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合集下载

第五章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第五章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3、我国民族平等的特点
权利的广泛性 权利的真实性 权利的彻底性 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权利的完整性
4、民族团结的概念
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 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中央赠予新疆的 民族团结宝鼎
乌鲁木齐铁路局-------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5、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
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
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 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 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 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 第四,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 平等 ,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 压迫,才能实现真正 地位上的 —律平等。 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 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彻底的民族平等。 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 应的变化。
民族成分多、人口比例 较小;地域分布广;杂 处相依;民族意识强; 联系广泛。
三、坚持民族平等维护 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
1、要与高度重视扩展各民族经济上的平等权 利相结合。 2、要与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村民自 治制度相结合。 3、要与高度重视民族法制建设相结合。
第 二 节
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第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核心的理论。 第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实现途径的理论。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理论
第一、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第二、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第三、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的理论 第四、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的理论 民族团结内容的理论 民族团结目的和核心的理论

民族团结应知应会 (1)

民族团结应知应会 (1)

拜城县第二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应知应会1、什么是民族?答: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

2、“一反两讲”指的是: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

3、“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什么是“三股势力”?答:“三股势力”是指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5、新疆“三史”:是指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6、“三个不动摇”内容是什么?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

7、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8、四个意识是: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现代意识、法律意识。

9、四个人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10、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

11、民族团结的“五个互相”指什么?答: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谅解。

12、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是在哪月?今年是自治区第几个民族团结教育月?答:每年的5月,今年是第32个。

13、至今在新疆仍然有8种宗教并存,它们是:——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道教。

14、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答:文化。

15、中华民族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在新疆世居的民族有多少个?答:共有55个少数民族。

在新疆世居的有13个民族包括: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13个民族。

16、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答:民族平等、团结。

17、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资料扩展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有意识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
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民族理论与政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与政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贵州民族大学

第一章测试1.斯大林在()中提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A:《崩得在党内的地位》B:《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C:《论犹太人问题》D:《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答案:B2.一般来说,最初民族形成于A:原始社会崩溃,氏族、部落瓦解时期B:资本主义社会C:封建主义社会D:奴隶制社会答案:A3.清代的《嘉庆会典》中曾经把全国的民族构成以”户” 的形式分类为A:8种B:10种C:20种D:15种答案:D4.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多达()多个,其中仅云南省就达200 多个。

A:320B:400C:460D:260答案:B5.1979 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经识别后得到确认。

至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陆续确认了55 个少数民族。

A:景颇族B:傣族C:基诺族D:佤族答案:C6.侧重于从民族的社会属性上划分,可以将民族划分为A:古代民族B: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C:近代民族D:现代民族E: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答案:BE7.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A:民族关系B:族体名称C:民族特征D:民族源流E:民族意愿答案:CDE8.族体渊源也就是共同族源,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A:对B:错答案:A9.古尔邦节既是伊斯兰教的节日,也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民族节日。

A:错B:对答案:B10.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人类远祖最初的群体是()。

A:野蛮人B:原始群C:部落D:氏族答案:B2.部落联盟最初都是因()而结成的暂时的军事性组织。

A:生产B:血缘关系C:防御与掠夺D:劳动答案:C3.民族同化的类型可分为()。

A:部分同化与整体同化B:主动同化与被动同化C:文化同化与迁徙同化D: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答案:D4.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被称为()。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简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据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团结原则平等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

国家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

不论是在政府政策制定方面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要坚持平等团结原则,避免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或排斥。

二、民族区域自治原则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少数民族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地区享有自治权利。

自治地方有权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政策,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宗教等特色。

同时,国家也会给予自治地方一定的财政和资源支持,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三、平等发展原则平等发展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在经济发展中,国家鼓励各民族共同发展,实施优惠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同时,国家也会加大对各民族教育、卫生、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各民族人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福利。

在文化建设中,国家也注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四、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我国尊重各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权利。

国家鼓励各民族人民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信仰的合法权益。

同时,国家也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防止极端宗教势力对民族关系的干扰和破坏。

五、法治原则法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各民族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违法乱纪。

