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思想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
试论柳宗元与佛学的关系
试论柳宗元与佛学的关系试论柳宗元与佛学的关系(二)强烈的入世人生态度与“信佛”不能并存柳宗元一生以“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这种强烈的入世精神从来没有动摇过。
柳宗元的祖先曾是著名的门阀士族,在北朝,柳氏是“河东三著姓”之一,从柳宗元的曾祖父起家道开始衰微。
柳宗元对自己的出身十分骄傲,“柳氏之分,在北为高。
充于史氏,世相重候”(《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自幼他就有强烈的光宗耀祖的远大理想。
和绝大多数的封建文人中一样,柳宗元受到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将儒家思想视为“圣人之道”。
因此,虽然他宣称自己自幼好佛,在被贬永州之前,并没有好佛之言,也无好佛之事。
柳宗元留下的三十几篇有关佛事的文章中,有些内容表现出对佛教的推崇。
他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说:“其流而来者,百不能一焉,然而其道则备矣。
法之至,莫若乎般若,经之大,莫极乎涅盘。
”这段话给佛教极高的评价,后人多根据此断定柳宗元信佛,笔者以为不然。
这段话应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初期,在那段万念成灰的日子,柳宗元也许曾经产生过皈依佛门的念头,他的灵魂在佛门之外徘徊游离,但最终他并没有看破红尘,真正地陷进去。
他从没有真正地去探索“般若”,寻求“涅盘”,从没有将自己与现实隔绝开来,从来没有陷入虚无的佛教世界。
迁居愚溪后,他逐渐从苦闷中走了出来,始终关注民生,关注国家政治,始终坚定不移地宣扬唯物主义观点;当接到朝廷召回的诏令时,他欣喜若狂,归心似箭,“情如苏武归”;而再度外放到柳州后,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永远怀念。
他在柳州严厉打击当地的迷信活动,足以证明他不可能真正“信佛”。
病逝前,他还在为重返朝廷努力,渴望“振发枯”,若不是英年早逝,他就可以接到宪宗召回的诏书,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
对柳宗元这样一个致力仕途,以天下为怀的人,仅因为他在人生的低谷留下的一些心灵挣扎的文字,就冠以他“信佛”的帽子,显然是不客观的。
(三)柳宗元在永州的行迹与“信佛”不能相符虽然柳宗元说自己“自幼好佛”,但他在被贬永州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好佛”的言行。
关于佛学对柳宗元的影响及其“禅理”诗的评价问题——与邓潭洲先生商榷
作者: 吴文治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53-62页
主题词: 天台宗;佛教徒;柳宗元集;佛教思想;佛学思想;儒家思想;无神论者;无神论思想;宗派思想;和尚
摘要: <正> 如何正确评价佛学思想对柳宗元的影响,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着分歧的复杂问题。
之所以复杂,就在于柳宗元既有大量的著作证明他是一个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一个杰出的无神论者;而另一方面却又有部分作品,反映了他谈佛参禅的思想内容。
这二者如何统一?如何统一在柳宗元这个具体的人身上? 二十多年以前,我在写《柳宗元评传》时,曾经对这个问题作过一些初步的探讨。
我当时的基本看法是:柳宗元曾经受到过一些佛教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象一般佛教徒那样的狂热,他信奉佛学,实际上不过是他由于政治上的失败,想借此寻找精神上。
论佛教对柳宗元贬谪后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佛教对柳宗元贬谪后文学创作的影响
王国军
【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8(23)1
【摘要】柳宗元诗文创作的繁荣,柳宗元与佛教的深入接触,都发生在其被贬永州时期.贬谪之后,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他更多地从切实的内心感受的角度体认佛学义理的境界;同时,柳宗元的诗文创作出现许多新变,从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到文学风格,都受到佛教影响并留下很深的印记.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王国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长吟哀歌舒泄幽郁--论柳宗元的贬谪生涯与其贬谪文学创作 [J], 龚玉兰
2.楚辞对柳宗元贬谪诗歌的影响 [J], 吴玲玲
3.少年文化经历对柳宗元、刘禹锡南荒贬谪生活的不同影响 [J], 周玉华
4.子厚楚地多骚怨——试析柳宗元贬谪永州后的几首诗歌 [J], 程丹
5.试论柳宗元贬谪时期的文学创作 [J], 余荣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柳宗元与佛学的关系
试论柳宗元与佛学的关系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本文对柳宗元自言“好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再从柳宗元的哲学思想、入世态度和在永州的行为三个方面论述他是一个自言“好佛”的人,而不是“信佛”的人。
关键词:柳宗元;永州;佛学;哲学思想柳宗元是一个“好佛”而且“信佛”的人,这是绝大多数柳宗元研究者的共同观点。
范文澜先生认为柳宗元“中佛毒当然很深”,“柳宗元信佛,势逆而气衰”; 任继愈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柳宗元“受佛教唯心主义哲学影响较深……降低了他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水平”; 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传论》中认为“柳宗元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彻底”; 何书置先生在《柳宗元在永州》中说柳宗元“不相信造物者的存在,但是他又信佛。
有人说他好佛,并不信佛,其实不然。
他是信佛的,而且有时还相当虔诚”。
然而,对以上的观点,笔者始终不敢苟同。
纵观柳宗元一生的经历,认真地读柳宗元的文章,要将他定性为一个“信佛”的人,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一、柳宗元为什么说自己“好佛”柳宗元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表明自己“好佛”。
“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知释氏之道且久”(《永州龙兴寺西轩记》),柳宗元以上表白不仅说自己“好佛”,而且贯穿一生,始终不变。
柳宗元为何要反复表明自己“好佛”呢?佛教在东汉时期就开始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兴盛,到唐代则更为盛行。
柳宗元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和宪宗四朝,四个皇帝都推崇佛教。
