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叶圣陶的教育经
宠 爱 中 的教 育
子 的 他 都 要 在 一 旁 看 着 ,这 叫 “陪 打 ”。其 实 ,叶 圣 陶 在 用 另
肯 出来 。爷 爷 吃 完 饭 ,跑 去 北
叶 永 和 说 , 爷 爷 很 少 责 一 种 方 式 “宠 ” 着 ,'VJL子 。读
屋 ,揪 着 我 的 耳 朵 ,一 字 一 句 骂 我 们 ,那 次 揪 耳 朵 是 我 一 生 高 中时 ,叶至 诚 在 作 文 里 发 牢
只 能 轮 流上 桌 。叶 永 和 印象 最 河 南 “五七 ” 干 校 ,一 家人 南 身上 比划 一 番 ,又 拿报 纸 折 出
深 的是 在 冬 天 ,爷 爷 一 回 家就 北 东 西 ,互 通 消 息 全 靠 写 信 。 样 子 ,用 别 针 固定 住 。 被 一 身
换 上 棉 袍 ,在 八 仙 桌 前 坐 定 , 叶圣 陶 每 次 给 儿 孙 们 回信 ,先 报 纸 裹 住 , 至 美 浑 身 不 自在 ,
爱 孩 子 的 一 面 。 他 喜 欢 看 电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叶 圣 陶
影 ,上 世 纪 3O年 代 ,物 资 相
携 家 人 自上 海 北 上 ,住 进 北 京
对 匮 乏 ,但 他 偶 尔 也 带 孩 子 们
东 半 生 都 在 北 京 度 过 。
掏 出几 张识 字 卡 片— — 他 将 用 是 一 一 挑 出 错 别 字 ,发 现 用 法 结 果 一 抬 手 ,报 纸 全 破 了 。折
过 的 台历 裁 成 方 纸 ,拿 红 色 的 不 当 的词 ,还 要 仔 细 分 析 一 番 。 腾 了 好 几 次 ,叶圣 陶 终 于 勉 强 毛 笔 写 上 字 ,教 孙 子 认 字 。 “当 叮 嘱 完 毕 ,再 进 入 正 题 。 叶 圣 裁 出 一 件 “不 太合 身 ”的 大 衣 。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被誉为“语文教育家”,是华语写作教育领域的开拓者。
叶圣陶先生在190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30年代开始从事语
文教育工作。
他在自己的第一本语文教材《萌芽》中提倡“写作为
教材”的理念,成为了中国写作教育的开创者。
他提倡以写作为最
主要的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他认为:“语文是写作教学,写作是语
文教学”。
这个观点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氏教材
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他的写作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帮助了学生提
高了语文水平,也开拓了新的教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思
考和写作。
叶圣陶先生的另一个贡献是他的文化研究。
他在文学、语言、
历史、美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和贡献,尤其是《文化漫谈》一书,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影响至今。
叶圣陶先生还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声乐家,他的嗓音柔美温暖,
深受人们喜爱。
1949年,他应邀到苏联访问,一踏上莫斯科的土地
便开始,当场就让苏联人惊艳。
之后,他还在莫斯科举行了独唱音乐会,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在1981年逝世,享年77岁。
他的生平是由勤奋刻苦和创新精神构成的历程。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帮助了学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
感谢叶圣陶先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叶圣陶做小学教员时,有一次看到一个男孩举起一块大砖头,正想向另一个男孩砸过去,
赶紧上前制止了他,并请他到办公室去一下。
男孩惶恐不安地往叶老师的办公室走去,而
叶圣陶自己在后面做了一会儿停留。
当叶圣陶跨进办公室,男孩已低着头做好了接受一番“口水轰炸”教育的准备。
这时,叶老师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摸出一粒糖递至男孩跟前。
男孩迟疑地抬起头,一头雾水,而叶老师亲切地笑了,说:“这颗糖是奖励你对我的尊重,老师叫你来你就来了,所以我要奖励你!”紧接着,叶圣陶又从兜里掏出第二粒糖,说:“这颗糖是奖励你什么?”男孩困惑地摇摇头,叶圣陶继续说:“是奖励你有正义感。
刚
才我调查过了,你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别的女孩子才对他举起砖头的……”这次,男孩害
羞了,说:“老师,即使他欺负别人我也不该用砖头砸他,那多危险呀!”叶圣陶咪咪笑了,又从兜里掏出第三颗糖:“你真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好孩子蹦蹦跳跳地走了,
快乐的手心攥着三颗甜蜜的糖。
叶圣陶:写童话的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改革思想
