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
心得体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最新)如果有人问一个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我想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请问我看哪本书最好?”他大概会得到这个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想象中,一个哲学家最伟大的著作应该由他本人呕心沥血撰写并发表出来,向世人阐述他缜密的逻辑和伟大的思维。
但这本在马克思死后才被人发表的手稿汇总,却是导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是矗立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马克思写下这些内涵深刻甚至还有些晦涩难懂的手稿时,年仅26岁。
这也成为了同为26岁的笔者选择学习并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发点。
在这手稿的开篇,就讲到了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工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所以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地产、劳动的分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关于地产,或者更加直白一点,房地产的话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话题。
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中美贸易之争的促进下,高房价似乎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原罪”。
任正非曾如此责怪过下属怠慢人才:“你把人先招来,暂时用不上也没关系,让他去洗沙子也好。
”之后通过每年销售收入10%以上的研发经费投入,华为在本次贸易之争中,似乎“平安着陆”了。
但我国其他的科技企业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说白了就是科研人员的价值不能立刻显现,而花钱养着“无用的人”不符合资本运作的规律,自然就没有企业愿意给科研人员良好的待遇。
但科研人员也需要生活,面对生活成本的上涨,他们不得不放弃“个性”,去寻求能够立即将劳动变现的岗位。
而我国处在马克思所讲的“社会财富正在增加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分工加剧,这就导致了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越来越有依赖性,当“过剩”发生的时候,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本书只有两百多页却凝结了马克思的诸多智慧,其中许多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由于政治经济学及哲学知识的匮乏,于我而言要想深入理解书中内容是很困难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体会到许多观点的精妙之处,对马克思的才学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深深叹服。
其中异化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一个概念,本文将重点阐述我对异化的一点理解和思考。
异化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则在本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他这样说道:“劳动者生产得越多,那他创造在自己对面的异化的对象世界就越加厉害,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加贫乏,归他占有的东西就越少。
宗教也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向神的贡献越多,他自己的留存就越少。
”随后他便提出了外化的概念,即“凡是他投到对象中去的所有生命,都敌对地疏远他。
”这样的理论我之前是没有接触过的,有些晦涩也很有趣,直接通过枯燥的文字难以深入理解,我试着从这样几方面更全面地去理解异化这一概念。
书中提到了私有制与异化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去占有其他存在物是不可逃避的现实,私有制是一种必然,而当存在的对象可以变成被占有的东西的时候,这些对象就不再是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了,而是成为真正脱离于人的生活的客观事物了,这些对象不再属于人本身了,这就叫外化。
我们的生活本来也是我们通过实践产生的对象,当这一对象同样的可以变成被占有的东西时,人便从人的生命活动中消失了,即人的异化。
前者逐渐演化为资本,而后者则成为了异化劳动的载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下,资本从人们的生产和劳动中外化出来并与劳动形成了对立,人的活动则异化成了资本的附庸。
我想起了历史课本上的一幅图片,工人在拧机器上的螺丝,这就是他的工作,这叫做他自己的生活么?还是异化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由于异化的作用,人在资本与异化劳动的斗争中可以说是消失了,这是我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见解不可谓不深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要段落
“诚然,动物也生产。
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
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 P57“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
不仅我的生活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
” P83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
个体是社会存在物。
” P84“因此,我是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决不是由我的个性特征决定的。
我是丑的,但是我能给我买到最美的女人。
可见,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丑的吓人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了。
我——就我的个人特征而言——是个跛子,可是货币使我获得二十四只脚;可见,我并并不是跛子。
我是一个邪恶的、不诚实的、没有良心的、没有头脑的人,可是货币是受尊敬的,因此,它的占有者也受尊敬。
货币是最高的善,因此,它的占有者也是善的。
”P143“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
对于一个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事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进食活动与动物的进食活动有什么不同。
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读书笔记
马克思着作读书笔记专业:经济学姓名:王恒【阅读篇名】《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写作背景】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
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为德国民主派机关报《莱茵报》撰稿,批判当时的普鲁士专制制度;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因此认识到,单纯的理论批判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为此,马克思于1843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深入考察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等,并亲身参加巴黎工人的革命活动。
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开始了他们令人称颂的友谊与伟大的事业;在巴黎,马克思和卢格筹划出版了《德法年鉴》;在巴黎,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强调以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巴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神圣家族》的写作。
后来人们知道,也正是在巴黎,马克思完成了这部重要的《手稿》,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
《手稿》的写作还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其目标的,而科学技术能够帮助资本家更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科学技术的思想基础的科学理性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一大精神支柱。
同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主义不断地刺激消费,不断地生产和满足人的需要,而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强调要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道主义自然就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第二大精神支柱。
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确发展了科学理性,但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却使人道主义最终落空了。
在马克思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重新倡导了人道主义,但由于没有和科学理性相结合,其社会主义是非科学的,最终只是一种空想,无法成为现实。
