迎的传统医学著作,它对当代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养生学》以经络为理论基础,以五气理论和内外关系为指导,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理论,强调外环境与内涵循环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它主要涉及饮食养生、脏腑保养、活动养生、调息养生和心念养生等,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核心。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学》最重要的内容,它认为食物是调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调节因素之一。

根据中医养生学的原理,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最重要的是饮食营养搭配、色彩搭配、口味搭配等。

人们应尽量食用有益身体和思想的纯天然食物,适当摄取蔬菜水果等多元营养食物,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帮助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营养水平。

脏腑保养是《中医养生学》的另一重要内容,也被称为中药应用法。

按照中医养生学的原则,对于脏腑功能的调节,可以采用中药和植物精油,进行外治或内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药采用发汗、凉血、清热、利尿、滋阴等药物,来改善脏腑功能,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

活动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部分,指的是采用节奏合理的体育锻炼练习,以及拳术等,调节人的身心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

与此同时,应常保持安静,以正确的态度理性对待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调息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经络调息的原理,它强调科学安睡,保持睡眠的质量,促进身心放松,调节自身内涵,减少精神压力,达到养生的目的。

心念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内容,它认为,心念不仅是影响人的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心念决定了他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又是影响人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人们应该努力练习冥想和观察,通过定期放松心情和调节情绪,达到彻底脱离烦恼,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总之,《中医养生学》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著名的科学著作,其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身心健康领域,它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房事养生作用 第二节房事养生措施 第三节房事禁忌
第一节音乐养生 第二节弈棋养生 第三节书画养生 第四节品读养生 第五节垂钓养生 第六节花鸟养生 第七节旅游养生 第八节品茗养生 第九节其他
第一节水浴 第二节药浴 第三节其他浴
第一节导引养生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导引养生要领 第三节导引养生原则 第四节常见功法
第十章沐浴养 2

3 第十一章导引
养生
4 第十二章针灸
推拿养生
5 第十三章药物
养生
第一节修德怡神 第二节积精全神 第三节怡情摄神
第一节社会环境与养生 第二节交际环境与养生
第一节饮食养生基本理论 第二节饮食养生作用 第三节饮食养生原则 第四节饮食养生的材料
第一节起居养生理论 第二节起居养生方法
第一节生命 第二节寿夭 第三节健康 第四节体质 第五节形神
第一节重生乐生 第二节形与神俱 第三节和谐一体 第四节动态权衡 第五节杂合以养 第六节五脏为本 第七节未病先防 第八节动静结合
第四章精神养 1

第五章社交养 2

3 第六章饮食养

4 第七章起居养

5 第八章房事养

第九章雅趣养 1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二节冠心病 第三节失眠 第四节高血压 第五节中风后遗症 第六节阿尔茨海默病 第七节慢性胃炎 第八节脂肪肝 第九节肝硬化
一科普传播媒介与要素 二科普传播规范与引导
(一)中医学类专业
(二)针灸推拿学专 业
(三)中西医临床医 学专业
(四)中药学类专业
(五)护理学专业 (六)公共课
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 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中医养生学读后感

中医养生学读后感

中医养生学读后感《中医养生学读后感》读中医养生学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对话的奇妙之旅。

刚翻开书的时候,看到那些中医理论基础,觉得有些晦涩难懂。

什么阴阳五行学说,感觉很抽象。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明白这些理论其实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能够开启我们理解人体奥秘和养生之道的大门。

读到关于人体气血运行那部分,我感觉仿佛看到了一幅体内的地图,气血就如河流和道路一样,穿梭其中。

当气血运行不畅的时候,就如同河道堵塞或者道路不通,自然会引发疾病。

这让我想起日常生活中,自己有时候久坐之后就感觉浑身不舒服,大概就是气血运行被影响了吧。

特别触动我的是中医养生学里强调的饮食养生理念。

书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之前的饮食结构。

以前总是想吃肉,觉得肉才有营养,忽视了谷物和蔬菜的重要性。

后来我明白了,这种均衡的饮食观念才是符合人体健康需求的。

而且书中还提到了食疗,不同的食物对应着调养不同的身体状况。

比如感冒初期可以喝点姜糖水,我试着做了一次,喝下去后感觉身体暖暖的,不出一会儿就出了点汗,症状似乎都减轻了一点,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医食疗的奇妙之处。

在养生方法方面,运动养生中的太极拳引起了我的兴趣。

书里说太极拳讲究的是一种柔和的发力,通过动作来调节气息和身体的协调性。

这可不像我平时的那些剧烈运动。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与世无争、顺应自然的养生境界。

对了还想说,书中关于情志养生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人的情绪和健康是密切相关的,大喜大悲都不利于身体。

我有时候会因为工作上的压力而焦虑,读了之后我认识到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一种平和的状态。