第 一本 诗刊 《 》 诗 。他发表 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 运的作 品 ,出版了童话集 《 稻草人 》以及小说集 《 隔膜 》
《 火灾 》等 。 12 9 3年 ,叶圣陶进入商务 印书馆 ,开始从事编辑 出版工作 ,并主编 《 小说月报 》等杂志 ,同时继续 文学创作 ,发 表 了长篇 小说 《 倪焕之 》和 大量短篇 小说 。1 3 9 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 ,主办 的 《 中学生 》杂志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最
资料 来 源 :叶 圣 陶研 究 会
24
《 海教育 》、门州
【 教育思想 】
叶 圣 陶 的教 育改 革 思 想
文 / 红 卫 耿
从 某 种 意 义上 可 以说 ,叶 圣 陶 教 育 思 想 是 “ O世 纪 中 国 教 育 改 革 的 一 2 的 教 育 思 想和 实 践 活 动 , 于 2 世 纪 对 1
少 文 学作 品 ,从 不 同 角 度揭 露 了 旧社 会 的黑 暗和 人 民生 活 的 悲惨 ,歌 颂 了在 民族 解 放 斗 争 中坚 强 不 屈 的 普 通 群 众 。在
四川他 还 发 起 成 立 “ 艺 界抗 敌 后 援 会 ” 文 ,支 援 抗 日前 线 的将 士 。 抗 战 胜 利 后 ,他 积 极 参加 反 对 国 民 党 政府 压 制 民主 、 贡献和实践 】
叶圣 陶先生从 事教 育工作 近 8 0个 春 秋 ,他 的基 础 教 育 思 想 、语 文 教 育
思 想 是 中 国教 育 理 论 宝 库 中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他 还 是 人 民教 育 出 版 社 的创
始人 。
叶 圣 陶 先 生 的 一 生 是 唤 醒 民 众 、 育 民众 的一 生 , 集 作 家和 教 育 工作 者 教 他 于 一 身 , 的笔 触 深 入 至 旧 中国 一 线 教 育 工作 者 的 内 心 世 界 , 以 实际 行 动 参 他 他
叶圣陶的人物故事600字
叶圣陶的人物故事600字叶圣陶,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人物故事始于他的童年。
叶圣陶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村庄里。
他的父母是农民,家境贫寒。
幼年的叶圣陶酷爱读书,但家里的经济条件无法提供他上学的机会。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自己刻苦学习,通过借书、向老师请教来获取知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叶圣陶遇到了一位善良的教师。
这位教师看到了他的努力和渴望求知的心,决定帮助他实现他的梦想。
他找到了一所村庄小学,让叶圣陶在那里免费读书。
正是这位教师的帮助,为叶圣陶打开了通向知识的大门。
他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自己对于教育的渴望。
从那以后,叶圣陶立志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他们的教育梦想。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叶圣陶决定考入上海的一所师范学校。
然而,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他需要面对众多优秀的考生。
尽管如此,叶圣陶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准备考试。
最终,他成功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学习之旅。
在学校里,他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
毕业后,叶圣陶没有选择去城市里的大学任教,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办了一所农村小学。
他深知农村孩子们的教育需要,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成为了一所充满活力和温暖的教育园地。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提倡自主学习和实践实验。
他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孩子在他的指导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叶圣陶的人物故事充分展示了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克服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教育梦想,并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知识,努力改变自己和社会的命运。
叶圣陶对于教育的发展七年级作文
叶圣陶对于教育的发展七年级作文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吗?他可是一位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大人物呢!
