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为何抛荒

合集下载

耕地抛荒产生的原因

耕地抛荒产生的原因

耕地抛荒产生的原因耕地抛荒是指农民放弃或停止使用块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行为。

它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耕地抛荒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自然因素是造成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灾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洪水、干旱、台风、地震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会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导致农民无法继续种植。

另外,地理条件限制了一些地区的农田可用性。

例如,山区、沙漠和沼泽地等地形特殊的区域难以进行农业开发,导致耕地无法利用。

人为因素也是耕地抛荒的原因之一、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土地被转移用于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被用于建设工厂、住宅区和公共设施等,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导致农民无法继续生产。

第二,经济利益的变化也是耕地抛荒的重要原因。

一些农民由于利润较少或无法在耕地上获得合理的收入,选择停止种植并将土地转换为其他用途,例如养殖、旅游开发等。

第三,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技术和机械化的进步也导致了耕地抛荒。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效果。

然而,这种进步也带来了不少老农技艺的衰退,使一些传统的种植方式逐渐被淘汰。

一些老农甚至把地租出去变成了地主,自己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以此获得收入。

第四,土壤质量下降也是耕地抛荒的原因之一、长期不当的农业耕作方式,如过度施用肥料和农药、滥用轮作、缺乏耕作措施等,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土壤质量下降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农民往往无法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种植。

最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耕地抛荒的原因之一、政府农业政策不健全,给农民提供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措施,导致农民缺乏发展动力。

此外,土地权属的问题也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为解决耕地抛荒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原因。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并完善农业政策,使农民能够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另外,需要提高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壤保育,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撂荒的自然原因

耕地撂荒的自然原因

耕地撂荒的自然原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部分农业用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成为了大面积的耕地撂荒的现象,其自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自然灾害影响耕地被自然灾害影响是造成耕地撂荒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例如,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出现,将会对农田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土地流失、作物死亡等问题。

同时,松土不良、土地容易结块、蓄水能力差等也会造成耕地地力下降,由此导致农作物歉收,最终使得农民被迫撂荒。

二、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造成耕地撂荒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由于过度的农业化学物质使用以及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土壤中污染物质浓度随之增加,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和生产。

一旦污染超过阈值,土地就会被判定为无法种植,不得不被撂荒。

此外,缺乏科学耕作和集约化管理,乱伐乱烧、酸碱度异常等原因也会使得农田被撂荒。

三、非农因素影响除了自然因素,一些非农因素也是造成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外流过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的迅速发展,已经占用了大量的农田用地,导致许多农村地区的农田被强行征收并撂荒。

同时,低效率的农业模式和农业科技落后也容易导致耕地被撂荒。

总之,耕地撂荒现象的出现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自然原因是最常见的因素之一。

各级政府和农业科研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建设,发掘耕地潜力,同时还应该减少土地的污染和非农用途的占用,使得农民能够在种植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作物的同时,也使得耕地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利用。

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其对策(论文)(推荐五篇)

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其对策(论文)(推荐五篇)

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其对策(论文)(推荐五篇)第一篇: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其对策(论文)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其对策2004年上半年舟山市结合春耕粮食生产检查,就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的耕地抛荒现象,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项调研。

根据调查情况,现对耕地抛荒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作粗浅探讨。

一、耕地抛荒现状据调查统计,当前全市耕地抛荒面积在5600公顷左右,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1.6%,其中全年性抛荒和季节性抛荒分别为430和5170公顷,分占抛荒总面积的7.68%和92.32%。

季节性抛荒各地普遍存在,主要是水田,集中在冬春季。

二、抛荒原因分析1、农业效益低造成抛荒农产品经常受结构性、暂时性和低水平过剩的影响,市场风险大,价格相对偏低,特别是水稻等粮食价格近几年持续下跌,并且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导致种田效益进一步降低。

据马岙镇北海村种粮大户王锡庆测算,2002年种水稻每公顷成本投入5250元,2003年上升到5700元,增8.6%,扣除成本净利润仅3000元左右。

普通农户种粮的效益更低,如计算自身劳力成本,实际无利润。

农业效益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耕地抛荒最根本的原因。

2、劳动力转移造成抛荒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比较缺乏,且各方面素质偏低,造成许多耕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

如金塘镇个私企业发达,大部分青壮劳力进企业工作,长期在外的有6000余人,该镇2004年春季抛荒面积近650公顷。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造成抛荒当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难以抵御旱、涝、风、病虫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程度,提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特别是耕作条件恶化、基础设施差的低洼田、沿山高田、靠海田等,易涝易旱易碱化,很大程度是”靠天收”,农民不愿耕种。

如2003年马岙镇因严重干旱造成近260公顷水田无法栽种晚稻。

农田抛荒解决措施

农田抛荒解决措施

农田抛荒解决措施引言农田抛荒是指农田长期荒芜、不再进行耕种的现象。

农田抛荒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农田资源,还导致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农民收入的减少。

