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对于现代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挑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培养了专业技能,还注重学生的素质和人文修养。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两者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视野、学生思维方式、全面发展、就业竞争力、现代教育体系、融合。
1. 引言1.1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的重要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打破学科边界,促使他们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更为综合和全面的观点。
而专业教育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特定领域内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而专业教育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培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综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知识面和能力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今社会需要既有广博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正好可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这样的学生不仅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还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使自己更具竞争力。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应当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兼顾广度和深度,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技能的相辅相成。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备 更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通识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当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广博知 识、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的人才。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贯性和完整性。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包括备 课、授课、辅导、考核等环节,
确保教学质量。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
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 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建立通识教育评估体系
确定评估标准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包括知识掌握 程度、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
设计评估方式
根据评估标准,设计合适的评估方式,如考试、论文、作品等。
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方式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05
专业教育的实践方法
制定专业教育计划
确定专业教育目标
明确专业教育的目的,以及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制定专业教育计划
根据专业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包括 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等。
专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专业教育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分工的细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 一些大学开始设立专门的学院和课程,以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
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专业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也不断扩展和更新。如今,专业教育已经涵盖了 各个领域,包括工程、医学、法律、金融、管理等。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专业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和发展。
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南昌大学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论文课程名称:现代成人教育基本理论论文题目: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学生姓名:余瑞芬学号:406211010013 专业方向: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教师姓名:肖玉梅分数:二〇一一年二月试论高等学校如何融合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界。
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将通才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结合将是整个高教改革的更高目的。
关键字:专才教育通才教育融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界。
所谓“人才”我们一般习惯分为两种:专才和通才。
专才,也称“纵向型人才”,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
通才,也称“横向型人才”,指的是发展比较全面,知识面比较广,活动领域比较宽的人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辩古来有之,一直没有定论。
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都高度关注通才教育问题,通才与通才教育成为热点。
而相比之下,对专才与专才教育的关注度大大降低。
对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认识有待提高与深化。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及认识现状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如《论语·述而》上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士”,而不是工匠。
到了汉朝,汉武帝在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下,于公元前124年建立了汉代太学。
倡建太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儒家重修身的精神。
在教育内容上“以教化为大务”,仍致力于塑造统治人才。
宋朝时开始昌盛的书院,其教育目的仍然是为了知识分子的“修身”,在教育内容上,则完全传授儒家的伦理思想,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是文理兼通的通才,他们的涉及的专业之多,知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
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经济 全球化 的特点 , 重新 调整学 科专业 特点 , 养高 培
层次 应 用型 人 才 。 人才 培 养模 式 的转 变是 专科 教 育 向本 科 教育 转 型 的主要 标 志 , 也是 新 建本 科 院校 新 建任 务 中的重 中之 重 。 即新建 本科 院校必 须 改 变人 才培 养模 式 , 人才 培养 从 高 职高 专 的“ 用 型 ” 使 实 或 专科 教育 的“ 单一 型” 向本 科教 育 的“ 用开 发型 ” 应 的
( ) 一 通专 融合 教 育是新 建本科 院校人 才培 养模
式转 型 的必然 选择
培养 必须走 通识 教育与 专业教 育相 融合 的道路 。
( ) 二 通专 融合教 育是 当代 高等 教 育发展 的必 然
选择
新 建 本科 院校 所谓 “ 建 ” 大致 体现 在两 个 方 新 。 面 : 是相对 于 “ 一 升本 ” 之前 的专科教 育而 言 。 建本 新 科 院校培 养对 象 在学 历 层 次上 的“ 新 ” 再者 是 培 更 ; 养模 式上 的“ 新 ” 即根据 地 方经 济 发展 需要 以及 创 ,
