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 新
高中必修下全册古文课下注释【最新部编版】
高中必修下册古文课下注释【最新部编版】说明:精心整理的最新部编版必修下册古文注释,可以用于整理习题使用。
教材目录:第10课劝学/荀子师说/韩愈第16课赤壁赋/苏轼登泰山记/姚鼐第十课《劝学》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水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下文“生焉”的“焉”同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㊳【黄泉】地下的泉水。
㊴【一】专一。
㊵【六脆】蟹的六条腿。
古书注解注释词义举例
古书注解注释词义举例
古书注解中注释词义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这里,朱熹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来解释“饥”、“馑”这两个词的意义。
2.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王逸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来解释“嫉妒”的含义。
3.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肉食者,谓大夫以上。
”杜预用“大夫以上”来解释“肉食者”这个词的意义。
4. 《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杨伯峻注:“任,责任,担子。
”杨伯峻用“责任,担子”来解释“任”这个词的意义。
5. 《荀子·劝学》:“劝学之本,在於自劝。
”杨倞注:“劝,劝勉。
自劝,自己勉励自己。
”杨倞用“自己勉励自己”来解释“自劝”这个词的意义。
这些例子表明,古书注解中常常会用一些贴近语境、易于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和阐述词义,以达到帮助读者理解的目的。
31.古书的注解
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
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
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
笺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
Hale Waihona Puke 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注释范围更加拓宽,经、史、子、集部的古书 均有注释。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
王弼、韩康伯《易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何晏《论语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 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瑾《楚辞注》 小学著作——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
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③《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
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浑言(统言)
析言
《说文·橐部》:“橐,囊也。”段注:“按许云 ‘橐,囊也’、‘囊,橐也’。浑言之也。《大雅》 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高诱注《战国策》曰: ‘无底曰囊,有底曰橐。’皆析言之也。”
清代
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取得了超越 前人的研究成果。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 陈奂《毛诗传疏》 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王先谦的《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戴震的《方言疏证》
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
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
“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
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内容和背景。
在撰写中文古籍的注释时,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格式,以确保注释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首先,注释应该与正文紧密相关,起到解释、补充或澄清古籍内容的作用。
注释的内容应该与古籍的主题一致,并且要避免使用过于冗长或抽象的语言,以免让读者感到困惑或失去兴趣。
其次,在注释中不应该加入任何形式的广告信息或网址链接。
注释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解释,而不是用于推销产品或服务。
因此,在撰写注释时,应该专注于古籍本身,避免向读者推销任何内容。
第三,我们在撰写注释时要避免涉及版权等侵权争议。
注释的目的是为了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原著作者的知识产权,不在注释中使用任何未经授权的内容。
此外,注释的标题、简介和正文中不应该出现包含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我们应该坚持使用文明、客观和中立的语言,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引起争议或冲突的词语。
最后,注释的正文应该完整,不应该出现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等情况。
我们应该确保注释的结构清晰,逻辑流畅,以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阅读。
总之,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对于古籍的研究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撰写注释时,我们应该确保注释与正文相关,不包含任何广告信息,避免侵权争议,不使用不良信息,以及确保注释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注释体验,促进中文古籍的研究和传承。
(十八)古书的注解
《十三经注疏》:
