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党梆子武场音乐的运用

合集下载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戏曲音乐元素是广东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现了浓郁的南方地方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和演唱分析,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还能够突出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旋律和节奏上。

戏曲音乐的旋律多采用才调流畅、优美悠扬的音乐形式,这种旋律特点在民族声乐中同样可以体现出来。

在广东音乐中的《岭南春曲》中就运用了才调流畅、优美悠扬的旋律,使整个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戏曲音乐的节奏多变、富有变化,这种节奏特点同样可以被运用到民族声乐作品中。

在广东音乐中的《梁祝》中,运用了快速跳跃的节奏,使演唱者的演唱更加有活力和活泼,更加贴合作品表达的情感。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声音的处理和表现上。

戏曲音乐的声音处理主要体现在音色的选择和发声技巧的运用上。

在广东音乐中,演唱者经常使用咬字、挤压声音、颤音等发声技巧,使声音更加生动有力。

戏曲音乐还非常注重音色的选择,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音色,例如男性角色常用洪亮有力的音色,女性角色则常用柔美婉转的音色。

这种声音的处理和表现方法同样可以被运用到民族声乐作品中。

在广东音乐中的《红船颂》中,演唱者使用了柔美婉转的音色和咬字的发声技巧,使整个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也可以体现在表演形式和舞蹈上。

戏曲音乐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多样,例如歌唱、对唱、三重唱等,这种表演形式同样可以被运用到民族声乐作品中。

在广东音乐中的《五岳歌》中,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使用了歌唱和对唱的形式,使作品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戏曲音乐还非常注重舞蹈的表演,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融合使整个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

在广东音乐中的《唐山大地震》中,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使用了舞蹈动作,使整个演唱更加生动有力,令人印象深刻。

音乐在武术舞台化表演的作用

音乐在武术舞台化表演的作用

音乐在武术舞台化表演的作用音乐在武术舞台表演中主要有调动观众的情绪、控制武术在舞台表演中的节奏、提高武术的舞台表演的层次、协调统一武术在舞台表演中的动作和形式等作用。

武术表演本身就对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渲染性。

再配合适时的音乐的演奏,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武术表演的震撼的场面,对于观众的精神有绝对的刺激的作用,武术的舞蹈表演的背景音乐大部分都是扣人心悬,大气磅礴的音乐素材,通过音乐的演奏加上武术动作的表演,给观众以气吞山河的气势。

同时能够带动整个观众席的情绪,让观众跟随者武术舞台表演的形式和节奏走,容易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引起观众观看的强烈的愿望,及观看后久久不能忘怀的情节的感染和震撼。

增强了观众的印象力。

武术动作都有自己特有的节奏,武术在舞台表演中,大部分都是武术套路的演出,因此通过音乐的演奏,把武术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能够让武术演奏者在动作的表演上更加的统一,动作的节奏感更加的强烈,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武术动作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而跟着不断的变化。

音乐的节奏快慢有治,强弱有别,缓急有度。

武术动作也是按照音乐的节奏张弛有度,快慢有节,让整个的武术动作在舞台表演中显得很有节奏感,这样的武术动作的表演更加的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武术在舞台表演中,整个的套路的设计都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的,这样才能够使武术的表演更加的规范,更加的明确,让观众更有兴趣进行武术舞台表演的观看。

而这种层次的递进和显现,都是通过音乐的演奏表现出来的。

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武术套路的层次也在不断的变化,一步步的随着音乐的进行而展开。

给观众以明了的方式观看武术的表演,使武术动作的衔接更加的紧凑。

武术套路的演出,是有武术表演者互相的配合来完成的,同时动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都是通过音乐的变化而统一协调调动的。

表演者根据音乐旋律的不同而集体的做出不同的武术动作,到什么节奏上就表演什么武术动作。

通过音乐的变化和节奏的跟进,武术的表演者能够协调统一的做出整齐的武术套路动作,给观众以震撼的场面的呈现。

戏曲视角下上党八音会论文

戏曲视角下上党八音会论文

戏曲视角下的上党八音会研究摘要上党地区的八音会,是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本文旨在研究戏曲视角下的上党八音会,从上党八音会所使用的传统打击乐器,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以及它与上党地方戏曲的连理之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于上党八音会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关键词上党八音会戏曲民间打击乐上党地区是指晋东南的长治、晋城地区,这里是凝聚大量人类文明的古晋圣地,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上党八音会就是流传于这里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是民间音乐自发的群众组织形式,活跃在民间各种娱乐场合。

上党八音会起始于夏商,形成于春秋,汉唐时成为一种完整的音乐形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与戏曲艺术也有着广泛的渊源关系。

2006年5月20日,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八音会传统吹打乐的主要乐器有:唢呐、管子、笙、鼓、锣、镲、小锣等,其中大部分都是与上党地区的戏曲通用的。