纵 观 中外历 史 的 发展 , 难 得 出通识 教 育 与专 不 业教 育是构 成高 等教育 的两大 要素 , 二者相 互依存 , 又 彼此 不可 取代 , 则兴 , 则 衰 。 、 相 向而行 , 合 分 通 专 各 自寻找 自己失 落 的另 一半 , 势必走 到一 起 。 正如我 国学 者 李 曼 丽 对 通 识 教 育 进 一 步 研 究 中指 出 的 , “ 大学 本科 教 育应 是通 识 教育 与 专业 教 育 相结 合 的 教 育 ” “ 论 通专 结合 的教 育理 念 与我 国 高素质 人 ,讨 才 的培养 、 社会 经 济 的发 展之 间 存在 的不 仅 仅是 一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分别强调的是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通识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广泛的知识背景而进行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具有高质量的学习和交流能力。
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一种广阔的学科视野,让学生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专业教育则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专业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的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特定岗位或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
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培训和实践机会,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特定领域内具备创新和领导能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通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视野和思辨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为专业教育提供了基础;专业教育则提供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
研究通识教育可以探讨其内涵与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与效果等问题;研究专业教育可以探讨其教育内容与要求、教学模式与技术、实践环节与职业发展等问题。
同时,还可以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与融合,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与融合
方 面 , 多 提倡 通 识 教 育 的人 主 张 本 科 教 育 阶段 要 淡 化 专业 训 科 的 不 同 课 程 予 以 开 掘 ,但 又 绝 不 可 能 离 开 任 何 具 体 的课 程 去 阐述 , 许 练 , 为 通 识 教 育 是 “ 专业 、 职 业 性 的教 育 ”专 业 课 程 从 总 量上 应 而 且 唯 有 某 一 门 课 程 达 到 了足 够 深 度 的情 况 下 才 可 能 阐 述 清楚 。 认 非 非 , . 让 位 于 通 识 课 程 。另 一方 面 , 人 单 位 又 往 往 埋 怨 大 学 课 程 设 置 脱 离 23 通 识 教 育 能 够 淡 化 专 业 教 育 的壁 垒 ,专 业 课 程 也 可 以体 现 通 识 用 社 会 需 求 . 注重 培 养 学 生 的实 际 能 力 , 似 乎 又 是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的 属 性 不 这 通 识 教 育 的必 要 性 不 是 因为 学 生 将 来 可 能 接 触 到 许 多 他 们 专 业 通 识 课 程 应让 位 于专 业 课 程 。实 际 上 二 者 的 矛 盾 和 冲突 由来 已久 . 只 他 是 到 了 现代 , 当社 会 市 场 化 转 型 已出 现 , 学 技 术 迅 猛 发 展 , 球 政 治 之 外 的 领域 , 而是 要 使 学 生 将 来 一 旦 面 临 一 个 完 全 陌 生 的 领 域 时 , 科 全 们 也 能应 对 自如 。通 识 教 育 应 该 注 重 学 生 知 识 内 涵 的深 化 , 是 一 种 它 经 济 呈 现新 的要 求 时 , 会 对 专 才 的 需 要 变得 更 迫切 , 突 出 。 社 更
“通专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构建初探
“通专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构建初探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专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就“通专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通专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指的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这一模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高校教师在专业教学和通识教育之间的矛盾,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通专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和通识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通识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专业教学和通识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将自己的专业优势和通识素养充分发挥出来。
3. 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通过“通专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相辅相成,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专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构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途径和方法的探索:1. 教师培训和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教师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培训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通识教育的融合,以及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更新。
2. 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高校可以通过重新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让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更加深入地融合在一起。
这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合,以及跨学科的教学方式的尝试。
3. 学校管理和组织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改革管理和组织机制,为“通专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桎梏与破局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桎梏与破局探索作者:王林艳单婷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年第03期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以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主张借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范式,解决融合进程中显露的通专教育割裂化、通识教育表象化、专业教育功利化等现实桎梏。
故应夯实内部环境支撑机制,辅以持续且精进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4)03-0142-040 引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密切专业、职业、企业三者关系,紧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其弊端也日漸露显,即忽视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短时就业竞争力强,但后发力难续,长远性不足,难以成为“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到,教育远非仅传授专业知识,还应使学生成为具备人文素养、心智素养、辩证逻辑素养、独立思维素养的完整完全的公民。
因此,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应统筹全局,贯彻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4号)文件精神,“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实现“以道御器”“通才是举”。
