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坚守:休谟与社会契约论关系论析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休谟哲学思想浅析0501027 05哲学班薛虎周休谟是英国近代哲学中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休谟哲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在知识真假难辩的情况下如何为之确定可靠的基础。
他继承了洛克的思路,主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研究。
至于如何来研究人性,休谟明确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而我们对这个科学本身所能给予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
而休谟哲学也是西方近代最为彻底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一)经验论基本原则休谟的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有意义的观念来源于相应的印象。
那么什么是印象和观念呢?(1)观念和印象“印象”和“观念”是休谟哲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所谓“印象”休谟认为是指现时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印象又分为两种,一是感觉印象,一是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产生于心中的,“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的”。
休谟写道,“在印象这个名词中间,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
” 休谟把“印象”当作人的一切观念和认识的来源。
[卢梭,社会契约论,观点]卢梭、休谟关于社会契约论不同观点的探析
卢梭、休谟关于社会契约论不同观点的探析【摘要】卢梭、休谟出生在相同的时代,但二者生活与写作背景大不相同;二者同受洛克思想的影响,却又对洛克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二者在理论上没有过争论,但从休谟所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休谟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是不赞同的。
二者两种不同的理论对罗尔斯和边沁的影响很大,最后形成了正义论和功利主义两种不同的学说。
【关键词】洛克;社会契约论;正义论;功利主义卢梭、休谟都出生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但二者的生活写作背景却大不相同。
二者都深受洛克思想的影响,在对洛克思想的吸收和借鉴中,或是对洛克的思想接受或是对洛克的思想进行批判,又都产生了不同的新思想。
二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并没有进行过理论上的交锋,不过卢梭的观点是休谟所不能接受的。
二者的不同理论对后来欧美的思想家影响都很大,罗尔斯的正义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就是从他们的理论而来的。
一、生活写作背景1、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卢梭生活的时代是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不能再继续维持下去的时代。
当时的欧洲各国相互混战,法国控制的海外殖民地也几乎被瓜分殆尽,专制政府的实力已经不能与之前相比。
此外,当时法国的社会也相当的黑暗,法国当时的社会制度等级森严。
社会中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国王贵族,第三阶级是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资产阶级。
第一阶级他们人数少但是地位非常高,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特殊地位;第二阶级他们拥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利,通过对第三等级的剥削与压迫来获得资产,维持其统治。
可以说,这三个阶级不仅在身份,地位上不平等,在劳动和财富上也是极其不平等的,并且这种不平等愈演愈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些受到压迫最深也是反抗最强烈的。
卢梭就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第一、二等级的压迫,所以他的这种生活感受让他能够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从而他的内心对他生活时代的这种封建制度产生了厌恶之情。
社会契约论第三卷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社会契约论是一种政治哲学理论,主 张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作是基于一种 契约关系,即社会成员之间为了共同 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协议。
特点
强调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主张政 府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应为 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社会契约论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社会契约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近代以来,社会契约论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 展和应用,代表人物包括霍布斯、洛克、卢梭等。
具体内容
社会契约论强调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主张政府应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同时也要求人民履行相应的义务。 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基于一种契约关系,政府的行为应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PART 02
