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基于对土地资源特性、自然环境条件和功能需求的综合分析,对土地资源适宜度进行评估的过程。
它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土地在满足特定需求和发挥特定功能方面的适宜程度。
评价结果可用于指导土地开发和保护的决策,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
主观评价是根据评价者的经验和观点进行评价,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土地开发较少、土地适宜性因素较为简单的情况,如农田适宜性评价中的土壤肥力评价。
客观评价则基于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评估,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靠。
常用的客观评价方法包括土地评价指数法、决策支持系统和遥感技术等。
土地评价指数法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对土地适宜性因子的测量和加权组合,计算出土地适宜性指数,从而确定土地的适宜程度。
该方法以土地适宜性因子为评价指标,将不同因子的影响加权分析,得出土地的适宜性结果。
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土地评价和决策的方法。
它通过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对土地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从而得出土地适宜性结果。
决策支持系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适用于大规模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通过获取土地表面特征和地物信息,结合其他环境数据,对土地资源进行监测和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结果。
遥感技术具有高效、快捷、广覆盖的优势,适用于大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可用于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特点、功能需求和自然环境条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应与环保和生态建设相结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ppt课件
加
权
在计算不同评价因子的指数
指 数
值的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从
计
而获得土地适宜性等级
算
法
.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 评价指标的选择
.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i. 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指标定量化
将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单元;评价指标量化值在1-4之间
.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ii. 指标权重的计算
专家评分法
.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S1
S1
S1
S1
U2
S2
S1
S3
S2
S1
.
最小因子法
iii. 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比较,选择最小等级作为评价结果
评价单元 有效土层 表层质地 厚度(cm)
U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1
S1
U2
S2
S1
评价因子
盐渍化程 度 S1 S3
土壤污染 程度 S1
S2
有机质 (%)
S1
S1
U1:S1
U2:S3s
.
评价方法
.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有四个等 级:适宜纲(order)、适宜类(class)、适宜 亚类(subclass)、适宜单元(unit)
.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①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利用方式评价为适
宜(S)和不适宜(N) 适宜纲是指持久利用预期产生的效益大
于投入,而对土地不会产生破坏;不适宜 纲是指土地对所考虑的用途不能持续利用
1933最早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P = A × B × C
第3章第3节 土地资源分类评价-10-2
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潜力评价
具体分析作物潜在产量与各种自然因素的关
系,并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可以获得潜在产量的 绝对值。 通过这一评价可以知道某种作物在不同土地 上的生产潜力,也可以知道不同作物在同一土地
条件下的生产潜力。
这种评价可以为作物布局、种植制度改革、
农业投资决策提供服务。
综合潜力评价
针对某一特定的地区,过分析各种可能的
评价数学模型
(i=1,2,3……n评价单元;j=1,2,3……m评价因子)
n为单元数; m为评价因子数;
Yi为评价目标的得分;
Xij为评价单元i在评价因子j上的评价值;
Pj为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2、土地潜力与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是指土地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 会经济条件下,对土地的生产力水平的鉴定。 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 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 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 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⑴ 土地潜力评价类型
土地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
用价值。因此关于土地潜力的评价,是各国农业 部门普遍重视的问题。 美国农业部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制订了一项 有关土地潜力评价的方案,此后被介绍到英国和
澳大利亚等国,已成为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方案。
评价是在高水平管理制度下考虑土地的潜力,着 重联系自然条件的局限性。
土地潜力亚等
是具有相同主要保持问题的潜力单元,定义
为具有相同限制性类型的土地。
土地潜力单元
是一组具有相同潜力、限制性和管理反响的
土壤制图单元。一个潜力单元内的土壤可用于种 植同样作物,要求类似保持措施和其他管理实践, 并具有可资比较的生产潜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是否适合某一用途和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综合识别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来明确土地属性的生产潜力,是土地利用决策和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用于评价农、林、牧、渔等行业的适宜性、局限性和程度差异。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来研究土地是否适合预期用途、适宜程度及其限制条件。
根据土地预期用途的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城市适宜性评价。
通过评价,阐明了区域土地适合农业、水果、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以及数量、质量和分布适合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和分工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评价的基础。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为某一特定目的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价。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正确、实用,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则,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模式,结合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适宜性,质量和各种使用限制土地调查和综合分析,以分类和等级的土地使用和质量。
一是补充评价法。
例如,某地已全面开展了土壤等级的评价,如果要进行宜耕、宜林地的评价,只需在土壤等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地形坡度、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因子的评定,就可以综合确定宜耕、宜林的适宜等级。
二是调查汇总法。
就是规划人员深入到基层。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
了解土地适宜性,然后逐级汇总。
以宜耕荒地评价为例,调查人员深入到乡或村里,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熟悉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的业务人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指明哪些荒地宜农,哪些是一等宜农荒地,哪些是二等宜农荒地,然后将宜农荒地的数量、质量及图件汇总。
在有些地区,还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即统一规定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例如规定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等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等级,统一印制表格,由各乡各村组织填写,进行汇总即可。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可以指导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评价指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对特定用途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划分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总结,确定适宜性等级和类别。
而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多种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适宜性指数或等级。