1 通专融合理论与实践1.1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是通过对学生开展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以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人格和品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教育是通过教授学生专门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某一领域工作做准备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非此即彼、泾渭分明。
概述吴河江[1]、杨丹等[2]、高圆圆[3]等的研究发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联系贯通,存在四种主流观点。
第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并列概念。
即“专”提供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未来职业做实践预备,“通”弥补专业教育的偏隘,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自由与整全。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职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而只有具备全面综合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在职场中立足并获得成功。
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以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注重知识面的广度和全面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育旨在提供学生多元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对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专业教育则是解决具体问题、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对某一领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专业教育旨在提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从事特定领域工作和应对职业挑战所需的实践能力。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意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注重知识面的广度和全面性,强调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人文素养、自我观察和批判能力,了解社会现象和人性本质,增强对文化多元性和社会多元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积极发声、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2.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竞争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提供广泛的知识,让学生能够适应并理解各种情境和领域。
专业教育则注重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以使学生具备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可以备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领域,也有助于他们快速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提升职业竞争力。
3.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专业教育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所需的挑战。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高职教育不应仅仅是对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培养,而应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
本文从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就业为导向,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凸显通识教育地位、创新会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着重会计诚信品格塑造、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五个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通过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意识到高职教育不应仅仅是对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的培养,限于对某些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进行职业训练,培养高级技师,而应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
1、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就业为导向,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1)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为了能使会计专业开办得更好,紧扣岗位需求,紧跟岗位能力的变化趋势,了解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我们深入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培养目标的确定进行了充分调研。
调研活动主要采取走访用人单位、发放调查表以及对毕业生进行回访的形式;调查对象涉及工业、金融业、商品流通业、建筑业等行业,单位性质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a.各行业单位对会计人员职业资格要求的调查分析由调研数据显示:100%的被调查单位要求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职称,可见上述两项职业资格是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可将其视为职业准入资格。
同时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中级会计职称和高级会计职称的要求也比较高,分别占78%和36%,可见用人单位比较关注会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论地方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地方 高校作 为 从行 政 管理 出发 形成 的 与部 属高
校 相对 应 的集合 概 念 。 是指 “ 由省 、 自治 区 、 辖市 人 直
的影 响 ,我 国 的知识 产权 教育 采取 的是 以专业 教 育
为主 , 以通识 教育 为辅 的模 式 。 知识 产权 通识 教育 最 初 在一些 已经进行 知识 产权专 业教 育并 积 累了一 定
( 吉教科文合字 [0 8 第 1 0号 ) 20 ] 4 阶段性成果 。
收稿 日期 : 0 1 0 —_ 2 1 —. o 4 8
作者 简 介 : 张
猛 (90 )辽 宁 营 口人 , 林 大 学 法 学 院博 士 研 究 生 , 化 师 范 学 院政 法 系 讲 师 。 18 一 , 吉 通
式扩 展 为知识 产权讲 座与 知识产 权实务 操作 等 多种 形式 。 至有 学 者主张 , 甚 未来 的知识 产权 教育应 像公 共政 治课 一样 作为每 个大 学生 的必修课 , 步 扩大 知识产 权教 育的普 及程度 。 以进一
“
一
个 国家 知识 产 权 的创 造 和 占有 量 最 终 仍 取
民政 府 及其 教育 行 政 部 门管 理 的高 校 或 由省 辖 市 ( 、 ) 理 的高校 。”】根据 教育 部公 布 的全 国普 地 州 管 【 通 高 校名 单 统计 .截至 2 1 0 0年 8月 3 0日。我 国现 有 地 方高 校 1 2 9 6所 . 占全 国高 校总 数 的 9 .4 从 46 %。 比例 上看 ,我 国知 识产 权 通识 教育 主要 是 由地 方高
识教 育更是 得 到了 国家 和高 等院 校 的高 度重 视 和关
注 。知识 产权通识 教 育 的内容从 最早 的法学 扩 展到
高校通识教育法学专业教育理融合实践论文
高校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理论探讨与融合实践摘要: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纷争由来已久,从二者的关系路径来看,经过了“融合-分立-整合”的过程。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通识教育不能完全排斥专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专业教育也需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依托。