为了解决农田抛荒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以保护农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农田抛荒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田无人耕种。

2.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导致农民劳动力无法满足耕种需求,从而导致部分农田闲置。

3.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大,很多农田无法有效流转到有意向种植的农户手中,从而造成农田抛荒。

影响分析农田抛荒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农村经济萎缩:农田抛荒导致农业产值下降,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2.农民收入减少:农田抛荒导致农民失去了耕种土地的机会,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3.农村人口流失:农田抛荒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流失的问题。

解决措施针对农田抛荒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加强土地流转1.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明确土地流转的权益和责任,降低流转成本,鼓励农民将闲置农田流转给有意向种植的农户。

2.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土地流转的有效进行。

推进农业机械化1.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机购置的财政补贴力度,降低农民购置农机的经济负担。

2.农机合作社:鼓励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集中购置农机设备,提高农机利用率。

3.农机租赁服务:发展农机租赁服务,提供给农民临时使用农机的机会,降低机械化水平低的地区的劳动力压力。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1.挖掘农田资源价值: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农田适宜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如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等。

2.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财政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3.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农产品的市场,增加农产品的销售额。

农村土地弃耕抛荒报告

农村土地弃耕抛荒报告

农村土地弃耕抛荒报告一、土地弃耕和抛荒的表现1.农村大量农田闲置,草木丛生,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

2.农民逐渐丧失了对土地的利用动力,土地逐渐废弃。

3.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农田无人耕种。

二、土地弃耕和抛荒的原因1.农村人口外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农田失去了有效的管理和耕种。

2.农民收益不高:农业产出多年来一直面临价格低、成本高的问题,农民的收益逐渐降低,导致对耕地的投入不足。

3.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人去城市工作,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来耕种土地。

4.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引发了很多自然灾害,造成了农田的损毁和无法耕种。

三、解决农村土地弃耕和抛荒问题的措施1.加大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农田资源的保护,禁止乱占农田或者滥用农田。

2.加强农村土地资本化: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增加农田的利用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耕地投入的积极性。

3.探索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鼓励农业合作社的成立,提供农业示范园和种植技术培训等支持,引导农民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生产方式。

4.引导农民发展多元经营: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农家乐等农业服务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土地利用的价值。

5.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要制定更加有利于农民的农村发展政策,提供土地流转的支持,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总结:农村土地弃耕和抛荒问题已经存在多年,给我国农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和贫困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农民、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参与。

只有通过加大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引导农民发展多元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才能逐步解决农村土地弃耕和抛荒问题,实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耕地抛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耕地抛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耕地抛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耕地抛荒是指一些农田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耕种使用或者停止耕种使用的现象。

其原因主要包括土壤退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流失、城市化进程等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土壤修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培训等对策。

首先,土壤退化是导致耕地抛荒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退化是指土壤的肥力下降,质量变差,无法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主要因素包括化肥过度使用、农药滥用、水土流失、自然气候变化等。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土壤修复的方法,包括有机改良、矿物添加、植被恢复等,以恢复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质量。

其次,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导致耕地抛荒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部分农村地区农业需求逐渐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田停止耕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耕地利用率。

此外,农业劳动力流失也是导致耕地抛荒的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到城市就业,导致农田耕种劳动力的短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农业劳动力培训的方法,通过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吸引他们回到农村从事耕种工作。

最后,城市化进程也是导致耕地抛荒的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导致耕地被转变为工业用地、住宅区等,从而导致农田的减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限制城市扩张的方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留农田,确保粮食安全。

综上所述,耕地抛荒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原因包括土壤退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流失、城市化进程等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土壤修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培训等对策,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地抛荒经济学问题

农地抛荒经济学问题

农地抛荒经济学问题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农地抛荒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和农民。

农地抛荒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

因此,探讨农地抛荒现象的原因并采取合适的措施解决该问题,对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地抛荒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收益水平较低。

许多农民的土地持有水平较小,土地的利用率也不高,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生产收入。

此外,由于农民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资金和技术条件也不足以支撑农业的生产发展,导致农民在收益和成本之间很难平衡。

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在利润不高的情况下选择将农地抛荒。

当然,农地抛荒也与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密不可分。

在政府政策方面,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政府投入不足,农民缺乏实际支持。

例如,政府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对农民给予的支持有限,导致农民缺乏发展商业农业等产业的资源和能力。

这使得一些农民觉得通过耕种农地获取生产收入的方法不再可行,因此选择将土地抛荒。

市场的变化也对农地抛荒现象产生了影响。

例如,城市化过程迅速加速,农地被征用后,农民很难再找到适合耕种的土地,导致土地资源的匮乏和耕种成本的上升。

此外,农民在卖出产品时遇到的价格歧视、不公平交易等问题也导致了农户收益水平的下降。

为了解决农地抛荒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经济资助力度,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的收益水平。

