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精神应知应会29题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精神应知应会29题1.什么是民族?答: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什么是民族问题?答: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国际性和敏感性5个基本特征。
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是什么?答: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4.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答: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是“八个坚持”,指的是什么?答:(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坚持维护祖国统一;(4)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5)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8)坚持依法治国。
7.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答: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8.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是什么?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0.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答: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1.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
(2)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建立和健全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使自治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5)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资料扩展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有意识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
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如何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和谐,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科学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进步的原则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首先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进步的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政治上,中国坚持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力。
在经济上,中国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
在文化上,中国鼓励各民族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倡导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进步。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把解决民族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也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强调各民族共同进步,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改善民族群众的生活条件。
同时,中国还注重加强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各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坚持依法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依法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同时,中国还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和治安维稳工作,确保各民族群众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
(二)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1)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不仅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且少数民族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还会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特殊保障: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各少数民族都可以选出代表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即使达不到最低代表人口数的规定,也可以选出 1 名代表;在历届全国人大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一般占代表总数的14%左右(其中,比例最低的是四届人大,为9.4%,比例最高的是七届人大,为15%),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高出1-7 个百分点左右。
(2)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求“大力培养四化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
目前全国大约有少数民族干部270 多万人。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
民族自治机关享有管理和决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自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具体内容是:(1)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一级基层政权机关。
“两个共同”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两个共同”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摘要:003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胡锦涛首次正式提出“两个共同”思想。
这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以中外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为基础,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两个共同”也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两个共同;民族问题;基本原则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1民族平等与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的基础。
我国的民族平等体现在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管理,共同享有社会创造的成果。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1]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两个共同”的发展周恩来是对“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进行表述的第一人,“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
”[2],只有各民族共同合作,共同发展,才能摆脱国家贫困落后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丰富了共同发展繁荣的思想,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了关于修改宪法草案的报告,报告中强调:“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奉行的基本原则。
”[3] 1999年,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提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胡锦涛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论。
2005年5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他对“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及辩证关系做了进一步阐述。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其写入党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及其启示-文档资料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及其启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根据和基本原则。
是否承认与坚持这个原则,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一切民族的共同利益出发,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一、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只有大小之分,只有发展阶段上先进与落后,没有优劣之分。
各民族不论大小,都应该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任何特权。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了“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的著名论断,其中蕴含着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光辉思想,也是最早提出的关于坚持民族平等的言论。
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中提出:“废除等级制,全体公民不分性别、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平等思想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平等政策的理论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规定少数民族历来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抗战胜利后,为了团结全国各少数民族参加争取和平民主及随后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反复重申,必须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各民族都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例如,1946年1月16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纲领草案》中明确提出“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权。
”接下来,4月23日,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规定:“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
”1947年4月27日,内蒙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内蒙古自治区域内蒙汉回等各民族一律平等,建立各民族间的亲密合作团结互助的新民族关系,消除一切民族间的隔阂与成见”。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把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决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主要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满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达斡尔族和鞑靼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多数。
上述民族具有“大杂居、小杂居”的特点,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广泛,是新疆多民族共同定居历史的延续。
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保障了新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加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新疆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数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当今世界,在多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格局中,各民族的权利问题仍然是一个共同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政治文化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解决民族问题主要有三种方式:民族自决权、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通过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和援助,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这项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处理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课题。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原则,以确保民族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以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标题,详细介绍我国的民族关系处理方式。
一、平等团结原则平等团结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应得到平等对待。
