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共分哪几类

合集下载

方剂学---清热剂.

方剂学---清热剂.
中形 焦之 有积 有滞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
君 连翘

黄芩
火 臣 山栀

大黄
便
芒硝
清 佐 薄荷

竹叶
泄 使 甘草

白蜜
重用以清热解毒 清心胸郁热 通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 泻火通便以荡涤胸膈之热邪 导热下行,“以下代清”。 外疏内清,清疏肺胃心胸之热 , 兼有“火郁发之”之义 缓硝、黄之峻泻并能存胃津、 润燥结,调和诸药
暑热 余热
或虚烦不寐
未清 气逆欲呕
气津 口干喜饮
两伤 脉虚数

舌红苔少
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未清。 热淫于内,热扰心神 。
余热内扰,胃气上逆。 热伤阴津。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
气热 津病 两之 伤后
余 热 未 清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方解:
清 热 生 津 益 气 和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君
竹叶—清热除烦
直入血分而凉血。
热 臣 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

阴生津,既可复失之阴血,又可助君药

解血分之热,且能止血。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
血佐
营泄热。
散 使 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二药伍用则能凉血以助犀角、生地清热解毒凉血之功,
又能散瘀防止血止而留瘀,更能防止热与血结成瘀。
佐 生地、当归—养血益阴,以防肝火 及利水以防苦燥伤阴
柴胡—疏畅肝胆,并能引诸药入肝胆经 使 甘草—调和诸药,和脾胃以防苦寒伤中
.
左金丸《丹溪心法》
肝 胁肋疼痛—火郁肝经,经气不利 火 嘈杂吞酸呕吐—肝火犯胃,胃失和降 犯 口苦—肝病及胆,胆气上犯 胃 舌红苔黄脉舷数—肝经郁火之体征 证

清热剂

清热剂

清热剂
清热剂:本类中成药主要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

兼有利水、通便、消肿等作用。

适用于温、热、火邪,以及外邪入里化热等引发的病证。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解毒剂、解毒消癥剂等类。

本类中成药大多苦寒清泄,有伤阳败胃之弊,故阳虚有寒或脾胃虚寒者慎用。

1、清热泻火解毒剂
龙胆泻肝丸(颗粒、口服液)
功能:清肝胆、利湿热
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配伍意义:君-龙胆善清肝胆火热利湿热。

臣——黄芩、栀子泻火解毒利湿。

佐——当车前子、泽泻、木通利水通淋泄热。

地黄养阴清热,当归补血,柴胡子舒畅肝胆。

使——炙甘草既和中缓急,又调和诸药。

用法用量:口服。

丸剂,水丸一次3-6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颗粒剂:一次4-8g,温开水冲化,一日2次。

口服液,一次10ml,一日3次。

注意事项:孕妇、脾胃虚寒及体弱年老者慎用。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时,服药期间宜配合清洗耳道,治疗阴道炎时,亦可使用清洗剂清洗阴道。

2、解毒消癥剂
抗癌平丸
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热毒淤血壅滞所致的胃癌,食道癌、贲门癌、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因其含有毒的蟾酥等,故不可过量、久服。

《方剂学·清热剂》

《方剂学·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高热里热证≠里实热证炎症里热证的成因❖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内伤七情,气郁化火❖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久病阴虚,虚热内生里热证经热散漫之热郁热局部之热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里热陷心包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⑵辨别热证真假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Ⅰ类《伤寒论》释名:《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

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②大汗③大渴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治法:清热生津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寒清热质重降火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糯米:兼收涩之功黑米:长于补血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保护胃气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

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04清热剂

04清热剂

04清热剂总论一、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1。

属“清”法。

二、分类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六大类。

三、应用原则1、一般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

3、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入里;热在血而治气,则热必难平。

四、使用注意1、要辨别热证所在的部位;2、辨别热证的真假,如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3、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不退者,乃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此时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当以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4、清热剂在遣放用药方面,对于邪热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凉药热服,或加用少量热药。

此反佐之法,意在消除寒热格拒之象;5、要注意寒凉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应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使祛病而不伤阳碍胃。

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2组成:石膏50g3知母418g 甘草6g 粳米59g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6。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

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故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因其病变为里热实证,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里热炽盛,尚未致脏腑实便秘,又不宜攻下;热盛伤津,又不能苦寒直折,以免伤津化燥,愈伤其阴。