社会契约论第三卷的主要 内容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社会契约的形成
卢梭在第三卷中提出了法律制定的原则,认为法律应该基于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而不 是少数人的利益,为现代民主立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深化了人们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三卷中深化了人们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认为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是基于社会契约的,为现代权利义务观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实践中,社会契约的应用需要注重公平、正义、民 主等价值观念,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促进社
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契约的实践与应用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 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PART 03
社会契约论第三卷的理论 贡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对政治哲学的贡献
1 2 3
技术发展挑战
03
浅谈自由主义与社会契约论
浅谈自由主义与社会契约论自由主义,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价值观念。
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两个历史时期。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最早出现在英国,确切地讲是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一批思想家,如霍布斯和洛克等关于天赋人权、契约论、自然法学说的提出,个人自由在历史上第一次被作为社会等价物优先于社会价值来讨论,并把对个人自由的维护作为出发点,寻求国家的起源,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应的制度的安排,从而形成近代完整的自由主义体系内容。
第一次对自由主义做出系统哲学表述的是托马斯·霍布斯。
他的学说对近代自由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个人主义内涵,标志着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中世纪神学的决裂。
在他看来,国家并非先验存在的,更不是道德实体,它只不过是每个人为保证各自的权利不被侵犯而组成的人造物,同时也是人们实现各自利益的工具,个人的权利是第一位的,而国家和社会次之。
但是,只要以人类社会整体存在的方式发展,就不得不以一种更高的权威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这就是国家主权。
然而,国家是由契约产生的,缔结契约的同时人们表达了服从的意愿。
这种服从并不是一时冲动产生的,是通过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虽然这时的霍布斯还没能够提出自由的结论,个人的自由没有保留到社会状态中去,但为洛克的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由主义的核心要素被提炼为一整套知识传统,并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运动表达出来,是在英国内战期间以及光荣革命之后的执政时期。
其最重要的代表是约翰·洛克,洛克对自由主义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学说奠定了自由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其一是个人自然权利的理论,其二是政府必须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理论。
在英国政治传统中,洛克一直被认为是为光荣革命辩护的重要思想家,其理论对美国革命与立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洛克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与霍布斯相似,即从自然状态出发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自然状态是一种无政府状态。
读书心得——浅谈《社会契约论》
读书心得——浅谈《社会契约论》卢梭(1712-1778年)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1762年他创作的《社会契约论》发表,反对封建统治,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这些思想主张为近代的民主思潮和民主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社会契约论的发展演变社会契约思想,并不是卢梭首创,在西方近代出现了许多社会契约思想的代表人物,如霍布斯、洛克以及卢梭。
他们的思想观点都不尽相同,这里简单的对他们三人的观点进行阐述。
(一)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可以说是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在订立契约时,人们自己的生命权不能放弃、不可转让,其他一切权利皆可放弃或者转让。
他把契约看作是“权利的相互转让”,认为人们交出自己的权利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这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目的和宗旨所在。
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是有绝对权利的“利维坦”,即专制国家,这样就产生了至高无上的主权者,主权者拥有主权,其他一切人都是主权者的臣民。
(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
在订立契约时,人们除了要保全自己的生命权之外,自由和财产权利也不能放弃、不可转让。
