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牛博士
中科大少年班目前为止出过多少大牛

中科大少年班目前为止出过多少大牛?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的倡导下,领导人给予大力支持,中国科大创建少年班并招收了第一批21名学生,平均年龄14岁,最小的11岁,这期就包括当时大名鼎鼎的宁铂、谢彦波等少年。
2014年的时候,做过一个统计,中科大少年班36年走出202位教授。
106人美国任教就职“境外大学的教授”指的是担任终身教职序列或终身教职助理教授以上的学者;“少年班教授”在美国人数最多,有106人。
中科大少年班37年来共毕业2910名本科生,90%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其中19%供职于科教界,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其中2人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7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5人当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另有72%活跃在企业界、金融界,在世界500强任职的约35%,对于到目前为止仅仅不到3000人的毕业生总人数来说,这样的人数还不如现在一所普通大学一年的毕业学生数,而仅仅这些毕业生,其中的大多数已经都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高端成材率相比于一般高校而言实在是高的惊人。
“少年班教授”们执教的学科涵盖物理与力学、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气与自动化、化学、地球与环境、机械工程等诸多领域。
2012年,少年班两位校友骆利群(81少)、庄小威(87少)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骆利群同时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骆利群院士:1981年初中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大少年班。
1985年,他被中科院生化所免试录取为研究生,1986年1月获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1987年8月CUSBEA 赴美留学,在美国Brandeis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6月获博士学位。
1987年起骆利群先后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神经元》《神经科学》《基因与发展》《细胞》《自然》等世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199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Sloan奖。
2001年,他任美国《神经元》杂志副主编。
中国首批文科博导和博士生名单公开你认识哪些大牛

中国首批文科博导和博士生名单公开!你认识哪些大牛?时至今日,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者已逾50万人,导师亦数以万计。
然而是否已经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已经全面超越了那一代的前辈?特别整理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中文科学者全名单,这些教授多已经故去,哲人其萎,唯愿后世继之。
北京大学(23名)中国哲学史:张岱年教授现代外国哲学:洪谦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枬森副教授美学、英语语言文学:朱光潜教授逻辑学:王宪钧教授外国经济思想史:陈岱孙教授中国经济史:陈振汉教授法学理论:陈守一教授国际经济法:芮沐教授国际法:王铁崖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王瑶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吴组缃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周祖谟教授现代汉语:朱德熙教授汉语史:王力教授英语语言文学:李赋宁教授、杨周翰教授德语语言文学:杨业治教授印地语语言文学:季羡林教授考古学:宿白教授中国古代史:邓广铭教授、周一良教授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史:侯仁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9名)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肖前教授中国哲学史:石峻教授政治经济学:宋涛教授世界经济:吴大琨教授货币银行学:黄达教授统计学:戴世光教授中共党史:胡华教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高放副教授中国古代史:戴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10名)世界经济:陶大镛教授教育基本理论:王焕勋教授中国教育史:毛礼锐教授、陈景磐教授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教授中国现代文学:李何林教授中国民间文学:钟敬文教授汉语文字学:陆宗达教授史学史:白寿彝教授中国古代史:何兹全教授北京外国语学院(2名)英语语言文学:王佐良教授、许国璋教授中央音乐学院(1名)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廖辅叔教授南开大学(5名)中国经济史:傅筑夫教授世界经济:滕维藻教授侗傣语族语言文学:邢公畹教授中国古代史:郑天挺教授世界地区史、国别史:吴廷璆教授吉林大学(3名)政治经济学:关梦觉教授考古学:于省吾教授中国古代史:金景芳教授东北师范大学(2名)中国古代文学:杨公骥教授世界古代史:林志纯教授复旦大学(9名)外国哲学史:全增嘏教授政治经济学:蒋学模教授中国古代文学:赵景深教授中国各体文学:朱东润教授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教授汉语史:张世禄教授中国古代史:杨宽教授世界古代史:周谷城教授历史地理:谭其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6名)中国哲学史:冯契教授世界经济:陈彪如教授教育基本理论:刘佛年教授发展心理学:左任侠