由于朝廷的提倡,佛教在中唐的影响非常广泛。
柳宗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聪明好学,从小对佛教就有一定的了解。
在柳宗元的眼中,佛教并不是异端邪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送僧浩初序》),这种认识是柳宗元表明自己“好佛”最重要的原因。
柳宗元表明自己“好佛”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为了迎合朝廷的需要,为自己的仕途铺平道路。
佛学论文
管窥柳宗元“统合儒释”之思想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摘要:柳宗元与佛禅的纠结,成为学术史上一大公案。
崇其佛学造诣者,誉其为‚义理精到处‛,‚似胜‛王维;揄扬其‚唯物‛立场且具‚战斗性格‛者,惜其‚好佛‛,‚尤非以好佛而赞赏子厚‛。
两端的偏颇恰恰是不识柳子亦不识佛禅,柳氏之‚好佛‛及‚精到处‛,正在于柳宗元不守一宗一门而出入‚百家之学‛的态度和实行精神。
纵观柳宗元之于佛禅的关系,其虽以‚自幼好佛‛自命,遭际乃至学理的吸引使之与佛禅亲和,然而从根柢上考稽,柳氏只是一‚援佛入儒‛者,其不专守一宗一门而出入‚百家之学‛的立场、风范,仍可归诸‚辅时‛‚佐世‛的政治理想。
不管是寻求思想上的依托,抑或抒发性情的需要,斯时斯地, 其所谓的‚统合儒释‛的思想, 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集中而鲜明的体现和反映, 从而使其诗歌创作在蕴涵浓郁的禅意之外更涵他意,韵味无穷。
关键词:柳宗元;统合儒释;诗歌创作一、柳宗元佛教思想形成的背景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蒲(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南)人。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在唐德宗,顺宗易朝之际,他参与了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发起的旨在打击宦官,藩镇和贵族官僚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永贞革新‛运动。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不调,备尝艰辛。
元和十年(815年)调为柳州(今广西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四年后终于任所。
众所周知,唐代是一个政策开放,文化繁荣,国家意识浓厚的朝代,统治者虽然崇奉儒道,但也没有因此排斥西来的佛教。
武则天执政时曾宣示:儒、道、释三家有共同任务,并令人撰写《三教珠英》,禁止佛、道相互攻击。
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唐代人兼礼儒、道、释的现象十分普遍,以致于唐代的文化也呈融合发展的特征。
柳宗元自幼好佛,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作此文时柳宗元39岁,可知他在10岁左右已习佛。
在唐代,柳宗元不仅是一位具有强烈革新意识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
论柳宗元山水诗的复与变--兼及佛教对其审美理念的影响
论柳宗元山水诗的复与变--兼及佛教对其审美理念的影响卢宁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4)002
【摘要】呈现于谢灵运诗篇中的两种倾向--表现览胜趣和抒写寂寞心,前者为韩愈所承接,柳宗元的作品则呈现出与谢氏相近的寂寞风容.从韩柳对谢灵运继承和发展的同源异质的风貌来看,柳氏独特的创作个性彰显无疑.在风光景物的地域化色彩、执著郁结的情感体验及佛理与山水的融合方面,柳宗元皆独树一帜.
【总页数】6页(P49-54)
【作者】卢宁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佛教思想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 [J], 杨文榜
2.浅谈王维山水诗的复与变 [J], 孙英凤
3.柳宗元柳州山水诗的语言审美特征 [J], 刘绍卫
4.唐前期山水诗演进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J], 葛晓音
5.柳宗元山水诗文的审美特征 [J], 丘振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教思想对唐代诗词的深远影响
佛教思想对唐代诗词的深远影响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其内容的丰富、形式绚丽可谓空前绝后。
而这一时期宗教也极其盛行,主要以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为主。
唐代诗人在人格品质、精神状态上程度不同的受到宗教的影响,因而在他们的诗歌中体现的宗教哲学精神内在化、心灵化程度也就有了差别,并影响到了具体诗歌创作的优劣。
他们往往可以自由的从自己的性格、气质、爱好,甚至于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某种宗教哲学观念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价值支撑,通过他们的诗篇作为其思想价值观念的体现。
他们当中有的潜心于儒,有的游心于道,有的息心于佛,同时也有儒、释、道三家兼收并蓄。
而主要影响唐代诗词却以佛教为主,主要是与当时佛理的盛行有关。
这种繁盛之极的佛教理念使得当时诗歌弥漫着佛学气息。
虽然对儒、释、道三家同样表现出兼收并蓄的开阔胸怀。
但对佛教的景仰崇敬之情甚至超过了儒、道两家。
下面我们来列举几位唐代诗人的代表来概述他们的宗教理念。
唐代名儒世家出身的诗人王勃,他不仅继承了传统家学的馈赠即儒家思想,而且从自身的兴趣、爱好、气质出发又把道教和佛教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在《游山庙记》中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常学仙经。
博涉道记。
” 从中体现了王勃通过游历道庙仙府,且与道士隐者充分交流,来获取道教思想。
这里就不难看出他浓重的道教思源。
而对于佛教,王勃则表现的更为执着,以至于有归一佛教的愿望:“我今回向菩提,一心归命圆寂。
”又如具有深厚佛学素养的“诗佛”王维,他被推崇为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而取号为“摩诘”。
他深受禅宗的思想影响,所以创作的诗歌作品是直达佛教禅理。
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
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既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此诗充斥着佛学概念、词语,表现了他对佛学的浓厚兴趣。
王维的另一首《送别》诗中“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柳宗元的佛教思想与其文学创作研究
柳宗元的佛教思想与其文学创作研究柳宗元(773-819)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官员,他的作品风格优美,高妙并富于思想。
同时,柳宗元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在其作品中注入了丰富的佛教思想。
