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素质教育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素质教育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近年来,素质教育在中国教育界备受关注。
传统的分数导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而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概念、综合评价的意义、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综合评价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评价主要侧重于学习成绩,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
而综合评价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不仅包括学习成绩,还要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
综合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然而,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并不容易。
我们需要明确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评价的标准应当明确,客观、科学、合理。
我们可以制定一套包括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指标,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发展情况。
其次,评价的内容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评价内容应当有所区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此外,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化,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只有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记录和交流来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自评、互评等环节,从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学习和改进。
除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外,家长和社会也应当积极参与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
“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才能体现教学成果?
“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才能体现教学成果?全面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单一成绩到40多块评价“综合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目标,特别强调全面发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如何确立一个能快速有效衡量学生素养的评价体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最重要议题。
悠久的传统以分数的评价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一、多元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1.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将评价重点从知识记忆转向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塑造。
例如,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全部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2. 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对象从最终结果扩大至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例如,通过课堂观察、项目评估、小组合作评价等,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长轨迹。
3.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除开笔试,还应包括实践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汇报、调研问卷、专家评审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 数字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并将其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综合分析。
二、形成完整40多块评价体系的要素1. 明确评价目标:明确评价的重点和方向,应明确要去考察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2. 制定评价标准:制定符合国家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特点的评价标准,并确保标准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可衡量性。
3. 设计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工具,如测试题、观察量表、打分标准等。
4. 实施评价过程: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并制定合理的评价时间安排,切实保障评价过程的公正、公平、有效。
5. 分析评价结果: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教学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构建40多块评价体系的意义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摆脱以分数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近年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备受关注。
以往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构建和应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一、综合素质的定义与重要性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
传统的学业成绩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其他发展方面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素质,还需要综合素质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求,提高个人竞争力。
因此,重视中小学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要考察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
这些方面的发展互为依存,相互影响,综合考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应符合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准确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要便于实施和应用。
评价指标应具备一定的操作性,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同时也要方便学生理解和把握。
4.动态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随时调整和更新。
学生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与之相适应。
动态更新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由多个构成要素组成,包括知识水平、学科能力、实践能力、人际关系与情绪管理能力、品德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1.知识水平:评价学生在各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对学科知识的创新思维。
2.学科能力:评价学生在学科中的各项能力,如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语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等。
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教育质量评价是对学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测评,为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本文将就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和方法、效果与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它通过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旨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多个评价指标,涵盖学校管理、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生素质等方面。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成绩、学业负担、教师教学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等多个因素,体现全面发展、多元评价的原则。
三、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既要重视成绩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考试成绩评价、课堂观察评价、学科评价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四、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教育提升的作用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运用对教育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评价体系能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
评价结果还可以作为学校获取资源和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推动学校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同时,评价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和补充知识,实现个性化发展。
六、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问题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小学阶段三全教育评估构建
