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物理特性。

1.2 教学内容1.2.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1.2.2 声音的物理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2.3 声音的产生原理: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1.4.2 讲解声音的定义和物理特性。

1.4.3 演示实验:让学生亲手体验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振动方式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掌握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液体、固体。

2.2.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2.3 声音的传播损失: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衰减。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兴趣。

2.4.2 讲解声音的传播介质和传播速度。

2.4.3 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2.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声音传播损失的原因。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反射现象,掌握回声和混响的区别。

3.2 教学内容3.2.1 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产生的反射现象。

3.2.2 回声:声音反射后返回原点的现象。

3.2.3 混响:声音在多个反射面之间反复反射的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反射现象。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回声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反射的兴趣。

3.4.2 讲解声音的反射、回声和混响的定义。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声音有关的经验和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振动有关等基本知识。

3.讨论与实验(25分钟)3.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观点。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铃铛、弦乐等制造声音,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

3.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振幅、频率等因素的关系。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如需振动源、介质和传播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并由教师提问,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5.拓展应用(2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拓展应用,如设计比赛、制作音乐乐器等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提升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实践经验,解决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时,拓展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适时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教材分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在探究中,可能提出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

所以把第三章整体处理,分节研究。

〔教学用具〕1.音叉、烧杯、水、纸屑、录音机及周围可以用来发声的物体。

2.学生自制自带的发声器具。

3.演示用的扬声器、土电话、真空铃演示器。

4.教师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式〕可交流的分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声音还是比较熟悉,我们今天就研究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板书: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亲身体验一下!我知道同学们在国庆合唱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下面请你们把手放在颈前喉头这里,再来一句好不好!好,大家唱一唱《歌唱祖国》的第一句吧!询问同学有何感觉?学生普遍感觉到发声时声带振动,不发声时声带不振动。

小结:我们发声时,声带在振动;不发声时,声带没有振动,那么发声和振动是不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验和想法来帮老师一个忙。

老师这里有一个鼓、一个音叉,同学们能不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同时思考它们的发声和振动有没有关系,如果有,能不能把这种振动扩大化,让下面的同学也能看见。

想到办法的同学可以上来试一试!学生上台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小结:我们能让鼓发出声音是因为(鼓面)在振动,而我们的音叉能发出声音则靠(叉股)的振动。

声音发生和传播实验教案

声音发生和传播实验教案

声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信息,也是人类社会必须依赖的媒介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断探究和研究的领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声音的原理,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教案,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

一、教学目的1. 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并掌握实验方法;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产生的原理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空气的压缩和稀薄所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一般而言,更高频率的振动会产生更高频率的声音,从而产生不同的声音音调。

声音的强度取决于振动的幅度。

2. 声音传播的原理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频率都会受到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分子沿着其宏观传播的方向互相挤压而传播的。

这种声波是纵向波,会在传播中发生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

3. 实验内容(1)通过碗中倒水的实验来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2)通过吹哨子的实验来了解不同频率的声音;(3)通过调整音量大小的实验来观察声音的强度。

三、实验步骤1. 碗中倒水实验(1)将一只空碗倒扣放置桌子上;(2)用玻璃棒轻敲碗的边缘,产生声音;(3)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敲击碗的边缘,观察声音的传播方式。

2. 吹哨子实验(1)准备一只哨子,吹响不同频率的声音;(2)观察声音的不同,并记录下来。

3. 音量大小实验(1)播放相同的声音,逐渐调整音量大小;(2)观察声音的强度,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效果通过实验的形式,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并学会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相信,这样的实验教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声音发生和传播过程的理解,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也将大有裨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方法;
3.了解声波应用和相关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声波的特性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听到窗外的鸟叫声,提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节课讲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初探声音产生与传播(10分钟)
按照学生们对声音的理解,询问如何产生声音,如何传播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为实验做准备(10分钟)
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如:用电池、铜线和电话振铃器制作,探究声音是如何通过振动传播的。

4.实验环节(30分钟)
用手电筒、麦克风等设备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拍手,敲课桌,发出语音,听取声音变化,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5.复习(5分钟)
总结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问答形式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对声学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
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声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

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2.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

3.能够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特点,并分析实验结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过程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音的传播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鼓掌声,告诉学生鼓掌声产生了声音。

请学生发言鼓掌声传播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包括声音通过空气、通过地面、通过物体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经过讨论到一致的观点是:声音是通过能够传播机械波的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物体)传播。

