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足太阴脾经(1)(1)教学文稿
足太阴脾经教程PPT课件
[配伍]
(1)、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 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2)、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 的作用,主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5-1.0。
4、公孙* (SP4)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冲脉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 底的前下方。
SUCCESS
THANK YOU
2019/7/3
脾 1
7、漏谷 (SP7)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 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 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主治]
(1)腹胀、肠鸣。 (2)小便不利,遗精。 (3)下肢痿痹,腿膝厥冷,足踝肿
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主治]
(1)胃痛,呕吐,腹胀 腹 痛,泄泻,痢疾。
(2)心痛,胸闷。
(3)嗜卧,水肿。
(4)足痛,足肿,脚气 [刺灸法]直刺0.5~1.0寸。
脾
7
5、商丘
(SP5)经穴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 卧。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 点处。
[主治](1)腹胀,泄泻 ,便秘,痔疾。黄疸,倦怠嗜 卧,咳嗽。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
《灵枢·经脉》脾之大络, 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 布胸胁。
交出厥阴之前
足 髀
前肝
脾
前
中脾
肝
中
后肾
内踝上八寸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 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 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 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 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 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足太阴脾经络》课件
足太阴脾经络与消化系 统疾病的关系:足太阴 脾经络异常可能导致消 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 良、便秘、腹泻等。
足太阴脾经络与消化 系统疾病的治疗:通 过调理足太阴脾经络 ,可以改善消化系统 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足太阴脾经络与妇科疾病 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月经不调 的关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痛经的关 系
足太阴脾经络与不孕不育 的关系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脾经: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主四肢
线经足
第 三
和络太 章
穴的阴
位路脾
足太阴脾经络的路线
●
穴位名称:隐白穴
●
位置: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
●
功能:调理脾胃,治疗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
足太阴脾经络的现代研究:现 代医学对足太阴脾经络的研究 和应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基本概念 和组成
足太阴脾经络: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
基本概念:足太阴脾经络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足大趾,止于胸中
组成:足太阴脾经络由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阴脾络组成
功能:足太阴脾经络具有调节脾胃、运化水谷、滋养全身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功能和作 用
足太阴脾经络的穴位配对 及治疗
足太阴脾经络的穴位配对原则:根据穴位 的功能和位置进行配对,以增强治疗效果。
常用穴位配对:例如,三阴交配血海, 可以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阴陵 泉配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不和、腹胀 等问题。
配对穴位的功效:例如,三阴交配血海, 可以调和气血、舒缓情绪;阴陵泉配足 三里,可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
足太阴脾经
11.箕门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 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12.冲门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 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13.府舍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 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14.腹结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 中线4寸。
15.大横*
【定位】 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16.腹哀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 正中线4寸。
17.食窦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 隙,距前正中线6寸。
18.天溪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 隙,距前正中线6寸。
19.胸乡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 隙,距前正中线6寸。
20.周荣
经络腧穴学
主讲教师:鲁光宝 针灸教研室
第五节 足 太 阴 脾 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2学时
目的要求
• 1 .掌握本经经脉循行,及其脏腑属络 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 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 和刺灸方法。 • 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 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一、足太阴经络
• (一)足太行
•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 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 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 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 舌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 胁。《灵枢· 经脉》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 隙,距前正中线6寸。
21、大包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针灸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相关 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针灸与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体系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理论 密切相关。
调整阴阳平衡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的 目的。
针灸治疗原理
激发经气
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缓解各种脏腑病变引起的不 适症状。
针灸的现代医学应用
镇痛作用
01
针灸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等,具有较好
的镇痛作用。
调节免疫
02
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对于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
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促进血液循环
03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足太阴脾经气血畅通。例如散步、太极拳、 瑜伽等轻度运动,可以调和气血,缓解疲劳。
预防和自我保健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气侵入体内,特别是夏季避免长时间 吹空调和风扇,以免影响足太阴脾经的正常功能。
情志调养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肝气郁结,以免影响足太阴脾 经气血畅通。同时可以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足太阴脾经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不仅与脾胃功能相关,还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当出现消 化系统疾病时,如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针灸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可以缓 解症状,改善病情。
课程资料:足太阴脾经
•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 腋下三寸,布胸胁。 《灵 枢·经脉》
• (2)循行特点 • 体表路线 • 大趾→下肢内侧中、前缘→胸腹第三侧线。 • 体内联系 • 属脾,络胃 。并与心、咽、舌联系。
2.足太阴经脉病候
•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 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 皆重。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配套教材 供针灸推拿专业用
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
(配套电子教案)
足太阴脾经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一、足太阴脾经经脉
(一)经脉循行 1.经脉循行
• (1)经脉循行 •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
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 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 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 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2.足踝肿痛。
【刺法】
直刺0.3~0.5寸
商丘
6.三阴交* Sānyīnjiāo (SP 6) 足太阴、 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 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
阴陵泉
妇科常用穴。
三阴交
【层次解剖】 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 肌→长屈肌。浅层布有隐神经 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的 属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 静脉。
善治痛经。
阴陵泉
地机
三阴交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 组织→腓肠肌→比目鱼 肌。浅层布有隐神经的 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 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 后动、静脉。