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徐震堮教授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吴泽教授南京大学(7名)中国古代文学:程千帆教授英语语言文学:陈嘉教授、范存忠教授法语语言文学:何如教授中国古代史:韩儒林教授世界地区史、国别史:蒋孟引教授专门史:王绳祖教授南京师范学院(1名)中国古代文学:唐圭璋教授扬州师范学院(1名)中国古代文学:任中敏教授江苏师范学院(1名)中国古代文学:钱仲联教授厦门大学(1名)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傅家麟教授山东大学(2名)中国古代文学:肖涤非教授中国古代史:王仲荦教授武汉大学(6名)现代外国哲学:江天骥教授世界经济:吴纪先教授国际法:韩德培教授汉语史:黄焯教授中国古代史:唐长孺教授世界近现代史:吴于廑教授华中师范学院(2名)中国近现代史:章开沅教授历史文献学:张舜徽教授中山大学(5名)中国各体文学:王起教授汉语文字学:容庚教授、商承祚教授英语语言文学:戴锱龄教授文化人类学:梁钊韬教授四川大学(3名)中国文学批评史:杨明照教授考古学:徐中舒教授中国古代史:徐中舒教授、缪钺教授云南大学(1名)中国民族史:方国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1名)历史地理学:史念海教授西北师范学院(1名)教学论:李秉德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名)人类学:吴汝康研究员、裴文中研究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1名)心理学:潘菽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29名)中国哲学史:任继愈教授外国哲学史:王玖兴研究员、贺麟研究员逻辑学:沈有鼎研究员、周礼全副研究员美学:李泽厚研究员宗教学:王明研究员、马学良教授政治经济学:于光远研究员、许涤新研究员中国经济思想史:巫宝三研究员中国经济史:严中平研究员工业经济:马洪研究员农业经济:詹武教授商业经济:刘明夫研究员基本建设经济:薛葆鼎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唐弢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吴世昌研究员、余冠英研究员语言学:傅懋勣研究员现代汉语:吕叔湘研究员、李荣研究员英语语言文学:卞之琳研究员法语语言文学:罗大冈研究员德语语言文学:冯至研究员史学史:尹达研究员考古学:夏鼐研究员中国近现代史:李新研究员、黎澍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所(3名)戏曲历史及理论:张庚研究员美术历史及理论:王朝闻研究员中国音乐史:杨荫浏研究员新中国(文科)各学科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名录1983年5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共授予18人博士学位。
中国岩石力学大牛

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1],男,1937年10月生,江苏昆山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
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工程前身)工程兵工程系毕业后去苏联深造,1965年古比切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院长等职。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岩土力学与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钱七虎一直致力于防护工程及军事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防护工程的研究中,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率先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防护工程领域。
以他为主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全军工程兵发展趋势动态模型》和我国确定人防工程防护标准的若干模型,开创了我军工程兵工程保障及我国人防工程领域的软科学研究。
在完成我国一系列防护工程科技攻关中,成功地研制出柔性帆布工事大挠度大变形的抗爆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地下飞机库大跨度钢和钢筋混凝土防护门有限元理论分析。
他带领的课题组设计了我国跨度最大。
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库防护门,主持了世界最大当量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程实践。
在防护工程及有关领域里,有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l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主要专著有《民防学》、《有限单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和《防护结构计算原理》等4部,著有《核爆炸条件下浅埋结构荷载理论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等论文40余篇。
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满潮,男,1956年5月出生,院长,教授、博导。
国内外干细胞牛人简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每个领域都有取得杰出成就的成功人士,他们也是后生崇拜学习的偶像。
科研领域也不例外。
作为目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干细胞,该领域的大牛都有谁?他们都在做什么?笔者总结了一下这个领域的牛人,分为国际篇、华人篇和国内篇三部分介绍。
本文仅代表笔者的个人观点,欢迎补充。
7 s2 z3 p- Z5 f. {) w/ n: l5 ]) ]3 ], I' c! f一、国际篇( Z2 S! S; q5 t, K& F) [+ S2 b! m2 L& u6 t. w8 s) j2 p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 n5 D& A- m% v- Z5年前,提起Shinya Yamanaka,可能只有做胚胎干细胞的人略有耳闻,而现在他的名字在科研领域可谓是家喻户晓。