他认为人们交出权利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
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是有限权力的政府,国家即政府的性质“不是、并且也不可能是绝对地专断的”,而是保护人民的。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在订立契约时,主张“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每一个人的自由权。
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是集强制的权利与自由的权利于一身的“公意”,他说:“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
”认为统治者要在公意的指导下行事,因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最民主的一种。
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一)人民主权论卢梭在近代西方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人民主权学说,他坚持人民是主权者,法律和政府服从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正义观
卢梭社会契约论正义观
路德维希·休斯的“社会契约论”是一种唯意志论的体系,解释了正义的本质及其内
在的必然性。
它强调,人们首先应当确立和遵守一份“社会契约”,以促进社会的正义。
该契约可以简化为:人们能放弃一些部分自由,来获得更大的公共自由和国民生活的保障。
因此,路德维希·休斯的正义论是一种行為准则论,其中个体向社会贡献与其它个体相似
的义务。
路德维希·休斯认为,个体可以从“社会契约”中获得保护以及基本权利和自由,他
们也必须尊重社会中建立的规则,互相尊重其他成员。
通过守则,人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正义,保证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标准受到平等的对待。
正义让人们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权利,有
着更快乐的生活,为民众提供政治稳定和安全感。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安全和谐地生活在
一起。
这也是促进公共利益所必须的条件。
因此,正义可以定义为遵循社会契约所确立的一种规范行为,对任何一种可以有正当
理由遵守的社会行为都有相似的态度。
相应的,个人也应遵守当地定义的统治制度,接受
法律制定的规则和义务,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需要遵守普世准则,重视他人的权利,避免伤害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发展自身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于助人。
也就是说,尊重社会契约,有利于实现正义,维系人类文
明进步。
马克思为什么要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契约论》
马克思为什么要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契约论》——让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导言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面对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面对资产阶级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面对资产阶级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都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面对资产阶级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面对资产阶级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面对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欧文、圣西门、傅里叶这些思想家、理论家、社会学家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改变这个社会,怎么摒弃这些客观存在的令人厌恶的东西。
于是,他们凭着自己的良好愿望,构想出了一个社会,即一个消灭了城乡对立的社会;一个消灭了私人营利,消灭了雇佣劳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和谐社会;一个取消了国家的暴力行为,把国家变成一个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的社会。
这就是这些天才的思想家、社会学家、理论家欧文、圣西门、傅里叶们构想的社会。
历史上把他们这些人称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把他们称作为发明家。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提出这个社会的构想,而且提出了建立这个社会的办法。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的社会活动,要由他们这些人发明的活动来代替;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他们这些人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的逐步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他们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
今后的世界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而已。
在他们心目中,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
无产阶级自身没有自己解救自己的能力,只有他们才是无产阶级的救世主。
