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赵国平点的重点)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通阳化猪桂枝气兼解苓白术表邪茯苓养阴清泽热泻滑石不足阿胶热互结津液未伤阴虚有热水蓄下焦津液方药鉴别要点尚有表邪水烦渴、饮不解XXX表邪入腑,发热、渴,水入即散证水蓄下焦口渴、吐,兼有表证利膀胱气小便化失职阳明病下后水心烦不得眠,不利、猪苓伤津,水热咳而呕渴,发脉浮汤证结于下焦热不恶寒猪苓汤和五苓散的区别在于猪苓汤主要针对下焦水湿证,强调伤津,治疗口渴、水热、咳嗽和呕吐等症状,而五苓散则适用于表邪入腑、水肿、渴、发热等症状。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一中风表虚证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伤寒表实证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完整word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伤寒论重要考试笔记
伤寒论重要考试笔记1(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太阳病第一节太阳病纲要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病表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爲榮氣和。
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宜桂枝湯。
54、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2、桂枝汤禁例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3、桂枝汤兼证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2、麻黄汤兼证(1)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证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1.六经病各自的主要治法及代表方剂?治法代表方太阳病解肌发汗桂枝汤或麻黄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祛寒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乌梅丸2.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附子汤证,皆可出现身痛,应如何鉴别与治疗?①麻黄汤证的身痛为风寒之邪闭郁肌表,营阴郁滞,并伴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等表证。
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汗出邪去则身痛自除。
②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属气营两伤,筋脉失养,证见汗出,身痛,脉沉迟,治当益气养营,调和营卫,营卫通利,气血充而身痛可止。
③附子汤证的身痛是因少阴阳虚,寒湿不化,凝滞经脉、骨节,性质属虚属寒,伴见手足寒,背恶寒,口中和,脉沉等症状,治当温经扶阳气复,寒湿去,则身痛即愈。
3.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大青龙汤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辩证要点。
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
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源于无汗。
其总的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故其治法为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方用大青龙汤。
方中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
4.麻杏甘石汤的证治?麻杏甘石汤证以喘、发热、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为证候特点。
病机是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治宜清宣肺热,降气平喘。
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麻黄宣肺定喘,石膏用量倍于麻黄清泄肺热,两者寒热相制为用。
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共奏清热宣肺平喘之效。
5.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①心阳虚心悸证: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②心阳虚烦躁证: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心悸烦躁,舌淡苔白,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
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
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
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
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
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1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是中医学术著作之一,以下是对其中知识点的归纳:
-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外感风寒,感而继发的疾病。
- 六经概念: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 六经辨证是以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为基础,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以及立法、处方、用药等问题。
- 六经辨证首辨阴阳,以阴阳统摄表里、寒热、虚实,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伤寒论》的知识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
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
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
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
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
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伤寒论重点
名词解释(属于重点条文的先背)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不舒,不柔顺貌。
P142.脉缓:指脉象宽柔和缓,非怠慢迟缓之意。
P153.脉阴阳俱紧: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P164.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P175.身灼热:扪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P176.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P177.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P178.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P199.风家:指常受风患病者。
P21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P44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P2211.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P2212.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