他还觉得,学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
比如说,我们学语文,不能只是背课文,还要理解课文里的意思,感受文字的美。
就像读一个有趣的故事,要能明白故事里讲的道理。
叶圣陶爷爷还告诉老师们,要关心每一个同学,要根据每个同学的不同特点来教我们。
比如说,有的同学画画好,老师就可以多鼓励他参加画画比赛;有的同学唱歌好听,老师就多给他上台表演的机会。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叶圣陶爷爷和教育的故事。
叶圣陶爷爷认为,教育就像种树,要给小树苗足够的阳光、水分和土壤,让它们慢慢长大。
我们就是那些小树苗,老师和家长就是照顾我们的人。
比如说,我们上体育课,老师不光让我们跑步、跳绳,还教我们怎么团队合作玩游戏。
这就像叶圣陶爷爷说的,要全面发展,不光学习好,身体也要棒,还要懂得和小伙伴一起玩。
叶圣陶爷爷的教育理念,就像明亮的灯,照亮我们成长的路。
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变得更聪明、更快乐!。
关于叶圣陶的有趣小故事
关于叶圣陶的有趣小故事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作家、翻译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深受人们的敬仰。
除了他的学术成就外,他还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
故事一:墙上的画作在叶圣陶年轻时,他曾在一座城市的中学任教。
有一天,他发现学校的教室外墙上涂满了各种涂鸦和乱七八糟的字迹,这让他感到非常痛心。
于是,他找到了学生们,提出一个提议:如果学生们能够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仔细地绘制一副壁画,画满整面墙壁,他们就免除作文作业。
这个提议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家纷纷报名参与。
最终,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幅栩栩如生的壁画出现在学校的墙上,而学生们也没有再把墙刷得乱七八糟。
故事二:爱心奖励有一次,叶圣陶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学生贪玩,注意力不集中。
为了帮助这位学生提高学习动力,他想到了一种特别的方法。
他规定,学生只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就可以得到一枚小红花,当他们积累到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后,就可以兑换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
这个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那位贪玩的学生开始认真听讲,其他学生也都争相发言,希望能够赢得一枚小红花。
故事三:鼓励创造力叶圣陶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经常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
有一次,他让学生们找出自然界中的事物,然后进行观察与分类。
一位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发现了许多各种各样奇特的形状。
这位学生非常激动,跑回家告诉妈妈。
妈妈笑着说:“你发现的那些都是云朵。
”学生惊讶地问:“那为什么老师不告诉我?”妈妈微笑着回答道:“你可以从云朵中找到你自己的世界,你的老师想让你自己去探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叶圣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与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故事四:生活中的真诚叶圣陶一直以真诚与善良的为人而著名。
在他任教的某一天,他突然生病了,无法上课。
他的学生们非常担心,纷纷送来水果和祝福。
叶圣陶十分感激,他写了一封感谢信并在信封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封信并没有地址,只是写着“给那位帮助了我的朋友”。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叶圣陶(1895-1988),字夫谦,号稚史,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名人之一。
叶圣陶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人生经历,更是一部中国现代教育史的写照。
叶圣陶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勤奋好学,深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熏陶,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
他曾经在国内外多所知名学府学习,深造自己的学识,为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机械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先生还是一位多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名著,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文学的精髓。
他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深受读者喜爱。
叶圣陶先生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人,成为他们奋斗的榜样。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教育事业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叶圣陶先生为榜样,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的教育理念,传承他的教育精神,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叶圣陶先生的故事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叶圣陶美德故事
叶圣陶美德故事叶圣陶,字骥逸,江苏溧阳人,中国著名教育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横跨多个领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同时,叶圣陶也是一位德育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塑造出了一个真善美的楷模,被人们亲切称之为“叶老师”。
叶圣陶的美德故事源远流长,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潜心教书育人的故事。
年幼的叶圣陶对教育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孩子们充满了无尽的关爱和热情。
据说,当年有个孩子因被活活冻死,叶圣陶深感痛心,他立志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
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仅仅传授知识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
于是,他着手整理并编写了一本名为《又见山河》的教材,以此来弘扬儒家思想和传统美德,倡导学生勤奋求知、尊重他人、行善积德、乐观向上的品质。
除了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叶圣陶身体力行地践行了美德教育。
他经常在自己的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据说,有一次他的学生小明丢了钢笔,他主动将自己的钢笔送给了小明。
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小明感受到了叶圣陶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也让他深受教育的影响,明白了什么是“付出”与“回报”。
这件小事成为了一个温暖人心的美德故事,流传至今。
叶圣陶的美德故事还可以从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展开。
他对学生严而有爱,关怀备至。
在一次班会上,一位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甚至想放弃学业。
而叶圣陶并没有责怪她,反而鼓励她说:“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只要你愿意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这番话让学生重新燃起了对学习的热情,她从此踏踏实实地学习,最终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叶圣陶的美德故事还可以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展开。