在实际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在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确定土地利用的优劣势和潜力,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指导土地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此外,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它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价指标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地区和用途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班级:2013009姓名:sk学号:*********指导老师:张**目录一、摘要: (1)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2)标度及描述 (3)(3)构建判断矩阵 (4)(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6)确定各指标权重: (7)(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六、总结 (12)一、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地球上的每一块土地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这些条件和环境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该土地的适宜性。
而土地适宜性评价旨在研究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某一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地形地貌、土壤、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等,进行系统、科学、量化、综合评估,揭示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确定土地最佳用途和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一种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分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环保状况等方面。
按照评估目的的不同,可将其分类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林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等几种。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多方面性质,为土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能够预测土地的潜在风险,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实现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查核实通过对土地的地形、土壤、植被、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现场调查。
2. 数据获取从各种数据来源中获取所需信息,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数字地形模型数据等各种数据。
3. 建立评价指标系统根据土地资源特征,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因素指标、子系统指标和总成效指标。
4. 评估方法选择根据指标的不同特点和土地适宜性的评价要求,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模型仿真等方法。
5. 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适宜性等级并提出整改建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局限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来源狭窄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
1944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P 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
A× Bຫໍສະໝຸດ 表土 质地 坡度×C
×
X
土壤剖 面特性
其它因子: 其它因子: 如排水、 如排水、侵 蚀危害等。 蚀危害等。
斯托利指数分等: 斯托利指数分等: 85-100%为一等;70-84%为二等;55-69%为三等; 85-100%为一等;70-84%为二等;55-69%为三等; 30-54%为四等;小于30%为五等 30-54%为四等;小于30% 30
不适宜的原因何在? 不适宜的原因何在?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②土地适宜类 反映土地对某种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阿拉 伯数字表示,类的数目不作规定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S1:高度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续 利用没有限制,或较小的限制,不致降低 产量或收益 S2:中等适宜,土地对某种用途的持 续利用有中等程度的限制性,这些限制性 将减少产量和收益并增加所需投入,但从 这种用途中仍能获得利益,有利可图,但 明显低于S1类的土地
评价因子 表层质地 壤土 粘土 砂土 砾石土 盐渍化程度 土壤污染程 有机质(%) 有机质(%) 度 无 轻度 中度 重度 无 微 中 重 ≥2.0 0.5-2.0 <0.5
适宜性等级 有效土层厚 度(cm) )
S1 S2 S3 N1 N2
≥100 60-100 30-60 20-30 <20
最小因子法
评价因子 有效土层 厚度( ) 厚度(cm) S1 S2 表层质地 盐渍化程 度 S1 S3 土壤污染 程度 S1 S2 有机质 (%) S1 S1
评价单元
U1 U2
S1 S1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人为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对土地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划分,以确定土地在特定类型的利用和管理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程度,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土地的生态、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征,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需求,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和管理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土壤质地、水分、肥力、坡度、坡向、海拔等自然条件,结合土壤利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特点,判断土地适宜于何种利用方式。
定量方法则是依靠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土地资源要素的量化和综合评价,得出适宜性指数或适宜性等级,进而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其次,它可以指导土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它可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缺乏准确、全面、时效性的数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再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民等多方的认可和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科学而综合的工作,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面临着数据、技术、专业人员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估是评估土地是否适合特定目的和适宜程度。
这是制定土地使用决策和科学编制土地使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的综合评价,阐明土地属性的生产潜力,并评价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适宜性,局限性和程度差异。
土地适宜性评估基于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并研究土地的适宜性,适宜性和限制用途。
根据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城市适宜性评价。
通过评估,弄清了适合农业,水果,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从而为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估是针对特定目的的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估。
为了确保科学,正确和实用的评估结果,我们必须掌握某些基本原则并遵循某些评估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在现有生产力管理水平和特定土地利用模式下,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质量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为评价指标。
出于各种目的限制土地,对土地使用和质量进行分类和分级。
二,评估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全面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来说,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室内准备和数据收集,适宜性评价和结果整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并准备评估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数据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和指标分类(7)制作评价因子图(8)评估单位的划分(9)评估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性的确定(11)土地适用性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类型的确定(13)检查评估结果(14)面积测量,调整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16)评价结果分析与评论。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所谓土地的适宜性是指某种土地类型对特定土地用途或作物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土地的永续利用不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单宜性评价是根据某种具体目的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对土 地进行的适宜性评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2.级 2.级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3.亚级 3.亚级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4.单元 4.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 100万土 (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100万土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地资源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1.土地潜力区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 2.土地适宜类 3.土地质量等 3.土地质量等 4.土地限制型 4.土地限制型 5.土地资源单元 5.土地资源单元
