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良教授文稿:教员所讲与学员所得
梁老师报告会心得
梁老师报告会心得梁老师报告会心得5篇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老师报告会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梁老师报告会心得1昨天下午,聆听了梁老师的报告《诗意语文与职业幸福》,使我感受颇深。
梁老师的报告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生活实例,有理论高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梁老师的教学方法独特,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梁老师所付出的精力是不言而喻的。
如他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先是利用一晚上的时间把这篇较长的课文改成一首诗,这首诗既概括了课文内容,又把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揉入其中,然后通过老师的唱表现出来,想不让学生感兴趣都难。
梁老师把文字变成游戏,把课堂变成欣赏,学生不喜欢才怪呢?当然这也彰显了梁老师的文学底蕴。
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常是循规蹈矩,有时也曾心血来潮,也想根据孩子活泼爱动的特点,让他们举行一些诸如演讲比赛、辩论会......但又怕驾驭不了课堂,就像梁老师所说,课堂上别怕孩子们“乱”,这是他们年龄特点决定的。
看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精心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爱学。
梁老师报告会心得2人是很容易麻木的,生命中很多新奇美好的东西,一旦人们对它们习以为常时,它们就不“存在”了。
在心理学里,这叫“适应原则”,六年的小学生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留作业,学生写作业,我们对这种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早已习以为常,学生在这种近似重复的学习中感到了无聊。
如何让我们的生活不再简单、机械、重复、无聊,让学生的生活显得有生机,有趣味,充满希望?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觉地去探究学习中应该获得的知识,改变以往教师像喂麻雀、填鸭式的讲授,给学生创造合适的环境,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中,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新知,让“真理”在他们的相互质疑辩解中得到深化,当然,他们的学习也将充满趣味,学习生活充满挑战。
在比较中洞悉力量和方向
在比较中洞悉力量和方向作者:靳忠良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2年第2期文/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靳忠良有一本书二十年来一直在我的手边。
现在这本书书页已经发黄,书上有钢笔、铅笔、荧光笔多重笔迹,书中还有不同时期不同的书签。
每当我遇到教育上的难题就常常翻看这本书。
这本书名叫《比较教育学》,成有信编著。
我买这本书起因是1989年参加中日文化比较学者研讨会。
中方首席学者北京大学周一良教授、日方首席学者东京大学竹内教授出席,我以研究生身份旁听。
我清晰地记得周一良教授讲中日两国比较,近代两国都面临社会危机,都进行变法。
但是中国戊戌变法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逐渐强大。
周教授还讲中日智者形象不同。
中国人推崇诸葛亮,日本人推崇聪明的一休……那次会议持续时间很长,中途多名中国中青年学者离开会场,或到外面抽烟、聊天,或提前退场。
而日方代表则全都正襟危坐,无一人闲逛。
中方周一良教授在会场一动不动,一直坚持到散会。
会议上我聆听了中曰学者令人耳目一新的比较研究观点,也看到了两国学者不同的开会状态。
从那次会议后,我开始搜集所有能搜集到的中日比较研究的书籍以及《比较教育学》、《比较宗教》等有关比较研究的书籍,并开始进行中外中学教育比较研究。
成有信编写的《比较教育学》一书包含了曰本冲原丰写的《比较教育学》、英国大卫.W.布雷克写的《论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和性质》、澳大利亚W.F.柯纳尔写的《二十世纪教育》以及顾明远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毛礼锐的《论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等内容。
我阅读之后觉得就像是打开了一扇世界教育的大窗户,大量的国内外比较教育研究的信息扑面而来。
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外学者严谨的研究态度为我树立了学习榜样。
我多遍通读《比较教育学》,发现日本学者实在不简单。
他们居然从最早的中国私塾开始研究,甚至还研究世界各国中学学生厕所是谁打扫的。
他们把打扫者分为三类:一类是清扫工,一类是清扫工和学生,一类是学生。
语文(心得)之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处理好师生关系
语文论文之提高驾驭课堂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驾驭课堂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李平平作战需要指挥官,能否打好这一仗,不仅取决于指挥官的调度水平,还决定于战士们的作战水平。
教师一站到讲台,课堂便成了阵地。
如何把这堂课上好,让学生学到东西,就成了任务。
我觉得,教师有必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处理好老师与学生间的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答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基本上是以学生回答老师提问的形式进行的。
而教师在上课前往往会有教学目标,希望在这节课中解决哪些问题,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而且也会有些设想,把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如何引到需要揭示的问题上来。