同时,国家也会依法惩治破坏民族关系的违法行为,保障社会的安宁和民族的和谐。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原则含义: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

民族团结原则含义: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含义: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区别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含义各民族一律平等,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联系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②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基本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具体要求。

①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②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误区警示:误区:我国已经消除了民族压迫,所以不存在民族差别了。

注意: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误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

注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团结应知应会考试题

民族团结应知应会考试题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工作考核应知应会容学校::得分:一、单项选择题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 )。

A、职责和义务B、应尽的职责C、应尽的义务D、神圣的职责2、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指( )A、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信仰马克思主义B、要求在宪法和法律围活动C、支持他们随意解释教义D、要求参与国家政治和教育3、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 )的根本原则A、民族平等、民族尊重和民族共同发展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D、民族平等、民族繁荣和各民族相互尊重4、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 )A、祖国观、民族观、观、文化观、历史观B、国家观、民族观、观、文化观、历史观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观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是()A和谐发展 B尊重民族风俗习惯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6、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A民族自决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7、现有的有()A、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B、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C、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8、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A佛教 B天主教c伊斯兰教 D东正教9、国务院《事务条例》自()执行A、2004年11月30日B、2005年3月1日C、2006年3月1日10、依法管理事务的要旨是,“保护合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A制止非法 B严禁非法C打击非法11、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A佛教 B天主教c伊斯兰教 D东正教12、()年10月,首次将“全面贯彻党的工作基本方针”写入新修改的党章。

A 2012B 2007C 2009D 201013、在殡葬方面,穆斯林群众实行()A水葬B天葬C土葬D火葬14、有多少个民族乡()A 41B 42C 43D 5015、从什么时候开展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模典型表彰的?至今已召开几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A 1990年,5次B 1982年,6次C 1981年,5次D1987年,7次16、2016年是自治区第几个民族团结教育月()A 34B 31C 33 D3017、国务院已连续召开了几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自治州今年召开的表彰大会是第几次?()A 6,9B 4,5C 8,9 D6 718、最早传入的外来是()A伊斯兰教B 佛教C 祆教D基督教19、()世界三大中最早传入的A佛教B 伊斯兰教C 基督教D天主教20、历史上曾有的是()A祆教B道教C景教D摩尼教E佛教21、伊斯兰教何时传入()A公元9世纪末至公元10世纪初B公元前1世纪C公元6世纪D公元16世纪22、伊斯兰教何时取代佛教成为地区主要()A公元9世纪末至公元10世纪初B公元前1世纪C公元6世纪D公元16世纪初23、在殡葬方面,穆斯林群众实行()。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树立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和研究了民族问题规律。

到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精力技人理论研究,他们广泛收集并研究了近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建国问题。

提出无产阶级应建立尽可能大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原则;并对联邦制提出原则上反对,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思想。

对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各民族自由联合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观点进行深刻、全面论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完全形成并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就其条件而言,主要有: 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

第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教职工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竞答题

教职工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竞答题

市三小教职工“民族团结”“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测试题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历史事实证明,新疆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4、《宪法》第5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的义务”。

5、《刑法》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有期徒刑。

6、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三个离不开”是指、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7、“五个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丰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8、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习总书记提出:“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

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要牢牢把握这一条”,“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A、民族团结B、宗教和谐C、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2、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设立自治机关B、少数民族高度自治C、国家统一领导3、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

A、基本政治制度 B、具体措施 C、主要工作4、()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A、实现共同富裕B、保持社会稳定C、大力发展经济5、国家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投入,并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其他教育事业,提高各民族人民的()。

A、整体素质B、科学文化水平C、民族素质6、国家重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繁荣民族文艺创作,丰富()的文化生活。

A、民族地区B、各民族群众C、少数民族群众7、国家保护()的宗教活动。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A、合法B、合理C、一般8、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少数民族占我国人口的8.41%,汉族占91.51%。

