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学校中学习共同体的再思考
浅谈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认识
浅谈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认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帮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在学习学习共同体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标签:学习共同体;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管理机制;合作学习小组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即生命历程”的理念。
教育与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生活,它既不是学生单独生活,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他们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在教育和课程的实施中生活,实现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
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关系。
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更加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课堂学习共同体在小学课堂中的建构和应用顺应了规定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要求。
正如周济所说,“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要在课程中集中体现,并通过教学活动来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课堂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改善课堂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是新课改精神内涵的体现。
一、学习共同体的定义何谓“学习共同体”?诚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在其著作中所论述的,它是由每个个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意义链和关系链构成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教材的语言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以及今天的儿童与昨天的儿童之间的关系如同织物一样交织在一起。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读这个定义,就是学生、教师、教材等多种元素之间相互发生各种有意义的联系,彼此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合作学习小组源于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织起来进行学习的共同体,它不像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和助学者形成共同体,更多的指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的指导通常并不包含在内,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强调合作学习、集体协作。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的实践与反思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共同体是指由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学习社区,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首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只有教师们在共同体中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扮演着主体角色。
学习共同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创造力的激发。
学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另外,家长也是学习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全面发展。
家长可以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与学校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此外,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还需要建立健康的教育评价机制。
传统的分数评价方式往往只能反映学生的表面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应该注重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总的来说,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的实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反思,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全面化的成长,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优秀人才。
读《学习共同体》有感
学习共同体:构建高效课堂——读《学习共同体》有感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既是“学习共同体”的愿景,又是高效课堂建构的内在条件。
其中,学生的态度与兴趣是保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内因,只有学生的态度与兴趣的充分展示,学习共同体才能真正成为温馨与舒适的家园。
传统的课堂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场所,这种课堂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而缺乏生命的活力与气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掌握,久而久之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
高效课堂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共同体,而且是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
反过来,教师专业的提高与发展又可以推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蕴含着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而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剥离开来,变成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活动。
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方法,让每一节课都充满趣味。
在课堂里,学生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受到爱和温暖过程。
在学习共同体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主动地参与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更为高效,这是关乎教学活动成败的内在因素。
从目前国际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来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对此,佐藤学教授系统地论述了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日本学校的实践案例。
美国的贝尔·胡克斯教授在其专著《教学共同体:教育学的希望》中也论述了西方课堂教学中的共同体建构方法。
国内有学者专门论述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内涵与特点,并把它作为构建课堂教学论的基础概念。
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要把构建学习共同体作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专门领域,与国际教育接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在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校开展的实践探索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校开展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在中小学校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学习共同体强调通过合作、交流与共享来提升师生学习的互动性与有效性,这一理念不仅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涉及多个方面,其核心是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建立共同的学习目标,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社会交往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各个中小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和经验总结:一、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模式。
