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合集下载

中国大学教育的历史源头

中国大学教育的历史源头

中国大学教育的历史源头
源于1895年,在1898维新变法过程中,光绪帝诏准建立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于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2015年,系天津大学大学成立120周
年的校庆年,其前身就是设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
被誉为中国人自设的第一所现代大学,然而该校究竟开办于几月几日,由于学界长期以来未能寻获到确切可靠的记载,所以一直缺乏定论。

鉴于北洋大学堂在中国高等教育史界的特殊地位,对其成立的具体时间的考证早已超越了探寻天津大学一校校史起点的意义,而是关涉到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确切源点的问题。

古代大学与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

古代大学与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

古代大学与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教育相关的知识与智慧的传承与积累也是人类文化的源泉。

在古代,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形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古代大学的起源,演变历程,到大学对教育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大学的起源古代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当时的国子监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它是一个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国家的官员。

其后,唐代初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文学校——永乐大典学院,这是中国大学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在西方,发源于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和罗马帝国的皇家大学堂,可以被看作是大学的前身。

在中世纪,欧洲的大学以教会的权威为基础,通过神学教育达到普及文化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而在中国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仍以经学为主导,道德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成分。

二、古代大学的演变历程古代大学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改变和转型。

在中国,汉朝时期,国子监成为直接控制教育的国家机构,唐宋时期出现了兴业书院等社会教育机构。

到了明清时期,经过多次改革,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专门从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机构,成为中国教育的中枢。

在欧洲,大学的发展历程则更为复杂,包括出现逐渐取代教会的国家大学,出现小型的私立文科大学等。

科学的快速发展也逐渐成为大学的一大重要内容。

三、大学对教育思想的影响古代大学在教育思想方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教育内容上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学注重强调科学、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均衡发展,这使得人们的教育思想从单一方向发展为多元化方向,得以统筹协调。

另一方面,大学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古代大学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果实之一,它在历史演变中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不断为现代教育的发展铺平道路。

它推动了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释放了人类创造力和创新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大学的来源

中国大学的来源

中国大学的起源探析张祥平先生在《人生六境·心智》中说,心有二义,即心脏与神志;智分六等,即初智、天智、理智、言智、仁智、大智。

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就是人类心智的进化史。

从远古时代的钻燧取火、结绳记事,到上古时代的刻符造字、化民成俗,再到信史时代的授业解惑,设科取士,人类的心智一直在发展。

文字与教育就是心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而大学则是人类用于传播心智的高级场所。

一般认为中国大学发端于殷商时期。

但也有史料佐证中国大学起源于五帝时代的虞舜时期。

据《〈礼记·文王世子〉注》),中国的五帝时代(公元前二十七世纪至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就有大学,那时的大学叫做“成均”。

所谓五帝时代,是指黄帝(姬轩辕)、玄帝(姬瑞顼)、喾帝(姬夋)、尧帝(伊放勋)、舜帝(姚重华)统治前后约五百年的历史时期。

黄帝、尧帝、舜帝因常被史学家和儒者所称道而为人所周知,玄帝与喾帝却鲜为人知。

远古的“帝”,并非现代意义上人格化的“上帝”,甲骨文中的“帝”是指能够与“天”沟通的烟火,也就是说,尊称某人为“帝”,意味着他具有与“天”沟通能力。

中国大学起源于虞舜时期,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据,但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也是有可能的。

一、作为教育不可勿缺的媒介——文字(或准文字)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媒介。

在传说中,黄帝的大臣仓颉看到鸟兽走过后留下的爪印和蹄印产生灵感,从而造就成中国特有的方块字。

史载,仓颉造字之日,天上突然落下雨点般的粮食,入夜之后,还听到鬼神的痛哭!传说固不足信,但也许蕴含着两层意思:天降粮食意味着开启了民智,物质进步,而鬼神痛哭,则意味着文字将扰乱心智,人类烦恼从此始!仓颉造字毕竟是传说,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仰韶时代(距今约6500至4600年)前期的半坡、姜寨、北首岭遗址中已经出现作为文字前驱的刻划符号,到了仰韶时代的后期和龙山时代(距今约4500至今4000年),刻划符号被广泛运用,而且不同地区的刻划符号出现形体趋同的现象,另外,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晚期均发现图画文字,它与刻划文字一起,共同构成甲骨文的来源。

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最初的一所大学到如今的众多高校网络,每一步都代表着高等教育体系的进步与完善。

本文将就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进行探讨。

一、古代经典学府的诞生早在古代,古希腊和古罗马就出现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机构。

那些学府以哲学、数学、医学等为核心课程,培养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医学家。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最早的学府可以追溯到秦朝,后来兴盛于唐宋时期的国子监则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国子监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为培养官僚精英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场所。

二、近代西方高等教育的兴起18世纪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和德国,见证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崛起。

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成为了西方世界最负盛名的学府,通过传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与此同时,德国的大学则以研究为导向,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自由研究”。

这种理念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为高等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演进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高等教育的全球化20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规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国的高校逐渐实现了全球互通。

此外,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的学科也开始融合交叉,涌现出了新的学科和专业,如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生物技术等。

四、信息技术与高校高等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高校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被重新定义,学生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这种灵活性对于工作人士、远程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五、高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如今,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承担着社会责任和使命。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中国大学起源探析


作为教 育不可勿缺的媒 介—— 文字 ( 或准 文字 ) 出现 。 的 为
教 育 提 供 可 操 作 的媒 介
在传说 中, 黄帝的大 臣仓颉看 到鸟兽走 过后 留下的爪 印和
蹄印产生灵感 , 而造就 成 中 国特有 的方块 字 。史 载 , 颉 造 从 仓 字之 日, 天上 突然落下雨点般 的粮 食 , 入夜之后 , 听到鬼神 的 还 痛哭 !传说 固不足信 , 但也 许 蕴含 着两层 意思 : 降粮食 意味 天 着开启了 民智 , 物质进步 , 而鬼神痛哭 , 则意味着文字 将扰乱 心 智, 人类烦恼从 此始 !
第2 2卷第 2期
20 0 9年 6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HU IC  ̄ s o d n e U iest o r a o BE o e p n e c nv ri y
Vo . 2 No 2 I2 。
Jn 20 u .0 9
中国大 学起源 探析
用堵 、 、 疏 蓄并用的方法 , 并取得 了其他部 落的 支持 , 先士卒 , 身 不 辞劳苦 , 于取得 了成 功。其 二 , 组 政府 , 终 改 设九 官分 管 工 程、 农业 、 内政 、 司法 、 筑 、 建 林业 、 祀 、 祭 典乐 、 言 ; 纳 其三 , 于 鉴 幅员辽 阔 , 把全 国划 分为 十二个 州 , 以便管 理 ; 四 , 各部 落 其 为 解决 纠纷 , 征收税赋 , 统一法律 。 社 会的发展和政治制 度初 具规模 , 落首领为 了传授生 产 部
杂的文字不 可能是仓 颉一个人在一天一夜 完成 的, 中国人 喜 但
欢 把 历 史 与 文 明 的进 步 归 功 于 某 些 “ 人 ” “ 人 ” 譬 如 , 超 或 伟 , 史