孔颖达《五经正义》(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 诗正义》《周礼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 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 谷梁传疏》;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注疏》; 孙奭《孟子疏》;陆德明《经典释文》 《史记》三家注: 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裴骃《史记集 解》
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唐· 李善注:“思,悲也。”
2.旧注中的语言学理论
《礼记· 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 曰予一人。”
汉· 郑玄注:“余、予古今字。”
《说文解字· 言部· 谊》段玉裁注:“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 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其威仪字,则周时作义,汉时 作仪。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 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为古今字。” (“谊”字注)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 周南· 汝坟》) 唐· 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 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的释义方法。 《释名· 释衣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
《释名· 释宫室》:“仓,藏也,藏谷物也。”
《论语·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 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 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 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 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 玄注:“媒之言谋也。”
《诗经· 魏风· 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 囷。”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一.简明注释
简明注释是一种简短的古书注释,它包括有关古书的简要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古书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例如,古代著作《左传》中记载“宋公宗恩石慧”时,可以做如下简明注释:“宋公宗恩
石慧:宋公宗孝武帝赐给臣民“恩石慧”,即让石担任慧(大夫)职务,以此来鼓励臣民孝顺父母。
”
二.阐释注释
阐释注释是一种较为详尽的古书注释,它旨在深入分析古书内文,以便熟悉书中的内容、掌握文字的意义。
例如,《史记》中记载“古
有李建成”时,可以补充如下阐释注释:“古有李建成者,清代历史
学家耿湋于《古今诗话》中记载有当时的李建成,他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曾任宰相;他的主张,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政治的发展。
”
三.语言注释
语言注释是一种关注古书词句的古书注释,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古书语言的内涵,包括当年书面语的特殊用语、俗语和文言拟声的表达形式等等。
例如,《左传》中记载“祖公受恩”时,可以补充如下
语言注释:“祖公受恩:‘受恩’是古代文言中表达‘受到恩惠’的拟声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受宠’。
- 1 -。
古书注解——精选推荐
古书注解编辑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后人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古书注解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中文名古书注解简称古注意义便于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分类传,笺,章句,集解,疏1古注的重要性2古代著名注解▪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唐代的重要注解▪宋代的重要注解▪元明时期的重要注解▪清代的重要注解3古注的分类4旧注的编排体例5旧注的内容6旧注的风格▪汉唐的风格▪宋代的风格▪清代的风格7旧注的术语8附加说明▪古书注解的作用▪旧注的体例和方法▪古书注解的内容和范围1古注的重要性编辑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3 文字校勘 即纠正错别字。古书在历代的传抄、刻印过程 中,文字往往有讹误,有衍文、脱文、讹字、倒 字、异文等现象,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意, 古注常纠正这些错误。 所谓校勘,就是对同一种书籍,用不同的版本 和有关资料相互核对,比较其文字篇章的异同, 以订正其错误。 随文释义的注疏常常兼有校勘的内容,例如 《诗经· 邶风· 新台》郑笺“殄当作腆”,即是正 字例。
读为:既是训诂术语,又是注音术语。用本字解释 借字的一种注音训诂方法,如《诗经· 氓》 “隰则 有泮” 郑玄《笺》“泮,读为畔” 直音:用一个比较常用的字直接给另一个音同或音 近的字注音。例如《诗经· 邶风· 新台》“泚,音 此”、“污,音乌”等。 反切:用两个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如檀,徒丹反。
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赵歧《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于千里之 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东 汉 赵 岐 《 孟 子 章 句 》
·