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曾经,他一次意外摔断了腿,面对剧痛他并没有退缩,反而在床榻上坚持写作,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怀善意、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克服一切挑战。
关于叶圣陶的小故事
关于叶圣陶的小故事叶圣陶,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着。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风采,更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叶圣陶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后赴德国留学,攻读教育学专业。
在德国期间,他受到了德国教育学派的影响,深受启发。
回国后,他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爱与尊重学生”的教育方式。
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这种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不仅停留在理论上,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实践中。
有一次,叶圣陶在教学中发现一个学生特别喜欢文学,于是他鼓励这个学生写作,还亲自指导他的文学创作。
这位学生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叶老师对我的鼓励和指导,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我会永远感激他。
”。
叶圣陶还以身作则,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他自己从不奢华,生活简朴,衣食不过度讲究。
他常说,“俭以养廉,廉以养义,义以养和。
”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和后人,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楷模。
叶圣陶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和教育的热爱。
他曾说,“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为了培养人才,造福国家,造福社会。
”他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叶圣陶的一生虽然已经逝去,但他的教育理念和故事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赞颂,更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褒扬。
他的一生,是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更是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也让我们在教育事业中,传承他的理念,用爱和尊重去教育每一位学生。
叶圣陶:从小学讲台走出的教育家
096叶圣陶:从小学讲台走出的教育家097他是著名文学家。
1921年,同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以《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等一批文学力作享誉文坛。
他是著名编辑家。
1923年,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声誉鹊起。
是茅盾、巴金、丁玲等众多著名作家处女作的“助产婆”。
他是著名出版家。
1922年,和朱自清等人发起创办第一本新诗和新诗评论刊物《诗》月刊,接着编辑出版《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杂志及中文教材。
1988年2月16日,他走完了硕果累累的一生。
第二天,新华社发出的通稿标题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同志在京逝世》。
是的,比之于文学、出版、编辑等方面的辉煌业绩,叶圣陶更是一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著名教育家!让我们沿着岁月之河溯流而上,寻访一代教育大家的思想脉络和精神历程吧!悬桥巷: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参加者1894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三十,苏州城内 东北角一个叫悬桥巷的小弄堂,几间低矮狭窄的小 屋里,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
婴儿的父亲叶仁伯在 地主家做账房,母亲朱氏持家。
日子虽不宽裕,但男 勤女俭,也能凑合着过日子。
年过四十才得子的叶仁伯对儿子寄予厚望,给 他起名绍钧,字秉臣。
出处是《诗经》中的句子:秉国 之均,四方是维。
大意是掌握治理国家的枢纲,天下 赖你维持。
绍钧六岁,父亲即送其入私塾,读《三字经》《千 字文》《四十一岁,参试,未中。
第二年,清政府发布谕令,所有乡会试一 律停止。
科举从此成为历史。
虽没当成秀才,但这苦读经典的五年为叶圣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叶,品,并率先在教学中选用白话文,义无反顾地走在了新文化运动的前列。
但他对语文、对教育的许多 关键认识始终没走向极端,而是旧学与新学、东方 与西方兼收并蓄,不偏不倚。
这不能不归结于那时 打下的“童子功”。
今天的悬桥巷,依然是苏州市平江街区一条僻静的小巷。
叶圣陶,饭桌上的教育经
叶圣陶,饭桌上的教育经叶圣陶(1894年—1988年):生于江苏苏州,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教育、编辑出版,参与社会活动。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永和:叶圣陶之孙。
1952年生于北京,退休后,他开始参与整理祖父的日记与书信。
近日,叶圣陶书信、日记、诗文集《我与四川》再版,叶永和与姐姐叶小沫重游四川。
叶永和的家在北京的西边,爷爷叶圣陶的痕迹无处不在。
正对大门的餐厅墙上,挂着叶圣陶白眉毛白胡须的刺绣像;餐厅的拐角处,是爷爷为叶永和题写的《醉太平》词一首;在客厅的书柜上,放着当代书法家启功重题叶圣陶写的“善满居”。
这些年,叶永和在追寻爷爷的脚步。
一个月前,由他的父亲叶至善整理选编的叶圣陶书信、日记、诗文集《我与四川》再版。
叶永和与姐姐叶小沫重走成都、乐山等地,就是为了寻访爷爷于抗战岁月中,散落在街巷中的足迹。
叶永和还特意学了拼音输入法,捧着叶圣陶厚厚的日记本,一个字一个字地,在键盘上敲出了爷爷一生的心路历程。
他关于爷爷的记忆,并不停留在书页之间,而是鲜活的。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带一家人自上海北上,搬进北京东城区东四八条胡同的一座庭院。
在这个四合院里,叶圣陶的后半生,叶永和就相伴在他的左右。
接受《環球人物》记者的采访时,回忆起爷爷叶圣陶,叶永和便从这间承载记忆的四合院说起了。
八条胡同里的八仙桌住进八条胡同后,爷爷应下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一职。
初到北京,他换了一册日记本,在封面上题了四个字,“北游日记”,可见他是准备游个一年半载,就回上海的。
但没想到,爷爷展开教材编写工作后,忙得一塌糊涂,整个后半生都在北京度过了。
爷爷来北京的第三年,我出生了。
因为他太忙,我们的相处并不多,更不用说他对我有什么“耳提面命”的教育了。
后来总有人问我:大教育家叶圣陶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想了又想,实在总结不出条条框框的法则来。
倒是小院里的那张八仙桌,像个临时课堂,留下了很多琐碎记忆。
在八条胡同里,一大家人每天都要围着八仙桌吃晚饭。
叶圣陶有哪些故事
叶圣陶有哪些故事叶圣陶的故事叶圣陶之所以能在教育界和文学界名声斐然,离不开儿时父母的谆谆教诲。
叶圣陶出生时家境贫寒,但是江南水乡地区向来对教育很重视。
因此,叶圣陶的父亲本着“再穷也要读书”的思想,早早的给儿子找了私塾,并且立下一大堆规矩。
叶圣陶从出生起就属于天资过人那一群。
父亲叶伯仁望子成龙,给他找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私塾。
叶圣陶三岁开始识字、练字,据说六岁时认识至少三千字。
父亲为了培养儿子习惯、督促儿子学习给他立下了“背不出书就不能吃饭”的规矩。
叶圣陶记忆超群,学习积极性又高,基本没有犯过错误,顿顿都能按时吃上饭。
父亲大喜过望又给儿子请了远近闻名的私塾,私塾先生要求颇高,叶圣陶丝毫没有怠慢学习,很快就能熟背《四书》、《诗经》等古典书籍。
叶伯仁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他觉得小孩子应当多见见世面。
由于父亲是账房先生,叶圣陶年少时,常常随父亲在社会上闯荡收租。
父亲带他拜年、贺寿、参加婚丧、各式典礼让他见识了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也让他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