但是无论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确保万无一失,学生的回答可能或增一分或减一分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看待和适当的引导。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是你揭示内容的一个途径,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径,由于各个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再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的意见也有胜你一筹的可能,所以这时候,不要光顾着把学生引到回到最初所设想的那个问题上而忽略了学生回答的其他意义,而使老师引导学生揭示中心内容的“引”纯粹的变成了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一块踏板。
我听过一堂课《钓虾与放牛》,老师让学生回答通过怎样的方法自学课文,旨在让学生掌握“读重点词句”这一方法,所以在学生说出这一点后,老师打断了学生,没有让学生说出另外的学习方法,事实上这是非常不好的。
老师完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发言完了再总结,再重点提一下他所倡导的方法,学生会在比较中更有收获,而他现在这样的做法,使学生的其他思维被扼杀在了酝酿中。
所以,我觉得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回答正确问答的一根导线,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但是要允许学生有引导之外的语言自由。
学生是发言主体。
其次,要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心甘情愿感染他的气息
感悟恰如春潮涌反思正未有穷期蔚县教研室初中部张芝兰如果没有遇见梁恕俭院长没有接触他的微博我的思绪将会是在哪里?任时光勿匆流去心甘情愿感染他的气息!2018年12月9日,一个平常的周末,却震撼着蔚县千名教师的心。
北京华师教育研究院梁院长在蔚县执教《背影》示范课,他近五个小时对如何学好语文、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之酣畅淋漓的阐释,撼动着我们陈旧的课堂;理论指导又把我们引到一片新的天空之下,每课一诗的才能令所有人惊叹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情到深处的自编自填自演的课文歌曲赢得阵阵掌声……一天下来真的是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感叹时间有限,真的好想听,一直听下去。
作为一名普通英语教研员,对比专家与名师,我感悟反思最深的是:名师的敬业精神是常人首先要学习与敬佩的。
上个月9日,在蔚县桃花中学有幸第一次聆听梁院长有关高效课堂的讲座,他的每课一诗、他的出口成诗、他的吟唱……让听课老师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而梁院长自己驾车一路狂奔,从阳原县三中赶到桃花中学为老师们作讲座,整整一个小时一口水没喝,站着讲到底;一个月后的今天(12月9日),四十五分钟的新授课与近5小时的讲座还是一口水未喝,一直站着讲到底。
这就是名人的独到之处,吃得了最底层的苦,弯得下身子,一路拼搏,一路收获。
两次聆听梁院长的讲座,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师的悲哀在于包办,学生的问题出在依赖;学到终极看自主,自主学习需要师退生进。
我知道,教研员是实践研究的促动者,肩负着学科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教育教学评价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之重任。
而在平时各种下学校、进课堂听课磨课的活动中,我清清楚楚知道个别老师一言堂,以自己天花乱坠的讲述为主要途径进行课堂教学;我也看到部分老师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整节课都是碎问碎答……憋在心里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始终也没有明明白白说出来。
老师们习惯抱着学生走,总感觉新单词新句型及语言点放手进行“兵教兵”不切实际。
梁院长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站在舞台中心进行了展示,一节课下来我没有发现哪个学生是差生。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梁天平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梁天平发布时间:2021-04-19T15:24:34.03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月下作者:梁天平[导读] 语文中,写作是一门考验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课程。
初中生学会如何写好一篇作文,是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任务,也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很有大的作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很重要的部分。
梁天平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第一中学【摘要】语文中,写作是一门考验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课程。
初中生学会如何写好一篇作文,是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任务,也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很有大的作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很重要的部分。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5-028-02引言:语文写作不仅是一件让学生头疼的事,也是一件让教师十分头疼的事,学生认为自己语言组织能力差,每当遇到800字以上的作文时,都会害怕自己写不了那么多字。
而教师也头疼自己该采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
在语文写作上,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历来的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字数不够,废话来凑初中生的作文都是要求800字左右,但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已经把自己能说出来的文字,都表达在纸上了,剩下的真的没什么好写的,所以学生就开始瞎编胡扯,用一堆废话完成了作文的字数要求。
学生本来应该担心自己写的文章不好,但是每当这个时候,他们还会有点小确幸自己凑完了整篇文章。
又如:教师让学生们写一篇叙事的文章。
这种文章学生拿到也会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可以记叙很多生活中的琐事,来完成字数要求。
