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_董辉

合集下载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2015.10临床研究63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研究进展孙绍彬 孟兴凯 张俊晶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00【摘 要】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有很大的差异。

近年来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尚不清楚。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症状一般较模糊和隐匿,发现或诊断时多属晚期,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较少,预后不佳。

本文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因素、诊断以及治疗做一综述。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率;治疗方法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同属于原发性肝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 )指发生在包括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的原发性胆管细胞癌。

传统观点认为ICC,肝细胞癌和混合型细胞癌同属于原发性肝癌的范畴。

但是随着近年来对ICC 的进一步研究发现,ICC 在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上与肝细胞癌有很大区别。

目前认为治愈ICC 的惟一选择是根治性手术,应行规则性肝切除或扩大肝切除;是否常规清扫淋巴结以及淋巴结清扫的范围目前研究较多,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姑息性切除术可以改善部分病人的预后。

肝移植是否适合肝内胆管细胞癌目前仍存在分歧。

1 流行病学ICC 的发病率与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别,在美国,ICC 的发生率已增加到0.95/10万,在澳大利亚发病率是 0.2/10万,而在泰国发病率是 96 /10万。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提高,近30年间,在美国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率增加了165%,发病率从1975~1979期间的0.32/10万升高到1995-1999期间的0.85/10万。

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在55到75岁之间;在45岁之前ICC 的发病率非常罕见,在这个群体中发病率在10%以下。

与HCC 不同的是,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5到6倍之多,ICC 似乎只有些许的区别,男:女比为2:3。