这些马克思称为发明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拒绝一切政治行动,一切革命行动,一句话,反对一切阶级斗争;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的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摘要】《社会契约论》是政治哲学史上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探讨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契约。
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契约论》的概述,接着详细阐述了卢梭对社会契约的理论,以及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和内容。
文章还探讨了社会契约论所引发的批判和争议,以及其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文章总结了《社会契约论》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一经典理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契约的本质和意义,为当代社会政治实践提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卢梭、社会契约、形成过程、内容、批判、争议、影响、发展展望。
1. 引言1.1 《社会契约论》概述《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创立的一种理论,被认为是政治哲学的重要篇章之一。
这一理论主张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由和权利应该受到保障,并通过人们之间的契约来实现社会秩序和正义。
在这个理论中,人们通过契约同意放弃一部分自由权利,以换取社会的保障和秩序。
《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对于政府合法性和权力来源的新看法,主张君主和人民之间应当有契约关系,君主的权力应当是得到人民同意的结果。
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提出了挑战。
2. 正文2.1 社会契约的提出社会契约的提出是指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理性协议。
社会契约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史上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真正成为哲学话题并得到系统阐述的是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洛克和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
洛克是第一个系统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哲学家,他在其著作《论人类理解》中阐述了人们是如何脱离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过程。
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自然权利,但为了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社会政府。
卢梭则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契约的概念,并强调了社会契约的普世性和不可违背性。
他认为人们在社会契约中放弃了一部分自由,但换取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休谟哲学批判研究
休谟哲学批判研究一知觉分析的缺陷休谟把知觉(Perception)分为思想或观念(Thpughts or Ideas)和印象(Impression).较不强烈的知觉为观念,较强烈的知觉为印象."印象和观念的区别在于观念就是反省上述那些感觉和运动时我们所意识到的一些较不活跃的知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休谟划分知觉的标准就是知觉的强烈程度.知觉本来就是知觉者和知觉对象的联合,一个知觉不管多么单纯,也不可能离开知觉者的主动性的参与.当我看到一幅画,只是扫一眼,并没有进一步的主体性参与,则我对这幅画的知觉是微弱的;而当这幅画引起了我的兴趣,进一步发现它的艺术美之后,它给我的知觉则是强烈的.一个激起我的爱慕之心的女子,即使离我很远离,开我很长时间,也比一个站在我的面前并未激起我的爱慕之心的女子给我的知觉强烈.这一点休谟又如何解释呢?如果我们按照休谟的以知觉的强烈和活跃程度为标准来区分知觉的话,我同样也可以得出:(主体性参与较强的)观念比(主体性参与较弱的)印象更具有强力和活力.从实质上看,休谟的区分标准只能是知觉者与其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程度,而不可能是知觉本身的强烈或活跃程度.如果我们像休谟那么以知觉本身的强烈或活跃程度来作为区分知觉的标准的话,则我们不但要考虑知觉者与其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程度,还要考虑知觉者的主体性在知觉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休谟的知觉分析显然是忽略主体性参与程度,而单纯从客观性来考察知觉.问题是知觉分析是否可以忽略主体参与性?那么,这种方法是不是科学抽象或者哲学抽象?所谓哲学抽象是把现实中的联系抽去实在的材料,对实际事物的联系的一种高度的抽象,它是对实际事物的联系更深层次的把握.而知觉显然离不开主体,休谟显然把现实中存在的知觉离不开主体的事实改变了,因此休谟的知觉分析不能算是哲学抽象.科学抽象是抛开考察对象的一些无关紧要的没有根本上的影响的因素的抽象,它有利于对分析对象本质的研究.但是在知觉分析这个问题上,知觉本身就是主体与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觉离不开主体,知觉分析中的主体因素决不是无关紧要,抛开了主体性的抽象不但不是科学抽象,反而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因此休谟的知觉分析也不是科学抽象.从休谟的知觉分析我们看出,他其实是不自觉地在遵循传统哲学的主客分离的思维模式来分析知觉的.与之相比,叔本华意志论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却是一个进步.叔本华认为:思维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由人的思维引出的人的存在只能是作为对象的存在,不可能是人的真正本质.而意志超出了主客二分的界限,意志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指的是人的自我存在,而自我总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与思维主体不同,意志作为主体不是相对于客体而存在,它是本身就包含了客体的主体,是主体自身之所是.作为主体的自我是意志,作为对象的有同一个意志.在此,主客二者消融于意志之中.这里倒不是要肯定叔本华意志论,因为意志论同时由走向了主客不分的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混沌哲学的另一个极端.但是叔本华仅仅抓住传统哲学主客分离的缺陷,主张主客不可分的坚定立场怎么说都是一个进步. 休谟的知觉分析正是主客分离思维模式下的忽略主体性的知觉分析,这是他的知觉分析的根本缺陷.把握住这一点对于研究和批判休谟哲学至关重要,因为知觉分析是休谟全部哲学的基础,是他的人性论的根本出发点.二摹本说的批判“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人心和意志所能为力的,只是把它们加以混合和配列罢了……我们的一切观念或微弱的知觉都是印象或较活跃的知觉的摹本。