而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结合起来,探索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的现实条件和途径,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方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2672、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2683、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
因此,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
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2694、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2695、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
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有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象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全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9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对此则用外部情况来说明至于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国民经济学根本没有向我们讲明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本文是我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节选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笔记和自我感悟。
这本书,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所有著作中最艰深的部分。
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渐次出现、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作为基础在马克思之后的论作中完善。
尽管其部分手稿丢失、还不完备,但是在学术传统意义上,它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浪潮,对多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随心所想并无体系。
1.“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青年出版社,2012.第49页)论述:这句话中的词语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所有专业词汇,是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词语架构,也是我们搞懂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最基础东西。
如,土地,他并不把土地当作商品,因为商品是必须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它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通过这种透过土地稀缺资源的本质区分,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资本家通过占有土地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方式——地租。
该书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以商品及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展开。
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的斗争。
我理解的是,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商品占有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
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第51页)论述:一,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自由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它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这一问题。
首先,劳动的异化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在大城市里打工生存的现象。
他们为了能在大城市里生存,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为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还是为了城市的美丽环境,他们都是在这个城市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他们付出的价值与得到的价值完全不成正比,甚至是成反比。
他们的地位没有提高,反而被城里人轻视、嘲笑。
同时,他们干着最累的活,吃着最大的哭,却拿着最少的工资,自身却又没有任何保障。
因此,对于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快乐幸福可言,甚至他们会感到空前的虚弱和无能。
这就是劳动本身的异化。
另外,马克思还指出了一系列的驳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于是劳动对于那些农民工来说它们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们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
所以,既然人与劳动已变成了不是相互依存互助的关系,而人只能在劳动中品尝到痛苦的话,他们怎么还会感到快乐呢?。
《1844经济学 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1835年进入伯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读法律。
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黑格尔学派分化成老年黑格尔(右派)和青年黑格尔(左派)。
左派背弃他们老师的保守立场,力求做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向专制制度、神权思想宣战,马克思加入该阵营,而且他重视实践活动,力求把哲学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1842年,马克思任《莱茵报》主编,该报公开地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维护其利益,对普鲁士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及抨击。
为此,《莱茵报》受当地政府压制。
1842年马克思辞去主编职务,不久报纸被封闭。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到巴黎,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著作。
1844年8月,马克思同恩格斯会面。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
1845年春天写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革命的意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7年《哲学的贫困》。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公开发表。
在此之后,完成了《资本论》、《法兰西内战》等。
二、作品背景(参考百度百科)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 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历史史实证明,《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完成的。
马克思在世时手稿从未发表。
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4月至8月在巴黎时写的,从《序言》中看出,这是马克思未完成的一部独立著作,“它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特别是把异化问题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后记)
的批判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不容易理解的,我觉得马克思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严谨性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而关于异化劳动及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这两方面的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尽量使自己能理解马克思关于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论述,在思考过程中,我还有许多问题未能理解,如“何谓对象化?”“当劳动者越来越多而社会所能提供的保证其生存所需的机会(就业等的机会)越来越少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类的存在物与自然存在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理解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本质是否有真假之分,我认为本质天然就是真的,假的就不能称之为本质”“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知识为最高存在,而绝对知识又是什么呢?是否为真理?但真理在我看来又是相对的”等等,我希望这些问题能与感兴趣的人们一起探讨。