记流水账,比如说:“我今天和妈妈出去逛街,我们去超市买了牛奶、面包和我最喜欢的薯片,然后去了菜市场买了青菜、猪肉和萝卜。
”这种文章虽然可以凑够字数,但是细究起来,毫无质量可言。
从“班里学习谁最好”说起
从“班里学习谁最好”说起北师大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梁威副院长在出访日本时,去一所学校参观,在教室里与学生们闲聊,询问学生班里哪位同学学习最好?聊得正起劲的学生竟一时语塞,大眼瞪小眼,满眼疑惑的反问梁院长:“你指的是哪个学科?”答:“国文吧。
”问:“你指的是哪个方面?”答:“朗诵吧。
”问:“你指的是朗诵什么?”答:“诗歌吧。
”足足15分钟,也没有问出班里到底哪位学生学习最好。
梁院长说,在国内,仅用了60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获知班里谁是学习最好的,可在日本这竟然是个比哥德巴赫猜想都难的问题。
谁学习最好?按成绩排排名不就结了。
这样的简单的事情,日本人难道解决不了?不是日本人解决不了,是人家没有想着要解决。
看孩子们的疑惑:“你指的是哪个学科?”“你指得是哪个方面?”“你指的是朗诵什么?”在孩子们那里,要问谁最好,要具体到某一个方面,甚至某一件事情。
这也就意味着,在孩子们的观念中,人人都有最好的方面,最棒的地方,没有谁能是“全能冠军”,反过来,当然也就没有谁最差,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是成功者。
反观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答案,不仅可以知道谁在全班最好,还可以知道谁在全校最好;笔者有个同事,最近闷闷不乐,因为孩子今年高三,全市统考过去一直在前十名,这次却排到了第十三……,本来千差万别,能力各异的学生,我们却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量去量,排出“最好”当然非常得容易,可同时也造就了“最差”的孩子。
但无情地事实告诉我们,“最好”的学生却并不给我们面子,上了大学却因生活不能自理退学者有之,大学毕业不能胜任工作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因一点小事竟残忍地夺去同学生命的也不是个例……另一方面,被我们公认的“最差”的孩子,却在不断地给我们惊喜:牛培行是太原某小学的“标准差生”。
小学三年级前基本上在全校几百名学生中排最后一名,其父不再抱什么希望,让其到少年宫“学点手艺”,可没想到16岁的牛培行硬是“玩”出23项专利,发明的琴鞋被美国一公司买走,这个昔日的“差生”被媒体誉为“玩出的天才”。
教育讲座梁老师心得体会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参加了由著名教育专家梁老师主讲的教育讲座。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梁老师的教育讲座首先让我认识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讲座中,梁老师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种观念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意识到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1. 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梁老师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这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梁老师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素质。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实践。
3.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梁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在讲座中,梁老师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些方法让我深受启发。
1. 互动式教学。
梁老师提倡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项目式学习。
梁老师指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我将尝试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 情境教学。
梁老师认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
三、教育评价的改革梁老师对教育评价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林良富: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书中写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个语文老师上公开课,作了精心的准备。
那节课他讲的是红军过草地的故事。
前面的环节上得非常自如、和谐,而作为一名年轻老师,他的表情生动、和悦,也给了学生一定的鼓励。
可就在离下课只有五、六分钟时间,做小结时出了一个意外。
他说:“学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和感触啊?”有个学生就说:“红军叔叔过草地这么艰难,但能够不畏艰险,克服困难,最后取得胜利,以后我们在学习上也应该这样。
”老师听了很满意,说:“嗯,你讲得真好!”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它来之不易,是红军叔叔用生命、用艰苦的生活代价换来的。
”老师听了又非常高兴,说:“嗯,你讲得真好!”这时,老师看见有一个学生一会儿举起手,一会儿又放下了。
可能因为有校长、有其他老师在听课,那个老师就很和蔼地说:“这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这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不知道好不好问?”那位老师说:“有问题你当然可以问啊。
”那知道,这个学生问了一个出乎他意料之外的问题。
这个学生说:“老师,红军叔叔过草地的时候,把树皮吃了,草根吃了,还有皮带也吃掉了,那么红军叔叔的裤子掉下来怎么办啊?”这个问题一问以后,那位老师第一反应是什么?脸红!第二反应是什么?瞪眼!第三反应是什么?他严厉的呵斥那位学生:“坐下!”在这种即时的、出乎意料的情景下,一位老师所表现出来的第一反应才是他最本质的反应。
他觉得这孩子怎么会问这么一个问题呢?红脸也好,瞪眼也好,“坐下”也好,其实反过来恰恰说明这位老师还没有真正做到师生平等。
在他脑子里,师生平等还不是一种自然的反应,而仅是停留在了口头上。
而这种情况其实跟一个教师的人格和境界有着很深的关系。
而李镇西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周老师问同学们--世界上有著名的四大宫殿,是哪四个?学生不知道,有一个学生说故宫,其他都不知道,这时一个男孩子故意装坏,说还有“子宫”,学生哄堂大笑,这个男生知道自己闯了祸,很紧张。
