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涉及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居住区规划的置、范围; ·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布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形式;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停乍泊位和停泊方式; ·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活动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拟定有关巾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
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居住区的规划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它涉及到居住区的布局、绿化、交通、设施等方方面面,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居住区的规划应该合理布局。
合理的布局能够使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各项设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宜居的环境。
同时,布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尽量避免交通拥堵,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其次,绿化是居住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充足的绿地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设置公园、绿化带等绿地设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居住区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中应该设置商业设施、教育机构、医疗服务等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设施的合理设置,能够方便居民的生活,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
最后,居住区规划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取环保措施,建设低碳、环保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居住区规划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求,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知识点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针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居住需求进行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人口密度、道路网络、公共设施、绿地空间等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理知识点。
1.地理环境分析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目标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这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的考虑。
地形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道路布局和建筑设计。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绿化设计和建筑材料选择。
水资源因素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供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
2.人口需求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人口需求。
这包括人口密度、家庭结构、居住方式等方面的考虑。
人口密度决定了居住区内的住宅建筑的规划和布局。
家庭结构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布局。
居住方式可以影响到居住区内的交通系统的设计。
3.道路网络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道路网络的设计。
道路网络的设计要满足交通需求,提供便捷的交通通道,并且考虑到交通流量和交通安全。
道路的宽度和长度、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人行道的规划等都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公共设施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公共设施的规划。
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购物中心、公园等。
这些公共设施的规划要充分满足居住区内居民的需求,并且要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公共设施的规划要考虑到容量、位置和距离等因素。
5.绿地空间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绿地空间的设计。
绿地空间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
这些绿地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内的植被和景观的需求。
绿地空间的规划要考虑到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因素。
6.环境保护考虑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
这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考虑。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资源。
总结:居住区规划设计涉及到许多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人口需求、道路网络、公共设施、绿地空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我国城市居住地区一般分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两级。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地、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好综合的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居民的生活需要和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包括:①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②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必建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③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④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⑤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⑥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⑦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⑧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适居性原则适居性原则要求按照人的居住生活、社会生活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规划设计。
充分考虑各类居民居住生活的不同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和文明的居住环境。
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包括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包括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方面。
安全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身安全,包括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二是治安安全,包括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人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级道路和各类设施的项目设置、空间布局和通路的联系。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
居住区规划进行居住区的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居民基本居住生活环境、合理、有效的使用土地和空间,提升居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居住区内,除了部署住所外,还需要部署居民平时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设备、绿地和公共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和市政工程设备等。
居住区内也能够考虑设置少许的无污染、无扰乱的工业。
一居住区的构成以及规模1.居住用地的构成1)住所用地住所用地是住所建筑基地占地以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道)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备用地一般称为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种设备的用地,包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以及其他等8类用地。
3)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能够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宅间小道四时,在应用时还应当包含非公建配建点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停放场所。
其道路宽窄应吻合有关规定。
居住区级道路,在大城市中往常与城市指路同级。
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区分组团道路。
组团级道路,上接小区路,下联宅间小道。
4)公共绿地居住区内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此中包含了知足当地植树绿化覆盖要求,方便居民进出的地上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公共绿地应知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特别活动设备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含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余块状、带状绿地。