我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排斥,倡导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爱,推动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平等团结原则,我国构建起了一个民族和谐的社会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原则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的权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我国划定了五个自治区、三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为少数民族提供了广泛的自治权力。
各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和管理权,制定本地区的自治条例和规章,保障了各民族的文化、教育、语言等方面的权益。
三、发展优先原则发展优先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政府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之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通过扶贫政策、教育援助等措施,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四、文化传承原则文化传承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色,积极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
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鼓励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通过文化传承原则,我国不仅保护了各民族的文化权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五、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职工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竞答题
市三小教职工“民族团结”“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测试题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历史事实证明,新疆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4、《宪法》第5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的义务”。
5、《刑法》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有期徒刑。
6、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三个离不开”是指、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7、“五个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丰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8、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习总书记提出:“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
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要牢牢把握这一条”,“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A、民族团结B、宗教和谐C、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2、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设立自治机关B、少数民族高度自治C、国家统一领导3、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
A、基本政治制度 B、具体措施 C、主要工作4、()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A、实现共同富裕B、保持社会稳定C、大力发展经济5、国家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投入,并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其他教育事业,提高各民族人民的()。
A、整体素质B、科学文化水平C、民族素质6、国家重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繁荣民族文艺创作,丰富()的文化生活。
A、民族地区B、各民族群众C、少数民族群众7、国家保护()的宗教活动。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A、合法B、合理C、一般8、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
简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
简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是八个坚持;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八个坚持,是对我国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涵盖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制度、法律等各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远见和卓识,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政治保障。
必须坚定不移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新时代就是确保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障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的政令畅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因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定力。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推荐下载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第五章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第五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
所以,这一章是承上启下,这一章之前,我们主要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这一章之后,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
而这一章,既是理论,又是政策。
第一节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一、“民族平等”口号的来源平等、民族平等的思想,要我国古代和古代西方早就存在。
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的领袖们,早就提出过诸如“平均”、“平等”、“均田免粮”的口号。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过朴素的平等观,他认为公民应一律平等,认为“平等一切皆好,我不愿过多和不足”。
后来,有人发挥了他的平等思想,提出种族、民族应该平等,认为无论是文明人、野蛮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当然,“平等”和“民族平等”,作为一个掀起民族运动、掀起民主革命的口号,则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平等思想家约翰。
利尔本就认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天赋人权。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思想家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就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权的口号。
由此可见,平等的思想早就存在,而民族平等作为一个政治口号,它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提出来的。
由于这个口号当时是针对封建主阶级的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因此,它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曾经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
但是,当资产阶级完成了民主革命以后,他们又背叛了民主主义,主张和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这样,“民族平等”的口号,就成了他们掩盖阶级矛盾、欺骗人民的工具,从而使这一口号,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因此,只有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只有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民族平等才被赋予真实的、彻底革命的内容,才被赋予科学的含义,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那么,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呢?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主要有下面几点: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一切民族的平等,就是说,从一个国家来说,是指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说,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完全平等。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教案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教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标: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是统⼀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我们伟⼤的祖国是全国各族⼈民共同缔造的;明确新中国成⽴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能⼒⽬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都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培养学⽣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从⽽提⾼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个国家的重⼤问题,⼜是我们⽣活中的具体问题。
使学⽣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现在做起,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逐步⾃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新课】1、直接出⽰第七课的框题内容第⼀框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第⼆框题民族区域⾃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框题我国的宗教政策2、找学⽣根据课前预习和学案上的框架写出本课的知识框架:【新课教学】1、我国是统⼀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多的民族,其他55个民族由于⼈数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我国是统⼀的多民族国家(2)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
(3)我国是统⼀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
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中国成⽴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主探究⼀】有⼈认为,我国民族问题产⽣的根源已经消除,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民族之间就消除了差别,也就不存在任何民族问题了。
三大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质的根本体现,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和总政策。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在我国,民族不论大小,不论社会发展程度如何,在一切权利上都是完全平等的,在承担义务上也是平等的。
不允许任何民族有任何特权,禁止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禁止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用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曾把它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与繁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
因此,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如给予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对口支援与合作等等,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问题(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2)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落实执行这一基本原则?(3)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答:(1)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同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逐步消灭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根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所在。
就如材料所说,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集全中国各个民族之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为落实这一基本原则应该做到:第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结合国家的各种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方针,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等民族基本知识教育。
高度重视和防范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不良信息的传播。