这些场景在叶圣陶后来的写作中显现。
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叶圣陶能真实写照农民凄苦生活,离不开儿时的所见所闻。
他曾循循善诱教育自己的儿子,与当年他父亲的教育方式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引人称赞。
叶圣陶教育思想叶圣陶的在写作教育中有一条心法,是一切灵感源于生活积累。
他十分注重观察身边的事物,儿时曾随做账房先生的父亲走街串巷为地主收费。
每次出门他都细细观察,收费的对象,生活状况等等。
小小年纪就对当地的风俗民情了然于胸,这位以后的写作铺平了道路。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还有条叫多练多读。
叶圣陶酷爱读书,他坚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真理。
从小父亲就将他送入私塾,他就此饱读诗书:六岁就能识别三千字,《三字经》、《千字文》都能了然于心。
积累多了,自然得练习。
叶圣陶认为读书和写作是人的自然行为,既然如此就应该把它们养成习惯。
叶圣陶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坚持的是自由原则。
叶圣陶的故事
叶圣陶的故事叶圣陶,中国现代教育家,教育学家,作家,翻译家。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叶圣陶出生于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父亲是清朝的一位官员,家境优越。
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知识充满渴望。
年轻时,他远赴日本留学,学习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开拓了他的视野,也为他后来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毕业后,回国从事教育工作。
他深知中国教育的落后和腐朽,对此深感痛心。
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教育改革的事业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机械式的灌输教育。
他的教育理念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推崇,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并不平坦,他遭受到了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阻挠和打压。
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行。
他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他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后来的教育改革者树立了榜样。
叶圣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翻译家。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的优秀教育著作,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的作品《孩子的天地》、《论语新解》等,都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叶圣陶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他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传承他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圣陶四块糖果的故事
叶圣陶四块糖果的故事实际上是指陶行知的“四颗糖果”的教育故事,而非叶圣陶。
这个故事是关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以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教育学生的一段佳话。
故事的大致情节如下: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向另一个同学,他立即制止了这一行为,并要求这位犯错误的学生放学后到他的办公室来。
当学生按时来到办公室后,陶行知没有批评或责骂他,而是温和地递给他一颗糖果,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准时来了,这说明你很守时。
”接着,陶行知又拿出第二颗糖果,表扬该生能够听从劝阻,及时停止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随后,陶行知解释了第三颗糖果的原因,是因为他了解到这名学生之所以砸人,是出于对同学受到欺负的愤怒,体现出一种正义感,尽管方式不对,但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肯定。
最后,在学生深深感动并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妥、主动承认错误的时候,陶行知拿出了第四颗糖果作为奖赏,表扬他勇于承认错误和自我反省的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陶行知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其认识并改正错误,同时培养了其正直、诚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以人为本、宽容智慧的教育理念。
叶圣陶的教育故事
叶圣陶的教育故事
叶圣陶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故事非常丰富。
以下是一些关于叶圣陶教育故事:
1. 关注个体需求:叶圣陶非常重视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他曾说:“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
2. 强调主动学习:叶圣陶主张孩子应该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他鼓励孩子们提问、思考和探索,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3. 重视实践应用:叶圣陶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了考试。
他常常引导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尊重和理解孩子:叶圣陶认为,尊重和理解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他强调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鼓励孩子们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进行发展,以实现全面素质的提高。
总之,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和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体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培养,注重主动学习、实践应用和尊重理解,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于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关于叶圣陶教育的故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关于叶圣陶教育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关于叶圣陶教育的故事一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
后来,经过努力,叶至善考入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
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
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
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她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学以致用,以达到终生受益,这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
他知道儿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考试不及格情有可原。
从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
因此,他并不责备孩子,只是说,不要哭,换个学校吧。
于是他让叶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