在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探索一种通识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现代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工具理性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68-02在功利主义的主导下,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过度的职业化要求使“工具理性”充斥着校园。
19世纪以来通识教育理念日益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识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
然而,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特别是如何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统一所谓通识教育是指:“提供广泛的、非功利性的、非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它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它与专业教育相对应、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1]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反映的是“全人”理念。
而专业教育是功利性的、狭窄的,反映的是“半人”的理念。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先后出现了“融合-分裂-对立-整合”的动态关系。
打破二者之间的隔阂,将二者有机结合,培养知识基础深厚、专业技能强、博学多识、具备远大眼光、博雅精神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健全公民,是各个国家高校教育改革所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二者的对立关系“专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教育。
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专业机构,按照职业化和社会分工的要求,对学生实施专业教育既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多则 十余 年 的训 练 。这种 博 士学 位开 创 了在博 雅 教 育基 础之 上 的专业 教育 的先河 。当 巴黎大 学 的
部 分师 生 出走英 国建 立 了 牛津 和 剑 桥 大 学 后 , 这 种 博雅 教育 在英 国就发 展成 为针 对社 会 精英 阶层
的绅士 教育 。
培养集道德 、 智慧 、 健康 、 美诸 品质于一身 的公 民
教 育 … 。它 严格 区别 于 奴隶 的训 练 , 有 森 严 的 带
阶级 等级性 , 它 完全 摆脱 了功利 与实 用 , 但 蕴含 着
培养 通达 智能 而非 专 门技 术 的意义 。这种 目标 体 现在 它 的学 习 科 目“ 艺 ” : 辞 、 法 、 证 、 七 中 修 文 辩 算术 、 天文 、 何 和 音 乐 , 们 也 被 称 为 自由 艺术 几 它 或 自由科 目( iea At) Lbrl r 。学 习这 些科 目的 目的 s 是 为 了传 承 文 明 、 展训 练思 维 , 发 使学 生成 为 具有
20 00多年 前 亚 里 士 多德 在 《 治 学 》中曾 提 政 出这样 一 个 问题 : 我 们 的 教 育 目标 应 该 是 传 授 “ 生 活 中的实用技 能 、 良好 的 道 德 还 是 高 深 的 知 识 ? 不知 当 时 这 位 伟 大 的哲 人 是 否 已经 意识 到 ” 这 个 问题将 会 困扰 人们 直 到数 千年后 的今 天 。关 于教 育 的 目标 、 学存 在 的意义 之类 问题 的争 论 , 大 理 性 主义 与 功利 主 义 的 冲 突从 未 停 止 过 , 似 乎 但 二者 之 间 的融合 则 是 一 种 解 决 冲 突 的最 佳 途 径 ,
学位 则要 在 取得 硕 士 学 位 后 继 续 接 受 少 则 数 年 、
工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融合
工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融合【摘要】工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首先强调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接着分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探讨了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并列举了相关实践案例。
结论部分再次强调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深化二者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加强研究与实践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工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为相关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工科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冲突、融合、平衡、实践案例、未来发展、重要性、发展趋势、建议、研究、实践。
1. 引言1.1 工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工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工科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让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能够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灵活应对。
工科人才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工科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和面对未知挑战。
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工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他们具备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工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工科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支持和保障。
1.2 工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工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当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这种融合的实现。
一方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边界模糊的问题。
传统上,通识教育强调广度和综合性,专业教育注重深度和专业性,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行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偏重于专业培养,忽视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缺乏对其他学科领域的了解和素养,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力不足。
模块课程: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
近年来 , 通识教育在我 国高等教育领域渐成气
候 , 理论 及认识 上 已无人 再 否 认 大 学 开 展 通 ”, 者更 多地 从 人 生 识 — 更 通 的“ 前
观 的角度 培养 人 , 后者 更 多 地 从 知识 论 的角 度 培 养
人 。通识 教育 的一 个 重要 目的 , 于让 受 教 育 者 了 在
一
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 在实际探索中存在很大
难度。
一
、
通识教 育的内涵
“ 通识 教育 ” gnrl dct n 亦 译 为 “ 通 教 (eea uao ) e i 普 育”“ 、一般 教 育 ” 既 是 大 学 的 一 种理 念 , 是 一 种 , 也
部分 , 而专 业 教 育则 是 自由教 育 的另 一 部 分 。或
( p c l d ct n 。同时 , S e i u a o ) aE i 由于通识 教 育 产生 于 不
同的历史 时期 , 培 养 目标 与 自 由教 育 有 所 不 同 。 其 作 为一种 人才 培养 模 式 , 识 教 育一 开始 就 更 多 地 通 考虑 到教 育对 学 生 和社 会 的实 用 性 。一 方 面 , 能 它 为学 术型人 才 提供更 加 宽厚 的专业 基础 ; 一方 面 , 另 它还 充分 考虑 到学 生今后 在社 会 上谋生 以及 适合 职 业不 断变化 的需 要 。 比较 而言 , 自由教 育 的整 合 点
育的必 要性 ; 但在 实践 层 面上 , 由于各 个大 学在 社会 的角色 、 育理念 和培 养定 位 的不 同 , 教 在推 进通 识教