其中唢呐广泛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及秧歌会等民间表演的伴奏,也用于戏曲的伴奏,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乐器;管子在吹队戏时可以学不同行当的唱与念白,在现在的戏曲伴奏中,管子也可以用来烘托悲剧气氛,尤其是在神庙剧场进行祭祀性表演时,管子的吹奏可以显示出庙堂的庄严肃穆;鼓在上党地区的民间表演中被广泛的用于各种庙会祭祀场合,因为在中国古代“鼓舞’被认为是可以通神灵的;而鼓和锣在元代都是杂剧演出的主要伴奏乐器;小锣在戏曲的伴奏中作用也很大,戏曲中旦角的出场就多是以小锣浪头引出的,这样可以生动的凸显人物性格;镲在地方戏曲中也多用于打击乐伴奏。

可以说上党八音会的传统吹打乐器在戏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对于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场景气氛的烘托等都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上党八音会与戏曲有着广泛的渊源关系,上党地区在我国宋代就是杂剧之乡,宋代的宫廷乐舞与队戏、杂剧、院本,对上党地区民间音乐影响深远。

同时这种民间吹打乐对于宋杂剧、金院本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由于战争等原因,宋代宫廷的大批乐人都流落到了上党地区,他们是音乐演奏的高手,上党当地的乐人受之影响,与他们一起做鼓吹、演队戏与杂剧,他们把民间的吹打乐带上舞台,作为队戏、杂剧的伴奏。

浅谈上党梆子戏曲艺术中音乐作曲的创作源泉

浅谈上党梆子戏曲艺术中音乐作曲的创作源泉

浅谈上党梆子戏曲艺术中音乐作曲的创作源泉作者:丁穆兰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2期摘要:上党梆子音乐的来源是民间,例如八音会曲牌就是来源之一。

上党梆子原有的曲牌就有2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民间音乐、民间小调、乐户曲牌。

例如:《靠山吼》《一串铃》《小开门》《四六》《葡萄架》等都是典型的代表作。

目前还在演奏的形式即为剧团与八音会。

另外,还有一些乡村地区的巫术文化中有所表现。

关键词:上党梆子;音乐作曲;创作源泉;民间八音会山西四大梆子的组成中包括了山西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省的东南部,且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上党梆子最早出现于道光年间,它也被称之为本地土戏。

在1934年的时候,其被称之为上党宫调,1954年的时候被定位了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通过梆子腔的演唱,结合昆曲、皮黄、卷戏等。

被共同称之为“昆梆罗卷黄”。

2008年,上党梆子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展部分,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是值得认可的。

一、上党梆子的发展渊源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汉族戏曲的种类之一,也是山西梆子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为其产生与流传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

2008年,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组成部分。

早在十七、十八世纪,上党梆子就形成了。

上党地区的戏曲演唱历史也十分悠久,在金元舞台和古老的戏剧中都能发现昆曲与弋阳腔的表现。

在晋豫陕三角地带形成了原生梆子之后,晋城人开始学习梆子戏,然后将其与本地戏等民间艺术进行融合,继而也就产生了上党梆子。

到了十八世纪,戏剧班子繁多,演戏活动也是频繁组织。

到了十八世纪的八十年代,凤台县的戏曲班子鸣凤班子得以被建立,它通过对昆邦、罗卷等五种剧种来进行艺术表演。

同时,而形成的流派包括了:州底、潞府这两个流派。

到了嘉庆、道光期间所形成的剧目,已经流传了200年。

二、历史对上党梆子形成的影响长治分水岭区域于1960年发现的战国目墓群中,就出土来诸多的编钟。

1972年,同一地区的墓葬区中又发现来青铜俑、青铜鼎等出土物。

上党梆子音乐改革需解决的三大问题

上党梆子音乐改革需解决的三大问题


淋漓尽致 , 成 为塑造人物 、 烘托气氛 、 把握舞 台演 出节奏 不可 或缺 的组成 部分 。
如何 继承 与 改革 上 党梆 子音 乐 的板 腔 套路 和 曲牌 , 使其既彰显个性 、 又适应现代人 的欣赏视 角, 是 本文探 讨 的 问题 之一 。 从 现 有 的上 党梆 子音 乐 改革 成 果 观其 改革 思