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P2513.解肌:解除肌表之邪。
P2814.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P3015.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P331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恶寒。
P3617.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P4218.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凹陷处(太阳穴)的动脉拘急。
P4419.眴: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P4420.寒栗而振:即寒战。
P44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P442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P6123.消谷引食:消谷,消化谷物;引食,能食、求食。
消谷引食,即易饥而多食的意思。
P6424.客热:邪热,此处作假热解。
P6425.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P11026.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P6527.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P6728.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与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6、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17、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18、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19、麻沸汤:滚沸的水。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21、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22、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3、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总结和归纳。
它对于中医王国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一、伤寒的病因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邪气、饮食不洁和情志不遂三个方面。
外感邪气是指人体受到寒邪、暑邪、湿邪等外界的有害因素侵袭。
饮食不洁是指人们因饮食不当,摄入了变质食物或者因熬夜、暴饮暴食等过度劳累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
情志不遂则是指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悲伤等不良心理状态下,导致了体内气血的紊乱。
二、伤寒的病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包括表里正邪的关系和脏腑经络的变化。
表里正邪的关系是指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后,人体通过表面的抵抗力和里面的调节能力来应对这种侵袭。
脏腑经络的变化则是指伤寒病引起了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以及经络的阻塞和失调。
三、伤寒的临床表现伤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身体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口渴或口干等。
其中,发热是伤寒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通常会伴随着寒战和身体疼痛。
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所引起的。
四、伤寒的辨证论治伤寒病的辨证主要依据包括脉象、舌诊、症状和病史等方面的信息。
常见的辨证有阳明证、少阳证、太阳证和厥阴证等。
辨证论治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泻热下气、祛邪散寒、和中益气等。
其中,清热解毒是治疗伤寒病的基本原则,通过中药的使用来清除体内的热毒。
五、伤寒的预防与护理预防伤寒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护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等。
此外,伤寒病的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总结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复习伤寒病内容时,我们要学习和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该书主要关注伤寒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方面,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伤寒论》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病因及病机的阐述。
张仲景在书中认为,伤寒的主要病因是邪气入侵人体内部,使得正气不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他在《伤寒论》中还详细阐述了病机的发生及其变化规律,其中包括病邪的属性、病邪的演变、邪气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病机的明确阐述,为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例如四诊法、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等,这些方法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理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
通过对身体状况、病机变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药物的规定和应用,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张仲景在书中还提到,治疗既要严格遵循疗程,同时也要执行四不用原则,即不过疗、不留病、不复发、不致伤。
三、方剂的应用。
《伤寒论》中介绍了大量的方剂应用方法,包括补益和滋阴消渴类方剂、利水祛湿类方剂、解表和清热类方剂、消食化积类方剂等。
其中以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金银花汤等方剂最为著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总之,《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阐述了众多有关天人合一、辩证论治、方剂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对象。
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相较于其他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多元化趋势。
首先,汉朝的文化基础非常深厚,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原特色。
诸如古典文学、史学、天文学、兵法学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
同时,此时期的儒学风潮也开始逐渐兴盛,孔子的思想和道家学说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
《伤寒论》知识点总结
口渴
水气 不化
水湿内停 气化不行
表证 里证
邪迫大肠 热迫大肠 饮渍肠间 水饮下迫 热迫胃肠
热结旁流 热证
大肠湿热
实证 寒证 下利
邪结胃肠 气滞下焦 寒犯中焦 寒热错杂
阳虚阴盛
虚寒 阴盛阳越
阴盛阳衰 阳衰阴绝 阳衰津伤
虚寒滑脱
《伤寒论》知识点总结
心下有水气……或渴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 若脉浮,小便不利,热消渴者
疏利邪热
小柴胡汤
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
