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空间扩散理论【城市规划教学讲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促进了本区域产品及原材料增 加,技术改良加快,就业机会扩大,从而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 增长
通过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
系,发现了一种累积因果循环关系,回流效应总
是大于扩散效应。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
下,会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负,贫困地区相对越
来越穷的现象。 通过一定的空间政策(国家干预)在区域 相互作用中弱化回流效应,增强扩展效应,以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过程
点-轴形成前的均衡阶段
地表是均质的空间,社会经济客体呈“有序无组织”状 态 分布,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
点、轴同时开始形成阶段
区域局部开始有组织状态,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进入 动态增长时期
主要的点-轴系统框架形成阶段
社会经济演变迅速,空间结构变动幅度大,区域资源 开发和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核心-边缘理论基本上是以极化效应(即向心
倒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即离心扩散效应)来解释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演变机制,与增长极理论的 机制解释有许多类似之处
空间扩散方式
哈格特受物理热传导三种方式的启发,将城市之间、
城市与所在区域间的空间作用划分为三种类型方式:
对流 传导 辐射 人口和物资的流动,是具体有形的物质传送 各种财政交易的过程,是无形但等同的交流 信息、政策、思想、技术的扩散,能逐级传 播,效益不断放大
口密度高、非城市行为力量强、工业扩散为主要动力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及结构的调整 大城市结构重组效应
城乡结合部成为空间变动最为激烈的地区
区域结构和发展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值,对消费结构起到引导作用 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和人口流动 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交通网络条件
第七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
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由弗里德曼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完整的空 间系统
核心区
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边缘区(影响区) 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
核心与边缘区的关系
初级阶段
控制与依赖 带动、影响和促进
发展阶段
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
核心区的革新
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
点轴开发模式可发挥城市在地带上的灵魂作用,能 较好地转化城乡二元结构,又可以通过轴线使整个区域 逐步向网络系统发展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有机整体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尤其使城镇发展、工业布局 与交通、能源、水源、通讯线路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力量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使工、农、城镇的发展及布 局与区域性线状基础设施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协调
达到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增长的局面
灰色区域理论
背景
世界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新空间形式
大都市外围区域出现城乡交错带 一些发达的区域,出现了中小城市强劲发展的势头 景观上,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虽位于农村地 区,但同城市联系密切,并且具有城市性质
概念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是城乡的物
发展
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联系
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 有机的地域经济网络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生产力要素流动以交
通及通讯工具为载体,点轴上的点一般都是交通线的 交 汇点,它具有较高的交通的可达性,因而使区域开发优 选位置。它的发展,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者、生产企业、基础设施等,与自然界许 多客观事物相类似,在空间中有相互吸引力而集聚;集聚于点上的产
业和人口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
“点-轴”开发理论对区域开发和规划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 省区间及地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予以重点发 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 开发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应愈来愈 多地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同时,发展轴线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阶段
区域进入全面有组织状态,它的形成是社会经济要素长 期自组织过程的结果,空间结构重新恢复到”均衡“阶段。 在 这个阶段中,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有高效率,但人口增长和 经济增长却不是高速度。
理论核心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 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理论依据
质流、信息流和人流交换最频繁的地域
一种行为交换环境,既有城市性行为,又有农
村性行为
特征
该区域是农村及城市高密度的混合区
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活动在该 地区快速成长 人口密度很高 城乡联系紧密 该区域包括大城市周围地区、大城市间的发展
走廊及高度发达的农业地区
与大都市连绵带中的空隙地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人
空间扩散的方式的类型 周边式扩散
中心向四周 墨渍式扩散 最简单和最自然
等级式扩散
中心向同级或次级中心 跳过相邻地区
点轴式扩散
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延伸
跳跃式扩散
跳跃式Leabharlann Baidu
中心向指定地点非常规的集中
发展极式扩散
中心向辐射较弱地区
带动式
反磁力式扩散
中心点外围地点
人为诱导
点轴式扩散
含义
“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各级区域的集聚 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有较强的经济吸引 力和凝聚力 “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 形 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或成为“开发轴线”、“发 展 轴线”。一般是指线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
我国的点轴开发: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 “T”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 “∏”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京广线 “开”字 形
效应差异理论(缪尔达尔)
回流效应
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吸引本区域资金、劳力和 原材料,削弱本区域的某些发展机会,从而对本区域的
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扩散效应
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
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在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
点作为次级发展中心。中心城市的经济网络、空间形式不
应是方格状而是放射状的,是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的网络 在地表的重复覆盖
意义