全 面 把 握 上 党 梆 子 音 乐 的 板 腔 套 路 和
化唱法 , 在传统【 四六 】 比较刻板唱法 的基础上 , 根
据剧 中人物此时此地 的心理节奏和情感状态 , 牢 牢地抓住上党梆 子【 四六 】 板式 的基本旋律 , 在节
奏、 音 区、 发声 、 吐字 、 润 腔 等方 面 , 反复 琢磨 , 精 心 设计 , 使 这 一段 唱腔 较 为 准 确 地 抒 发 出剧 中人 物 “ 寇 准” “ 始 而惊 诧 、 继 而为难 、 再三权衡 , 终 秉 公
关键 词 : 上 党梆 子 音 乐 ; 问题 ; 解 决
中图分类号 : J 8 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5 0 7 8 ( 2 0 1 4) 0 5 — 0 0 1 4 — 0 3 DOI :1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5 0 7 8 . 2 0 1 4 . 0 5 . 0 0 4
女声 同腔 同调 ” 的问题 提供 了范围广 阔的回旋余 地 。在过去 的“ 老戏 ” 中, 也有成功 的例子可资借 鉴 。二 是 勇 于 创 新 。 现代 音 乐 ( 交响 、 流行 、 摇 滚
等) 的旋 律 、 节奏 、 和声 、 唱法 等 能 够 满 足 青 年 观
另一 类 是 , 照 搬 与焊 接 。改 革 开放 以来 , 在 上

浅析上党梆子的表演风格

浅析上党梆子的表演风格
摇 扇 , 一 般 是 扇 子 从 乳 房 延 伸 开 , 在 九 十 度 处 快 节 奏 的 忽 闪 几 下 , 然 后 扇 在 胸 前 。 花 脸 用 的 多 是 羽 毛 扇 , 扇 法 是 把 扇 斜 举 至 头 顶 , 忽 闪 几 下 向 肚 脐
以 下 扇 去 。 所 以 行 话 说 生 旦 扇 胸 , 花 旦扇 肚 。 转 黄 罗 伞 是 皇 帝 登 殿 时 全 付 銮 驾
唱 , 或 者 几 个 动 作 , 把 戏 “叼 ” 来 , 起
中 的 一 种 。 皇 帝 上 场 , 最 后 是 举 黄 罗 伞 者 , 伞 从 出 场 就 要 不 停 地 转 动 , 皇 帝在 场 唱多 久 ,伞 就要 转 多久 。 上 党 梆 子 表 演 风 格 的 形 成 主 要 受 到 历 史 原 因 和 环 境 影 响 。 表 演 火 爆 炽
系 , 从 更 深 层 的 角 度 讲 , 这 些 关 系 处 理 的好 坏 甚 至 都 决 定 了
话 剧 导 演 艺 术 的 成 败 。 ■
参考文献 :
[] 张 爱 萍. 话剧 导演 的 艺术 职 责 》戏 剧 之家 . O 0 2 1 《 . 2 l . [] 王 学军.话剧 导演艺术创 作 中的几个关 系问题》剧 作家. 09 2 2 《 . 2 0. [] 马俊 山. 论 导演 的风 格 化 与话 剧舞 台艺术 的中 国化 》 戏剧 艺 3 《 .
唱 梆 子 腔 为 主 ,兼 唱 昆 曲 、皮 黄 、 罗 罗 腔 、卷 戏 , 俗 称 “昆 梆 罗 卷 黄 ” 。 上 党 梆 子 戏 表 演 艺 术 素 有 粗 狂 豪 放 之 称 , 这 种 特 点 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晋剧音乐的板式分析

晋剧音乐的板式分析

晋剧音乐的板式分析摘要: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最能体现一个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鲜明的艺术特征的,就是它的音乐。

晋剧音乐有着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不仅具有传统戏曲的基本特征,更有着自己的特有声腔体系和器乐曲牌使用方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本文首先对晋剧音乐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分析晋剧音乐的特征,最后对各种板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戏曲晋剧音乐板式一、晋剧音乐晋剧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晋剧包括北路梆子、蒲州梆子、上党梆子和中路梆子,而狭义的晋剧则是专指中路梆子。

对于晋剧的唱腔音乐而言,基本是属于板腔体结构,主要有属于主唱腔的“乱弹”、各种花腔的“腔儿”和昆曲等地方小曲的“曲子”。

“乱弹”为中路梆子的主要唱腔;“腔儿”是依附于“乱弹”中的各种板式来进行;“曲子”则是指吸收一些外来的曲子,如地方小曲或一种民间腔调。

晋剧的唱腔既具备梆子腔的豪迈和激荡,还有着民间小调的圆润和细腻,故它能胜任多种题材的内容。

晋剧的器乐,一般表现为文场和武场,九个人为基本编制,即武场的鼓板、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和文场的呼胡、三弦、二弦、四弦,艺人们常讲的“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各自的分工和相互间的关系。

文、武场的器乐伴奏或独奏贯穿于戏曲剧目的始终,从头通二通的纯打击性器乐演奏,到剧目中唱念做打的伴奏,再到期间的器乐曲牌的运用,晋剧的器乐几乎没有片刻的清闲。

二、晋剧音乐的主要特点晋剧的音乐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晋剧的各个演艺团体,也都有着各自的鲜明特征。

如山西省晋剧院的音乐,使人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晋腹乡土气息和醇厚大气恢弘的独特艺术魅力,独特魅力源自于该单位对传统艺术的深度总结和不断革新的思维和创新手法的探索和运用。