肝内胆管癌病理学分型新进展

肝内胆管癌病理学分型新进展

=E &>(/(B (,"#.%.F $#*(G 4!"!!#H .%4!##?.4! 综!述肝内胆管癌病理学分型新进展赵燕青!董辉!丛文铭!!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医院病理科"赵燕青$*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董辉#丛文铭$通信作者!丛文铭#17"&%!N 7M .>F%/77L 4(-L 4M >!! 摘要 !肝内胆管癌传统组织病理学分型主要是根据细胞学形态及细胞起源进行分类#其中*&8为腺癌%近年来#有学者们根据组织学特征和细胞起源将肝内胆管癌分为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并写入!"$*版QB C 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1中#不同的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特征&分子特点以及不同的预后#本文就肝内胆管癌两种组织学分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病理*分型!!肝内胆管癌"&>#)"E (,"#&M M E .%">F &.M ")M &>.7"#9==$作为肝内第二大常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癌的$"8!$&8'$(%9==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的地区发病率不同#且亚洲地区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东南亚发病率最高#高达#$4%)$"""""*欧洲的发病率较低#达"4!!$4))$"""""%在美国#$**&,!""'年的发病率是"4*!)$"""""#!""&3!"$'年则是$4"*)$"""""'$(%9==的发病因素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肝血吸虫感染#胆道畸形#肝炎病毒感染"B ;H )B =H $&非胆汁性肝硬化等'!(%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手术切除后五年生存率仅为$&8!'"8'%(#其病理学分型主要是根据细胞学形态及细胞起源进行分类#其中大多数为腺癌%近年来#有学者们根据组织学特征和细胞起源将肝内胆管癌分为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并写入!"$*版QB C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1中#本文就肝内胆管癌两种组织学分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肝内胆管癌的传统组织病理学分型"一$大体分型!肝内胆管癌定义为起源于胆管上皮分化的肝内恶性肿瘤#起源于肝内胆管树的任何位置%基于不同的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的命名%根据大体形态将肝内胆管癌主要分为肿块型"7"//3!.)7&>F #$,(#:*$#管周浸润型",()&-L M #"%&>!&%#)"#&>F #$,(#A 9$和导管内生长型"&>#)"-L M #"%F ).N #E #$,(#96$和混合型%"二$根据细胞分化程度!!"$"版QB C 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1''(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将肝内胆管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腺癌以及一些少见亚型"如腺鳞癌#黏液癌&透明细胞癌&印戒癌&黏液表皮样癌&淋巴上皮样癌和肉瘤样型9==等$%"三$按蛋白表型分型!以往的研究是基于解剖学位置和组织学形态对9==进行分类#考虑到分类方案的实用性#B "$"/E &等'&(建立一种根据黏蛋白产生力和免疫表型的新型分类系统#将肝内胆管癌分为黏蛋白型9==和非黏蛋白型9==%二&肝内胆管癌的新型组织病理学分型"一$肝内胆管树解剖结构分类!肝内胆管位于左肝管或右肝管的近端#分为肝内大胆管和小胆管%按照胆管解剖学位置和胆管直径大小#肝内胆管由粗到细分为肝管"#)"""7$&段胆管"'""!)"""7$&区域胆管"%""!'"""7$&隔胆管"$""!%"""7$和小叶间胆管"$&!$"""7$&胆小管""$&"7$&赫林管""$&"7$和毛细胆管"$"7$#小叶间胆管又分为较小的"$&!'""7$小叶间胆管和中等大小"'"!$"""7$的小叶间胆管%其中肝内大胆管由第一至第三级分支构成#包括肝管&段胆管和区域胆管#胆管壁内有管周腺体%肝内小胆管由隔胆管和小叶间胆管构成#管壁内无管周腺体%胆小管与赫林管连接#赫林管位于汇管区周围#是毛细胆管和小叶间胆管的过渡结构'((%根据组织学特征和细胞起源将肝内胆管癌分为起源于肝内大胆管的大胆管型9==和起源于肝内小胆管或干祖细胞的的小胆管型9=='#3$"(%"二$大胆管型9=="+")F (0L M ##$,(#+0$!$4组织病理学特点!大胆管型又名-胆管型.&-肝门型.或-普通型腺癌.%+0型主要发生于肝内大胆管#与慢性胆管疾病"如肝内胆管结石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上皮内瘤变"G &%&")$&>#)"(,&#E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L M #"%,",&%%")$>(.,%"/7.!G &%(-L M ##9A ?;$和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L M #"%#L G L %.,",&%%")$>(.,%"/7#95A ?$等癌前病变有关#提示是一个多步骤的癌变过程%血清=@$**和=1@水平高于小胆管型9=='&#$"(%大体上主要表现为A 9型&96型或A 9+:*型#临床病理特征上与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相似'$$3$!(%主要表现为由柱状细胞构成浸润性大腺管#常伴有黏液分泌和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伴有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特征%!4免疫表型!已有研究表明两种组织学亚型具有不同的免疫组化特征%<3$""钙结合蛋白A "<3$""A $属于<3$""蛋白家族最初从胎盘分离出来的#在正常胆管上皮中不表达#但是有+!'!+肝脏!"!!年!月第!#卷第!期研究表明<3$""A表达于大胆管型9==和肝外胆管癌'&#$%3$'(%然而<&F(%'$"(研究认为<3$""A在大胆管型9==与小胆管型9==无差异"!#"4"&$%5**/是由产生黏蛋白的胃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肽#参与黏膜的修复#5**$通常在胃黏膜和包括胰腺腺癌在内的许多器官的腺癌中表达'$&(%在肝内胆管癌亚型鉴别中#5**3$主要表达于大胆管型9=='$%33$'(%此外#也有研究表明:L M3$和@62!可以用来区别大胆管型9==和小胆管型9=='$'#$((%@P&#"'$$(等研究发现:L M&@=和:L M3(主要表达于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4分子表型!已有研究表明D2@<突变在大胆管型9==中更常见'&#$'(%此外#@P&#"等'$$(研究提示大胆管型9==存在<:@0'突变"突变率为%%8$#免疫组化显示<:@0'表达缺失%:0:!是A&%肿瘤抑制蛋白的一个重要负调控因子# :0:!通过转录激活域和1%泛素连接酶的作用阻断调节A&%#此外#:0:!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癌基因#导致0?@断裂修复延迟#染色体异常和基因不稳定#D&7等'$#(研究发现提示:0:!扩增均见于大胆管型9=="$!8$#而D2@<和5A&%突变较少#且<:@0'表达的缺失在:0:!扩增的9==中比没有:0:!扩增的更常见#且:0:!扩增患者的生存期短于:0:!非扩增的患者#提示:0:!有望成为大胆管型9==的药物靶点#同时有望成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胆囊癌的药物靶点%也有研究提示$%4(8的肝内胆管癌发生*6*2!融合'$)(% "三$小胆管型9=="<7"%%0L M##$,(#<0$!$4组织病理学特点!小胆管型又名-胆管周围型.&-B()&>F管型.或-细胆管癌"=E.%">F&.%.M(%%L%")M")M&>.7"#=+=$.%=+=由<#(&>()和B&F F&>/.>于$*&*年首先报道#定义为起源于小叶间胆管或B()&>F管的腺癌#以高分化小管状腺癌为特征%!"$"版QB C 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1将=+=作为混合型肝癌"M.7G&>(-E(,"#.M(%%L"%)3M E.%">F&.M")M&>.7"#M B==3==@$的一种特殊亚型%然而#<"/"P&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是一种不同与M B==3==@的独立肝细胞癌亚型'$*(#国际上对原发性肝癌的最新共识是=+=与M B==3==@是分开的'!"(%小胆管型9==通常发生在慢性肝炎"尤其病毒性肝炎$或者肝硬化背景上#大体上主要表现在:*型#肿瘤细胞呈小立方形&多边形#胞浆嗜酸性或嗜双性#癌细胞排列呈细小管状&实性条索状或吻合状排列#产生少量黏液#有丰富的透明变性或胶原变性的纤维间质#低倍镜下类似反应性增生性小胆管'!$3!!(%!4免疫表型!小胆管型9==具有肝祖细胞特性#已有研究表明<0型与具有肝祖细胞特性的混合型肝细胞癌3胆管细胞癌都起源于肝祖细胞#即具有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分化特性#通常表达<@++'&细胞黏附分子"?=@:$&C P#'&?3="-E()&>和=2A等'&#$%3$'#$((%?3M"-E()&>表达于正常的神经细胞&内皮细胞&肌细胞等#与肿瘤侵袭&转移进展过程中发生上皮3间质转化有关#在肝内主要用于标记小胆管#反应性胆管#已有研究表明3="-E()&>表达与小胆管型9==有关#而大胆型9==则呈阴性表达'&#$'(%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M(%%"-E(/&.>7.%(M L%(#?=@:$#主要表达于小胆管型9=='&#$((%此外#也有研究认为小胆管型肝内胆管癌=2A和=0B!表达增加'$%(% <"/"P&等'$*(认为@290$@改变可以表征具有导管板畸形"0L M#"%,%"#(7"%!.)7"#&.>#0A:$模式的=+=#并且可以是具有0A:模式的小=+=的诊断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此外#对于增生性小胆管与肿瘤性胆管的鉴别#Q">F'!%(等提出<3 $""A&9:A%&:",/&>&,3H B+&<:@0'&=D$#&:L M&@=表达于肿瘤性胆管"阳性率分别为!#8!')8&%#8!*"8&#%8! ##8&!*8&$%8!'&8&$!8!#$8&$!8!&"8$#增生性胆管则呈阴性表达%%4分子表型!近年来#有关小胆管型9==有关基因突变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小胆管型9==主要发生90B$)!&*6*2和;@A$突变%9==中存在的90B等位基因突变"90B$2$%!=和90B!2$#!D)<$与胶质瘤和急性髓性白血病中发现的"90B$2$%!B和90B!2$'"T$并不相同'!'(%B"$"/E&'#(提示90B突变"!!4$8$和*6*2!"