腹满身重
清热生津
白虎汤
腹微满,郁郁微烦 腹胀满者
行滞泻热 清下燥结
调胃承气汤
腹满痛者
腹满不减
攻下燥结
大承气汤
六七日腹胀不大便
发汗后,腹胀满者
补脾行滞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因尔腹满时痛者
温阳通脉
桂枝加芍药汤
下利腹胀满
温复脾阳
四逆汤
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温中通阳
寒热并调止利
温阳散寒止利
回阳救逆止利 通阳破阴 回阳通脉 回阳复阴 涩肠固脱
小青龙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苓散
葛根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小青龙汤 十枣汤 黄芩汤
大承气汤
白头翁汤 大柴胡汤
四逆汤 吴茱萸汤
乌梅丸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 桃花汤
阳虚水泛
胃虚水停
虚寒 中焦虚寒
寒盛于下
下利
上实下虚 阴虚内热
虚热 阴虚水热互 结
气滞于下 下重
热滞下焦
里热燥实
大便 实证 硬
虚证
胃热燥结 津伤热结 热结旁流 里热血瘀 湿邪困脾 热盛津伤
《伤寒论》五泻心汤方证辨析
《伤寒论》五泻心汤方证辨析
贾士杰;赵国平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9(43)1
【摘要】探讨五泻心汤方证辨析的三个要点:其一,痞之病位在胃,泻胃热是五泻心汤均具有的功效;其二,按之心下软与硬,并非辨痞证虚实的依据,而是辨邪之无形与有形的依据;其三,脾虚邪陷湿阻之痞,以甘补脾,非但无致满之嫌,且具消痞之功。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贾士杰;赵国平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方证浅析
2.《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3.半夏泻心汤及类方证因机辨析
4.《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探析
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应用仲景泻心汤方证辨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整理)《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10、表郁轻证
方证名
主症
药物组成
桂 枝 麻 黄 各 半 汤 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
桂枝汤 + 麻黄汤 各 1/3
证
桂 枝 二 麻 黄 一 汤 形似疟,一日再发
桂枝汤 +恶寒,热多寒少
桂枝汤 + 麻黄、石膏
证
【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
治当活血化瘀,通下郁热,方用桃核承气汤,该方因硝、黄同用而泻热之力较强。
抵当汤证是蓄血证的急重证,瘀血较重,病势急迫,临床以少腹硬满、其人发狂为特点,
治当破血逐瘀,泻热除实,方用抵当汤,该方因水蛭、虻虫而破瘀之力大增。
抵当丸证是蓄血证的缓证,瘀血较重,但病势徐缓,治当泻热逐瘀,峻药缓攻,方用抵当丸,
太阳病篇
2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
— 芍药
3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微寒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 芍药,+ 附子
汤
桂枝新加汤
身疼痛,脉沉迟
+ 芍药,生姜,人参
5、比较:桂枝汤 vs 麻黄汤
两证均是太阳表证的主要证型,以恶风寒、发热、头痛、脉浮为基本临床表现,为风寒袭表,
营卫失调所致.但桂枝汤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
意在小制其量,改汤为丸,以图缓攻.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点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
点
一、《伤寒论》的作者和著作背景
-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 张仲景是杰出的中医学家,被尊称为中医药学的祖师。
- 《伤寒论》被誉为中医诊疗学的宝典,是中医临床中必备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伤寒论》的内容概述
- 《伤寒论》是一部详尽阐述伤寒病理、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著作。
-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包含了分科解读、治法要点以及药物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 《伤寒论》总结了许多关于发热病的宝贵经验,对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 病因与病机:详解了伤寒病发病的原因和病理机制,包括表证与里证、阳证与阴证等方面的内容。
- 治法要点:介绍了针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包括解表散寒、攻下逐热等方面的治疗要点。
- 药物应用:总结了治疗伤寒病常用的中药和方剂,包括银翘散、柴胡汤等经典方剂的应用指南。
四、《伤寒论》的研究方法和备考建议
- 精读原文:建议对《伤寒论》进行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理解其中的理论思想和临床应用。
- 多做笔记:将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个人的研究笔记,方便复和记忆。
- 制定复计划: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分阶段进行系统性的复和巩固。
- 参考辅导材料:找一些权威的辅导教材和研究资料进行辅助研究,提高备考效果。
五、总结
-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对于中医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 研究《伤寒论》要注重理解病理机制和治疗要点,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通过系统研究和深入研究,《伤寒论》将帮助中医研究者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思考题
(赵国平划的重点)
1.“合病”和“并病”的概念,并举例。
2.六经病提纲背熟
3.桂枝汤治中风(概念),麻黄汤治伤寒,脉象区别,出汗的机理。
4.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的组成意义。
5.大、小青龙汤病机区别,辨证要点。
6.太阳病变证,如心阳虚分类,太阳蓄水、蓄血的病机,表、里证表现、分类。
太阳蓄血比阳明蓄血在证候上有什么不同。
7.结胸证(大、小)临床表现、根本区别、大结胸拒按,小结胸不拒按,它们的条文背诵。
8.热入胸膈证(条文背诵)
9·栀子豉汤与黄连阿胶汤的病机区别。
10·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组成差异,共同点,都能治疗什么病症,各自的治疗特点。
11·阳明病外证,提纲,自发的阳明病有恶寒。
12·脾约证条文
13·阳明蓄血与太阳蓄血
14·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的区别与联系
15·阳明攻下禁例
16·三承气汤如何运用,各自适应证。
17·阳明热证,白虎汤中人参使不使用的情况。
以及栀子豉汤,猪苓汤的主治。
18·阳明病发黄证
19·日晡潮热:
20.少阳病
(1)、少阳病提纲
(2)、自发的少阳病与转属少阳病的病机、表现。
一、自发的少阳病:
二、转属的少阳病 :A.小柴胡汤证 B.大柴胡汤证
(3)、少阳头痛的特点,三阳头痛的区别。
21、小柴胡汤证等于少阳病吗?
22.什么是阳微结,它与纯阴结如何鉴别?
23、阳明、少阳合病表现
24、热入血室
25、大小柴胡汤证如何区别?
26、柴胡加芒硝汤证
27.太阴病
太阴病下利特点,治疗原则。
太阴病提纲
太阴病本证
28、何为脾家实?与胃家实的区别?
29.桂枝加芍汤与桂枝加大黄汤的区别?
30.少阴病出现寒化、热化的原因?
31.少阴寒化证的辨证特点
32.四逆、通脉四逆、白通汤的区别
33.桃花汤下痢脓血的病机
34.太阳、少阴真武汤的主治、病机
35.什么叫下厥上竭?
36.厥证定义及临床特征
37.什么是藏厥、蛔厥?乌梅丸只治蛔厥吗?
38.当归四逆汤厥证特征?
39.除中机理
40.热厥、寒厥机理
41.戴阳
42.何谓霍乱
43.五苓散、理中丸热多寒多
44.差后、劳复都是虚证吗?有实证吗?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