例如,一些学校通过学科组合作,建立跨学科的学习共同体,将不同学科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还可以借助社区资源,邀请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外部力量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推动师生互动与合作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研究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及相互交流,帮助他们构建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为了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可开展定期反馈机制,以便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这种反馈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讨论,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学习日志等工具进行延伸,创建一种持续互动的环境。
三、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获得社交技能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分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并彼此激发创造力。
这种合作不仅让学生在知识获取上实现了共赢,也锻炼了他们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赵淑华 《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
《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读后感昌乐外国语学校赵淑华《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著的一本优秀的教育学著作。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这本书,受益良多。
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旨在通过仔细描述学校这一“现场”的动态,从学校层面来验证今日教育改革的趋势,探索其可能性。
学校改革的实现必须有传统的传承,必须有经过缜密思考的明晰的见识、不惧失败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对于明日教育的希望。
变革了课堂,教师才会变;变革了教师,学校才会变。
这条道路绝不是平坦的,而是需要庞大的能量、精力与睿智。
书中的所涉及的一些教学方法及理念与我校正在实施的“三校课堂”很是相似,所以读这本书对我们的教学理念会有很大影响,总结这半年来的三校课堂实践,结合刚刚读过的《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这本书,谈谈自己在“三效课堂”中有关小组学习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三效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
“三效课堂”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现在我校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
《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读后感
《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读后感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读后感1最近几天,一直徘徊在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
细细品味时,感觉自己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育家在谈日本这个教育强国的教学特色——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
书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细腻描写每所学校改革和活动的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课堂实例,令我耳目一新。
书的作者佐藤学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专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
认真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你的教育活动充满思考的习惯,充满灵动的气息,充满辩证的味道。
作者在书中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所谓的“优质学校”是怎样的学校?学校改革的目的何在?是否仅仅是比别的学校更能“上好课”而已?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最大限度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学生怕读书,不想读书,并不是因为教师不够努力,而是谁也没有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这种责任,为此,作者提出“合作”的概念,提倡年级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课堂里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共同承担起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
佐藤学认为课堂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典型的方式是小班额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式学习。
区别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佐藤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强调渗透人文精神。
从人性的高度看的合作学习,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建立在深入心灵的倾听与对话基础上的合作,是一种自然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交响乐式”的和谐关系。
教师不仅要对知识层面上的合作进行引导,还必须对如何开展顺畅的交流与沟通进行点拨。
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那样:“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我们经常听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和宣传。
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努力加强自己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只有强化中华民族意识,我们才能更加团结一致,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在学校学习中,我们经常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传承活动,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还能够帮助他人更加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我们加强团结和合作。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只有通过团结一致,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在学校学习中,我们经常组织各种多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创新。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大国,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学校学习中,我们经常组织各种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活动,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和探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市场竞争力,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贡献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总的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学共体活动感想
学共体活动感想首先,共体活动展现了团队的力量。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任务和责任。
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沟通协调,有的擅长执行力强,有的擅长组织规划。
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大家都是很有想法和能力的,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分工,利用好每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在共体活动中,我们也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整个活动的目标。
其次,共体活动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情。
在活动中,我们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这种互助精神让我们更加地了解彼此,也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情。
比如,在我困难的时候,总会有同学伸出援手帮助我,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关心和温暖。
相信这种友情也能够持续下去,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相互依靠,相互支持。
再次,共体活动提升了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活动中,我们需要承担一些具体的任务和责任,这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进行充分的认知和管理。
我在这次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比如执行力不够强,做事不够细心,不擅长沟通协调等,这些都是我需要去提升和改进的地方。
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优点,比如善于思考,执行力强等,这些都是我可以利用的优势。