(4%8$易位仅限于小胆管型% @P&#"'$$(研究显示;@A$表达的缺失和90B$突变限于小胆管型%然而#;"%&#O()等'!&(通过对$#例"&例=+=##例9==和&例混合型细胆管癌3胆管癌$的'#*个癌基因和选择内含子的编码区进行二代测序显示!肝内胆管癌的典型突变"90B$)!& A;2:$#*6*2!$存在于*"8的细胆管癌成分中#基因组谱"90B$)!突变#*6*2!融合#染色体重塑基因突变#如@290$@#A;2:$$和拷贝数在细胆管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癌中相似#提议将细胆管癌应归类为分化良好的肝内胆管癌组织学亚型#而不应该视为单独的类型或混合型肝细胞癌3胆管癌#除非还存在明显的肝细胞癌成分%"四$预后!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较高的上皮源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仅为$&8!'"8%对于两种类型的肝内胆管癌预后#大多数研究认为小胆管型9==预后要好于大胆管型9=='$$#$%3$'#$((%然而#<&F(%'$"(研究提示亚型间预后无差异% B"$"/E&等'&(通过%.>F3)">P检验显示大胆管型预后生存率明显低于小胆管9=="!""4""$$#而通过多变量"/I回归分析显示大&小胆管型9==组织学预后无差异"!,"4!&!$%三&总结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预后较差且发病率上升的恶性肿瘤%目前至少有两个亚型被确定!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此外#小胆管型肝内胆管癌还应该注意与胆管错构瘤鉴别#其中胆管错构瘤以门管区内出现成团杂乱排列的小胆管板结构为特点#纤维间质丰富#而小胆管型胆管癌间质更加丰富#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异型性%对于肝内胆管癌亚型分类目前尚无达成共识#以往研究是基于肿瘤解剖学位置&黏蛋白分泌情况&细胞或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遗传学特性进行分类#但是对于很难确定肿瘤位置且肿瘤较大伴有多种组织学成分时不适用%当前没有关于根据肿瘤性胆管大小和免疫表型分类纳入常规病理诊断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以此作为研究点#进一步研究不同胆管大小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点%总之#不同的分型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指导临床不同的治疗方法的+%'!+=E&>(/(B(,"#.%.F$#*(G4!"!!#H.%4!##?.4!选择#实现个体化治疗%探寻不同组织学表型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标志物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为临床提供靶向治疗及了解生物学意义提供依据%参!考!文!献'$(!?"P">L7"R#D%&7/#)"0<#D.7L#":#(#"%49>#)"E(,"#&M M E.%">F&.M")M&>.7"4QB C=%"//&!&M"#&.>.!#L7.L)/4.!-&F(/#&'(/$/#(7#L7.L)/4&#E(-&#&.>#!"$*!!&'3!&*4'!(!D E"><@#5"'.%")&<#;)">-&64=E.%">F&.M")M&>.7"!1,&-(7&.%.F$">-)&/P!"M#.)/4+&'()9>##!"$*#&!$*3%$4'%(!+((@U#=E L>R<49>#)"E(,"#&M M E.%">F&.M")M&>.7"!#E(@U==) I9==)#E(-&#&.>L,-"#(/4=E&>=%&>C>M.%#!"$)##!&!4''(!5E(&/(?0#?"P"/E&7"C#A")P R?#(#"%4=.7G&>(-E(,"#.M(%%L%")3M E.%">F&.M")M&>.7"4;./7">*5#=")>(&).*#B)L G">2B#(#"%4QB C=%"//&!&M"#&.>.!5L7.L)/.!#E(0&F(/#&'(<$/#(74'#E(-&#&.>46(>('"#!"$"!!!&3!!#4'&(!B"$"/E&@#/:&/L7&D#<E&G"E")"U#(#"%40&/#&>M# M%&>&M.,"#E.%.F&M">-F(>(#&M!("#L)(/.!!&>#)"E(,"#&M M E.%">F&.M")M&>.7"/4@7U<L)F A"#E.%#!"$(#'"!$"!$3$"%"4 '((!张永杰#丛文铭4胆道病理学4第一版4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4'#(!@&/E&7"<#C-"R4A"#E.F(>(/&/">-M%"//&!&M"#&.>.!&>#)"E(,"#&M M E.%">F&.M")M&>.7"!-&!!()(>#M E")"M#()/.!,()&E&%") %")F(-L M##$,('()/L/,()&,E()"%/7"%%-L M##$,(4UB(,"#.G&%&")$A">M)("#<M&#!"$&#!!!*'3$""4')(!?"P"7L7"R#<"#.R#B")"-"D#(#"%4A"#E.%.F&M"% M%"//&!&M"#&.>.!&>#)"E(,"#&M M E.%">F&.M")M&>.7"G"/(-.>">(N M.>M(,#4Q.)%-UB(,"#.%#!"$"#!!'$*3'!#4'*(!?"P"7L7"R#D"P L-"R4A"#E.%.F&M M%"//&!&M"#&.>.!M E.%">F&.M")M&>.7"!>(N M.>M(,#/4;(/#A)"M#2(/=%&>6"/#).(>#().%#!"$&#!*!!##3!*%4'$"(!<&F(%=<#0)&%%1#S E.L R#(#"%49>#)"E(,"#&M M E.%">F&.M")M&>.7"/E"'(E&/#.%.F&M"%%$-&/#&>M#/7"%%">-%")F( -L M#,"##()>/4@7U<L)F A"#E.%#!"$)#'!!$%%'3$%'&4'$$(!@P&#":#*L J&P L)"D#@J&P&5#(#"%40&M E.#.7$&>&>#)"E(,"#&M M E.%">F&.M")M&>.7"/G"/(-.>E&/#.%.F&M/&7&%")&#&(/#.E&%") M E.%">F&.M")M&>.7"/4:.-A"#E.%#!"$##%"!*)(3**#4'$!(!@&/E&7"<#D L).-"R#?&/E&E")"R#(#"%4A).,./"%.!,).F)(//&.>7.-(%!.)&>#)"E(,"#&M M E.%">F&.M")M&>.7"!M%&>&M.,"#E.%.F&M-&!!()(>M(/G(#N((>E&%")#$,(">-,()&,E()"% #$,(4@7U<L)F A"#E.%#!""##%$!$"&*3$"(#4'$%(!2E((B#D.U1#=E L>F;@#(#"%45)">/M)&,#.7&M">-E&/#.,"#E.%.F&M"%">"%$/&/.!M E.%">F&.%.M(%%L%")-&!!()(>#&"#&.> #)"&#&>&>#)"E(,"#&MM E.%">F&.M")M&>.7"4+&'()9>##!"$)#%)!$$%3$!'4'$'(!+&"L U R#5/"&U B#R L">2B#(#"%4:.),E.%.F&M"% /L G M%"//&!&M"#&.>.!&>#)"E(,"#&M M E.%">F&.M")M&>.7"!(#&.%.F&M"%# M%&>&M.,"#E.%.F&M"%#">-7.%(M L%")!("#L)(/4:.-A"#E.%#!"$'# !#!$$(%3$$#%4'$&(!@)L7L F"75#;)">-#Q#2"7"M E">-)">H#(#"%45)(!.&% !"M#.)$/#&7L%"#(/G.#E,">M)("#&M M">M()">-/#(%%"#(M(%%/">-&>M)("/(/7(#"/#"/&/4A">M)("/#!"$$#'"!)$&3)!!4'$((!D.7L#":#6.'"()(C#H">-(M"'($(H#(#"%4B&/#.%.F&M"% -&'()/&#$&>M E.%">F&.M(%%L%")M")M&>.7")(!%(M#/#E(-&!!()(># M E.%">F&.M$#(,E(>.#$,(/4B(,"#.%.F$#!"$!#&&!$)#(3$)))4'$#(!D&7<U#@P&#":#<L>F R?#(#"%4:0:!"7,%&!&M"#&.>&> &>#)"E(,"#&MM E.%">F&.M")M&>.7"/!&#/)(%"#&.>/E&,N&#E%")F(3 -L M##$,(7.),E.%.F$">-L>M.77.>D2@<7L#"#&.>/4@7U <L)F A"#E.%#!"$)#'!!&$!3&!$4'$)(!@)"&R#5.#.P&R#B./.-"*#(#"%4*&G).G%"/#F).N#E!"M#.) )(M(,#.)!#$)./&>(P&>"/(!L/&.>/-(!&>("L>&V L(7.%(M L%") /L G#$,(.!M E.%">F&.M")M&>.7"4B(,"#.%F$#!"$'#&*!$'!#3 $'%'4'$*(!<"/"P&:#<"#.R#?"P">L7"R4=E.%">F&.%.M(%%L%")=")M&>.7"Q&#E-0L M#"%A%"#(:"%!.)7"#&.>.A"##()>:"$;(=E")"M#()&O(-G$@290$@6(>(#&M@%#()"#&.>/4@7U<L)F A"#E.%#!"$*#'%!%&!3%("4'!"(!;)L>#1#@&/E&7"<#=%"'&(>A@#(#"%4M B==3==@!=.>/(>/L/ #()7&>.%.F$!.),)&7")$%&'()M")M&>.7"/N&#EG.#EE(,"#.M$#&M ">-M E.%">F&.M$#&M-&!!()(>#&"#&.>4B(,"#.%.F$#!"$)#()!$$%3 $!(4'!$(!<(7,.L K=#*">=#<&>F E,#(#"%4=E.%">F&.M(%%L%") M")M&>.7"!">&>>.M(>#3%..P&>F7"%&F>">#%&'()#L7.)7&7&M P&>F -L M#L%"))("M#&.>4<(7&>+&'()0&/#!"$$#%$!$"'3$$"4'!!(!D.O"P"D#<"/"P&:#*L J&&5#(#"%4@/L G F).L,.!&>#)"E(,"#&M M E.%">F&.M")M&>.7"N&#E">&>!&%#)"#&>F)(,%"M(7(>#F).N#E ,"##()>">-")(/(7G%">M(#.)("M#&'(,).%&!()"#&>F G&%(-L M#L%(/!5G&%(-L M#L%")M")M&>.7"24B&/#.,"#E.%.F$#!""##&$!%*"3'""4 '!%(!Q">F B+#D&7=U#D..U#(#"%4A)"M#&M"% &77L>.E&/#.M E(7&/#)$&>>(.,%"/#&M,"#E.%.F$.!#E( F"/#).&>#(/#&>"%#)"M##%&'()#G&%&")$#)"M##">-,">M)("/4@)M E A"#E.%+"G:(-#!"$##$'$!$$&&3$$)"4'!'(!*")/E&-!")*#S E(>F<#6&>F)"/:=#(#"%49>#(F)"#&'(F(>.7&M ">"%$/&/.!M E.%">F&.M")M&>.7"&-(>#&!&(/-&/#&>M#90B37L#">#7.%(M L%"),).!&%(/4=(%%2(,#!"$##$*!!)#)3!))"4'!&(!;"%&#O()0#U./(,E?:#*())(%%+#(#"%4977L>.E&/#.M E(7&M"% ">-7.%(M L%")!("#L)(/.!M E.%">F&.%.M(%%L%")M")M&>.7"")( /&7&%")#.N(%%3-&!!()(>#&"#(-&>#)"E(,"#&MM E.%">F&.M")M&>.7"4 :.-,"#E.%#!"$*#%!!$')(3$'*'4"收稿日期!!"!$3"%3"($"本文编辑!茹素娟$+''!+。

