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课件+课时自测+课时提升作业) (3)

合集下载

3.2生物必修三第2章(2、3、4节)复习PPT

3.2生物必修三第2章(2、3、4节)复习PPT

(二)抗 体
天 侵入 花 产生 抵抗天花病 人 天花病毒 病 体 毒的物质 消灭 毒 (病原体) (球蛋白)
抗 原
(1)抗体的形成: B细胞 抗原 浆细胞
抗 体
合成 分泌
抗体
(2)抗体的分布: 1)血清(主要) 2)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四、体液免疫
抗原
吞噬细胞 (识别和处理) 使抗原隐藏 的抗原决定 簇暴露
二、激素与酶有什么不同?
激素 酶
化学本质
产生部位
有些是蛋白质, 有些是固醇类物质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 调节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活细胞 催化
作用
[特别提醒]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 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激素在体内发挥作用后失去活性,并不断地被排出体外。 3.蛋白质类、多肽类激素不能口服使用,因为其进入消化 道后能被消化酶降解而失去作用,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 类激素可以口服使用。 4.不同激素化学本质可能不同,激素可以是生物大分子, 也可以是小分子。
当你在赛跑时,为什么呼吸加动
产生大量 CO2
血液中CO2增多
将CO2排出体 外
呼吸活动加 强
刺激呼吸中 枢
五、 激素调节的特点
激素 受体
血液
靶细胞
※ 微量和高效 ※ 通过体液运输 ※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六、
神经调节 地位 区 别
主 反射弧
体液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免疫:人体对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 疫 系 统
吞噬细胞等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课件+课时自测+课时提升作业) (7)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课件+课时自测+课时提升作业) (7)

课时自测·基础达标1.突触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神经元只形成一个突触B.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同步变化C.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无神经递质D.反射弧中突触的数量决定完成反射的时间【解析】选D。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形成许多分支,与其他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A错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间存在突触间隙,二者间膜电位变化需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存在一定时间的延迟,B错误;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存在突触小泡,也含有神经递质,C错误;突触中会发生化学信号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反射弧中突触越多,完成反射的时间越长,即完成反射的时间由反射弧中突触数量决定,D正确。

2.(2019·衡阳高二检测)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为 ( )A.轴突→树突→细胞体B.轴突→细胞体→树突C.树突→轴突→细胞体D.树突→细胞体→轴突【解析】选D。

每个神经元可能有很多树突,但只有一个轴突,树突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再由细胞体传向轴突,最后轴突将神经冲动传给下一个神经元,即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不会涉及的是 ( )A.Na+和K+的运输B.胞吐C.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受体的分解【解析】选D。

Na+和K+的运输与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有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会引起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改变,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神经递质立即被灭活或转移,但受体不会分解。

4.(2019·石嘴山高二检测)患者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即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习题及答案神经调节是必修三第二章的知识点,那么你都学会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习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习题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 A [解析] 轴突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通过突触传向下一神经元细胞。

2.[答案] D3.[答案] D [解析] 由于没吃早餐,到第四节课时血糖含量降低,则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的平衡。

4.[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

健康人进食后,首先对食物进行消化,引起血糖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维持在正常水平。

但要注意血糖是相对稳定的,故B项比A项更符合题意。

5.[答案] B[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故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6.[答案] B[解析] 将动物的性腺摘除(阉割)后,动物无法分泌性激素,会反馈性地使动物体内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含量上升,A项错;感觉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属于条件反射,C项错;在寒冷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D项错;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沿着整个反射弧传导、传递,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涉及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其中有神经递质这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B项对。

7.[答案] B[解析] 大部分神经传递功能正常,只有痛觉消失了,说明与痛觉相关的递质可能被阻断,可判断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8.[答案] B[解析] 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细胞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若图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c为甲状腺,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会负反馈于下丘脑(a)、垂体(b),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e);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若该图表示突触结构,a表示突触前膜,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高二生物练习:生物必修3第二章练习答案