乐队老师为演员伴奏时完全能做到在保证凸显自我特色的同时,和表演主体紧密结合,乐贴人走,人随乐行,受众感受到的是声、器完整统一的艺术表演,或静或动、或抑或扬,再加上独特的手法运用和紧跟时代的编创举措。

试论上党梆子音乐之发展

试论上党梆子音乐之发展

近 年 来 ,上党 梆 子在 “ 文 化大 繁 荣大 发展 ”的整体战略布局下 ,各类奖项不断 , 并受到 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尤其在音乐方面
更 是取 得 了 长足 的 发 展 , 音 乐 可 听 陛不 断 增 强 ,配器 手法 越发 成 熟, 乐队编 制越 发全 面 ,并 在 人 物 塑 造 、 背景 铺 垫 、转 场 连 接 等 方 面 做 了大 量 的积 极 尝试 。尽 管 如 此 ,任 何
行 和 漫 长 的剧 情 行 进 并不 能 吸 引 年 轻 人 的注 晋 剧 发 展 ,奠 定 了 一 定 的 基 础 。 当 时 经 常 上
新的面貌 为抗 日军 民演出服务 。抗 战前后 的l O 多年 间 ,山西梆 子所 遭 受的劫 难 ,造
成 了 晋 剧 发 展 史 上 的第 一 次 低 潮 时期 。
十部本 、折戏 。 文化 大革 命 的发 生 ,使晋 剧 成为 首先 被冲击 的 目标之一 ,使晋剧再次走 向低谷 。 1 9 6 7 年 ,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后又 统一改唱样板戏,上场艺人还要通过政审后 方能登台。晋剧元气 大伤 ,造 成 了发展史上
于 是 问题 出 现 了: 上党 梆子 音乐 “ 味 ”不 对
上 党 梆子 的音 乐 主要 包括 声腔 和器 乐 两种形式,在戏 曲的舞台表演 、形象塑造、 艺术风 格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上
党 梆 子 剧 种 的 灵 魂 所 在 。上 党 梆 子 慷 慨 激 昂 、虎 啸 龙 吟 的 艺术 特 征 , 正 是借 助 上 党 梆 子 音 乐 ,得 到 浓 墨重 彩 的彰 显 。
将其用上党地方语音韵律改造,使之更加上
党 化 。我 相 信 , 当 初在 上党 梆 子 是 否 接 纳 昆

文场以( )为主奏乐器,武场( )以为主

文场以( )为主奏乐器,武场( )以为主

文场以( )为主奏乐器,武场( )以为主上党梆子的乐队以梆子腔的伴奏编制为主,为其他声腔伴奏时会根据声腔特点增加或者减少乐器数量。

乐器伴奏又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弦管乐器组为主,武场则以打击乐为主,大概在乾隆年间乐队规模较大,文武场一共九人,为梆子戏伴奏时文场乐队的主奏乐器有五件,分别是倨琴(头把)、二把、老胡胡、月琴或双琴,在演奏笛子曲牌或者唢呐曲牌时由演奏头把和二把的乐手兼奏。

由木头和黑马尾制成,长约34厘米。

今天倨琴所运用的琴弦多为钢弦,右手与二胡的演奏技法类似,但左手需带钢制的指套,演奏时独特的音色突出了地方音乐的乡土气息。

正因为左手带指套,不方便换把,所演奏的旋律多在一个把位内完成,与二把形成音高的互补。

音色类似于高音板胡,声音尖亮又宏大,符合上党梆子激昂、豪迈的音乐风格,能够与唱腔做到非常完美的贴合。

为唱腔伴奏时所进行的旋律与唱腔的旋律一致。

五度定弦,里弦定位la,外弦为mi。

倨琴对演奏者的要求较高,需要对上党梆子的音乐风格非常熟悉,并且熟练掌握倨琴各种技法,才可以引导整个乐队乃至演员的节奏,以及剧情所需要的情绪。

一般演奏头把的乐手需要在上党梆子乐队训练多年,才可被委以重任。

二把二把是形制类似京胡的胡琴类乐器,在伴奏中主要负责加花陪衬,音域比头把要低,属于中音声部,琴筒形似一个口朝外的喇叭,长约12厘米左右,以蟒皮、蛇皮或者是驴皮制成筒面。

琴杆木质,较倨琴略长,约55厘米。

琴弓也是木质,马尾长约45厘米。

与头把演奏方法类似,一般在乐队里往往乐手可以同时精通头把二把的演奏。

左手也会带上钢制的指套,来突显富有地方特色的音色。

二把定弦为四度定弦,里弦为mi外弦为la,同样多运用第一把位演奏。

音色坚实并略带沙哑,很有辨识度。

二把在散唱型唱腔的舒展句伴奏中,常常作支声复调形式旋律声部进行伴奏。

笔者曾经请一位乐手用头把和二把在为同一段唱段伴奏时进行不同演绎,发现虽然头把比二把的音域高,唱段为高音时,伴奏高音声部居然是音色较为低沉的二把,艺人认为二把的声音在高音声部不像头把那么尖锐,一来为了弥补唱腔的人声瑕疵,使得更为饱满入耳,二来利用音色的差异使整个文场乐队的音响效果更富有层次。