103例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103例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103例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董娜娜;段晓峰;张倜;李慧锴;周洪渊;李强【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2(29)6【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内胆管癌(intr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转移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3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根治手术与姑息手术、非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10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1%,30.1%,18.4%,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根治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48.2%,33.9%,与姑息手术组(46.3%,0,0)、非手术组(7.7%,0,0)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单发或多发、门静脉、淋巴结、腹膜转移、手术方式为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门静脉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及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ICC淋巴结转移率高,肝内复发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组织学分化程度、门静脉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及手术方式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metastatic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 ICC ).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3 ICC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1989 to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62 of them were successfully followed up. The SPSS l8.0 software package was used for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The overall 1-, 3-, and5-year survival rates of the 103 patients were 66.1 %, 30.1 %, and 18.4 %,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20 months. The 1-, 3-,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for the curative resection group were 75.3 %, 48.2 %, and 33.9 %, respectively.These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alliative surgery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s ( P = 0.000 ). Based on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tumor size, histological grade, number of tumors ( solitary or multiple ), vascular invasion, serosal invasion, lymphatic invas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overall survival. Moreover, the Cox multivariant surviv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histological grade, vascular invasion, serosal invasion, lymphatic invas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s.Conclusion: The rate of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ICC is high, and intrahepatic relapse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death. Thus, radical resec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ICC.【总页数】4页(P340-342,347)【作者】董娜娜;段晓峰;张倜;李慧锴;周洪渊;李强【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肝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治分析 [J], 涂发玖;刘少均;贺继雄2.肿瘤组织和血浆miR-146a表达水平与肝内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J], 邹勇;余昌文3.肝内胆管癌55例诊治分析 [J], 陆才德;吴胜东4.肝胆管结石并发肝内胆管癌25例诊治分析 [J], 郑勇5.具有胆管板畸形结构的肝内胆管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J], 徐怡;潘云翠;王倩;胡爱艳;王守梅;何妙侠;张树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管癌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胆管癌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胆管癌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李靖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年(卷),期】1999(022)003
【摘要】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其它肿瘤一样,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与染色体、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改变有关。