这些佛教思想和文学创作对于研究柳宗元和唐代文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柳宗元的佛教思想与其文学创作进行研究,并举出五个例子进行论述。
第一个例子是“窗中忽现草虫”。
这是一首诗,是柳宗元所写。
这首诗描述了窗户上的草虫,让柳宗元想起了佛教的教诲。
“窗中忽现草虫,相顾无言,惟有清风解语,凄惨悠然”,这句诗的意思是草虫相互瞪眼着,却什么都不说,只有清风才能解它们的想法和感受。
这里的“清风”是一种象征,代表的是佛教中所说的“无常”。
它让柳宗元想到,万物皆有始有终,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一种“清风”,就可以领悟到世间万物的真实本质。
第二个例子是“义薄云天”。
这是柳宗元的一句名言,也反映了他的佛教思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应该超越个人的欲望和利益,直到达到与天地同在一起的高度。
这种思想在佛教中也很常见,它与佛教的“无私”,“慈悲”和“利他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三个例子是“樽酒相留满,诗无滚草空”。
这首诗描述了柳宗元和朋友们一起饮酒,说话,写诗。
这里的“滚草”象征了人世的荣辱,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名利”。
这句诗的意思是,酒足诗残时,“滚草”只是一场空,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欢聚一堂,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
这个例子表明了柳宗元的“无为主义”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个例子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反映了柳宗元对佛教“无心诸法”的思考。
毫无疑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很少有人会想到一个小草或植物的内心和灵魂。
但是,即使是一片小小的植物也会在阳光和春天的照耀下生长。
这句话所传达的理念是柳宗元对人性深层的敬畏,与佛教的“无我”。
第五个例子是《永州司马椅》。
这个故事讲述了柳宗元在永州任职时,针对当地官员的不当行为,公开揭露了他们的丑恶行为,并检举他们的罪行。
佛学与山水诗
泛谈山水诗与佛教的关系摘要:佛教的兴盛与山水诗的兴起、发展几乎同步,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主要从佛教教义对山水诗诗人思想的影响、佛教空、静观对山水诗意境的影响、僧人创作的山水诗、僧人与文人的交往,这四个方面来泛谈山水诗与佛教的关系。
【关键词】佛教;山水诗;关系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大众的现实生活极其痛苦,佛教对彼岸极乐世界的描绘,对受苦受难的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后来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在魏晋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水诗方面,文人在这样糟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责任感渐渐淡去,个人意识凸显,大多数人选择托意玄远以求全远祸,而对山水的亲近、观赏、吟咏成为其超脱现实的主要方式。
唐朝时,佛教取得了同儒、道相等的地位,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达到顶峰;山水诗方面,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独立的山水诗派,出现了刘长卿、韦应物、常建等一大批山水诗人,山水诗盛极一时。
由上可知,佛教的兴盛与山水诗的兴起、发展几乎同步,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泛谈二者的关系。
一、佛教教义对山水诗诗人创作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万事皆空、超脱现实,这对失意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当他们官场失意、人生不顺之时,往往会寻找寄托、寻求解脱。
佛教教义映射到山水诗的创作中便是爱慕自然,超脱现实的心态。
这种映射在谢灵运和白居易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谢灵运出身东晋大世族,是权臣谢玄之孙,官场失意后投身佛教,寄情山水,创造了大量的山水诗。
他的山水诗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水,给人以美的享受,且多以佛理结尾,带有明显的出世色彩。
白居易的诗风,以公元八一五年为界,前后截然不同。
前期是积极的讽谕诗,表现他要“治君尧舜,再使风俗纯”的政治抱负;后期政治上遭受打击,信俸佛教,号香山居士,创造了大量的闲适诗。
其中包括许多山水诗,如《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峙桃花》等等,都是表现他:“世事从今口不言”,“世间尽不关吾事”的悲愤以及“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门何处消”的悲凉心境。
浅析柳宗元的佛教观
浅析柳宗元的佛教观浅析柳宗元的佛教观柳宗元的作品涉及到“僧、寺” 方面的篇目共有43篇,约占作品总数的6.3%。
他在这些诗文中提出来的佛学观点不少。
1、“统合儒释”说“统合儒释”说,是柳宗元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一文中提出来的观点。
儒――指儒家。
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人将儒家称为儒教,跟佛教、道教并列,称之为“中国的三大教”。
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泛指佛教。
统合――即相互统一与融合。
六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和中土传统的儒教、道教,正处在相互斗争与融合的过程之中,其间的矛盾有时还相当强烈与尖锐。
如南朝的范缜就写过一篇《神灭论》,对佛教的“神不灭”思想,提出过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尖锐批判。
范缜生存年代大约在公元450年到515年之间,字子真,南朝齐梁时人,出身于士族,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格质直。
齐永明年间,曾与竞陵王萧子良就有关因果问题发生论争。
范缜以“偶然”论反驳佛教的“因果”说。
为了彻底驳回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范缜作《神灭论》,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
《神灭论》以刀“刃”和锋“利”的关系来比喻形神问题,以为锋利是刀刃的作用,刀刃是锋利的本体,无刀刃则无锋利之作用。
同样,形体是精神的依据,而精神是形体的作用,形体存则神存,形尽则神亡。
北魏的太武帝,甚至在他所统辖的范围之内,开展了一场灭佛运动。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9年―452年),在位28年,大约是公元424年―452年间。
