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年代尺、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教学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平等对话式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flash动画──“大禹治水”导入:师: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学生回忆夏朝建立的时间及意义)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
师:(出示幻灯片──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指出阳城的地理位置,夏朝的统治中心,国家统治机器-修筑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出示幻灯片──说说你的想法: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生:(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师: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极为缓慢。
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师: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同时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一号选手赖月婷,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夏、商、西周的兴亡》,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
一、说教材,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梳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主要包括夏朝的兴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三个子目的内容。
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进行分封的概况。
本课是本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开篇章,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结合教材的分析,我主要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知道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知道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动脑筋问题探究等环节,运用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进步性,体会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残酷性;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教学重难点:在三维目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本课的重难点为:重点: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分封制;因为夏朝的建立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难点:分封制;因为分封制内容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还很缺乏。
二、说学情: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刚升上初中,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于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但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力求做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教法: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法:阅读教材法、读图学史法;直观传授历史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20页嫦娥奔月的故事,创设历史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问题“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导入新课。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考点名称:夏朝的兴衰(禹建夏、家天下)∙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
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经济基础。
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促使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以后,劳动生产力提高,商品交换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由于要吸收新的劳动力,于是带来了奴隶制,第一次大分工也带来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成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时,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
部落、部落联盟也开始形成,商品贸易也开始出现,也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住得稠密的居民形成了亲属部落联盟,部落的融合形成了民族,由于战争、掠夺的需要,就出现了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等氏族社会机关。
第三次社会分工,使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贸易的扩大,所有权和抵押的产生,财富日益集聚到少数人手中。
三次大分工的出现,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而二者之间的矛盾又不可调和,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导致矛盾加剧,矛盾的不可调和就成了国家起源的政治基础,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能或者存在于这些阶级相互间不断的战争中,或者存在于第三种力量的统治下,这第三种力量高于各阶级,压制他们的冲突,国家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
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
国家不同于氏族,一是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的,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又是在这些阶级冲突中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要消失。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名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年代尺、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教学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平等对话式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flash动画──“大禹治水”导入:师: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学生回忆夏朝建立的时间及意义)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
师:(出示幻灯片──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指出阳城的地理位置,夏朝的统治中心,国家统治机器-修筑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出示幻灯片──说说你的想法: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生:(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师: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极为缓慢。
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师: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同时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商西周的兴亡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禹传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建都阳城。
2、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
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暴君名臣备注
夏约前2070年阳城禹桀————
商约前1600年殷汤纣伊尹殷朝
西周约前1046年镐京武王幽王、厉王姜尚——
3、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新人教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知识目标: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
夏朝粮食等的生产。
夏桀的暴政。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区。
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
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能力目标: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目标: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
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方法:[键入内容]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学案新人教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
一、自主学习(一)夏朝的兴衰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______。
②___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③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禹死后,____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从此,___________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____________”。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①夏朝衰败时,___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
商的国君汤,起兵攻夏,约_______年,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②商朝建立者是____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等人做大臣。
要求臣下勤恳办事“_________”。
③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是有名的暴君。
④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
(三)西周的分封制①分封的对象: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了__________。
数十年后,_____________年,西周灭亡。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意为“去”),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读一读上面的材料,议一议,从材料一所反映的时代过渡到材料二所反映的时代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点二:讨论夏、商、西周三代有何相似之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三、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商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2070年B.约公元前2046年C.约公元前1600年D.约公元前771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教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学习目标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
夏朝粮食等的生产。
夏桀的暴政。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区。
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
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知识分析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
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
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课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请说出下列年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西周灭亡
1
2
34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学习检测二: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C.舜传位给禹
B.禹传子家天下 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 A.商汤伐夏 B.牧野之战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
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4、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这些简称源于西周实行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A 1、2
B 2、3
C 3、4
D 1、4
6、夏、商两朝的覆灭给后世君主的启示( )
A.发展经济 ,增强国力 B. 重视教育 C.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D. 向西方学习
一、夏朝
1、建立者:禹 2、时间:公元前2070年 3、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4、“家天下”开始:启 5、亡国之君:夏桀
【自学检测】
商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分别是什么?
2
商朝的亡国之君是谁?