目前遗传学的研究已发现,癌基因ras、HER-2/neu、c-myc、c-met及抑癌基因p53、p16、DPC4等的突变、缺失或过表达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总页数】4页(P146-149)
【作者】李靖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瓣格医院肝胆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802
【相关文献】
1.胆管癌遗传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J], 左宇志;曲强
2.散发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J], 车金娜;曹彩霞
3.散发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J], 车金娜;曹彩霞
4.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4)——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J], 张天宇;陈鑫;马竞
5.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4)——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J], 张天宇;陈鑫;马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内胆管细胞癌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研究进展简述了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诊断、治疗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程度,以助于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及指导帮助改善预后。

标签: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也称为外周型胆管癌、胆管癌之肝内型,是肝内胆管被覆上皮发生的、起源于肝段胆管一直到赫令氏管胆管上皮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在日本,肝内胆管癌被认为是一种源于Ⅱ级以远的肝内胆管病变[1]。

ICC 的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的10%~15%[2]。

ICC是一种相对比较少见的癌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大多病期较晚,只有少数病人能行手术切除,预后极差。

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复习,以了解ICC的最新研究进展。

1流行病学肝内胆管细胞癌属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以55~75岁女性多见。

泰国为高发区,发病率可达96/10万,我国、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低发区发病率仅0.2/10万。

近年来,I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Shaib 等利用代表美国总人口10%~14%的SEER数据库,采用经过年龄标化的资料,结果显示:ICC的发病率,从1975~1979年的0.32/10万,提高到1995~1999年的0.85/10万,增加了165%[3]。

Hsing等也报道了上海I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

2临床表现ICC通常是在患者体检时偶然发现,常表现为肝脏肿块。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畏寒发热、乏力、纳差、消瘦等,若合并结石并累及肝门部时,则可出现黃疸[5]。

3临床分型日本肝癌研究小组根据ICC的大体形态学表现将其分为三型:肿块型、管周浸润型及管内生长型[6]。

60%~80%的ICC为肿块型;15%~35%为管周浸润型,多表现为沿胆道树和门脉弥漫性浸润,并导致胆道狭窄伴周围胆管扩张;8%~29%为管内生长型,多表现为沿胆管表面蔓延的乳头状、息肉样或颗粒样生长。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胆道癌(BTC)虽然较为罕见,但东南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50%患者在确诊时已为进展期,生存期<1年,其危害不容忽视。

2023年,我国迎来了首个获批上市的BTe免疫治疗一线用药,在赋予临床治疗信心的同时也开启了科研探索的新格局。

为此本刊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赵海涛教授回顾BTC分子特征、临床诊疗和新药研究三大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从宏观视角梳理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等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同时精选其中较具前景的三条治疗线索,以期为未来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提供重要指引。

01、分子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胆管癌(CC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病理生物学反复失调,包括癌基因依赖、表观基因组失调、发育再激活、代谢重编程、微环境重塑和免疫逃逸等。

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肝内胆管癌(iCCAX肝门胆管癌(pCCA)和远端胆管癌(dCCA)的突变特征不同,提示不同解剖学亚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差异。

40%~50%iCCA和15%~20%PCCA和dCCA 患者携带可靶向治疗的基因突变。

在胆道癌(BTC)患者中,TP53、CDKN2A∕B x KRAS和SMAD4体细胞突变频率最高,可靶向治疗的IDHl/2、FGFR2、BRAF x PIK3CA和NTRK突变频率较低<5%\如前所述,不同亚型的突变谱存在差异。

例如力AP1、CDKN2A、ARDlA、FGFR1-3和MET突变更常见于iCCA,pCCA和dCCA中HER2扩增(17.4%)和KRAS突变更为多见,TP53、PIK3CA s HER2、BRAF和EGFR突变更常见于胆囊癌(GBC\此外,存在IDH1/2突变很可能是IHCC独有的,不存在FGFR1-3、MET和EGFR突变也很可能是EHeC独有的。

CCA突变频率随地域和病因而异,亚洲人IDH1突变频率低于非亚洲人;肝吸虫相关CCA的IDH1突变发生率较低,TP53、SMAD4、MLL3和GNAS突变率较高,而非肝吸虫相关CCA患者中IDH1/2和BAP1突变率更高。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肝脏胆管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

根治性手术被认为是当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案,但是预后仍不理想。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ICC患者的生存率,已成为一线方案。

基于基因组学的靶向治疗能使部分基因突变的ICC患者获益。

另外,全身联合局部治疗也能改善部分ICC患者的预后。

尽管如此,对ICC的治疗依然困难重重。

本文对ICC治疗的策略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第二大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所有肝癌的20%,特点是隐匿性、高侵袭性、难治性和预后差[1,2]。

过去40多年,IC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我国的ICC发病率已超过6/10万[3]。

手术切除是治愈ICC的最有效手段,但仅有20%~30%的患者能获得此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20%~35%[4]。

不可切除ICC患者接受现有的诊疗策略,其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为11.7个月[2]。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ICC治疗的困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5]。

另外,系统性治疗,包括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射、介入治疗等,也成为当前治疗ICC的重要方法。

本文重点关注当前和未来的ICC治疗策略,对ICC手术以及全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C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和诊断ICC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相关,包括纤维囊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等[2,6]。

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易导致胆道胆汁淤积、胆管上皮损伤,从而促使ICC的发生[7,8]。

另外,ICC易在男性、老年患者中发生,但近年来女性、年轻患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9]。