他在消灭北凉之后,曾经把北凉数万户佛教信徒(包括沮渠氏宗族及吏民),迁到当时魏的都城平城,于是佛教在北魏境内的影响迅速扩大。
北魏的司徒崔治信奉道教,厌恶佛法。
他经常在魏帝面前贬低佛教,奉劝魏帝接受道教。
在崔治的怂恿下,魏太武帝于442年正月“备法驾”,设道场,亲自接受符,表示接受“天命”,君临中原。
魏太武帝接受道教后,开始限制佛教。
促使魏太武帝反佛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佛教的发展,大量编民投靠寺院,减少了国家户籍和经济收入,佛教寺庙塔像的大量营建,又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力量;另一方面则是一些佛教僧侣的不法行为。
柳宗元诗歌佛学渊源探析
柳 宗元佛 学活 动
柳 宗元 在 政 治 上 多 次 失 意 、屡 受 打 击 ,第 一 次 被 贬 到 永 州 ,第 二 次 被 贬 到 更 远 的 地 方 柳 州 ,
这 不 能 不 对 其 精 神 世 界 造 成 严 重 创 伤 ,为 了 医 治
这 种 创 伤 和 慰 藉 自 己 的 心 灵 , 不 得 不 将 目 光 转 向 佛 教 , 因 从 小 信 佛 ,对 佛 理 有 着 深 刻 的 了 解 和 认
柳 宗 元 一 生 与 佛 教 有 着 不 解 之 缘 。 其 信 佛 源
于 家 庭 的 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其 母 亲 卢 氏 信 佛 ;其
父 亲 的好 友 梁 肃 是 天 台宗 元 浩 大 师 的 弟 子 ;其 岳
父 杨 凭 信 从 天 台 宗 ,因 此 ,从 小 对 佛 教 产 生 浓 厚 的 兴 趣 不 足 为 怪 。 《 巽 上 人 赴 中 丞 叔 父 召 序 》: 送
徐州
2 11 ) 2 16
要 ] 柳 宗元 是 中 国历 史上 一 个 比较 特 殊 的 文 人 ,其 特 殊 之 处 在 于 他 从 小 由 于 家庭 的 原 因就 受 到
佛教的熏陶和对佛教进行 长期研 究,尤其是在其政 治上 受到挫折 、遭 受排 挤 时,其 更加 关注和研 习佛理 . 以此能从佛理 中找到精神慰藉 ,因此 ,佛教 对其精神世界 产生 重大的影响。而在这种精神 的引导下所从 事 的诗歌创作 活动也必然带上佛教的烙印 ,其诗歌 无论在 思想 内容 ,还是在 艺术技 巧上都 与佛 学有 着深厚 的
2 1 年 第 2期 01
才论
THE NORTHERN FORUM
NO 2. 2O1 . 1
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
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柳宗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
魏庆之尝谓:“人生作诗不必多,只要远传。
如柳子厚,能几首诗?万世不能磨灭。
”(注:魏庆之著《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121页。
)刘克庄亦称:“如柳子厚诗,……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注:刘克庄著《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版第10页。
)可见其诗对后世的吸引力之大,生命力之久远。
柳宗元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同作者的才情秉赋、遭际阅历有关,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当年广为流布的佛教,尤其是中国化佛教业已形成后的诸多门派对其诗歌创作影响,也是一重要因素。
主要追踪柳宗元谪居岁月与释门的广泛交游,以廓清柳氏佛学思想的基本面目,从而在思维方式、情感逻辑等方面探寻佛禅对其山水诗创作的直接、间接的影响和受益受病的某些规律性问题,探讨其山水诗的意境、风格及其成因。
一、佛教的出世法则与柳宗元的生活情趣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
(注:袁家耀《柳宗元”好佛”略谈》,《江淮论坛》1995年第3期。
)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谢安石、王羲之、习凿齿、谢灵运、鲍照等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详见《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
只不过这时他在政治上一帆风顺,忙于实现政治抱负,不以文为意,所以作品少,佛教思想也表现得不明显。
被贬永州后,他由一朝重臣而流落远荒,社会地位的巨大反差,内心的极度痛苦,使他不得不到佛教中寻求寄托甚或解脱。
初到永州,居无定所,只好寄居在重巽的龙兴寺,这样每天接触的是经书禅堂,促使他进一步研究佛教教义,从而对佛教有了深切的体会。
佛教思想对唐代诗词的深远影响
佛教思想对唐代诗词的深远影响作者:庄晓燕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2期[摘要]影响唐代诗词却以佛教为主,主要是与当时佛理的盛行有关。
佛教禅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下,使唐诗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充满佛理的诗歌主要是对佛教和佛教徒的咏颂,或是对佛教禅理的直接传达。
[关键词]诗词佛教禅作者简介:庄晓燕(1975-),云南民族大学2007级宗教学专业研究生。
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其内容的丰富、形式绚丽可谓空前绝后。
而这一时期宗教也极其盛行,主要以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为主。
唐代诗人在人格品质、精神状态上程度不同的受到宗教的影响,因而在他们的诗歌中体现的宗教哲学精神内在化、心灵化程度也就有了差别,并影响到了具体诗歌创作的优劣。
他们往往可以自由的从自己的性格、气质、爱好,甚至于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某种宗教哲学观念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价值支撑,通过他们的诗篇作为其思想价值观念的体现。
他们当中有的潜心于儒,有的游心于道,有的息心于佛,同时也有儒、释、道三家兼收并蓄。
而主要影响唐代诗词却以佛教为主,主要是与当时佛理的盛行有关。
这种繁盛之极的佛教理念使得当时诗歌弥漫着佛学气息。
虽然对儒、释、道三家同样表现出兼收并蓄的开阔胸怀。
但对佛教的景仰崇敬之情甚至超过了儒、道两家。
下面我们来列举几位唐代诗人的代表来概述他们的宗教理念。
唐代名儒世家出身的诗人王勃,他不仅继承了传统家学的馈赠即儒家思想,而且从自身的兴趣、爱好、气质出发又把道教和佛教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在《游山庙记》中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常学仙经。
博涉道记。
” 从中体现了王勃通过游历道庙仙府,且与道士隐者充分交流,来获取道教思想。
这里就不难看出他浓重的道教思源。
而对于佛教,王勃则表现的更为执着,以至于有归一佛教的愿望:“我今回向菩提,一心归命圆寂。
”又如具有深厚佛学素养的“诗佛”王维,他被推崇为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而取号为“摩诘”。
【推荐下载】古代文学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
[键入文字]
