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剖析

合集下载

2020届山西省太原市2017级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山西省太原市2017级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山西省太原市2017级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技伦理治理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挑战。

一些新兴科技带来的涉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隐私保护、家庭和社会关系、生态安全、资源分配等的科技伦理问题,使既有科技管理体制面临巨大挑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社会风险,并影响科技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日益复杂的科技伦理问题,现代社会对新兴科技及其应用的伦理规范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层面,许多国家已将科技伦理规范纳入制度和法律之中,不断加大治理力度。

科技伦理治理作为审慎型、控制性治理,对科技创新在给予激励的同时,也从伦理道德出发加以必要的约束或管控,治理不轨行为,从而保障科技健康发展,实现科技更好造福人类的目标。

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治理方式转型。

对于科技伦理治理,传统治理方式基于先行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做了再说”。

现代治理方式基于防范原则,强调紧盯科技研发和应用的最前沿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加强监管,是一种“适应性治理”方式。

从实践来看,实验室里的研究无法完全验证现代科技不可预知的风险,传统”做了再说”的治理方式往往难以有效应对某种颠覆性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因此,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应推动治理方式从传统的“做了再说”向现代的“适应性治理”转型。

完善监制度。

随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科技伦理监管的真空地带越来越多。

山西省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唐时期,邮驿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全国驿传的正常进行。

隋朝国祚甚短,关于邮驿系统的记载不多,但零星留下的史料足以使人观察到当时邮传的效率。

《隋书》记载,隋炀帝亲征高丽,30万大军就是凭邮驿集结的。

杨玄感叛乱,隋炀帝两次发兵讨伐,都依靠全国的驿路。

李唐建国后,邮驿制度在隋朝基础上更加完善。

在王朝中央和地方,有专职的邮驿官吏。

《唐六典》载,六部中兵部下设的驾部郎中,专管国家的驾舆和驿传之事。

驾部郎中同时也管马政,这样便于邮驿中马匹的统一使用。

在地方,诸道节度使下,有专管邮驿的馆驿巡官四名;各州,由州兵曹司兵参军分掌邮驿;到县一层,则县令兼管驿事。

至于乡一层,《通典》记载,唐玄宗以前,主理驿务的称为驿将,本不固定,由当地“富强之家主之”,唐肃宗以后改由政府任命驿长主管。

这套十分完备的邮政机构,管理着全国两万多名邮官、驿丁和总计约五万里驿程的邮路。

唐政府还有定期对全国邮驿的考核制度。

《唐会要》载,唐宪宗元和年间,曾让各道观察使任命判官,到各州县考核邮驿事务,完成任务者有奖赏,有违法越轨行为者将受到惩罚。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音乐是属于过去的音乐,但它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烁着异彩。

它作为一种健康、明朗的“感情符号”,不但可以维系人的心态平衡,而且可以使人的感情沸腾、升华,达到感情的“高峰体验”(马斯洛语)。

荀子早就提出音乐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烈情感特征。

表现真善美的古典音乐,能使心与心之间彼此关照、沟通,就像让•保尔说的:“因为有了你,幽闭的心儿相互呼应起来,因为有了你,在荒漠中遥遥相隔的声音连接了起来。

”同时,因为声波的谐振片能调节生物内部的平衡机制和促进新陈代谢。

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的慢文章,它每分钟六十拍的节律,正好和人的正常心跳一致,因此,常作为“维生素M(music音乐)”来维系人的生理、心理的平衡与和谐。

美国在1934年成立了一家专门设计和制作各种场合所用的背景音乐和特种音乐的公司,叫“穆扎克”,它通过人造卫星将音乐传送到十七个国家的几十万用户中去。

听了这些音乐,秘书的打字错误可以降低百分之四十,而用于超级市场的音乐可以挽留顾客在店内多留三分钟……流行音乐是属于现代的——特别是青年人的音乐,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所以我们得用一只“招风耳朵”来听它。

有时,它以高度刺激(嘶裂的吼声、震耳欲聋的电声、重低音)与高度单调(单一强拍的重复)相结合的高度自由、高度宣泄的摇滚乐出现;有时则沉醉于轻声唏嘘,低语回荡的“情调音乐”。