“人师”之悟
师 的结合 。经过二 十几 年的教 学实践 , 笔者深刻 地反思 自己的教学 , 有诸 多感 悟 , 其中爱之悟是最深刻 的。
一
、
爱 之悟
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说 : “ 没有爱 , 就没有 教育 。 ” 师
爱是通往教 育成 功 的桥梁 , 也 是一条 基 本 的教育 原则 。 教 师 不 能 以狭 隘 的个 人 私 情 或 好 恶 去 对 待 学 生 , 而 要 全
交流 , 向他投去期待 、 鼓励 的 目光 。
面地关心 每 一个 学 生 的 身心 成 长 , 尤 其是 那 些 所 谓 的 “ 问题学生” 。记得几年前 , 我班 有一个 学生是 全校 出了 名的“ 捣蛋大王 ” , 平 时的言行 随心所 欲 , 打架 斗殴 、 破 坏 公物 、 爬墙外 出、 进 网吧 、 抽烟、 顶撞 教 师 等都 有他 的份 儿 。有一 天 晚上 , 天气很冷, 很 多学 生 都 上 床 睡 觉 了 。 他把那洗脚水从二楼 泼下 , 恰 好泼 在巡 逻宿舍 的管理 员
师爱像甘泉 , 它能渗透 、 滋润学生 的心灵 ; 师爱像 暖
流, 它能化解师生 间冷漠 的隔阂 。当教师用爱 心感化 学 生 的时候 , 他 才会认 识 到 自己的过错 , 进 而努力 改过 自
新。 二、 德 之 悟
作为一名人 民教 师 , 除 了有 慈母 般 的爱 心 , 还 要 以
[ 文献标识 码] A
徐特 立 老先 生 曾经说 过 : “ 教 师分 为 两 种 , 一 种是
‘ 经师 ’ , 一 种是 ‘ 人师’ 。经 师 是 专 教 学 生 学 知 识 的 , 人 师是教学生 做人 的 。 ” 真正 的优 秀教 师应 该是 经 师和人
主编梁战友
主编:梁战友正确对待继续教育努力学习完成培训任务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 全国各地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那么,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呢?中国是一个飞速发展 的国家。
中国最近 30 年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自然和社会改革。
教育对国家发展过程中起有力促进作用,因为科学 术在现在的知识经济社会是第一生产力。
教师作为个人,其大学教育过程中,对专业化的教育接受得很多,但是对于做 教育教学工作,单凭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在教育活动涉及的这个社会环境中,遇到过的和将遇到的情况很多,没有 解,没有学习,没有思考很难应对当前教师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教育的天职是教书育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教书是绝大多 在职教师都能做到的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但从育人角度来说,一部分教师做得很失败。
因此,教师应不应当做好继续教 工作呢? 答案是肯定的。
国家的继续教育政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但什么是继续教育呢?本人的理解是继续 习:了解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知识,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知识,与自身事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知识等等内 。
我们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的意义应当是什么呢?主要在于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生活,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即 现一名教师对于国家,对社会的那份责任。
真正的继续教育的课时核定是很难的,其中的虚假内容很多,如果继续下去,那么我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势必成为教会 师作弊,鼓励教师作弊的一种无形教育内容?当然,其结果不得而知。
真正的继续教育只有合格与不合格?教师要从真正意义上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只能通过自身的重视和教育主管部分真实 效的布置安排才能实现。
这就只能是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从社会对教育需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去布置,安排相关的 师培训事项。
可以说,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其教学压力都是很大的,他们都在考虑很多教育教学问题,但其教学的 望值都不很理想,其中有德育结果,也有教学结果。
原因在哪里?原因主要在于一个任课班级教育教学不是一个人的行 ,但在当前教育管理体制下,任何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都是无力的。
梁漱溟作品相关阅读理解
梁漱溟作品相关阅读理解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蔡元培先生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B.我校100周年校庆时,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新华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阅读中轻松地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辨析不同类型病句。
B项,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项,搭配不当,删去“现实”,或“案例”和“现实”互换位置。
D项,成分残缺,应在“教学成绩”后面加上“的工作”。
故选A。
【点睛】病句选择题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选项,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看选项有没有明显的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的错误;三查,对于难辨析的病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进行辨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指出,当时的北大预科生进入法科学习的居多,是因为把法科作为求取功名利禄的终南捷径....。