2.居住规划的内容1)选择确立用地地点和范围2)确立规模,人口数目和用地大小3)制定居住建筑户型、层数比率、数目、部署方式4)制定公共服务设备的内容,规模、数目、散布和部署方式5)制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不知方式6)制定公共绿地的数目、散布和不知方式7)制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8)制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量3.居住规划的原则1)吻合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就地取材,适应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目标2)充足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天气、民族、风俗和传统风采等地方特点以及规划用地四周环境条件,充足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存价值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修建物等,并将其归入规划。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住区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优秀的居住区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居住区规划的各个方面,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指导。
二、选址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评估:在选址过程中,需对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估,以确保居住区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交通便利性:选址时应考虑周边交通状况,确保居住区内外的交通流畅。
基础设施配套:考察当地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确保其能满足未来居住区的需求。
环境保护:对可能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采取预防措施,确保居住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保护:尊重并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居住区规划与地域文化相融合。
三、规划布局与设计功能分区:合理划分住宅区、绿地、道路、服务设施等区域,使其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互不干扰。
空间布局:依据地形、日照、风向等因素,进行建筑物的布局设计,确保居住环境舒适。
景观设计:利用绿化、水体等元素,创造宜人的居住景观,提高居住环境品质。
建筑设计:注重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时考虑节能、环保等现代设计理念。
公共空间:合理规划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居民的日常交流和休闲需求。
四、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根据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资源。
医疗设施: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诊所,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商业设施:配备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商业和服务业,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需求。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市政公用设施:合理布置水、电、气、通讯等市政设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五、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采用节能建筑设计,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理念,使用环保材料,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雨水收集和废水处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垃圾分类与处理:实施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一个宜居的社区空间。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具有良好社交环境、优质公共设施和便利交通的居住区。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居民生活的各种需求,并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和居住舒适度。
三、原则1. 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交需求,创造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2. 环保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绿化景观和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3. 安全原则:确保居住区的安全性,包括防火、防盗、防灾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
4. 便利原则: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
四、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土地用途,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区等,确保各个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2. 建造设计规划:根据居住区的整体风格和功能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建造物,包括住宅楼、商业建造、公共设施等,注重建造的外观美观和内部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3. 绿化景观规划: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提供居住区的景观美化和生态环境,包括公园、绿地、花坛等,增加居住区的舒适度和宜居性。
4. 交通规划: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人行道、自行车道等,确保居民的交通便利性和安全性。
5. 公共设施规划: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超市、娱乐设施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五、实施步骤1. 调研和分析:对居住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人口结构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居住区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造设计规划、绿化景观规划、交通规划和公共设施规划等。
3. 设计方案评审: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包括专家评审和公众意见征集,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居住区规划相关标准
⑥结合人行步道带状绿地四、居住区的道路规划私人轿车正在迅速增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般要求,小区小汽车拥有量:按总量不低于小区总居住户(套)数的20%;几种途径的探索(解决方案):①结合住宅组团(邻里单位)、设置户外集中停车场;②利用自然地坪的高差,在住宅组团(邻里)内部空间设置架空平台,平台下作停车库,并与各住宅楼相连,平台作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人车分流;③结合住宅的底层空间或是高层住宅综合体的裙房(或地下)的停车库;④利用小区内社区中心(广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设置的停车场库;⑤独立设置的多层停车库;⑥适当加宽小区道路的沿道路的停车场。
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4) 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7)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8) 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9)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1.人性化设计:城市居住区应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性化设计。
这包括设置适宜的公共设施、完善的交通网络、多样化的商业和文化服务,以及绿化景观等。
人性化设计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住区的吸引力。
2.住房供应:城市居住区规划需要考虑居民的住房需求,并配套提供适量的住房供应。
住房供应应包括不同类型、不同价格和不同面积的住房,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确保每个居民都能够得到适宜的居住条件。
3.公共设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布局。
这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
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和质量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规模和人口分布来确定公共设施的布局和数量。
4.交通规划:城市居住区的交通规划是保障居民出行便利的关键。
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互联互通,包括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道路和停车设施,以确保交通流畅和停车位供给的充足。
5.绿化和景观: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绿化和景观的营造。
绿化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并且增加居住区的美感。
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特色和文化,营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
6.社区建设: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建立居民自治的机制和平台。
社区建设应包括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社区组织的发展和居委会的运作等。
社区建设有助于增强居民对居住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7.环境保护: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节能减排、水资源管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环境保护能够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
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人性化设计、住房供应、公共设施、交通规划、绿化和景观、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
而且,不同城市的居住区规划要点可能会有所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
城市居住区建设规划
城市居住区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居住区的建设规划。
良好的居住区规划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居住区建设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规划应该包含的内容。
一、城市居住区的重要性城市居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的栖息和休息场所,更是社交、文化活动的场所。