高二生物练习:生物必修3第二章练习答案

高二生物练习:生物必修3第二章练习答案你还在为高中生物学习而苦恼吗?别担心,看了“高二生物练习:生物必修3第二章练习答案”以后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高二生物练习:生物必修3第二章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
1---5BCAAB 6---10DCCCA 11---15ABBDA
16、AC 17、ABD 18、ACD 19、ABC 20、BD 21、ABD 22.(1)胰岛素合成肌糖元(2)胰高血糖素肝脏
(3)促进血糖的利用、转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23.(1)产热散热(2)下丘脑,神经体液,内环境。

(3)禽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因此再度感染后仍可能患病
24、(1)B细胞或记忆性B细胞(2) ④-⑤-③-①
(3) 相应的抗原(4) 非特异性(5) 抗体效应T细胞
25、答案:(l)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肾上腺素(2)上升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量(3)减少反馈(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6、答案:(1)②④、①③(2)局部刺激(3)左肌肉和右肌肉
27.(1)统计学(统计、数理统计)
(2)低(少);性腺;多;抗利尿
(3)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
(4)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与垂体的关系(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下丘脑的关系)
通过阅读“高二生物练习:生物必修3第二章练习答案”这篇文章,小编相信大家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学习轻松愉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件(共19张PPT)
→ 又刺激相邻未兴奋部位
⑵传导形式: 局部电流 ⑶传导特点: 可以是双向的
刺激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⑴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⑵传导形式: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⑶传导特点:单向的
※发挥作用后 神经递质去了 哪里?
小结
•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是兴奋沿着反射弧传导的结果;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神经元细胞膜结构
﹛载体蛋白:钠钾泵
转运蛋白
通道蛋白: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
钠钾泵 1.此处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什么?
2.长期如此跨膜运输会导致神经元内外 离子分布出现什么结果?
神经元外侧
3 个 钠 离 子
2 个 钾 离 子
神经元内侧 1个ADP+1个Pi 1个ATP
• 除了Na+和K+分布不均匀以外,细胞内还存 在着大量的带负电的有机大分子物质A-,细 胞膜对他们是没有通透性的,同样在细胞 膜外也存在着高浓度的Cl-。总体来看,
卡纳维罗医生希望在2017年为斯皮多诺夫 完成换头手术。而患者相信,这台手术将帮助 他延长生命,同时也将给科学研究带来巨大的 福音。

年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复习课件(共53张PPT)(完美版课件)

年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复习课件(共53张PPT)(完美版课件)

(四)免疫调节
1.三道防线 2.体液免疫
2.体温调节 3.水盐调节
3.细胞免疫
4.免疫疾病
二、重点知识回顾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反射与反射弧 ⑴.根据反射弧模式图,如何判断感受
器与效应器。
①.脊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 ②.传入神经由狭长的后角进入 ③.突触的单方向性
⑵.如果刺激a,M会兴奋,这 属于反射吗? 不属于,因没有完整的反射弧。
(三)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2.体温调节
根据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 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⑴图中TRH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 B是肾上腺素 激素。 ⑵寒冷环境中 A和B激素在血 液中的含量 上升 ,作用于 骨胳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 热的原因是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的速度, 。从而增加产热量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回顾本章重要知识框架。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反射与反射弧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激素调节的发现 2.血糖平衡的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三)神经与体液调节关系
1.神经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⑴.突触、突触小体与突触小泡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构成; 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稍细小分枝的末端膨大部位; 突触小泡是突触小体中的分泌小泡,内含有神 经递质。 ⑵.突触上信号转变形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⑶.突触上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 突触后膜。 ⑷.反射弧中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 课时作业: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3)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件学案  课时作业: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3)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对点练(2课时)题组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a点兴奋时,a点膜内电位为正、b点膜内电位为负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答案 B解析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为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的b点为负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神经递质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

2、如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是( )A.a、c、d、eB.a、b、c、d、eC.a、b、cD.b、c、d、e答案 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c、e是轴突,b、d是神经元的细胞体。

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b、c处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又由于兴奋能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d、e处也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但兴奋不能向上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a处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

因此,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b、c、d、e。

3.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化学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答案 D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