休谟 三原则
对印象与观念区分的争议
印象与观念的界限模糊
休谟认为印象是感觉经验的直接产物,而观念则是印象的再现或回忆。然而, 在实际思考和感知过程中,很难明确区分印象和观念,它们的界限显得模糊。
主观感受与客观认知的混淆
印象和观念的区分涉及到主观感受和客观认知的关系。一些哲学家认为,这种 区分可能导致主观感受和客观认知之间的界限模糊,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 理解。
观念
指在记忆中复现的形象,是印象的再现,具有抽象、概括 的特点。
区分意义
休谟认为,印象是先于观念产生的,是观念的来源和基础。通过 区分印象和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的形成过程和局限性
。
情感与理性的区分
情感
指人类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
理性
指人类对于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思考。
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
感知与认知
认知科学关注人类如何感知和认 识世界,休谟三原则中的经验主 义和归纳逻辑为这一领域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支持。
记忆与学习
认知科学中的记忆和学习机制与 休谟三原则中的经验主义和归纳 逻辑相呼应,探讨人类如何通过 经验和学习形成知识。
语言与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人类认知的核心, 休谟三原则中的语言哲学和逻辑 推理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框架。
休谟的哲学背景
经验主义
休谟的哲学思想受到经验主义的 影响,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于经
验。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的理性能力,认 为通过推理和演绎可以获得知识。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 ,无法确定外部世界的真实性质。
02
休谟的三个原则
印象与观念的区分
印象
经典社会契约论思想及马克思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
任何 法律 的 约束 ( 只拥 有绝 对权 力却 不 承担 任何 义 务 ) ; 主权
者 的权 力不可 分割 、 不可 转让 。由此可 以看 出 , 霍 布 斯 认 为 主
权 者拥 有全部 国家 主权 ,他 是 国家 的化 身 ,行 使着 国家 的权 力。 他 既是 国家元 首又是 教会领袖 。 整个 国家的社 会 、 政治 、 经 济、 文化生 活都在 他 的掌 握之下 , 臣民只 有服从 , 不能 反抗 , 甚 至 也不 能有异议 。 臣民必须 以主权 者 的是 非为 是非 , 而不 能有 自己的私 人判 断
霍布斯 指 出“ 国家不是 神创 的 , 而是人 们通 过社会 契 约而
创造 的 ;君权 或者王权 者 的权 力不是 神授 的 .而是人 民转让 的 。人们 之所 以建 立 国家是 出 自过幸 福生 活 的需 要 和理性 的 指 导。 霍 布斯 契约论 的特点 : 在 订立契 约时每 一个人 都把 自己 的一 切权利 交 了出去 , 一个权 利也 不 留 , 全 部转让 了出去 。而 且 每个人都 要交 出 自己的权利 。 没 有任何 人例 外 ; 人们 把转 让 出去 的权利 交给 了主权 者 ,主权 者作 为第 三者 。没有 参加 契
党 政 建
设
2 0 1 3年 第 l 2期
经典社会契约论思想及马克思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
罗 文
( 陕 西师 范大学政 治经 济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 摘
要】 霍布斯 、 洛克 、 卢梭 的社会 契约论思想对近代 西方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他 们的理论需要我们 去认 真分析解读 , 尤其是 关
为 流行 , 而且 对 于现代 西方 国家的建 立 、 巩 固和完 善及 法律 的 组织 构成 、 功能分 析提供 了一种 理论 支撑 。 霍布斯 、 洛克 、 卢 梭 把重 点置 于社会 契约 论之 上 , 他 们 的观点值 得我 们深 思 。
社会契约论探析与研究
社会契约论探析与研究社会契约论是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提出了人们在社会中为了获得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自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思想家提出社会契约理论以来,它就成为了政治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引发了许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对社会契约论进行探析与研究,从其理论内涵、历史演变、批判与评价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思考这一重要的理论。
一、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内涵社会契约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理论,但真正成为了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要追溯到十七世纪。