努力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群居地方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第四,确处理影响民族平等、团结繁荣的各种问题。
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不把非民族性质的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是哪里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
第五,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水平,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民族团结和解决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和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和成效评价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和民族问题解决。
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命运。
在过去的历史中,中国各民族曾经经历过战乱、分裂和偏见等问题,民族团结极其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政策措施:为了实现民族团结与解决民族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基本原则。
其次,中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提供优先支持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
第三,各级政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民族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自治权利。
最后,中央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的福利水平和发展机会。
成效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中国的民族关系明显改善,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贫困率大幅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再次,民族自治区(州)的建设成果显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主权得到充分保障。
最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谐的原则,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民族自治和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使中国各民族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
《民族政策常识》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2、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3、什么叫民族平等、什么叫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寉发展程度高低,风谷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4、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5、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的一致性等特征。
6、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7、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8、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1名代表,这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明“各民族一律平等”9、国爱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国爱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如对汶川、(如对汶川、(如对汶川、舟曲的对口支援)舟曲的对口支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10、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11、民族平等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保证。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1、民族团结的含义: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我国民族平等的特点
权利的广泛性 权利的真实性 权利的彻底性 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权利的完整性
4、民族团结的概念
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 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中央赠予新疆的 民族团结宝鼎
乌鲁木齐铁路局-------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5、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
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
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 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 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 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 第四,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 平等 ,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 压迫,才能实现真正 地位上的 —律平等。 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 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彻底的民族平等。 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 应的变化。
民族成分多、人口比例 较小;地域分布广;杂 处相依;民族意识强; 联系广泛。
三、坚持民族平等维护 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
1、要与高度重视扩展各民族经济上的平等权 利相结合。 2、要与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村民自 治制度相结合。 3、要与高度重视民族法制建设相结合。
第 二 节
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第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核心的理论。 第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实现途径的理论。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理论
第一、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第二、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第三、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的理论 第四、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的理论 民族团结内容的理论 民族团结目的和核心的理论
第一节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 团结
马克思主义关于 中国共产党一贯 坚持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和民族 坚持民族平等和 维护和增强各 团结的基本观点 民族团结的实践 民族大团结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和 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1、民族平等的概念
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
民族平等
两 者 的 关 系
民族平等是
实现民族团结的 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进
一步实现完全平等
的重要条件。
民族团结
二、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 和民族团结的实践
邓 小 平 在 新 疆
四代中央领导在新疆(影视资料)
1、在我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
西藏的农奴制(影视资料)
烧毁地契
领到土改的胜利成果 军 民 同 庆 土 改 成 功
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是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新 的科学概括。
第 三 节
坚持“两个共同” 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两个共同” 构建和谐社会
“两个共同”新 必须牢牢把握新 坚持“两个共 同”,构建社 论断的科学 世纪民族工作的 会主义和谐 内涵 主体 社会
一、“两个共同”新论断的科学内 涵
坚持“三个离不开” 的思想
“三个离不开”的 “三个离不开” 巩固和发展新 思想是对我国 的思想是民族 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理论 型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的科学总结 的新发展
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影视资料)
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 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
1998年7月江泽民同志
“三个离不开” 的思想是“两个离不 开”思想的坚持和 发展。
第 五 章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的基本观点。
※ 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巩固和发展新型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把握“两个共同”这一民族工作的主题。
第一节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第二节 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第三节 坚持“两个共同”,构建 和谐社会
三、 坚持“两个共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处理民族问题 的水平。
名词解释: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两个共同”
“三个离不开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2、试述“三个离不开”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
离不开。 (以下简称“三个离不开”)
坚持“三个离不开”、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 结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新 疆 各 民 族 和 睦 相 处 亲 如 一 家
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是“三个离不开” 思想的理论根据。
2、“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实践根 据 第一、政治历史条件。
第二、政治现实条件。
第三、民族分布条件。 第四、各民族人口、经济、资源条件。 第五、语言文字条件。
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 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新发展
1、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论
第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出发点的理论。
2、在政治上、法律上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中央民族慰问团(影视资料)
3、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都享有平等权利
4、保证杂、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
概念
是指没有实行区域自治, 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的少数 民族和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以外的少数民族。
杂居、散居少数民族
人口 有11个少 数民族没有 建立自治地 方;而且有回、 满等1000万 人杂散居于 全国各地 特点
第一、“两个共同”是中国共产党对 第二、“两个共同”是建设中国特色 第三、“两个共同”是全面建设小康 第五、“两个共同”是解决新世纪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两个共同”是做好新世纪、 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社会的必然要求。 新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少 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 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是“共同团结奋斗”。 二是“共同繁荣发展”。 三是对“两个共同”要全面理解。 四是只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兄弟民族 共同团结起来,奋发图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 不断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 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 五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辨证 统一的关系。
二、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
3、试述“三个离不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 团结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4、“两个共同”新论断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5、为什么说“两个共同”是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