小学阶段三全教育评估构建引言在当今社会,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时期,对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评估和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提出了小学阶段三全教育评估构建。
什么是三全教育评估三全教育评估是指对学生在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包括他们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评估目标小学阶段三全教育评估的目标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进行评估全面发展评估全面发展评估主要关注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 道德品质: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
- 学业成绩: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估。
- 身心健康:通过体检、心理健康问卷等方式进行评估。
- 艺术素养:通过艺术课程表现、艺术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估。
- 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评估。
全面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品质: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团队合作等。
- 学业成绩: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 身心健康: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运动能力等。
- 艺术素养: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欣赏能力等。
- 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个性发展评估个性发展评估主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方面。
- 兴趣爱好: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情况、自主学习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估。
- 特长:通过学生的艺术、体育、科技等特长展示情况进行评估。
- 性格特点: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估。
-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什么?学科教育的评价体系:多元、动态、发展性学校教育指出全面发展,崇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力提升,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其需求。
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带动学校教育迈入发展的重要关键。
一、全面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内涵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应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体现科学性和发展性。
其主要特点:1. 多元性:涵盖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考试、观察、作品展示、小组合作等,以多维度、立体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2. 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结果。
3. 动态性: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特别注重学生持续成长的轨迹,把握学生的长期发展趋势,而非仅仅依靠一次性评价。
4. 主体性:评价过程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二、全面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1. 目标导向:需要明确学校教育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的依据。
2. 评价方法:区分多种评价方法,包括:- 测试评价:除了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要注意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应用。
-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合作能力等,评价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 作品评价:分析学生的作业、作品、项目成果等,评价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 自我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自我反思,评价自学过程和成果,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
- 同伴互评:勉励学生互相评价作品,互相学习,促进共同进步。
3. 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和家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评价体系的动态调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探索,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成立更加公平公正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多元化、过程性与发展性民间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强调分数,轻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很难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下一阶段教育改革最重要的议题。
以下从多元化、过程性与发展性三个角度,探讨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单一依赖考试分数,会导致学生过度追求应试技巧,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
因此,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将学生的多个方面纳入考量,例如:1. 学业成绩评价:应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将写作题、实践操作、探究性学习等纳入评价体系,避免单纯追求应试得分。
2. 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学生平时表现、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个性特长评价: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在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进行个性化设计评价,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发展个人特长的机会。
二、过程性评价:重视学习过程与成长民间的考试评价只注重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因此,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尤为重要。
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积极思考、合作学习、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2. 作业评价:除作业完成度外,更应注重作业完成过程、思路分析、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3. 项目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项目活动,并根据项目参与情况、完成程度、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评价体系的目标不仅仅是评判学生的现状,更应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因此,发展性评价应体现以下特点:1. 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能力。
如何构建以校为本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03版)
五、指标框架
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 格品质、理想信念
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 、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指标框架
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 方式、审美修养、情绪行 为调控、人际沟通
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 业难度、学习压力
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 潜能发展
六、指标解读 初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解读
B1行为习惯 B2公民素养 B3人格品质 B4理想信念
坚持育人为本 坚持促进发展 坚持科学规范 坚持统筹协调 坚持因地制宜
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 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
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 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推动中小学提高教育教 学质量、办出特色。
如何构建
以校为本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一、背景分析
正面: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 关键环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推动中小学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 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强和改进 教育宏观管理的必然要求。
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科学合理,评价过程严谨有序, 评价结果真实有效,不断提高评价的专业化水平。
整体规划评价的各个环节,整合和利用好相关评价力量和评价资源,充分发挥各 方面优势。协同推进相关改革,使各项政策措施相互配套,形成合力。
鼓励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评价模式。