这是现代人的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在这里找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本我。

现代音乐由于它的实验性与超前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未来的。

一方面,它表现了被异化了的现代人的孤独、无助的精神境界,同时反映了音源无限扩大后的光怪陆离、斑斓多彩的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

太原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卷 含解析

太原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卷 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刘海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书院与科举是两个相当独特的方面。

书院与科举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

书院是有形的,科举是无形的;书院给人的印象多是建筑,科举给人的印象多是制度。

书院也有无形的制度,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科举也有有形的考场,但至今多已灰飞烟灭。

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书院。

中唐以后,有许多准备报考进士科的士子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便由习进士业的士人读书山林之风尚演进而来。

过去多数学者都认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是疏离的,或者说书院具有反科举的传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己逐渐改变了这一看法.作为儒家文明的产物,书院是宋明理学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理学作为宋以后儒家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书院生存的科举时代,士人反对科举只能居于修身齐家的层次,很难达致治国境界,更遑论实现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数书院教育家也是深明此理的,因此他们本人积极争取应举入仕,而且不反对书院学生应举入仕,主要是劝导学生要学问、举业并重。

正如最著名的书院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亦不免应举。

"反对科举在当时既不合时宜,也不现实.如果能够应举入仕,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之后,往往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宣传自己学说的机会和条件。

朱熹、陆九渊、湛若水、王守仁等书院大师都是考上进士之后,才有较好的学术和政治资本建立或修复书院,进行讲学布道。

因此,书院治学与应举入仕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许多传统的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都逃脱不了被彻底否定的命运。

康有为不仅在1898年6月17日奏过《请废八股试帖楷法改试策论折》,而且在该年7月3日也上过《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指出我国各直省及府州县都有书院,可惜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等无用之学,请求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光绪皇帝很快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所谓书院改制,其实就是废止书院制度,教育的重心从中学转轨为西学.书院改制、科举停废,笔者认为都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

2017山西省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2017山西省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2017山西省高三语文一模试卷2017山西省高三语文一模试卷【2017山西省高三语文一模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45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生肖对于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

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

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

《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

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

出土竹简中的《日书》中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

据考证,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墓下出土的竹简,记载了与十二生肖的兽名、排序等文字,竹简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

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中,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

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已为蛇。

辰、已之位在东南。

”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育英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育英中学2017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王珂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

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

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

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

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

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

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

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

“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

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

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

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

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

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

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

太原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一模)试卷

太原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一模)试卷

太原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7·曲靖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这其实也正是儒家的理想,追求“时中”,追求动态中的恰好。

①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充实而光辉②但在现实的层面,总是需要对人有个评估,这就免不了考试③从理想的层面讲,人皆可以为尧舜④作为一个教师,应正视这个现实,在充满张力的境遇中寻找某种平衡⑤应试教育也就应运而兴A . ③①②⑤④B . ②③⑤④①C . ③②①⑤④D . ②④③⑤①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二下·柳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今年春节,有个国产电影非常火,这是一部科幻片,讲的是太阳系面临毁灭,人类为了生存,要带着地球去流浪,花2500年时间在宇宙中重新找一个星系定居,可是在途经木星的时候,却遭遇了生死险情,最后通过全人类的齐心协力和英雄的自我牺牲,成功闯关,继续漫漫征程。

这部电影就是《流浪地球》。

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的科幻热,还带动了科学热。

在中国科技馆,《流浪地球》已经被收藏为首部科幻影片,现在,每周在这里,都会举行解密《流浪地球》里面科学知识的大讲堂。

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表示:“我们要把电影当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学知识,给公众和孩子讲清楚,比如说AI技术,比如说我们的无人机,比如说汽车无人驾驶。

”同时,在业内看来,《流浪地球》的火爆,对下一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摘编自央视网《<流浪地球>火爆, <焦点访谈>告诉你它赢在哪》,2019、2、26)材料二:《科技日报》北京9月6日电(记者操秀英):国新办6日就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和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安排举行发布会。