当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君药石膏甘寒,能清热以治阳明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

知母为臣,为苦而性寒质润,寒助石治疗阳明经热证的药物。

佐以本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亦可用治无名高热。

附方:1、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人参10g。

第四章 清热剂

第四章  清热剂

注意事项
1、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 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 用。 2、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 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 泻热,均非清热剂所宜。
3、甘寒清热药多滋腻,易碍消化, 宜配健脾化湿药同用;苦寒清热药多性燥, 易耗伤阴液,宜配养阴药同用。
4、凡适用本类方剂时,应根据病人 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 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 过早或过量,宜可产生恋邪不解,或损 伤脾胃之弊。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用 法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 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 主治
清热生津
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 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病因病机:本方证为伤寒邪传阳明经, 由寒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所致。
方解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 ——君
知母(苦寒而质润):清热滋阴 ——臣 粳米:益胃和中 ——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
5、屡用清热剂,热仍不退者,即所谓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应考虑改用滋阴 补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
6、若热邪之炽盛,清热剂入口即吐者, 可于清热剂中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 (反佐法)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汤
白虎膏知粳米甘, 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 益气生津人参添。
组 成
甘草:与芍药配伍缓急止痛, 又可调和诸药。 —佐使
配伍特点: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 寒热共投,重在“热者寒之”。
运用
1、辨证要点:便脓血,痢下赤白,腹痛, 里急后重,便脓血,赤白相兼,苔腻微黄, 脉弦数。 2、随证加减: 白多赤少: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 赤多白少:去肉桂、当归,加丹皮、地榆、 白头翁;热盛津伤,去肉桂,加乌梅; 兼食积,苔腻脉滑,热重者,加白头翁、银花。

4清热药和清热剂

4清热药和清热剂

用法用量:
15-60g 内服生用,打碎先煎 外用煅研末
功效主治: 功效主治:
清热泻火 清胃火 清肺热 生肌敛疮 气分实热证 气血两燔 胃火炽盛证 肺热咳喘 湿疹、水火烫伤、 疮疡溃破久不收口等
知母《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 本植物知母的根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 东北等地 性味归经:苦、甘 寒;归肺、胃、肾 经
性味归经:甘、苦、寒 性味归经 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 温病热入营分 止血 血热妄行的血证 养阴生津 热病伤阴证 用法用量:10-30g, 煎服 用法用量 清热凉血生用;止血炒炭用
牡丹皮《本经》
为毛莨科多年生 落叶小灌木植物 牡丹的根皮 主产于安徽、山 东等地
性味归经:甘、辛、微寒 性味归经 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 温病热入血分 阴虚发热 退虚热 活血化瘀 血瘀证 用法用量:6-12g, 煎服或入丸剂 用法用量
其他清热凉血药
水牛角:清热凉血 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 清热凉血 凉血、祛瘀 赤芍 :清热凉血 祛瘀 凉血 祛瘀止痛 玄参: 清热、养阴 、解毒散结 玄参 清热 紫草: 紫草 凉血活血透疹 、解毒
4.清热燥湿药 4.清热燥湿药
黄芩《本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 本植物黄芩的根 主产于河北、山西 内蒙古、河南、陕 西等地 承德产质量最好
3.使用注意 3.使用注意
(1)分清在气在血,属虚属实。 (2)清热药多寒凉,易伤脾胃,脾 胃虚弱者,宜适当配伍健运脾胃药。 (3)中病即止,以防克伐太过。
1.清热泻火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本经》
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 主产于湖北、甘肃、 安徽等地 以湖北、安徽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以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为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清热剂的定义与作用、清热剂的使用范围、清热剂的注意事项以及清热剂的常见类型。

一、清热剂的定义与作用清热剂是一类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等功效。

它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清除体内的热毒,达到平衡体温、舒缓炎症、改善病情的效果。

清热剂可以通过口服、外用或注射等方式使用,具体使用方法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1. 清热解毒:清热剂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缓解炎症,减轻相关症状。

2. 降火退烧:清热剂在医学上常用于降低体温、退烧。

对于热性疾病、高热等症状,清热剂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

但需要注意,如果热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3. 凉血止血:清热剂在中医中也有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一些热毒引起的出血疾病中,如痔疮出血、月经过多等,清热剂可以起到凉血止血的作用。

4. 肠胃炎、口腔溃疡:清热剂也常用于治疗肠胃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舒缓肠胃不适和口腔疼痛。