试谈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试谈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是一所享有良好声誉的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和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心理特征、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为学校教育管理、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潜在优势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将围绕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展开探讨,旨在提供一种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广的评价体系,为学校提供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工具,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2 研究意义小学教育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重要途径。
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作为该地区的一所重要小学,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对该学校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也可以为学校提供科学的评价数据,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研究该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经验借鉴,促进小学教育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积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 更好地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 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体系,推动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4. 在教育管理层面,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新时代中小学素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0年10月总第70期新时代中小学素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姚跃涌 张海洋摘要:推进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小学素养课堂教学评价理论体系以“发展素养、诊断学情、引导教学”为评价功能,以“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为评价维度,以“教、学、评”为评价观测点,应配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
建立新时代素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推进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素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一体化;素养导向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项目重点课题“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实践研究”(2020ZQJK012)。
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思想,在中小学建立跨学段统一、与课程匹配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深入推进新时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2020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为更好地发挥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建设,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事实上,课堂教学是连接课程与高考的纽带。
我们要充分挖掘课程方案和高考评价体系的内涵,厘清课程与高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素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在推进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积极推进课堂育人方式变革,就需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本文就素养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体系、指标体系及实施体系等作一简要阐述。
一、素养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功能、评价维度和评价观测点,形成相互关联、互为逻辑、系统融合的有机整体(见图1)。
素质教育下的评价体系如何构建?
素质教育下的评价体系如何构建?全面素质教育下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多元、发展性与个性化主题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评价体系必须与之相适应,肯定不能仅仅以分数为唯一标准。
最终形成多元、发展性、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是学校教育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全面发展现代的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根本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终形成多元评价体系,需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素养评价: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注重实际过程性评价,帮助和鼓励学生深度学习、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维。
2. 核心素养评价:考察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体现出的关键能力,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等。
3. 实践能力评价: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实验操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项目设计能力等。
4. 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考察学生的态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公民意识等方面的表现。
二、形成发展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进步评价体系要更具发展性,强调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例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
2. 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成果,例如考试成绩、项目成果、作品展示等,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分析自身优缺点,制定并执行学习目标,促进自我成长。
4.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实施个性化评价体系: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
个性化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差异,提供多元的评价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 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2. 多元评价内容:提供多种评价内容,例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实践操作、作品展示、项目制作等,以能够体现学生的不同优势和特长。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基础架构设计
第4卷第4期2020年12月教 师 发 展 研 究TEACHER DEVELOPMENT RESEARCHVol.4No.4 Dec.2020收稿日期:2020-11-30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美国中小学教师同行评价研究”(DDA170283)作者简介:刘翠航(1976 ),女,河北邯郸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研究基地副主任,副编审,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㊁比较教育研究,E-mail :cuihangliu@ ;牛建辉(198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课程教材研究㊂DOI :10.19618/ki.issn2096-319x.2020.04.003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基础架构设计刘翠航,牛建辉(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北京100081)摘 要: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为教师评价的系统建构提供了可能性㊂依据国内外教师评价实践设计了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基础架构,即综合性的评价目的㊁结构化的评价标准㊁平衡性的评价方式㊁多元化的评价主体㊂基于该体系构想的教师评价新体系将优化教师职业全流程治理,发挥教师评价在教师资格认证㊁聘用安置㊁职称评定㊁绩效奖励㊁辞退及动态反映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上的功能㊂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19X (2020)04-0017-08一、新时代系统构建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教师政策体系逐步确立㊂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已经出台大量有关教师权利和义务㊁培养培训㊁资格认证㊁职务聘任㊁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㊂近年来,我国教师制度综合改革走上了快车道,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教师资格考试㊁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㊁教师职称及评定改革等,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关教师评价的规定也出现在相关条文中㊂但就整个教师制度而言,教师评价体系仍不完善㊂例如,在实践层面,教师资格认证缺乏对教师申请人开展阶段性教学实践的评价,难以保证教师资格获得者是实践证明了的合格教师;教师试用期缺乏持续的㊁基于现场的评价,使教师聘用及转正缺乏专业的审核程序,导致一些不适合教学工作的人或难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留在了教师队伍;教师定期注册缺少配套的多方位教师评价,使得不合格的教师或者低效教师难以退出教师队伍等㊂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教师评价政策,相关规定只是包含在宏观教师政策及宏观教育评价政策中㊂例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提出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1],把教师评价作为教师职称评定㊁加强聘用后管理㊁实行定期注册㊁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的举措;对于教师评价本身则提出 