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汇总

2017届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汇总

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值得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中古以后,传统节日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

所谓岁时节日,就是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移相适应,有固定的节期和特定民俗活动的时日。

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

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的形成、发展、兴盛、衰弱以至消失的过程。

节日就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它的形成当然是有了基本的时间观念之后的事。

古人最早产生的时间观念是日出日落、寒来暑往。

由此,开始分为寒暑两季,接着有了四季的划分和最早的节气。

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记载了二十四节气。

流传至今的节气名称全部是以简洁朴素的词汇感性地描述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

古人认识到这些日子是天象气候转变的关键节点,以为这些划分都是神灵的意志使然,便在这些日子施行巫术、占卜,祭拜日月星辰、五谷诸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健康平安等。

每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特定时日周期性重复的民俗活动,形成了最初的节日。

月亮的晦朔圆缺之日也让古人感到神秘并加以崇拜,也会产生萌芽状态的节日。

这些早期的节日产生于古人以其感性、原始的方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源于古人在特定时日用以解释、控制自然进程的超自然力崇拜。

所以说,岁时节日的产生,最初完全是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结果。

确定节气之后,又有了年月日的划分,便形成了历法。

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故传统节日的保护,有利于保持和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大鱼海棠 对
够凝 , 如灵魂交易的情节 置在一 牲的崇高感 英 的魔幻电影 指 王 情
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 对抗恶欲,最终实 自 救
赎的 题, 种 作经验值得 们学 改编自 拟 话的大银幕作品, 离 开一个 入感的奇 世界 伴 电影 效和虚
实 术的发展,实 虚构形象的写实
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
,举 展 会和 十五周 的纪念 ,在 的 魂 ,旧商 僵尸, 经
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 日之 发臭气,毒害人
的文 , 来 人心酸 接手商 们 商 书馆 ,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 退 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 水 , 那个 治学著
奉献什 , 们能奉献什 书馆
, 谓 勋卓著 汪家熔曾 细罗 至送宣 种 经济学著作 化化宣 种 和 学 室室 种 等 外, 是 些
气质 , 话 并 备完整的 结构, 而讲好一个故 并对人 们做得 够 深刻的挖掘
表 , 是影视改编的 心 遗憾的是,在 方面 人类 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 突表 得 情感线索铺展 足,人物动机 合理,故 定程度 消弭了 角 理想 节虽 拖沓之处,但做到了 断 抗乃 自 够 题
如 捉妖记 对妖 角椿 湫和鲲之间的
来,陈翰伯
姆命威尔
毛泽东 朱德, 他们 翻译 化送至室 一位 潜 者 编辑,实 府
,从燕 大学 业 的十余 间,陈翰伯作 他的 开身份是记
的红色报人,用笔 王孝风 梅碧 等,写了许多好文 是中 共产党地 党员 他需要做的是 最大 能在报
登载 民党 能 暴露
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 时评,婉转地策略地 传共产党的 张 他 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 险之中 化送宣退 退 ,陈翰伯奉 任商 书馆总经理
凸显传统文 的美学 值,确保影 整体风格的统一 话 载了 夏祖 故地 话在 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 是中 传统文 的精 ,既是对传统文 的 转 和 发展, 是对

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1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李泽厚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太原市2017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答案

太原市2017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答案

太原市2017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是魏晋风度的体现,不是原因。

)2.B(当时的文人能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中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的原因是由于人的觉醒。

)3.A(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导不出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的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风:讽谏。

)5.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6.B(“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7.(10分)(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制”“籴”“纾”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向”“春秋鼎盛”“遽”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5分)示例: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景象,(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1分)9.(6分)示例:“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

(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6分)(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每空1分,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5分)E3分;B2分;C1分(A“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是“文革后”;C “等一个人”还在于向杨素娟的后人说明事实真相;D“暗自庆幸”错。

语文试卷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模拟题剖析

语文试卷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模拟题剖析

语文试卷山西省太原市 2017届高三模拟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题 3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 1~3题。