2.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摸自己的喉咙,让他们感到喉结的震动,告诉学生喉结是声音的产生器官。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学生可以说是人的声带震动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传播的实验验证:设计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方式。

让学生准备一个音箱和一根导线。

在教室内设置实验场地。

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两人。

一人站在实验场的一端,用手握住导线的另一端。

另一人站在教室的另一端,用手接触导线。

一人向导线传递声音,另一人观察是否能听到声音。

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通过固体(导线)传播。

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声音的传播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4.音的传播速度:请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敲击几个材料,让学生听觉注意,发现不同材料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

实验材料:木板、铁板、塑料板。

实验方法:用同样的材料敲击,让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速度。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一篇: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1章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对于水的三态,也是如此在15℃的空气中,为340m/s(记住)思考P10可回家查找资料布置作业作业本。

课后反思:第二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一部分:分析教材一、教学目标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15oC)中的传播速度。

4、通过学习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三、教学用具:教师用具:音叉,音锤,共鸣箱,扬声器,收录机,玻璃钟罩,抽气机,土电话,(两个易拉罐和一根铜线做成),水和水糟,投影仪,队鼓。

学生用具:音锤,音叉,套有橡皮筋的竹板四、教学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因此采用与现实生活联系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问题探讨(声音是是怎样产生的?)”为切入点,通过实验的手段突破难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五、教学手段:实验和讲解。

六、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都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视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

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完这节的知识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新课1、声音的产生师:声音的怎样产生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演示:将一些小纸条的一端粘一纸球,另一端粘在扬声器的纸盆上,纸盆上放一些小纸球,观察扬声器械不发声时纸球的状态,使扬声器发声音,观察纸球的状态。

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生: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上的纸球在跳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过程与方法:1.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二)教具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白色泡沫塑料球、鼓、闹钟、抽气机、钟罩学生用:橡皮筋(两人一根)、土电话(学生课前自制)。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学生手放在喉咙处,发声。

问学生的手有何感觉?学生回答。

现在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不要求学生回答。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声音是怎样发生的(1)敲响音叉,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泡沫塑料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再敲响音叉,并用手捏住叉股,观察泡沫塑料球还会不会被叉股弹开,听一听还有没有声音。

引导学生观察,音叉不振动时,没有声音。

(2)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然后两人交换。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教师板书)。

(4)验证演示并激发兴趣:用彩色纸做成高约10厘米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尤如少女翩翩起舞。

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

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2.声音靠物质传播(1)演示:,右边音叉被敲响,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将泡沫塑料球弹起。

启发学生说出左边音叉的发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引导学生说出“空气能传播声音”(教师板书)。

简单说明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传动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出话题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

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

想不想听?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二、探究问题(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2-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电子教案

2-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电子教案
课后反思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备课时间
9、19
课时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三)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试着证明这个猜想。
6、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7、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B、固体能够传声C、电流能够传声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8、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问题解决】
回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测距离发声处和被测物之间的距离(s)就等于声速(v)与原声和回声的间隔(t)的乘积的一半.式子:s=1/2v·t.
5、科学世界
【达标训练】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传入人耳.

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了解回声现象3.知道人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探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教学难点】利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解释有关声现象。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才听到隆隆的雷声。

这个现象表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

电影《铁道游击队》里,战士们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声音,可以判断看不见的火车的远近。

这些都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了解有关声速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自学请自学课本29页“声速”部分。

并完成学案()一(二)发现与思考请同学们学习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交流讨论学案上问题(二),并小组展示。

(三)阅读了解贝多芬是优秀的作曲家但是他是聋子,你想知道他是怎样感知声音的吗?请学习科学世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完成学案二次备课内容(三),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人们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的时间间隔最短是0.1S。

少于0.1S,人们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3.骨传导。

三、布置作业课本31页3、4、5【板书设计】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2.回声3.骨传导【课后反思】后记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3.学会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规律。

三、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体。

让学生举例说明振动体的形式。

2.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

介绍空气、水和固体等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声音的产生需要能量。

探讨声音的能量转化过程。

声音的传播规律1.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中的颗粒振动传递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颗粒振动的过程。

2.声音的传播是波动形式。

介绍声波的概念,探讨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多样性和美妙性。

2.讲解:通过图文讲解的方式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4.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拓展思维,深化对声音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播放不同音乐片段。

2.引导学生讨论感受到的声音特点。

第二步:讲解1.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

–振动体的形式。

–介质对声音传播的作用。

–声音的能量转化过程。

2.介绍声音的传播规律。

–介质中的颗粒振动传递。

–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

第三步:实验1.设计实验:使用弦线和音叉进行实验,观察振动和声音传播的过程。

2.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第四步:讨论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为什么能传播?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度。