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不用整天做习题和作业,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
叶至善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兴趣了。
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
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
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二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
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
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小至善,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最后取得了成功。
教育并不是为了分数,只要能培养能力,分数低也没关系。
我们教育孩子,为了使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了他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
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即使孩子达不到当初设立的目标,也不要气馁,目标可以不断调整,退一步想,孩子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
叶圣陶:教育为人生
叶圣陶:教育为人生‚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有一种弊病,就是学生在校里,只知道读书……换一句说,便是偏重读书,忘了人生。
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要,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
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
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
‚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
‛生平叶圣陶(一八九四——一九八八年),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解放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其间,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担任全国政协第一届至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等重要职务。
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于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北京,万寿路,叶圣陶之孙叶永和的寓所,布满两面墙的书架上,两个版本的《叶圣陶集》赫然在目。
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叶圣陶集》装帧华丽,2004年的再版版本则平实朴素。
原来,叶圣陶不喜文集外观华美,其子叶至善遵照父亲意愿,于《叶圣陶集》再版之时,特嘱托出版社采用简单设计,让普通读者买得起。
身为文学家、出版家,叶圣陶生前所作所辑,也均以读者感受为先。
【素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拓展资源:叶圣陶:教育为人生俞水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
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
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
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
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
《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早预备。
他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
当时很多国文教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极其缺乏。
叶圣陶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此外,当时的教材偏重于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这与叶圣陶“为人生的理念背道而驰。
他将儿童文学编入国文课本,使儿童乐于阅读,以此唤起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此后,叶圣陶又陆续与夏丐尊、吕叔湘、朱自清等人共同编写出版了多套国文教材,对我国国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拟就了新中国中小学生所学语文课本的总纲目。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的语文教学体系,便由叶圣陶主持设计。
建国后,叶圣陶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肩负全国教育改革的重任,同时领导着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
编写教材之余,叶圣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论述。
1978年《教育研究》杂志连载了叶圣陶给语文教师的36封书信,总题为《语文教育书简》,凝聚了其语文教育经验,推动了新时期的教学改革。
尽管事务繁多,但叶圣陶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为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
叶圣陶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简洁明快,质朴自 然
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等 多种修辞,形象生动
语言特色:平实中见真情,深 入浅出
文字表达:流畅自然,易于理 解
THANK YOU
汇报人:XX
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参与创办并主编《中学生》杂志,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知识和文化滋养。 致力于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和文化水平。
03
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
叶圣陶先生的谦逊和低调
叶圣陶先生在生 活中总是保持低 调,不喜欢张扬, 不愿意成为人们
主题: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思想内涵:强调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 作品风格:朴实自然,语言简练明快 创作特点: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叶圣陶先生作品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语言简练明快,表达力强
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细节描写 传神
情节紧凑,故事性强
思想内涵深刻,具有时代意义
叶圣陶先生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叶 圣 陶 先 生 的 生 平 03 叶 圣 陶 先 生 的 性 格 特 点 04 叶 圣 陶 先 生 的 人 际 关 系 05 叶 圣 陶 先 生 的 作 品 风 格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叶圣陶先生的生平
叶圣陶先生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 家,他的作品具有深 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 价值。
他的作品在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后来的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 ,语言简练,思想 深邃,深受读者喜 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导读:关于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一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