肝脏常见肿瘤的免疫病理学诊断新进展

肝脏常见肿瘤的免疫病理学诊断新进展

肝脏常见肿瘤的免疫病理学诊断新进展
董辉;丛文铭
【期刊名称】《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9(0)5
【摘要】至2008年底,国内外文献中报告发生于肝脏和肝内胆管系统的各类原发性肿瘤和瘤样病变已超过90种.大多数间叶性肿瘤都可在肝脏发生。

【总页数】3页(P561-563)
【关键词】肝肿瘤/病理学;免疫组化;诊断
【作者】董辉;丛文铭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单排螺旋CT对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J], 王羡国
2.探讨基层医院多排螺旋CT对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J], 罗荣森
3.探讨基层医院单排螺旋CT对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J], 李远辉
4.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双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甘中亮;周华清;楚克付;李浩
5.单排螺旋CT对肝脏几种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J], 王羡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人源肝内胆管癌细胞系的建立、鉴定及特性分析

新型人源肝内胆管癌细胞系的建立、鉴定及特性分析
实验手段局限性
尽管已经采用了多种先进的实验手段进行分析,但仍可能存在某些 尚未发现的特性或机制。
体外实验与体内环境的差异
虽然新细胞系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稳定的癌细胞特性,但其在体内 环境中的行为仍需进一步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机制 研究
药物筛选与评估
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
联合治疗策略探索
要点二
倍增时间测定
倍增时间是判断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 测定新型人源肝内胆管癌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倍增时 间,可以评估其增殖速度和对治疗手段的敏感性。
侵袭与迁移能力分析
侵袭能力分析
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等方法,分析 新型人源肝内胆管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以了 解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和破坏程度。
THANKS
感谢观看
新型人源肝内胆管癌细胞系的建立 、鉴定及特性分析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新型人源肝内胆管癌细胞系的建立 • 细胞系的鉴定 • 特性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肝内胆管癌概述
定义和发病率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
临床症状
早期肝内胆管癌往往无特异性症状,晚期可出现腹痛、黄疸、消瘦等。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建立新型人源肝内胆管癌细胞系,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特性分析,为肝内胆管癌的基础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可靠的 细胞模型。
研究意义
新细胞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加速抗癌药物的研发,最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生活质量。
02
新型人源肝内胆管癌细胞系的建 立

《2024年基于生物信息学发现肝细胞癌标志性miRNA及作用与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生物信息学发现肝细胞癌标志性miRNA及作用与机制研究》范文

《基于生物信息学发现肝细胞癌标志性miRNA及作用与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挑战一直阻碍了患者康复与预后。

随着生物信息学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多种疾病特异性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作为非编码小分子RNA成为了诊断、预后和靶向治疗的热点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重点讨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所发现的肝细胞癌标志性miRNAs,及其在HCC的病理机制与治疗作用。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肝细胞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miRNA表达谱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差异表达分析、功能富集分析等手段,找出肝细胞癌的标志性miRNAs,并进一步对其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三、结果(一)肝细胞癌标志性miRNAs的发现通过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成功筛选出若干在肝细胞癌中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

其中,特定miRNAs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或低于健康人群,显示出显著的差异表达模式。

这些miRNAs可能是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因子。

(二)miRNAs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1. 靶基因预测与功能富集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这些miRNAs的靶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

我们发现这些miRNAs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等生物过程,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 信号通路分析:通过分析miRNAs调控的信号通路,我们发现这些miRNAs在肝细胞癌中主要参与Wnt、TGF-β、MAPK 等重要信号通路,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具有重要影响。

3. 临床意义:通过对肝细胞癌患者临床样本的检测,我们发现这些标志性miRNAs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

这为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胆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胆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临床液体样本 的获取相对于肿瘤组织标本而言,取材容易且可实现动态监测 ,更有利于临床的实际
应 用 ,故逐 渐 发展 成为 临床 蛋 白组 学 的一个 热点 问题 I 5 】 。
收稿 日期 :2 1- 6 1 0 10 — 5 作 者简介 :付鲲 鹏 ( 9 9 ),男 ,河北保定人 ,主治 医师 。E m i za . u 1 @13cm 17 一 — al ho 1 . u 6 . : i i o
胆汁肿瘤标 志物的发展是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 的。广义上讲 ,蛋 白质组是指一个细胞
或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它是对应于一个基因组的所有蛋 白质构成的整体 ,而不是局限于一
个 或几 个蛋 白质 。由于 同一 基 因组在 不 同细胞 、不 同组织 中的蛋 白质 表达 情况各 不 相 同 ,即使是 同一 细

6 . 9
4期
医 学 研 究 与 教 育
2 卷 8
胆 汁是胆 道肿瘤 生长 的局部 环境 。肿瘤 细胞 在生长 、代 谢过 程 中会 不 断地将 一些肿 瘤相 关蛋 白质脱 落 或分泌 到胆 汁 中。这些脱 落或 分泌 的蛋 白质 多 已完成 细胞 内组 装 、酶解 、剪切 等 翻译后 的修饰 过程 ,
胞 ,在 不 同 的发 育 阶段 、不 同的生理 条 件 甚至 不 同的环境 影 响 下 ,其蛋 白质 的存在 状 态也 不尽 相 同l 4 】 。
因而运用 比较 蛋 白组 学 的分析 方法 , 比较 肿瘤 组织 与 其起 源 的正 常组织 或肿 瘤发 展 不 同阶段组 织 中蛋 白 质在 表达 数量 、表 达水 平 和修 饰状 态 上 的差 异 ,可发 现与 癌变 相关 的特 异 蛋 白质 ,这些肿 瘤相 关 的特异 蛋 白质不 仅可 为研究 肿 瘤发 病机 制 提供 线索 ,而且 可做 为肿 瘤诊 断 和治疗管癌 ; 断 ;蛋 白质组学 诊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应用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应用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应用
徐宁志;董志伟
【期刊名称】《国际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2003(030)001
【摘要】人类研究肿瘤的历史表明,针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所进行的基础理论研究,不仅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如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而且可以引导研制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抗肿瘤药物.现简要概述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并展望21世纪肿瘤防治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
【总页数】4页(P3-6)
【作者】徐宁志;董志伟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北京,10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31
【相关文献】
1.冰核活性细菌成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在食品冷冻中的应用 [J], 徐荣荣;邓开野;丁力行
2.全国肿瘤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继续教育学习班通知 [J],
3.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J], 关晓峰
4.肿瘤影像学表现与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相关性 [J], 陈卫霞
5.微课在食品专业分子生物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J], 刘斌;何晓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水平_为临_省略_病理诊断指南_2015年版_解读_董辉