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㊁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㊂”[1]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 改革教师评价”[2],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㊂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教师评价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尚未有专门的教师评价政策指明作为教师评价内核的教学能力和表现证据分析系统应该怎样搭建㊂各地一直在开展教师评价的改革和探索,随教 师 发 展 研 究2020年 着对上述文件的贯彻落实,教师评价改革有望走上快车道㊂但是,由于教师评价制度缺乏完整的顶层设计,教师的聘用㊁聘后管理㊁定期注册㊁退出机制缺乏科学的依据,造成教师管理行政化倾向㊂这与以 治理主体民主化㊁治理机制法治化㊁治理工具信息化㊁治理评估问责化”[3]为内核的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㊂如果能结合国情构建新时代的教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贯穿资格认证㊁聘用㊁定期注册㊁职称㊁绩效奖励㊁教师辞退等一系列教师管理措施,将对推动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㊁规范化㊁制度化,对加强教师在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对加强教师的教学专业领导力以及教师队伍的民主自治,提供有益的保障㊂笔者在对我国及世界发达国家教师评价理念㊁政策和实践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在教师评价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评价目的㊁评价标准㊁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基础上的中小学教师评价基础架构,以期为中小学各类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㊂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构想 (一)确立综合的教师评价目的从国家层面上看,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教师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工作㊂从操作层面上看,教师评价的目的是 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在某些学科上的发展,更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一些学科标准化考试中成绩的提高㊂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天赋才能,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是教育工作的重心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工作需围绕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展开;教师的工作重点应从教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转向促进学生的学习;学校则应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其中共同成长㊂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评价的目的超越了教师管理,成为构建教师和学生关系㊁新型学校共同体乃至教师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师评价目的也不仅限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还要肩负教师群体乃至学校整个学习共同体的发展㊂从以往的实践来看,以绩效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由于涉及教师的个体利益,教师在提供证据的时候,倾向于展示优长,掩盖不足;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评价则需要通过诊断或自省披露专业能力的不足,以便找准专业发展的起点㊂因此,两种评价往往 相互冲突” 不可调和”[4]㊂对于新的教师评价模式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以评价的真实性㊁准确性为前提尝试使两种教师评价目的在同一个教师评价政策框架内并存㊂同时,使教师评价的过程成为教师群体㊁学校㊁社区乃至教育管理部门不断形成教育共识的过程㊂围绕共识所展开的全员覆盖㊁全程覆盖的,融合教师诊断㊁发展㊁激励于一体的教师评价策略,有利于形成奖惩有据㊁令人信服㊁促进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㊂要设计这样一个教师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多种因素㊂宏观上要考虑国家和社会需求,微观上要考虑当地及学校的具体情况㊂因为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态度会影响教师的动机和信念,影响教师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的判断;学区及学校的规模及运作机制会对评价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因为学区和学校的规模越大越难凝聚共识㊂此外,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背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及表现)的影响㊂图1为新教师评价体系中综合的教师评价目的应考虑的要素㊂图1 教师评价目的要素81 第4期 刘翠航,等: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基础架构设计 (二)制定综合专业标准㊁工作绩效及个人专业发展目标达成度的多维度评价标准一般来看,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分为专业标准㊁工作绩效及个人专业发展目标达成度标准㊂专业标准是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㊁准入㊁培训㊁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㊂[5]例如,我国已经发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㊂随着对教师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和教学专业不同层次更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不同类型㊁等级性专业标准体系㊂这些专业标准不仅包括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还包括对教师教学行为表现的要求㊂如图2类别所示的有效能力㊁有效行为和有效合作㊂图2 教师评价标准的四个维度 在教师队伍的日常管理或等级评定中,也多采用绩效评价标准,如图2类别所示的有效教育教学成果㊂例如,我国教师职称评定将教学实效作为重要标准㊂运用上述标准体系也许能发现教师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教师的问题㊂因此,在使用专业能力标准和绩效标准的基础上应制定教师个体化的专业发展达成度标准,并以此指导阶段性评价,促进教师个体化专业能力发展目标不断提升㊂这一评价标准不仅针对教师的个性化问题,还通常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计划结合在一起㊂每种类别的教师评价标准都应该包括有关教师如何支持所有学生学习㊁如何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㊁如何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㊁如何开展学习评价㊁如何承担专业责任等具体内容的可界定的㊁可观察的㊁可测量的指标体系㊂全美教育政策研究中心(NationalEducation Policy Center,NEPC)的研究指出,不存在唯一的或某几种适用的教师评价标准㊂[6]每种教师评价标准都只能反映教师的一些情况㊂某种评价标准锁定了一些有限的信息,可能丢失更多的教师信息,难以反映教师的整体面貌㊂因此在制定教师评价标准时,应综合考虑多种维度㊂(三)平衡表现性和有效性两种评价方式每种教师评价方式都能从某个方面获得教师工作的证据和数据,综合采用多种教师评价方式,才能从多个方面全面搜集有关教师的师德㊁能力㊁工作表现㊁工作成效㊁专业贡献等证据和数据㊂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应长期地㊁动态地㊁真实地反映教师的生存状况㊁工作状况和发展状况,避免根据片段的证据来对个别时间点㊁个别情境下的证据进行评价㊂只有使教师评价常态化,才能保障教师评价的数据和证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平衡表现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两种方式,避免如学生背景㊁社会期待等外部因素的干扰㊂表现性评价方式主要有:校长课堂观察㊁同行课堂观察㊁学生作业㊁档案袋㊁教师自评报告㊁家长或学生调查等㊂有效性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表现目标评价㊁学生学业目标评价及常见的基于学生成绩评价法等㊂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㊂例如,如果某个评价阶段评价的目的定位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及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同行之间的课堂观察以及基于课堂观察的高频率反馈就成为最适用的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结果或部分结果用于关键性的人事决策,评价的证据应具有高效度和高信度,能被反复验证且可以比较㊂各类评价方式要发挥其功能,还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如表现性评价多需要训练有素的评价者,而学业评价需要严密的大数据支持,否则都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力㊂表1所列不同证据来源的评价方式㊁优缺点及注意事项可供实施新的综合性教师评价体系时,在不同的时机权衡采纳㊂91教 师 发 展 研 究2020年 表1 