良好的居住区环境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还能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者。
因此,城市居住区的建设规划至关重要。
二、居住区规划的内容1. 人口密度控制:居住区规划应考虑人口密度的问题,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人口集中过高导致的交通、环境等问题。
分散城市人口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的舒适度。
2. 绿地与公园规划:好的居住区规划应该注重绿地与公园的规划。
绿地可以提供人们休闲活动的场所,增加绿化面积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3. 交通规划:合理的交通规划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一环。
规划应考虑交通枢纽的布局、道路网络的设计和公共交通的发展,以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方便市民的出行。
4. 住房建设:居住区规划需要考虑住房建设的需求。
规划应包括不同类型的住房,如高层住宅、别墅和经济适用房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5. 社区设施规划:城市居住区应包括完善的社区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
这些设施的规划应考虑到市民的需求,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三、居住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居住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是确保规划成果得以有效落地的关键环节。
1. 政府部门的角色:政府在居住区规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政策,加强对规划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一环。
政府需要积极促进市民的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3. 规划评估和修订:规划的实施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修订。
城市居住区的需求和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更新和修订。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引言概述: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以提高人们的居住品质和生活环境。
一个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和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规划1.1 绿化设计:合理布局绿地、树木和花草,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
1.2 水系规划:合理规划水系,建设人工湖、溪流等水体,增加景观效果,改善生活环境。
1.3 垃圾处理: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点和垃圾处理设施,保持居住区的清洁整洁。
二、交通规划2.1 道路设计:规划合理的道路网,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和车辆通行道,提高交通效率。
2.2 公共交通:规划公交车站、地铁站等公共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出行。
2.3 停车场规划:设置足够数量的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题,减少交通拥堵。
三、配套设施3.1 学校医院:规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就医和子女就学。
3.2 商业设施:规划商场、超市等购物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3.3 娱乐设施:规划公园、健身房等娱乐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四、安全规划4.1 消防设施:规划消防站、消防通道等消防设施,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4.2 安防设施:设置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等安防设施,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
4.3 紧急救援:规划应急救援中心、医疗急救点等设施,保障居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五、社区管理5.1 物业管理:建立健全的物业管理体系,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维护居住区的整体形象。
5.2 社区活动: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3 环境维护:加强环境维护工作,保持居住区的整洁和安静。
总结: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未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能够更加人性化、智能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幸福。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需求,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流程。
二、目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满足居民的生活和社交需求,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三、设计原则1. 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舒适度,保证居住区的人性化设计,如合理的绿化、公共设施和交通布局。
2. 生态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水资源和垃圾处理系统。
3. 社区原则:鼓励社区共享和互助,设置公共空间和设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设计要考虑未来的可持续性,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供可再生能源设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设计内容1. 用地规划: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功能需求,确定合适的用地面积和布局。
考虑到居住区的发展潜力和未来扩展需求,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 建筑设计:根据居住区的整体规划,设计住宅建筑的布局、外观和内部空间。
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3. 绿化规划:合理规划绿地和景观,提供休闲和娱乐空间。
考虑到植被的种植、绿化的布局和景观的设计,提供舒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4. 交通规划: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道路布局,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和安全。
考虑到道路宽度、交通信号和停车设施,提供高效的交通系统和优质的交通服务。
5. 公共设施规划:设置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和日常生活便利。
五、设计流程1. 调研和分析:对居住区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需求和问题。
2. 规划设计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用地规划、建筑设计、绿化规划、交通规划和公共设施规划等。
居住区与居住区规划内容和原则
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
■ 智能化居住区:智能社区的目标是沟通社区内部的住户、 住户与社区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开展综合信息交 互,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 境,实现家庭智能化、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新世纪 风范的现代生活。
智能社区采用4C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 技术及IC卡技术)、构架智能结构与系统,结合服务与管 理,精密设计、择优集成、精细施工,提高住宅档次、推 动住宅现代化。我国正在建设智能社区,努力实现社区管 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使社区建设走 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的轨道,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 水平和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形成信 息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 于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
② 按社区的地域分布划分 ■ 中心区社区、中心外围社区、边缘社区
③ 按社会—空间形态构成特征划分(指按社区建构的社 会历史背景及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 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房 地产开发型物业管理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
社区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 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规划 理念,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极大的影响。
• 全区鸟瞰或轴测图 • 主要街景立面图 • 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
■ 规划设计说明及设计经济指标
• 规划设计说明 • 技术经济指标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 符合城市中体规划的要求; ■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的原则; ■ 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
社区
住宅区规划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 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 居住区的规划基本知识
居住区
户数(户)
10000~15000
小区
2000~4000 7000~15000
组团
300~700 1000~3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二、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1.规划组织结构 1.1 定义
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的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1.2 规划结构确定的主要依据
新建 改建 2. 按位置不同分 城市型居住区 独立的工矿企业区 (公共配建项目和工程指标不同) 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 3. 按住宅层数分 高层居住区、多种层数混合居住区
民的生活,而居住区的地域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大降低,逐渐被小区替代。
另一方面,由于居住区规模过大,城市性过强,开发商的经济能力有限, 一般都对大的居住区进行分区开发,这就使得居住小区开发建设成为可行和
最佳选择。
3.