5. 高热惊厥:对于儿童高热惊厥的治疗,清热剂也常常被使用。

它可以降低体温、平复神经系统的兴奋,减少惊厥的发作。

三、清热剂的注意事项1. 用药剂量:使用清热剂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适量的药物。

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对清热剂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在使用清热剂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

3. 药物过敏:对清热剂成分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

在使用前,应了解清热剂的成分,并告知医生是否对其中某些成分过敏。

4. 孕妇及儿童:孕妇及儿童在使用清热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四、清热剂的常见类型1. 中药清热剂:中药清热剂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片等。

它们通常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退烧等功效。

2. 西药清热剂:西药清热剂是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制剂,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并举例说明清热药是中医药中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

根据其性质和功效的不同,清热药可以分为凉血清热药、解毒清热药、泻火清热药、消肿清热药等多个类别。

下面将对这些类别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举例说明。

一、凉血清热药凉血清热药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证,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等功效。

常见的凉血清热药物有:1. 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阴虚火旺、血热出血等症状。

2. 熟地黄: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阴虚火旺、心神不宁等症状。

3. 天花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二、解毒清热药解毒清热药主要用于治疗中毒、感染等症状,具有解毒清热、消肿止痛等功效。

常见的解毒清热药物有:1.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发热、喉咙肿痛等症状。

2. 葛根:具有解毒清热、利尿消肿的作用,适用于中暑、水肿等症状。

3.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止呕的作用,适用于肠道感染、腹泻等症状。

三、泻火清热药泻火清热药主要用于治疗内火旺盛、口渴多饮等症状,具有泻火清热、利尿通便等功效。

常见的泻火清热药物有:1. 大黄:具有泻火通便、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便秘、火旺目赤等症状。

2. 芦根:具有泻火通便、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便秘、火旺目赤等症状。

3. 大青叶:具有泻火通便、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便秘、火旺目赤等症状。

四、消肿清热药消肿清热药主要用于治疗肿胀、红肿等症状,具有消肿清热、活血化淤等功效。

常见的消肿清热药物有:1. 赤芍:具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肌肉酸胀等症状。

2. 木通:具有利水消肿、通经活络的作用,适用于水肿、经闭等症状。

3. 当归:具有活血化淤、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症状。

以上只是几种常见的清热药物分类和举例,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清热药物。

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

清热剂

清热剂
清热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 泻火、解毒、凉血、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于治 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清热剂。属八法中的 “清”法。
1、药物: 清气分药:石膏、知母
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
清热凉血药:水牛角、地黄、丹皮
清热解毒药:银花、连翘、白头翁
清虚热药: 青蒿、地骨皮、银柴胡
竹叶石膏汤
竹参半麦
甘草、石膏、粳米
白虎汤
知母
清热益气
清气分热 养阴和胃 专于清补 热在气分
清热生津 专于清
伤寒、温病、暑病余邪未尽,气津两伤
症见身热,汗出,呕逆欲吐,舌红少苔,脉虚 数。
热盛伤津 症见大热、大汗、大渴、苔黄燥、脉 洪大。
第二节 清营凉血剂
清营汤
《温病条辨》
返回
一、功用: 清营解毒,养阴透热。
二、主治:邪热初入营分之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口不渴 或口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脉细数。
三、方解:
水牛角 清营解毒凉血 针对热入营阴 玄参 生地 养阴清热生津 针对热灼营阴 麦冬 黄连 清心 竹叶 除烦 轻清透 散 银花 清热 透热转气 连翘 解毒 丹参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本方配伍四组药,以咸寒清营凉血药为主, 配伍甘苦寒滋阴药、轻清走气分药、活血药组 成。 四、应用:
二、治法:清热生津。
三、方解: 石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肺胃之热
寒能清热,辛能解肌 透热外出 生津止渴
知母 苦寒质润,清热养阴 粳米、甘草 益胃护津,缓和石膏寒凉沉
降之性、 以防寒凉伤中之弊。 l 用药特点:甘寒质润,清热不伤津。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大一黄症。 2、石膏用法:生用,打碎先煎,用
膏、知、 清热生 粳、草 津

清热剂

清热剂

网络方剂学之清热剂概说一、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范畴]温热火同属一性。

温盛为热,热盛为火。

区别为程度不同。

二、分类及适应证:清气分热:1)热在气分,热盛伤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汤。

2)热病后,气分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身热,心胸烦闷,虚烦不寐,多汗,口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清营凉血:1)热在营分—夜深热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干。