B.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要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生本教育-还原学生本色(梁善龙)
生本教育——还原学生本色五年级:梁善龙生本教育进入南外已近一年了,这一年来,是南外师生对生本教育不断探索、总结的一个过程。
回顾一年教学工作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那就是:老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现自我、还原学生本色。
生本教育恰好做到了这一点。
生本课堂就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课堂理念的提出向传统的教学发出了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不少教师心底有着很深的烙印,习惯于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传递的过程,课堂的主宰者是教师,一节课讲到底,力求滴水不漏,学生顺着教师的讲解思路听得明明白白,但只是观众和被动的接受者。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
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才起作用,学生的学才是最主要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才有价值。
如果教的行为没有达成有效学的结果,这种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
真正的生本课堂应以学生的学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使教学活动尽量贴近学生实际。
那么,在我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体现生本的教育特点,还原学生本色呢?一、做好前置作业,引领学生进入生本教学的角色是实施生本教学的必要前提。
每堂课前,教师要对教材的难点、重点进行透彻的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
在这个基础上,提前告诉学生明天要学什么内容,要完成哪些训练,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完成的好坏,影响着生本课堂的效果。
教学之前的这些准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尽早进入生本教学的角色。
如魏慧娟老师的课堂,在前置作业这一块就做得非常好。
学生对《丑小鸭》文本非常熟悉,还查找了相当多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
因为每个人都有所准备,所以,在这一堂课上,学生听得认真,学习开心,都得到了自己表现的机会。
所以,前置作业老师做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愿意学,愿意做。
基于微课及其翻转课堂对军队院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育的启示
基于微课及其翻转课堂对军队院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育的启示收稿日期:2018-08-10作者简介:乔良(1982-),女(汉族),山东肥城人,硕士,陆军工程大学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军事英语、英语教学。
以“信息化”为特征的21世纪,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微课”、“翻转课堂”这种源自美国的新型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当今信息化教育的流行语,备受教育界的关注。
2012年11月,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微课符合时代的要求,有效地改变了培训的方式方法,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
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率先举办了微课比赛,有力地推动了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中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甚至是学校教育形态的变革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一、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1.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存在与盛行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帮助者、促进者和资料的提供者,教师负责解决问题和教学策略的分析,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2.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使用多媒体技术,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其特点是主题突出、目标明确、内容具体、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多样传播、使用方便。
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可有效减少学生的走神现象,有助于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1]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创建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家中或课外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进行观看和学习,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
记实习期对我影响最深的梁老师
精品文档.记实习期对我影响最深的梁老师2016年4月5日这周星期二,接到学校领导通知:星期三下午第五节作为公开课会有耒阳市教育局的指导老师来听课。
当时一听到消息自己心里也有点紧张了,虽然我已经不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了,而且自己来顶岗实习以及三周了,自己对于课堂的一些把握自己也进步不少。
但是这次来的教育局的领导,他们的学科知识以及教学经验肯定要丰富很多要求肯定要高一些,如果课堂把握不好肯定自己心里肯定也会有一种挫败感。
但比起课堂效果的不好、教学紧张发挥不好相比,我更想指导老师给我更多的建议这样自己才能更大的提升自己。
