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等。

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的生锈、蜡烛的燃烧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 液体药品:倾倒时,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2. 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 胶头滴管的使用:滴加液体时,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4. 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

-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 给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与桌面约成 45°角。

5.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1.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 0.03%。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二、氧气1.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点,下面就来逐一介绍。

第一章:物质与化学变化1.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1.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特性,如颜色、状态、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变化时表现出的特性,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物质的变化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情况下,仅改变其物理性质,如熔化、蒸发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形成的变化,如燃烧、腐烂等。

1.3 物质的分离与纯净化物质的分离主要依靠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过滤、蒸发、结晶等。

而物质的纯净化则是指通过分离技术将混合物中杂质分离出去,使得物质纯净。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组成与性质2.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学符号表示。

元素又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光泽、导电导热等特性,如铁、铜等。

非金属元素通常呈现非金属性,如氧、氯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化学组合方式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如水、氯化钠等。

化合物的化学式代表了不同元素的类型和比例。

2.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1,带正电荷;中子质量相对于质子较重,不带电。

电子质量较轻,带负电荷。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顺序排列的表格,揭示了元素的各种特性及其规律性。

周期表的主要构成是元素周期和元素族。

元素周期是指横向排列的行,元素族是指纵向排列的列。

化学九上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上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的作用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

合成药物。

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2、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三、化学发展史近代:(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分子论,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使学习与研究化学变得有规律可循。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四、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的要求:无毒无害的原料及条件,减少废物排放,最好是零排放,产品要环保健康安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基本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单元:酸碱盐1化学用语1、电离方程式: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石灰石、大理石Ca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胆矾、蓝矾CuSO4.5H2O;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3、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石灰石、大理石Ca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胆矾、蓝矾CuSO4.5H2O;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

2金属活动性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3酸、碱、盐的溶解性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3、四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2.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1,电荷为+1;中子质量为1,电荷为0。

3.电子的结构: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存在,电子层越靠近原子核,电子能级越低,能级数目为2n²(n为主层的序数)。

二、元素与物质1.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由原子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由一到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2.元素周期表:由物理学家门捷列夫提出,按照原子序数的升序排列,可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3.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原子不仅达到了稳定状态,还提供了一种用来研究原子的方法。

4.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质,化合物按照元素的质量比例固定。

三、离子和离子键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正离子也称为阳离子,负离子也称为阴离子。

2.离子键:在离子之间通过电荷的吸引力结合而成的化学键,离子键通常形成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四、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1.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通常形成在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2.共价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化合物。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一、化学方程式1.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反应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左边。

2.生成物:化学反应中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中写在反应箭头的右边。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的关系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的系数表示。

二、化学反应速率1.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物质消失或生成的速率,可以通过测量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反应速率。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三、化学平衡1.反应的平衡: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不再发生改变时,称反应达到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的比值为恒定值,称为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平衡常数大于1,反应向右进行;平衡常数小于1,反应向左进行。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基本知识点:1.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分布、化学性质等。

元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3.元素的符号:元素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简写方式,由元素的英文名称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母组成,并且首字母大写。

4.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以能级和轨道的形式存在。

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周期指的是元素的一个横行,族指的是元素的一个竖列。

6.电子布居规律:电子首先填充在最低能级的轨道上,然后按照“能量低优先,一轨道一个,同轨道两个,同能级填满一个再回首轨道”原则依次填充到高能级轨道上。

7.价电子:原子的最外层轨道上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价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周期内元素的价电子数相同。

8.价壳层:原子中最外层能级称为价壳层,其中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

9.化学键:元素通过化学键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化合物。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10.共价键: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可以通过电子轨道重叠或电子吸引力来实现。

11.离子键:离子键是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电子的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的形成使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12.金属键:金属键是在金属元素之间通过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

1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生成。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14.化学式: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一种简写方式,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一定的性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性质不固定。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如颜色、密度、熔点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参与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常见物质如水、盐酸、氧气等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水可用于饮用和农业灌溉,盐酸可用于清洗金属表面,氧气可用于呼吸和燃烧等。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常见化合物的示例及性质常见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氢氧化钠(NaOH)等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比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溶于许多物质中,具有良好的溶剂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的表格,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区有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三、常见化学反应1. 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反应。

3. 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及示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

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四、化学能量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释热反应则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