大学的发展与演变

大学的发展与演变

大学的发展与演变一、引言大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使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逐渐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的发展与演变。

二、古代大学的形成古代大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学派等都是当时的学术中心。

而在古罗马,罗马帝国的学院则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这些古代大学都强调思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中世纪是大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欧洲的大学开始兴起。

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

这些大学以教授神学、法学和医学为主,培养了大批的教士、法律家和医生。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强调学术自由和学问的传承。

四、近代大学的发展近代大学的发展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倡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推动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德国的柏林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大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科学家。

近代大学注重学科的专业化和研究的深入,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成为了大学的核心价值。

五、现代大学的挑战与变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现代大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一方面,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使得学科的划分变得越来越细化,大学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合作。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更加容易,大学需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提供在线教育和远程学习等灵活的教学方式。

此外,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大学需要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实际应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六、结语大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从古代大学的形成,到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再到近代大学的发展,大学始终扮演着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重要角色。

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大学需要不断适应变化,保持创新和进取的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大学教育的起源及先期发展探略

中国大学教育的起源及先期发展探略

中国大学教育的起源及先期发展探略作者:张爱蓉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3年第20期【摘要】中国的大学教育源远流长。

它历经了人类社会100多万年漫长发展的教育活动积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教育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要了解中国大学的起源与发展,就不得不去探讨教育产生、学校出现的起源与发展史。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起源、条件,并对初期发展做了深入探索,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而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开拓中国大学教育的崭新篇章。

【关键词】中国大学教育起源先期发展1 教育活动及学校产生的社会条件现在我们所指称的大学教育,并不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之前的中国,教育活动和学校是无从谈及的。

只有在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在发展到原始人群和私族公社两个时期之后,随着“血缘宗族”这一社会组织形式的出现和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存在,教育活动才渐渐出现。

随着教育活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日常家庭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融为一体,并直接为当时生产、生活服务的程度不断加深,教育活动也才成为存在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普遍现象。

而学校则是在这种教育活动的不断推动下,随着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阶级分化的日益加深,原始社会的逐渐解体,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由此才有了萌芽形态的学校。

也就是说,学校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阶级性,阶级性是学校产生的特有标志和动因。

奴隶社会作为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促使一部分人脱离原有的生产劳动专门举办教育或接受专门教育。

更何况社会发展已具备了更为有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

所有这些,都为建立有明确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明确社会分工的专门教育机关—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 起始阶段的一般学校发展到大学的产生起步时的学校,如西汉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指称的“成均之学”。

从汉初著述家郑玄释义的“均,调也。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第31卷第1期2014年3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V ol.31No.1Mar.2014文章编号:1001-4543(2014)01-0089-06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周益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200031)摘要: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

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文中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尝试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关键词:我国现代大学;太学;书院;起源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B0引言众所周知,大学有着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

随着大学功能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逐渐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变成社会的“轴心机构”[1]。

但是,我们对大学自身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大学起源的研究显得十分单薄,即使有些零星研究,也存在着诸多分歧。

为了更为准确、清晰和客观地审视我国大学的源头,很有必要对我国大学的起源做一番探讨。

本文主要从我国现代大学、古代太学、古代书院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我国现代大学的真正起源。

1对我国大学源头的争议1.1我国现代大学起源之争大学在我国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大学的双重起源,湖南大学甚至为此做过努力,曾经向教育部申请将岳麓书院作为自己的历史起源。

大学的发展历史

大学的发展历史

大学的发展历史大学的发展历史作为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历经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大学的发展历史。

1.大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学者行会,这些学者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学问,并称之为“大学”。

最初的大学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机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自行决定教学内容和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教育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2.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与学术自由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大学迅速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巴黎大学。

该大学以“知识、真理、自由”为核心理念,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

这种理念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知识进步,也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本原则。

3.近代大学的改革和创新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近代大学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和创新。

德国的柏林大学率先引入了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将科学研究与教育相结合,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

此外,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则注重学科交叉和跨领域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4.现代大学的多元性和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大学逐渐呈现出多元性和全球化的特点。

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跨国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外,大学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5.当代大学的科研与教育变革当代大学面临着科研与教育的新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成为大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教育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包括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此外,大学还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责任,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

这些挑战和变革促使当代大学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大学的起源与发展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一直对大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我多年的学术探索中,我发现大学的起源与发展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变迁密不可分。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大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大学的起源大学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学术机构。

古希腊的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古罗马的斯多亚学派都是早期大学的雏形。

这些学派强调思辨和研究,提倡自由讨论和学术交流,为后来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大学逐渐发展成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欧洲。

这些大学一开始是由教堂控制和管理的,主要培养神职人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逐渐从宗教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和学者。

在这个时期,大学开始出现不同的学科专业,如神学、哲学、法律和医学等。

二、大学的发展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文主义的追求推动了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强调人文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如文学、历史、艺术和音乐等。

这一时期的大学也开始重视实验科学的发展,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学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变革。

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开始重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的研究。

此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大学的发展,大学开始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位课程,如工程、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

三、大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和智慧的源泉,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大学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

大学通过教育和研究,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专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大学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平台。

大学不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还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此外,大学还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从太学、大学和书院的关系说起