委婉即含而不其、隐晦波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地。

诗歌的委婉包含 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委婉,一些题旨,诗人不肯明言、不可以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 手法上的委婉,诗人采用借代、示意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话中有话、意在言外,使读者从中 获取无量之意蕴。

委婉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 ,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 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立性。

在先秦至六朝的文籍中,虽未详细说起 “委婉”一词,但已推崇近似的手法, 《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 ,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办确立了理论基础。

“委婉”成为一种美学形态 和诗学观点,大概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 ,他在解说“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 次提到“委婉"。

晚唐的王睿将委婉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

委婉风格也成为唐朝诗人的 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烦恼。

他说: “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认 为诗人应当在诗歌中创建“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量”。

晚唐司空图的委婉理 论能够说是“话中有话”说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详细的“象” 、“景”、“味”、“韵”是有限 的,要获取无穷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 、“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 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建议于言外” 。

到了两宋,委婉作为一个主要的责备标准被宽泛运用。

梅尧臣说: “状难写之景,如在 当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贾岛‘怪禽啼荒野, 夕阳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 一种增补。

以后,委婉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 追求之一。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含解斩 精品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含解斩 精品

太原市2017年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9:00——11:30)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含蓄即含而不其、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

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

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

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

2017太原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9分)1.(3分)A (原文是说古典音乐的精粹闪烁异彩)2.(3分)B (“世界各地”“都”“预期效果”表述不准)3.(3分)C (“早期作品”应为“《剧场音乐》《钢琴协奏曲》&hellip;&hellip;”)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4.(3分)C (辇:用车载)5.(3分)D (①表明刘温叟选拔人才公正,侧面说明其人品方正;②写他不因皇帝偶然行为而改变自己,表明其方正耿直;④⑤均表明刘温叟没有接受赠馈,为人清正;③交代当时的旧例,与温叟正直清介无关;⑥言其子弟成才,与正直清介无关)6.(3分)D (原文是“免选以为厚恩”,而不是免除过失)7.(1)我之所以呼喝开路走过皇宫的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译出大意给2分,“所以”“导”“过”各1分,共5分)(2)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足以能够表示劝勉。

(译出大意对2分,“登朝”“庶”“劝”各1分,共5分)8.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9.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

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10.(1)间关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弦凝绝(2)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每空1分,共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语文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天下与家天下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社会中,帝王与儒士其实处在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中。

一方面,帝王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儒士构成了各级官吏或后备官吏,二者属身于同一个系统,而且儒士必须听命于帝王。

另一方面,因为儒士是“道”的化身,是社会发展趋势与道德正义的化身,所以儒士集团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了帝王的权利。

这就是所谓的“道”与“势”的关系。

儒家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秉持了“从道不从君”(荀子语)的基本原则,一以贯之地表现出了从道的要求出发对君主加以规劝、批评与约束的态度,力图保持“道尊于势”的基本立场。

孔子不仅主张“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而且明确要求“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不仅在与君主的交往中坚持以“王者师”自居,而且指出,君臣关系的关键是君主能否以身体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即使身处于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家也依然通过侍讲、上书等方式来力图“格君心之非”(孟子语)。

正因如此,帝王与儒士群体之间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

早在孔孟荀时代,道与势、德与位之间的张力就已得到明确表现。

此后,随着传统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巩固、随着君主权力所代表的“势”的力量的不断增强,儒士集团对现实政治的制约与影响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

明太祖对待《孟子》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朱元璋认为《孟子》所谓“臣视君如寇仇”“非臣子所宜言”,因而不仅亲自动手删节,而且免除了孟子配享祭祀的礼遇。

帝王与儒士集团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是二者的社会理想不同,即“公天下”与“家天下”的不同。

在《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2017年高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一模考

2017年高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一模考

2017年高考(86)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一模考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体兴衰叹许多人会费解,为什么今天的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浮躁的时代不是更应该把文章写短吗,不是更符合文化快餐这个说辞吗?还有,为什么诗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不及小说家?这些都值得对文学文体的流变进行思考。

文体的流变显然是有线索可循的——思想的复杂、感情的丰富,迫使文体不断被突破。

最突出的例证是中国的诗歌流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为多,直至宋词的出现,文体流变表现为一个不断扩充的过程。

