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规范与进展(201212)
病例2-11: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2012-12-17
病例2-12:小脑后下动脉瘤
2012-12-17
病例3-1:胼胝体AVM
2012-12-17
病例3-2:基底节区AVM
2012-12-17
病例3-3:枕部AVM
2012-12-17
病例3-4:颞部AVM
2012-12-17
病例3-5:额部AVM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规范与进展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介入学组
导语
•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 • 缺血性脑血管病 • 脑动脉瘤的诊治 • 血管畸形的治疗
2012-12-17
缺血性脑血管病
• 应用血管内影像可以直观、快速地了解血管狭窄 、闭塞情况,为迅速进行血管重建、防止栓子脱 落、恢复血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病例1-7:椎动脉开口狭窄
2012-12-17
病例1-8:椎动脉颈段狭窄
2012-12-17
病例1-9:椎动脉颅内段狭窄
2012-12-17
病例1-10:基底动脉狭窄
2012-12-17
病例1-11:基底动脉血栓闭塞
2012-12-17
病例1-12: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
2012-12-17
2012-12-17
病例2-1:动脉瘤(首诊阴性)
• SAH1周DSA SAH6周DSA
2012-12-17
病例2-2:动脉瘤DSA术中出血
2012-12-17
病例2-3:后交通动脉瘤夹闭后复发
2012-12-17
病例2-4:前交通动脉瘤
2012-12-17
病例2-5:大脑中动脉瘤
球囊辅助栓塞
2012-12-17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加强临床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 疗的创新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加强神经内外科、影像科、介入科等 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 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THANK YOU
介入与外科手术
对于复杂病例,可考虑介入与外科手 术联合治疗,如先进行介入溶栓或取 栓,再进行外科手术处理狭窄或闭塞 血管。
04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未 来展望
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创新型血管内治疗器械
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未来将有更多高效、安全、微创的血管内治疗器械问 世,如可降解支架、智能血流导向装置等。
多学科联合治疗
整合神经内外科、影像科、康复 科等多学科资源,形成综合治疗 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 后。
预防与干预措施
防和干预措施 ,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
未来临床实践的挑战与机遇
临床实践规范化
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
制定和完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的临床实践指南和规范,提高整体治 疗水平。
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
病理机制
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等。
诊断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02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
介入治疗技术介绍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通过植入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脑 部供血。
使用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封闭动脉瘤,防止 破裂出血。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发布时间:2022-10-17T06:50:18.7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李岩[导读]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李岩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 043300[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方法:随机选择患者150例,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就诊科室神经内科,就诊时间2020年03月~2022年03月。
随机划分两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5例。
常规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抗血小板治疗。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统计,在NIHSS评分方面,研究组评分下降明显,且低于常规组,P<0.05;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93.33%)高于常规组(81.33%),P<0.05。
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临床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神经内科临床上比较常见到的一类高发性疾病,它的常见临床类型包括完全性或进展性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再加上患者多体质较差,导致该病的致残、致死比例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日常生活危害严重[1-2],因而需要加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
下面,文章随机抽选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进行临床治疗,旨在研究和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现状进展情况。
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纳排标椎1.1.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确诊标准,且均为缺血性脑卒中;②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良好;③患者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自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心源性脑梗死以及出血性脑疾病等;②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内脏出血以及活动性溃疡等病症;③近3个月存在手术史或手术计划;④患者存在恶性肿瘤或肝肾等严重疾病;⑤患者存在胃肠道性疾病,对本次药物治疗造成影响。
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进展-cordis科学培训
动脉瘤栓塞治疗准备
GDC 10Std 4x10
GDC-10 3D 4x8 TRUFILL DCS HF 4x10 TRUFILL DCS CF 4x10
Source: Cordis Report 635RP061 (n=5)
向心性填塞
–在贴壁填塞动脉瘤的同时为后续铂 金圈留下内部的开放空间
享有专利的铂金圈成型过程使任何一个铂金圈都保持中空
脑血管病介入 诊断治疗