集解类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楚辞·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 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2 分析篇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 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孟子· 梁惠王上》) 朱熹注:“仁者,心之德, 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 下文乃详言之。”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正义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古代汉语教案 古书的注释
古代汉语教案古书的注释古书的解释我们阅读古书,通常要参看注解,古书的注解有现代人用白话作的注,有古人用文言作的注。
相比较起来,前者比后者少得多,而且,有一些古书(例如先秦著作),离我们的时代太远了,现代人要给它们作注,也离不开汉代和唐人作的旧注。
所以,要阅读古书,必需参考古书的旧注。
这一讲“古书的注解”,主要讲怎样看古书的旧注。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是因为语言的进展变化,后来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不懂了,于是就要由有特地讨论的人来作注。
这种情形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存在了,孟子发表谈论时,经常引用《诗经》上的语,有时怕人不懂,就作一些解释。
但这还不是系统地给古书作注。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头的。
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儒就著作也成为经典著作。
因为语言进展,再因为汉儒书大多是口授传抄,错误无数,汉代人已经不能彻低看懂,於是有人特地为它作注解。
例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录的解说,即,鲁的申培公、齐的辕周生、燕的韩婴,分离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传,称为《毛传》。
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是汉代闻名学者(马融是郑玄的教师),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
高诱:曾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
王逸曾给《楚辞》作注。
除此之外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一致有人作了注解,汉代的注解比较注意语言文字的解释,而且由于他们离先秦时代较近,所以汉朝人的注解有较多参考价值。
固然,汉朝人的注解也不是一致正确的,有不少地方,后代学者作了补充和更正。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王弼的《老子注》,晋代郭象的《庄子注》,三国时书昭的《国语注》,刘宋、裴的《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富强兴旺的时期,唐代的学者在古籍收拾,注解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唐代人用一种新的注解办法,不仅解释改,而且经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普通叫“疏”,也叫“正义”;唐代比较闻名的解释家有孔颖达,注《王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是为后世称道的,一些“子书”也有人为之作注,杨倞的《苟子注》,尹知章的《管子注》等,张兼节《史记正义》。
第二十三讲 古书的注解
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郑玄曰。拳拳。捧持之貌。说文曰:
列,分解也。
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句话,李 善注指明“拳拳”之词来自《礼记》(见《礼
记.中庸》,原文是:“子曰:回之为人也,
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接受)而弗 失之矣”),并转引郑玄对这个词的注释,对 “列”字,则转引《说文》的解释。
圆圈之后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 正文和注文的注音,如“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原注 “虽处高显之处”有两个“处”字,这里写明“之处”,可见注 的是第二个“处”字的音。)
[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都是先举出所疏经 文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
(二)谓
“谓”和“谓之”不同。用“谓”的时候,被解 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 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 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 “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 “本谓农桑。”
魏晋南北朝,玄学曾经大为发展,于是 有魏代王弼的《老子注》,晋代郭象的《庄 子注》;史书方面有吴国韦昭为《国语》作 注。
唐人除了为先秦的儒家经书作疏以外,也 为子书作注,如杨倞的《荀子注》、尹知章 的《管子注》;还为汉以下的其它古书作笺 注,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 《汉书集注》、李善的《文选注》。随着汉 以后文章风格的改变,注解的内容也有一些 变化。
唐人在总结前人注解工作的基础上,由孔颖达等纂集成
《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
《春秋左氏传》;又有贾公彦的《周礼疏》和《仪礼疏》,徐彦
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的注解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历肛文选》注:“施(yí):延,及,作‘跟踪’解。” 赵注:“施者,邪施(同迤)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