泉的好尚,“夙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贬永州后,随
着对佛教教义理解的加深,加上认为自己“既委废于世,恒得与是山水为伍”(《陪永
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于是,“自肆于山水间”(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更有意识
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搜奇觅秀,遨游丘壑林泉以求得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快
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与杨诲之第二书》)的闲适生活。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
度,清静淡泊、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也正是受佛禅影响的结果。
二、柳宗元对佛教的独特理解柳宗元绝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
4
[键入文字]
是积极执着的。他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
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
与中国文学》,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佛教对中国小说之
影响》,朱传誉主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讨》,王
国良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著,天津:南
2
[键入文字]
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六朝志怪小说研讨》,周次吉著,台北:文津出版社,
游,而不知其所穷。”(注:《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九·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国书店
1991年8月版第314页。)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与元气混而为一,自己也仿佛消融
在这邈远无垠的大自然中。在游览小丘时,他感觉到“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注:《柳宗元全集·卷二
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承受,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它不但能够彰显汉末至宋代的中国
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
汤 军
""#$$% )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 ! 江苏盐城
摘要: 柳宗 元 是 一 个 坚 定 的 儒 者 、 理性的思想家, 但其诗文却呈现出浓厚的佛禅意趣。中唐时期佛禅兴 盛, 柳宗元自幼好佛, 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南荒后, 更加崇信佛禅。受佛经禅理的浸染使其诗文呈现出超脱 尘世的意念、 任情山水的意趣和淡泊空灵的意境。本文通过对柳宗元诗文这别样的人生意趣和审美追求 的探讨, 从而真正认识柳宗元诗文丰赡的思想情志和审美意境。 关键词: 柳宗元;诗文;佛禅;山水;意境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夫的生活情趣、 心灵意识有着普遍的影响和深刻的渗透; 而且, 对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的文学创作也
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生活在佛禅兴盛时期的柳宗元也好佛崇佛, 特别是在被贬南荒后, 深受佛经禅 理的濡染而形成了特定的人生心态。 从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来看, 柳宗元是一个坚定的儒者、 理性的思想家, 对社会政治表现出高度的 关注, 对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力。但这一切与他崇信佛禅并不矛盾, 他以自己固有的人生
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
!"#
奇特。柳宗元于是: “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 穷 !溪, 幽泉怪石, 无远不到。到则 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他行游于 这奇山异水之中, 以自然山水为乐并从中缮性悟道。当其登临西山俯视人间所见的是: “ 则凡数州之土 壤皆在衽席之下” 、 “尺寸千里” , 云烟缭绕的西山令其悠然忘我: “ 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 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 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 而犹不 欲归,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此时诗人的心神与笼罩西山的宇宙之气融为一体, 仿佛消融在这万象浑 然、 邈远无垠的大自然中。这种物我同一、 超然忘我的生命情态正是佛禅所追求的 “无念” 、 “ 无心” 的禅 境。在自然山水之中, 柳宗元不仅体会到摆脱尘世的无穷之游之乐, 而且得到了消除世俗负累的精神自 由。这在其诗歌 《渔翁》 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青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 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中这位远离尘嚣、 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 寄寓了诗 人远遁现实, 追求自由, 向往回归自然、 畅行无碍的生命体验。 柳宗元恣情任性于自然山水, 在与自然景物的融合中, 得到了美的感受与心的愉悦, 达到了虚静忘 我和淡然无欲的境界。这也可以说是诗人有意识地追求融之于物、 淡化自我以达到对现实人生的消解。 不仅如此, 长期研习佛禅的柳宗元对自我人生更有一番体悟, 他从自然的山石草木中有所感触并领悟 到人生常理。因此, 他在畅游自然时常选择与自己人格追求相对应的山水, 把压抑着的自我情感、 追求 渗透其中, 借山水精神展示其人格精神并使之得以超脱。 自然山水之美是大自然的造化, 是客观存在的, 但当它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特定的审美对象并与 人们的情感和谐统一时, 总是因为它契合人们的某种精神状态, 展示着某种人格精神。柳宗元的 《始得 西山宴游记》 中的西山, 本是一座小山丘, 可在他的描绘中, 西山成了伟峻的高山: “ 萦青缭白, 外与天 际, 四望如一, 然后知山之特立, 不与培# 为类” 。这里与其说是对西山的挺拔特立的描绘, 不如说是柳 宗元超尘拔俗的人格精神的写照。而其流传千古的诗歌 《江雪》 更是集中体现出诗人峻洁孤傲、 卓然独 立的人格: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在人迹空绝的洁白无垠的冰雪天地 中, 一位傲然的渔翁独钓于寒江之上。诗人借此孤绝清空之境表达出对理想和操行的执著和坚守, 以及 对世俗的不屑与厌弃。 佛禅认为, 客观物象并非实有, 乃是心灵的幻想。 这充满禅意的孤绝、 寂灭之境正 是诗人傲岸峻洁的人格的体现, 并在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中实现了对困逆之境的超越。 可见, 柳宗元喜好自然山水, 走进自然山水, 并不是简单的模山范水, 他于气象万千的自然山水中 感受着禅机理趣, 追求物我冥化的超然境界, 以消除人生感恨和尘世机心。并且, 在感悟自然山水时, 不 断向山水的内在精神深入, 将自我精神、 品格渗透其中。于是, 自然山水成了他人格精神的栖息地。