(三)模糊聚类法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土地适宜性评价
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 评价单元;
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评价程序:
无论什么评价,其评价程序基本一致,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室 内 准 备
野 外 调 查 与 制 图
室 内 成 果 整 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定性方法: 以济土因地素的 ,自 包然 括条 区件 位和 与生 市产 场条潜件力等为背依景据,,凭同借时经考验虑与其知社识会作经
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所谓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 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 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所谓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 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 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 1976)”
利用方式的适宜
程度
宜农 宜林 宜牧 宜渔业 宜灌溉
适宜 较适宜 勉强适宜 不适宜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各类土地适宜性 评价的指南,其评价系统的建立及评价过程及方法可供实际使用参考。 1、《纲要》的评价等级系统
分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1)土地适宜纲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概念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 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是对 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在土地自然、 社会、经济属性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对于特定用途 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来确定土地等级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 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是补充评价法。
例如,某地已全面开展了土壤等级的评价,如果要进行宜耕、宜林地的评价,只需在土壤等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地形坡度、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因子的评定,就可以综合确定宜耕、宜林的适宜等级。
二是调查汇总法。
就是规划人员深入到基层。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
了解土地适宜性,然后逐级汇总。
以宜耕荒地评价为例,调查人员深入到乡或村里,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熟悉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的业务人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指明哪些荒地宜农,哪些是一等宜农荒地,哪些是二等宜农荒地,然后将宜农荒地的数量、质量及图件汇总。
在有些地区,还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即统一规定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例如规定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等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等级,统一印制表格,由各乡各村组织填写,进行汇总即可。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和动态的评价,以确定土地的应用潜力和可持续利用程度。
它涉及到对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便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效率,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减少土地利用中的错误决策和损失,推动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分为自然条件评价、经济条件评价和社会条件评价三个方面。
自然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的地形、地质、水文、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自然条件的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禁用范围。
比如,山岳地形不适宜农作物种植,而适宜林业的开展;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湿地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条件评价还可以判断土地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脆弱性,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经济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潜力。
通过评估土地的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和气候条件等,结合农作物、养殖业等生产者的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确定土地的适宜生产方式和产品类型。
经济条件评价还可以考虑土地的投资回报率、农民收入、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社会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包括土地利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促进作用,对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的保障等。
社会条件评价还可以考虑土地利用对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影响,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等。
通过社会条件评价,可以保证土地利用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追求,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评价方法和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通过科学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3、评价单元的划分4、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5、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性,结合特定土地用途对特定土地质量的要求,对土地资源针对特定土地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性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建立在生态适宜性基础上,达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资源评价之前,应先确定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
农用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有三种方法。
一、以土壤类型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图为基础,以土壤类型作为评价单元。
其优点主要是能充分利用土壤调查中的资料,是有较好的土壤和土地利用基础,只要将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壤图连同土壤调查报告收集起来就可以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数量及其位置。
其主要问题是土地评价单元在地面上往往缺乏明显限制,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和地面的地界和行政界不一致。
二、以土地利用类型为评价单元就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土地利用类型图斑为评价单元,是农用土地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最大优点是土地评价单元的界限在地面上与田块的分布完全一致,用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单元便于各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基层生产单位的应用。
其主要问题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选取很困难。
因为土地性质只能在一个土地类型单元内才相对均一,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可能由多个土地类型构成,这样土地性质的选取就比较困难,从而可能使土地评价工作很难进行,或者使土地评价的结果不准确。
三、以土地类型为评价单元就是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以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1976年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
3章2 土地适宜性评价.
2.土地适宜类:反映土地对某些利用方式的适宜程 度,用阿拉伯字母按适宜纲内的适宜程度递减顺序编 列。类的数目不加具体规定。
最常见的是在适宜纲内分出三类: ①非常适宜类(S1) ②中等适宜类(S2) ③临界(或勉强)适宜类(S3)
不适宜类分成两类: ①当前不适宜类(N1) ②永久不适宜类(N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
评价系统的选择与制定; 评价单元的划分; 参评因素的选取; 参评因素质量分值的量化; 参评因素综合分值计算与适宜性等级的划分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讨论
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①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成果实用性较大; ②适宜性评价可以是单适宜性评价,也可以是多适宜 性评价,但评价系统的结构和方法步骤都是大同小异 的; ③适宜性评价主要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分析,同时也 考虑土地区别: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事先假定土地利用方式的 先后顺序;
联系:可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结果 进行比较,或者说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
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是什么? 其含义是什么?