2.查看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总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评价学生是否能准确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传播与噪音污染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教案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不同介质的传声速度不同。

理解回声。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知道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1重点: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速度,知道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难点:理解回声。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时候,我们敲一次水管,能听到好几次声音,这是为什么?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用什么来描述声音传播的速度?2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3 回声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条件下才能听到回声?如何消除回声?4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如何?5 什么是骨传导?6 耳聋有哪两种方式?怎么治疗?(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

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1声速引子:当天空中带着大量电荷的云层接近时,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这时,会同时产生雷声和闪电。

但是,我们往往在看到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时,还要过一会才能听到雷声。

这个现象表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

(1)物理意义:用来描述声音传递的快慢。

(2)大小: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1)从表格中可以得到的信息参看表格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得出如下结论: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V固>V液>V气)参看表格中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时的传播速度,得出结论:③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②介质的温度(3) 关于声速的计算:例:在运动会上,小明进入了100米短跑决赛。

在比赛时,他做好起跑准备后,一听见终点线处的发令枪响他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

请你帮他计算,当他起跑时,终点处裁判手里的秒表显示已经过了多长的时间?解:已经显示的时间为:s sm m v s t 29.0/3401001===空 答:已经显示的时间为0.29s.3回声(1)形成原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_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_教案
A.有声音必有发声体的振动B.有回声,必有声源的振动
C.有声源的振动,必能听见声音D.声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传播
E.声音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40米/秒
F、同一物质的不管什么状态,传播速度都一样
(2)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由大到小:。
A.0℃的空气B.15℃水C.80℃的水D.15℃的空气
(3)人在岸上走会吓跑水中的鱼,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喇叭响时对准烛焰的实验。
17.小节板书:点击处水面的上下振动带动周围的水面也跟着振动,从而形成向外扩散的圆形波纹――水面波。跟水面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并板书:三、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18.提问:声波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19.学生回答:
(1)医疗上:超声波粉碎内脏的结石
14.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即声音的传播要依赖介质。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做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波
15.提问: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你知道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吗?
16.学生实验:
(一)水面波的实验。
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要回答这个问题,你首先必须要了解声音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声音的知识。
新课
一、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学生实验:
4.归纳板书:一、“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并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5.设问: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吗?请你举例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一章第2节(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水波感受声波。

2、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跟温度和介质有关。

记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3、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二、教学重点
体会声波和声音传播的快慢
三、教学难点
声波概念的领会
四、教具
蜡烛、音箱、火柴、水槽、玻璃缸、橡皮塞、水、铅笔
五、教学过程
(一)、声波
1、探究声波
问题1:既然声音能在介质中传播,那你认为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
实验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

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

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____
媒体播放:水波实验与水波传导的动画
实验2.用口径较大的音响喇叭对着邻近的烛焰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将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你看到烛焰发生什么现象?_____,针对这个现象你作如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焰发生偏转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_____________。

媒体播放:声音传播的微观解释
小结:跟水面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

2、声波的应用:
(1)超声波粉碎内脏结石
(2)用声波来探测海水的深度等
(3)B超: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
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
(二)、声音传播的快慢
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声音传播的快慢如何?(见书本第9页图1-17)
记住: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液体中其次,固体中最快。

2、15℃时,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温度越高,传播的越快
声音在传播过种会出现许多有趣现象。

现象1:有一根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能听到几次声音?如果管足够长,两端封闭,在里面装满水可能会听到几次声音?
现象2: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响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

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思考题:
1、如果回声与原声达到耳朵的时间差小于0.1秒,将会造成什么影响?
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
(有关回声的计算:特别关注在回声问题中的时间要仔细处理好两倍关系。


课堂练习:
1. 常言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_________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这些声音又是通过_____物质、利用_____方式传播的。

2. “小蜜蜂嗡嗡叫,飞到东来飞到西。

小蜜蜂的叫声是怎么发出来的?当蜜蜂停留在花上采蜜时,能听到嗡嗡的声音吗?为什么?
3. 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
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4. 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多
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

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
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5.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
经过0.3秒听到从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一声回声;再经过0.5秒又听到从
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第二声回声,请你帮他估算一下山谷的宽度。

(声速取340米/秒)
6.小孩用嘴巴把一只气球吹大,当气球被吹破时,会发出“嘭”的一声响,这响声是怎么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