居住小区的合理规模
城市道路间距在400-500m之间,所划分的地块,规
模大约在10-20ha,恰好与居住小区的规模相当,因此,
三. 居住区分级规模与规划结构的区别
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规划结构是及相关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居住区规 模分级是为了配建与居住规模相对应的设施,以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不同层 次的要求,而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则是包含配套含义在内的规划组织结构形 式,是属于规划设计手法问题。
四、 居住区类型
1. 按建设条件分
居住小区便成为城市空间的基本细胞。
一般来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
人口规模的下限,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
用地上限。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1.合理土地利用: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
这包括确定居住用地的主要区域和比例,同时留出足够的公共空间和绿地,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
2.多样化的住宅类型:城市居住区规划要重视住宅类型的多样性,包括高层住宅、公寓楼、别墅、联排别墅等。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经济能力,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便捷的交通网络:城市居住区规划需要考虑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设计,包括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道等。
合理规划交通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并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此外,要注重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以提供便捷、经济、环保的出行方式。
4.宜居的环境条件: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创造宜居的环境条件,包括提供优质的空气、水质和声环境。
通过合理的绿化和植物种植,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通风,并避免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5.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城市居住区规划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商店、休闲设施等。
这些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充足供应,可以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并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互动。
6.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水体,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7.合理的社区规模:城市居住区规划要合理确定社区规模和人口密度。
社区的规模不宜太大,以便人们在社区内能够相互熟悉和交流,形成邻里关系和社会互动。
适当的人口密度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
8.增加自给自足能力:城市居住区规划要鼓励自给自足能力,通过设置农业用地、蔬果园等,为居民提供本地生产的食品和农产品。
这不仅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性和居民的健康水平,还有助于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和跨区域交通。
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土地利用、住宅类型、交通网络、环境条件、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区规模和自给自足能力等方面的统筹考虑。
居住区规划方案设计方案
居住区规划方案在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区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础。
一个完善的居住区规划方案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居住区规划的目标,规划原则,规划流程以及规划实施等方面来探讨居住区规划方案。
居住区规划的目标居住区规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宜居、安全、方便、美观的居住环境,使居民的生活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合理布局:居住区规划应该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布局,方便居民生活。
同时充分考虑周边道路交通、商业设施、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地形地势、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限制因素。
2.安全性:居住区应尽可能地提升安全保障,包括防火、防犯、防地震等方面的考虑。
规划方案建议为居住区配备消防设施,安装安保设备等。
3.生态环境:居住区规划应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建设公园、绿化等公共环境,使居民能够接触到自然、舒适的环境。
4.社区感:居住区规划应该注重社区感,考虑到居民的需求以及与周边社区之间的联系,创造一个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空间,提高城市社区的稳定性和生活质量。
5.可持续性:居住区的规划应该是长期性的,切忌短视行为的影响,要注重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
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居住区的规划应该始终遵循以下的原则:1.具有前瞻性:规划方案应该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和居住需求变化等因素。
2.以人为本:规划应该以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为中心,从人的角度出发,打造一个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3.多重目标:规划方案应该多方面考虑,既要兼顾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要兼顾城市的长期发展和环境保护。
4.可行性:规划方案应该具有可行性,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居住区规划的流程居住区规划的流程通常分为以下几步:1.踏勘考察:首先需要了解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居民的群体结构以及周围环境等信息。
2.确定规划目标:根据踏勘考察的结果,确定规划目标,制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6000 3000~5000 300~1000 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普通情况下。
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者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①住宅用地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③道路用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保留用地不可建用地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造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辟、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造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5.基础资料依据:(P32 页)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造、公共建造、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造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辟、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造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6.现状、区位分析(P34 页)7.什么是区位?区位,指某一主体或者事物所占领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一、引言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城市或者乡村中的居住区进行合理布局、设计和管理的过程。
它涉及到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交通配套、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旨在创造一个宜居、便利、安全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相关要点。
二、居住区规划原则1. 人口分布原则居住区规划应根据当地的人口情况,合理确定居民的分布密度和居住空间。
根据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决定居住区的规模和居住建造的高度、密度等。
2. 土地利用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域,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绿地等。
不同功能区域之间应合理划分界限,避免功能重叠和冲突。
3. 交通配套原则居住区规划应考虑交通配套设施,包括道路、公共交通、停车场等。
交通系统应合理布局,方便居民通行,并且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相衔接,提高交通效率。
4. 公共设施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包括学校、医院、购物中心、娱乐设施等。
这些设施应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并且方便可及。