2)热在血分—各种出血,发狂,谵语,斑疹显露,色紫黑,舌深绛起刺。

故清热凉血药—在营分,配清气分药;在血分,配散瘀药。

清热解毒:1)三焦火毒热盛证—烦热谵语,吐衄,发斑或外科的痈、疽、疮、疔。

2)风热疫毒发于头面—头面部红肿热痛,咽喉肿痛不利。

3)上中二焦,邪郁生热,热聚胸膈—邪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

清脏腑热:热邪偏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心火、肝热、胃热。

清热祛暑:夏月暑热证1)暑多挟湿—暑热则身热、出汗、面赤、心烦、口渴。

湿热则胸脘痞闷,苔腻。

2)单感暑邪—暑热。

3)暑伤气阴证:包括暑热与气阴两伤(体倦乏力)。

清虚热:1)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阴液已伤—暮热朝凉,热退无汗,脉细数。

2)肝肾阴虚火旺—五心烦热,潮热,自汗。

三、清热剂的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四、清热剂的注意事项:1.首先要辨清热的性质。

[说明]有外感之火,有内伤之火,外感为实,内伤为虚。

外感之火以凉为清;内伤之火以补为清。

实热虚热,在脏在腑,卫气营血,热在气治血无益,热在血治气则不当。

2.应明辨“热证”的真假。

3.注意病者体质:阴虚之人当清中护阴,阳虚之人清法不可太过。

4.权衡病之轻重──不可“杯水车薪”,又不可诛伐无辜。

5.热为阳邪,热盛易伤津液,故注意救阴存津。

清法皆用寒凉之药,易败胃伤阳,须注意保护脾胃功能。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气分热之白虎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气分热之白虎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气分热之白虎汤清热剂内容很丰富,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和清虚热五个方面,这个实际上都是根据卫气营血这种病机和治法体系来的。

清气分热反映了经热的特点,散漫的,明显发热升高的这类特点。

清热解毒是针对热毒的一些特点,包括外科疮疡肿毒方面热毒的治法和一些原则。

清脏腑热是邪在不同脏腑,根据脏腑治法、脏腑病机体系出现的这个热证,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方剂,这里很多体现了脏腑局部的热,有郁热这个特点。

清虚热是指一种阴不足而阳亢这个虚热,但热病后期一些虚热也包括在内。

而且重点方是用的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那现在热病后期虚热也用,阴虚内热也用。

这是分类,五个方面。

一般来说清热剂使用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同时里热如果形成了,没有结实。

如果表邪未解,热已经入里,那就是像表里双解。

这是一般的运用原则。

气分,总体上是一个阳热亢盛。

阳热亢盛引起的临床的病变呢,首先一个是气分热,高热是它特点。

高热逼迫津液外泄,出大汗,脉洪大。

热邪伤津除了出汗伤津之外,津液损伤产生明显口渴,作为治法来讲,辛寒清热是考虑气分是由卫分来的,邪刚由卫分到气分,还可以向外透解,这往往叫解肌透热。

辛散寒凉叫辛寒,清解。

包括常用的药物石膏,辛甘大寒的,和竹叶这些都能够清透气分之热。

银花、连翘辛凉宣透表邪,同时由于银花、连翘可以清泄里热,又有辛凉特点,也有透热的特点。

热邪在气分最容易伤津液,在气分一般都提伤津,伤津液。

所以知母、麦冬这类是常用的清热生津的药物。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梗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名人参白虎汤。

