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用)
第一章绪论
掌握内容:各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熟悉内容:儿科学概念,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了解内容: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
第二章生长发育
掌握内容:体格生长,包括:体重、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公式、测量方法及异常临床意义;身长:出生身长、计算公式、测量方法、上下部量的概念及各年龄特点,身长常的临床意义;坐高、头围、胸围、腹围的发育,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的临床意义。
各系统生长:(1) 骨骼发育:头颅骨发育,脊柱的发育,长骨的发育。(2) 牙齿的发育:乳牙、恒牙。(3) 生殖系统发育;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发育。
熟悉内容: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神经心理发育中感知、运动发育、语言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
了解内容: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素。
思考题:
(1) 何谓新生儿期?婴儿期?各期有何特点?前囟异常的临床意义?
(2) 体格生长的具体指标有哪些?体重如何计算?
(3) 骨化中心有多少个?何时出现?何时出齐?
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
儿童保健
掌握内容:小儿计划免疫程序。
熟悉内容: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了解内容:儿童各年龄时期的保健重点。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1、儿科病史及体格检查
掌握内容:儿科病史的询问内容。
熟悉内容:儿童体格检查的方法。
了解内容:儿科体格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掌握内容:儿科药物治疗原则。
熟悉内容:儿科饮食治疗、心理治疗原则。
了解内容:儿科护理原则
第五章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
1、小儿营养基础
掌握内容:小儿各年龄对能量和水需要量。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
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研究制定。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教学内容】
一、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二、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基础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临床特点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自学内容】围生期概念及特点与保健重点。【见习内容】
儿童体检观察各年龄分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第二章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
义。熟悉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四、了解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教学内容】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儿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
3、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能够制定合理的儿童保健计划。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儿童生长发育: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生长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方法等。
2、儿童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3、儿童保健计划: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保健重点、疫苗接种和定期体检等。
4、儿科学前沿知识:包括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与饮食、环境与儿童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
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加医院儿科实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儿科学
英文名称:Pediatric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32学时)
学分:6.0学分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
建议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8版,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
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教学大纲
理论课时分配表
章节内容理论课时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生长发育 2
第三章儿童保健 2
第四章液体疗法 4
第五章小儿营养与喂养 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总论 2 新生儿肺炎 1
胎粪吸入综合征 1
新生儿黄疸 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2
第八章21-三体综合征 2
第九章支气管哮喘 2 风湿热 1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1
第十章麻疹 2 水痘 1
流行性腮腺炎 1
结核病总论 1
原发型肺结核 1
结核性脑膜炎 2
第十一章小儿腹泻 4
第十二章上呼吸道感染 1 急性支气管炎 1
肺炎 2
第十三章先天性心脏病 4
第十四章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1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1
肾病综合征 2
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总论 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
第十六章化脓性脑膜炎 2
第十七章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2 性早熟 2
第十八章小儿急性中毒 2
合计66学时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第二章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了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
第三章(1)儿童保健
目的要求
掌握各年龄期保健的原则;
了解小儿保健组织结构、托幼机构管理及保健的具体措施;
了解小儿的预防接种。
第四章(2)液体疗法
目的要求
熟悉小儿体液平衡及分布的特点;
了解小儿水电解质失调的病理生理变化及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儿科学》九版教学大纲临床医学
《儿科学A》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儿科学(Pediatrics)
课程编码:ZBW02025 适用学生:临床医学
学分:4.5 总学时:77学时
预修课程: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实验学时:26学时
二、课程简介
[课程知识要求]:儿科学基础和各系统疾病为知识点,同时部分章节内容与《内科学》病名相同,但是侧重于阐述该疾病在儿科的特殊情况。儿科学基础部分涵盖发育儿科学和预防儿科学内容,包括绪论、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诊治原则。绪论阐述儿科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生长发育主要包括体格生长、心理发育、发育行为与心理异常等;儿童保健突出“预防为主”在小儿时期的重要性;儿科疾病诊治原则强调儿科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记录的内容、程序、方法以及分析判断等方面与成人的差别,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各系统疾病主要包括临床儿科学内容,已派生出各种专业分支如心血管学、血液学、神经病学、肾脏病学、围产医学、新生儿学、内分泌学和遗传学等。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对课本中有关内容进行整合,主要介绍儿童营养与喂养、肥胖与营养不良、VitD缺乏性佝偻病、新生儿总论、新生儿呼吸相关疾病、新生儿黄疸相关疾病和新生儿感染相关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其代表、小儿免疫与免疫性疾病、小儿病毒感染与结核病概述、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肺炎、支气管哮喘及其临床进展、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炎与肾病综合征、营养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等。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
Pediatrics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143L06C 学分:4 周学时:4 总学时:51 开课学期:
开课学院:医学院
{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课程、诊断学、外科学总论
网络课程地址:
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
'
二、课程简介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本课程主要按课堂讲授方式上课。教学的宗旨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预防保健措施和掌握各类儿科常见和急、危重症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儿科疾病诊治的临床思维方法,临床技能和儿科新知识和新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其实践环节能增强学生对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初步了解,为日后学习和从事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奠定基础。通过学生深入病房,亲自接触病人,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了解各种化验情况和诊断与治疗等,使学生对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治原则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原则。