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从太学、大学和书院的关系说起
种 观 点认 为应将 西 方 大学堂 与我 国传 统 书院共 同作 为我 国现代 大学的 双重起 源。为 了全 面认识 我 国
的 “ 太学” 、“ 大学”和 “ 书院” ,本文试 图全面梳理三者之 间的关 系,并对我 国现代 大学的源头给
出一个客 观 、准确 的 回答 。
关键 词
我 国现代 大学 ;太 学 ;书院 ;起 源 G 6 4 9 . 2 9 文献标 识码 A
中图分类 号Biblioteka On t h e Or i g i n o f Chi ne s e Mo de r n Uni v e r s i t y
S t a r t wi t h t h e Re l a t i o n s h i p a mo n g t h e I mp e ia r l Co l l e g e, Un i v e r s i t y, a n d An c i e n t Ac a d e my ZHoU Y /一b i n
( S h a n g h a i E d u c a t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3 1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 Ch i n e s e a c a d e mi a h a s d i s p u t e o n t he o ig r i n o f Chi ne s e mo d e r n un i v e r s i t y, t h e r e a r e ma i n l y
bo t h a r e t he o ig r i n o f Ch i n e s e mo de n r u n i v e si r t y . I n o r d e r t o f u l l y u n de st r a n d Ch i ne s e” I mp e ia r l Co l l e g e”。 ” Un i v e si r t y” a n d” t he Anc i e n t Ac a d e my ”。t h e pa p e r a t t e mp t s t o c o mb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mo n g o f t he t h r e e t o —

大学的起源

大学的起源

大学的起源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但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这一时期出现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系(faculty)和学院(college),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聘请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等。

中世纪大学在它诞生之初,“不是一块土地、一群建筑甚至不是一个章程,而是老师和学生的社团和协会。

”即仿照手艺人行会的方式,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即专业行会,称为系或教授会(faculty)(后来把系理解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学生则组成同乡行会,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为教皇格列高里7世所支持,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

此后,博洛尼亚大学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学术圣地。

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

universitas(大学)这个名称,是1228年由教皇颁布的敕令首先对教师和学生使用的。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本为执有特许状的一种社团,享有高度的自由,实行完全的自治。

教者可以自由的讲授,学生可自由的研究,允许大学师生结社、罢课、罢教,自由安排课程、聘请教师或享有迁移权、行乞权、免纳捐税、平时免受兵役和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

中世纪的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要受到教会的控制,都必须开设神学方面的课程;而大学的教师也大多数都是传教士或基督徒。

“因为是教会办的学校,世俗的政治权威管不着它,也许这就是后代大学自治的渊源。

”巴黎大学是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典范。

享有“哲学家的天城”的美誉的巴黎大学成为欧洲各国学生云集的中心,鼎盛时期师生达5万多人。

当时广为流传“罗马有教皇、德国有皇帝、法国有知识”的说法。

1167年,英王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入读巴黎大学。

1168年,巴黎大学的学者们来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

13世纪的牛津大学成为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西方近现代的科学在那里萌芽。

历史拾遗:中国近现代大学的起源与变迁

历史拾遗:中国近现代大学的起源与变迁

历史拾遗:中国近现代大学的起源与变迁此中国大学入门,意在认识大学和中国的大学,特别通过对中国的顶尖大学、中国各个时期高等教育和最佳大学与典范大学的考察,来认识大学与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轨迹。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西学渐入,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

这一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外语学堂和军事学堂为主,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马尾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武汉湖北武备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等等。

与民国时期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两大军校从政治战术入手不同,早期的军事学堂主要从工程技术入手。

此外,也出现了其他类型的学堂,如上海电报学堂、南京路矿学堂、湖北自强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唐山路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四川中西学堂、湖南时务学堂、南京江南高等学堂等等。

此外,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学堂,这一时期为主要教授外语和宗教及其他西学的书院,如山东的广文书院、武汉的文华书院、上海的圣约翰书院、苏州的中西书院、广州的格致书院、北京和南京的汇文书院等等。

同时,中国的近代书院也开始创教西学。

1895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日本后,变法之声顿起。

当年,天津中西学堂改办为北洋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

1898年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

1902年新颁钦定学堂章程,时设京师、北洋、山西三所国立大学堂,并先后创立南京两江、武昌两湖、广州两广、北京京师四大优级师范学堂。

全国官私均兴起了办学高潮。

在推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方面,上海南洋公学、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先后成为早期的三大留学预备学校。

这时期的许多新式学堂,或者书院,培养了众多近代人才,如湖南时务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唐山路矿学堂等等,成绩都很显著。

1912年以前中国早期的高等学校,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为最重要的两所,而京师大学堂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

北洋大学堂的前身是盛宣怀于1895年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改为北洋大学堂,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

大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

大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

大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大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的使命。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大学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大学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本文将从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大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自古以来,大学一直是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

在中国,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孔子创办的学校。

这些古代大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大学的核心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的历史传承逐渐丰富和多元化。

在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强调神学和哲学的研究,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而在现代,大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涵盖了广泛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得大学成为了知识创新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

二、当代发展在当代社会,大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的使命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大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大学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首先,大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大学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此。

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使得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其次,大学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传统大学往往与社会脱节,学术研究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然而,现代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而是需要大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应该积极与产业界合作,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大学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在当代社会,大学往往面临来自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各种压力。

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大学需要坚持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学术研究的纯粹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大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的使命。

大学之由来

大学之由来

《大学》之由来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的《大学》,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

东汉郑玄注《礼记》时一并作注,唐孔颖达作《礼记正义》也一并作疏。

至宋代,仁宗天圣五年(1027)八月,以《大学》赐新第进士王拱辰。

后来,登第者皆赐以《儒行》《中庸》《大学》等篇。

不久,司马光著有《大学广义》一卷,是为《大学》别出单行之始。

至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表彰《大学》《中庸》二篇,以为《大学》是“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宋南渡之后,朱熹(1130-1200)于孝宗淳熙时,撰《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并行。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朱子所撰《大学章句》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大学》遂成为士人应举之必读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前551-前479)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著作,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汉代把孔子编定的典籍称为“经”,其弟子们对“经”的各种解说和诠释,则统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先秦流传下来的《礼记》共有131篇。

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对《礼记》进行了重新选编。

戴德选编的85篇版本,叫做《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

戴圣选编的49篇版本,叫做《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版本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儒家“十三经”之中,成为古代士人必读之书。