后来,经过努力,叶至善考入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
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
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
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她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
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学以致用,以达到终生受益,这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
他知道儿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考试不及格情有可原。
从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
因此,他并不责备孩子,只是说,不要哭,换个学校吧。
于是他让叶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
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不用整天做习题和作业,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
叶至善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兴趣了。
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
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
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
二
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
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
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小至善,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最后取得了成功。
教育并不是为了分数,只要能培养能力,分数低也没关系。
我们教育孩子,为了使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了他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
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即使孩子达不到当初设立的目标,也不要气馁,目标可以不断调整,退一步想,孩子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
已经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这已经够了。
三
叶老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
50年代后期,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不小的挫折。
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应
该说与其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叶至诚在谈到这段经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品格的形成,是与父亲的教诲和培养分不开的。
父亲分别给我们子女起名至善、至美、至诚,就是希望我们子女具备完美的人格。
父亲教导我们为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但为文必先为人。
”叶老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
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
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
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
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
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
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吃
罢晚饭,碗筷收拾过,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
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
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
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
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
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
”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
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
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三个孩子,一起跟父亲学写作,仿佛在进行一场竞赛,每个人都暗自憋着劲要超过其他人,多“吃”父亲的红圈。
请看,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
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
四
叶老重言教更重身教,其身教影响和示范对子女来说更全面、更深刻、更耐久、更具魅力。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炼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
叶圣陶“一直留意语言”,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
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他的作品中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
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
叶老以身示范的艺术追求和人格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
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
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
五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
只要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则一定要管。
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使他们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譬如,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
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
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又如,冬天,儿子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就在背后:“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儿子冷天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
另外,父亲还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带上,要轻轻地开关。
抗战期间,叶老写了一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现收在初中语文第五册中)。
文章分析了“不养成什么习惯”和“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的危害性,指出“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
【关于叶圣陶教育的故事】
1.叶圣陶关于教育的名言
2.叶圣陶的故事
3.叶圣陶教育名言
4.叶圣陶的教育名言警句
5.叶圣陶教育箴言摘抄
6.关于名人教育的故事
7.古代关于教育的故事
8.关于挫折教育的故事
上文是关于叶圣陶教育的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