三、教学目标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临床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启发式讲授及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具备对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改善小儿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儿童健康的医学专业技术基本能力;
使学生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405B7
课程名称:《儿科学》(Pediatrics)
课程性质:考查课
理论学时:20学时
学分:1学分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适用专业: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参考教材:王卫平主编《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的一门二级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喂养方法、儿童保健知识、新生儿疾病、营养性疾病和各系统疾病的诊治及预防等内容。在儿科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儿科学是一门必修考查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儿童时期的特点及各种常见病,更好的解决在儿童口腔疾病诊治遇到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需要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知识作基础;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专业学科相互交错联系,共同构成临床医学的大体系。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卫平主编的第八版《儿科学》教材配套使用,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见习、自学、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时20学时。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考核
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形式为理论考试。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
前言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个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
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儿科学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基础、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使用,学生学习时要按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对要掌握的内容能做到深刻理解、融汇贯通,对熟悉的内容则要求理解概念及意义。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五年制学生,全部课程为53学时,其中课堂讲授为33学时,见习为20学时。采用第六版《儿科学》教材,主编杨锡强,易著文。
一、绪论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儿科的特点。
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
三、主要内容
1、一般介绍儿科的范围和任务。
2、重点讲解儿科的特点,分基础与临床讲述。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及免疫方面,后者包括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方面。
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思考题
儿科年龄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二、小儿生长发育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2、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包括测量方法,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绪论
儿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本科目旨在培养学生对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掌握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儿童保健和健康管理的水平。
第二部分:儿科学基础知识
1. 儿童生理学
- 婴儿生长发育特点
-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
- 儿童心肺功能特点
2. 儿童病理生理学
- 儿童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儿童各系统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第三部分: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
1. 儿童传染病
-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 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 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支气管扩张症、哮喘等慢性疾病的管理3.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
- 胃肠炎、肝炎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脂肪肝、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预防和处理第四部分:儿童保健与预防
1. 婴幼儿养育与喂养
-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 婴儿辅食添加的时间和食材选择
2. 接种与预防
- 婴幼儿疫苗接种计划
-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第五部分:课程实践教学
1. 临床实习
- 儿科学临床技能培训
- 儿科病房和门诊实践操作
2. 病例讨论
- 典型病例讨论与分析
- 临床问题解决方案探讨
结语
儿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对培养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
大纲的学习和实践,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儿
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未来的医疗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愿每位
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儿科医生,为孩子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2024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
儿科护理学是指针对儿童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护理学科。它以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为基础,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为主要任务,综合运用生物医学知识、护理技术以及心理社会护理等,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大纲(一),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常见儿童疾病、儿童心理护理、儿童营养护理和家庭教育等五个大点。
正文:
一、儿童生长发育
1. 儿童生理特点
2. 儿童生长曲线和发育指标的评估
3. 儿童身体和精神发育的观察方法
4. 儿童发育异常的识别和干预
5. 儿童生长发育与护理的关系
二、常见儿童疾病
1. 儿童感冒和发热的护理
2. 儿童腹泻和呕吐的护理
3. 儿童肺炎和哮喘的护理
4. 儿童心脏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护理
5. 儿童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的护理
三、儿童心理护理
1. 儿童情绪表达和沟通的特点
2. 儿童焦虑和恐惧的护理干预
3. 儿童分离焦虑和家庭护理
4. 儿童心理疾病的护理
5. 儿童心理护理的原则和方法
四、儿童营养护理
1. 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需求的关系
2. 婴儿喂养方式和母乳喂养的护理
3. 儿童膳食结构和营养评估
4. 儿童营养不良和肥胖的护理
5. 儿童饮食习惯的培养和健康促进
五、家庭教育
1. 儿童家庭护理的特点和原则
2. 儿童家庭环境的评估和改善
3. 儿童情感关系和亲子交往的护理
4. 儿童生活习惯养成和疾病预防的教育
5.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总结: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的五个大点:儿童生长发育、常见儿童疾病、儿童心理护理、儿童营养护理和家庭教育。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生理特点、疾病的护理干预、心理和营养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儿科学教学大纲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儿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旨在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本大纲将详细介绍儿科学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 技能目标
3. 情感目标
三、课程设置
1. 基础知识类课程
1.1 儿科学概论
1.2 儿科学基础知识
1.3 儿童生长与发育
1.4 儿童营养与食品卫生
1.5 儿童心理与行为发育
2. 专业技能类课程
2.1 儿科体格检查与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2.2 儿童急诊抢救技术
2.3 婴幼儿生命早期发展评估与干预 2.4 儿童免疫规划与疫苗接种
2.5 儿童重症护理技术
3. 临床实践类课程
3.1 儿科实习
3.2 儿科临床轮转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讲授
1.1 投影仪课件
1.2 视频播放
2. 病例讨论
2.1 讲师引导
2.2 学生参与
3. 病例演示
3.1 模拟患儿
3.2 学生操作
五、评价体系
1. 学习笔记
2. 课堂参与度
3. 实习评价
4. 考试成绩
六、结语
通过本儿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我们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儿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医学生,提高其对儿童疾病的认识与处理能力,为提高国家儿童医疗水平做出贡献。祝愿所有学员在儿科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
《儿科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