【主治】
地机
1.腹痛,腹胀,泄泻,水
肿,小便不利。
2.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经络腧穴学》实验教学大纲
《针灸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使用《针灸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使用一、经络腧穴学总论[目的要求]通过实验,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
掌握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定位方法。
[实验内容]1.经络腧穴的概念。
2.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
3.腧穴的分类及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一)十二经脉1.手太阴肺经[目的要求]掌握手太阴肺经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手太阴肺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
(2)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手太阴肺经胸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2.手阳明大肠经[目的要求]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
(2)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手阳明大肠经头面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3.足阳明胃经[目的要求]掌握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足阳明胃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
(2)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足阳明胃经头面部及胸腹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4.足太阴脾经[目的要求]掌握足太阴脾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足太阴脾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
(2)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3)足太阴脾经胸腹部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5.手少阴心经[目的要求]掌握手少阴心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内容](1)手少阴心经的体表循行及循行特点。
(2)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取穴方法。
6.手太阳小肠经[目的要求]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体表循行、常用腧穴的定位。
熟悉穴位的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 中医五脏之一。脾与胃同受水谷,输布精微,为生命动力 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的脾除包括 现代医学中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外,还涉及到神经、代谢、 免疫、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运化、 升清,主统血。①主运化、升清。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 收和运输。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食物经脾消化、 吸收后转化为水谷精微,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归肺、散布于全 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若脾失健运,则消化、 吸收和转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失常,引起食少、纳呆、腹胀、 消瘦等症状。脾运化水谷以升清为主,即所谓“脾主升清”。 脾的升清,还能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而不下垂。 若脾气不升,不但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使气血生化无源、 出现头晕、神疲乏力、泄泻等,严重者还可致脱肛,内脏下 垂等。水液的吸收和输布也是脾主运化的一个方面。脾将水 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转输于肺、肾,经过肺、肾的气化作 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运化水液功能减弱,会导致水 液在体内的停滞,形成痰饮、水肿。脾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 官,而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故有“脾开窍于口”的说法。 临床上,脾病常可以出现口味的异常,如脾虚则口淡无味, 脾有湿热则口中有甜味等。②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 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 来实现的。若脾失健运,气虚不能摄血,则出现皮下出血、 便血、尿血、崩漏等。
操作:孕妇慎针,不宜强刺激。
阴陵泉
定位: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取法:沿小腿内侧后缘由下往上推,至胫骨
向内上弯曲之处后下方凹陷处。 作用:健脾化湿,利尿消肿。 主治: 腹胀,水肿,黄疸,淋证,癃闭,遗尿,
遗精,膝痛。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特性
健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 脾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和 痿,遗精
胃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血海
定位: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 隆起处。
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掌心置于患者右侧 髌骨上缘,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 食指呈45°角,拇指尖为穴。
足太阴脾经小结
1.经脉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胫骨后 缘,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胸部,止于腋下第六 肋间。体内路径:属脾络胃,有支脉夹咽喉,连 舌本,散舌下;有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 联系脏腑器官包括:脾、胃、心、膈、咽、舌。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 胃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四)腧穴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
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 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 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 大包。
隐白
2.取穴要点 腋窝顶点取极泉。 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中点取少海。 腕横纹尺侧端取神门。 神门上1寸取通里。
3.主治要点 心胸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 神志病:不寐,多梦,癫狂,痫证,小儿高 热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作用:健脾安神,调经统血。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
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
三阴交
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作用:健脾化湿,疏肝补肾。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崩漏,
带下,阴挺,痛经,难产,遗精,阳萎, 疝气,遗尿,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 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 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经 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 前缘,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 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 舌本,散舌下,支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 胀、厥冷等症。
5.操作要点: 隐白浅刺或点刺出血。 三阴交孕妇慎针,不宜强刺激。
胸部腧穴不宜深刺及重压,以免伤及 内脏,腹部腧穴注意少提插。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心中,出 属心系,下络小肠, 支脉上挟咽喉,连目 系。
体表:从腋窝循上肢 内侧后缘下行,经手 掌,至小指桡侧端与 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癫狂,痫证,胸胁痛。
少冲
定位: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作用:醒脑开窍,清热熄风。 主治: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热病;胸胁痛。
手少阴心经小结
1.经脉走向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络小肠,上挟咽喉,连目系。
体表路径:从腋窝循 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经手掌,至小指桡侧端与手太阳
小肠经相接。 本经腧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共9穴。 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小肠、肺、膈、咽、目。
少海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 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清心宁神,化痰通络。 主治:心痛,手颤,健忘,暴喑,肘臂麻木
酸痛,肘臂屈伸不利,瘰疬,腋胁痛。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 陷中。
取法:将腕横纹三等分,在尺侧1/3的中点。 作用:安神定志,宁心清热。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
(二)主要病候 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 侧痛,手心发热等症。
(三)主治概要 心胸病:心痛,心悸,怔忡,心烦,胸痛。 神志病:不寐,健忘,癫狂痫。 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
(四)腧穴 本经共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
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歌诀: 手少阴心起极泉
青灵少海灵道全 通里阴郄神门下 少府少冲属于心
2.取穴要点: 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 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 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 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 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
3.主治要点 脾胃病: 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
胃痛。 前阴病: 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
遗精。 外经病: 下肢痿痹,脚气。 4.特殊作用 隐白治血证、神志病。 三阴交治难产。 血海治皮肤病。 大包治络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