当然,在本书中,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相当精彩和值得一读再读的,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内容的论述是我们读好《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的理论前提,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相关内容(工资、利润、货币等)的思想,我们在阅读《资本论》《国富论》等经济学名著时就会轻松许多,当然,我认为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对我们的理论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其有助于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推荐大家抽空来读。
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
马哲作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阅读摘录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马克思主要谈论的问题是工人工资的问题,那么?工资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工资对于工人,是自我劳动的合理报酬,还是资本家剥削的一种形式,或者说,对于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所得利润的损失,还是与之相反促进了其利润的增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工资)的相关论述如下:(1)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2)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
一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3)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4)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数据的价格远为稳定。
两者往往成反比。
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价格提高而提高。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
在物价便宜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数据价格下降而下降。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5)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6) 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
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
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
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全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全文第一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全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9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对此则用外部情况来说明至于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国民经济学根本没有向我们讲明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在政治经济学老师的推荐下,我们拜读了被誉为马克思最高杰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最艰深、引用率最高的部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流寓巴黎时于1844年5月至8月写成的。
全书共三个手稿,有一部分已经散失;1932年手稿第一次发表。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1844部经济哲学手稿一直没有发表,直到他去世后大约四十四年,直到1927年才浮出水面.。
这些手稿说明了年轻的马克思从哲学过渡到政治经济学(现在称为经济学)。
马克思对经济的浓厚兴趣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使他与其他黑格尔的追随者区别开来,但他在这些文本中的写作要比他后来写的更富有哲理性、抽象性和思辨性。
例如,物种存在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人,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
这些手稿给我们一个马克思的知识框架的参考和哲学信念的基础。
马克思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入手,对人的本质、异化劳动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等进行了分析,其中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范畴的分析及二者关系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指出“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这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经济学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下面我将对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进行记录:首先第一手稿中主要论述了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的问题。
本书中的一个亮点之所在,就是用“异化劳动”这个概念阐述了私有财产与资本主义的起源,而不是阶级斗争或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家入手,指出国民经济学家从私有财产的虚构状态出发,得出了异化劳动这样一个结果,即“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态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马克思1844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魏振凯21225096 机械设计研究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概念,主要分析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产品的异化,生产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在对此的方法论解读上,国内的学者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偏向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一是偏向于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还有一种认为它是前两者的复杂结合体。
而在《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的理论时,其人本主义思想倾向又体现得尤其明显。
下面就我自身的阅读和理解为基础,来阐述一下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面对着的情况是“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的东西同他相对立”,即工人生产的产品的异化特征。
他从国民经济学的话语系统中提出这一问题,同时又提出了疑问和批判,他认为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做规律。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
”为了解释劳动和资本是如何分离的,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阐释了为何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却越贫穷。
从联系和矛盾对立的角度来看,工人生产的财富是和自身的价值成反比的,所谓“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而通过对这一现象及其本质的挖掘,即可得出劳动产品异化的结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现实化在工人这里表现为了非现实化,成为了一种异己的产物,同劳动本身相对立,而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了对象的丧失,以及劳动生产者被这对象所奴役。
马克思的论述出发点是与异化相对应的统一和本质存在状态,他认为工人的劳动成果应该是与它们的生产者相统一,属于它们的制造者的,而非论述中所提到的与生产者处于异化状态下的分离与对抗情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摘及认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摘及对手稿的认识主要内容: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
《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用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做综合的阐述。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手稿》的哲学基础。