大学起源要素探析与中国大学体系建构———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大学起源要素探析与中国大学体系建构———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第4卷第2期教师教育学报2017年4月V o l.4 N o.2J o u r n a l 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A p r.,2017D O I:10.13718/j.c n k i.j s j y.2017.02.001大学起源要素探析与中国大学体系建构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邓磊1,刘琴1,2(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2.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纪委办公室,重庆400067)摘要:大学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知识需求与职业分工㊂在大学形成的过程中,既有必然的一元决定因素,也存在偶然的多维影响因素㊂必然因素赋予了大学传承至今的主体功能,偶然因素则促成了大学组织的多种形态㊂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各种知识诉求作出回应,为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提供最广泛的智力支持,通过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将国家诉求㊁市场需要和个体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㊂中国大学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史为鉴,结合社会生产的链式体系,根据人们生活的多重需要,有针对性㊁分层次地构建多元立体的现代大学体系㊂关键词:唯物史观;大学起源;中国大学体系;大学使命;知识担当;智力支持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7)02-0001-06大学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关于大学起源的研究却长期不甚明朗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的起源隐秘而复杂, 没有创建人,或者没有确切的起始日期,没有明确的记录 [1];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史研究者自身的原因,这是不可否认的㊂国外历史学者关于大学起源的研究通常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站在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大学的立场上对研究对象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进行宏大叙事;另一种则是从某些中世纪的相关资料中管窥蠡测㊂笔者认为,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能够兼顾主体选择和社会条件,深入剖析大学起源的核心要素㊂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现代大学体系的立体建构,可以为中国大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㊂一㊁必然与偶然:大学起源的社会条件(一)理论视角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确定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确定趋势;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具有必然性,非本质联系和外部联系则具有偶然性㊂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居于主导地位;偶然性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处于从属地位㊂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重视必然性㊁忽视偶然性在一收稿日期:2016-12-14作者简介:邓磊,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㊂刘琴,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副研究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二五 规划2014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 古典大学生活史与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5J Y032),项目负责人:邓磊㊂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决定论的局限性㊂比如在大学诞生的时间和形态问题上,此理论很难解释大学为何出现在蒙昧黑暗的中世纪而不是文化昌明的古典时代,也很难解释在同一历史阶段出现的欧洲古老大学为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㊂强调 主体选择论 的现代唯物史观则可以对这一问题形成很好的补充㊂ 主体选择论 在历史决定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的主体选择因素,既强调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也承认主体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㊂历史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主体的活动,主体总是通过选择㊁实践和创新不断突破历史的限制,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2]㊂综合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便可以对大学起源的根本原因和多重要素进行分析㊂(二)社会背景大学起源于12世纪㊂此时罗马帝国灭亡后的 黑暗时代 基本上已经走到尽头,以拉丁古典著作研究为核心的早期文艺复兴开始出现㊂中世纪欧洲历史研究的权威专家哈斯金斯认为,12世纪是 一个在许多方面充满活力㊁生机勃勃的时代㊂这是十字军的时代㊁城镇兴起的时代㊁西方最早的官僚国家形成的时代㊂这一时期,罗马式建筑步入顶峰,哥特式建筑开始兴起,方言文学开始出现,拉丁古典著作㊁诗歌和罗马法走向复兴,吸收了阿拉伯人成就的希腊科学和大量希腊哲学得到了恢复,并且诞生了第一批欧洲大学 [3]㊂在此之前的数个世纪,欧洲古典文明几乎被入侵的北方蛮族破坏殆尽,一度繁荣兴盛的欧洲社会陷入深重的蒙昧状态㊂而基督教徒却由于隐居潜修躲过了劫难,并逐渐成为欧洲仅有的文化传承者㊂9世纪以降,久乱思治的欧洲社会初步形成了宗教(教皇)㊁政治(君主)和文化(教育者)三权鼎立的基本格局㊂大学在此背景下缓慢出现㊂(三)根本原因大学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知识需求与职业分工㊂首先,由于11世纪欧洲各国商业往来日趋频繁,人们对知识,尤其是对法律知识产生了迫切需要㊂12世纪,城市逐渐聚集了足够的人气和物产,行业开始集中,由此出现了职业化的行会组织㊂教师与学生也组成了学者行会,它脱胎于商业行会,并逐渐发展为具有 法团 性质的大学组织㊂其次,由于加洛林王朝教育改革带来了欧洲文化的复兴㊂教会理论亟需完善,封建王国渴求人才,社会亟需用理性和知识去战胜混乱和蒙昧,由此知识分子和文化机构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和权力㊂再者,由于蛮族入侵导致城堡林立,进而促使市民阶层广泛兴起㊂政治秩序的重建又为大学组织的诞生创造了客观条件㊂最后,由于基督教会的发展为欧洲思想的同质性和文化沟通的便捷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㊂教会的内在需要以及教权的广泛存在直接导致大学的出现㊂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上述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从具体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来看,则具有偶然性㊂比如:巴黎大学的问世归功于巴黎城的政治功能以及学术大师阿贝拉尔的卓越成就;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则取决于法学权威欧内乌斯的社会影响以及教皇㊁君主两强争斗留下的权力真空;牛津大学的形成主要缘于英法两国交恶而导致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滞留本国的偶然契机㊂二㊁一元与多维:大学起源的主体选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分析历史现象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但也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考察㊂探索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的一元之 唯 ,与思考历史现象采用视角的多元之 维 不仅不矛盾,而且相互支持㊂(一)一元决定因素:生产发展带来的知识诉求根据 一元多维 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世纪大学的诞生首先取决于11世纪至12世纪欧洲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现实,这是一元决定因素㊂10世纪以降,饱经战火的欧洲社会日趋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㊂铁犁等先进农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欧洲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繁荣㊂为了购买原料㊁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手工业者和商人纷纷向港湾㊁河口㊁城堡㊁寺院等交通枢纽和政治文化中心聚集,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的城市㊂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封建领主也纷纷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兴建活动:或者默许手工业者和商人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城市,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变成城市的手工业者;或者主动参与商业活动,促进了城市的繁荣㊂城市的兴起是中世纪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促进了一个依靠技术和知识的市民阶层的形成,而且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先前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庄园制度逐渐瓦解㊂城市与王权的结盟,也大大加强了后者的权力,使得天主教会统一封闭的权力格局开始被打破㊂具体而言,城市对大学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的兴起为大学的出现提供了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大学有了赖以生存的环境㊂大学与城市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在繁荣的城市,往往能够产生广纳天下学子的传世大学㊂ 