主要的教师评价方式类型及优缺点评价方式特征相关研究优势不足及注意事项表现性评价课堂观察对课堂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的评价,既包括教师的教㊁学生的学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又包括对学科教学和教学情境等方面的观察课堂观察的评价结果与学生学业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课堂观察评价的效度高度依赖课堂观察工具㊁取样和评价者的能力[7]能提供丰富的课堂行为和活动信息;可以用于各种学科㊁年级及教育情境;可以为总结性和形成性两种评价提供证据;被认为是最直接㊁最公正的评价方式需要谨慎选择或创建信度㊁效度兼具的观察工具并培训评价者,校准评价的一致性;耗时㊁耗力;只能评价可观察到的行为,难以评价观察不到的信念㊁感情㊁意图或课堂外行为档案袋评价用以大量记录教学行为和所完成的专业职责,例如教学计划㊁教师布置的作业㊁课堂小测等,广泛应用于评价教师资格申请人或初任教师,也可以用结构化的方式分析这些材料以确定教学质量档案袋评价与学生学习成绩相关度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有限的研究发现还需要确定采样数量,并建立可靠的评价标准,才能进一步发现其与课堂观察㊁学生成绩评价之间的相关度[8]具有综合性,可以用于评价那些不方便观察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用于评价所有教师,便于教师反思;在能采集到有效样本,采用有效标准,并培训评价者的前提下,可以作为判断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资料可反复使用,具有灵活性㊁真实性耗时,评价者需要具备学科能力;信度不足以对教师做出高利害性评价;很难在教师或学校间横向比较;只是案例,未必代表常态;需要更多研究验证其有效性;需要培训评价者保持评价一致性;可以作为其他评价方式的补充有效性评价学生学业表现及学业目标评价用于反映教师对学生能力和学业表现的贡献,也可以用作决策工具,优化教师在学生和学校间的配置教师对学生能力和学业表现的贡献差异很大,但原因难以确定,因为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特征㊁教师素质㊁教学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缺乏一致性[9]是最主要的有效性评价方式;能采用数据分析;排除任何主观因素;适宜确定最好的教师和最差的教师在区分个体教师对学生能力和学业的影响时缺乏信度;建立在标准化的能力或学业测试的基础之上;无法用于形成性评价;无法评价教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四)多元评价者承担各自的角色和职责随着近期社会管理体系向治理体系的转变,教师民主化管理氛围日益增强,教师评价应越来越多地采用适度分权㊁共享责任㊁教师参与㊁注重诊断㊁树立榜样㊁赋权增能等措施㊂这就需要更多的个体及群体参与教师评价的政策研究㊁设计和实施,使教师评价反映各方意见,平衡各方利益,并保持真实公正,同时促进各方的合作,创造一个校长㊁教师㊁学术团体㊁社会机构彼此支持㊁共同承担责任的评价共同体㊂其中,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实质有最深刻的理解㊂如果教师评价不信赖教师,不与教师合作,将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㊂教师应参与从评价方案设计到实施再到反馈的全过程㊂教师管理机构应负责制定评价政策,教师及其代表应参与其中;教育研究团体应就教师和教学研究的结果为教师评价提供咨询和服务;校长应监督并支持评价,并在需要的时候参与评价;同行专家教师应实施评价㊁解释专业标准㊁帮助制订教师个体的评价目标及专业发展计划;被评价教师应积极提供评价证据和数据,保持与专业共同体之间的沟通和自我反思㊁设计并完成个人的专业评价或发展目标;家长应为教师评价提供家校配合方面的信息;学生也应提供有关教师教学行为方面的信息(表2)㊂02 第4期 刘翠航,等: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基础架构设计表2 以评价者区分的评价类型及优缺点评价者特征相关研究优势不足及注意事项同行评价基于日常观察和合作沟通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工作的全流程,如教学准备㊁课堂教学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㊁家校互动等,关注于学科教学和教学情境的观察同行评价结果与学生能力与学业之间有较高程度的相关;评价的效度高度依赖评价者的能力[10]能提供有关教师的准确信息,并能为教师及时提供反馈;学科㊁年级及教育情境的适应性高;不仅能评价可观察到的行为,也能发现观察不到的教师信念㊁感情㊁意图或课堂外行为等;容易被教师接受需要谨慎选择评价者㊁设计评价流程并培训评价者;耗时㊁耗力;多用于形成性评价,用于总结性评价时,需要保证评价的一致性校长等管理者评价通常是基于课堂观察,可以是结构性的,也可以是非结构性的;多用于总结性评价,多用于人事管理及专业发展的决策校长等管理者的主观评价与学生学业表现的相关性不稳定,评价的效度较低,或由于接受的评价培训太少,损害其效度[11]有利于校长等管理者掌握学校的情况;评价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对照学校发展目标,促进学校整体发展评价工具㊁培训与评价目的经常不匹配,降低了评价的效度;校长等管理者往往不具备评价高度专业化的情境或学科化情境的能力教师自评教师报告他们的教育教学情况,有报告㊁日志等评价形式,可以反映各种类型及程度的细节高度细节化的实践内容有利于反映教学实践的真实样态,但过于个性化㊁多样化㊁专门的细节性的内容难以反映信效度[12]可以评价观察不到的情况,如教师的期望㊁信念及意图等;可以提供教师个性化的信息;具有灵活性㊁节约成本㊁方便易操作缺少信效度;需要使用结构化的工具进行自评;不适宜作为唯一的教师评价方式 多种利益群体或个体参与教师评价体系,需要明确各方参与的目的㊁参与的水平与持续参与的可能性㊂这是确定其在教师评价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承担的责任的基础㊂这些责任包括确定评价政策㊁制定评价标准㊁实施评价㊁提供保障等㊂在将多种利益群体或个体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时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相关政策是否允许其参与教师评价?(2)是否对教师评价具有决策权?(3)是否对教师评价具有咨询能力?(4)需要其扮演什么角色?(5)能提供什么知识㊁能力和经验?(6)是否能协助教师评价的实施?(7)其作出贡献的频率和水平如何?(8)能否接受培训,确保评价的一致性?三、依据评价体系优化教师职业全流程治理的路线 上述教师评价体系是构建新时代中小学各类教师评价体系的基础构架,依据此构架所建立的教师评价体系,为从教师评价的角度统筹管理教师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可能性,即加强教师评价在教师人事管理(聘用㊁注册㊁职称㊁绩效㊁退出)中的作用,发挥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通过教师评价激发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在动力㊂(一)以教师评价优化教师人事管理1.发挥教师评价在教师认证聘用安置上的作用我国教师入职以考代评㊂国家和地方规定教师须具有国家或地方的教师资格证书方可入职㊂无论是教师资格认证还是学校招聘教师,一般只对应聘者进行笔试或面试(试讲)等简单的考核,对教师实践能力缺乏过程性考核评价,不够规范㊂教师一旦入职即成为正式教师,教师试用期形同虚设,更缺乏试用期阶段的正规评价㊂鉴于上述情况,应采用包括专家教师参加的表现性评价在12教 师 发 展 研 究2020年 内的多种措施,在教师试用期重点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表现进行复核,确保适合㊁热爱且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被聘为正式教师㊂同时通过兼具指导性的同行评价帮助具有教育教学潜力的新教师顺利度过工作适应期和磨合期,融入学校文化和教师群体,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合格教师㊂此外,对于学区㊁学校教师管理机构的人员,还可以运用日常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评价,发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专长,将教师安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㊂2.完善教师评价在确定教师职务(职称)等级中的作用完善教师评价在确定教师专业等级中的作用,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表现为完善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制度㊂2015年8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㊁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存在着等级设置不够合理㊁评价标准不够科学㊁评价机制不够完善㊁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等问题”,提出要在建立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 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评价体系㊂[13]这一文件指明了教师评价㊁职称㊁岗位聘用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笔者提出的教师评价体系构想为继续发展和完善上述制度提供了可能㊂例如,在教师评价标准上,可以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在国家层面建立等级性专业评价标准;用表现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的指标细化上述文件附带的 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中 教书育人成果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卓著” 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这些有关工作表现和业绩的笼统规定㊂[13]同时,建立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相衔接㊁结构完整的专业评价标准体系,其中要有等级明确㊁可操作性的教师评价指标,使教师专业标准保持一致性,使用于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职称的评价标准体系化,并在其中强化教师同行评价的作用,为同行专家评审提供更加具体的操作模式和流程㊂同时,关注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评价,而不仅限于材料评审㊂3.运用公平有效的教师评价来支持绩效奖惩我国除了国家和省级的教师表彰等荣誉制度外,在实践中还广泛而长期存在的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㊂这加剧了应试教育的倾向㊂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针对这一现象,也提出坚决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不简单用升学率㊁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㊂但是还应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案,以防地方和学校无所适从㊂教师评价体系为 探索实行学校㊁学生㊁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明确了教师管理机构㊁教育研究团体㊁校长㊁同行专家教师㊁被评价教师㊁社区和家长㊁学生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应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㊂同时也为新政策所指出的 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㊂[2]4.依据教师评价辞退不合格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我国需要建立基于教师评价的教师退出机制㊂近期,我国尝试进行教师任期制改革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意见“提出 实行教师聘期制” 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1]㊂上述意见为辞退教师提供了保障,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淘汰措施㊂要使教师职业成为有竞争力的职业,除了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外,依据教师评价来实施淘汰不合格者,不断优化教师队伍也是未来需要考虑的措施之一㊂上述评价体系为阶段性地评价教师提供了基础,对于在多次评价中表现不合格的教师,以及采取了专业支持和专业提升策略后工作表现仍没有改善的教师,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合法的程序予以辞退㊂(二)以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国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加大拨款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㊂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2016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都要求将教师专业培训和学习纳入教师评价,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培训和学习等专业发展活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㊂应从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评价的关系从单向的㊁表面22。