元代戏曲、明清小说,从外部进一步证明文体的扩容势不可当,而与此同时,绝句、律诗则逐渐退化到闲笔的境地。

这说明了文体的流变和人类文明发展,和人们表达感情的丰沛程度是同时进步的。

然而,一种文体的兴衰,受文人的追捧或淡化,被读者热衷或冷落,涉及更多因素,外部环境力量甚至更直接地影响、左右、决定着这种起落。

社会需求迫使文化人必须去适应、去追随,这是跟写作的功利性密切相关的,潜藏着务实的、非文学的动力,也可以说是时代风潮影响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文学火热,中短篇小说掀起热潮,很多小说家都热衷于此,那是个观念日新月异、不断突破的年代,中短篇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更迅速、更直接。

长篇小说之类的黄钟大吕扛鼎之作何时能出现,成了很多文学人的担忧。

时间过了不到30年,世情大变,长篇小说已经不再是需要呼吁的文体,它在各方面的待遇都远远超过了中短篇。

长篇写作也已经不再是一个作家在长期的中短篇创作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

人们又开始担忧,最能体现作家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中短篇为什么寥落了?这显然和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有关。

一部作品靠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材、靠书名更能抓人眼球。

市场这个冷冰冰的东西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裹挟着文体的兴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太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含蓄即含而不其、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

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

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

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

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 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

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

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

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

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意忘言之妙”。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形中”,所以须“脱形写形”,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界外,不失环中”。

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

崇尚深情绵邀、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丁一股文学潮流,至今天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这与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相同的。

C.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D.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签”“羚羊挂角”等说法,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地。

C.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给我打只山鹰吧田洪波“给我打只山鹰吧。

”那天,政治队长路过我看守的庄稼地,有一搭没一搭地撩了撩眼皮对说我说。

他的话对我无疑是圣旨,我只有鸡啄米点头的份儿,同时,我下意识地正了正肩膀上的火药枪。

“我要用鹰的胆当药引子,给我娘治病。

”太阳光下的政治队长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

“你枪法好,一定要给我打只山鹰。

”然后,他倒背着手往大队部走去。

我感觉到自己的心跳。

在这之前,我找过政治队长,让他想办法帮我回城。

我给他拎去了两只野兔。

政治队长先是表扬我庄稼地看守得比较好,近一时期,基本没看见谁家的牲畜糟踏蹋庄稼,然后才淡淡地扫了一眼那两只野兔,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

我知道回城的希望就在他手里攥着,而看守庄稼地的轻松活儿,也是他派给我的。

有一瞬间,我觉得那两只野兔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意。

现在,他让我打只山鹰给他,这是我回报他的最好机会。

我从小在山区的爷爷家长大,对用枪打个飞禽走兽什么的,远比其他人得心应手。

其实,村里各家各户的牲畜很少有糟蹋庄稼的,似乎大家都知道那绝没好果子吃。

这样的日子就常让我感到无聊,有麻雀什么的从天上飞过,我就举枪向它们瞄准射击。

我记不清打了多少麻雀,只记得村里的孩子常疯了一样地抢食,把它们拿回家,糊上泥烤着吃。

我的枪法越来越炉大纯青,村里佩服我的人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那些孩于们,总是在空闲时,巴望着两只眼睛跟在我身后。

我很享受被前呼后拥的日于,但现在,一切都被打破了。

给我打只山鹰吧。

我不断在心里重复着政治队长的嘱托。

我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山鹰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过,我一直懒得打它们。

在我的印象中,山鹰肉好像不是很好吃。

第一天,我没有看到山鹰的影子。

随后很多天也没看到,我有点急,并且开始失眠,梦里全是山鹰煽动着翅膀从我眼飞过。

给我打只山鹰吧,政治队长的声音,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响在我的耳畔。

看护有无牲畜糟蹋庄稼已经不重要了,我的眼里全是山鹰,我相信,它不会不从我的头顶上飞过。

七月的天老爷说变脸就变脸,刚刚还是日头高照,转眼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可我任凭自己站在风雨里,就是不忍心错失山鹰飞过的机会。