)燥烦热渴舌生苔。

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白虎,西方金神。

此方清肺金而泻胃火,故名。

然必实热方可用之,或有血虚身热,脾虚发热及阴盛格阳,类白虎汤证,误投之,不可救也。

按∶白虎证脉洪大有力,类白虎证脉大而虚,以此为辨。

又当观小便,赤者为内热,白者为内寒也。

气分证里作为代表的白虎汤。

清热剂

清热剂

清 热 剂
直接清热: 清热解毒药
黄连解毒汤
组成:
黄连三两 (9g) 黄芩 黄柏各二两(6g) 栀子十四枚(9g)
方歌:黄连解毒汤
栀子配三黄
黄连解毒汤
本方的掌握要点:
1.配伍:集大苦大寒之品于一方,直折火 毒之邪。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 2.主治:三焦并治。以三焦热毒炽盛但津 伤不甚为佳。 3.应用:因可清热解毒,临床常配入清气、 清营、凉血剂中,治疗感染性疾病以增清 热解毒之效;又因可清热燥湿,也常用治 湿热所致之妇科病证、湿疮、脓疱疮等。
功用: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火热证或心热下移小肠。
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 热 剂
配伍特点:
清热与导热下行合用,使热从出;
利尿与养阴兼顾,则热清便利而不伤阴。
使用要点:为清心泻火利尿之剂
心经 火热或心热移于小肠证 心胸烦热, 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
清脏腑热· 导赤散
加减变化: 心热盛:加黄连; 阴虚甚:加麦冬; 小便淋涩作痛:加萹蓄、瞿麦、滑石; 血淋: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赤茯苓 使用注意:
清 热 剂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 虚弱者慎用。
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 热 剂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
啼、失眠及泌尿系感染属心经热盛者。
方歌: 竹杆通地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
清 热 剂
组成: 龙胆草(6g) 泽泻(9g) 生地黄(6g) 车前子(9g)
使用要点:
为清热凉血止血之剂 热入血分证 各种出血,斑色紫黑,身热谵语, 舌绛。
清营凉血· 犀角地黄汤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等)、清血分热(清营汤等)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等)、清血分热(清营汤等)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等)、清血分热(清营汤等)清热剂清热剂是以清热药为主,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虚热等作用的方剂。

分类:1. 清气分热剂(清热泻火药+益气养阴药)2. 清血分热剂(清热凉血药+透热或凉血散瘀药)3. 气血两清剂(清热泻火药+凉血药、清热解毒药)4. 清热解毒剂(清热解毒药+寒性泻下药或辛凉疏散药)5. 清脏腑热剂(相应脏腑清热药+养阴药、益气药)6. 清虚热剂(清透伏热药+滋阴清热药)清气分热剂白虎汤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身大热),烦渴引饮(口大渴),汗出恶热(汗大出),脉洪大有力(脉洪大)。

特点:辛甘大寒(石膏)配苦寒滋润(知母),清热而不伤阴,寒凉之中少佐甘温,使寒不伤中,且益胃生津。

鉴别:白虎加人参汤用于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白虎加桂枝汤是清中有透,兼通经络,用于治疗温疟或风湿热痹;白虎加苍术汤是清热与燥湿并用之方,治疗湿温之热重于湿者,症见白虎汤证,兼胸痞身重、苔黄腻而干,亦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

竹叶石膏汤组成:人参、竹叶、石膏、麦冬、半夏、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症见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

特点:清补并行,兼以和胃,清而不寒,补而不滞鉴别:白虎汤主治气分实热之证,重在清热。

竹叶石膏汤清补并行,为清补兼施之剂。

清热凉血剂清营汤组成:水牛角、生地、金银花、连翘、玄参、黄连、竹叶、丹参、麦冬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特点:清营解毒+养阴生津+透热转气,双花、连翘为透热转气之用。

犀角地黄汤组成: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特点: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皆治热入血分之证,清营汤寓'透热转气'之意,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寓有'凉血散血'用于治疗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中药的方剂——清热剂

中药的方剂——清热剂

中药的方剂——清热剂
清热剂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的统称。

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解暑热、清退虚热等作用。

主治里热证。

里热证有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和内伤七情,五志化火之分。

病邪传变、病情变化,多不相同,且患者体质各异,因此清热剂可分为①清热泻火剂、②清热燥湿剂、③气血两清剂、④清营凉血剂、⑤清热解毒剂、⑥清解暑热剂、⑦清退虚热剂7类:
①外感温病,热入气分,高热烦渴,脏腑诸热证;
②湿温暑温初起及湿蒸热蕴诸证;
③温邪入营,气血两燔证;
④热入营血,斑疹吐衄;
⑤火毒疮疡,痈疽疖疔,肺痈肠痈,瘰疬流痰,痔漏,癌肿,耳、鼻、喉、眼火毒为患;
⑥暑热烦渴,暑湿吐泻;
⑦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使用需注意的事项:首先辨清热证的虚实,实热证宜苦寒直折,清热泻火,若属虚热,则宜凉血除蒸,甘寒养阴;再分热证真假,如热深厥深,真热假寒,才可使用清热剂。