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4.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答案 A解析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又由题意可知,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也不变,说明止痛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项正确。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课件+课时自测+课时提升作业) (9)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课件+课时自测+课时提升作业) (9)

课时自测·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为生物大分子B.通过导管运输到体液中C.可直接参与细胞内生命活动D.可作为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解析】选D。

有些动物激素不是生物大分子,如甲状腺激素,其化学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A错误;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内分泌腺没有导管,B错误;动物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生命活动,其作为信息分子,通过改变细胞原有生命活动而调节生命活动,C错误、D正确。

2.(2019·内江高二检测)甲、乙两个身体健康,体重、身高大致相同的成人,在寒冷的冬天里,甲穿棉袄,乙只穿一件衬衣,甲、乙两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 ( )A.甲和乙基本相同B.乙比甲多C.甲比乙多D.不能确定【解析】选B。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产热,抵御寒冷,故甲、乙两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为甲少于乙。

3.(2019·宿州高二检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B.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相互拮抗D.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解析】选A。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其可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及转化为非糖物质,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因此两者表现为相互拮抗。

4.(2019·淮南高二检测)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时 ( )A.甲状腺的功能增强B.下丘脑分泌细胞的功能增强C.垂体的功能增强D.以上三项都不对【解析】选D。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时,对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加强,下丘脑分泌细胞的功能减弱,垂体的功能减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促进作用减弱,甲状腺功能减弱,A、B、C错误。

5.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 mg/mL,而1 mg的甲状腺激素却使人体产热增加4 200 k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七免疫调节(一)(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下列淋巴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 )A.吞噬细胞B.浆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解析】选B。

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但其不属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可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而来,属于淋巴细胞,但不能识别抗原,只能产生抗体;B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2019·西宁高二检测)免疫系统组成的完整叙述是( )A.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B.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淋巴细胞C.淋巴细胞、抗体、抗原D.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抗体【解析】选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

【补偿训练】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 ( )A.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B.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C.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D.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解析】选D。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吞噬细胞可参与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吞噬细胞可参与第三道防线,能摄取、处理和传递病原体,同时也能吞噬、消化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不是吞噬细胞。

3.(2019·大庆高二检测)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吞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

下列叙述与该生理过程最相符的是( )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C.针对某种抗原D.通过抗体起作用【解析】选B。

吞噬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消化和清除属于第二道防线。

4.(2019·福州高二检测)下列免疫过程中包含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解析】选C。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抗体只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均属于特异性免疫;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是为了获得对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可能发生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C符合题意。

5.(2019·北京高二检测)若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解析】选D。

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T细胞接受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的埃博拉病毒的抗原物质刺激后,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但是不能进行细胞分裂。

【误区警示】B细胞≠浆细胞(1)浆细胞可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可分泌产生抗体,而B细胞不能分泌产生抗体。

(2)浆细胞不能识别特定抗原,B细胞能识别特定抗原。

6.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A.aB.bC.cD.d【解析】选D。

分析题图可知,a为T细胞,b为B细胞,c为浆细胞,d为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故D正确。

【方法规律】依据“来源”和“产物”判断免疫细胞(1)根据来源:在胸腺中成熟的为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为B细胞。

(2)根据产物:产生抗体的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的为T细胞。

7.(2019·天津高二检测)关于浆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浆细胞多数来源于B细胞直接受到抗原的刺激B.记忆B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抗体C.浆细胞产生于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之前D.浆细胞能产生抗体,通过抗原-抗体的结合,抑制抗原【解析】选D。

浆细胞多数来源于B细胞间接受到抗原的刺激,少数来源于B细胞直接受到抗原的刺激,A错误;记忆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抗体由浆细胞产生,B错误;浆细胞产生于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之后,C错误;浆细胞能产生抗体,通过抗原-抗体的结合,抑制抗原,D正确。

8.(2019·福州高二检测)新生儿第三次注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后,体内不发生的反应是( )A.吞噬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B.快速产生相应的抗体C.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D.记忆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解析】选C。