也谈柳宗元山水诗中的佛教意蕴
贬谪 中的柳宗元 ,虽然在主观上仍处 于苦 闷和压抑之 中,
但 在 客 观 上 , 毕 竟 远 离 了政 治 纷 争 的官 场 , 加 上其 经 常 与 他 再
相得益彰, 浑然 一 体 。“ 文 学 范 围而 言 , 并 不 在 于 其 悟 道 的 深度 , 是 在 于禅 学思 维方 式 而 对 诗 歌创 作 构思 的渗 透 与影 响 。 禅 宗 以 “ ” 无念 为 宗 , 相为 体 , 无
无住为本 ”《 (坛经》 , )主张任运 自然 , 随处领悟 , 反对雕琢藻饰 。 读柳宗元 的山水诗 , 常常会感到禅宗非理性 的直觉体验对
。 张 晓 宏
( 内蒙古 师范大学 文学院,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0 2 ) 10 2
【 摘
要 】柳 宗 元 一 生 信 奉 儒 家 思 想 , 时他 又 参 禅 好 佛 , 教 思 想 对 柳 宗 元 山水 诗 的创 作 产 生 了广 泛 而 同 佛
深 远 的 影 响 。具 体 而 言 , 要 表 现 为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寒 清 幽 的 画 面 ; 淡 宁 静 的 意蕴 ; 以言 传 的 孤 寂 。 主 凄 恬 难
教 “ ” “ ” 的影 响有 关 。 空 、静 观
[ 作者 简介 ]张晓宏 , 内蒙古师 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 研究 方向 : 古代文学 。
其艺术构思的渗透和影响。如《 渔翁》 :
渔 翁夜傍 西岩 宿 , 汲 清湘 燃 楚 竹。 晓
烟 销 日 出不 见人 . 乃 一 声 山水 绿 。 效 回看 天 际下 中流 , 上 无 心 云相 逐 。 岩
儒佛世界中的柳宗元及其诗
儒佛世界中的柳宗元及其诗儒佛世界中的柳宗元及其诗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其散文成就远胜于诗歌。
但统观后者,其诗歌风貌也足以令人称羡。
这不是篇规范的论文。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了孙昌武先生的一次大学讲座,讲的是禅宗对文学的影响。
他还列出了可以供人继续予以挖掘的几点:禅宗对诗人生活、思想及创作的影响;禅宗对诗歌创作思维方式的影响;禅宗对诗歌创作语言和表现方法的影响。
当时,我喜出望外,以为可资借鉴。
但在具体行文时,我发现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对后两点很难予以准确地把握和阐释。
故将这篇文章写成如下这样。
同时,我也感觉到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即感情便于抒发,但有些观点可能因此而有片面之嫌,还望大家斧正和海涵。
柳宗元早年得志,考试很顺利。
但后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他在政治上开始走下坡路。
由此壮年失志,半生沦落。
他先被贬至永州做司马闲职十年,中间原有一次被诏回京的机会,却又戏剧性地被贬到更远的柳州。
人生如此凄惨,那么支撑他的信仰又是什么呢?前辈学者多认为柳宗元统合儒佛,我也赞同。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其家学渊源了。
其父柳镇长攻经书,在仕途上积极进取,虽然终未做成大官。
母亲卢氏贤良淑德,知书达礼,是他教儿子读书识字的,母子俩长期相依为命,而且卢氏好佛,这不能不说会给柳宗元以思想上的影响。
所以说,柳宗元是在儒佛兼容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
后来,柳宗元的岳父杨凭也对佛教之事有过关注。
所以,虽然祖上是士族之家,柳宗元的思想根基固然是儒家思想,但同时也潜藏了一层佛学的影子。
前半生,柳宗元已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后半生,他更是真正意义上接触了佛教。
中唐是南禅宗的兴盛时期。
而永州,虽当时地处荒莽之地,但佛学却异常兴盛,佛寺众多,香火盛旺,来往僧人颇多。
柳宗元初到永州,因是“员外”,并无官署,幸好龙兴寺的重巽和尚慷慨相助,才得一安身之所。
后因遇赦无望,柳宗元又搬到法华寺。
他研读佛经,生活虽孤苦,但佛教却让他暂时性地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
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
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以《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柳宗元(813-858)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其诗歌简洁优雅、深刻深邃,深受学者们的赞赏。
尤其是《唐诗三百首》中,他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代表作之一,便是诗句凝练而又一篇文彰显佛禅意趣的《相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柳宗元的诗文中,无论是抒发激情还是注入佛禅思想,都表达了深厚的文学色彩。
佛禅的涵义融入柳宗元诗文中的体现,从一般感情、社会生活到宗教信仰等不同方面体现出来。
比如,诗人最贴近社会生活,以南北朝和两宋期间的题材为主,他使用诗歌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比如诗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他也注入了一些哲学思考,对人生苦难、不同得失之间的矛盾斗争、生死离合,其中夹杂着佛禅教义中的哲理,从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不生不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佛学思维。
另外,还有他抒发的感慨之情,比如他的诗句“桃花流水饮不尽,春风满面泪流香”,他用泪水来品味桃花的美丽,对自身缘份的无奈,穿插着佛禅的意境,生死的永恒,让人唏嘘不已。
佛禅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柳宗元的诗文,他在诗中情绪和表达也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把空虚感影射在诗中,强调“空,无,空无”的佛学涵义,反映出诗人的情感:“落花时节又逢君,恨别去恰逢迎,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二,多抒发诗人对佛学的思索,他使用了古诗词,表达他对佛禅的追求:“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月相比”。