为避免寒热格拒,可采用寒药温服法,若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绝不可妄投清热剂。

热为阳邪,易耗伤阴液,应配合养阴生津之品,以顾护阴液。

清热剂药性多寒凉且易伤阳败胃,故不宜多服久用,以免损伤脾胃。

服用清热剂宜食清淡食物和清凉饮料,忌食辛辣油腻黏腻之品。

【代表方剂】
清热剂的代表方剂较多,既有内服也有外敷,内服的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泻白散、桑白皮汤、消渴方等等;外敷的有:麝香散、冰硼散等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配伍特点
清营汤
1、体现了透热转气 2、用丹参体现了凉而不瘀
清营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 舌绛而干,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加减变化
清营汤
可按气分证与营分证的侧重点调整方中药量: 若气分热偏盛宜重用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也可加
石膏、知母; 营分热盛,则重用水牛角、生地、玄参。 若加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蚤休、蒲公英等,可增强
本方解毒之功。 ●若神昏谵语较重:加安宫牛黄丸 ●若高热烦躁抽搐: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或紫雪丹 ●若寸脉细数,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
现代运用
清营汤
现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 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 见证者。
清营汤
使用注意
原书指出“苔白滑者,不可与也”。使用本 方应注意舌诊,舌质绛而苔白滑,是夹湿之 象,误用本方,则助湿留邪,延长病情(因 方中生地、麦冬、玄参等是养阴滋腻之品)。 故必须舌绛而干方能使用本方。
第四章 清热剂
一、概念
药物:清热药物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证:里热证。
—— “八法”中的“清
法”
二、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三、清热剂的运用原则
一般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 盛尚未结实,若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应 表里双解。
四、分类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气分热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营血热证(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火热毒盛证(黄连解毒汤、凉膈散、
清营汤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清营汤

执业药师考试——清热剂天星医考

执业药师考试——清热剂天星医考

(四)清热剂
清热剂中成药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祛湿等作用,主要用于里热证。

里热证多指胃肠、肺胃实热或肝胆郁热所致的疾病,症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或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有力等。

(1)清热泻火类中成药用于肺胃里热炽盛证,症见咽喉肿痛、牙眼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代表性中成药有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消丸、牛黄上消丸等。

(2)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用于火毒热盛证,症见局部红肿热痛、疮疡疔毒、便秘等。

代表性中成药有双黄连合剂、银黄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3)清热祛湿类中成药用于湿热所致的湿热淋痛、湿热黄疸、痢疾泄泻等。

常用中成药有茵栀黄口服液、复方黄连素片等。

注意:
清热剂中成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损伤阳气,病去即止,用之太过会致热退寒生。

对于平素虚寒,外感之邪虽化热人里,亦应慎用,以免伤阳气。

孕妇、产妇及体质虚弱者慎用。

中成药功能主治及注意事项请参照书本194-197页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剂简答题1.清热剂共分哪几类?请各举一方。

2.简述白虎汤的四大典型症状。

3.白虎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4.竹叶石膏汤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5.清营汤中配伍银花、连翘的意义是什么?6.为什么“舌白滑者”不可用清营汤?7.犀角地黄汤中为什么要用丹皮?用之是否会加重出血之证?8,黄连解毒汤中所用的三黄是什么药?主治何证?9.黄连解毒汤与大承气汤均可治身热谵语者,应如何区别使用?10.凉膈散中为何配伍大黄、朴硝?11.普济消毒饮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12.清瘟败毒饮由哪几方相合加减而成?13.导赤散中配伍木通的意义是什么?14.龙胆泻肝汤中配伍生地、当归的意义是什么?15.龙胆泻肝汤中配伍柴胡的意义是什么?16.左金丸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17.泻白散中配伍粳米与炙甘草的意义是什么?18.清胃散中,黄连与升麻配伍的作用是什么?19,玉女煎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20.芍药汤中为何配伍肉桂?21.芍药汤中为何配伍大黄?体现了什么治疗法则?22.白头翁汤中配伍秦皮的意义是什么?23.青蒿鳖甲汤中青蒿与鳖甲两药相配的意义是什么?24.清骨散的主治病证及使用依据是什么?25.当归六黄汤中的“六黄”是指什么药?论述题1.白虎汤为什么要重用石膏为君?2.竹叶石膏汤与白虎汤有何区别?3.比较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两方之异同。