4、再者,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 杜注说:“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 《说文》:“加,语相譄加也。”段注:“譄下曰‘加也’, 诬下曰‘加也’,此云‘语相譄加’,知譄、诬、加三字同义 矣。”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 “《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见孔颖达 《正义》)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 “《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使用的位置不同 ①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 译为“是指”、“指的是”。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颜师古 杨 倞 张守节 司马贞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 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古文尚书注》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孝经》、《周礼》、《仪礼》、《礼记》等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汉语言学 古书的注解
七、古注的术语:
□ 6、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 □ 《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
思。”毛传:“思,辞也。” □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
归?”郑笺:“式,发声也。”
五、古注的内容
□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 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 民困。”
□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 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孔疏:“治世之音既安又以欢乐者,由其 政教和睦故也。”
五、古注的内容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疏]天其或者○正义曰天意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 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 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2、不要盲目相信古注
□ 《左传· 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 《汉书· 邹阳传》:“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 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 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 实为甕 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甕自沉于河, 服注为望文生义。
二、古注的源流
□ 5、注释的复兴——清(近代): □ ①注解和考证:清代学者几乎对每一种重要的
经典都做了新的注解,根据具体材料判断前 人注解的是非,解决了古书中很多疑难问题。 但有时极力要求无一字无来历,不免过于琐 细。 ②古籍校勘 :
三、古注的种类
□ 1、传: □ 孔颖达:“传者,传通其义也。” □ 《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古汉语古书的注解(6)
古书的注解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变化,必将引起语言的变化,也就出现古语和今语的不同。
这样,人们阅读古代文献,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如清代学者戴震所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
”因此,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就要参看前人的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因此,了解古书旧注的体例、注解的方法以及它的局限性,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于种种原因: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注解。
到了今天,由于时代久远,古代文献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
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注解家数繁多,看法多不一致,难于取舍。
②注文简略,体例和用语一般人不熟。
要想读懂它们,就要它对的体例有大致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以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解》中的《诗经》为例,讲解一下古书注解的体例。
如:《诗·鄘风·硕鼠》(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一、注释家和相关术语:1、毛亨:秦末汉初的鲁人(今山东曲阜)。
相传为“毛诗学”的开创者,世称毛公。
为别于毛苌,又称大毛公。
作《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随文释义的注疏,属古文学派。
传:注释术语。
解释古今之言语者谓之传。
自西汉视儒家著作为经之后,便把对经典的训释,阐发通称“传”。
例如:《毛诗诂训传》即是对《诗经》字、句的全面训释。
2、郑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郑元”,避康熙讳):字康成。
东汉高密人。
其立论以古文经说为主,而兼采今文经说,是揉合古、今文经学第一人,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古书的注释和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ppt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 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 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 也。女者,未嫁之称。”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得知“窈窕”本来的含 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 亮这一义项。
《礼记· 乐记》:“《诗》云:‘肃雍和鸣, 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 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谷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 南为阳。”