解 不 同知识 的内在 统 一性 和 差别 性 , 了解 不 同学科 的智 慧境界 和 思考 方 式 , 而 达 到对 客 观 对 象 的更 从 高境 界 的把 握 。我 国的 高等教 育 加入 了大众 化 阶段 的今 天 , 我们 仍 然 需要 自由教 育 。通 识 教 育 即使 在 当代 也不 能替代 自由教育 , 最 多 只是 自由教 育 的 它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还需要在实践环节上进行加强。可以开展一 些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和实践平台。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 才培养路径探索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需要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实 践经验,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 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还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
培养路径探索
目录
01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 教育的关系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
03 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 径探索
02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 教育的融合发展
04 参考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 变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 育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如实验室研究、 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通专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通专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通专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也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专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指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为目标。
通识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专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实践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践训练的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通专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这个教学体系中,学
生可以获得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不仅可以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专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作为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下也需要发展融合,在为人类进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密切地联系和协同。
通识教育是人们受教育的第一步。
它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追求学科知识的纵向深度,而是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筑牢他们进入专业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基础。
而专业教育则是深入探究某一领域的知识,专注于知识的横向拓展和学科的纵向加强,培养学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权威和领袖。
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了。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等新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难以应对这些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共同应运而生。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针对新时代的需求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它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兼顾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旨在培养具有深刻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跨越领域的综合素质的学生。
这种融合模式强调习得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有很强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和学习,形成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形成具有丰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逐步从“授课”向“学习”转变。
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培养人才。
首先,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从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融合的教育模式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最后,教育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知识,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通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引言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而专业能力培养则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特定行业的要求。
然而,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往往无法很好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本文将探讨通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并提出一些实施的方法和建议。
第一部分:认识通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 解释通识教育的概念和目标,强调其培养学生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 解释专业能力培养的概念和目标,强调其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通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意义- 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 强调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法- 强调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制定并实施融合的教育课程,将通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 强调教师应采用跨学科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 强调学校应提供学科交叉的机会和资源,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四部分:融合所面临的挑战- 指出融合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培训不够、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足等。
- 提出解决这些挑战的方法,例如增加教学投入、加强师资培养、改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等。
第五部分:一些成功的融合案例- 介绍一些成功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融合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 分析这些案例的成功之处,并提取可供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第六部分:未来发展与展望- 展望通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融合的未来发展,强调其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的重要性。