可以提供农民优惠的金融和土地支持,向农村地区推广先进技术和工程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益。

此外,还可以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商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契机和资源,提高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和盈利能力。

其次,政策制定者也需要关注城市化过程对农地抛荒问题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之间的交通设施不断增强,农村地区的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在大城市的市场需求有望增加。

政策制定者应在合理的时机、地点和方式上制定相关政策,将农产品市场流通机制做好,使农民获得更多且公平的价格。

耕地抛荒产生的原因

耕地抛荒产生的原因

耕地抛荒产生的原因
1.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
市用地不断扩张,大量的耕地被城市用地所取代,使得耕地资源减少,甚
至抛荒。

2.农民转产:由于现代城市化进程和科技发展,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
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些农民转行做生意、从事三产等非农业生
产和服务领域工作,导致部分耕地因缺乏耕种而被荒置。

3.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的市场供求是影响耕地耕种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需要一种特定的农产品,而市场上需求量太低,农民为了利润而“放弃”了某些符合生产条件的耕地。

4.生态环境破坏:一些耕地处于环境恶劣的地区,空气、水质、土地
污染严重,使得这些耕地不适合农作物等种植。

在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很多农民不得已抛弃耕地。

5.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政策激励和扶持,农民缺乏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从而使土地被荒芜。

浅谈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农村土地撂荒是指农村地区的农田长期未被利用、耕种或放任不管的现象。

它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以下是关于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对策。

首先,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主要包括:1.劳动力短缺:农村人口外流加剧,大量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无法进行耕种和种植。

2.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技术水平有限,缺乏现代农业经营和管理知识,难以实施高效的农业生产。

3.政策扶持不足: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农村农业政策支持不足,缺乏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使农民缺乏耕种的积极性和信心。

为了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土地整治和流转:通过合理规划,对零散、分散的农田进行整合和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整治和流转。

2.引导农民转变农业观念: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耕作方式,采用现代化、科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对农业生产进行保障,减少农民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不敢耕种的风险感。

同时,为农民提供贷款、补贴等金融和财政支持,增加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4.发展农村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业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从而激发农民耕种土地的热情。

5.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培育和引进适合本地农业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耕种土地的效益。

总之,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土地整治和流转、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术能力、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农村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以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等。

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及应对之道研究

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及应对之道研究

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及应对之道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我国农村闲置土地面积已接近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

土地撂荒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威胁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撂荒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之道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撂荒的原因1.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人都离开了农村,导致农村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

这种现象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和农业生产难度增加,从而导致了许多农民放弃耕种土地。

2.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一些耕地被用于建设工厂、道路和住宅区。

这些土地的使用不仅导致了土地的减少,也削弱了农村经济的基础。

3.政策扶持不足目前,我国的农村政策并没有很好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由于政策扶持不足,许多农民都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技术来继续耕种他们的土地。

1.资源浪费这些荒地实际上是宝贵的资源,如果他们用于种植作物,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并确保全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如果土地长时间不被使用,这些土地的肥力将逐渐流失,导致土地所能再生产的收益大大减少。

2.生态平衡破坏农村的土地往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农民放弃耕种土地,这将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使那些原本生长在这些农田上的植物和动物失去它们生存的环境和栖息地。

3.农村经济的不稳定和不可持续发展农村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不稳定的经济发展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农民放弃耕种土地时,他们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来源,也会导致后果无法预计的其他问题。

三、应对之道1.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是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土地资源的管理方式和政策来提高农民的生产意愿。

2.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技术方面,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农民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耕地的产量,并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村撂荒地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农村撂荒地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农村撂荒地的成因及解决对策1.人口外流: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工作机会缺乏等原因,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迁移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进行耕种。

2.经济收入低: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经济收入较低,难以维持生计,导致失去对土地的耕种积极性。

3.土地利益不平衡:由于土地财政手段不健全,土地资源未能合理流转,导致土地利益分配不均衡,一些农民拥有大片土地但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另一些农民则缺乏土地,导致农村部分土地荒废。

针对农村撂荒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对策:1.加强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将撂荒地进行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等,提高农村生产条件和耕种效益。

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3.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如农村旅游、生态农业等,建立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减缓人口外流,增加农村土地的耕种率。

4.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建立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提高农民的生产资金供给能力和发展动力,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

5.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能力。

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加他们对土地的耕种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撂荒地的复耕。

总之,农村撂荒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对策来解决。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农村问题,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农村发展。

耕地撂荒的自然原因及对策

耕地撂荒的自然原因及对策

耕地撂荒的自然原因及对策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大家都知道,但却常常被忽视的话题:耕地撂荒。