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 为适宜或不适宜。
土地适宜类 反映土地对某些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亚类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
土地适宜单元 是适宜亚类的续分,每一适宜亚类内 的所有适宜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性的限 制性。
3.土地适宜亚类: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 类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高 度适宜类(S1)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类。
4.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续分。每一适宜亚 类内的所有适宜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 限制性。不同适宜单元之间在生产特点或经营管理要 求的细节方面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准备工作
图 3—1 土 地 适 宜 性 评 价 程 序 框 图
②指定土地用 途或土地利用 方式
④土地评价单 元图的编制
③ 该 种土 地用 途 或 土 地 利用 方式 对 土 地性质的要求
⑥土地利用的要求与评价 单元土地性质的匹配,初 步确定土地适宜性等级
⑤确定每个评价单 元内的土地性质
⑦对评价结果进行社会 经济分析和环境分析
(三)模糊聚类法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1.变换原始数据 1.变换原始数据 2.进行模糊相似性的标定 2.进行模糊相似性的标定 3.计算模糊等价关系矩阵或构成最大树 3.计算模糊等价关系矩阵或构成最大树 4.模糊聚类 4.模糊聚类
第三节
一、准备工作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二、确定评价土地的用途或利用方式 三、指定土地用途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性质的要求 四、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五、确定每个评价单元内的土地性质 六、评定各评价单元对指定土地用途的适宜性等级 七、评价结果的社会经济分析和环境影响分析 八、野外校核 九、土地适宜性的最终确定 十、整理评价成果 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框图见图3 1 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框图见图3—1
第六节
一、定性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第一步, 第一步,将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的数值与参评因子分级 表相比较,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 表相比较,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得出各参评因子单项适宜性 等级。 等级。 第二步, 第二步,把各项土地适宜性等级综合成所评价的土地用途或 土地利用方式的总适宜等级。 土地利用方式的总适宜等级。这又有三种方法 1.主观综合法 1.主观综合法 二、定量法 (一)经验指数和法 (二)经验指数乘积开方法 (三)模糊聚类法 2.极限条件法 2.极限条件法 3.算术方法 3.算术方法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和分类系统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二)持续利用原则 (三)因地制宜原则 (四)效益原则 (五)综合性原则 (六)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系统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中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 分类法, 亚级——单元。 单元。 分类法,即:纲——级——亚级 级 亚级 单元 1.纲 1.纲 土地纲是反映土地适宜性的种类, 土地纲是反映土地适宜性的种类,表示土地对指定用途是适宜 还是不适宜的( )。在土地纲中又分为土地适宜性纲 在土地纲中又分为土地适宜性纲、 的(S)还是不适宜的(N)。在土地纲中又分为土地适宜性纲、 土地不适宜性纲和无关纲三种。 土地不适宜性纲和无关纲三种。
第五节
评价因子的选择和指标的拟定
一、评价因子的选择 (一)评价因子选择的原则 1.主导性原则 1.主导性原则 2.稳定性原则 2.稳定性原则 3.可测定性原则 3.可测定性原则 4.相关性原则 4.相关性原则 (二)参评价因素及因子 二、评价指标的拟定 评价指标是指评价因子所代表的土地特性在量上的变化。 评价指标是指评价因子所代表的土地特性在量上的变化。
⑧野外校核
⑨土地适宜性的最终确定
⑩成果的提交
第四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
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划分
是由影响土地生产力诸要素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是由影响土地生产力诸要素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是土地 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单元,是评价的对象和基础图斑。 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单元,是评价的对象和基础图斑。 划分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划分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以土壤类型为评价单元 以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为评价单元 以土地类型为评价单元
(一)经验指数和法 1.参评因子权重的确定 1.参评因子权重的确定 在一般条件下,确定参评因子权重的方法有三种: 在一般条件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参评因子权重的方法有三种: ①经验法 ②回归分析法 ③主因子分析法
2.参评因子等级指数的确定 2.参评因子等级指数的确定 3.各参评因子指数求和 3.各参评因子指数求和 4.总适宜性等级的确定 4.总适宜性等级的确定
2.级 2.级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3.亚级 3.亚级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4.单元 4.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100万土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 100万土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地资源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1.土地潜力区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 2.土地适宜类 3.土地质量等 3.土地质量等 4.土地限制型 4.土地限制型 5.土地资源单元 5.土地资源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土地的适宜性是指某种土地类型对特定土地用途或作物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土地的永续利用不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单宜性评价是根据某种具体目的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对土 地进行的适宜性评价 。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