在写作过程中由原先打算着重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后经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改为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当做主要批判对象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为主要内容,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同时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鲍威尔为首的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坚持“自我意识”哲学。
下面是对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些文摘:书摘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么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这些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脱离这种使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倾向于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
但是,第一,在分工有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他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对资本家处于从属关系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因此,当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工人遭到的损失是虽大的而且是绝对的。
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他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少于对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而对利润的影响又少于对工资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是这样:当某个地方工资提高时,别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有利可得,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业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拥有的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无利可得。
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无产阶级社会里,身为政治学子地我,为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地历史,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老师地指导下,我对《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研读.读书笔记总结如下:本《手稿》地结构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第一手稿:前三章分析了工资、资本、资本利润、地租及其收入来源,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为最贱地商品(无论是增加工业数量从而增加工人数量,还是同一数量地工业生产更多地产品,最终地发展,都会导致劳动产品生产过剩,致使工人工资下降,失去工作,甚至于生活贫困、生存困难),还揭示了国民经济学地虚伪(“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地钥匙”因为它是从私有财产为出发点地),当然更重要地还是揭示了劳动和资本对立地经济来源(就是资本、地租、劳动三者地分离,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地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地”)b5E2R。
第四章异化劳动是第一手稿地核心思想,也是整个手稿地核心思想,我对这一章做了认真阅读、思考,并作此笔记:一、异化劳动地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地,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却有着重要贡献.作为异化劳动概念地前提,马克思首先对于“当前地经济事实”进行了批判分析“工人生产地财富越多,他地产品力量和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地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地商品.物地世界地增值同人地世界地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地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地比例生产地”他在手稿中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表述地不是劳动地对象化,而是劳动地异化.p1Ean。
二、异化劳动地概念,我地王维先老师作了很好地解释,定义如下:“劳动由人自有自觉地活动,转化为排挤人、支配人或者是压迫人地外在力量.”DXDiT。
三、马克思具体考察了异化劳动地四个表现:第一、劳动者地劳动同他地产品相异化.这种异化地表现是“劳动所生产地地对象,及劳动地产品,作为一种异己地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地力量,同劳动相对立”RTCrp。
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标签:马克思异化社会劳动共产主义分类:读书※转载阅读是最大的乐趣2006-12-17 11:5505年6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它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异化劳动”这把锋利的武器,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对共产主义图景做了基本描述。
事实上,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人道主义思潮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产生,并经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不同诠释而日趋丰富;“异化”的概念则最早出自黑格尔哲学体系,费尔巴哈借用这一名词,并使它具有新的含义。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仍带有黑格尔思想的痕迹,同时又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所以仍主要着眼于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去思考社会,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去分析问题。
但是,马克思克服了其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使之成为分析和揭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工具,从而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联系上,达到了前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从对当时的经济现状研究和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开始的。
在《第一手稿》的开始,马克思就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而揭示了工人是如何降低为最贱的商品的: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竞争的必然結果是资本在少数人少中积累起來,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他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間,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別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沒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现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而马克思跳出国民经济学所局限的表面现象,找到了这把钥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马克思主要谈论的问题是工人工资的问题,那么?工资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工资对于工人,是自我劳动的合理报酬,还是资本家剥削的一种形式,或者说,对于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所得利润的损失,还是与之相反促进了其利润的增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工资)的相关论述如下:(1)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2)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
一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3)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
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4)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数据的价格远为稳定。
两者往往成反比。
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价格提高而提高。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
在物价便宜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数据价格下降而下降。
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5)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6) 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