2. 化学平衡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保持着一定比例关系,称为化学平衡。

化学九年级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一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一二单元知识点化学九年级的一二单元主要涉及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打好基础,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化学九年级一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没有电荷,电子的电荷为负。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以轨道的形式环绕核心。

原子的质量数由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决定,原子的电荷数由质子和电子的数量之差决定。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对元素进行分类和排列的表格形式,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顺序排列。

元素周期表的每个水平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个垂直列称为一个族。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原子序数增大时,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3.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的性质,例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与酸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等。

4.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写在反应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写在反应箭头的右边。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化学方程式还可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5. 摩尔和物质量摩尔是物质的计量单位,表示的是物质的数量。

1摩尔物质的数量等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克数。

物质量是物质的质量,可以用克或者其他合适的单位来表示。

6. 元素的化合与分解元素可以通过化合反应形成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分解反应分解成单质或其他化合物。

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过程。

7. 酸、碱和盐的性质酸是指具有酸性的物质,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并具有酸味和腐蚀性。

九年级化学1-9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1-9单元知识点

1.第一章:物质世界的变化-物质的分类:单质、化合物、混合物,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状态变化。

2.第二章:空气与氧气-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

-氧气的制备:热分解法、过氧化氢分解法、过氧化钠分解法等。

-氧气的性质:不燃烧、促进燃烧、呼吸作用等。

3.第三章:水和溶液-水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无定形等。

-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溶解度及饱和溶液。

-水的净化与分离:自然沉淀法、简单蒸馏法、托盘蒸馏法等。

4.第四章:氢气与酸碱-氢气的制备:活水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氢气的性质:轻、无色、易燃、促进燃烧等。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酸的酸味和酸性、碱的碱味和碱性。

5.第五章: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反应-金属的常见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可塑性等。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的氧化反应、金属的酸与碱反应等。

-金属的腐蚀与防腐:金属的电解质溶液中腐蚀、金属的保护方法等。

6.第六章:石油化工与合成材料-石油的组成与提炼:石油的组成和提炼工艺。

-合成材料的分类和应用:塑料、人造纤维、合成橡胶等的分类和应用。

7.第七章:盐和金属的提取-盐的制备与性质:氯化钠的制备和性质。

-金属的提取:金属矿石的提取方法、金属的电解法提取等。

8.第八章:碳与碳的氧化物-碳的属性和性质:纯碳的形态、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碳的氧化物:新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危害。

9.第九章:生活中的化学品-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食盐、石灰、小苏打、洗衣粉及其化学原理。

-化学危害防范:提倡安全使用化学品、防止化学品事故的发生。

以上为九年级化学1-9单元的知识点,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现象和实际应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知识点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水壶烧水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粮食酿酒、米饭变馊3.易错辨析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知识点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稳定性、还原性、酸性、碱性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知识点3】实验室操作1.仪器名称书写A 锥形瓶,B 胶头滴管,E 集气瓶, F 长颈漏斗, G 水槽, H 酒精灯。

(1)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D ;(2)用于配制溶液的仪器是C ;(3)收集或贮存气体的仪器E ;(4)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B 。