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共体活动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活动中,我们要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努力,而不是单纯为了个人利益。
这种奉献精神让我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不仅要为自己的成长努力,更要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努力。
这不仅是在共体活动中要做到的,更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树立的一种价值观。
只有具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的来说,这次共体活动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体验到了团队的力量,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提升了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篇一」一、课前教学准备:1、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备课是关键。
学生在课上很想放松,开小差、说话、做作业是家常便饭。
用心备课,提高趣味和实效性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那么他们也乐于参与。
备课组的老师间一定要加强交流和合作,提供教学实践中的素材,讨论形成:一类课一种或几种合作学习模式。
备课内容一般包括学案的设计、引入、合作学习、课堂反馈几个环节。
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教班级的情况,融合老师自身特点,灵活变通,形成有实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2、学案的设计。
学案要反映教学目标,一般分成三个层次:自学能完成的知识,练习题难易要适度;老师需要精讲总结的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方法引导和能力提升;学生掌握情况反馈的知识,考虑到中下学生,只要认真,一定能很好的完成,增强学习信心。
二、共同体模式学习的课堂生成1、教师用好学案。
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合作学习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布置自学内容,要求小组先阅读教材,再共同完成学案上的知识要点,答案小组要求统一。
提出的讨论问题,适当拔高,问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深浅得当,跳一跳够得着,让学生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
2、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力:①合作能力。
考评、加分以小组为单位,答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发言人往往是小组最差的学生或小组按一定顺序发言,控制优生独霸课堂,一好遮多丑,看重小组整体发展。
②合作技巧,仅仅有合作意识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的合作技巧,愿望与效果难以统一。
引导学生尊重每一个学习伙伴,要注意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将发言者的重要观点或思路进行摘要,然后汇总观点,再讨论或寻求老师帮助,形成较好的答案。
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思想,思想只有在交流中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篇二」赵淑芳老师阅读了《学习共同体》一书后,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个是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挑战未知的勇气和毅力,不断超越自我。
学校共同体教学心得体会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共同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我有幸参与了学校共同体教学的实践,深感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以下是我对学校共同体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共同体教学的内涵共同体教学,是指教师、学生、家长等教育参与者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共享资源,实现共同成长和提高的教学模式。
共同体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共同体教学的优势1.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共同体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孤立的教学个体,而是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共同体成员。
这种模式有助于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共同体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共同体中,学生可以与同伴、教师、家长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共同体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家校界限,使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
家长可以通过参与共同体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和成长变化,与教师共同制定孩子的教育方案。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共同体教学中,学生需要与同伴、教师、家长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学生在共同体中学会承担责任,关心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提高教学效果共同体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同时,共同体教学还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三、共同体教学的实践体会1. 建立良好的共同体氛围在共同体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习共同体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学习共同体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群体。
在学校发展中,学习共同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运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长,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接下来将从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四个层面分析学习共同体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是学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共同体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首先,学习共同体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通过学习共同体,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最重要的是,学习共同体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在学校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才能。
教师是学校中的灵魂,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的作用也非常显著。
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同行交流、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的平台。
教师可以在共同体中深入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学习共同体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空间。
此外,学习共同体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师更有动力去关心和培养学生,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和声誉。
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者,学习共同体对家长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家校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紧密合作,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提高与学校的亲和力和信任度。
家长可以通过学习共同体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进程中去,与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和教育孩子。
学习共同体还可以为家长提供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和角色,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阻碍及对策
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阻碍及对策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班级学习共同体是指学生、教师和家长在一起共同承担责任、构建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和共同评价的社区。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的乐趣。
班级学习共同体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学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也存在一些发展阻碍,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阻碍:1. 学校管理体制的僵化在一些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限制。