所以自己当天晚上花费了好几个小时的努力去备好教案、上课资料、找好练习题,星期三上午早早的打印好上课资料,自己把每一个题目都做到了足够的熟练,讲课的方式自己也不断进行改进,虽然那时候准备的非常累,但是日子过的比平时要充实多了。
到了中午自习时间,我便早早的发下了上课资料要学生好好看好复习的知识点,让学生也早点进入好好认真复习、听讲的状态,当天下午,耒阳市教育局的梁老师按时到了100班初三的教室,自己顶岗学校也来了二位主任进行听课,同学们也表现的紧张些,不过自己课堂没有影响,上课的进度与语速自己都适度的放缓了一些务必要学生们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听课的老师也始终记录着我上课的内容,因为是复习课,所以课堂讲解的内容也很明确思路还比较清晰,我与同学们一起复习完知识点后就是指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
整节课自我感觉还行,下课后,梁老师便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今天上课进行点评与指导。
首先他并没有直接点评课上的怎么样而是告诉我以后复习课怎么上才能让学生高效的把握知识点,复习好知识点。
“你们学校化学的进度比其他学校比已经算是比较快的了,现在新课你上完了,那么我主要和你说一说以后复习的事情,复习一定不要赶进度不一定要弄完三轮复习,而是要稳扎稳打,务必让每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消耗掉,每个单元都需要进行测试,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填,题目也需要学生自己去先做,老师上课要做的不是面面俱到到每一个知识点,而是要突出重点,你的上课资料知识点,思路都可以但是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填知识点,没有先去做好基础练习,老师其实没有必要在课堂把所有的知识都讲的”,梁老师他很耐心的和我说,感觉自己受益匪浅,让自己复习思路更清晰了一些,最后老师给我耒阳市教育局的网址并告诉我去好好找寻优秀的教学资料,好好研究往年试题,按照考标好好复习,注意反思自己教学要适应学生的接受情况。
听后感
听曾先生的讲座也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让人收获匪浅。
我在敬佩其成功之余,更被其新颖而具实效的教育思想魅力所折服。
现简要总结归纳如下:关于师德曾先生提到:一个人最崇高的地方是能够爱别人。
一个教师最崇高的地方是爱自己的学生,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能够被学生爱。
这也是师爱的准则。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
同时,把关爱倾注到整个教学中,善于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每位同学交朋友,多展开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各方面的交流,用爱去赢得每位学生的信赖。
爱,包括了教师工作所有的内涵。
教师需要多给学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去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的去赞美他们,为他们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范。
只要教师能够热爱并且尊重学生,学生能够把老师看作最信任的人,那么师生之间就能够建立起一座桥梁,教育也才能生效。
反之,一个不爱别人的人不得爱。
作为一名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一个失去学生爱的教师是最不幸的。
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爱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启发他的心智,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去感悟另外一个不太理智的心灵,学生的心灵是水库,教师的心灵是闸门,一旦开展平等的对话,学生的心灵之水将会喷泄而出。
没有人指明过教师应该怎么样去做,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教师的每个行为,甚至于每句话,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榜样是最好的教员。
曾军良校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为学生树立榜样。
榜样这种无形的力量教会了人们许多课本上学生无法得到的知识。
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
行动的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鼓励人,他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会形成习惯,对于学生来说,眼睛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身边的老师的行为会非常接近。
听梁老师讲座有感
寻梦追梦圆梦---有感于梁老师讲座李小琼“寻梦追梦圆梦”我深深地被梁老师的这一生活理念所吸引。
曾几何时,青春年少的我,刚步入社会的大门,抱着寻梦的心理走上了教师岗位。
在寻梦的道路上,我有过徘徊,沮丧与无奈。
面对如此难以捉摸的学生,我有过放弃的念头。
时常想,这到底是不是我该寻找的梦想呢?在教学的生涯里,只因这份工作,从此坚定了我的信念。
那是一群聋哑儿童,最小的学生是一岁半,大一点的有13岁。
他们一出生就失去了听力功能。
尽管如此,为了不被社会所抛弃,他们选择了学说话。
借助于助听器,他们对学习说话的那种渴望,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内心深处告诉自己,要帮助他们说话。
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会非常累,一天下来嗓子就嘶哑了。
但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很快就投入了教学中。
发音语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一般的孩子在一个月后才可能会有那么一点发音出来。
但我已经深感欣慰了,毕竟他们都在努力着。
没有很高的报酬,却做着最有意义的职业。
这个梦从此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多年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我离开了那座城市,开始了我的追梦人生。
我先后教了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的学生。
这样跳跃性的教学,给我工作上带来了一定压力,这个梦追的好辛苦啊。
期间的教学模式又得重新开始。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效果一切都充满着挑战。
学习,学习,再学习。
终于,我的努力付出了回报。