17
(2)注释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 微言大义
10
古注并非都正确,其中也存在着错误,所以, 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相信古注。 例如: 《左传· 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牾”的通假字,本 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 是不合情理的。
11
《左传· 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 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 ‚美‛与‚艳‛的意思重复。实‚艳‛的 含义是高大魁梧。 《说文》:‚艳,好而长也。从丰,丰, 大也。‛ 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 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 不是妖艳的意思。
12
3、旧注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形音义、典故、典章制度、时代习俗、人物 背景、章旨等。
1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 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 周南· 汝坟》) 唐· 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 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 之此类众矣。”
古书的注释
古书的注释二、训诂的概念•训、诂二字,在汉初是分用的,《尔雅》卽有“释诂”、“释训”的区别。
释诂,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
•训诂:•《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说文》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解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
”而诂字始见东汉,未见先秦、汉初古书。
表示“故言”的诂,本作故。
故、诂是古今字。
所以段玉裁注“诂”字又说:“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故言也。
谓取故言为传也。
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
贾谊为《左氏传训故》,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陈澧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
所谓通之者,训诂之大功矣哉。
”•以“故”为体式的古书注释,大概比较侧重于一字一义的解释。
•后来,“训故”二字多连用,如:•《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又曰:“《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颜师古注:“故,谓指趣也。
古籍不同类型的注释名称
古籍不同类型的注释名称古籍不同类型的注释名称要读通古籍,就必须借助于古籍的注释。
下面小编整理了古籍不同类型的注释名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古书的注解很早就有,最早开始于汉代。
先秦时期的典籍,流传到了汉代,由于语言在发展、古籍流传过程中有错误等原因,汉朝人就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了。
为了适应读古书的需要,出现了专门为古树做注解的注解家,如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这一时期释儒家经典的书很多,如毛亨注释《诗经》,书名叫《毛诗诂训传》,诂、训、传这三个字,就是最早的注释的名称。
以后各朝对历代文献都会有新的注释,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陆续出现的有传、注、笺、解、章句、集解、义疏、音义、正义等。
这些名称总体都是注释的意思,但体例上又不完全相同。
按照不同的类型,择期主要的介绍如下:(一)传"传"是传述解说的意思。
所谓:"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
《春秋穀梁传序疏》:"传之解经,随条即释。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古人就把儒家重要代表作品和重要文献典籍叫"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传"。
如孔子著《春秋》,左丘明以《春秋》经作为提纲写出《春秋左氏传》,又称《春秋左传》,简称《左传》。
这种注释经书的书还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等。
又有依照文字遂句解释的,也称为传,如《离骚传》。
(二)注“注”的本义是灌注。
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大意是说古代经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解经以明其义曰注。
"在最初,"传"和"注"都是解经的,因为用"注"的人多,"注"便成为通用的名称。
如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郑玄的《礼记注》等。
(十八)古书注解
《礼记· 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 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 九歌· 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 读若埋。”
