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8-12章)【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

8.1复习笔记

一、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的成立

(一)革命文学的倡导

1.背景

(1)国内背景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新的革命形势和剧烈的阶级斗争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的无产阶级要求建立自己的文艺阵地。

(2)国际背景

苏联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中经济平稳发展,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得其他国家纷纷向往,并形成世界范围的“左”倾浪潮。这一政治变化反映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左翼文学风行30年代的局面。

2.革命文学的倡导活动

(1)倡导者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郭沫若、成仿吾以及蒋光慈、钱杏部等,在上海倡导中国革命文学运动。

(2)倡导主张

①他们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主张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

②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获得无产阶级意识,为千千万万

劳动群众服务。

(3)倡导失误

①由于倡导者们急功近利,没有认真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就一厢情愿地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做法,模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的界限,把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当作革命对象。

②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内部存在着宗派情绪,把五四新文学当作资产阶级文学给予全部否定,把叶圣陶、郁达夫、鲁迅等知名作家当作批判对象。

3.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

(1)论争兴起的背景

创造社、太阳社的作家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方面的主张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2)论争的焦点

①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a.倡导者强调文艺为宣传的工具,为革命的武器,有组织生活、创造生活的作用。他们过分夸大文艺的政治价值,忽视艺术技巧,甚至把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对立起来,主张把艺术技巧统统让给“昨日的文学家去努力”。

b.鲁迅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既肯定了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功能,又特别指出它只是“一翼”,不可能代替实际的武装斗争。鲁迅则辩证地认识到,文艺在讲求政治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表现技巧和艺术效果。

②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a.倡导者认为文学是要“反映阶级的实践的意欲”。

b.鲁迅批评他们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因为离开生活,阶级的意欲也就无从体现。

③关于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a.倡导者们提出要实现从小资产阶级向元产阶级的转变,但把这种转变看得太容易,认为翻译或阅读一两本马列著作就可以获得革命意识,掌握辩证法。

b.鲁迅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思想转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断批判自己,否定旧的意识。这次思想论争也存在积极作用。

(3)论争的意义

它客观上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纠正了倡导者们的某些理论错误,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做了思想和队伍上的准备。

(二)“左联”的成立

1.“左联”的成立

1929年底开始筹备并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出席人有鲁迅、冯乃超、沈端先、冯雪峰、柔石、蒋光慈等四十余人,“左联”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其主要贡献是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创作方法(如从苏联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等等。1936年“左联”解体。

2.“左联”成立的意义

①标志着从五四的文学革命到30年代的革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新文学正从开创期的探索走向成熟期的收获。

②“左联”的成立,是革命文学论争之后,革命作家逐渐克服宗派情绪走向团结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组织上领导文艺的开始,是左翼文艺运动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革命运动的标志。

③“左联”的成立,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革命和历

史的进步。

3.“左联”与其他学派的论争

(1)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2)1930~1931年,“左联”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3)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4.“左联”的错误和不足

(1)在政治上,“左联”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内部产生了宗派情绪,并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

(2)在理论上,没有从中国社会和文学运动的实际出发,而是生硬地搬用外国做法,产生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即呈现出理论与创作不能协调发展的局面:

①一方面是理论建设十分繁忙,声势浩大;

②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创作表现出程式化、概念化、简单化的倾向。

(3)在组织上,“左联”把自身看作一个像政党一样有严密纪律的组织,没有尽可能地团结更多的进步作家共同战斗,存在“关门主义”的错误。

二、蒋光慈等人的早期革命文学创作

(一)蒋光慈及其创作

1.生平经历及活动

(1)作家简介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积极倡导革命文学,代表作有新诗集《新梦》、《哀中国》、自传体长诗《哭诉》、《乡情集》等,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短裤党》、《菊芬》,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冲出云围的

月亮》、《田野的风》等。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显示自己艺术个性的革命作家。

(2)生平经历及活动

①蒋光慈中学时代即投身爱国学生运动。

②1920年经陈独秀等人介绍,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③1921年5月被组织派往苏俄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留学,1922年在苏联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④1924年回国后,他一面积极从事实际革命工作;一面热情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⑤1928年组织发起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2.文学创作及成就

(1)诗歌创作

①《新梦》及其分析

a.地位

《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

b.主要内容

歌唱世界革命、歌颂列宁和苏联的新天地、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是《新梦》的旨趣所在,但其中最突出的是诗人表达了对十月革命的理解和自己所经历的思想变化。

c.作用

诗集《新梦》中这些歌颂十月革命的诗篇,以悠扬激越的诗句第一次把“染着十月革命的赤色”的雄风吹进中国诗坛,对“五卅”前夜的中国知识青年起到了很大的震动和鼓舞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