给读者带来了几分淡忘,几分凝思;三,他融入佛学内涵,强调宇宙本源,凡夫尘世,凡夫迷恋,不能有真正的解脱,也传递出柔情恒久,“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诗文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除了表达激情,也表达了他对佛禅的思考和追求,把其玄奥的理念借千古绝笔融入诗文中,使得原本文字简单的诗歌变得深刻深邃,令人赏心悦目,以及受到极大的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8-10-09[个人简历] 杨文榜(1966-),男,江苏扬州人,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
【文学】论佛教思想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杨文榜(南京晓庄学院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1)[摘 要] 柳宗元一生信奉儒家思想,同时他又参禅好佛。
佛教思想对柳宗元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清冷幽寒的画面、宁静淡远的意境、“物我同根”的审美移情。
[关键词] 柳宗元;佛教思想;山水诗;影响[文章编号] 1672-2035(2008)06-0092-03 [中图分类号] I20612 [文献标识码] B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尽管佛教是一种典型的外来思想文化,但它一经在中国落户扎根,一方面对中华原有的儒道传统思想文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它也进行着自我改造以适应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魏晋时期佛教开始兴起,而到了思想自由开放的唐代,佛教大为盛行,其时它已经能够与儒道文化比肩并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柳宗元生活的年代,代宗、德宗、顺宗和宪宗皇帝,没有一个不崇佛。
上既好之,下必从之,以至于此时寺庙林立,佛徒众多,崇佛成为主流社会的时尚,成为一种时髦。
身处其时的柳宗元也概莫能外。
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1]671柳宗元创作的山水诗既有孤清峭厉、锤炼精刻的精工之章,也有甘于退隐与寂寞、平淡而自然的蕴藉之诗。
柳宗元对淡泊诗风的追求除了因他作诗学陶渊明之外,还与他长期好佛参禅对其思维方式和日常心境的渗透与影响大有关系。
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清冷幽寒的画面佛教禅宗所标举的一种淡泊、凄清、冷峭的生存境界,符合相当一部分士大夫文人处在不得志情况下的心境。
佛家讲出世、重自然,追求平静、清幽的境界,对柳宗元的审美趣味影响也很大。
古刹名寺一般都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幽静之乡,既没有尘世的车马喧闹,又远离人事的格斗纷争,这种清静的自然环境,同佛教追求的“禅定”境界,同高僧们潜心研读经典必需的清静心境,达到了天然的默契与和谐。
所以,尽管禅宗也主张“平常心是道”、“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无非妙道”,主张在正常的与世俗无异的生活中体悟自性,证得无上菩提,但他们仍然偏爱幽静的所在,与自然山水有着一种巨大的亲和力。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而柳宗元受佛教的影响也非常偏爱或者说只偏爱静寂荒冷、色彩幽暗的景物。
他对清冷幽寒的山水景物非常敏感。
这种审美趣味决不是无意识的,而是自觉的,他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曾把美的形态概括为两种:“游之适,大率有二:奥如也,旷如也。
如斯而已。
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
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
”[1]748这种美学观自然体现在他的山水诗的创作上,于是,反映幽深静寂的图景,便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的诗中多次出现“幽”、“寒”等充满凄冷意味的字句。
例如:“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1]1189“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新植海石榴》)[1]1228第7卷 第6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7 N o.62008年11月 JOURNA L OF T AIY UAN NORM A L UNI 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N ov. 2008“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1]1236“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赠江华长老》)[1]1135“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高。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1]1198这些诗句,无需外在的刻意渲染,就已弥漫着清寒幽冷的气氛,表现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1]767的境界。
在柳宗元一百六十多首诗中,竟有七十多首使用了“幽独”、“清寒”的意象,足见其审美情趣的清幽性质,这与柳宗元受佛教“空”、“静”观的影响有关。
二、宁静淡远的意境贬谪中的柳宗元,虽然在主观上依旧处于压抑与寂寞的氛围中,但在客观上,他毕竟远离了官场倾轧与政治纷争的污浊;与释门高僧的频繁交往,进一步拉开了他与现实的距离。
他同僧人参禅论道,谈玄说佛,并写了多篇有关佛教的诗序碑铭。
佛教的出世间法,慰藉着诗人孤独寂寞的灵魂,不时淡化着他的自我情志,使他步入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之境。
在青灯梵呗、晨钟暮鼓之中,他暂时忘却了人生的恩怨得失,泯灭了是非荣辱,得到了“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晨诣超师院读禅经》)[1]1135的愉悦与满足,因而,他的部分诗作表现出“乐山水而嗜闲安”(《送僧浩初序》)[1]674的宁静、淡远的意境。
古人早就注意到柳诗冲淡这一重要特征。
苏轼曾在《评韩柳诗》中说:“所贵于枯淡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2]2124杨万里《诚斋诗话》云:“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3]142柳宗元确实擅长从普通的自然物象与日常生活中发掘、构思出淡雅秀美的诗歌意境。
试看《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一诗:“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1]1217全诗清空恬淡,没有世俗的喧嚣扰攘。