家长和学生都很满意我的教学,后来的新生都是由老生介绍进来的。
那一刻,我感受到梦想理我是如此的近。
追梦,追梦。
2012年我来到了柳林中学,这是众多编外人员所向往的理想教学之地。
在这里,我的梦想又一次回到了起点,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生活真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梦想似乎有点遥遥无期,我追赶不上,也不知如何去追。
借助这次梁老师的教学经验分享,希望能指引我去追逐我想要的梦想。
追梦的过程是一个及其考验人的过程。
要克服种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方能达成所愿。
我并不在意结果,我所享受的是追梦的过程,若梦已圆满了,人生也就差不多走到尽头了。
施良方《学习论》第1章心得
施良方《学习论》第1章心得《学习论》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施良方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集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于一体的著作。
施良方在书中通过对学习的定义、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方法等方面的阐述,传达了自己关于学习的理念和观点。
读完《学习论》第一章,我深受启发,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该章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论》第一章中,施良方明确提出了学习的定义:“学者所称‘学’,有人之教授秘术,取之习用者亦谓之‘学’。
”在古代,学习通常是由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而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技巧和知识。
这个定义传达了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而在现代社会中,学习的方式和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学习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仍然是通过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来增加个人的能力和智慧。
其次,施良方在《学习论》中指出:“学之始,由拟望人之所不能知,然欲学之者之志者诚、教授业者之能者诚,诚者可学乃乐学乃乐教者诚。
”这一观点强调了学习的动力和意愿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一个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真诚的教学态度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只有学生具备学习的诚意,而教师具备教育的热忱和专业能力,学习才能提高和取得较好的效果。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我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对知识的热爱。
再次,在《学习论》中,施良方还讨论了学习的方法。
“师者可知鱼骨状;弟子则不能之知,当改其徽冤。
”施良方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区分学生的才能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这一观点对于我自身的学习方法选择和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启发。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习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在《学习论》中,施良方还提到了学习动机的问题。
“学之动,欲能从师之言,不能从师之言和乃不作矣。
”施良方指出学习的动机对于学习的效果和个人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
36讲之梁老师
36讲之梁⽼师36讲之梁⽼师《开新书前的准备》最近⼏天的业余时间都在讨论关于⼤学⽣⽴志教育的问题。
其实⽴志教育在中⼩学时代就应该进⾏,但现在反倒成了年青⼀代普遍存在的⼀个共性问题。
它产⽣的影响覆盖了各⾏各业,当然也包括⽹⽂。
正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说,志不⽴,如⽆舵之⾈,⽆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不树⽴志向,就像没有舵的船,⽆法抉择前进的⽅向;如同没有衔⼝的马,⽆法约束⾃⾝的⾏为,飘荡放纵,⼜能去往何处呢?所谓的⽴志,简单来说就是树⽴确⽴志向,也可以说是明确⽬标、理想、梦想。
说实际⼀点,就是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
有多少⼈每天写作码字就像硬赶着完成任务⼀样?⾟苦不说,完全是在压榨灵感,写出的也净是些味同嚼蜡的东西。
⼩说本⾝是⼀种艺术形式,它的创作过程本应是灵感迸发,挥洒⾃如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很⼤程度上,这就是因为当初开始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头脑⼀发热就跳进来了。
实际上不单单是⼩说,任何⼀种形式,在开始创作、乃⾄开始学习创作之前,都应该从⽴志起步。
麦克劳德的漫画理论中,漫画学习创作六个⼤步骤⾥,第⼀步就是概念、⽬的。
我们上⼀次说的⼩说创作六个步骤,第⼀步思想形式,其中的思想也可以按照概念性与⽬的性两⽅⾯的确⽴来理解。
可能有些⼈会说了,我这⼀辈⼦根本就不想有什么远⼤的志向。
什么⽂以载道弘扬思想跟我没关系;什么民族复兴伟⼤事业跟我不沾边;什么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不感兴趣。
我就想赚钱,养家,过好⽇⼦。
这⾃然没有什么可说的,古⼈也知道⼈各有志的道理,有鸿鹄之志,⾃然也有燕雀之志。
志向是否远⼤,所决定的是你将来的成就,⽽⾮眼下。
(蒙⽩:没有梦想的⼈,不要写⽹⽂了)就像很多⼤学⽣,之前中学阶段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异。
但⼀进了⼤学就松散下来了,逃课的、通宵煲⽹的、成天打游戏的。
表⾯上看来似乎是因为进⼊了⼀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没⼈督促⾃⼰就松懈下来了,⼤家都从⾃制⼒上找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简介100字)
梁作民,笔名梁良良,1986年北京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授、校学术委员,近年研究思维哲学与创新方法,著有《人类重要哲学命题》,主讲“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哲学思维与人生境界”等。