近年来,颅脑损伤已成为发达国家青少年伤病致 死的首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的迅速发展 ,我国颅脑外伤发生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颅脑 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在 所有类型的创伤重,TBI是导致死亡和终身残疾 的最主要原因。颅脑外伤后继发脑损伤尤其是顽 固性颅内高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尽管 许多治疗手段如脱水治疗、亚低温、过度换气、 神经营养、冬眠疗法等取得了进展,但其效果仍 不尽如人意。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神经外科医生常常遇到术 中急性脑膨出的危象,死亡率极高,尤其是那些 弥漫性半球脑肿胀合并硬膜下薄层血肿的患者。 甚至有个别学者认为对于严重的外伤性脑肿胀的 患者,因术中常出现难以控制的脑膨出,手术治 疗的价值不大甚至有害。
脑卒中预后
• 30-35%的死亡率 • 35-40%的残疾 • 1/3死亡、1/3残疾、1/3康复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进展
药物 的应 用 ,大 大降低 了脑 卒 中事件 的发 生 ,但 是仍 病率 高 于支架 组 (1.1 )。在 随访 平均 2.5年后 ,支
有许 多患 者药 物治 疗无 效 ,尤其 是 对 血 管 严 重狭 窄 架组 与 内膜剥 脱组 同侧 脑卒 中事 件发病 率差 异无 统 或 闭塞 的患者 。在血 管 闭塞后 ,发 生 动脉一动 脉栓 塞 计 学 意义 (支 架 组 2 ,内膜 剥脱 组 2.4 )。因此 ,
TURE2 (Carotid ACCULINK/ACCUNET Post Approval Trial to Uncover Rare Events)试 验 ,这 2 个试 验共 纳入 了 6320例患 者 ,280个 试 验 中心 ,672 位 介入 操作 者 ,术 后 30 d的结 果 显示 :总 的死 亡 和 脑 卒 中发生 率 3.8 ,其 中 EXACT试 验 为 4.1 9/6, CAPTURE2试验 为 3.4 。其 总 的严 重 脑 卒 中 和 病 死率 均为 0.9 。 由于颈 动脉 支 架置 人 术 具 有创 伤 小 、操 作 时间短 等 优 点 ,因此 ,利 用 颈 动 脉支 架 置 人术 治疗 颈 动脉狭 窄病 变 可能更会 受 到 医务 人员 和 患 者 的 青 睐 。
中华 老年 心脑血 管 病杂 志 201 0年 1o月 第 l2卷 第 10期 Chin J Oeriatr Heart Brain Vessel Dis,Oct 201 0,Vol 12,No.10
. 述 评 .
缺 血性 脑 血 管 病 介 入 治 疗 的进 展
刘 新 峰 ,岳 炫 烨
关 键 词 :脑缺 血 ;颈 动 脉 狭 窄 ;支 架 ;放 射 摄 影 术 ,介 入 性 ;血 栓 溶 解 疗 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发布时间:2021-10-19T01:36:36.13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9期作者:杨跃东[导读] 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杨跃东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且出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介入治疗凭借其优势,在临床上病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出了明显效果,也如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报道,详细地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指南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关于介入治疗相关指南资料有许多。
例如2011年美国颁布《颈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疾病的诊治指南》,且2009年美国脑卒中学会认为狭窄率超过70.0%后则可在保守治疗基础下,考虑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
同时2012年美国FDA增加了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其中提出的条件包括:适用22~80岁患者;药物治疗后仍发作多次卒中;最近疾病发作时间在一周前等等。
2013年1月美国也颁布了最新版本患者管理指南,和以往的资料对比差异并不大,主要是从质量管理、适应症等多方面有新的修改意见。
2011年我国中华医学神经病学会撰写《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适应证主要立足于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治疗的角度分析:由于颈部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操作时间短、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而得到临床认可。
目前满足此治疗方法的标准包括:其一,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率高于50.0%,其二,无症状狭窄率不低于70.0%。
若患者出现症状性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首选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使用球囊成形术、支架治疗法等。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所致。
这种病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比较有限,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风险较大。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一种介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患者脑部血管的情况,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对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通过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和神经介入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验证该技术在改善患者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以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思路,拓宽治疗选择范围,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生存率。
研究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该技术的临床操作规范,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带来希望。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简介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
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
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
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五、并发症与处理六、术后及追踪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指南中还介绍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关键词缺血性脑病脑损伤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常规内科治疗(亦涉及到药物)、药物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但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1]。
缺血性脑病通常都是由大量失血、心脏突然停止、窒息等原因造成。