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中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生活在“普遍恐惧和战争”中,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人们愿意放弃部分自由,将权力交由统治者,从而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
洛克在《论政府》中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契约理论,他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拥有平等的自然权利和自由,为了保障这些权利和自由,他们愿意放弃一部分自由,接受一个共同的政府来保障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一切人民一致缔结的正义契约”,主张人们彼此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建立契约关系,但他也强调了社会契约的民主性质,即政治权力应当来自人民的共同意志。
从以上几位思想家的社会契约论可以看出,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在人们自愿达成的契约关系之上,以保障他们的个人权利和利益。
社会契约既是一种对于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解释,也是一种对于政治秩序和社会治理的设想。
这一理论为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引发了许多的争议和讨论。
二、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演变社会契约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同的思想家对其进行了丰富而多样的发展和阐释。
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契约的民主性质,提出了新的社会契约观念,主张政治权力应当来自人民的共同意志,这对后来欧洲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休谟的哲学思想包含哪些内容
休谟的哲学思想包含哪些内容休谟的哲学思想解析休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验论基本原。
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有意义的观念其思想来源就是其相应的印象,对于印象和观念他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印象”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包括我们所听见的,看见的,喜欢的,讨厌的等等。
印象则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印象,就是我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心中的最直观的的反应;另一种是反省印象,这是说他们的产生是在我们脑中对相应的观念的产生之前产生,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却来源于感觉印象、第二、温和的怀疑论。
对于感觉的来源问题,休谟是持怀疑态度的,在他看来我们自身所具备的的感觉,其来源是不可知的。
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地追寻感觉的来源,就可以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并且在他看来,感觉来源自己是可以解释的。
第三、不可知论。
休谟哲学思想中的不可知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物质对象同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和经验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第四、因果学说。
在研究了经验和因果关系之后,休谟提出推论得出了其相应的来源,在他看来,这就是人的习惯和经验,当然他也将其运用在了自我的哲学思想中。
卢梭与休谟关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休谟的《人性论》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看过的人都会明白,卢梭与休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共识的,那么卢梭与休谟为什么会水火不容呢?有人说卢梭在后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总感觉身边的人都在害他;而休谟因为受不了精神不稳定的卢梭,所以二人才会水火不容。
但这只是众人的猜想,并不是事实。
也有人说,休谟同样参与了《百科全书》的创作,这就相当于间接地向卢梭宣战。
这么说其实也有些道理,毕竟两个人都很优秀,私下会相互竞争。
但这并不是卢梭与休谟水火不容的根本原因。
其实卢梭与休谟,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卢梭出生贫寒,而休谟出生于贵族家庭,二人的家境不同,自然塑造出的性格也就不同。
再到后来,二人提出的主张和思想在本质上也是有区别的,卢梭提出的主张是适应法国封建社会所需要的;而休谟不是法国人,所以他提出的主张是结合英国社会而得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最新文档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社会契约论是一种用市场交易关系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及其体制合法性的理论,也是西方国家学说的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契约论的深入分析与批判,揭示了社会契约理论与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
一、作为社会历史观的不真实性西方社会契约思想就世俗源头而言可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城邦”就是个人为了自卫而相互订立契约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国家起源与人们相互的契约,……这一观点就是伊壁鸠鲁最先提出来的。
”[1]在欧洲中世纪,整个西方社会就是建立在这种契约关系的基础之上,“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国王和封臣的关系、领主和农奴的关系,城市的地位和权利都是一种契约关系。
“特许状”是最典型的成文契约。