(教学心得2000字)
“教员所讲”与“学员所得”
我在江苏省委党校当教师已经有半个世纪的一半了,党校教学方式近年出现了不少创新,产生了若干变化,但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模式依然是:一个教员讲,一群学员听,这也是古今中外最常见的一种知识传授模式。
在初当教师不怕虎的那几年,我总以为,教员在台上讲出的东西,必然是学员在台下听到而获得的东西。
其中的道理似乎很简单:教员已经清楚明白讲出来了,学员怎么会没获得呢?而那些学员没获得的东
西,肯定是教员没讲出来,或者讲的不明白不清楚。
因此“教员所讲”与“学员所得”理所当然是完全相等的关系。
在这种理念指引下,那时我备课和讲课都以自我为中心,从“教员所讲”出发,只关心自己讲的主题怎样深刻、怎样前沿,自己讲的内容怎样逻辑有序、怎样系统完整,总觉得只要我在课堂上端出如此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学员们自然会赞不绝口、争相享用、全盘吸收,然而实际结果常常并非这么简单,有时恰恰相反。
在后来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终于领悟到,课堂上“教员所讲”与“学员所得”的关系极为复杂,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不相等的,这种不相等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种不相等表现为,“教员所讲”大于“学员所得”,也就是说,学员没有获得教员讲授的全部内容。
比如我在课堂上清楚明白地讲授了十种很好的观点,但是学员只获得了其中的五种观点,甚至更少,从而使得我大半的辛劳算是白费了。
另一种不相等则表现为,“学员所得”大于“教员所讲”,这意味着,学员在课堂上获得的东西超过了教员所讲授的内容。
在同一个课堂,教员明明只讲
授了五种观点,但学员们却收获了十种观点,甚至更多。
我在参加课后学员研讨会的时候,经常听到某位学员说,“正如梁老师讲的某某观点……”,其实我很清楚,自己在课堂上根本没讲过那些观点,那都是学员在听我讲课时自己体悟出来的;由于是在听课过程中体悟出来的,学员便把这些收获都归为教师的功劳了。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出现“教员所讲”与“学员所得”不相等的情况呢?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可以找到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主张认识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学员,主要是学员的头脑)并不是一块空空荡荡的“白板”,在面对外部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员所讲”)的时候,他们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他们将依据自己的价值需求和理解框架,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淘汰、加工整合、引申发挥,最终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即“学员所得”。
这种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很有可能造成“教员所讲”与“学员所得”的分离,从而导致二者大不相等。
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是一项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其中“学员所得”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其他因素必须围绕的中心,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比之下,“教员
所讲”只是一条途径、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学员所得”服务的;离开了“学员所得”,“教员所讲”就没有任何意义。
试想一堂课下来,如果学员一无所获,或者所获甚微,那么不管教员多么尽心、多么卖力、多么口若悬河天花乱坠,那都是一次失败的教学。
如果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教员所讲”只是投入,是成本,而“学员所得”才是产出,是收益,我们可以对这两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根据二者的比值去衡量实际的教学效果。
在“教员所讲”数值不变的前提下,“学员所得”数值越大,教学效果越好;数值越小,则教学效果越差。
反之,在“学员所得”数值不变的前提下,“教员所讲”数值越小,教学效果越好;数值越大,则教学效果越差。
根据这样的理解,我经常把自己的课堂教学从效果上划分为三个档次:
A、良好的——“学员所得”大于“教员所讲”;
B、合格的——“学员所得”等于“教员所讲”;
C、较差的——“学员所得”小于“教员所讲”。
明白了上述道理,作为一名党校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员所得”为中心来备课和讲课,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该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员所讲”(短短的两个小时),最大限度地增加“学
员所得”,让全体学员的听课收益最大化呢?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大课题,我个人体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了解学员,尽可能详细而具体地把握学员的知识基础、价值取向、实践需求等,才能使得“教员所讲”具有针对性,学员的理解和吸收也会相应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同样的教师用同样的方式讲同样的内容,对不同的学员会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其中学员的年龄、行业、职务、区域乃至性别都是影响授课效果的重要因素,值得教师关注。
第二要注重方法,这里不是说授课的方法,而是说在授课时要“授人以渔”,多讲具有普适性的思路和方法。
学员一旦掌握了某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就能够举一反三,用来分析和解决自己面对的多种多样的现实问题,他们的收获自然多于“教员所讲”。
第三要营造氛围,思维学研究告诉我们,轻松幽默、兴奋激情的课堂氛围能够吸引学员的注意力,让学员充分地头脑活跃、思路扩展,用多种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并引申“教员所讲”,他们的收益将会成倍地提升,从而教学的最终目的得以完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