你说这耕地不耕,荒着干啥?咱们可不能让这片土地白白浪费掉。

撂荒的原因五花八门,但自然因素绝对是个大头儿。

别急,咱们先从这事儿的根源说起。

2. 耕地撂荒的自然原因2.1 自然灾害的肆虐首先,得说说自然灾害。

你想啊,天灾无情,洪水、干旱、台风,简直是“天上掉下个雷公”。

一场大雨下来,地里种的可怜的作物就泡汤了,农民心疼得直呼“冤屈”。

再加上干旱的时候,土地像个干瘪的海绵,根本没法儿种东西,真是愁死个人。

2.2 土壤质量下降其次,咱们得关注土壤质量。

谁说土壤不重要?一块好的土地就像金子,没了营养就变得贫瘠,种啥都不行。

化肥用多了,土地“吃撑”了,种的东西长得也不咋地,最后农民一看,哎呀,算了,干脆撂荒算了。

说实话,农民也是心累,谁愿意看着自己的辛苦化为乌有?3. 对策建议3.1 适应气候变化那么,面对这些自然原因,咱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适应气候变化。

这就得考虑选择耐旱、抗涝的作物,像小麦、玉米之类的。

你看,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推广这样的技术,真是个明智的选择,既能保住土地,又能让农民心里有底,实在是“两个鸟儿一石”。

3.2 提升土壤质量再者,咱们得好好整治土壤,提升它的质量。

可以试试有机肥、轮作制度,甚至引入一些生物技术。

这样一来,土地不仅能恢复活力,还能让农民重拾对农业的信心。

想想看,看到满地绿油油的作物,心里那种成就感,简直乐开了花。

3.3 立法保护耕地最后,相关部门的也很关键,得立法保护耕地。

没钱不怕,咱们可以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集体搞农业,分担风险。

国家也可以提供补贴,让他们更有动力去耕种。

这就像一颗种子,浇灌得当,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4. 结论综上所述,耕地撂荒的原因虽然复杂,但咱们不能坐以待毙。

通过适应自然、提升土壤和支持,咱们一定能找出一条出路。

说到底,土地就像咱们的家,不能让它荒凉,咱们得共同努力,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关于农村弃耕抛荒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弃耕抛荒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弃耕抛荒现状的调查报告摘要:本调查报告旨在探讨当前农村弃耕抛荒现象的主要原因、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农村地区进行深入调研和实地访谈,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和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弃耕抛荒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缺少劳动力、农业收益下降以及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失等。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吸引并留住年轻人在农村发展。

1. 引言农村弃耕抛荒是指农田被废弃或不再被耕种的现象。

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已经呈现出普遍性和严重性,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计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本调查报告通过对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旨在了解农村弃耕抛荒的现状、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 调查方法为了获取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首先,我们对农村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农田的实际情况。

其次,在农民家中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农村弃耕抛荒现象的看法和经验。

同时,我们还对相关的农业政策文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了解政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措施。

3. 弃耕抛荒的原因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将农村弃耕抛荒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3.1 缺少劳动力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农田的管理和耕种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3.2 农业收益下降近年来,农业收益持续下降,农民的收入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这导致农民对农业的热情下降,选择放弃耕种,寻求其他收入来源。

3.3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资源被用于城市建设,农田面积减少,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耕种的机会。

4. 弃耕抛荒的影响农村弃耕抛荒现象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4.1 经济影响农村弃耕抛荒导致农村经济的衰退,农民的收入减少。

农产品生产量的下降也导致了市场供应不足,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困扰。

2024年某某镇耕地抛荒治理工作方案

2024年某某镇耕地抛荒治理工作方案

2024年某某镇耕地抛荒治理工作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思绪如纷飞的纸片,在脑海里跳跃。

关于2024年某某镇耕地抛荒治理的工作方案,就在这样的清晨里慢慢浮现。

一、背景分析1.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导致部分耕地无人耕作。

2.农业效益低下。

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耕地灌溉条件差,抗灾能力弱,影响了耕作效益。

4.农村土地流转不畅。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耕地难以流转,造成抛荒。

二、目标设定2.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技术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促进土地流转。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具体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农民对耕地抛荒问题的认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耕地治理。

2.改善基础设施。

加大投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灌溉条件,增强抗灾能力。

3.推广农业技术。

引进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制定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将抛荒耕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土地规模经营。

5.开展劳动力培训。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6.加大执法力度。

对恶意抛荒耕地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形成震慑。

四、实施步骤1.调查摸底。

对全镇耕地抛荒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底数。

2.制定方案。

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

3.宣传发动。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治理方案,调动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4.组织实施。

按照治理方案,有序推进耕地抛荒治理工作。

5.监督检查。

对治理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预期效果1.抛荒耕地得到有效治理,耕地面积得到恢复。