提高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水平_为临_省略_病理诊断指南_2015年版_解读_董辉

第25卷 第7期 2016年7月中国普通外科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Vol.25 No.7Jul. 2016提高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水平,为临床精细化治疗保驾护航—《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解读董辉,丛文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病理科,上海 200438)摘 要原发性肝癌主要指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一直缺乏规范化的诊断标准和诊断体系。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年版)》从肝癌的大体标本取材、慢性肝病评估、小肝癌、微血管癌栓、卫星结节以及免疫组化等临床关切的重要指标对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微血管癌栓中图分类号:R735.7Increasing the standardized pathology diagnosis level of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escorting clinical precised treatment--Interpretation of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015)"DONG Hui, CONG Wenming(Department of Pathology, Eastern Hepatobiliary Surgery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Abstract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refers mainly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which always lacks standardized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system.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015)” gives the pathologists and clinicians guiding suggestions and advice for the pathologic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rom the respects of gross specimen examination, evaluation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atellite nodules as well as immunohistochemistry which are of deep clinical concern.Key words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tandardized; pathology diagnosis; microvascular invasion CLC number: R735.7·指南与共识·doi:10.3978/j.issn.1005-6947.2016.07.001/10.3978/j.issn.1005-6947.2016.07.001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2016, 25(7):939–943.收稿日期:2016-06-01; 修订日期:2016-06-16。

《2024年基于生物信息学发现肝细胞癌标志性miRNA及作用与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生物信息学发现肝细胞癌标志性miRNA及作用与机制研究》范文

《基于生物信息学发现肝细胞癌标志性miRNA及作用与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降低肝细胞癌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RNA (mi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肝细胞癌标志性miRNA,并研究其作用与机制,为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研究使用的肝细胞癌组织样本和正常肝组织样本均来自某大型医院。

此外,还使用了公共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

2. 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公共数据库中的肝癌相关miRNA 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

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筛选出的miRNA进行功能预测和靶基因预测。

(2)实验验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的标志性miRNA在肝细胞癌组织样本和正常肝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

同时,利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该miRNA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与机制。

三、结果1.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筛选出了一批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某个miR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

进一步的功能预测和靶基因预测表明,该miRNA可能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2. 实验验证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结果表明,该标志性miR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确实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

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miRNA能够促进肝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miRNA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影响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四、讨论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了肝细胞癌标志性miRNA,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与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肝内胆管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董辉(综述) 丛文铭(审校)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优秀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项目(98BR007)作者单位:200438 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 肝内胆管癌(intr ahepatic cholan -g io ca rcinoma ,ICC )是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 rcino ma ,HCC )的第二大肝脏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2.3%〔1〕,其恶性程度极高,容易转移,非手术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一般仅为9个月。

相比较HCC 而言,以往对ICC 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多基因变异特征缺乏系统的研究和了解,研究水平相对滞后。

但近些年来,对ICC 的研究开始引起重视,对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本文拟就与ICC 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一扼要综述。

一、细胞遗传学改变1.染色体不稳定:比较基因组杂交(co mpa rativ e g eno mic hy bridizatio n ,CG H )可以展现全基因组的染色体异常。

利用CG H 技术,发现在ICC 中存在着多种细胞遗传学缺陷,包括染色体的非随机性丢失和增益。

Ko o 等〔2〕用CG H 技术检测了24例H CC 和11例ICC 组织,结果发现17p 缺失在两种肿瘤中都非常常见,此与T P53基因缺失有关。

与HCC 相比,5p 、7p 、13q 和20q 的增益在ICC 更为常见,尤其是20q 。

值得一提的是,ICC 以13q 增益为主,而HCC 中则以13q 缺失为主〔3〕。

Kang 等〔4〕采用55个全基因组微卫星标志物对36例ICC 病人的癌与癌旁组织进行了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 te rozy -g osity ,LO H )分析,发现LO H 频率最高的是8p ,为65.6%。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8p22存在一个候选肿瘤抑制基因(F EZ I ),并且与ICC 的恶性演进有关〔5〕。

2.CpG 岛甲基化:基因甲基化不仅与正常胚胎发育和生长发育等有关,而且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甲基化特异性PCR (me thy la -tion -specific P CR ,M SP )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采用亚硫酸氢盐对基因组DN A 进行处理后,使DN A 中的C 转变成U ,而如果被检测基因已经发生CpG 岛甲基化,则不能发生这种转化。

为此,设计不同的引物做PCR ,即可检测出这种差别,从而确定目的基因有无CpG 岛甲基化。

此种方法DN A 需要量极少,敏感性很高〔6〕。

Lee 等〔7〕采用M SP 方法,对手术切除的79例ICC 和15例正常胆管上皮组织中18种基因进行了甲基化位点分析,其中包括参与细胞周期调控(p14,p16,14-3-3sigma ,和CO X -2)、信号转导路径(A PC 和PT EN )、DN A 修复(M GM T 和GST P -1)、细胞凋亡(DA P -激酶)、血管生成(T HBS1)以及与浸润和转移(E -cad -herin 和T IM P -3)相关的基因。

结果显示,发生高频(>40%)甲基化的基因为14-3-3sig ma (59.5%),M IN T 12(50.6%)和M IN T 1(40.5%),而A PC 、p16和T IM P -3的甲基化与病人预后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发生基因甲基化病人的预后较差,提示DN A 甲基化可能是导致ICC 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并有可能作为预测ICC 预后的有用标志物。

二、分子遗传学改变1.癌基因激活:(1)K -r as :K -ras 是ras 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编码产物为p21ras ,属于传导分子类,在细胞质中形成后95%定位于细胞膜上,它与鸟嘌呤核苷酸有高度的亲和性,同时它本身可能也具有G T P 酶活性,在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K -r as 突变热点为第12号和13号密码子,可导致第12位氨基酸由正常的GG T 转变为G T T 、CG T 或GA T ,第13位的G GC 转变为G AC 等。