2、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两个少数民族是:壮族和满族。

3、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4、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5、第一阶段(1950—1954)识别的民族有:38个。

第二阶段(1954—1965)识别的民族有:16个。

第三阶段(1978—1986)识别的民族有:1个。

6、最后一个识别出来的民族是:基诺族。

7、马克思和恩克斯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度、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度、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度而开始的。

8、民族发展的趋势可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

总趋势就是指,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9、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

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悟,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10、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11、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12、民族问题的特性: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3、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交织、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14、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5、16、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民族平等、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17、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18、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善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19、民族的多种表现形式,既有在民族群体之间出现的,也有在不同民族成员之间交往中产生和表现的20、我国的社会注意民族关系的特点,基本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关系的作用下,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的发展、民族关系是各民族间多层次的互动关系。

民族理论考题(8)附带答案

民族理论考题(8)附带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测试A一单选1.谁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统,其次是生活,第三大的力是语言,第四个力是宗教,第五个力是风俗习惯。

A. 孙中山B.梁启超 C.顾欢 D.斯大林2. 到目前为止,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数量是()A.124个B.155个C.125个D.145个3马克思主义民族的定义是谁提出来的A. 孙中山B.马克思C.恩格斯D.斯大林4列宁指出:“谁没有陷入民族主义偏见的泥坑,谁就不能不看到资本主义同化民族这一过程包含着极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又指出无产阶级“欢迎民族的任何同化,只要它不是借助于暴力或特权进行的”这说明()A. 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B.民族自然同化是有利于民族的交往和接近的历史发展中的进步现象。

C.民族强迫同化可以使原先比较落后的民族溶化到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里,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人为的加快民族同化。

D.任何民族同化都有利于历史的发展。

5.关于民族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长期性 B.重要性C.复杂性 C.简单性6我们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后,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A. 马克思主义B.国际主义C.民族主义D.资本主义7、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是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8最初民族形成的标志是()A.部落联盟的建立 B.国家的产生C.第一次社会大分工9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10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

”列宁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两段话说明了()A.各民族之间存在优劣差别 B.只有承认和坚持语言平等,才能消除民族压迫或不平等的根源 C.坚持民族平等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础 D.只要同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1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05第五章 民族问题

05第五章 民族问题

第五章民族问题教学目的及要求:主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

包括民族问题的界定、民族的由来、民族的内容、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等其他社会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在不同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通过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掌握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和特点。

第一节民族问题的产生及其与阶级问题的联系一、什么是民族问题1、概念:人类社会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民族问题,无一不是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而产生的以民族关系为主,与民族发展相关的社会问题。

2、民族问题的性质(1)性质:对抗性非对抗性3、民族问题的特点(1)长期性:第一,民族还长期存在。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没有消失,国际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不免要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第三,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又一个原因。

第四,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和偏见的长期存在,也决定了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

(2)复杂性:(3)广泛性:二、民族问题的由来1、民族问题产生的先决条件民族问题产生的先决条件——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即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性。

没有这一先决条件,民族问题就无从产生。

2、民族问题的由来(1)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民族关系中,生产力发达的民族,往往能够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而发展水平低的民族,往往在承受不公正的待遇。

(2)民族差别的存在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异是只各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民族交往有两个结果: 1、互相尊重对方的特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则共同进步。

2、互不尊重,歧视或侮辱对方的特点,则会产生矛盾,轻则有摩擦和纠纷,重则会有武力冲突,甚至战争。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问题也是造成民族问题的原因之一。

(4)在多民族国家里,政策选择失当,也会造成民族问题。

(5)宗教问题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推荐下载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推荐下载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第五章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第五章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第五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

所以,这一章是承上启下,这一章之前,我们主要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这一章之后,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

而这一章,既是理论,又是政策。

第一节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一、“民族平等”口号的来源平等、民族平等的思想,要我国古代和古代西方早就存在。

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的领袖们,早就提出过诸如“平均”、“平等”、“均田免粮”的口号。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过朴素的平等观,他认为公民应一律平等,认为“平等一切皆好,我不愿过多和不足”。