该疫苗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第三次注射该疫苗,吞噬细胞也会处理和传递抗原,A正确;由于是第三次注射,体内存在记忆细胞,其受抗原刺激后会快速增殖和分化形成相应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D正确;该疫苗虽然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但不具有侵染能力,不会感染细胞,不会发生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结合,C错误。

9.如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

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图示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B.物质Ⅰ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C.物质Ⅰ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而物质Ⅱ不属于D.图中有3种细胞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解析】选A。

图中所示免疫过程中,物质Ⅱ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由此可判断该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A正确;图中物质Ⅰ为淋巴因子,其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B错误;物质Ⅱ为抗体,淋巴因子和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T细胞和B细胞均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能够识别病菌,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D错误。

【互动探究】(1)图中细胞A的作用有哪些?提示: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将暴露出的特定抗原传递给T细胞。

(2)机体内的细胞D可由哪些细胞分化而来?提示:图中细胞D为浆细胞,其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而来。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5分)10.(11分)(2019·邯郸高二检测)研究发现,进入人体的抗原,大部分必须在T 细胞的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这类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抗原(如细胞、病毒);少数抗原(如细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等)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可直接激活B 细胞,这类抗原称为胸腺非依赖抗原。

请回答下列问题:(1)抗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胸腺依赖抗原进入人体后,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某胸腺非依赖抗原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胸腺非依赖抗原→________→________→抗体,抗体与该抗原结合,形成____________,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1)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由体液免疫过程可知,胸腺依赖抗原进入人体后,T细胞的作用是分泌淋巴因子,增强B细胞的作用;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二次免疫,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其机制是记忆细胞能迅速识别抗原,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由体液免疫过程可知,某胸腺非依赖抗原进入人体后,直接刺激B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1)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2)分泌淋巴因子记忆细胞能迅速识别抗原,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3)B细胞浆细胞沉淀11.(14分)如图是某种病毒先后两次感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病毒增殖与患病程度之间的关系。

请回答:(1)该病毒与人的关系是________,免疫学认为侵入人体内的病毒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是________;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________。

(3)第二次感染时,抗体的产生明显比初次感染______。

(4)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发生体液免疫,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在初次感染一个月之前给人体注射过相应疫苗,会使其在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出现,原因是人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病毒必须寄生在人体细胞中才能生存,免疫学认为侵入人体内的病毒属于抗原。

(2)据图分析,a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b表示患病程度的曲线,c 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

(3)二次免疫的过程比初次免疫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4)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

(5)人体注射过相应疫苗,可以产生抗体获得免疫使其在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出现。

答案: (1)寄生抗原(2)a c (3)多而快(4)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1.(6分)B细胞受病菌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染色质变成染色体B.接受T细胞发出的信息C.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D.抑制病菌的繁殖【解析】选D。

病菌侵入机体后,会引起体液免疫,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传递给T细胞,T细胞识别抗原后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同时B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使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此过程中B细胞要进行有丝分裂,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会出现染色质变成染色体;B细胞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分泌抗体,最后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抑制病菌的繁殖。

2.(6分)某人注射白喉毒素疫苗和感染白喉杆菌后,体内抗体产生情况如下图所示。

据图推测合理的是 ( )A.注射疫苗后效应T细胞产生的抗体较少B.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注射白喉毒素疫苗后人体内产生了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产生抗体的B细胞【解析】选C。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注射疫苗后机体免疫力增强,主要是产生了相关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实验·探究】3.(18分)有关免疫机理存在克隆选择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各种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表面带有与某种抗原互补的受体,当某种抗原侵入后,少数淋巴细胞能与抗原选择性地结合,并恢复分裂能力,产生大量带有相同抗体的淋巴细胞群。

按照克隆选择学说,如果体内带有与某种抗原互补受体的淋巴细胞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某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此学说。

实验材料:6只健康小白鼠,放射性同位素(发出射线定向杀死特定的淋巴细胞)标记的甲种抗原,注射器,正常未标记的甲种抗原,乙种抗原等。

(1)实验步骤:_ _ _ _ _ _ _ __ _ _ 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