一般来说,创建一所大学机构的理论基础应当是其地理和气候上的优势:淳朴的民风㊁有益身心的新鲜空气㊁丰富多样而价格低廉的食物等等,这些都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㊂ [4]集中的人群㊁发达的手工业与商业㊁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这些都是城市为大学提供的基本条件和有利因素㊂另一方面,城市还为大学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支持㊂城市对大学的资助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一是减免租金,比如牛津大学从13世纪后期起就在城市当局与教授团联合管理机构的裁决下,被免除租住公寓的一半租金;二是直接向学者发放生活补贴,比如牛津市政府每年定期向贫困学者发生活补助;三是当学者与市民发生冲突后,大学往往会获得大量的经济补偿;四是政府以无息贷款的形式向贫穷学子提供补贴;五是私人捐赠,这也是中世纪大学最重要的经济收入㊂中世纪大学经常接受来自贵族㊁主教甚至平民的捐赠,捐赠者提供的大量资金不仅保障了大学的运转和贫困学子的入学,而且还为其内部自治奠定了物质基础㊂时至今日,私人捐赠仍然是许多西方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㊂(二)多维推动因素:宗教㊁政治与文化的影响除经济发展的一元决定性因素之外,大学的产生也离不开其他多维因素的影响㊂中世纪的宗教信仰㊁政治格局和文化传统导致了大学的多重形态㊂1.宗教信仰的影响中世纪宗教信仰的广泛性促成了知识的统整性,进而又导致了大学 内在性格 的普世性㊂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信奉一个真理:在教会之外得不到拯救㊂基督信仰带来了相似的社会意识和统一的社会结构㊂教会宣扬审慎㊁庄重和对一切基督徒的慈善,这种基本规范和精神信仰的绥靖作用取代了强力镇压,成为欧洲精神世界的一道 围墙 ㊂教会的主要制裁不是武力,而是逐出共同体,其中最严厉的手段就是逐出教会㊂被逐者的命运极为悲惨,不仅肉体四处游荡,精神上也无所归依㊂在广泛认同的基督意识基础上,教会通过推行宗教教育培养传教人才,在客观上起到了文化继承和弘扬的作用,由此建立起广泛的意识形态认同㊂一言以蔽之,宗教信仰为大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交流平台,不仅塑造了大学的 普世性格 ,而且还赋予大学超越世俗的组织追求㊂2.古典文化的影响古典文化传统的一致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大学兼具国际性和本土性㊂一方面,欧洲古典文化传统为大学提供了基本统一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地区习俗的差异性导致了大学形态的多样性㊂比如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古典文化传统意识因屡遭破坏而变得十分淡薄,因此查理大帝得以实施政教合一的君主统治,从而加强了学校与修道院㊁主教座堂之间的亲密关系㊂隐世苦修的修道院出于对修士毅力的担忧而倾向于选择一种脱离世俗生活的推理知识,因此形而上学㊁神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思辨知识在此大行其道,神学圣地巴黎大学便应运而生㊂在阿尔卑斯山以南的欧洲地区,古典文明遭受的破坏较少,古典文化尤其是罗马法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因此诞生了法学渊薮博洛尼亚大学㊂3.政治格局的影响政治格局的离散性导致大学组织形态的多样性㊂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国家,教皇拥有精神世界的绝对权威,教育亦被教会控制㊂因此,修道院或者与修道院有依附关系的学校成为法国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场所㊂而地处南欧的意大利等国则是比较纯粹的封建君主制国家,教会势力只具有一定的调和作用,社会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并且传承自古罗马的市政制度还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因而形成了自由宽松㊁充满活力的市政生活氛围,使南欧教育带有浓郁的世俗色彩和实用特征,所以才出现了博洛尼亚大学等坚持自治理念和实用精神的大学㊂三㊁反思与启示:中国大学的主体功能与多元取向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辨析大学的起源,可以得知影响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因素是一元而多维的㊂因此,现代大学体系的建构,也应当在明确认识一元必然因素的同时关注多维偶然因素,促使大学的主体功能与多元取向并行而不悖㊂(一)现代大学的主体功能与中国大学的知识担当从大学诞生开始,知识性和公共性就决定了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作出回应㊂大学的这一基本功能已经被古典大学的不断衰落㊁研究型大学的强势兴起以及服务理念的广泛传播等一系列历史演变所证明㊂时至今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又提出了一个核心诉求:大学必须为社会生产提供最广泛的智力支持㊂这种智力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则是科学技术创新㊂这二者是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的一体两面㊂大学的核心是知识生产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都是知识生产和学术研究在不同方面的体现㊂有鉴于此,中国大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要对中国社会的知识诉求作出回应㊂大学所提供的知识不仅要面向内部的所有个体,同时还要积极面向外部的社会成员㊂通过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将国家诉求㊁市场需要和个体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最广泛的智力支持,是现代大学存在合理性的体现㊂在当前的知识社会背景下,中国大学应当综合考虑大学的历史起源和当代实践,兼顾学术研究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从职业规定㊁道德诉求㊁政治责任和社会功能等维度去思考自身的知识担当㊂具体而言,大学的发展必须以知识生产和学术研究为核心,但现代大学的学术研究绝非闭门造车㊁自圆其说,亦不止于诸种演绎归纳㊁实验论证㊂中国大学的知识担应当立足于具体的社会进程,以民族文化为土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鹄的,进行知识的生产㊁传播与创新㊂(二)现代大学的多元取向与中国大学体系建构大学从源头开始便因为多维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组织形态的多重选择性㊂在现代社会,由于不同国家的发达程度㊁政治诉求和文化传统互不相同,各国大学不必一味地相互模仿,但可以彼此借鉴㊂同一国家的大学也因社会生产的多样性和人们生活的丰富性而必须避免同质化,应正视社会生产的链式体系和人们生活的多重需要,有针对性㊁分层次地进行现代大学体系建设㊂因此,正在努力迈向卓越的中国大学,也应当以当前社会特征和主体需求为基础,广泛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多元立体的现代大学体系㊂1.组织体系从组织体系来看,大学在创建之初就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㊁文化差异而呈现出 教师大学 学生大学 教会大学 与 国王大学 等多种形态㊂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最具影响力的三种大学模式: 专注于研究的洪堡模式㊁侧重教学的拿破仑模式以及致力于在教学和研究之间实现平衡的牛津剑桥模式 [5]㊂美国借鉴他国之长,在吸取德国大学和英国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新型的美国研究生院,并且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学习的对象㊂上述各种大学形态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履行并协调大学教学㊁科研㊁服务三大功能基础之上的,但知识社会的到来使得各类大学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科研,于是大学形态上的差异明显缩小㊂因此可以说,中国大学体系建构的核心问题在于跨越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对上述功能进行调整㊂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所有大学都应当创造性地生产知识㊁传播知识;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大学不能各行其是㊁互不关联,而是应当在教学㊁科研和服务三大功能方面各有侧重㊁扬长避短,围绕国家㊁政府和社会的需要,形成团队,分工协作㊂2.辐射体系从辐射体系来看,大学在诞生之初就存在 原型大学 和 子大学 之分㊂当代学者则将大学从广义上分为三大类型 世界级㊁国家级和地方级,这种划分并不意味着前者就要优于后者,而是侧重于不同的使命㊂ 世界级大学的使命是惠及世界各国及地区;国家级大学的使命是促进国家的发展;地方级大学的使命则是满足社会的需要㊂ [6]照此逻辑,中国大学体系的建构应当综合考虑知识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㊁科研推动力和对国家的贡献程度㊁技术革新能力与市场参与度等多维因素,分级分层地进行布局㊂从理论上来讲,所有大学都应当在学术上具有世界竞争力,在文化上具有国家影响力,在经济上具有地方推动力,但事实上却不能面面俱到㊂因此,各所大学都应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共同构建多元立体的现代大学体系㊂3.