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顺应了经济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并沿轴线渐 进扩展的客观要求,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通过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
系,发现了一种累积因果循环关系,回流效应总
是大于扩散效应。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
下,会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负,贫困地区相对越
来越穷的现象。 通过一定的空间政策(国家干预)在区域 相互作用中弱化回流效应,增强扩展效应,以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过程
点-轴形成前的均衡阶段
地表是均质的空间,社会经济客体呈“有序无组织”状 态 分布,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
点、轴同时开始形成阶段
区域局部开始有组织状态,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进入 动态增长时期
主要的点-轴系统框架形成阶段
社会经济演变迅速,空间结构变动幅度大,区域资源 开发和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核心-边缘理论基本上是以极化效应(即向心
倒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即离心扩散效应)来解释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演变机制,与增长极理论的 机制解释有许多类似之处
空间扩散方式
哈格特受物理热传导三种方式的启发,将城市之间、
城市与所在区域间的空间作用划分为三种类型方式:
对流 传导 辐射 人口和物资的流动,是具体有形的物质传送 各种财政交易的过程,是无形但等同的交流 信息、政策、思想、技术的扩散,能逐级传 播,效益不断放大
口密度高、非城市行为力量强、工业扩散为主要动力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及结构的调整 大城市结构重组效应
城乡结合部成为空间变动最为激烈的地区
区域结构和发展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值,对消费结构起到引导作用 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和人口流动 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交通网络条件
第七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
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由弗里德曼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完整的空 间系统
核心区
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边缘区(影响区) 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
核心与边缘区的关系
初级阶段
控制与依赖 带动、影响和促进
发展阶段
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
核心区的革新
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
点轴开发模式可发挥城市在地带上的灵魂作用,能 较好地转化城乡二元结构,又可以通过轴线使整个区域 逐步向网络系统发展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有机整体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尤其使城镇发展、工业布局 与交通、能源、水源、通讯线路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力量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使工、农、城镇的发展及布 局与区域性线状基础设施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协调
达到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增长的局面
灰色区域理论
背景
世界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新空间形式
大都市外围区域出现城乡交错带 一些发达的区域,出现了中小城市强劲发展的势头 景观上,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虽位于农村地 区,但同城市联系密切,并且具有城市性质
概念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是城乡的物
发展
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联系
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 有机的地域经济网络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生产力要素流动以交
通及通讯工具为载体,点轴上的点一般都是交通线的 交 汇点,它具有较高的交通的可达性,因而使区域开发优 选位置。它的发展,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者、生产企业、基础设施等,与自然界许 多客观事物相类似,在空间中有相互吸引力而集聚;集聚于点上的产
业和人口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
“点-轴”开发理论对区域开发和规划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 省区间及地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予以重点发 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 开发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应愈来愈 多地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同时,发展轴线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阶段
区域进入全面有组织状态,它的形成是社会经济要素长 期自组织过程的结果,空间结构重新恢复到”均衡“阶段。 在 这个阶段中,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有高效率,但人口增长和 经济增长却不是高速度。
理论核心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 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理论依据
质流、信息流和人流交换最频繁的地域
一种行为交换环境,既有城市性行为,又有农
村性行为
特征
该区域是农村及城市高密度的混合区
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活动在该 地区快速成长 人口密度很高 城乡联系紧密 该区域包括大城市周围地区、大城市间的发展
走廊及高度发达的农业地区
与大都市连绵带中的空隙地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人
空间扩散的方式的类型 周边式扩散
中心向四周 墨渍式扩散 最简单和最自然
等级式扩散
中心向同级或次级中心 跳过相邻地区
点轴式扩散
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延伸
跳跃式扩散
跳跃式Leabharlann Baidu
中心向指定地点非常规的集中
发展极式扩散
中心向辐射较弱地区
带动式
反磁力式扩散
中心点外围地点
人为诱导
点轴式扩散
含义
“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各级区域的集聚 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有较强的经济吸引 力和凝聚力 “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 形 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或成为“开发轴线”、“发 展 轴线”。一般是指线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
我国的点轴开发: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 “T”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 “∏”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京广线 “开”字 形
效应差异理论(缪尔达尔)
回流效应
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吸引本区域资金、劳力和 原材料,削弱本区域的某些发展机会,从而对本区域的
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扩散效应
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
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在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
点作为次级发展中心。中心城市的经济网络、空间形式不
应是方格状而是放射状的,是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的网络 在地表的重复覆盖
意义
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顺应了经济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并沿轴线渐 进扩展的客观要求,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