学校管理者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仍滞后于时代,他们将学校的管理体制固化下来,对教师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被逐渐压缩。
而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互动和合作,而这些都需要学校管理者有所改革、开放的精神。
2. 教师教学理念的传统观念在一些教师中,依然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他们认为教学是一种单向传授,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丧失,无法积极参与到班级学习共同体中来。
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成为了制约班级学习共同体发展的障碍。
3. 学生学习习惯的固化现如今,许多学生对学习习惯固化,他们习惯性地选择被动学习的方式,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考和互动交流的意愿。
这种现象使得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面临较大的挑战,学生的被动状态很难被打破,导致共同体的发展受到影响。
4. 家长参与度不高家长是学生学业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在一些学校中,家长的参与度不高。
他们往往认为学校的教育责任全权交给了学校,自己只需要在家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就可以了。
这种被动的态度使得家长参与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意愿低,造成了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对策:1. 加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管理者应意识到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对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的认识
三、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怎么样的?
第一、不让任何一名学生落单。
第二、教师是倾听、联系和返回的作用。
第三、构建学习的空间。
第四、协同学习。
第五、课堂的前半部分是构建共有的协同学习(教科书水平),也可称为同步教学,课堂的后半部分是构建实现飞跃的协同学习(教科书以上的水平),包括课题的设计和学习的反思。
二、学习共同体有什么特征?
1.行为主体性
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2.系统开放性
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对其必须顺应宏观社会的历史变革,作开放、动态、宏观的研究。
教研感悟:昨天的教学公开课,彭老师让老师和学生交替座位,目的是让老师和学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这大概就是佐藤学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看了几位专家的博客等相关的文章,当今社会提倡的学习社区、学习空间等就是形成学习共同体。现在的学习共同体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许多老师还不熟悉这种叫法,更不知道这种做法区”,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在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才能形成。由于缺少与学习者面对面的接触,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与各个自处异地的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这会减低学习者对学习共同体的认度的组织性,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吴青“合作学习”这几年在我们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正以昂扬的姿势,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几乎在所有的优质课展示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常常,我们都沉浸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无比欣慰:老师一声令下,课前编排好的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找到满意的答案,全班交流、汇报,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整堂课华丽落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读了佐藤学先生编写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才恍然大悟,对于“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实施,我们有太多的误读:一、关于组织学习小组我们在编排小组时,首先会考虑在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能力强的小组长以确保小组学习的顺利进行。
而佐藤学先生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小组学习中无需领导者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关键所在,他强调“合作学习”中重要的是人人平等,需要的是每一个人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是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参与。
我们在组建小组时,往往会好心地照顾学习困难学生,会给他们配备照顾的对象;佐藤学先生认为“合作学习”的组织最好是随意编组;宜采取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组形式。
而我们通常是根据班上学生数来分组,对每个小组的人数并没有进行这么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二、关于实施小组学习佐藤学先生认为小组学习的核心意义在于“为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能否抓住时机实施小组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致力于“冲刺与挑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正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
但往往我们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却过多的关心结论地导出,而忽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
为了确保我们的教学进度,和有序的教学秩序,我们急功近利,忽略了太多的东西。
三、关于教师如何做以往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老师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及时地给予帮助和辅导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佐藤学先生却认为这个“桌间巡视”是个令人厌恶的词汇,他认为教师必须让学生一个不漏地参与“合作学习”,但正确的做法却不是单独帮助,个别辅导。
学习共同体建设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学习共同体建设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在现代教育中愈发显得重要,它不仅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在知识获取与技能培养方面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推动力。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在于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和资源共享,实现个体及集体的全面发展。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构成包括教师、学生和学习环境。
这种模式鼓励所有参与者共同承担学习责任,在合作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术表现,增强他们的社交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深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
这一转变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通过与同伴分享观点、讨论问题,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提升,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促进了自我价值的认同。
自信心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也会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与学习共同体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互相倾听、交流观点,处理分歧,从而促进了良好的沟通习惯。
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团队合作、职场竞争以及社会交往。
此外,通过与不同背景、经验和观点的同学互动,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更加包容和开放地看待问题。
合作学习也使得学生掌握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打独斗,缺乏团队意识。
而在学习共同体中,协作变成了一种必然。
他们需要理解各自的角色,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并且在目标导向下达成共识。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领导力,让他们在面对复杂任务时能更有效地组织资源、协调团队。
更重要的是,学习共同体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要追求。