诗人以“无事”之心,造宁静之境,描写了雨后愚溪北池早晨的景色:云散日出,溪景明丽,高树临池。
诗人置身其间,闲适的心境与清幽的景物如宾主相得,浑然融契。
全诗的景象平凡、自然,看不出诗人明显的主观情绪。
读柳宗元的山水诗,常常会感到禅宗非理性的直觉体验与不于境上生心的思维方式对其艺术构思的渗透与影响。
如他的《雨晴至江渡》:“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迳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1]1220诗人写在江雨初晴的傍晚,独自向溪边漫步所看到的景象:渡头大水泻过,通向村中的小径显露出来,由上游冲下来的浮木高高地挂在树梢之上。
诗人写雨后景象,仅以渡头水落后初显及遗存的物象为着眼点,仿佛电影的特写镜头,既生动又逼真,透过清淡的景象,可见诗人直观摄照的特点。
应该指出的是,柳宗元不少诗作的语言色泽之“淡”,实际上来自于创作主体心境之“淡”。
再如下面这些诗句:“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
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构法华寺西亭》)[1]1196“平野春草绿,晚莺啼远林。
”(《零陵春望》)[1]1218“霰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旦携谢山人至愚溪》)[1]1211“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首春逢耕者》)[1]1212“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夏昼偶作》)[1]1220“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1]1194“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与崔策登西山》)[1]1195这些诗句,呈现的是使诗人在一瞬间直觉地发现大自然澄江如练、夕照临轩的画面,传来的是雁鸣高天、莺啼远林、童敲茶臼、旷野鸣禽的清音。
诗中静中有动,寂中有喧。
这种寂静气氛的捕捉与传达,正是诗人心中那“无念”、“无住”之禅境的外化。
所以,“就文学范围而言,柳宗元与佛教关系的启示,重要的并不在于其悟道的深度,而是在于禅学思维方式对诗歌创作构思的渗透与影响。
”[4]32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以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为前提的,而对世俗的淡漠正是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于他的结果。
因而,他能够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纯然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
“禅学给唐诗带来了禅境,因而也带来了诗境。
这对于唐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是禅境,才使唐诗获得了美好的意象与清醇的意境。
这是唐诗艺术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关捩或秘密,是唐诗空前繁荣的最重要的遗传基因。
”[5]244禅意帮助促成了柳诗的清幽意境,因而他才能够“夙志随忧尽”(《酬韶州裴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二十韵》)[1]1130,“处心齐宠辱”(《献弘农公五十・39・第6期杨文榜:论佛教思想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韵》)[1]1122,认识到“荣贱俱为累”(《酬徐二中丞普宁郡内池馆即事见寄》)[1]1170、“居宠真虚荣”(《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1]1194,他可以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与崔策登西山》)[1]1195,恬淡的心情于是凝结为诗歌中的冲淡之美。
三、“物我同根”的审美移情佛教天台宗传人荆溪湛然,在原来“众生有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无情有性”说。
意思是不仅一切有情众生具有佛性,就连砖瓦石块这些无情之物也具有佛性,因为佛是无处不在的。
禅宗主张法遍一切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
而作为高僧重巽的俗家弟子,被苏轼誉为“妙绝古今”的曹溪南岳之碑作者的柳宗元不可能不受到这一学说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原本无情的山水景物都具有了人的感情。
如他的《商山临路有孤松》云:“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
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
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
”[1]1158这是诗人在元和十年(815)得诏回长安,然再贬柳州,途经商山时而作。
诗题中这样写道:“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其生植。
感而赋诗。
”[1]1158诗中处处写孤松,又笔笔写诗人自己。
作者写松,取其冬夏常青、岁寒不凋的本色,正是写自己怀抱理想、坚定不移的品格;而一“孤”字,更托出自己去国离乡、茕茕孑立的特定心情。
前四句写自己在仕途上的遭遇:秉正而行、光明磊落,却遭到奸党小人的迫害。
诗人在同期写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中也作过同样的反思:“直以情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1]1159把政治失败归之为自己行为的直道而行,不拘小节和才华、名气太大而遭到奸小嫉妒。
两诗对照着读,更能领会诗人曲折而深刻地表现出来的愤懑之情。
后四句写出诗人对同情者的感激和对统治者抱有的幻想,而这种幻想正源于作者不甘沉沦、建功立业以实现抱负的渴望。
再看他的《南中荣桔柚》一诗:“桔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1]1233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桔柚的贞质和命运,实际上仍是写诗人自己的品格和遭遇。
诗的前四句借桔柚的“贞质”、“余芳”,赞美了自己的才华和品格,肯定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后四句以“殊风”、“飞雪”暗喻奸党小人的打击和阻挠,使自己北归无望,只能北望故乡,攀条叹息。
诗人把自己的生平遭遇与桔柚的品质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读柳宗元的山水诗,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正是借这些具有人的品格的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他所吟咏的对象,无论是“窈窕凌清霜”的红蕉,还是“劲色不改旧”的青松,无论是“晚岁有余芳”的桔柚,还是“菊郁有华枝”的新竹,都有着同诗人同样美好的品质和不幸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