我被大雨淋感冒了。

在孙大娘家的热炕头上,我说起了胡话,一遍遍念叨着山鹰,把孙大娘念叨得懵懵懂懂的,一个劲儿问旁边的邻居,说这好好的孩子怎么了。

邻居也纳闷,说他唠叨的什么英啊英的,该不会是对象吧?尽管,我依然感到揪心地头疼,眼睛也要炸裂似的,但在第二天的午后,还是不顾孙大娘的劝阻,又背上火药枪去了庄稼地里。

仍然没有山鹰的鬼影子,我感到天塌地陷般的奇怪。

我的眼前,一会儿是多病的父母,一会儿是矫健的山鹰:山鹰,我的山鹰,你在哪儿?有几次,我垂头丧气地坐在庄稼地里,用土坷垃狠命地砸向庄稼。

我想不明白,山鹰为何就是不出现?在希望它救我于水深火热之时?给我打只山鹰吧。

这声音渐渐轰成了耳鸣似的回响。

它让我沮丧,让我焦躁,让我感觉嗓子冒了烟似的难受。

我举枪望日,看到的不是山鹰,而是在某一天的某一刻,政治队长那张狐疑的脸。

“队长,能再等等吗?” 我听到了自己声音里的哭腔。

结果,没多久,政治队长就派我和大伙一块儿干活了。

我不知道自己又等待了多少时日,只记得后来我的枪被人收去了,对方给我看了禁止打猎和私藏枪支的通告。

这对我无疑是个打击。

我找他们要枪,找他们说理,但他们却斥骂我为精神病。

我据理力争,我不是什么精神病,我只是想打一只山鹰,给政治队长打一只山鹰。

孩子们还是崇拜我的,他们给我找了一支类似枪大小的粗木棍。

这样,我每天就又有事干了。

只要我一有空闲,我就会提着那支木棍,趔趄在庄稼地里,寻找山鹰的鹰子。

我不断地把它举起来,对着蓝天胡乱瞄准。

那天,头发有些花白的政治队长告诉我,拨乱反正了,你可以回城了。

我笑了,我说我不回去,我还没有打到山鹰,我怎么可以空手回去呢?我看到政治队长朝我暧昧地笑了一下……大伯常和我絮叨起这些往事,每次,他都用那支朽木棍不断敲打着地面,一遍遍地向我发问:“洪波,你说,咋就没了山鹰呢?(选自《百花园原创版》)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强调政治队长的话“对我无疑是圣旨,我只有鸡啄米点头的份儿”,既直接刻画出队长的强势,也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卑微。

B.小说插叙“我”从小在山区长大,比别人更擅长打飞禽,既照应了上文政治队长对“我”的枪法的评价,同时,也为后文“我”的枪被收缴埋下伏笔。

C.小说中的“我”为了打山鹰,无惧于风雨,无惧于疾病,后来拨乱反正,可以回城了,还念念不忘打鹰,体现出“我”内心的扭曲。

D.政治队长“朝我暧昧地笑了一下”,表明他看到我坚守承诺,不打到山鹰绝不回城,内心充满赞赏。

5.小说中政治队长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5分)6.小说反复出现“给我打只山鹰吧”,请你探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赵忠贤詹媛赵忠贤 1964 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除去搞国防任务的五年,一直从事超导研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探索高温超导体。

超导现象最子由一位荷兰科学家于1911年发现,指某些材料在低于一定的临界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现象。

“假如超导现象能在常温下实现,远程超高压输电将没有损耗,能节省很大电量。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说,医疗中常用的核磁共振仪器,其核心部件就用超导磁体。

在探索十余年后,赵忠贤迎来了第一个科研高峰——1987年2月,他带领团队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

国际上很多实验室验证了中国的工作,掀起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的热潮。

赵忠贤因此于1987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物理奖,他也成为首次获此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一成果在1989 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集体一等奖。

随后,低谷不期而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物理学界在通过铜氧化物超导体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上遇到了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