虽然在iPS之前,他也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工作,如发现Nanog 和Eras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的作用(2003,Cell;2003,Nature),但这些跟iPS相比,再好的工作光芒都会被掩盖,即使是CNS(Cell,Nature,Science)级别的工作。
传统的观点认为核移植是获得个体特异的多能干细胞的主要途径,但该方法技术难度高,成功率低,至今没有获得人的核移植胚胎干细胞。
笔者至今仍记得2007年初(刚进实验室)看到Shinya Yamanaka于2006年发表在Cell上关于iPS的论文时的兴奋心情。
我立刻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虽然他们最初的结果并不完美,当时获得的iPS细胞按现在的标准只能算是半成品,因此部分人对这项工作的看法是半信半疑。
直到一年后,Shinya Yamanaka和Rudolf Jaenisch 同时在Nature上报道获得可以生殖系传递的iPS细胞,基本上打消了人们对这个发现的质疑,而随后越来越多的工作进一步证实这个发现。
虽然这两年内他的产出不多(2010年有分量的工作只有一篇PNAS),但仅凭2006年那篇论文已经使他成为诺贝尔奖最热门的候选人。
施一公:“大牛”科学家的舍与得

气 。虽然 ,他 大学期 间并 不确信 自己今后会从事 生命 学创建 了 自己独立 的实验 室 ,开始 了对 细胞凋亡 机理
定 了 “癌 症 发 生 和 细 胞 凋 亡 ” 这 个 研 究 方 向 。 因 为 在
这 一领域 的贡献 ,2003年 ,年仪 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
清 华 才 子 在 美 登 上 巅 峰
球 生物学 界享有盛 名的 “鄂 文西格 青年科 学家奖” ,
并成 为普林斯 顿大学分子 生物学 系历史上最年轻 的终
2017年 9月 9 日下午 ,有 “中国版诺 贝尔 奖” 之称 的第 二届 “未 来科学大 奖”在北 京揭 晓。清华大学教授 、 结构 生物学 家施 一 公获得 “生命 科 学 奖” ,奖金 为 100 万美 元。从 奥数 一等奖 到清华保 送 生再 到普林 斯顿讲 席 教 授 ,最 后成为著名 的生物 学家,出任清华 大学副校长 , 施一公 的履历令 人惊 叹。 聚光灯 下 ,他是 无数 中国学子 顶礼膜 拜 的学术偶像 ,然 而知识 分子 的秉 性使 他 更愿 意 躲进 寂 寞清冷 的实验 室里。至于其 中的舍 与得 ,这位 “大 牛 ”科学 家早 已在心 中做 出答案 。
中分 获一 、二 等奖 ,他 获得 保送 资格。起初 ,
施 一公 最初想读的是北大物理系 ,他认为 “那
是 最 聪 明 的人 的选 择 ”。然 而 ,当清华 大 学
的招生 老 师 向他形 容 “21世 纪是 生命 科学 的
世纪 ”时 ,他觉得这个学科 “听起 来很 牛” ,
加 之 他一 向敬 仰 机械 专业 出身 的父亲 ,对 清
华 有感 情 ,最 终选 择 了清 华 ,成 为 清华 大 学
生物系复系后 的首届本科生 。
中科大统计学博士

中科大统计学博士
摘要:
1.中科大统计学博士简介
2.中科大统计学博士的培养方向
3.中科大统计学博士的就业前景
4.中科大统计学博士的学术成果与贡献
正文:
中科大统计学博士,全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统计学博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开设的一门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该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统计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需求。
中科大统计学博士的培养方向主要包括:统计理论、统计方法与应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学等。
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掌握扎实的统计理论知识,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中科大统计学博士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等领域从事统计分析、数据挖掘、风险管理、科研与教学等工作。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科大统计学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中科大统计学博士在学术成果与贡献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他们不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在统计学及相关领
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中科大统计学博士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学术价值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中科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方向

中科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方向
中科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术界:许多博士研究生选择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继续深耕自己的学科领域,推动科学的发展。
2. 企业界:许多中科院的博士研究生也选择加入企业,从事相关的研发、创新和技术咨询工作,为企业解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3. 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在国家、省市政府部门以及公共机构中,博士研究生可以从事相关的政策制定、科研规划、科技管理等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4. 创业和创新:一些博士研究生选择创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
5. 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一些博士研究生也选择加入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或国际科研机构,从事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科技合作等工作,参与全球性的科研和创新活动。