二、商朝
1、建立者:汤 2、时间:公元前1600年 3、都城:殷 4、亡国之君:商纣王
1、残暴统治 2、政治腐败 3、残害忠良 4、赋税沉重 5、连年征战 6、荒淫无度 7、贪财好利 8、贪图享乐
嫡长子继承制 俺们来做包青天——
知识拓展
一个西周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 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 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 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 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 问应该判给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导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学习目标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区别开世袭制与禅让制。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3、对比夏商周的兴亡。
学习重点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学习难点 对分封制的理解认识 二、自主学习自学方法: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0~23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2、教材第23页的动脑筋。
3、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有什么相似之处?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4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思考下列问 1、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起到了什么 作用?2、教材第24页西周的等级示意图反映了什么内容? 三、合作探究;疑难问题、拓展问题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4、拓展延伸:我们常说“学史明智”、“以史为鉴”,那么我们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得到什么启示? 四、课堂小结(知识、方法) 学生先总结,教师再归纳总结。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都城 暴君 夏 商 西周五、达标训练1、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是()A、出现了阶级剥削和压迫B、生产力不断提高C、出现了私有制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有人因触犯法律而被投入监狱受到惩罚,你推断一下他不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时期()A、黄帝B、夏朝C、商朝D、西周3、“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就有所体现。
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王是()A、启B、汤C、武王D、盘庚4、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这反映的是西周的()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君主制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A、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B、发展社会经济C、保卫镐京的安全D、巩固奴隶主的统治6、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诸侯的反叛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C、奴隶和国人的暴动D、少数民族的入侵7、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A、实行王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C、实行分封制D、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8、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A、《三国演义》B、《封神演义》C、《隋唐演义》D、《西游记》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考点名称:夏朝的兴衰(禹建夏、家天下)∙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
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过程: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经济基础。
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促使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以后,劳动生产力提高,商品交换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由于要吸收新的劳动力,于是带来了奴隶制,第一次大分工也带来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成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时,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
部落、部落联盟也开始形成,商品贸易也开始出现,也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住得稠密的居民形成了亲属部落联盟,部落的融合形成了民族,由于战争、掠夺的需要,就出现了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等氏族社会机关。
第三次社会分工,使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贸易的扩大,所有权和抵押的产生,财富日益集聚到少数人手中。
三次大分工的出现,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而二者之间的矛盾又不可调和,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导致矛盾加剧,矛盾的不可调和就成了国家起源的政治基础,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能或者存在于这些阶级相互间不断的战争中,或者存在于第三种力量的统治下,这第三种力量高于各阶级,压制他们的冲突,国家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
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
国家不同于氏族,一是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的,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又是在这些阶级冲突中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要消失。
∙禅让制与世袭制的区别:1、禅让制就是当权者离职后由他本人把职位传给他认为最有能力的人担当,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
世袭制就是当权者离职后职位自动由自己的儿子或有血缘关系的人担当,从此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2、禅让制针对的是氏族社会晚期的父系社会制度,世袭制针对的是奴隶社会以及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
3、禅让制时,国家尚未产生,而世袭制伴随着早起国家的产生而逐渐发展。
∙宗法制的确立与发展: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夏朝完成了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度,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之后个各个封建王朝产生深渊的影响。
∙传说中夏朝的疆域:∙二里头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于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王村遗址发现,这个遗址的晚期堆积中发现有青铜小刀和青铜锥,器形和铸造工艺都很原始。
从地层关系上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种文化的年代晚于人们熟悉的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商代,这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二里头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资料越来越丰富,许多碳14测定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世纪。
考古界遂把这种文化定名为二里头文化,并做为夏文化的主要讨论内容。
20世纪80年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东部各地都有发现,已达100多处。
这些遗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宫殿建筑、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铜器冶铸、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由于夏文化是许多地区不同氏族集团交融的产物,在这广阔的地域内,各地的夏文华文化不尽相同,主要可分为豫西地区的二里头类型、晋南地区的东下冯类型。
考点名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国人暴动)∙商朝: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直到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公元前1046年,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商朝灭亡。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盘庚迁殷:在盘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乱,同时黄河下游经常闹水患,商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
盘庚继位以后,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并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
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牧野之战:商朝晚期,纣王暴政。
周部族逐渐强大,决定推翻商纣统治,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
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
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
历史上叫做西周。
国人暴动:周厉王即位后,宣布山川林泽收归国有,百姓严禁利用,对内采取高压政策。
镐京内的平民阶级“国人”对此十分不满,引发暴动,后周厉王逃离镐京,周公,召公代理政事,史称“周召共和”。
∙殷墟文明主要成就:1、殷墟出图大量刻有文字的兽甲,被称为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2、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统治中心:∙殷墟文明:殷墟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之为“大邑商”、“商邑”,为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殷墟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广阔,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空前发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典范之一。
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以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而享誉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现内容丰富、传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
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华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考点名称: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分封制的类别:1、周王朝同姓子弟2、周王朝异姓功臣3、上古先贤的后代∙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分封制、井田制与奴隶制国家的盛衰: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
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
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
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崩溃。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发展:考点名称:西周的结束∙西周的灭亡:周幽王时,国势衰败,又逢连年天灾,人民流离失所。
幽王听信谗言,废王后和太子,公元前771年,太子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夏商周简述: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
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
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
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
此后,犬戎便成了华夏民族最可怕的敌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
在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唐德宗年间,大臣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
”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
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
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