“在某种意义上,特许状是一种社会契约;实际上,他是近代政府契约理论产生的主要历史渊源之一。
”[2] 16世纪,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契约思想在西欧以及英伦三岛开始流行起来,法国思想家布丹指出,虽然武力和暴行是国家行为的来源和开始,但是武力不能证明权力的合法性,它需要建立在人们“契约同意”的基础上。
从这一历史时期起,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明确地引入了社会契约观念,“契约生活稳定地得到了承认,逐渐成为政治辩论和斗争的平常话题。
”许多思想家以社会契约论为思想武器猛烈地抨击、谴责封建专制制度,到了17世纪上半叶这个“法学和政治学的‘论证’体系的时代,”[3]近代社会契约理论最终得以形成。
尼德兰革命后,荷兰思想家格劳秀斯强调契约的价值,淡化暴力的作用,认为人们订立契约的目的之一是运用公众的力量,保证每个人的安全与财产。
洛克依据英国的经验指出,社会契约论对结束专制统治的作用,国家即政府权力的性质“不是,也不可能是专断的”。
[4]到了18世纪,社会契约论在欧洲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社会思潮。
贯穿社会契约论中最主要的思想是:国家并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而是应该依据人们的智慧、知识来创造、以理性作为构造国家的原则。
休谟与社会契约论的理性主义
休谟与社会契约论的理性主义程 农摘 要:休谟在哲学层次的理性主义批判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他对社会契约论理性主义的批判却没有得到详细的研究。
导致这个状态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休谟政治思想里有强调理性的利益权衡的论述。
如果不能明确这个利益论述的性质与地位,就无法确切理解休谟如何应对契约论的理性主义。
基于英美政治哲学对契约论的复兴,当代学者深入揭示了休谟这个利益论述的特质,但也夸大了其理性化的程度。
事实上,休谟对社会契约论理性主义有一个系统批判,而这个批判的关键是对自觉的利益推演在人类政治实践中的地位予以严格限制。
关键词:休谟;社会契约论;理性主义;利益中图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1-0126-12DOI:10.13644/31-1112.2021.01.013作者简介:程 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北京 100872)按照传统的解读,休谟以批判社会契约论而著称,他的批判重点是契约与承诺的观念。
在休谟的时代,英国政治思想中流行的契约论是经过辉格党通俗化的洛克理论,重点强调被统治者的自觉同意。
休谟的批判被认为是在哲学上对这种理论的犀利打击。
①然而,当代英美政治哲学界对契约论的复兴改变了这个局面。
这个契约论复兴不再强调自觉的承诺与缔约,而是着重从利益权衡与博弈来说明制度的效用。
②基于这种新的契约论理解,当代学者对休谟提出了新的解读,认为休谟的政治理论是“契约论式的”(contractarian)。
③休谟的确有一个从理性的利益考量与博弈说明制度的论述。
当代的新解读有力地揭示了这个收稿日期:2020-10-16① 关于传统解读的例子,参见刘训练等编译的《社会契约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中David Ritchie,Ernest Baker的文章与Michael Lessnoff著作的第五章。
边沁认为休谟的批判彻底摧毁了“原初契约”的概念。
最新 休谟对社会契约论的批评及其不足-精品
休谟对社会契约论的批评及其不足自然说与契约论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休谟对社会契约论的批评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前言社会契约论是西方与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端于古希腊,孕育于中世纪,在十七、十八世纪达到了顶峰之后迅速衰落,到二十世纪又通过罗尔斯的《正义论》而获得了新生。
学者们一般把近代社会契约论的衰落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方面,这是休谟对功利主义哲学家---他们的思维方式当时在英国占据了优势---之影响的后续反应; 另一方面,这也是不断增强的以历史的眼光考查社会和政治问题趋势的结果".不过,休谟并不仅仅是通过功利主义才促进了社会契约论的衰落,他本人就对社会契约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虽然这种批判直指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许多契约论都是适用的。
近代契约论虽然林林总总,却分享着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即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与公民的政治义务的道德根据是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社会契约论者又提出了自然法和自然状态概念,并试图对社会与政府的历史起源进行解释。
休谟基于功利视角和历史主义视角,在自然法( 第一部分) 、社会与政府的起源( 第二部分) 、政治合法性的根据( 第三部分) 和政治义务的根据( 第四部分) 这四个重要问题上都对社会契约论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自然法的约束力并不是先天的,它根源于它为人类带来的功利; 政治合法性与政治义务的根据也不是社会契约,而在于国家的统治所带来的功利和公民的服从所带来的利益; 休谟还认为,社会契约论者关于社会与政府的起源的说法及其在政治合法性与政治义务问题上的同意理论都与历史不相符合。
不过,笔者将指出休谟的批评在何种意义上是站不住脚的。
一近代自然法学说以扞卫个人自然权利为主要内容,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未经自己许可,任何人都不得将他置于统治之下。
而契约行为本身是一种平等互利的让渡权利与义务的行为,因此,自然法学说与社会契约论相互结合来扞卫个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就不足为奇了。
马克思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范 契 约 活 动 的基 础 上 , 新社 会 整 合 机 制, 和 因市 场 竞 争 而 弓 发 创 缓 l 的 人 与 自然 、 与人 以及 人 与 自身 之 间 的 紧 张关 系; 人 在建 立 和 完 善 契 约 机 制 的 基础 上 . 大 对社 会 特 殊 群 体 的 关 注 和 照 顾; 建 设 契 加 在 约 文化 的 同 时,重 视 和 发挥 包 括 传 统 文 化 在 内 的 精 神价 值 系 统 对 人 的关 怀作 用 , 建立 一 种 契 约 理 性 与 和谐 文化 兼 容 、 追求 效 率 与 维 护 公 正 均衡 的符 合 中 国实 际 的 发展 模 式 ,推 进 社 会 的 良性 有 序 发 展 , 最终 实现 人 的 自由而 全 面 的 发展 创 造 有 利条 件 。 为