2.取用药品①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②用托盘天平称一般固体在托盘两边各放一张等质量洁净的纸,易潮解或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③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④用量筒量量取液体时,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②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③加热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飞溅④操作注意事项4.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补充】判断下列实验操作错或对(填“√”或“×”)【知识点4】空气1.组成:氮气78%(保护气),氧气21%(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稀有气体0.94%,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3.空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知识点5】氧气1.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时为淡蓝色2.检验气体是氧气: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3.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4.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5.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6.工业制取氧气,利用沸点不同物理变化【知识点6】分子和原子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运动速率影响因素:外界温度,自身种类分子之间有间隔2.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中,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分子运动速率快)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与原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5.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铜,锰(金属单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氧气,氢气,氮气,氯气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硅、稀有气体:氦、氖、氩【知识点7】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4.分层排布中,第三层最多排18个,每一层电子数最多为2n2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6.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7.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8.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识点8】元素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的原子的总称,元素不讲个数只讲种类2.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物质种类变,分子种类变,元素不会改变3.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所含元素最多的是:氧;所含金属含量最多的是:钙4.元素符号书写①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②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O表示:2个氧原子,2O2表示:2个氧分子,H2表示:1个氢离子)5.同一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实验总结【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冒出的白烟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3.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4.检验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现象:空气样品中木条照常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多3.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现象:空气样品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少(若澄清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浑浊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现象: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出现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水蒸气质量少5.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难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6.用集气瓶收集室内的气体: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室内倒掉,再盖上瓶盖7.在比较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时,取相同滴数的石灰水:保证在其它条件相同下作对比(这种实验的方法叫对比法)【实验3】红磷燃烧实验1.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固体小颗粒)分析: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2.实验结果分析:小于1/5体积的原因:①红磷不足;②氧气没有被消耗完;③装置漏气;④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大于1/5体积:燃烧匙过慢伸入3.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吸收产生的白烟,减少空气污染4.红磷不可替代:只能和氧气发生反应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5.化学式:【实验4】硫的燃烧1.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发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实验5】铁丝的燃烧1.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到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2.将细铁丝打磨至光亮:除去表面的锈盘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氧气充分反应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铁丝预先放入一些水: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3.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实验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排水法)1.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2.加热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放出时再收集气体原因:防止收到的氧气不纯4.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炸裂试管5.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沿导管倒吸回试管底部【实验7】过氧化氢制氧气1.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粉末,不溶于水2.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能源【实验8】氯酸钾制氧气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且自身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催化剂可代替,不是唯一的。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1-2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1-2单元)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家及他们的重要贡献(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3)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4)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发明联合制碱法。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物态变化,形状变化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燃烧、生锈、变质、呼吸、酿酒2、判断变化依据:有无其它(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硬度小4、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夜(特性),可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C、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白色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构成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原子的性质:- 原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核中质子的数量。

-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分子的性质:- 分子保持了组成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

- 分子的质量是其组成原子质量的总和。

5.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原子是单一的元素,而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原子组成。

- 分子具有化学性质,而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所在的分子环境。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元素的性质:-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化合物的定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性质。

-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5.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元素是单一类型的原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 元素具有一致的化学性质,而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和结构。

三、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周期表的定义:-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行(周期)和列(族或组)组成。

-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

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单元
1、化学的定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变化、其相互作用和它们在宇宙中的分布的一门学科,它是最基本的实验科学。

2、质量的定义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量,它表示物质所具有的量的大小。

质量是指物体的实质,它是物体内部所含物质的总量,并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3、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准确表示,它主要包括形态、密度、沸点、折射率、溶解度、熔点、燃烧性等。

4、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离子体、混合物和其它物质组成,其中,原子由种子原子组成,而分子则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单位。

5、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受到一定的条件时,会发生物质性质改变,表现为某种能量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二、第二单元
1、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是由带有电荷的离子形成的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通常
以水溶液为介质,可以分为放电反应和充电反应。

2、催化剂
催化剂是指能够使反应进行的一类物质,它可以改变反应的进行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正反应平衡点。

3、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指以某种水溶液中酸或碱的加入而引起的反应,它们彼此可以结合形成盐和水。

4、碱金属反应
碱金属反应是指碱性金属及其氧化物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反应,它们常常会发生氢气的放出,并发生形成新物质。

5、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元素或物质受到氧化或还原影响而发生的化学反应,它们可以产生能量,这种反应是平衡反应。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可以通过观察而不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寿命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3.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物理变化是物质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组成不发生改变,如物质的相态变化、溶解、熔化等。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而非金属则不具备这些性质。

2.溶解性:溶解是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溶解度是指单位量溶剂能完全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酸碱盐:酸具有酸味、腐蚀性和导电性;碱具有碱味、腐蚀性和导电性;盐是由酸和碱反应而成的物质,也具有导电性。

4.金属的腐蚀: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水、酸等物质发生反应产生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产物的过程。

5.燃烧: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即物质与氧气结合,放出能量的过程。

燃烧可以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6.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这是一种放热反应。

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元素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化学式,如氧气的化学式为O22.化合物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组成的简写式表示化合物的化学式,如水的化学式为H2O。

3.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四、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离1.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可以通过过滤、挑拣、磁性筛选、溶解、蒸发等方法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出来。

2.分离化合物的方法: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电解、加热分解等方法将化合物分解或分离出来。