如何构建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如何构建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要如何最终形成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科教育强调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最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摒弃只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着眼于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最终形成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一、确立评价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评价目标。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等纳入评价范畴。
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注重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
二、多元评价方式:1.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普通考试、实验操作、项目化学习、作品展示、课堂表现、社会实践、自我评价等,既包含传统的考试评价,也包含仔细观察记录、网络问卷、个案分析等方法,并发挥信息技术搭建线上评价平台,加强评价的实时性和便捷性。
2. 评价内容要涵盖教育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发挥、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3. 鼓励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参与评价,形成“多主体、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体系。
教师应注重课堂观察、个别辅导、反馈信息,学生应学会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应积极主动参与家庭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三、科学评价标准:1. 制定并执行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符合国家规定素质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模式。
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水平、发展阶段等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
2. 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评价目标制定出具体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3. 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成长,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传授经验和帮助。
四、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结果不单是为了评判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引。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小学教育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准确评价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首先,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学业能力,还应包括学生的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例如设立学科成绩、参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维度,将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和多角度的考察。
评价指标的明确性和科学性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关键。
其次,构建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笔试形式只能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而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当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小组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
此外,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从而获得更客观和全面的评价结果。
再次,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具备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评价标准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等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层次化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情况。
评价标准的建立还应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相呼应,以保证评价结果与教学实践的一致性。
最后,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多方合作,形成共识。
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身都应该参与到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目标。
教师和家长应扮演重要角色,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提供支持和指导。
学生也应主动参与评价过程,增强对自身发展的认识和激发内在动力。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明确评价指标、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并形成共识和合作。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1. 引言1.1 概述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还包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考试成绩,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发展状况。
因此,构建和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已被广泛关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概述并说明文章结构,以提供读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框架。
接着,第二部分将介绍现有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构建该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将讨论在中小学继续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享某地区中小学如何建设并实践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探讨其效果评估和改进措施。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旨在探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通过仔细剖析现有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和作用,提出相应的原则和方法。
同时,针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本文将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享,读者可以了解某地区中小学如何成功建设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最后,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旨在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做出贡献。
2.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2.1 现有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中,通常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过于注重分数导致追求竞争而忽视了个人发展。
传统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学生们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埋头苦读,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素质与技能的培养。
其次,评价内容过于简化和机械化。
传统考试主要侧重于知识掌握和记忆能力的考察,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及整体素质缺乏全面性和多样性的评估。
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
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度评价综合素质教育倡导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学生的品格、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然而,现行的评价体系依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难以有效地评价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关键任务。