2.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增加。

整治土地抛荒措施

整治土地抛荒措施

整治土地抛荒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外流,我国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整治土地抛荒措施,以保护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本文将从土地抛荒的原因、整治措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土地抛荒的原因。

土地抛荒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土地长期不耕种或荒废,失去了农业生产的功能。

土地抛荒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人口外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或定居城市,导致农村土地闲置和荒废。

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缺乏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3.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导致土地退化和抛荒现象的加剧。

4. 自然灾害影响。

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导致部分土地无法继续耕种。

以上原因导致了土地抛荒现象的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

二、整治土地抛荒的措施。

为了解决土地抛荒问题,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政府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和利用,推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土地抛荒现象的发生。

2.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转变种植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向高效、生态、特色化方向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政府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普及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4.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政府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将闲置土地流转出去,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减少土地抛荒现象的发生。

5. 强化土地资源监管。

政府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抛荒问题,保护农村土地资源。

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与策略

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与策略

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与策略摘要:农村土地撂荒是一个严重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人口流失、经济不发达、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强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

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有关决策部署,分析形势、聚焦问题、增添举措。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农村土地的撂荒现象,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地撂荒;人口流失;经济不发达;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农村土地撂荒是当今农村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仅会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还会影响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县周调度情况看,2022年完成整治的5.39万亩撂荒地,目前已完成春播4.73万亩;2023年存在撂荒隐患的3854.03亩,已完成春播3238.66亩。

根据天府卫星反馈情况,目前以下疑拟撂荒地图斑3次,共涉及90个图斑、1757.15亩。

市督察暗访组反馈耕地撂荒、复耕复种质量不高的问题,涉及曹家、大化、富加、黑龙滩、龙正、满井、文宫、钟祥8个乡镇、9个地块。

截止目前,8个乡镇均完成复耕,7个乡镇乡镇完成复种,大化镇水利社区地块完成部分复种,撂荒地整治和严控耕地“非粮化”是加强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必须完成好的政治任务,应全力落实,确保耕地用途不变、质量不降。

一、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1.农田管理不当经暗访调查分析,个别乡镇在工作中常常应付了事,主动性不强,排查不精细,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域的农户,排查不精确。

不仅如此,未能以实际种植季节进行种植,盲目移栽,甚至由于对农田管理不当,出现农作物脱窝、死苗等现象。

有一些乡镇没有及时跟进也计划,导致一些工作方式以及监管等未能得到相对保障。

2.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无人耕种土地。

这也与农村人口减少有关,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

对撂荒耕地的认识与反思

对撂荒耕地的认识与反思

对撂荒耕地的认识与反思
对撂荒耕地的认识与反思:
1. 撂荒耕地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许多农村耕地被撂荒。

此外,农业收益相对较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也是导致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

2. 撂荒耕地的现状: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撂荒耕地,这些土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3. 撂荒耕地的危害:耕地撂荒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可能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撂荒的土地可能被过度放牧或开垦为建筑用地,导致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问题。

4. 解决撂荒耕地的措施:针对耕地撂荒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等。

5. 反思与启示:耕地撂荒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和生态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导致耕地撂荒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对撂荒耕地的认识与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怎样解决农村耕地抛荒严重问题

怎样解决农村耕地抛荒严重问题

怎样解决农村耕地抛荒严重问题摘要:鉴于土地抛荒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文将分析土地抛荒背后的原因,阐述抛荒产生的不良影响,探索遏制土地抛荒的有效措施,这对“三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土地;抛荒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极为有限,但近年来抛荒现象却十分严重。

大量的耕地抛荒,一方面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因为耕地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大量的抛荒将影响国计民生。

同时,大面积的抛荒也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盐碱进程,影响了土地质量。

另一方面,耕地抛荒现象日益加剧,土地荒芜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分析农村普遍出现土地抛荒现象,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深层次问题的综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抛荒地自身条件来看:首先,大部分抛荒地水源条件都不好。

抛荒最早是出现在水源条件不好的地块上,这些土地水源条件差,不方便从事农田耕作,花费人力物力较大,而且不一定能收到相应的效益。

其次,通田间道路不便和田块距离居住地较远不便于耕作。

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因此体力不足就不得不让老年人倾向于放弃水源条件差和道路不便的地块。

从耕种农田的经济效益方面来看:农业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首先,农业本身效益低,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存在价格剪刀差及产业利润率比差。

其次,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虽然粮食的市场价格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农民的直接收益涨幅不高,加上近年来物价飞涨,农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农民种田效益进一步降低,甚至出现投入多于产出。

种田效益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土地抛荒最根本的原因。

从农民自身角度来看:首先,农村大量农业劳动力外出转向二、三产业,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外出劳动力绝大部分为青壮劳力,丢下老弱病残,致使大量耕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