9.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传抄刊刻古书时误 加的字。 《论语· 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 案《史记· 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脱文”也叫“脱字”、“夺字”,也简称“脱”。指传抄 刊刻古书时漏掉的字。 《论语· 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 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 仲尼世家》 及《汉书· 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 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 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书经· 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8.读若、读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 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 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 离骚》:“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 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 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 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求职应注意的礼仪
求职时最礼貌的修饰是淡妆
面试时最关键的神情是郑重
无论站还是坐,不能摇动和抖动 对话时目光不能游弋不定 要控制小动作 不要为掩饰紧张情绪而散淡
最优雅的礼仪修养是体现自然
以一种修养面对两种结果
必须首先学会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拒绝 仍然感谢这次机会,因为被拒绝是面试后的两种结 果之一。 被拒绝是招聘单位对我们综合考虑的结果,因为我 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什么地方与用人要求不一致,而 不仅仅是面试中的表现。 不要欺骗自己,说“我本来就不想去”等等。 认真考虑是否有必要再做努力。 必须学会欣然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接纳 以具体的形式感谢招聘单位的接纳,如邮件、短信 考虑怎样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更适应工作需要 把走进工作岗位当作职业生涯的重要的第一步,认 真思考如何为以后的发展开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再次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 , 是今人注 再次,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 的重要依据。翻开今人注本, 的重要依据 。翻开今人注本, 可以发现今 人注的一些说法,并非出自独创, 人注的一些说法 , 并非出自独创 ,而是来 自古注。他们作注时,或把古注径直抄来, 自古注。他们作注时, 或把古注径直抄来, 或用现代流语把古人之说复述一下。 或用现代流语把古人之说复述一下。 这样 当然是可以的。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做 , 当然是可以的 。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 古注是源,今人注是流,读了古注, 古注是源 , 今人注是流 , 读了古注, 我们 就能知源而识流, 就能知源而识流 , 同时可以对今人注的优 劣得失做出评判。例如: 劣得失做出评判。例如:
• 汉代注释类著作的名称还有“故”、 解故” 诗经》 鲁故》 “古”,“解故”(如《诗经》的《鲁故》、
尚书》 大小夏侯解故》 论语》 《 尚书 》 的 《 大小夏侯解故 》 、 《 论语 》 的 《论语古》)、“说”、“说义”(如 诗经》 鲁说》 韩说》 尚书》 《 诗经 》 的 《 鲁说 》 、 《 韩说 》 、 《 尚书 》 的 《欧阳说义》)、“微”(如《春秋》的 左氏微》 铎氏微》 等等。 《左氏微》、《铎氏微》 )等等。“故”、
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我们今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天读不懂古书,障碍来自两个方面: 天读不懂古书,障碍来自两个方面: • 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其中包括古今词义的 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 变化,古书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古书在流传、 变化,古书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古书在流传、抄 刻过程中的讹误,等等; 刻过程中的讹误,等等; • 二是知识性的障碍,由于古书记载的事情离我们 二是知识性的障碍, 已很遥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 已很遥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 礼仪习俗等各方面缺乏了解。 礼仪习俗等各方面缺乏了解。
• 注释古书称 注"始于东汉学者郑玄。唐·孔颖达 注释古书称"注 始于东汉学者郑玄 始于东汉学者郑玄。 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 毛君、 《 春秋左传正义 》 : "毛君 、 孔安国 、 马融 、 毛君 孔安国、 马融、 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 王肃之徒, 其所注书, 皆称为传, 注 。 "( 《 左传注流 》 卷二 ) 郑氏遍注诸经 , ( 左传注流》 卷二) 郑氏遍注诸经, 仪礼注》 周官注》 礼记注》 如 《 仪礼注 》 、 《 周官注 》 、 《 礼记注 》 、 论语注》 孝经注》 孟子注》 《论语注》、《孝经注》、《孟子注》等。受 郑氏影响, 郑氏影响,其后有的学者也称自己对古书的注 释为"注 ,如高诱的《战国策注》 释为 注",如高诱的《战国策注》、 《吕氏春 秋注》 也写作"註 , 一切经音义》 秋注 》 等 。 "注"也写作 註 ",《 一切经音义 》 注 也写作 卷六引《字林》 註 解也。 卷六引《字林》"註,解也。“/
• 例如作《春秋经传集解》的杜预,是东晋时代 例如作《春秋经传集解》的杜预, 的经学家,深通《左传》 自称有“左传癖” 的经学家,深通《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同时他还是一位军事家, 能领兵打仗, 同时他还是一位军事家 , 能领兵打仗 , 人称 “杜武库”。而《左传》一书,讲打仗的内容 杜武库” 左传》一书, 占了很大篇幅,这样的一部书, 占了很大篇幅,这样的一部实可靠,大为生色。
同源, 意义相通。 “ 古 ” 与 “ 诂 ” 同源 , 意义相通 。 “ 说 ” 即说明、 解释。 谓解释经文微指。 即说明 、 解释 。 “ 微 ” 谓解释经文微指 。