4.黄连解毒汤的组成、功用及主治各是什么?试分析其方义。

5.分析凉膈散的功用、主治及组方意义。

6.何谓大头瘟?试述普济消毒饮中黄芩、黄连配伍升麻、柴胡的意义。

7.试分析导赤散的组方意义。

8.为什么龙胆泻肝汤既可用治肝胆实火上炎之证,又可用治肝经湿热下注之证?试结合方义分析之。

9.泻白散清肺热为何不用黄芩、石膏之类,而选用了桑白皮、地骨皮等药?10.清胃散与玉女煎均可用于牙痛牙衄,如何区别使用?11.为什么说“行血调气”是治病之基本大法?治疗湿热痢仅强调此法是否全面?12.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均为治痢的代表方剂,两方在功用及主治上有何不同?13.青蒿鳖甲汤与竹叶石膏汤均可用于热病后期之证,临证时如何区别使用?14.试述生地黄在清营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青蒿鳖甲汤中的作用。

15.试述石膏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玉女煎中的配伍意义?分析题1.患者,女,56岁。

三天前开始腹痛,大便每日6-8次,伴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赤多白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此系何病证?并写出治法、处方及方义分析。

2.患者,女,35岁。

自诉鼻孔经常出血,全身皮肤可见出血点及紫斑,且口干咽燥,身热烦躁,舌质红绛,脉细数。

此系何病证? 并写出治法、处方及方义分析。

3.患者王××,男,45岁。

牙痛牵引面颊疼痛一周,牙龈红肿,口气热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此系何病证? 并写出治法、处方及方义分析。

4.患者,男,21岁。

自述患病已两周,初起为心胸烦热,口渴。

现表现为小便短赤涩痛,面色赤,舌红,苔薄黄,脉数。

此系何病证?并答出病机、治则、方药与方义分析。

5.患者王××,男,34岁。

因饮食不洁出现腹痛2天,便下脓血,日7-8次,赤白相兼,里急后重,泻后痛减,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此系何病证?并答出病机、治则、方药与方义分析。

6.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

竹叶9g 石膏60g 麦冬30g 人参6g 粳米15g 石斛12g 天花粉15g 甘草6g7.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

黄连6g 黄芩、黄柏各9g 栀子9g 玄参15g 生地18g 丹皮12g8.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

大黄9g 栀子6g 薄荷3g 黄芩9g 连翘15g 竹叶3g 石膏30g 桔梗3g 牛蒡子9g 生甘草6g9.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

地骨皮15g 桑白皮18g 黄芩9g 知母12g 瓜蒌皮12g 川贝母6g 甘草3g10.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

龙胆草6g 栀子9g 泽泻12g 滑石15g 薏苡仁18g 木通6g 当归6g 生地9g 柴胡6g 车前子15g 生甘草6g11.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

生石膏50g,知母20g,麦冬20g 天花粉15g 芦根30g 炙甘草10g,粳米(100g,12.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

黄芩15g,黄连10g,连翘10g 牛蒡子10g 薄荷6g 僵蚕3g 玄参10g 马勃6g板蓝根10g 桔梗6g 升麻6g 柴胡6g 陈皮6g 炙甘草10g 13.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

水牛角30g,生地15g,麦冬15g 玄参9g 金银花9g 连翘9g 黄连6g 竹叶6g丹参9g 钩藤30g14.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

生石膏30g 熟地15g 麦冬15g 知母15g 牛膝9g 丹皮9g 玄参9g石斛9g 天花粉15g15.分析下列方剂的方义,并说明其功用、主治及其证候。

青蒿9g 鳖甲15g 生地15g 知母9g 丹皮9g 人参9g 麦冬15g 地骨皮9g参考答案简答题1.答:清热剂共分为六类:①清气分热一白虎汤;②清营凉血一清营汤:③清热解毒一黄连解毒汤:④气血两清一清瘟败毒饮;⑤清脏腑热一导赤散;⑥清虚热一青蒿鳖甲汤。

2.答:白虎汤的四大典型症状是: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3.答: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血虚发热或气虚发热,渴喜温饮,脉洪不胜重按者,忌用本方。

4.答:竹叶石膏汤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临床以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数为使用依据。