五、化学实验1.常见实验设备: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等。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实验原理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现象:(1)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氧气:21%(约占1/5)有助燃性氮气:78%(约占4/5)空气稀有气体:0.94%无助燃性空气密度1.293 克/ 升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二)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着自己的性质如空气、海水、生铁、蜡烛燃烧的产物(水和二氧化碳俩种)等;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蒸馏水等(三)空气的污染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及来源1、粉尘:悬浮的固体小颗粒P M 2 .5指的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µm的颗粒物(雾霾)。

2、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酸雨))、二氧化氮NO2(酸雨)一氧化碳CO (煤气中毒)等3、二氧化碳 CO2气体不是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无毒,也不会污染空气,所以不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另外是汽车尾气。

第 二 节 氧 气 的 性 质一、 物 理 性 质1、 无 色 无 味 的 气 体2、 不 易 溶 于 水3、密度比 空 气 略 大(1.429 克/ 升)4、 三态的转化:淡蓝色固体淡蓝色液体无色气体−−→−−−→−℃-218℃-183二、 化 学 性 质( 氧 气 是 一 种 化 学 性 质 比 较 活 泼 的 气 体, 具 有 氧 化 性、 助 燃 性 )注意:氧气本身不能燃烧,氧气没有可燃性1、 能 与 木 炭 反 应( 反 应 特 点: 反 应 时 没 有 火 焰)二氧化碳氧气碳点燃−−→−+ 基 本 反 应 类 型: 化 合 反 应 反 应 现 象:空气中:保持 红热,放 热, 产生使澄 清 的 石 灰 水 变 浑 浊 的 气 体。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实例: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汽油挥发等。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没有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 实例: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腐烂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铁是银白色固体,水的密度是1g/cm³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等。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 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倒转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 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白烟可以被点燃,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方法:- 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另外取两个空集气瓶收集两瓶空气。

- 比较项目:- 氧气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在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在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得更快,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少。

- 二氧化碳含量:向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滴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更明显,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本质、结构、性质及其行为的总和。

它决定了物质的化学反应性、物理量和物理性质,如比重、熔点、沸点、闪点等。

2、原子模型原子模型是指关于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假设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卢瑟福模型、牛顿模型等,它们提供了物质的构成,即原子。

3、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稳定的实体,它不能再被进一步分离成其他的物质。

例如氢、氧、铁、碳等。

4、原子核原子核是指由原子核粒子组成的中心,它是原子的核心,也是原子量的基础。

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封闭在一个非常小而稳定的球形物质里。

它决定了原子的原子符号、原子量和原子序数。

5、共价键共价键是一种物理性作用,它是由原子核及其他原子的外层电子之间的一种电子传递所产生的。

它是化学键的基础,其传递的电子有单工字电子及共享双工字电子,分别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6、分子分子是指原子之间所形成的一种非常小的化学物质,它是由共价键维系着的。

它是最小能够独立存在的化合物,它具有特定的化学、物理和热力性质。

7、混合物混合物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物质,它既不是单一的物质也不是混合体,它没有固定的结构。

一般分为溶液、固体混合物和气体混合物等。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分类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经激活作用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它是物质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由反应物、激活能量、产生物、平衡位置等构成。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指用化学式标注反应物及反应后产生物,并用等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可以清楚地表示反应物及反应后产生物的含量,以及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实际变化情况。

3、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存在多种以离子为主要形式的反应,它可以分为氧化性反应、还原性反应、溶解性反应等,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

4、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多种物质组成的反应系统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变。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2、化学的发展过程⑴古代——发现利用了火,发现矿石制造出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

我国古代对化学的贡献: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等。

(2)、近代——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①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的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绿色化学。

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化学的研究进入微观阶段3、物质的变化:(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4、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5、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变化通常用“生成了、变成了”等词描述。

6、实验观察的内容: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 年 级 化 学 必 记 知 识 点一 化 学:化 学 是 一 门 研 究 物 质 的 组 成 、结 构、 性 质 以 及 变 化 规 律 的 自 然 科 学。

初 中 化 学 研 究 的 重 点 是 物 质 的 化 学 性 质 和 化 学 变 化。

二 变 化1、 物 理 变 化⑴定 义: 没 有 生 成 其 它 物 质 的 变 化 ⑵特 征: 物 质 的 形 态 (外形、状态)发 生 了 变 化(3)判断方法: 如果变 化 过 程 中 没 有生 成其 它 物 质,只 是 物 质 的 形 态 发 生 了 变 化, 则 该 变 化 为 物 理 变 化。