市场体系从市场体系来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贯通机制;二是职业教育向高层次发展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生产的自动化简化了工作流程,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仅需少量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便可维持运转㊂在这种情况下,专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系统并不适用于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社会,而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体系则更具竞争力㊂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又积极地向研发项目倾斜㊂因此,在提高科研水平获得国家资助的基础上,大学更需要积极面向市场㊂近年来,我国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巨大投入是有目共睹的,政策制定者往往将研发视为提高国家竞争力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研发投入也成为了大学主要的收入来源㊂但与此同时,中国大学更应当注重科学研发的针对性㊂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课题应当由国家统筹兼顾,而更多的研发项目则应当由市场来决定,由此各级各类大学便可以以国家政策为宏观导向,围绕市场需求组织科研与教学㊂4.教学体系从教学体系来看,由于后现代社会发展的非线性和复杂性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动性,中国大学必须打破原先固化的分科教学模式㊂新的教学体系应以培育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为导向,综合采用自主教学设计和大规模在线课程(MO O C)等现代教育理念与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和个体发展最需要的 迁移性技能 ㊂ 迁移性技能 具体包括: 能够准确阅读并快速掌握各类信息且加以创造性利用的能力;能进行流畅清晰的口头表达及书面记录,以便于能明白无误地将新的信息㊁问题讨论的新进展传播与传递的能力;能读懂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中隐含的意义并从各种表现形式中将其抽离出来的能力 [7]㊂总而言之,大学起源的社会因素是一元而多维的㊂大学起源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会主体的选择性和需求的多样性㊂同样因为这个原因,现代大学的发展在以知识渊薮为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外在形态㊂经过一百多年的学习与探索,中国大学已经逐渐走上现代大学体系建设的道路,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体系,应当以唯物史观为视角,在反思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革新观念,努力实践㊂参考文献:[1]查尔斯㊃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曹岚.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重新理解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本质[J].探索,2000,(2):66-68.[3]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M].夏继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4]海斯汀㊃拉斯达尔.中世纪的欧洲大学:第3卷[M].邓磊,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4.[5] S H I NJC,K E HM B M.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o fw o r l d-c l a s s u n i v e r s i t y i n g l o b a l c o m p e t i t i o n[M].D o r d r e c h t:S p r i n g e r,2013:3.[6] B E N-D A V I DJ.C e n t r e s o f l e a r n i n g:B r i t a i n,F r a n c e,G e r m a n y,U n i t e dS t a t e s[M].N e w Y o r k:M c G r a w H i l l,1977:3.[7]大卫㊃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 高 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冯青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4-85.U n i v e r s i t y O r i g i na n dC h i n e s eU n i v e r s i t y S y s t e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D E N GL e i1,L I U Q i n1,2(1.F a c u l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C h o n g q i n g400715,C h i n a;2.D i s c i p l i n e I n s p e c t i o nO f f i c e,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C h o n g q i n g400067,C h i n a)A b s t r a c t: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f o c u s e s o n t h e v i t a l f u n c t i o no f s u b j e c t s c h o i c e s o n t h e o n eh a n d.O n t h eo t h e r,i t a l s o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s o c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a l i t y;t h e r e f o r e i t h o l d s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t h a t s o c i a l b e i n g d e t e r m i n e s s o c i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a l s oe m p h a s i z e s t h a t h i s t o r y i s s h a p e db y m u l t i p l e 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 U n i v e r s i t y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a s e r i e s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o f n a t u r a l s e l e c t i o nb y t h e s o c i a lm a i nb o d y, w h i c hw a s n o t o n l y d e t e r m i n e db y n e c e s s a r y m o n i s t i cd e t e r m i n a n t s,b u t a l s o i n f l u e n c e db y m u l t i-d i-m e n s i o n a l a c c i d e n t a l f a c t o r s.H i s t o r i c a l n e c e s s i t y e n d o w e du n i v e r s i t y a b a s i c p e r s o n a l i t y w h i c hw a s i n-h e r i t e d t i l ln o w,a n dc o n t i n g e n c y c o n t r i b u t e dt o m u l t i p l ef o r m so fu n i v e r s i t y.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e s e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l l t a k e h i s t o r y a s am i r r o r u n d e r 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M a r x i s t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 r e g a r d s o c i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c h a i n s y s t e ma n dm u l t i p l e n e e d s o f p e o p l e s l i f e a s p r e c o n d i t i o n s,c o n s t r u c t a m u l t i v a r i a t e s t e r e o s c o p i cm o d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y s t e m w i t hs p e c i a l p u r p o s e s a n dm u l t i l a y e r s.K e y w o r d s: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u n i v e r s i t y o r i g i n;C h i n e s eu n i v e r s i t y s y s t e m;m i s s i o n so f t h eu n i-v e r s i t y;k n o w l e d g e p l a y;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u p p o r t责任编辑秦俭。