其次,村民觉得种不种地是自己的权利,自己可以进行选择。

土地抛荒整改措施

土地抛荒整改措施

土地抛荒整改措施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土地抛荒整改措施。

一、土地抛荒问题的背景及现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

据统计,目前约有3亿亩耕地处于抛荒状态。

土地抛荒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影响了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因此,解决土地抛荒问题迫在眉睫。

二、土地抛荒问题的原因分析1. 农村劳动力流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无人耕种。

2.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导致土地抛荒。

3.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流转程序复杂,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不高。

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三、土地抛荒整改措施1.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应当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

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应当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创新等手段,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种地积极性。

3.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

应当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简化流转程序,保障流转双方的权益,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应当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

5. 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应当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6. 建立健全土地抛荒监管制度。

应当建立健全土地抛荒监管制度,加强对土地抛荒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土地抛荒问题。

四、总结解决土地抛荒问题,事关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

整治抛荒耕地措施

整治抛荒耕地措施

整治抛荒耕地措施一、背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抛荒耕地指的是不再被农民耕种和利用的土地,通常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以及农民转行等原因所致。

抛荒耕地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采取措施整治抛荒耕地是十分必要的。

二、影响1.资源浪费:抛荒耕地本身是可用的土地资源,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将造成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

2.生态环境破坏:抛荒耕地容易遭受风蚀、水蚀等自然环境的侵蚀,导致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等问题。

3.农村人口流失:农村抛荒耕地增多,意味着农民流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三、整治措施为了有效整治抛荒耕地,以下是几项常见的措施:1. 耕地复垦耕地复垦是指将抛荒耕地重新进行耕种、复垦,使其恢复到农业生产状态。

这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金,并组织农民进行复垦工作。

同时,农民也需要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2. 土壤改良抛荒耕地大多由于长期不耕种而导致土壤贫瘠、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细菌肥料等手段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使耕地恢复到良好的农业生产状态。

3. 产业扶持为了激发农民耕种抛荒耕地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

通过提供补贴、贷款、培训等手段,帮助农民在抛荒耕地上开展有益的农业生产,使其获得实际利益,提高抛荒耕地的利用率。

4. 生态修复抛荒耕地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整治抛荒耕地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这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建设防护林等方式来实现,以保护和改善抛荒耕地的生态环境。

5. 活化利用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抛荒耕地,可以通过改变利用方式,进行活化利用。

例如,可以利用抛荒耕地的区位优势,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产业,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推动因素整治抛荒耕地涉及不仅涉及农业部门,还需要政府、农民、学界、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推动。

以下是几个推动因素:1.意识觉醒: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意识觉醒是整治抛荒耕地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土地为何抛荒作者:刘勤魏艳萍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7期[摘要]粤北长市村的调查发现,在务工与守土的生计选择中,出现了农地抛荒现象。

农民收入结构转变,耕地条件、机械化程度、土地观念等因素导致耕地抛荒。

应对抛荒,需要转变土地观念,改善耕地条件,加强村组责任等。

[关键词]农地抛荒;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耕地安全是一个国家能否安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政府明确提出1.5亿hm2耕地的红线。

但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村存在大量的耕地抛荒现象,大量长满半人高的杂草无人耕种的土地比比皆是。

农民也在感叹近几年村庄内越来越多的耕地被抛荒了。

为什么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等措施,土地耕种有利可图的时候,却出现了与之相悖的土地抛荒现象?1 村庄社会的基本情况粤北长市村是一个介于山丘和平地间的村落,由白木、长浦桥、三子下、彭坑、石龙头、江背六个自然村组成。

村委会位于长浦桥村,有村民4100多人。

村内各自然村依照姓氏聚居,邻里关系比较融洽。

村落本身还维系着差序格局的交往和行事方式。

在切实关系到全村利益的事情上,村民能很快的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因土地分布零散细碎,农业生产多是人工方式,亲戚朋友相互帮忙。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的人员数量增多,村里土地耕种需要花钱雇工才能完成。

村民们忙于挣钱改善生活,寻求发展,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坐下来聊聊天,交流感情。