- 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例如加强师资培养、建立跨学科的交流平台等。
结论部分:通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融合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克服一些挑战。
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
动 发 展 的 , 历 了 融 合 、 离 、 融 合 的 辩 经 分 再
证 发 展 过 程 。今 天 重 新 审视 这 一 过程 无 疑 对 全 面 推进 通 识 教 育 与 专 业 教 育 的 自然 融 合 具 有 十分 现 实 的 意 义 。
二 、 识 教 育 与 专 业 教 育 的 涵 义 通
学 校 本 科 专 业 目录 公 布 的 本 科 专 业 最 多 时
达 l0 O 0多 种 , l 9 经 3年 和 l 9 9 8年 的 两 次 9 调 整 才 减 少 到 2 9种 。因 此 , 以说 专 业 教 4 可
维普资讯 大 学 通 识 来自 育 与 专 业 教 育 的 矛 盾 冲 突 与 融 合
祝 家麟
一
陈德 敏
来 , 一 定代表 意义 的表述 达 5 有 0多 种 。我 国大 陆 并 没 有 “ 识 教 育 种 提 法 。李 曼 通 这 丽 等 认 为 , 国 高 校 的“ 化 素 质 教 育 主 要 我 文 是 ‘ 对 高 等 教 育 过 分 强 调 专 业 教 育 而 忽 针 视 大学 生 综合 素 质培养 的状 况 而提 出的 , 它 旨在 提 高 人 才 的全 面 发 展 的素 质 。 虽 然 ’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内 涵 比 通 识 教 育 要 窄 , 它 但
体 现 了 通 识 教 育 的 哲 学 观 , 这 个 角 度 我 从 国 高 校 的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可 以说 是 我 国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的另 一 称 谓 。 但 是 , 者 认 为 , ” 笔 根 据 我 国 的 教 育 实 践 来 看 , 识 教 育 就 是 通 通
、
引 盲
通 识 教 育 ( n r l d c t n 自从 其 Ge e a u a i ) E o 诞 生 以来 , 一 直 与 专 业 教 育 ( r fsi n 就 P oes —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作者:姜彩丽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08期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实践中二者融合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为此,需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进行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47-0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
专业教育重视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培养,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1]。
通识教育则不直接与社会职业活动相联系,它的目的是培养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
专业教育只有以通识教育为背景,才能使专业学习走向深入,不至于陷入过偏过窄的怪圈;通识教育也只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才能明确方向,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必然趋势(一)它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专业化是当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2]。
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分工、科学发展相对应,致力于人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性构成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
但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各要素必须和谐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过程也必须协调平衡,也就是说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教育。
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专业素质。
通识教育是专业之外的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宽广的知识视野、理性的人文及科学精神。
通识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它是科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以分化与综合为基本特征。
科学的发展中既有分化,也有综合,现代科学中大量交叉学科的出现就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鲜明体现。
要实现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意志品格等。
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是必需的,专业教育需要与通识教育相融合。
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必须借助专业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
科学发展的形势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学科和知识体系不断产生。
高校的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必定要与一定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可分的。
(三)它是当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单纯的专业化教育体系产生很多弊端,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这是通识教育目前在我国引起关注的直接原因。
当前很多大学生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崇拜物质和金钱,很多人可以说是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有技能而没有教养,大学也日益被人们视为职业的培训所。
因此,在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知识与文化等方面取得平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教养的人,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二、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任务各不相同。
专业教育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具有针对性,主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培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专门人才。
通识教育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迁移性,它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但却适用于所有专业领域。
它也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强调培养文化品性,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培养“又红又专”人才教育方针的导向,我国高等教育过分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划分过窄过细,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高度专业化。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因而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教育观念的矛盾与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当前,虽然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教育观念和认识的矛盾与冲突阻碍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
从高校领导的角度看,虽然他们在认识上一般也会提倡通识教育,但考虑到专业教育的近期功利性与领导者自身的业绩评估,他们最终在实际上会倾向专业教育,从而忽视通识教育。
从各院系的角度看,由于他们是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者,深知开展通识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但出于对狭隘利益的考虑,一般只重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得不到开展。