请注意,不同的博士研究生专业和兴趣会对就业方向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人的兴趣、能力和机遇也会对就业方向有所影响。
总的来说,中科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
具备深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各个领域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博士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

中科院大牛博士是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一、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我是学自然科学的,平时确实需要不少外文文献,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等。
虽然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已经不算少了。
但是有时还会碰到查不到的文献,而这些文献的数据库我们所在研究所或大学又没有买,怎么办?我基本通过以下向个途径来得到文献。
1.首先在Google 学术搜索里进行搜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当然这只是碰运气,不是万能的,因为我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也算是得到全文文献的一条途径吧。
可以试一下。
2.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 里搜索(不是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顺便推销自己吧。
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
甚至可以下到那个作者相近的内容的其它文章。
如果文献是由多个作者写的,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以此类推。
用文章的title来搜索,是因为在国外有的网站上,例如有的国外大学的图书馆可能会把本校一年或近几年的学术成果的Publication 的PDF全文献挂在网上,或者在这个大学的ftp上也有可能会有这样类似的全文。
这样就很可能会免费下到你想要的全文了。
3.如果上面两个方法都没有查到你要的文献,那你就直接写邮件向作者要。
一般情况下作者都喜欢把自己的文献给别人,因为他把这些文献给别人,也相当于在传播他自己的学术思想。
下面是本人向老外作者要文献的一个常用的模板:Dear Professor ×××I am in ×××Institute of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 am writing to request your assistance. I search one of your paper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中科院大牛博士是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的(好习...
转载自:J&J/奋斗转载于:今天 16:21 | 分类:天下杂侃阅读:(0) 评论:(0)
1.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我是学自然科学的,平时确实需要不少外文文献,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
虽然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已经不算少了。
但是有时还会碰到查不到的文献,而这些文献的数据库我们所在研究所或大学又没有买,怎么办?我基本通过以下向个途径来得到文献。
1.首先在Google学术搜索里进行搜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当然这只是碰运气,不是万能的,因为我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也算是得到全文文献的一条途径吧。
可以试一下。
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从Google学术搜索中,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Google学术搜索中会显示出你搜索文章的引用次数,不过这个引用次数不准确,但是从侧面反应了这篇文章的质量,经典文章的引用次数绝对很高的.同时如果你用作者进行搜索时,会按引用次数出现他写的全部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哪些文章比较经典,在没有太多时间的情况下,就可以只看经典的.
2.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里搜索(不是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顺便推销自己吧。
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
甚至可以下到那个作者相近的内容的其它文章。
如果文献是由多个作者写的,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以此类推。
用文章的title来搜索,是因为在国外有的网站上,例如有的国外大学的图书馆可能会把本校一年或近几年的学术成果的Publication的PDF全文献挂在网上,或者在这个大学的ftp上也有可能会有这样类似的全文.这样就很可能会免费下到你想要的全文了.
3.如果上面两个方法都没有查到你要的文献,那你就直接写邮件向作者要。
一般情况下作者都喜欢把自己的文献给别人,因为他把这些文献给别人,也相当于在传播他自己的学术思想。
下面是本人向老外作者要文献的一个常用的模板:
Dear Professor ×××
I am in ××× Institute of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s. I am writing to re quest your assistance. I search one of your papers:。
(你的文献题目)
but I can not read full-text content, would you mind sending your papers by E-mail? Thank yo u for your assistance.