即使偶尔聚在房前屋后,也是讨论挣钱之道,比的是谁挣钱多、谁有本事。

邻里之间熟悉程度随外出务工有所下降,但还维系着比较熟悉的状况,邻里之间还会互相关注帮扶。

在长市村,村民的认同归属于所在的自然村而非整个行政村。

自然村内认同度高,自然村间相互排斥,行政村对村民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

社区团结是自然村的内部团结。

这种内部团结源于共同的居住地域、共同生活的熟悉感及血缘关系。

这让土地流转之类的经济行为深深的嵌入在了自然村优先的熟人社会中,自然村内没人转入的话才能流转到村外。

全村共有266.67hm2土地,其中水田近200hm2,旱地66.67hm2。

水田大部分在地势平坦的地区,有一条较大的溪流穿过,期间交叉分布着许多小溪流。

水利和交通便利的水田集中在白木与长浦桥交界处、山子下与江背交界处。

其他地方的水田或者灌溉条件欠佳,或者交通不太方便(机器无法进入,要靠人力完成种植、收割和运输)。

旱地多在矮山上,灌溉条件欠佳。

虽然修建了水渠,但因集资购买的抽水泵疏于管理被偷,新的抽水泵未到位,水渠内积累了厚厚的泥沙树叶等,未能发挥功能。

村民以花生为主要的油料作物,以大米为主食。

水稻种植已从双季稻改为晚稻,使用少量的劳力。

抛秧技术广泛使用,收割小部分采用了小型收割机和拖拉机运输,节省出大量劳动力。

一年所产稻谷,多为自家食用。

经济作物黄烟种植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摘芽、喷药、摘叶、烘焙等都得人工实施。

随着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种植黄烟的农户少了,但种植面积较大。

所调查的种植黄烟的家庭,最少的种了3000株,最多的有10000株。

平均每千株需要花费农药化肥的费用是100多元,秧苗成本约1000元。

千株烟可收1000kg烟叶,2014年黄烟烟叶收购价格是14.46元/kg。

千株黄烟可获14460元。

扣除成本,种植3000株一年的纯收入也不少于3万元,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水平。

2 土地抛荒的现象访谈中,当地村民认为长市是一个“旱田旱地”的地方,意思是这里的耕地经常缺水。

灌溉用水影响到村民的土地处置。

村民记忆中的土地抛荒从1995年开始。

起初抛荒的土地是那些位于丘陵的红壤砂质土地。

这些土地地势较高,离溪流较远。

比较近的水源是一口山塘,但没有配套的水渠,灌溉取水存在困难。

山塘被村内一户人家承包养鱼。

到农田灌溉季节,山塘蓄水有限,无法满足络绎不绝的村民取水所需,还得兼顾养鱼所需用水。

水源不足,村民们只能去600m以外的溪流里挑水灌溉。

因为灌溉不变,山丘旱地的耕种就显得格外困难。

1995年前,村里中青年劳力还没有大量外出,能够支撑挑水灌溉的体力活。

1995年后,村里中青年劳力陆续外出务工。

山丘旱地留给了留守的中老年人耕种。

挑水灌溉的体力活就难以为续。

再加上山丘地势不平容易摔跤,那些年纪较大的独居老人,腿脚不利,缺乏壮劳力,就抛荒了山丘旱地。

这类土地对于其他村民来说是块鸡肋,没谁愿意接受耕种。

到2000年,村内还在耕种的山丘旱地还有33.33hm2左右。

这类抛荒属于因自然及耕作条件限制而出现的抛荒。

随着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人为因素的抛荒也就多起来。

即使是临近山塘取水较方便且靠近公路的旱地也成为抛荒土地。

这些土地的承包户外出务工,无心耕作,愿意流转出去,却发现无人愿意流转转入,只好抛荒。

流转入土地的村民只愿意承接水田,而非耗费大量劳力的旱地。

抛荒的旱地慢慢的杂草丛生,为鼠类、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身场所。

这些小动物的破坏让耕种抛荒地周围的旱地变成了不划算的事。

这些土地地力较弱,只适合种花生、大豆等耐旱作物,每户人家的旱地面积较少,不到三分地。

抛荒这些山丘旱地也就成了村里的常态。

到2010年前后,全村的66.67hm2旱地,抛荒了近60hm2。

山丘土地基本上全被抛荒,少数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旱地得以保留。

与山丘旱地相比,水田抛荒很少出现。

一般情况下,留守在村的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家户,劳力不足不愿意或无力耕种家户承包的水田时,就流转给本村的、有需要的村民耕种,通常是比较集中的种植大户,获得每667m2水田50kg~75kg稻谷的流转金和农业种植补贴。

长浦桥村姓朱的农户耕种流转了6.67hm2,山子下村姓龚的农户流转了3.33hm2,江背村姓丁的农户转入2.67hm2等,依靠自然村的流转发展为种植大户。

种植大户转入的多是地势平坦,灌溉方便,交通便利,可以使用农用机械的土地。

这些种植大户皆为夫妻搭档,负担轻,使用家庭劳动力,农忙时节才会雇请劳力帮忙。

他们选择留守务农而非外出务工,感觉用农机种地比较轻松,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多少,还不用看别人的眼色、三班倒的加班干活。

3 土地抛荒的原因结合个案经验,调查发现土地抛荒和以下的一些因素密切相关,具体包括:3.1 家庭收入结构的改变及劳动力缺乏在村里还没人外出务工时,村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收入,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收入来源。