5. 绿化环境原则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绿化环境的建设,包括公园、花园、绿化带等。
绿化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提供休闲场所,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6. 环境保护原则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
规划应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7. 社区参预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需求,鼓励社区居民参预规划过程。
通过开展民主决策和社区活动,增加居民对居住区规划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三、居住区规划要点1. 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居住区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土地、交通、设施、环境等多个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合理布局空间居住区规划要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域,确保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协调和便利性。
3. 强调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规划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和谐。
4. 重视社区参预居住区规划要重视社区居民的参预,倾听他们的声音,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居住区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提供舒适、安全和便利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步骤。
二、目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并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具体目标包括:1. 提供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包括独立住宅、公寓和联排别墅等;2. 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3. 提供充足的社区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场和公园等,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娱乐需求;4. 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5. 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提供绿化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
三、规划设计原则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提供舒适、安全和便利的居住环境;2. 可持续发展原则:考虑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3. 多样性原则:提供多样化的住宅类型和社区设施,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4. 连通性原则: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5. 绿化原则: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提供绿化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6. 社区参与原则:鼓励居民参与规划设计过程,增加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四、规划设计内容居住区规划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 区域分析:对居住区所在的地理、气候、土地利用和交通等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特点和限制;2. 人口调查:调查居住区的人口数量、结构和需求,为规划提供依据;3. 用地规划:确定居住区的用地范围和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区和绿化区等;4. 交通规划:设计合理的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确保居民出行便利和交通安全;5. 社区设施规划:确定社区设施的位置和布局,包括学校、医院、商场、公园和社区中心等;6. 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改善居住环境质量;7. 环境保护规划: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8. 社区参与计划:鼓励居民参与规划设计过程,增加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居住区规划最新规范标准
居住区规划最新规范标准居住区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居住区规划规范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以下是最新的居住区规划规范标准:1. 规划原则:居住区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居民的居住环境安全、健康、舒适。
2. 功能分区:居住区应合理划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绿地等不同功能区,实现功能互补,提高居住区的综合服务能力。
3. 交通规划:居住区内部交通应以人车分流为主,确保居民出行安全便捷。
同时,应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接入,提高居住区的可达性。
4. 绿地系统:居住区应设置足够的公共绿地,包括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以满足居民的休闲、运动需求,并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5. 建筑密度与高度: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避免过度开发,保证居住区的通风、采光和视野。
6. 住宅设计:住宅设计应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实用性,合理布局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同时考虑节能和环保。
7. 基础设施:居住区应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排水、通讯、垃圾处理等,确保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8. 安全防护:居住区应有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消防、防盗、防灾等,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9. 智能化管理:鼓励居住区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
10. 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规划应考虑长远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建筑和生态社区的建设。
11.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居住区规划和管理,通过社区协商、民意调查等方式,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 法规遵守:居住区规划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居住区规划规范标准的更新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规范,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推动城市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 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 小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 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 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建筑间距表
防火间距: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它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 建筑类别 高层 建筑 裙房 其它民用建筑
▲ 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 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 设施。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 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规划布局形式,应采用相对集 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 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2 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 共活动中心; 3.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4 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发展需要。
居住区规划涉及的规范
Ⅰ.整体布局、功能分区及配套 Ⅱ.间距设计(消防间距、日照间距、正面、侧面间距) Ⅲ.道路设计 Ⅳ. 场地设计
Ⅰ.整体布局、功能分区及配套
▲ 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 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 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