学习共同体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持续学习的环境,使他们习惯于自主探究与反思。
这种基于合作与分享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未来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他们都能更好地适应新情况,迎接新挑战。
我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 - 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
我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有感-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
我不仅看到了他为我们描述了课堂规范是如何解构与建构的,更看到了的是一场"课堂革命"。
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
在此对于"学习共同体"一词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幼儿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看到这,我想到,我们南园幼儿园正是以"共同体"的团队理念引领幼儿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营造和谐、温馨的园文化氛围。
师幼在集体活动中承认差异,包容多元,平等对话、彼此尊重,有效合作,相互影响,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起参与一日活动的信心,对一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参与学习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形成良好的共同体。
全班孩子们共同生活中长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共同分享,获得道德成长,形成了共处、和处、乐处的班级共同体。
保教人员在共同的专业生活中不断提升专业意识,相互包容,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勇于创新。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徘徊在佐藤学教授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
此书是学校管理类就改变管理方式方面,由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
每次打开这本书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育家在谈日本这个教育强国的教学特色-----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
书中那些精致深刻的语言,细腻描写每所学校改革和活动的场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活生生的课堂实例,令我耳目一新。
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实现学生的学习。
保障学生的“学习权”。
书中的确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如: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乃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因此书中认为“合作学习”是最好的方式,“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是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权”得到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的激发。
书中强调“合作学习”,极力反对“分层教学”。
但也补充说明只要是设定统一的教学,‘分层教学’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第200页)而我们的教学都是统一设定的。
“合作学习”是给了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而我们的考试制度是不允许我们的教师任意发挥的。
我能够理解,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
但这必须是在我们的大环境下进行的。
现阶段,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适当的引入“互惠学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力,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
如书中,幸子和高志的例子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幸子之所以这么着迷英语,是因为她期待用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高志之所以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是因为他想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这种彼此之间好意交换的“互惠关系”,造就了两个人的“合作学习”。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 内向性 。这一气质模式 ,再加上高度 的 自制和低 冲 加质疑地接受 过来 。一些 教学观察者也发现 了中国的
动 ,构 成 了一 个总 的气质模 式 ,这种模 式 与传统 中 国 学 习共 同体教学效 果不尽如人意 ,出现 了“摆 花架子 ,
社会生活是相适应 的。”从民族性格角度来看 ,中国人 走过场 ”、各个层 次的学生对合作学 习的态度 迥异 、学
2018 年 6 月 第 23 期
【教 师观点】
教 育教 学论 坛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Jun. 2018 NO.23
对 中国学校 中学 习共 同体 的再 思考
郁 震 (北京联合大学 外语部 ,北京 10O101)
摘要 :本文从文化 、民族心理和现 实考虑三个 方面,试 图说明为什 么学习共 同体 的概念 不适合 应用于 中国
的情境 中,很 多研 究也 已发现在 中国教 学实践 中学 习共 同体 的教 学效果有疑 问,所 以是 否可 以将 学习共 同体
的概念 当成一种教学惯例是值得斟 酌的。
关键词 :学习共 同体 ;文化 差异 ;民族心理 ;移 民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674—9324(20i8)23—0222—02
收 稿 日期 :2017—09—20 作者简介 :郁震 (1975一),男(汉族 ),山东 临沂人 ,硕 士,讲师 ,研究方 向:外 国语言学及应用 语言学。
- 222-
2018 年 6 月 第 23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DUCAT ION TEACHING FORUM
JUD. 2O 18 N0.23
转化 为一个探究 的共 同体 ,在共 同体 中学 生带着尊 敬 互相 倾 听 ,互相启 发完善 观点 ,从 而为对 方未 经论证 的观点提供 理性 思辨 ,互相 帮助做 出推论 ,并 且寻求 识别各 自的假说 。” 】在中国 ,也有很多学术 论文介绍 学术 共 同体 ,在 实际教 学 中也 有很 多实践 ,但这 些 实 践不算 广泛 ,效果也值得商榷 。本文试 图说 明为什 么 学 习共 同体 的概念不适合应用 于中国的情境 中 。
自制 内 向 的性 格 不 太 容 易 做 到 坦 诚 交 流 。 总 之 , 生合作意识缺乏 、人 数多的班级 的教师对课 堂秩序难
一 、 前 言 Wenger et a1.把实践共 同体定义为一群人享 有共 同的关切 、共 同的问题或对一个话题共 同 的激情 ,他 们通 过持续 互动深 化他们 在这个 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 在教育 领域 ,学 习共 同体 是一个 重 要 的教育 实 践 。一个 对学习共 同体 的更 加正规 的定义 是 “把课 堂
通过课堂观察不难 发现 ,小 学生的合作 意识往往 很淡薄 ,在教师 布置的小组合作学 习 中往往会 出现小 组成员各干各事 的情况 ,他们 和同伴分享 和交流学 习 所得 的意愿 比较单 薄 ,一些英语成 绩好 的学生 在小组 中沾沾 自喜 ,而成 绩差 的学生 往往会 自卑 ,这就 导致 他们在合作时彼此不 服 ,为 了一点小 事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互 争执 。 同时 ,现 在 的学生 大多都是 独生 子女 ,一些 学 生在家 里 受到父 母 的溺 爱 ,过分依 赖父母 ,凡事 以 自我 为 中 心 ,自尊 心强 ,优 越感 强 ,性 格孤傲 ,没有关 心 和帮助 他人 的意识 。因此 ,这些学 生的合作 意识和合 作机会 会有所 缺失 ,久而久之便形 成 了不愿 与他人合作 的性 格 。[31
中国学生在合作小组 中更 习惯 于听而不是 问。他 们很少 缺席小组活动 ,注意听讲 ,对教 师的提 问 ,大多 保持沉 默 ,回答 也是力求简单 ,遇到疑难 问题 ,中国学 生更 习惯于课 后单独 向教师请 教 ,而不 是在小组 内进 行积极有效 的讨论 。这种情形 随着学生 年龄的增长 、 年级 的提高相对 明显 。翻
二、学 习共同体 的不 适合 中国的原 因 (一 )文 化 差 异 荷 兰社 会心理学家吉尔特 ·霍 夫斯坦德将 文化定 义为 “一群人 区别于另一群人 的集体思考方式 ”。文化 当然 也会影 响到教育 ,具 体到 学 习共 同体 上 ,中西方 对于学 习共 同体的理解和应用有 所出入 。在 中国 ,很 多学 习活动 是用小组 的形式进行 的 ,例如课 堂的小组 讨论 ,但是 中国的学 习小组 和西方的学 习共 同体在教 学效果上有所 区别 中国学生往往在学习共 同体 内缺 乏积 极主动 ,中国教 师在 教育 中更加 强调 尊重 、服从 和义务 。中国的传 统文化片面强调群 体性 ,不太 注重 个体价值 ,这对 包括合作学 习在 内的其他现代 教学方 式都有着深刻 的影响 。例如 ,在合作学习小组 中,个体 意识 的缺乏会 导致整 个小组 处于 “低效 ”甚至 “无 效 ” 的状态 。而 目前 中国的合作学 习过程 中出现 的“小权 威 ”与“搭便 车”的现 象 ,在 本质 上就是 因为个 体 意识 的缺乏与忽视而导致 了“个体 的不负责任 ”。翻
(二 )民族性格 Samaras et a1. 强调在发 展和维 持学 习共 同体 时 需要坦诚 和信任 ,但是这两点 在 中国人 的民族 性格 中 有一定 的缺乏 性 。中国人 比较 内向 ,不太 习惯 公开讨 论 自己的内心感觉 、情绪和挫折 ,喜欢 默默地做事 ,有 问题私下解决 。下面我们从 民族性格 的角度讨论坦诚 和信任为什么具有缺乏性 。 迈克 ·彭[51在 《中 国人 的心理 》一 书 中指 出 ,“无论 使用 自陈法还 是使 用投射 法 ,结 果都 表 明 ,中国人与 美 国人相 比 ,更倾 向于 自制 、谨慎 、耐 心 ,而较少 冲动 、 兴奋 、自发性行 为·…一总的说 来 ,这些 研究表 明 ,中国 人不怎么倾 向于社会 性与外 向型 ,而倾 向于 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