中国古代“大学”的起源:统一思想的产物

中国古代“大学”的起源:统一思想的产物

中国古代“大学”的起源:统一思想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大学生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很常见了。

那么,古代也有大学生吗?其实,古代的太学生就是大学生。

西汉初年,国家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洗礼,经济萧条,百废待兴。

统治者奉行“黄老之术”进行休养生息,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彻底实现了“大一统”,可谓达到了一个巅峰。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文化统一的政策。

而太学制度,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太学太学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建成于公元前124年,其性质是中央官学。

起初,太学之中设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教授儒家经典。

另外设有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官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士与弟子日益增多,到汉元帝时弟子有一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

除规模扩大外,太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开设了《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公羊传》《焚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因此,当时只要通晓一门儒家经典便可以到太学任教。

太学对于老师的要求是要通晓儒家经典,太学生的来源渠道则较为多样化。

首先是“太常补送”,《汉书》有语:“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太学里面的经师每一年都会在各地选取年满十八,品行端庄且学识过人的青年进入太学。

其次是“郡国举荐”,即地方官举荐当地出色的学生入学。

此外还有经考试选拔的,或因父辈在朝任职而得以入学的等。

学生的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可见在当时人们就意识到学习是与年龄无关的,只要有好学之心,人人都可得到学习的机会。

入学之后,太学生们又是如何学习的呢?他们的学习有三大特点,即大班上课、互帮互助和自学为主。

起初,太学并没有非常严格的教学秩序,学生们在讲堂内听经师口授经典,学生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

大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大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大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大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导语:大学绝不是现代的产物,早在千年前就有相似的教学机构,而那时的大学就叫做“璧雍”、“太学”或“国子监”。

三千多年前,周王灭商,迁居关中,建都丰京和镐京(今西安市)。

在京都城郊,西周天子建起一所园囿,用于教育贵族子弟,这便是我国史料记载最早的“大学”——璧雍。

据说,璧雍建在长安西北四十里处,池水环绕,林苑广阔,草屋厅堂立于中央高地,“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

贵族子弟8~13岁开始先要在城内“小学”寄宿学习,三五年后再进入郊外的璧雍深造,学满9年后“知类通达”,“谓之大成”,就可以毕业出师了。

璧雍的`开学典礼非常隆重,天子亲自带领百官到场主持,少年们行敬师之礼,表学习的诚意和决心。

随后的数年中,学生们在这里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起源于夏代,西周时已日臻完善,成为官学的基本科目。

“礼”教授政治伦理,规范德行;“乐”是综合艺术科目,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射”和“御”是军事训练,主要为射箭和驾车;“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包括语文和算术。

当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文武全才的国家栋梁,璧雍受到国家最高关注。

天子会时常亲临督学执教,并在这里举行仪礼,接待诸侯外宾。

郊外的“大学”环境优雅,《诗经·大雅》记载“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正中的“教室”四面敞开没有围墙,称为“射宫”,子弟们在此演武习射,还要到周围的山林水泽中射鱼射鸟,驱车逐兽。

天子定期举行比赛,表彰和选拔武士。

对于西周王朝来讲,璧雍也是文化中心、外交舞台和陆军学院。

除了天子在中央所设的璧雍,各诸侯国也都设立了类似的学府,建筑形式三面环水,称为“泮宫”。

但东周之前,教育是被贵族垄断的,“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受教育只是少数人的权利。

东周之后,“礼崩乐坏”,教育也由官府流入民间,“私学”由孔子开始兴盛。

孔子革新了六艺教学,开创了因材施教、一对一的深度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教育终于能够对平民百姓开放了。

大学的来龙去脉

大学的来龙去脉

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2]。

历史沿革成书年代《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

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历代概况《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汉唐时期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

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⑴董仲舒对《大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将儒家经学由民间思想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位,开启了儒学成为官学、显学和国学的始点。

⑵郑玄将西汉后期流传的各种《礼记》抄本,相互校对,并作注解,使得《礼记》大行于世,并流传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2期2009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ourna l ofHU BEI Co rrespondence U n i versityV o.l 22N o .2Jun .2009中国大学起源探析袁长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收稿日期:2009-04-27作者简介:袁长青(1969-),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 要>本文认为,中国大学的起源可以溯源到五帝虞舜时期。

五帝时代,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出现,宗教、军事等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为高等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大学;起源;五帝时代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2-0007-02do:i 10.3969/.j i ssn.1671-5918.2009.02.03本刊网址:http ://www .hbxb .net张祥平先生在5人生六境#心智6中说,心有二义,即心脏与神志;智分六等,即初智、天智、理智、言智、仁智、大智。

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就是人类心智的进化史。

从远古时代的钻燧取火、结绳记事,到上古时代的刻符造字、化民成俗,再到信史时代的授业解惑,设科取士,人类的心智一直在发展。

文字与教育就是心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而大学则是人类用于传播心智的高级场所。

一般认为中国大学发端于殷商时期。

但也有史料佐证中国大学起源于五帝时代的虞舜时期。

据53礼记#文王世子4注6,中国的五帝时代(公元前二十七世纪至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就有大学,那时的大学叫做/成均0。

所谓五帝时代,是指黄帝(姬轩辕)、玄帝(姬瑞顼)、喾帝(姬夋)、尧帝(伊放勋)、舜帝(姚重华)统治前后约五百年的历史时期。

黄帝、尧帝、舜帝因常被史学家和儒者所称道而为人所周知,玄帝与喾帝却鲜为人知。

远古的/帝0,并非现代意义上人格化的/上帝0,甲骨文中的/帝0是指能够与/天0沟通的烟火,也就是说,尊称某人为/帝0,意味着他具有与/天0沟通能力。

中国大学起源于虞舜时期,虽然没有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据,但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也是有可能的。

一、作为教育不可勿缺的媒介)))文字(或准文字)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媒介在传说中,黄帝的大臣仓颉看到鸟兽走过后留下的爪印和蹄印产生灵感,从而造就成中国特有的方块字。