参考丈献 :
『1 l马克 思 恩格 斯 选 集『 ] 1 北 京: 民出版 社 19 M. 第 卷, 人 9 5年 版 f1 霍 布 斯: 维 坦『 】 思 复 、 廷 弼译 , 昌裕校 , 京: 2『 英1 利 M. 黎 黎 杨 北 商 务 印书 馆 1 8 9 5年版 『1 洛 克: 府 论『 . 3f 英1 政 J 下篇 , 启 芳 、 菊 农 译, 京: 务 印书 1 叶 瞿 北 商 馆 20 0 4年 版 11 卢 梭: 人 类 不 平 等 的 起 源 和 基 础l . 常 山译 , 京: 4f 法1 论 J李 】 北 商 务 印书馆 1 6 9 2年 版 ( 任编辑: 兰) 责 段
21 0 0 ̄ 9
I
一
2 I 2 N 5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卢梭《社会契约论》学院:中原工学院班级:RB软工移151学号:*********姓名:***2017年4月2日摘要:《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雅克.卢梭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
《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在民主制度的基石。
《社会契约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社会契约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集体体现。
卢梭的这本《社会契约论》亦被有人指出是法国雅各宾专政以及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思想来源。
以我对于政治浅显的认识看来,是这本书中主权者即国家的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的崇高地位被有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演化为各式集权的民主主义。
然而卢梭的思想对于现代世界的影响颇大,通常认为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导师,其思想直接地引领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并且当时的宪法性文献《人权宣言》也体现了卢梭的思想。
甚至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亦可找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原型。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话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从而了解了以前所学的“天赋人权”的理念来源自哪里。
人类为了更加稳定和平和的生活反对集权和暴政,放弃自然社会中生而为人的权力和自由,而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从而获得更有保障的自由。
社会契约论假定人类在国家之前是处于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原始的感情状态,人们通过悲悯心和自爱心约束着人类的行为,但是他并不认为自然状态是理智的。
尽管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而来的自由,但是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人们的财产和生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社会的契约,以确保每个结合者的各项权利得以得到国家的保障。
在在建立契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舍弃掉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去实现集体的利益,去换取成为这个社会的公民应该享有的稳定和安宁,从而维护自己作为公民的自由。
休谟的政治哲学
休谟的政治哲学
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政治哲学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根据他的著作和思想总结出来的他的政治哲学观点:
1. 合理主义批判:休谟认为合理主义的政治哲学观点过于理性主义,并忽视了人性的情感和感性方面。
他认为政治决策不仅仅是基于理性的计算,而是受到个人情感和兴趣的影响。
2. 社会契约论批评:休谟对社会契约理论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人们并不是出于合约而组成社会或政府,而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和情感来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3. 习俗和习惯的重要性:休谟认为社会习俗和习惯是稳定社会秩序和政府的重要基础。
他将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的形成看作是长期发展中的习得和适应过程,而不是通过合约或理性的设计。
4. 政府权力的正当性:休谟认为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并不基于合法的起源或理性的争论,而是基于人们习惯性地接受和遵守政府的统治。
他认为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是通过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自愿遵守政府规定的行为而形成的。
5. 自由主义:休谟主张保护和扩大个人自由。
他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是基于人们的自然倾向和追求幸福的需要。
休谟提出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对人权的保护的论点。
总的来说,休谟的政治哲学观点强调了人性的感性和情感方面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强调社会习俗和习惯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