T an -napfel 等〔8〕用DN A 直接测序的方法对41例ICC 癌和癌旁组织DN A 进行ras 序列分析,发现其中22例(54%)ICC 有突变。

还有人利用活检穿刺材料或胆汁标本检测K -r as 第12号密码子突变以提高胆道系统肿瘤诊断率〔9〕,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人胆汁中出现K -ras 突变时,则为发生ICC 的高危因素〔10〕,换言之,在硬化性胆管炎病人胆汁中出现K -ras 突变常代表胆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H CC 组织中很少检测到K -ras 突变。

(2)BRA F :Raf /M EK /ERK (M A PK )信号转导通路在多种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Raf 基因可以被原癌基因Ras 激活,并在相应的生长调控通路中起协同作用。

BRA F 突变在大约15%的人类肿瘤中已有发现,尤其是恶性黑色素瘤〔11〕。

T annapfel 等〔12〕对69例ICC 和25例HCC 标本利用DN A 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BRAF 和K -r as 基因,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评价M AP K 通路的活化状况。

结果显示,22%(15/69)ICC 发生BRA F 基因突变,所有突变都在第11和第15外显子内,突变主要部位为第1796位核苷酸,进而导致599位氨基酸由缬氨酸(V )转变为谷氨酸(E ),K -r as 的突变率为45%(31/69),而在25例HCC 中无一发现有BRAF 和K RA S 基因突变。

在有BRA F 突变的ICC 中,M A P K 蛋白免疫组化呈强阳性,表明RA S -RA F -M EK -ERK -M A PK 信号转导通路在ICC 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RA F 突变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病人预后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由RA S 或BRA F 突变引起的M A PK 信号转导通路的中断在大约62%的ICC 中可检测到,所以此通路的异常是胆管癌发生过程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

2.肿瘤抑制基因缺失:(1)p53:p53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1,全长20kb ,是细胞生长周期中负调控因子,与细胞周期的调控、DN 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有关,是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变异基因之一。

M omoi等〔13〕对ICC组织p53基因4~8外显子测序显示突变率为10.7%(3/ 28),并且只在分化差的肿瘤中出现。

ICC中mdm2基因的扩增频率为31.8%,同时伴随着mdm2蛋白表达的相应增加,而mdm2蛋白的过度表达的病例几乎都含有p53野生型基因,由此认为p53在ICC中发挥致癌作用,很可能系因mdm2蛋白与P53蛋白结合并导致后者失活所致。

Co ng等〔14〕的研究显示,ICC组织中p53基因LO H发生率为37.5%,并且与RB1和OG G1基因LO H一起提示ICC处于发展的晚期阶段,此型病人3年生存率仅为30%,与不发生此3种基因异常病人3年生存率(8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A PC:A PC定位于5q21,与A xin,G SK-3β和β-catenin 组成复合体,在wnt/AP C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

当A PC处于非激活状态时,复合体通过磷酸化下调β-ca te-nin表达水平。

当wnt与配对受体Frizzled结合时可抑制复合体的活性,致使细胞质β-ca tenin水平升高,转运到细胞核,激活包括myc,cy clinD1等在内的多种基因的表达。

据报道〔15〕, 82%(51/71)的ICC中呈现β-catenin表达减少,15%出现核的异常表达,β-ca tenin在细胞核里表达增加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W nt/β-catenin/T cf通路在ICC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Co ng 等〔14〕对21例ICC研究显示,ICC中AP C基因L O H发生率为68.8%,提示AP C基因缺失是ICC的发病原因之一,并且根据单独发生A PC突变的ICC病人预后好于合并p53等其它基因突变ICC病人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AP C基因异常很可能出现于胆管癌发生的相对早期阶段。

(3)F HIT:该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3q14.2,F HI T蛋白是一类典型的A p3A(5',5'''-p1,p3-tripho s-phate hy drolase)水解酶,催化Ap3A的水解反应,使A p3A水平下降。

F HI T 基因异常导致Ap3A水解酶活性丧失,从而导致Ap3A或类似复合物水平升高并促使肿瘤发生。

新近,Ko ch等〔16〕利用F HIT第5和第8内含子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物(D3S1300和D3S1234)对19例ICC中F H IT的LO H状况进行分析,显示两者的LO H频率分别为20%和14%。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CC中F HIT蛋白表达不同程度地减少或缺失,提示F H IT基因变异与M SI有关,并且可能还存在其他位点的突变或CpG岛甲基化改变。

FH IT等位基因的缺失在动物实验中可以增加肿瘤的易感性,其在人类肿瘤中的改变也给我们在研究ICC发生和演进的多步骤分子机制中提出新的目的基因,尽管它在DN A修复机制和基因组稳定性方面的可能作用尚有待探索。

(4)p16和Rb:这两个基因都是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的基因,p16I NK4a位于9p21,编码一种负调控蛋白,通过与CDK4相互作用,抑制其激酶活性来控制真核细胞通过G1期,p16失活时,CDK4与cyclin D结合,磷酸化pRb,进而促使细胞进入S期。

在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中,p16基因以三种方式失活,即突变、同源性缺失和甲基化。

T annapfel等〔17〕发现ICC中p16甲基化频率为76%(39/51),9p21的LO H频率为16%(8/51),3.9%(2/51)病人发生同源性缺失,肿瘤亦不表达p16蛋白。

由此表明,在ICC中肿瘤抑制基因p16失活的主要方式为基因甲基化。

Rb位于13q14.1,是第一个被克隆的抑癌基因,其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的主要形式为Rb的磷酸化状态,这一事件发生于G1期和S期交界处。

Rb在非磷酸化状态时可与E2F蛋白结合,并抑制其活化基因表达的功能,当处于磷酸化时,则不能与E2F结合。

当Rb基因异常导致功能性Rb蛋白减少时既不能与E2F形成复合体,也不能通过其本身磷酸化抑制cy-clinD1转录,可使细胞持续性增殖而发生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