三、文体 (1) 居民运动场、馆:宜设置60~100m直跑道和200m环形跑道及简单的运动设施 (2) 居民健身设施:篮、排球及小型球类场地,儿童及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它简单 运动设施等。宜结合绿地按排。 四、商业服务 服务半径:居住区不宜大于500m;居住小区不宜大于300m。 地处山坡地的居住区,其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点,除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外,还应考 虑上坡空手,下坡负重的原则 五、市政公用 (1)变电室:每个变电室负荷半径不应大于250m;尽可能设于其他建筑内 (2) 燃气调压站:按每个中低调压站负荷半径500m设置;无管道燃气地区不设 (3) 高压水泵房:一般为低水压区住宅加压供水附属工程 (4)公共厕所:每1000~1500户设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 (5)垃圾转运站:应采用封闭式设施,力求垃圾存放和转运不外露,当用地规模 为0.7~1k㎡设一处,每处面积不应小于100㎡,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应小于5m
5.无障碍通路应贯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坡道的坡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高度(m) 坡度 1.50 ≤1:20 1.00 ≤1:16 0.75 ≤1:12
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广场入口处应设缘石坡道,其坡面 应平整,且不应光滑。坡度应小于1:20,坡宽应大于1.2m。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m。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 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住区道路: 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2 小区路: 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 需敷设供热管线 的不宜小于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的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 路面宽3--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 采暖区不宜小 于10M; 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 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6 1.5
1.7 0.2
▲ 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
一、教育 托儿所、幼儿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建筑宜布置于可挡寒风的建筑物 的背风面,但其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标准。活动场 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 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 中学:在拥有3所或3所以上中学的居住区内,应有一所设置400m环形跑道的 运动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 二、医疗 (1) 医院:10万人左右则应设一所300-400床医院。病房楼应满足冬至日2h的日 照标准。 (2) 门诊所:一般3~5万人设一处,设医院的居住区不再设独立门诊。设于交 通便捷、服务距离适中地段 (3) 社区卫生服务站:1~1.5万人设一处
(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 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表1)
Ⅰ,Ⅱ,Ⅲ,Ⅶ气侯区 Ⅳ气侯区 大城市 中小城 市 Ⅴ,Ⅵ气 候区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 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 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登高面处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11m。 11m构成如下,消防车道内侧据建筑边5m,消防车道宽6m。
▲ 回车场
尽端式道路的长度大于120m时,应在尽端设置不小于12m×12m 的回车场地 (住宅建筑规范),强规。 多层:小中型消防车 12X12m,大型消防车15X15m。 高层:小中型消防车 15X15m,大型消防车18X18m。 深圳市采用大型消防车,无论多层高层都按高层走。
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 公共停车场(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名称
公共中心 商业中心 集贸市场
单位
车位/100m2建筑面积 车位/100 m2营业面积 车位/100 m2营业面积
自行车
7.5 7.5 7.5
机动车
0.3 0.3
饮食店 医院、门诊所
车位/100 m2营业面积 车位/100 m2建筑面积
▲建筑基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排水方式应根 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应采取雨水回收利用措施; 2 采用车行道排泄地面雨水时,雨水口形式及数量应根据汇水面积、流量、 道路纵坡长度等确定; 3 单侧排水的道路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应采取排雨水时不影响交通和路 面清洁的措施。 4建筑物底层出入口处应采取措施防止室外地面雨水回流。
建筑气候区划
大城市
中 小 城 市 大寒日
日照标准日
冬至日
日照时数(h)
有效日照时间带(h) 日照时间计算起点
≥2
8~16
≥3
≥1
9~15
底层窗台面
注:底层窗台面是指距离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住宅正面间距,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
也可采用下表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
每个住宅单元至少应有一个出入口可以通达机动车。 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双车道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m;宅前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 2.5m; 2 当尽端式道路的长度大于120m时,应在尽端设置不小于12m×12m 的回车场地; 3 当主要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4 在抗震设防地区,道路交通应考虑减灾、救灾的要求。
室外环境
1 新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 。 2 公共绿地总指标不应少于1m2/人。 3 人工景观水体的补充水严禁使用自来水。无护栏水体的近岸 2m范围内及园桥、汀步附近2m范围内,水深不应大于0.5m。 4 受噪声影响的住宅周边应采取防噪措施。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道路类别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步行道 注: L为坡长(m)。
最小纵坡 ≥0.2 ≥0.2 ≥0.2
最大纵坡 ≤8.0 L≤200m ≤3.0 L≤50m ≤8.0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5.0 L≤600m ≤2.0 L≤100m ≤4.0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 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方位 折减值
0o~ 15o
1.00L
15o~30o
0.90L
30o~45o
0.80L
45o~60o
0.90L
>60o
0.95L
注: ①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②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③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
▲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6)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应大于70m,宜采用分类收集 (7)居民停车场、库: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Ⅱ.间距设计(消防间距、日照间距、卫生间距)
▲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
防震、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下表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Ⅳ. 场地设计(竖向) ▲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 应设挡墙或护坡; 2 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 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 %,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 3 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 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OOm;横坡应为1%~ 2%; 4 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 %,横坡应为1%~2%; 5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注:山地和丘陵地区竖向设计尚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地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2% 。 住宅用地的防护工程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连接,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 1.5m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面加设安全防护设施; 2 土质护坡的坡比值不应大于0.5; 3 高度大于2m的挡土墙和护坡的上缘与住宅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其 下缘与住宅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