(4)实 例:矿 石 粉 碎、水 蒸 发、碘 升 华、灯 泡 发 光、冰 雪 消 融、蜡 烛 熔 化2、 化 学 变 化⑴定 义:生 成 了 其 它 物 质 的 变 化 ⑵特 征: 生 成 了 其 它 物 质⑶常 伴 随 的 现 象: 发 光 、放 热、 变 色 、变 味 、放 出 气 体 、生 成 沉 淀 ⑷判 断 方 法: 如 果 变 化 时 生 成 了 其 它 物 质, 则 该 变 化 为 化 学 变 化。

⑸ 规 律: 凡 燃 烧、 生 锈、 变 质、 生 成、 制 取、 腐 熟 、腐 蚀 、 锈 蚀、氧 化 、冶 炼、自 燃、 化 合、 分解 都 是 化 学 变 化。

三、 性 质1、 物 理 性 质⑴ 定 义: 物 质 不 需 要 发 生 化 学 变 化 就 表 现 出 来 的 性 质⑵ 范 围: 颜 色、 状 态、 气 味、 熔 点、 沸 点、 硬 度、 密 度、 导 电 性、光 泽、 导 热 性 、 溶 解 性 、 挥 发 性 等。

例 如 :铁 能 导 电 是 铁 的 物 理 性 质; 水 的 沸 点 为100℃ 是 水 的 物 理 性 质。

高 锰 酸 钾 是 紫 黑 色 固 体 描 述 的 是 高 锰 酸 钾 的 物 理 性 质 。

2、 化 学 性 质⑴ 定 义: 物 质 在 化 学 变 化 中 表 现 出 来 的 性 质⑵ 范 围: 可 燃 性、 稳定性、不 稳 定 性、 氧 化 性、 助 燃 性 、毒 性、腐 蚀 性、酸 碱 性 等例 如 : 蜡 烛 的 可 燃 性、 铁 易 生 锈、 氧 气 的 助 燃 性、二 氧 化 碳 能 使 澄 清 的 石 灰 水 变 浑 浊、酒 精 易 燃 烧 。

四、 性 质 和 变 化 的 关 系性 质 是 变 化 的 内 因, 变 化 是 性 质 的 表 现。

例 如: 碳 燃 烧 是 化 学 变 化, 碳 能 燃 烧 是 化 学 性 质。

铁 生 锈 是 化 学 变 化,铁 能 生 锈 是 化 学 性 质 绪 言 中 出 现 的 化 学 变 化 的 表 达 式:⑴ 镁带 在 空 气 的 燃 烧 镁 化 氧 气 氧 + 镁 −−→−点燃反 应 现 象: 发 出 耀 眼 的 强 光, 放 出 热 量, 有 白 色 固 体 生 成。

⑵ 碱 式 碳 酸 铜 受 热 分 解碳 化 氧 二 + 水 + 铜 化 氧 铜 酸 碳 式 碱 −−→−加热反 应 现 象: 绿 色 粉 末 变 成 黑 色 固 体, 管 口 出 现 小 水 滴, 澄 清 的 石 灰 水 变 浑 浊。

化 学 历 史: 我 国 发 明 较 早 的 化 学 工 艺 是 造 纸、 制 火 药、 烧 瓷 器; 商 代 就 会 制 造 青 铜 器, 春 秋 战 国 就会 冶 铁 和 炼 钢。

五、俩个重要的化学实验(1)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2)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六、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原则”:不闻(闻的方法:扇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仰视会使读数偏小,俯视会使读数偏大(仰小俯大)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给物质加热的方法:①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②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前,应先检查酒精灯内的酒精量,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4。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盖俩次,第一次是使酒精灯熄灭,第二次是使内外大气压保持一致,防止灯帽打不开),禁止用嘴吹。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防止湿存水倒流,炸裂试管)。

先预热再集中用外焰加热。

(4)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5)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可间接加热的仪器(需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一、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曾先后制得了氧气,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下图)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现象:(1)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2)等到红磷燃烧完后,恢复到室温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内,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原水面上方空间约1/5处。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白烟)五氧化二磷(现象中的点燃−−→−氧气+红磷结论:空气是混合物;氧气O 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氮气N 2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烧)1思考: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1/5即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的原因:(1)装置漏气(装置的气密性不好);(2)红磷的量不足;(3)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4)烧杯中的水不足;(5)导管内事先没有注满水,燃烧冷却之后,进入的水有一部分存留在导管中。