一、现行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现行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存在以下局限性:单一评价维度:过于强调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在能力。
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
评价结果的片面性:考试成绩无法反映学生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情况,难以衡量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
评价目标的功利性:过度强调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可能导致学生和家长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二、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要遵循以下原则: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知识、技能、能力、品格、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
过程性: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考量,而非仅仅关注考试结果。
发展性: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鼓励学生超越自我,提升自身素养。
公平性:评价方法应公平公正,避免评价主观因素影响结果,确保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科学性: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基于科学研究和教育理论,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能力发展、道德修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指标。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采用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作品展示、项目评价、社会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
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与探讨
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与探讨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与探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高考改革的实施,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和探讨,旨在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成1. 评价目标: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明确教育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将评价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评价内容: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将评价内容定位为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社会等方面的表现。
3. 评价方式: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将评价方式定位为量化评价、定性评价、综合评价。
4. 评价主体: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明确评价主体,将评价主体定位为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
二、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主要特点1. 注重发展: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将评价关注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
2. 强调人文: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将评价关注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精神、敬畏之心等方面。
3. 强调实践: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评价关注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劳动实践能力等方面。
4. 强调开放: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开放性,将评价关注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领袖才能等方面。
三、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将评价关注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智力支持、情感态度、运动技能等方面。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评价关注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
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关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将评价关注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劳动实践能力等方面。
试谈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试谈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成为了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涉及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健康心理、良好品德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非仅仅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
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在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时,首先确定了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例如学习成绩、品德行为、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全面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
学校建立了评价指标的权重比例,明确了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此来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避免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能力的表现,更应当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
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中,特别强调了过程的评价,在品德行为、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上,更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和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
学校还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校园实践,来充分挖掘和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评价体系中,学校将学生的参与度、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等列为重要评价指标,以此来强调结果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注重体现个性化和特长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也应该注重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特长。
在这方面,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香洲学校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因材施教”,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在评价体系中,学校将个性特长的展现和发展也列入评价指标,例如艺术素养、科技创新、体育健将等。
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构建适合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意义及应用前景出发,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与意义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业水平、学科学习、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包含了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意见。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发展。
1.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何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析,成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难点之一。
2.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需要规范和标准来指导评价工作。
3. 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根据这些变化来构建适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挑战和机遇,在信息化环境下构建适合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1. 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能仅仅依靠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指标,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
2. 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信息化环境下,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记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小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小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