合唱作品中上党梆子的研究

合唱作品中上党梆子的研究

合唱作品中上党梆子的研究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晋中市上党区地方戏曲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一些音乐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对上党梆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合唱作品中出现上党梆子的情况不是很常见,因为上党梆子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在音乐上常常伴随有说唱和表演。

不过,一些合唱团体也可以通过研究上党梆子的音乐和歌词,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合唱作品中,以展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风貌。

对于想要进行上党梆子研究的人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献资料的搜集:了解上党梆子的历史和发展,查阅文献资料,例如典籍、史书、传记等。

2.听取现场演出:在山西省晋中市上党区或其他地方的现场演出中亲身感受上党梆子的音乐韵味,在比较不同演唱者的表演方式的同时理解其音乐特色。

3.学习上党梆子的唱腔和曲调:了解上党梆子的唱腔和曲调,包括使用的声部、音阶、节奏等。

4.了解上党梆子的文化内涵:上党梆子中普遍采用的民间故事、历史事件等都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故事情节,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上党梆子的表现方式。

总之,研究上党梆子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对于合唱作品的创作融合,也需要结合不同创作思路进行尝试。

京剧“武场”中乐器的应用

京剧“武场”中乐器的应用

京剧“武场”中乐器的应用《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武场”乐器包括有:单皮鼓(班鼓)、堂鼓、盆鼓,檀板、广东板,大锣、小锣,钹、小镲钹,大铙、碰钟、汤锣;齐钹、云锣(由“文场”兼奏)。

鼓板、大锣、小锣、钹是主奏乐器,其中鼓板又是领奏乐器。

锣鼓绝大部分都是固定音高的单音乐器,没有音高变化,但是由地制作形制上的不同(诸如乐器的大小、厚薄以及选用的材料优劣等),在测听比较之下,其音质、音高就有明显的差异。

京剧锣鼓乐器的编配是非常讲究的,常常是按照主要演员的要求和戏剧情节的需要,选用不同音质、音高的乐器加以编配,以求得同唱腔、表演及弦管乐伴奏上风格统一,达到和谐悦耳、美妙动听的音响效果。

(一)单皮鼓,又称小鼓。

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

,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

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

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

(二)檀板,亦名拍板。

打击乐器。

由三块宽约6公分、长约20余公分的红木或黄杨木板制成。

分二组,前组二块木板,用弦缚紧,后组一块木板,二者以绳联接。

主要用于歌唱时打节奏,也配合单皮鼓来领奏锣鼓点子和指挥其它乐,合称鼓板。

由打单皮鼓者兼管。

(三)堂鼓,亦名同鼓。

打击乐器。

以木为框,形似腰鼓,两面蒙以牛皮。

奏时置于木架上,用木槌敲击。

形制大小不一。

京剧用于战争、升帐、升堂、刑场、起更等场面,及唢呐吹打等。

除了表现战争,都由鼓佬兼管。

(四)大锣,打击乐器。

铜制,圆形扁平,直径约30公分,有锣门(即锣心,直径约10公分的圆平面)、锣边(与锣心相连的外围斜面)两部分。

奏时左手持锣,使锣面垂直,右手持击槌,以槌头(用布裹成)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

锣音高亢。

京剧所用形体较小,称京锣。

多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的上下场,或战争及配合突变的情感等。

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音、揣锣、打边等。

(五)小锣,打击乐器。

铜制,圆形,中部稍突起,直径约20余公分。

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腔及伴奏音乐分析--以上党梆子的老旦唱腔为例

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腔及伴奏音乐分析--以上党梆子的老旦唱腔为例

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腔及伴奏音乐分析--以上党梆子的老旦唱腔
为例
马晓骞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1()20
【摘要】上党梆子是在明代末年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是依据当时四大声腔中的梆子腔为基础并结合了山西长治的民间特色而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上党梆子的现状及传承人马小兰对老旦唱腔的理解;第二部分则简述老旦唱腔的特色及技巧,并根据谱例分析;第三部分从乐队配置、舞台舞美等方面对上党梆子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马晓骞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7.5
【相关文献】
1.一个剧种两个流传地的唱腔音乐比较研究——以豫剧[二八板]音乐的调式结构分析为例
2.中国戏曲音乐“唱腔分析”的文献研究现状及“唱腔分析”含义引发的思考
3.谈广东汉剧音乐唱腔的创新与发展--以新编广东汉剧《金莲》的音乐唱腔为例
4.扬剧音乐唱腔与伴奏研究
5.扬剧音乐唱腔与伴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漫谈戏曲武场伴奏