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
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
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7)资本的积累扩大分工,而分工则增加工人的人数;反过来,工人人数的增加扩大分工,而分工又扩大资本的积累。
一方面随着分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
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在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致。
同时,由于单靠劳动为生者阶级的人数增加。
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因而他们的价格也降低了。
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的这种状况达到了顶点。
(8)工资的提高在工人身上引起资本家般的发财欲望,但是工人只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满足这种欲望。
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因而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某种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
同样,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
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
最后,正像资本的积累增加工业的数量,从而增加工人的数量一样,由于这种积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出更大量的产品;于是发生生产过剩,而结果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9)“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极低。
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工资缩减到仅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合,所以这个人数不能再增加了。
”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
(10) 关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还应指出,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说来,可以由劳动时间总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工资的提高和商品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11)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
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以及不是为了繁衍人类而是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
懒惰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都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忙碌的资本家的利润甚至于两倍于货币利息,而剩余部分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部分,只有这么多:如果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必定要饿死。
(12) 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1)因为工资的提高可以由劳动时间量的减少和上述其它后果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2)因为对社会来说全部总产品就是纯产品,而区分纯产品对私人来说才有意义。
(13) 按照理论,地租和资本利润是工资的扣除。
但在现实中,工资却是土地和资本让给工人的一种扣除,是从劳动产品中给工人、劳动所打的回扣。
(14) “出卖劳动的工人人口,不得不满足于产品的最微小的一份......”(15) “既降低了劳动的价格,同时也降低了劳动的报酬;它造就了工人,却贬低了人。
”(16) “…长官(注:资本家)对自己的部下没有任何好意。
在他们眼中,这些部下不是人,仅仅是以尽可能少的花费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的生产工具。
这些日益密集的工人群众甚至没有信心会有人经常雇用他们;把他们集合起来的工业只是在它需要他们时才让他们活下去;而一旦能够撇开他们,它就毫不踌躇地抛弃他们;于是工人不得不按照人家同意的价格出卖自己的人身和力气。
加在他们身上的劳动,时间越长,越令人痛苦和厌恶,他们所得的报酬也就越少;可以看到有些工人每天连续紧张劳动十六小时,才勉强买到不致饿死的权利。
”(17)劳动是资本的要素,是资本的费用,因而,工资是资本的牺牲。
(第三手稿)(18)因此,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工人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的程度。
因此,工资就与其它任何生产工具的保养和维修,与资本连同利息的再生产所需要的一般资本的消费,与为了保持车轮运转而加的润滑油,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
可见,工资是资本和资本家的必要费用之一,并且不得不超出这个必要的界限。
因此,英国工厂主在1834年实行新济贫法以前,把工人靠济贫税得到的社会救济金从他的工资中扣除,并且把这种救济金看作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做法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第三手稿)2. 资本的积累的方式什么?(1)“商品加工越多,商品越变成加工对象,商品价格中分解为工资和利润的部分就比分解为地租的部分增长的越大。
随着商品加工的进展,不仅利润的数目增大了,而且每个后来的利润总比先前的利润大,因为产生利润的资本〔IV〕必然越来越大。
雇用织工的资本必然大于雇用纺工的资本,因为前一种资本,不仅要补偿后一种资本和利润,而且要支付织工的工资,而利润必定总是同资本保持一定的比例的。
”(第1卷第102-103页)由此可见,在对自然产品加工和再加工时人的劳动的曾价,不是使工资增加,而是一方面使获利资本的数额增大,另一方面使每个后来的资本比先前的资本大。
(2)“资本的增加使工资提高,但由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又有使资本家利润减少的趋向。
”(斯密,第1卷179页)(3)只有当资本增加而且分散在许多人手中的时候,竞争才有可能。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积累才可能出现许多资本,因为资本一般只有通过积累才能形成,而多方面的积累必然转化为单方面的机类。
各个资本之间的竞争扩大各个资本的积累。
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只要听任资本的自然趋向,积累一般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资本的这种自然使命恰恰是通过竞争来为自己开辟自由的道路的。
(4)资本的增长和大量资本的存在以一国财富的日益增进为前提。
“在财富达到极高程度的国家,普通利润率非常低,从而这个利润能够支付的利息很低,以致除了最富有的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靠利息生活。
因此,所有中等有产者都不得不自己使用资本,经营一种实业,或参与某种商业。
”(斯密,第1卷第〔196〕-197页)(5)因此,小资本家必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1)他由于已经不能靠利息生活而把自己的资本吃光,从而不再做资本家;(2)亲自经营实业,比富有的资本家贱卖贵买,并且支付较高的工资;因为市场价格由于价定的激烈竞争已经很低,所以小资本家就陷于破产。
相反,如果大资本家想挤掉小资本家,那末,与小资本加相比,他拥有资本家作为资本加所具有的对工人的一切优越条件。
对他来说,较少的利润可以由大量的资本来补偿;他甚至可以长久地容忍暂时的亏损,直至小资本家破产,直至他摆脱小资本家的竞争。
他就是这样把小资本家的利润积累在自己手里。
(6)与较小的资本加相比,在大资本积累时,一般还发生固定资本的相应的集中和简化。
大资本家为自己采用某种对劳动工具的组织方法。
(7)“四十五年来英国的棉纺织品价格平均降低11/12,并且根据马歇尔计算,相同数量的制品,在1814年需要付16先令,而现在只值1先令10便士。
工业产品的大落价既扩大了国内消费,也扩大了国外市场;因此,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工人人数在采用机器以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从4万增加到150万。
〔XII〕至于工业企业家和工人的收入,那末由于厂主之间的竞争加剧,厂主的利润同他们供应的产品量相比必然减少了,在1820-1833年这一期间,曼彻斯特的工厂主在每匹印花布上所得的总利润由4先令11/3便士减少到1先令9便士。
但是,为了补偿这个损失,生产量更加增大了。
(8)“假定一个工人的日常劳动每年给他平均带来400法郎,而这个数目足够一个成年人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那末,这等于说,一个每年拥有2000法郎利息、地租、房租等等收入的所有者在间接地迫使5个人为他劳动;10万法郎则表示2500人的劳动。
”(同上,第412-413页)从而,3亿法郎(路易-菲利普)表示75万工人的劳动。
(9) 当资本和地产掌握在同一个人手中,并且资本由于数额庞大而能够把各种生产部门结合起来的时候,资本的积累日益增长,而资本间的竞争日益减少。
3.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的实质是什么?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的异化的结果是什么?(1)什么事异化劳动:1)让我们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吧: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2)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