从专业教师的角度看,他们大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是专业教育的精英。
由于对本专业的承诺(commitment to profession),他们可能认为实施通识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专业发展。
(二)功利导向及学生发展的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专业人才备受青睐。
大学被认为是提供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训练的场所,学生期望毕业后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份与专业教育相适应、发挥专业特长的好工作。
毕业生的情况成为衡量大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专业教育与市场的当下需求相适应,可以“快出人才”,但是国家的长期发展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疑是更具有战略性的,也是更重要的。
实施通识教育,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才能“出好人才”。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物质载体,没有合理的课程,再完美的培养目标也无济于事。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设置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没有取得很好的平衡。
它表现为:体现专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过多,体现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过少;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必修课过多,开阔学生视野的选修课过少。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工作场所不断发生变革,如工作围绕团队重新设计、工作轮换和全面质量管理等。
个人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从事多种工作,凭一种专业技能在一个岗位上发展的时代已不再来。
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设置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课机会,增强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三、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消除狭隘的专业教育局限,避免过度专业化与业绩评估的功利化。
他们应该放眼长远,从学校、学科的长远发展与学生一生成长的高度,认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现代社会是变化的社会,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是不变的。
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职业更替正在加速。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呈现出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它不可能一应俱全地社会上有什么职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因为职业是多样的,而且是多变的。
如果高校采取那种僵化的应对方式设置专业,以专业教育为唯一或偏向专业教育,则学生势必难以适应未来的多变性,在专业知识更新或工作场所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学生将无所适从。
因此,在一定学科专业领域开展通识教育,通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洞察、剖析、整合与迁移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仅成为既有岗位的适应者,也成为新岗位的创造者。
从专业院系的角度来说,它更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
它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是对立、互斥的,并要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各种保障和便利。
如在课程规划中,要拓宽通识课程的范围,只要不抵触,凡是具有通识性的专业课程都可作为通识课程,如理科中的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文科中的各种文学、历史、哲学课程。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不仅要在认识上,还要在方法上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他要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中给学生引申出通识的道理。
在通识课程教学中,他通过与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互动,可从中获得不同于讲授专业课程的回应、反思与启示。
(二)以融合的理念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融合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融合的前提是二者之间有交集、有连接、有一致性,即要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目标、综合性、不同课程间有联系性”[3]。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借助于课程这一载体。
这需要从改革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两方面来思考。
从专业课程上说,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改造。
其原则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也要突出其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特色;既要注重专业课程改造的个性化与专业实用性,以突出校本特色与主干学科的建设要求,又要注重课程改造的可拓展性与跨学科性,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适应学科的不断更新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通识课程上说,要真正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上。
如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度减少必修课,适当增加选修课,充分发挥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载体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必要开设适当的跨学科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人文问题,加强学生的人文训练,引导其感受人文精神,追寻人生意义,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
(三)改革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体制和制度的保障。
要正确处理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学校与院系的关系。
教育主管部门要淡化对专业的控制,使高校具有相当的自主性来设置专业,改造专业。
各高校有权根据自己的特色与学科特点,进行学科与专业的调整,以适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需要。
同时,学校也要淡化对院系的控制,减少对于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学活动及过程的过多束缚,从体制上保证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要有利于专业教育与学科发展,又要有利于通识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
(四)采取渗透式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在教学方法上,首先要注重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打破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界线,使学生能从自然科学中体会出人文的意蕴,从人文科学中发现出自然的法则。
其次,要改变传授记忆式教学,实施启发教学,尤其提倡互动思考。
参考文献:[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古建春.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J].求索,2004,(12).[3]陈小红.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与一致性: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