漫谈戏曲武场伴奏

漫谈戏曲武场伴奏作者:金鑫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戏曲“武场”是打击乐的别称,与“文场”(指乐器中的吹、拉、弹的各种管弦乐,如京剧的京胡、二胡、南弦子、月琴、笛、唢呐等)相对,各占整个“场面”(乐队的别称)的半壁江山。

关键词:戏曲;武场;伴奏中图分类号:1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144-01戏曲“武场”对于整个戏曲艺术,起着极为重要的艺术作用,其具体表现是:一、戏曲“武场”的主要乐器种类戏曲“武场”伴奏主要有鼓、板、堂鼓、花盆鼓、大锣、小锣、铙钹、撞钟、云锣等。

鼓又称“单皮鼓”、“单皮”,是整个“场面”的指挥乐器。

板又称“拍板”、“檀板”,常与鼓一起合奏,合称“鼓板”。

堂鼓又称“同鼓”,常用于渲染战争、升帐、刑场等场面的气氛。

花盆鼓又称“南堂鼓”,因形似花盆,故此得名。

京剧中常用于[反二黄]唱腔的伴奏,以增加悲凉气氛;亦用于[夜深沉]等曲牌伴奏,以增其威严气势;还用于大场面的武打伴奏中,以壮其声威与气势。

大锣又称“京锣”,多用于武将或袍带(官员)人物上下场或战争及突变情节的气氛渲染。

小锣多用于文人、女性、诙谐人物的上下场或配合表演上的小动作。

铙钹系“铙”与“钹”的合称,其中又分如下几种:其一是“大铙”,也称“大钹”,多用于渲染气氛及模仿巨浪声、风声等;其二是“小铙”,又称“走边钹”,北方称“镲锅子”,常用于黑夜行路的伴奏,以渲染气氛;其三是“水镲”,又称“普钹”、“宫钹”、“水钹”、“齐钹”、“荷叶”等,在南方又称“铙钹”,俗称“乓乓器”,是京剧“武场”中的主要乐器,用以按节拍;其四是“吹打钹”,也称“哑钹”,常用于唢呐曲牌伴奏中,亦按节拍。

撞钟又称“星”,常用于京剧[反二黄]的过门与评剧[反调]的伴奏中,起击节拍的作用。

云锣又称“九音锣”、“十面锣”,由10个固定高音的小铜锣组合而成,多用于专用的合奏曲牌里。

武术表演中音乐的有效运用分析

武术表演中音乐的有效运用分析

武术表演中音乐的有效运用分析作者:胡建平文兰颖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1期【摘要】在武术表演中,音乐能够调节武术表演的节奏,提高武术表演的审美价值,感染武术表演者以及观众的情绪。

音乐在武术表演中的选配需要根据武术类型、武术风格及武术发力方法等进行选择。

同时,音乐在武术表演中的选择也需要符合时代特征,根据实际表演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展现所表演的武术美感,给观众带来最佳视听享受。

【关键词】武术表演;音乐;舞台表演中图分类号:J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73-02武术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表演可以传播武术文化,使更多人认识到武术,这也是开拓和发展武术的新路径。

[1]武术表演现在多是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其音乐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武术表演中,适当地运用音乐,可有效提高武术表演的艺术性,使得武术表演的主题更加突出,层次感及连贯性更加明显,让武术表演更显韵味。

一、音乐(一)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生理机能。

相关研究报告表明,音乐可以使人体组织细胞产生同步共振,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和谐状态,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2]音乐可以激发人体的能量,其声波能够刺激中枢以及内分析系统,促进激素酶等的分泌,促进新陈代谢。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使之进行合理的升华、宣泄以及释放,从而使人达到精神和谐、心态安宁、身心愉悦的状态。

(二)音乐用于武术表演的理论依据。

武术具有极强的节奏感以及艺术感,它将踢、拿、刺、打、摔等基础技击动作通过各种身形、步法、手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武学套路,这与音乐存在明显的共性。

[3]音乐通过有节奏感的声音组成的一段旋律,以此来表达某种情感。

将其与武术表演结合起来,不仅能让武术表演节奏更加分明、更有韵律之美,而且还能够激发表演者的情绪,帮助表演者以及观众加深对于武术表演内容的理解,也使得表演者尽情投入到武术表演中。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也广泛运用,并且对演唱有着重要的影响。

戏曲音乐元素对民族声乐作品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曲调和旋律方面。

戏曲音乐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要伴奏,如古筝、琵琶、二胡等。

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技巧性的演奏方式为民族声乐作品增加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戏曲音乐中的旋律曲调也常常被运用到民族声乐中,如《葫芦巴》、《阿里山的姑娘》等都采用了戏曲音乐中常见的旋律形式,使得民族声乐更加富有戏曲音乐的味道。