读中医养生学后,在未来的生活中我想要更加注重规律的作息。

书中讲人体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节奏,早睡早起。

就像大自然的昼夜交替一样,身体也需要这样的规律。

从此以后我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晚上熬夜刷手机的坏习惯,就算一开始很不适应,但是一想到这些知识,就要坚持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鉴本草》:清热解毒,不可去皮,去 皮壅气。作枕明目。
《本草求真》;绿豆味甘性寒,……凡脏 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性善 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凑效。
❖ 黄豆 甘平。归脾、大肠经
1、补脾益气:脾虚食少,乏力消瘦,消化不良,血虚萎 黄。炒、煮、焖、磨、研。豆浆、豆粉。
2、清热解毒:生用外敷、内服。减少癌症放化疗的副作 用
❖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食疗特点
❖ 预防为主:
病从口入,病以食变。病前、病中、病后。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 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许多病宜养宜调,不宜治(蒲辅周) 是药三分毒,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尽养之
❖ 辨证配膳
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行宜则益体,害 则成疾。
食物的性味功用
谷物类
共性: 益胃健脾,性味甘平,常食无碍。 发酵、煮食、稍焦化食品易消化。
粳米:
甘平,归脾胃。 补中益气:慢性腹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除烦止渴:热病发烧,秋燥伤津,脏腑热证 米油、米乳、米粥、白粥
《本草纲目》: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 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荷叶粥:宽中 芥菜粥:豁痰 紫苏粥:行气解肌 薄荷粥:清热 淡竹叶粥:避暑
3、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植物雌激素(大豆黄酮)。 4、不宜多食。
❖ 黑豆 甘平。归脾肾经。
1、补肾益阴:改善肾虚消渴、肝肾不足。延缓衰老。听力、
视力疲劳。
2、健脾利湿:脾虚身面浮肿。茯苓、薏苡仁。
3、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薏苡仁、木瓜。 4、解毒:服用巴豆、乌头等热性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甘草。
5、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植物雌激素(大豆黄酮)。
三合一咖啡、速溶咖啡不宜多饮
❖ 甘温。
1、醒脑提神 2、利尿消肿 3、通常大便 4、帮助消化 5、避免成瘾 6、失眠、心脏病、心律失常、焦虑症、孕妇、
小儿、阴虚内热、骨质疏松等不宜
❖ 茶叶 苦甘凉。归心肺胃经 1、清热除烦 2、清利头目 3、醒脑提神 4、消食化积 5、通利小便 6、减肥消脂
中国十大名茶
茶叶基本分类
❖ 白茶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过程分为萎凋、晒干或 烘干。主产于福建省。白茶常选用芽叶上白茸毛多 的品种,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银白素雅,汤色 清淡,味鲜醇。白茶因采用原料不同,分芽茶与叶 茶两类。白毫银针。
❖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制茶过程中进 行闷黄的结果。黄茶依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可分 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 龙井茶
“中国第一茶”。外形挺秀尖削,扁平光滑,苗 锋显露,色泽翠绿略黄,香气高鲜清幽,滋味甘醇 鲜爽,汤色杏绿清澈明亮,茶叶外形扁平光滑,形 似“碗钉”,尖削挺秀,大小匀齐,芽毫隐藏,犹 如兰瓣。冲泡龙井茶,要用80度开水,若用杯盖, 一分钟后即揭开杯盖以免产生闷熟味。龙井茶有一 种特殊“板栗香”。品尝龙井宜细品慢啜,否则领 略不到其香味特点。
病前、病中、病后,均以脾胃虚弱为主。预防进食过多, 脾胃积滞而食复。
体质要辨证,疾病要辨证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者热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味,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清补:山药、百合、莲子、冰糖、桑葚、鲜藕、豆腐、
蜂蜜、赤小豆、绿豆、鸭、甲鱼、蚌肉、鸭蛋、 苡仁、粳米 温补:羊肉、牛肉、狗肉、海参、淡菜、荔枝、核桃、
❖ 云南普洱茶 普洱茶采用的是优良品质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之鲜叶,
分为春、夏、秋三个规格。普洱茶中以春尖和谷花的品质最 佳。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制州、思茅等地是普洱茶的最主要 产区,其中又以勐海海县勐海茶厂的产量最大 。
普洱茶的制作以经杀青后揉捻晒干的晒青茶为原料,经过 泼水堆积发酵的特殊工艺加工制成,再经过干燥过程处理, 即加工为普洱茶。普洱茶是制作各种紧压茶的原料。 包括 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 在它的香气、滋润,滋味醇厚,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因 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细啜慢品碧螺春的花香果味,头酌色淡、幽香、 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 回甘,使人心旷神怡。
❖ 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坪尧 阳,是我国乌龙茶中的极品 。优质铁观音茶 质高超,独具风韵,品饮安溪铁观音是一种 美的修养、美的享受 。
❖ 武夷大红袍
武夷大红袍,有“茶中状元”之称。 武夷山位于福建 省武夷山市东南部,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九龙就窠高岩峭壁 上,这里日照短,多光反射,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 浸润。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
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 饮食与养生保健,预防治疗之关系 一者生存;一者调体;三者治疗
❖ 医食同源,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