史载,仓颉造字之日,天上突然落下雨点般的粮食,入夜之后,还听到鬼神的痛哭!传说固不足信,但也许蕴含着两层意思:天降粮食意味着开启了民智,物质进步,而鬼神痛哭,则意味着文字将扰乱心智,人类烦恼从此始!仓颉造字毕竟是传说,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仰韶时代(距今约6500至4600年)前期的半坡、姜寨、北首岭遗址中已经出现作为文字前驱的刻划符号,到了仰韶时代的后期和龙山时代(距今约4500至今4000年),刻划符号被广泛运用,而且不同地区的刻划符号出现形体趋同的现象,另外,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晚期均发现图画文字,它与刻划文字一起,共同构成甲骨文的来源。

也就是说,距今约4500)4000多年即父系氏族的晚期,文字在古中国已出现!复杂的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在一天一夜完成的,但中国人喜欢把历史与文明的进步归功于某些/超人0或/伟人0,譬如,史载黄帝就发明了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陶器、阵法、音乐等多种东西,缧祖发明了养蚕抽丝,隶首发明了算术,容成发明了历法等,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个人的超能力,而应当把它们理解为一个时代成就的反映!文字的出现,大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为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媒介。

二、五帝时代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大学的创立提供了社会基础与政治保证黄帝时代的古中国,已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和养蚕抽丝,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武器。

除发明了文字外,还制定了历法和甲子,美术、音乐、舞蹈创作也繁荣起来。

黄帝还设官治民,草创了古中国的政治制度。

颛顼则将散于民间的祭祀权收归中央所有,专门设立了管理祭祀的官员和从事教职的巫师;尧帝曾派人测定过日月位置,制定太阴历法,计算出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差数,创立了闰月制度。

舜帝在五帝中政绩卓勋,其一,任命禹为治水大臣,治理肆虐已久的洪水。

禹采用堵、疏、蓄并用的方法,并取得了其他部落的支持,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终于取得了成功。

其二,改组政府,设九官分管工程、农业、内政、司法、建筑、林业、祭祀、典乐、纳言;其三,鉴于幅员辽阔,把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州,以便管理;其四,为各部落解决纠纷,征收税赋,统一法律。

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初具规模,部落首领为了传授生产经验和思想文化,正如5礼记#学记6中所说,/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0。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0),5尚书#兑命6也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0。

(/念终始典于学0)。

舜帝于是设立学校,为子民接受教育提供了场所。

中国最早的大学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

5礼记#王制6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0。

有虞氏,即舜帝,在舜帝摄政、执政期间(公元前2285年至2208年),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帝,就开始设立不同层次的学校,将贵族子弟集中在/上庠0、平民的子弟集中在/下7庠0加以培养教育。

汉代的郑玄、唐代的杜佑均认为所谓/上庠0就是的大学、国学,是专门为氏族部落的首领及贵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地方。

(郑玄5礼记注6:上庠、东序、右学三种是大学,下庠、西序、左学三种是小学。

大学即国学,所以养国老;小学即乡学,所以养庶老。

杜佑5通典礼十三6: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

另,5史记#五帝本纪6记载,舜在摄政时期,用不变的刑罚告示人民。

用流放来宽宥触犯五刑的罪犯,用鞭杖作为官府的刑罚,用槚楚扑打作为学校的刑罚,用黄铜作为赎罪的处罚。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扑作教刑)。

所谓/槚楚0,是指用槚木荆条制成的刑具,类似于后来戒尺,这也许是中国学校设立刑罚的先例。

三、随着氏族部落的政治形态逐渐向国家转变,统治者需要培养官吏及祭祀、礼乐、军事等活动的专门人才,大学应运而生五帝时代的后期,属于国家这一政治形态的草创时代,虽然在权力的传递形式上仍然保留了带有原始民主特征的让贤制度,即所谓/禅让0,但随着部落首领权力与财富的增加,以及宗教权利的垄断,社会的分层已不可避免,各种政治、宗教、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统治者需要从本部落成员的子弟中选择出一些人才集中起来加以培养,于是学校乃至大学应运而生。

一是国家制度已初具形态,需要培养专门人的人才作为官吏的后备。

黄帝时期,即设置了监督各部落和民从的官职;唐尧时期,即有所谓四岳十二牧,共同组成统治集团治理天下;虞舜时期,则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礼仪和刑法,任命九官,即司空、稷、士、司徒、共工、虞、秩宗、典乐、纳言,分掌政事、经济、司法、教化、手工业、林泽、礼仪、音乐、传达等诸事务,还规定了/三岁一考功,三考黜陟0的官史考核办法,国家制度已初具规模。

二祭祀权逐步收归中央,需要专职的宗教人才进行统一的祭祀活动。

颛顼执政期间,鉴于/民神杂糅0,/人人作享,家为巫史0,影响子民对鬼神的诚信,间接地降低了统治者的权威,于是对整顿宗教,于是凭依鬼神以制义法,调理五行以教化,洁净虔诚以祭祀。

(5史记#五帝本纪6: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同时严格规定教职人员的条件,实行教职人员的职业化,即由部落安排专职神职人员统一进行祭祀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宗教的垄断权。

其三,与南边部落的频繁发生冲突,需要培养专门的军事人才,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原华夏势力与周边的部落的战争没有间断过,东方有太昊、少昊、九黎等诸部落;南方有苗蛮、百濮、百越等部落。

史载的就有黄帝战炎帝、蚩尤于涿鹿、尧伐苗蛮于丹水之浦、禹平三苗之乱等战争,频繁的战争需要培养子民作战的技巧与使用战具的技术。

其四,随着历法、礼仪、音乐、舞蹈、绘画、数学等知识的丰富,统治者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传承和发展这些知识,一方面出于统治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5史记#五帝本纪6记载,舜任命契作司徒,推选五常之教,以教化百姓;任命伯夷做秩宗,掌管祭祀与礼仪;任命夔作典乐,教导贵族子弟礼乐诗歌。

说明部落首领是很注重礼教典乐的教育的,这些知识一般只在贵族子弟中传授,所以设立上庠作为集中教育的地方是十分可能的。

商周时代大学以/习礼、习乐、习舞、习射、习御0为主要教学内容也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概言之,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国家形态,承载/化民成俗0功能的高等教育制度也随之产生,其主要功能是教导贵族子弟礼教典乐,尽管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在高等教育史上,自有其肇创之意义,也为后来的中国大学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模版。

参考文献:[1]张祥平.人生六境#心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8.[2]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林语堂,圣哲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5]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6]柏扬.中国人史纲(上)[Z].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7]白话史记编辑委员会.白话史记(一)[Z].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8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第22卷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