戏曲音乐元素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有着重要的影响。

戏曲音乐注重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唱腔、变调、咬字等演唱技巧。

这些技巧不仅能够提升声乐表演者的演唱水平,还能够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常常运用到的跳腔和滑音技巧,就是戏曲音乐中常见的唱腔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可以使得声乐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戏曲的特点。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也体现在词曲创作和演唱风格上。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以表达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和生活经历为主题,而戏曲音乐中常常表现的是古代故事和历史题材。

在创作民族声乐作品时,往往可以借鉴戏曲音乐中的词曲创作手法,通过歌词和旋律的搭配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在演唱风格上,戏曲音乐要求演唱者有着丰富的表演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常常可以看到演唱者通过动作、表情和舞台布景等手段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使得声乐作品更具有戏曲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主要体现在曲调和旋律的运用、演唱技巧的应用以及词曲创作和演唱风格上。

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民族声乐更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浅谈上党“八音会”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上党“八音会”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上党“八音会”的传承与保护摘要: 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民间艺术也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几近濒危、消失。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一项基本国策。

政府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资金投入,但是整体而言我们的保护工作还没有彻底完善,所以,我们还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调查整理以及保护。

上党八音会在 年第一次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内影响较大 也极具代表性。

关键词:上党八音会演出形式青龙沟女子八音会班社活动哈尔滨师范大学 刘晓云一、八音会简介八音会是民间村社组织的活动班子,之前叫鼓吹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改为八音会。

八音会一般分为文场、武场,文场主管演奏旋律,主要乐器是笙、两个唢呐;武场则负责烘托气氛,主要乐器有鼓、锣、小锣、钹、小镲。

上党地区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主要包括长治和晋城两市。

上党地区的音乐文化非常丰富,有上党梆子、上党落子、上党八音会和上党鼓书等等。

上党八音会最早形成是在元明时期,明末清初开始兴盛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晋城长治所辖境内八音会较为普及。

改革开放以后,八音会又复苏了起来,甚至还出现了女艺人,她们又被称为红衣行,一般在结婚庆典上穿一身红衣进行八音会演奏,非常喜庆。

她们也为这一行业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上党八音会还曾受文化部门的邀请到人民大会堂演出,也曾在山西省国际锣鼓节和全国群星比赛中获金奖,由此可见它的影响力和受重视程度。

八音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的班社活动深受民间人们的喜爱,在农村几乎任何大事都离不开它,例如:婚丧嫁娶、动土盖房、开业典礼、正月十五闹元宵等都是需要八音会演奏的,它与农村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当地音乐的典型代表。

八音会在婚礼上的演出最为常见,演奏的都是一些欢快热烈的曲目,如《打金枝》、《龙凤呈祥》、《扒山岭》等以此来祝贺新人爱情美满,婚姻幸福。

音乐在武术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在武术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在武术中的作用研究作者:陈俊英来源:《武术研究》 2017年第8期摘要:武术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其魅力不仅在于丰富多彩的技术动作,而且还在于它呈现出典型的文化历史原貌。

它承载了华夏民族伟大、深厚而沉重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音乐是借助于声音,通过节奏和旋律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用音乐的轻重、缓急、韵律特点刚好结合武术动作的速度、节奏和连贯性动作,体现音乐与武术演练中的具体表现,音乐与武术存在许多的相同之处,两者同样都赋有节奏,充分利用二者的相同点和互通点,达到对学生大脑的有效刺激和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武术的兴趣,利用音乐的节奏对武术动作的节奏、神态进行控制,让武术套路变得更具有艺术的美感,可以使武术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音乐武术教学武术套路调节武术动作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8—0067—02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1 世纪,西周就有“击刺之法”配以音乐的武舞,称为“舞象”,也可以称为“象舞”,以周人灭殷为题材的《诗经·维清》中,郑注日:“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

”疏日:“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武,号其乐为象舞。

”此典故中的“象舞”及“武舞”都与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此处的“武术”是广义的概念,既可以指技击武术也可以指武术套路。

而唐代家喻户晓的“剑舞”已接近现代的配乐武术表演。

音乐与武术结合的理论基础在于音乐与武术具有极大的共性,武术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

音乐是借助于声音,通过节奏、旋律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用音乐的轻重、缓急、韵律特点刚好结合武术动作的速度、节奏、和连贯性动作,体现音乐与武术演练中的具体表现1 音乐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有的认为老师越厉害越好,能管住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上党梆子武场音乐的运用
作者:崔元清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5期
摘要:从上党梆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发展现状等方面分析了上党梆子武场音乐(即锣鼓音乐)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上党梆子;武场音乐;锣鼓
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晋剧中路梆子,蒲剧蒲州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之一,流行于晋东南地区(今长治晋城两地)。

上党梆子又称上党宫调(本地人俗称大戏,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形成于明末清初,因产生于古代上党郡而得名。

上党梆子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是指管弦弹拨乐,武场就是指锣鼓,在过去演出时分别在前台的左右两侧,后来各剧团逐渐打破这种位置将武场都集中在文场这一边,也就是下场门。