• 两汉注释古书 , 以解经为目的 , 所注之 两汉注释古书, 以解经为目的, 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 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 , 两汉经常有今文 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学派不同, 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 学派不同 , 师说 家法各异,因而注释古书各具特色。 家法各异 , 因而注释古书各具特色 。 今 文学派好阐发“ 微言大义” 文学派好阐发 “ 微言大义 ” , 讲谶纬之 注释往往繁琐冗杂。 学 , 注释往往繁琐冗杂 。 古文学派重文 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立训, 字训诂 , 考证名物制度 , 注释循经立训 , 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 简约质朴 , 不离经空发 。 古文学派的这 种学风, 人称“ 朴学” 汉学” 种学风 , 人称 “ 朴学 ” 、 “ 汉学 ” , 为 后代所继承。 后代所继承。
古书注释
• 学习古文,尤其是学习先秦的文言文, 学习古文,尤其是学习先秦的文言文, 离不开注解。古言语的注解, 离不开注解。古言语的注解,可以分为 今人注和古人注两类。从时间上说, 今人注和古人注两类。从时间上说,清 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 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 称古注。 称古注。
• 三国世乱 , 学术受挫 。 注家中有名的有 三国世乱, 学术受挫。 王肃、 等人。魏人王肃, 王肃、韦昭等人。魏人王肃,治学不 分今文,古文,兼收并蓄,曾为《尚书》 分今文,古文,兼收并蓄,曾为《尚书》、 三礼》 论语》 左传》 《诗》、《三礼》、《论语》、《左传》 等书作注,当时列为学官,世称“王学” 等书作注,当时列为学官,世称“王学”。 可惜王肃注本,均已亡佚。唐人义疏间或 可惜王肃注本,均已亡佚。 称引其说。王肃注经,笃信贾逵、 称引其说。王肃注经,笃信贾逵、马融而 攻击郑玄。吴人韦昭好学不倦,精通经史, 攻击郑玄。吴人韦昭好学不倦,精通经史, 注书颇多, 便传于今的仅《 国语注》 注书颇多 , 便传于今的仅 《 国语注 》21 卷而已。 卷而已。
• 有的称 笺 "。注书称 笺 ',也始于郑 有的称" 。 注书称"笺 , 郑氏解《 诗经》 毛传》 玄 。 郑氏解 《 诗经 》 , 以 《 毛传 》 为 根据, 或是补充、 订正, 或是发挥、 根据 , 或是补充 、 订正 , 或是发挥 、 阐明,不与《毛传》相混杂,称为 《诗笺》。 诗笺》
• 《说文》:"笺,表识书也。"即表明记 说文》 笺 表识书也。 即表明记 识书意。他在《六艺论》里说:"注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则更表明; 《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则更表明; 如有不同, 即下己意, 使可识别也。 如有不同 , 即下己意 , 使可识别也 。 " 经典释文·毛诗音义 毛诗音义》 ( 《 经典释文 毛诗音义 》 引 ) 《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也云:"康成(郑玄)特因 毛传》而表识其傍,如今人之笺记, 《毛传》而表识其傍,如今人之笺记, 积而成帙,故谓之笺。 积而成帙,故谓之笺。"
• 有的称“注”。《说文》:“注,灌 有的称“ 说文》 ”“注 的本义是灌注, 也 。 ”“ 注 ” 的本义是灌注 , 诠释古 书称“ 乃后起引申义。 书称 “ 注 ” , 乃后起引申义 。 其得名 由来, 贾公彦 仪礼疏》 贾公彦《 由来,唐·贾公彦《仪礼疏》云:“注 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 其实 , 这些障碍古人读书时同样遇到 。 其实,这些障碍古人读书时同样遇到。 为了使人们读懂古书, 为了使人们读懂古书 , 一代一代学者付 出大量的辛勤劳动,对许多古书作注释。 出大量的辛勤劳动 , 对许多古书作注释 。 古人作注,大抵从两方面进行: 古人作注,大抵从两方面进行: • 一是对字词句进行训释 , 以排除语言文 一是对字词句进行训释, 字的障碍; 字的障碍; • 二是对古文中所涉及的诸如政治 、 经济 、 二是对古文中所涉及的诸如政治、经济、 军事、礼制、名物、 军事 、 礼制 、 名物 、 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进行解说,以排除知识方面的障碍。 进行解说,以排除知识方面的障碍。
• 传、注,解释、疏通古书的字句,一般 解释、疏通古书的字句, 比较简明; 比较简明;而章句分析古书中全句或全 章的大意, 章的大意,往往离开文字的注释空发议 多琐碎繁杂,动辄数万言。 论,多琐碎繁杂,动辄数万言。南朝刘 勰在《 文心雕龙·论说篇 论说篇》 勰在 《 文心雕龙 论说篇 》 中批评这类 著作说: 若秦延君之注《尧典》 著作说:“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 余万字;朱普之解《尚书》 三十万言; 余万字;朱普之解《尚书》,三十万言; 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 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
• 有的称“章句”,如《尚书》有 有的称“ 尚书》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 章句》各二十九卷。 春秋》 章句》各二十九卷。《春秋》有《公 羊章句》三十八篇, 谷梁章句》 羊章句》三十八篇,《谷梁章句》三 十三篇。 十三篇。
• “章句”是分章拆句的意思,指在解 章句”是分章拆句的意思, 章句 释词义之外,再串讲文章大意。 释词义之外,再串讲文章大意。章 句与传、注等不同: 句与传、注等不同:
• 其次,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其次,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 古人注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他们 古人注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时离经典文献成书年代不远, 当时离经典文献成书年代不远,他们生活 的社会和前代社会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的社会和前代社会在制度上一脉相承,因 此他们对古书所记载的各方面情况有感性 认识,比较熟悉。 认识,比较熟悉。 • 再加上这些注家大多是皓首穷经的著名学 训诂专家, 者、训诂专家,因而他们作注一般说来切 合实际,可信可靠。 合实际,可信可靠。
• 有的称“传”,如《诗经》有齐后氏传、 有的称“ 诗经》有齐后氏传、 齐孙氏传、韩外传等; 春秋》 齐孙氏传、韩外传等;《春秋》有左氏 谷梁传、公羊传、邹氏传、 传。谷梁传、公羊传、邹氏传、夹氏传 是传述的意思。 等。“传”是传述的意思。 • 西汉的“传”主要是一种通论式的文字, 西汉的“ 主要是一种通论式的文字, 大抵陈述经文大意,补以事实等, 大抵陈述经文大意,补以事实等,并非 对古书逐字逐句作解。 对古书逐字逐句作解。 • 到了东汉,"传"才注重字、词、句的注 到了东汉, 传 才注重字 才注重字、 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训诂式的文字。 释,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训诂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