后来,有人发挥了他的平等思想,提出种族、民族应该平等,认为无论是文明人、野蛮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当然,“平等”和“民族平等”,作为一个掀起民族运动、掀起民主革命的口号,则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平等思想家约翰。

利尔本就认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天赋人权。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思想家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就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权的口号。

由此可见,平等的思想早就存在,而民族平等作为一个政治口号,它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提出来的。

由于这个口号当时是针对封建主阶级的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因此,它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曾经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

但是,当资产阶级完成了民主革命以后,他们又背叛了民主主义,主张和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这样,“民族平等”的口号,就成了他们掩盖阶级矛盾、欺骗人民的工具,从而使这一口号,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因此,只有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只有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民族平等才被赋予真实的、彻底革命的内容,才被赋予科学的含义,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那么,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呢?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主要有下面几点: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一切民族的平等,就是说,从一个国家来说,是指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说,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完全平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与思考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与思考题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第一章绪论:小结: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民族发展规律、民族问题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抽象归纳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1)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思考题:1.请说明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答: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3)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请概述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

答: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1)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2)整体系统研究方法;(3)抽象归纳研究方法;(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定量分析方法等。

3.请概括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答: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1)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章民族小结: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言语、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具有:族体属性、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民族是民族族体、民族社会体、民族生物体的统一体,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等人们共同体有明显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民族团结和解决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和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和成效评价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和民族问题解决。

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命运。

在过去的历史中,中国各民族曾经经历过战乱、分裂和偏见等问题,民族团结极其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政策措施:为了实现民族团结与解决民族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基本原则。

其次,中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提供优先支持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

第三,各级政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民族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自治权利。

最后,中央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的福利水平和发展机会。

成效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中国的民族关系明显改善,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贫困率大幅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再次,民族自治区(州)的建设成果显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主权得到充分保障。

最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谐的原则,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民族自治和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使中国各民族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一是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三是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四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长期坚持民族平等与维护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是一致的。我们必须在各个领域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团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不断维护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一是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经济基础;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三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各民族干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地教育;五是必须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上地人民内部矛盾;六是维护和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关键是加强党的团结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七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地同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
我国的民族平等的主要特点:一是权利的广泛性;二是权利的真实性;三是权利的彻底性;四是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五是权利的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各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3、坚持“两个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两个共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要注意的问题是:坚持“两个共同”要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两个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处理民族问题的水平。
2、必须牢牢把握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确立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因为:“两个共同”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针;是解决新世纪新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四、实践调查(家乡民族宗教信仰调查)
2、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实践
党在八十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一贯主张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平等等政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一是在我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二是在政治上、法律上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三是各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都享有平等权利;四是党和国家不仅对聚居的少数民族一贯坚持民族平等的政策,还作出一系列政策、法令和具体规定,以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三、坚持“两个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1、“两个共同”新论断的科学内涵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论断有着特定的科学内涵:一是“共同团结奋斗”。强调了各民族的一致性、同一性、统一性;二是“共同繁荣发展”的提法,强调了要在初步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阐明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致长远的富裕生活而不断开拓奋进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满足现状的奋斗精神。三是对“两个共同”要全面理解。“两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民族的“共同”;是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的“共同”;是东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共同”。四是只有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兄弟民族共同团结起来,发奋图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五是“两个共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民族平等政策的同时,也同时坚持民族团结政策。
3、坚持民族平等,维护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
坚持民族平等,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历史过程。当前进一步坚持民族平等,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度重视增强各民族经济上的平等权利;二是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一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的科学概括;二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三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1、“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结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基本理论,为我们党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同时“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是有其实践根据的:一是政治历史条件;二是政治现实条件;三是民族分布条件;四是各民族人口、经济、资源条件;五是语言文字条件。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新发展
“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论:一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出发点的理论;二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核心的理论;三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实现途径的理论。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的理论;二是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前提条件的理论;三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内容的理论;四是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目的和核心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