土地无论条件如何都得耕种。

90年代以后,珠三角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离家也近,外出务工成为村民的时尚。

村民家庭收入来源转向务工收入为主、农业收入为辅的格局。

按照收入结构,村民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家里有人外出务工,土地转出的农户,他们的家庭收入80%左右来自务工收入,5%来自土地流转,15%来源于各种零碎的农副产品及农田补贴等;另一种以农业收入为主,这部分人主要是村里的种植户,家庭收入的80%来自土地,20%来自务工子女的赡养费。

大部分村民的家庭是第一种。

调查对象中,耕种田地的农民最年轻的已经47岁,最长者有75岁,基本上每户家中耕种田地的只有两人。

他们的子女后代或打工,或读书,有些人家的主要任务是看护读小学的孙子孙女。

留守村庄的半数超过60岁,只有不到1/3的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很难看到40岁以下的成年人。

在询问村民为何抛荒耕地的时候,最常见的答案是子女打工不在家,老两口耕种一两亩田够吃就行,其他的流转。

3.2 耕种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调查发现,被抛荒的耕地大部分是耕作条件差的旱地。

大部分是山地,离家较远,地势崎岖不平,农业用水困难。

村里抽水泵疏于管理被盗加剧了农业用水紧缺。

抛荒地逐渐成为老鼠、鸟等栖息地,逼迫临近的旱地也逐渐抛荒。

村内耕地零散细碎加剧了耕作不便的困境。

实施家庭承包制时,村内土地按照人口数进行均分,水旱搭配,远近搭配。

水田每人400.2hm2,旱地每人133.4~200.1m2。

单块耕地面积200.1~266.8m2左右,最大的一块仅有533.6m2。

各家庭承包地交错零散分布。

村内进行过两次小调整,减少人口的家庭拿出多余的土地再分配给新增人口的家庭。

此后,村民的土地面积和位置基本稳定。

原本规模不大的水田,又加上农户分家,变得更加细碎零散。

山丘的旱地小型农机交通不便。

水田精耕细作,田块间的便道又细又长,仅容一人通过,小型农机也无法进入。

耕种条件差,农业种植机械化程度低。

这给留守的老人们种田造成了现实困境。

村内流转入土地的种植大户,恰恰是将分属于各家的水田集中在一起,保障了农业机械的使用。

3.3 土地观念转变,代际分化明显农村劳动力流失确实影响了了耕地种植状况及抛荒现象,但究其根本在于农民土地观念转变。

村内即使有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也不会投入到土地耕种中。

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劳动力宁愿在家呆着,也不愿意务农种地。

务农种地被认为是很没出息和丢面子的事情。

这无关收入问题。

勤劳肯干的农民一年种植黄烟的收益不弱于外出务工。

前面计算过,种植黄烟3000株的年收入有将近3万元以上。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观念在转变。

村庄共有4100人,留村的人不到2000人,青壮年基本外出谋生。

村内老年人对土地还有无法割舍的感情,尽管身体开始衰退,他们还是力所能及的种植一些土地。

用老人的话来说,“一天不干活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土地流转出去,他们还会关注原来的土地。

如果流转户没有好好打理耕地,他们还会非常气愤,觉得别人没有照顾好他们的耕地。

当然,这种土地感情仅限于老人自身。

他们也希望后代能够走出农村。

中年人对土地没有父辈们深厚,但不排斥土地。

即使中年的外出务工者,认为自己最终归属还是回家种地,晚年生活还以土地为生。

对于子代,他们则希望能够在外面成家立业,不要再当农民了。

在父辈和同龄人的影响下,大多数青年人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南下打工。

不懂土地如何耕种经营,对土地没有多少情感留念,观念中从未想过继续当农民谋生了。

即使在村的几个年轻人,选择的职业以养鸡场、松树林种植等行业,没人从事土地耕种。

3.4 村组干部管理土地抛荒的缺位村或村民小组的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代理者。

在长市村没有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发包方是村委会和村民小组。

村组经营管理着土地,具有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利获取、配置、调整、退出等监督管理的合法性。

村组组织是土地的发包方和管理者,但并不意味着村社组织切实有效地监督管理了农地抛荒。

面对农地抛荒,村社组织却无所作为,与制度赋权有较大的反差。

访谈中,对于村里的土地抛荒,村组干部也有了解,但未采取任何措施。

仅有的会议讨论,是针对山丘旱地采取适应退耕还林的政策。

名义上,村组组织作为土地发包方,具有监督承包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的权利。

面对连续弃耕撂荒农地两年及以上的现象,村组组织具有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重新发包土地的权利。

但实际中,村组组织监督管理农地使用主要停留在制度层面。

对于土地,村级组织消极治理,只要不出事,能缓就缓,能免就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