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涉及到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本文将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探讨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正文内容
一、儿科学简介
1.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儿科学教学目标
1.培养对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培养儿科学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
三、儿科学教学内容
1.儿童生长发育与发育评估
a.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b.儿童发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2.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a.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b.儿童常见非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3.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
a.儿童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b.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4.儿科急诊与危重病管理
a.儿科急诊常见疾病的救治策略
b.儿科危重病的监测与治疗
5.儿童精神发育和行为问题
a.儿童精神发育的阶段和特点
b.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
四、儿科学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a.讲授基本儿科学知识与理论
b.运用病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法加深学生理解
2.实践教学
a.儿科学临床实习
b.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实践
3.科研教学
a.儿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
b.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
五、儿科学教学评价
1.考核方式与工具
a.考试评估
b.实习报告和学术论文评审
2.教学质量评估
a.学生满意度调查
b.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
总结
本文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儿科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通过完善的儿科学教学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备儿科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水平。
儿科学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麻醉专业使用)
一、前言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它的服务对象是体格和智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小儿在解剖、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方面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其特点。儿科学自始至终贯穿动态和整体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高等医学院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儿科学第六版,参考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教学大纲的编写力求反映新编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
发性、适用性的特点,较详尽地突出教学重点,强调通过儿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
基础理论与技能,为医疗和科研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加
强对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进展、新技术,反映现代儿科学水平。讲
授疾病名称或专业术语时介绍外文名词,为学生提高阅读外文书刊的能力创造条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医学泵,麻醉专业、口腔系、预防医学系、护理系参考使用。本大纲只包括儿
科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大纲中所列病种包括课堂授课内容及自学诩容。儿科学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三个环节。根据教学计划,儿科学教学总时数为69
学时,课堂讲授54学时,临床见习15学时,临床实习没有计算在教学大纲内。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修改大纲难免有不适当或不足之处,恳望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教学大纲
【前言】
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研究制定。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二、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基础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临床特点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自学内容】
围生期概念及特点与保健重点。
【见习内容】
儿童体检观察各年龄分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第二章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熟悉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四、了解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包括:
(1)体重:详细讲解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体重增长规律、3条体重计算公式。
(2)身高:详细讲解出生身长、2岁前后身长增长规律、2~12岁身长计算公式、上部量与下部量的
意义及年龄特点。
(3)前囟、头围、胸围、上臂围:详细讲解测量方法与年龄特点、临床意义。
(4)骨骼:详细讲解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规律与年龄特点,1~9岁腕部骨化中心估算。
(5)牙齿:详细讲解出牙时间及顺序、2岁以内乳牙数目估算。
四、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五、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
六、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自学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智能发育、体格发育检查方法。
【见习内容】
看录像、示教及实践,内容为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的测量方法。
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计划免疫的内容与实施程序。
二、熟悉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了解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原则与重点。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原则与重点。
二、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掌握计划免疫的内容与实施程序。
【自学内容】
了解小儿保健组织机构与保健的具体实施。
【见习内容】
参加儿保门诊进行儿童健康检查及体格评价。
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分度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熟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
三、了解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
二、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
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分度诊断、治疗及预防。
【自学内容】
复习营养物质的作用。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分期、治疗与预防。
二、熟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三、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生理功能。了解甲状旁腺对维生素D、钙磷代谢的作用。
四、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维生素D的来源、生理功能、维生素D的代谢。甲状旁腺对维生素D、钙磷代谢的作用。
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分期、治疗与预防。
四、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自学内容】
复习生物化学中钙磷代谢、生理学中甲状旁腺作用。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本病病因与维生素D缺乏和甲状旁腺功能的关系。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与维生素D缺乏和甲状旁腺功能的关系。
二、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三、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鉴别诊断。
【自学内容】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治疗与佝偻病不同之处。
第六章青春期健康与疾病自学。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新生儿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新生儿的定义及各种分类的临床意义。
掌握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二、熟悉足月儿和早产儿、高危儿特点与护理。
三、了解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产儿的定义。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新生儿的定义及各种分类的临床意义。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二、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产儿的定义。
三、足月儿和早产儿、高危儿特点与护理。
【自学内容】
胎儿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可结合妇产科学有关内容复习。
【见习内容】
新生儿室见习足月新生儿、早产儿特点与护理。
新生儿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