2能否用铁、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是碳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硫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气体,会弥补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不能产生压强差,而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实验中使用过量红磷的原因是:保证将氧气消耗完,使实验结果准确。

氧 气:21%( 约 占1/5) 有 助 燃 性氮 气:78%( 约 占4/5) 空 气 稀 有 气 体:0.94% 无 助 燃 性 空 气 密 度1.293 克/ 升二 氧 化 碳:0.03%其 他 气 体 和 杂 质:0.03%一 般 来 说, 空 气 的 成 分 是 比 较 固 定 的。

(二)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着自己的性质 如空气 、海水、生铁、蜡烛燃烧的产物(水和二氧化碳俩种)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 种物质 如氧气 、二氧化碳、蒸馏水等 (三)空 气 的 污 染排 放 到 空 气 中 的 有 害 物 及 来 源1、 粉 尘: 悬 浮 的 固 体 小 颗 粒 PM 2 .5指的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µm 的颗粒物(雾霾)。

2、 有 害 气 体: 二 氧 化 硫SO 2 (酸雨))、 二 氧 化 氮NO 2(酸雨) 一 氧 化 碳CO (煤气中毒)等 3、 二氧化碳 CO 2气体不是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无毒,也不会污染空气,所以不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

这 些 气 体 主 要 来 自 矿 物 燃 料 的 燃 烧 和 工 厂 的 废 气,另 外 是 汽 车 尾 气。

第 二 节 氧 气 的 性 质一、 物 理 性 质1、 无 色 无 味 的 气 体2、 不 易 溶 于 水3、密度比 空 气 略 大(1.429 克/ 升)4、 三态的转化:淡蓝色固体淡蓝色液体无色气体−−→−−−→−℃-218℃-183二、 化 学 性 质( 氧 气 是 一 种 化 学 性 质 比 较 活 泼 的 气 体, 具 有 氧 化 性、 助 燃 性 )注意:氧气本身不能燃烧,氧气没有可燃性1、 能 与 木 炭 反 应( 反 应 特 点: 反 应 时 没 有 火 焰)二氧化碳氧气碳点燃−−→−+ 基 本 反 应 类 型: 化 合 反 应 反 应 现 象:空气中:保持 红热,放 热, 产生使澄 清 的 石 灰 水 变 浑 浊 的 气 体。

氧气中:发 出 白 光, 放 热, 产生使澄 清 的 石 灰 水 变 浑 浊的气体。

2、与 硫 反 应二氧化硫氧气硫点燃−−→−+ 基 本 反 应 类 型: 化 合 反 应反 应 现 象: 空气中:火 焰 为 微弱的淡蓝色,放 热, 有 刺 激 性 气 味 的 气 体 生 成。

氧气中:火焰为明亮的蓝 紫 色, 放 热, 有 刺 激 性 气 味 的 气 体 生 成。

3.、能 与 磷 反 应( 反 应 特 点: 有 浓 厚 的 白 烟 )五氧化二磷氧气磷点燃−−→−+ 基 本 反 应 类 型: 化 合 反 应 反 应 现 象: 发 出 白 光, 放 热, 有 浓 厚 白 烟 出 现。

4能 与 铁 反 应( 反 应 特 点: 火 星 四 射)四氧化三铁氧气铁点燃−−→−+ 基 本 反 应 类 型: 化 合 反 应反 应 现 象:空气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 氧气中: 剧 烈 燃 烧,火 星 四 射, 有 黑 色 固 体 生 成。

5、 能 与 蜡 烛 反 应( 反 应 特 点:发 出 白 光 )碳 化 氧 二 + 水气 氧 + 蜡−−→−点燃石 反 应 现 象: 发 出 白 光, 放 热, 瓶 壁 有 水 滴 出 现, 澄 清 的 石 灰 水 变 浑 浊 二、 氧 气 检 验 方 法1、 将 燃 着 的 木 条 插 入 集 气 瓶 中, 若 木 条 燃 烧 得 更 旺, 证 明 瓶 内 为 氧 气。

2、 将 带 火 星 的 木 条 插 入 集 气 瓶 中, 若 木 条 复 燃,证 明 瓶 内 为 氧 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