伊尹创汤液,汤药于出现食物烹调的发展中
❖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尽养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 黄山毛峰
绿茶珍品。它产于黄山风景区。黄山山高 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天 然的香气。
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 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 甘。
❖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属于黄茶类针
形茶,有“金镶玉”之称。岛上土壤肥沃,年平均 气温温和,年平均降水量为1340毫米,三月至九月 间的相对湿度约为80%,气候非常湿润。每当春夏 季节,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竹木丛生,生态 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
板栗、桂圆、红萝卜、红糖、鸡肉 《灵枢 五味》:
脾病者,宜食秔(粳)米饭,牛肉,枣葵。 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 三因制宜
因人:体质、年龄、性别、病证
பைடு நூலகம்
❖ 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县。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
祁红以高香著称,具有独特的清鲜持久的香 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并 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国际市场上称之 为“祁门香”。英国人最喜爱祁红。
❖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 碧螺春的茶乡,是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和西山二 山,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山水相依,云雾缭绕, 空气清新,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素问刺法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 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 多食酸。
《灵枢五味》: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 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 悗心。
❖糯米:
甘温,归脾胃肺经
补中益气:久泻,便溏,食欲不振(红糖山药红
枣)
止溲多自汗:消渴 米粥为宜
❖小麦: 甘凉。归心脾肾经
养心安神:失眠脏躁心烦。甘麦大枣 汤
健脾益肾:炒面 除热止渴:消渴口干。小麦粥。
豆类
共性:多食不宜消化。宜高温制熟。
绿豆:
甘凉。归心肝经 1、清热解暑、利尿:烦热口渴溺赤。夏季清凉饮料。 2、解毒:疮毒(外用)。药物、食物、酒精中毒(绿豆与甘草) 3、预防夏季皮炎、痱子、 4、脾胃虚寒、阳虚不宜
五味均衡调和,避免重味浓酒 焖蒸炖煮熬(煲),天然冲和 食饮者寒无沧沧热无灼灼
❖ 食物的禁忌(食忌、忌口)
治病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病中禁忌:食复、热遗、发物、生冷粘滞,
牛膝与牛 肉,桔梗乌梅与猪肉 配伍禁忌:柿子忌螃蟹,葱忌蜂蜜,鳖忌咸菜等 胎产禁忌: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时令禁忌:勿伐天和,勿违时宜。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
君山银针的质量超群,风格独特,为黄茶之珍品。 它的外形,芽头茁壮、坚实挺直、白毫如羽,芽身 金黄发亮,内质毫香鲜嫩,汤色杏黄明净,叶底肥 厚匀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变其味。
❖ 六安瓜片 属于绿茶。成品与其他绿茶大不相同, 叶缘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自然平展, 色泽宝绿,大小匀整。六安瓜片宜用开 水沏泡,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 冲泡后茶叶形如莲花,汤色清澈晶亮, 叶底绿嫩明亮,气味清香高爽、滋味鲜 醇回甘。六安瓜片还十分耐冲泡,其中 以二道茶香味最好,浓郁清香。 此茶 可消暑解渴生津,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 和治病功效。
❖ 赤小豆
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1、健脾利水减肥: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腹泻、肥胖 2、通乳汁:鲤鱼、鲫鱼 3、解毒:疮痈肿毒,痄腮。外敷、煎汤内服。
造酿类
❖ 咖啡
咖啡树,茜草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浆果椭 圆形,深红色,内藏种子两粒。原产热带非 洲东部。巴西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 出口国。中国先后从埃塞俄比亚等地引种小 果咖啡、中果咖啡和大果咖啡三种,栽培于 海南、云南和台湾。
武夷山的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 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具有明显的“绿叶红镶边”之美 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它的香气馥郁,香高而持久, 滋味醇厚,饮后齿颊留香,“岩韵”明显。
❖ 冻顶乌龙
冻顶乌龙茶为台湾茶的一大代表。凡是涉足台湾 茶者,言必称冻顶乌龙。
冻顶山海拔700多米,年平均气温20 C。山高林 密土质好,茶树生长十分茂盛。冻顶乌龙茶的制作 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工序。
中医养生学
傅杰英
2007.4
第二章 保健食疗
中医食疗学是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专 门研究各种食物在人体养生保健治疗中的作 用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实用性学科.主要研究食 物的性能、功效和应用规律及食用价值、饮 食卫生、加工配制等。
❖ 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生存
❖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饮膳正要》:“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