首先,我们回顾了小学课程评价的背景和意义。
随后,我们介绍了构建小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与方法,并探讨了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素。
最后,我们分析了小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案例,并总结了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客观真实地揭示了小学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小学课程评价、评价体系、构建、实践、方法、案例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课程的教育质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而评价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全面、客观的小学课程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新能力。
最后,评价体系可以提供给教育部门和决策者科学的数据支持,为制定教育提供参考。
第二章构建小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原则与方法2.1 原则构建小学课程评价体系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综合性原则。
客观性要求评价结果客观真实,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科学性要求评价方法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综合性要求评价体系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学科的整合和学校的特点。
2.2 方法构建小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考试评价、作品评价等多种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并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三章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素3.1 目标小学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明确评价的目标。
评价目标应从知识、能力、情感和品德等多个层面进行考量,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3.2 策略小学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明确评价的策略。
评价策略可以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评价等多个层次和多个环节。
3.3 标准小学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明确评价的标准。
评价标准应该包括量化标准和品质标准,并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作者:张景广姜德泉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年第09期
进入新课改以来,评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有识之士都深切感受到:课程评价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
但是如何构建既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又便于操作的评价方式,大家普遍感到迷惘。
近年来,我们以“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鼓励与欣赏;让每一个学生学会鼓励与欣赏”为出发点,积极实施“五大行动”,努力尝试建立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中小学评价体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构建三级评价体系,增强即时评价的操作性
我们借鉴了植物在自然界的生长过程,构建了“种子、花朵、果实”三级评价体系。
学生有突出表现,奖励一粒金灿灿的“种子”,这是学生成功的第一步,当学生积累了五粒“种子”时,就得到一朵“鲜花”,开满五朵“鲜花”,就收获一个“果实”。
这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实施时,可参照以下标准进行奖励。
提倡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做适度调整和创新。
1.课堂教学
学生主动发展、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善于合作、勇于实践进步明显的,每次奖励一粒“种子”。
2.作业情况
学生书面作业连续五次正确,或口头作业、朗读作业一贯优秀者奖励一粒“种子”;学生设计评价表贴在作业本的扉页上,记录每次作业的等级情况。
任课教师每周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师长评,累计十五颗星或进步明显的学生,奖励一粒“种子”。
3.学科成绩
对在单元练习、质量抽测中成绩优秀或提高一个等级(如“中”变为“良”)的学生,奖励一粒“种子”。
4.活动竞赛
学生在校级活动中获奖,奖励一粒“种子”;在市级竞赛中获奖,奖励一朵“鲜花”;为学校获得特殊荣誉的学生奖励一枚“果实”。
5.课外阅读
学生每阅读完一本课外书,就根据读书笔记到教师处领取一粒“种子”。
撰写的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奖励一朵“鲜花”。
6.常规养成
凡是在遵守纪律、保护环境、爱护公物、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方面表现突出、进步明显,得到同伴和家长好评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并奖励一粒“种子”。
开展“每月五星”评比,增强即时评价的规范性
为使“种子、花朵、果实”三级评价体系的构建落到实处,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有效载体,我们为每位学生设计一本评价手册,由学生自己随时贴入奖励标志,写清奖励的原因、感想和收获等。
定期开展阶段性的回顾和展示:每周一小结,公布优秀或进步显著学生一周来奖励标志的获得情况;每月一评比,根据学生《评价手册》中奖励标志的获得情况开展“学习之星”“文明之星”“阅读之星”“进步之星”“特色之星”(也可根据班级需要自行设置,如艺术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作业之星、诗歌之星等)的评比,将获得“五星”称号的学生照片、事迹张贴于班级门口的“闪闪五星”宣传橱窗中,以树立身边的典型。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增强过程评价的激励性
成长档案袋能开放、全面的评价学生,体现学生成长发展的历程。
一张潇洒的生活照,一篇刚发表的小日记,一幅自鸣得意的漫画,一张在“墙报园地”展览过的作业纸,一份自己参与主持的节目单等都是“学生成长档案袋”中的珍贵材料。
学生成长档案袋可以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个人档案。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高、体重、生肖、星座、血型、住址、电话、个性照片、我的性格、我的理想等。
第二部分我的师长。
有学生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的签名,以及父母、老师眼中的孩子等。
第三部分学科点滴。
按照一定的学科顺序,分成若干小类,有序放置。
包括日常行为习惯评定表、在学科学习中的起始作品、每月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作品、学习生活日记、各科试卷、作业本、小报、阅读书目等。
第四部分个性飞扬。
包括目前最佳作品和学习成果、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取得的获奖证书、发表文章、特长卡等。
第五部分回音壁。
如同学赠言、家长、教师寄语、每月回头看、自评日记、家校桥、期末回头看、评价手册、素质发展报告书等。
学生是成长档案的主要记录者,要让他们自己决定成长档案袋中应放置哪些相关材料,教师可采取协商的方式进行指导。
成长记录袋统一保管在教室内的“成长档案”展览区,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浏览,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的专题交流,充分发挥成长袋的激励、教育功能,让学生学会和自己的昨天比,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老师的关注。
搭建“我能行”个性舞台,增强过程评价的导向性
张扬个性,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学校要搭建“我能行”个性舞台,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特长的天地。
个性舞台分校级和班级两个层次,每月组织一次活动,以百花齐放、自由发挥为主旨。
采用教师、学生推荐或毛遂自荐的方式,先填写“我能行”个性展示申请表,然后在个性舞台展示才艺,得到半数以上学生评委的认可或在市、校组织的活动中名列前茅的学生就能获得“我能行”特长卡。
学期结束根据有关获奖证书、特长卡复印件,评出校级、班级的“特长学生”。
要特别关注“弱势学生群体”,为他们量身定做活动项目,使校级特长学生的人数不少于学生总人数的30%,班级特长学生不少于学生数的80%。
推进纸笔测验改革,增强终结评价的科学性
1.追求测验内容的全面性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
后者既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又对学生的学业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
因此,我
们规定学生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书面测试占70%,口头测试占10%,实践测试占10%,习惯测试占10%,由年级分学科制定专项评价计划,认真考核评定。
2.追求测验形式的人文性
要增强试卷的生活化、趣味化和情景化。
试题指导语要清楚、亲切、富有期待情感。
在试卷的首尾,附上一些“温情”的告白,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更加自由的答题空间。
或者在有些关键字的下面加上着重号,进行一些必要的提醒,让学生在试场上有一种“宾至如归”的安心。
同时,注意练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试卷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将考试融入到更加广阔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机会。
3.尝试测验结果的灵活性
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制定获得免试权的条件,并交由学生讨论通过。
想获得免试的同学可在考试前1~2周内向任课老师提出要求,并在班内陈述自己要求免试的理由。
由全班同学对照免试条件举手表决。
免试学生一般不超过学生总数的10%。
考试结束后,学生觉得考试结果不理想,可以申请重考。
教师首先要和这些同学一起找出不足的地方,并进行必要的巩固练习,然后由教导处和任课教师组织进行二次测试甚至三次测试,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淡化等级观念和相互比较,强调进步和纵向比较,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过程。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章丘枣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