Best wishes !(or best regards)
×××
本人的经验是讲英语的国家的作者给文章的机率会大,一般你要就会给,其它不讲英语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作者可能不会给。
出于礼貌,如果你要的文献作者E-mail给你了,千万别忘记回信致谢. 4.最后一种方法其实大家都熟悉,就是发贴在小木虫上求助。
我还用另一种方法,就是直接让我所在的研究所图书馆的管理员帮我从外面的图书馆文献传递。
不过有的文献可能是要钱的。
一页0.3元,由于我们看文献的钱都是由课题出,所以也就不太考虑钱的问题了。
2.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
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学会分析、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立足于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技能.提高自己在当今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我们科研人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时时刻刻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了解最新的科研文献,但是对于我们常用的数据库,我们又不可能每天都去访问一次数据库来查看是否有最新的文献出来,而对于许多国外的数据库.文章的出版效率非常高,有的是每周出几篇新的文章,有的是每半月出一次,还有一月出一次的,所以大家发现很难有精力保持每天都去浏览数据库.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国外的数据库有个很好的服务功能就是如果你在其数据库的网站上注册了邮箱,数据库就会自动在每期有新的文章出来时把文章的内容及链接发到你的邮箱里,直接通知你.这样就对我们获取到最新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以Elsevier为例,在数据库网站上有"Alerts"点点击进入,要求你输入"User Name"和"Password",这是对已经注册了邮箱的人进行的.如果你还没有注册,同样会看到右边有一行英语"If not, Register Now. It's FREE and allows you to"这时点击右边的"Register Now",就可以进入进行注册,选择你要求的期刊以及你所研究的领域等等,当然还要填好你接受邮件的邮箱,注册成功后,以后就可以收到最新的文献了,同时你可以随时修改你的接受邮件的邮箱.不仅是象Elsevier这样的数据库有这个功能.几呼所有的外文数据库都有"Email-Alert"这一功能.大家可以试试.
3.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其实做科研,不看文献要做好科研,可以说一点可能都没有。
只有广看论文,深入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响当当的文章出来。
读文献一定不要心浮气躁,
或者就是想着混个毕业。
相反我们要沉下心来,大量阅读文献,在读的过程中有的文献看懂了,但是看不懂的文献也可能会居多。
看懂的认真学习借鉴,看不懂的深入探索,实在不行就暂时放下,过一段时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慢慢也就弄明白了一些。
即使还是看不懂,但是心里知道有那么回事,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做了铺垫。
另外千万不要只是为看文献而看文献,我们看的目的是为了能为我们自己的科研所用,所以看的过程中一定要和你自己的数据相结合,当看完一篇文献后,要好好总结,如果用自己的数据,又该怎么样解释。
还有一些牛刊物上的文章,不但要学习文章里面的知识,还要学习牛人写文章的文风。
好的文章肯定会有好的文风,这些都是我们将来写文章要学习的。
另外相信很多搞科研的同行会有个感觉,就是看过的文献,如果只是做做标记,划下划线,还是很容易忘记,过段时间要查询起来也费事。
尤其是看过的文献有几百,上千篇时,虽然可以归类整理,但效果还是不好。
我建议大家边看一篇文献时,边打开word文档,边整理文章出彩和重要的部分,然后复制过去,标上文献的标题和作者等相关信息,把每一类文献归为一组。
方法操作简单,将来要查询和反复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尤其在写文章时,相关文献及其亮点都一目了然。
这个方法积累久了,对提升写作和阅读都有很大帮助,除了这样,我还有时把一些很经典的段落或都语句翻译成中文,专门整理在一个本本上,这样不但在以后写文章时直接拿出来看,省事省时间,还能锤炼英汉互译的能力,很有利于以后你和老外交流时的口语表达。
最后,请大家始终记住,我们查文献都是为了科研,千万不要只查不看,费了那么大劲查到了就一定要看完.就算是你大概的看了一下也是有用的.同样对科学问题要辩证的看待,文献上别人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不要迷信权威.
“科学本身是人类的一种实践。
科学研究是一个思考过程。
科学行动则是推行某种思考过程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检验这些思考过程的有效性,进而修正和改善这些思考过程,以期达到最高的认识。
像一切科学实践一样,科学的判断力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信仰和情绪。
我们中间的许多人,或者说我们全体,在我们的专业经历中,都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科学工作者应当有虚怀若谷的精神,敢于摒弃先入之见,敢于摆脱对错误思想感情上的依附。
”
后记:这篇文章里说的方法我都用过,确实如此,要想有收获就要有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