上党梆子锣鼓音乐以本地戏曲锣鼓为基础,又吸取了京剧锣鼓的精华,经过历代前辈鼓师们不断的提炼和创造,逐渐演化为现在的艺术形式。

上党梆子锣鼓经过几百年的传承,集历代名家精髓,我们后人所传承的除口传心授外,还留有大量的一些类似词典教材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上看,锣鼓的程式都是比较生硬的,死板的,在具体应用上也习惯于程式化的规定,有的锣鼓(包括大锣、手镲、小锣,都有单独使用的)是放在旋律之前,用于开唱或念白,有的也借鉴京剧的锣鼓点一起用于配合演员的动作或开打。

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上党梆子锣鼓已是千变万化了,非常灵活,司鼓上的变化更是多种多样的,就拿一声为例,如,单扦挂板一声、双扦一声(分中、边)、撕边一声(有软硬之分)、闷音一声等。

再如小锣浪头,一改过去摇摇摆摆的拖沓,保留了精髓,缩短了时间,为现代演员的不同表演而设计,主要是为剧中人物的情绪来量身打造各种锣鼓点,使演员能够得到更大的表演空间。

有人说戏曲中武场是骨头,文场是肉,所以从一出戏的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锣鼓的伴奏,尤其是上党梆子戏曲的传统剧目,都是表现一些杨家将、岳家将的英雄人物,曲调高昂,粗犷有力,锣鼓更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配合武打动作,渲染炽烈的战斗场景,运用到了极致,这同时也是我国戏曲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再来说一下司鼓演奏与演员之间的协作关系。

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通力协作,我个人觉得司鼓者和主要演员之间的协作更为重要。

首先,司鼓者要熟戏于心,配合演员的唱腔和动作等,但由于司鼓者或演员有特殊事情,所以经常要出现临时换演员或换司鼓者的事情,不配套、不默契的事情就会常有发生,不论哪种事情的发生都会影响戏曲的质量。

在某些剧团里虽
然司鼓者和演员相对固定,但也存在着协作不协调的事情,有些司鼓者以老艺人自居,和年轻人不去打腔说戏,甚至有在场上你唱你的我打我的这种情况发生;有些演员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得到观众的一些赞扬就洋洋自得,以大把式自居,这些情况如不及时纠正,想把戏演好是不可能的。

一个演员,光凭个人的技艺,没有好鼓师的伴奏,往往有力使不出,司鼓者点子要是下的不是地方,没有尺寸,即使是简单的一锣,甚至是一鼓扦,也可以把一个节奏高度敏感的演员打乱节奏。

如,该快的打慢了,该慢的打快了,让演员手忙脚乱,该重的打轻了,该轻的打重了等,反过来说,一个好的司鼓演奏者如果没有配以好演员演戏,那么他的技艺再高也是难以发挥的,好的鼓师还必须在好演员的身上才能体现出他的好来。

在司鼓与演员的关系中,还有个问题,究竟是演员服从司鼓,还是司鼓服从演员?这在以前由于社会不同,不问合理不合理,一切都得听演员的,今天来说,这二者之间谁服从谁,当以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表演为依据,这就要求司鼓和演员一起坐下来研究剧情,共同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等,并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起伏,恰当地运用锣鼓,配合表演起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传统戏中一般来说按照传统的锣鼓规格来进行表演和伴奏的,当然也不是不能改变,但不改则已,要改就必须要高于原来的,总之,演员应熟悉锣鼓,伴奏者也必须懂得表演,双方密切配合起来,如水乳交融,自然就成为一体了。

在过去的某一个时期,某些同志曾对上党打击乐锣鼓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它和音响太“吵人”,要求少用或改变它的音响,甚至有以弦乐来代替锣鼓的设想,但后来通过研究、讨论加上实践,发现问题不在于锣鼓本身,而是在于使用者在运用方法上的不恰当所造成的,从而给人以吵闹烦躁的感觉,虽然上党锣鼓的音响大,特别是配合武打的锣鼓音响最强烈,但看戏的人并不讨厌它,听了还很来劲,原因就在于这种强烈的音响效果已和紧张的武打表演融为一体了,所以不但感觉不闹,反而感到非有这样的锣鼓来打不可。

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繁锣急鼓去掉,让演员在台上闷打,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它只能是另外一种表演艺术了,而不是我国特有的民间戏曲表演艺术了
综上所述,上党梆子武场音乐已有长远的发展了,但这一发展基本是指传统戏而言,对于现代戏来说,尚须进一步的研究和创造,应使之适合于表现现代人物的艺术形象,生硬地套用旧有的锣鼓程式,是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的,这一点已经普遍为上党戏曲音乐工作者认识到了,而且取得了很好的一些经验,在旧有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少适合表现现代戏的锣鼓点子。

我们相信,在国家大文化大繁荣的政策领导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上党梆子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锣鼓点子。

(作者单位长治文化艺术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