5.答:清营汤中配伍银花、连翘的意义是清热解毒,轻宣透邪,引营分之邪透转气分而解。

即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理。

6.答: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热灼营阴,当见舌绛而干。

若“舌白滑者”,为夹湿之象,此属湿温病,不可用清营汤。

因本方含有生地、麦冬等滋腻之品,用之则易助湿恋邪,加重病情。

7.答:犀角地黄汤中用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可收化斑之效,与水牛角、生地相配,则凉血与散瘀并用,以达到凉血止血而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只要剂量运用得当,不会加重出血。

8.答:黄连解毒汤中所用的三黄是:黄芩、黄连、黄柏;本方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9.答:黄连解毒汤治身热谵语而大便不秘者,而大承气汤治身热谵语而大便秘结者。

10.答:凉膈散中配伍大黄、朴硝的意义在于泄火通便,以荡热于下。

11.答:普济消毒饮的主治大头瘟。

临床以头面红肿火欣痛,恶寒发热,咽喉不利,舌红苔黄。

脉数为使用依据。

12.答:清瘟败毒饮是由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相合加减而成。

13.答:导赤散中配伍木通是因其既能上清心经之热,又能下导小肠之火,利水通淋。

14.答: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上扰及湿热下注证。

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所用药物又多苦燥、渗利伤阴之品,故配伍当归、生地以滋阴养血以顾肝体、使祛邪而不伤正。

15.答:龙胆泻肝汤中用药多为苦燥、渗利伤阴之品,过量应用容易引起肝气不舒,故方中配伍柴胡舒畅肝胆气机以顾肝用、并引诸药归于肝胆。

16.答: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证。

临床以胁痛口苦,呕吐吞酸,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使用依据。

17.答:泻白散中配伍粳米、炙甘草是养胃和中,培土生金,以扶肺气,兼调药性。

18.答:清胃散中黄连与升麻相配,则苦降与升散并用,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19.答:玉女煎主治胃热阴虚证。

临床以烦热干渴,牙痛齿松,或牙龈出血,舌红苔黄而干,脉沉取无力为使用依据。

20.答:芍药汤中配伍肉桂是因本品辛热,配入苦寒药中可为反佐之用,可防止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配伍活血药又能助行血之力。

21.答: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

大黄苦寒,泻热破瘀,下积通便,使积滞除,瘀血去,则下痢可止。

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22.答:白头翁汤中配伍秦皮则一药两用,既能清热燥湿,又兼收涩止痢之功。

23.答:青蒿鳖甲汤中青蒿与鳖甲两药相配的意义是“有先入后出之妙。

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24.答:清骨散的主治病证是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证。

临床以骨蒸潮热,形瘦盗汗,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使用依据。

25.答:当归六黄汤中的“六黄”是指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论述题1.答: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本证乃由阳明经邪热炽盛,热灼津伤而致。

方中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入肺胃二经,取其辛能走表,解肌退热;甘寒能止渴生津;大寒能清泄阳明气分之实热,清热除烦,使热清而津不伤,故为方中之君药。

正如张锡纯所言;石膏“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效则远于诸药”,“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

故本方取石膏而不取知母为君。

2.答:竹叶石膏汤是由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组成的,为清补两顾之剂。

与白虎汤相比,正如《医宗金鉴》所言:“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白虎汤主治阳明热盛,治以清热生津,为清气分热之主方;竹叶石膏汤主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或暑热病之气津两伤,治以清、补两法并用,为清补之剂。

3. 答: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相同点均以犀角、生地等清热凉血药为主成方,均有清营凉血之功,均可用治热入营血之证。

不同点;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药中,伍以清热泻火之品,如银花、连翘、黄连、竹叶等,以使入营之热转从气分透解,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而犀角地黄汤除重用清热凉血的犀角、生地外,又配用凉血散瘀之品,如赤芍、丹皮等以增强凉血清热之功,并兼活血散瘀之用,故适用于热毒深陷血分之证。

4.答:黄连解毒汤是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之证。

症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本方治证虽多,其病因则一,均由实火热毒炽盛,充斥三焦所致。

方中黄连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为君药。

黄芩清肺热,泻上焦之火为臣;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

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火热下行,使之从下而去,为佐使药。

四药配伍,苦寒直折,使火邪去而热毒清,诸症可除。

5.答:凉膈散具有泄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主治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证。

症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以去上焦诸热,为君药。

黄芩清胸膈之郁热,栀子通泻三焦之火,清心而导热下行,合为臣药。

薄荷、竹叶轻清疏散,以解热于上;大黄、芒硝泄火通便、以荡热于下,共为佐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