大脑是机体对氧分压最敏感的部位,通常缺血缺氧3~5分钟,就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此时机体的状态是缺血或者缺氧,脑细胞的不足氧气供应,在无氧环境产生的代谢产物会对脑细胞产生毒害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关于治疗药物,根据不同患者和不同病情,种类较多,下面主要汇总了几种常用药物。
缺血性损伤的机制和治疗原则全身器官的氧气输送主要依靠血液循环,氧气由血红蛋白运载,若机体发生缺血性损伤的话,机体器官的氧气供应会不足,由血液输送的葡萄糖等有机分子也会缺乏,这样会导致脑部神经元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迅速减少,会导致脑细胞和神经元的坏死。
此时呼吸代谢产物、氧自由基、无机离子的量都会增多,这些都会引起缺血性脑部疾病。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尽快缓解脑细胞缺血、缺氧的症状,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加快血液循环,给脑部带去营养物质,降低血黏度,减少血管阻力,带走代谢废物和致病物质;②对已经遭受有毒代谢物之损害的脑细胞进行修复的药物救治,对没有受损的脑细胞进行药物保护;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增加脑细胞营养物质和氧气。
药物治疗溶解血栓的药物:由于缺血缺氧造成的动脉血管管壁内膜的的损伤,血液中致凝物质的形成、血液动力学的异常等均可造成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加重缺血性脑病。
因此,应该通过溶解血栓,畅通血流保护那些尚未坏死的缺血区的脑组织,通常使用的药物是链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UK)、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等,其中后两者效果较好比较常用。
溶栓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的用量。
而溶栓治疗的风险也较大,可以引起继发性症状性各内脏器官出血,这就要求我们在病例选择方面严格掌握适应证[2,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摘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预防卒中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进展。
在药物治疗方面,利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有效控制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包括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和颅内血栓清除手术,提高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性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减少了患者的发作次数。
康复治疗通过物理康复和心理康复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综合治疗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的进展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效降低了患者的风险,提高了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康复治疗、综合治疗、进展、综合治疗的进展、神经保护、预防复发、症状缓解、患者康复、全面治疗。
1. 引言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是一种短暂性、可逆的急性脑血管事件,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
虽然症状可能很轻微,但TIAs仍然是脑卒中的强烈预警信号,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近年来,药物治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被广泛用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患者再发脑卒中的风险。
抗凝血药物和脂质调节药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要的选择。
对于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可以有效改善血流,降低再发卒中的风险。
介入治疗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式,通过血管内介入手术修复血管狭窄或阻塞的部位,恢复血流通畅,有助于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再发。
康复治疗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包括物理康复、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等多方面的内容,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减少后遗症。
综合治疗则强调多种治疗手段结合运用,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凌锋(532),女,北京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脑脊髓血管病介入治疗及显微外科临床与研究工作。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凌 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3)【摘要】 本文重点介绍球囊扩张的金属支架、药物洗脱金属支架、自膨式金属支架及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R651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170(2008)022*******C ur ren t sta tus and exist i n g problem s on the i n terven t i o na l thera py for ische m ic cerebro 2va scula r d isea s es L I NG F eng (D epa rt m ent of N eu rosu rge ry,X ua n w u H ospita l of C apita lM edi ca l U n iversity ,B ei 2ji ng 100053,Ch ina )【Ab stra ct 】 This a rtic l e focus e s on the curren 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 em s on the treat ment of ischem ic ce rebr ovasculardiseases by sacculus 2dilata ting m eta l rack,m edic ine 2eluting me tal rack,se lf 2ex panding me t a l rack,and thro mbolysis 1【Key wor ds 】 Ischem ic cerebr ovascular diseases;Interventi onal therapy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郭旭1.缪中荣2专家简介:缪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控制委员会介入治疗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科协全国神经介入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神经介入在线》主编。
长期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工作。
从2000年开始专攻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迄今为止累计完成颅内外动脉血管内治疗手术8000余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组织编写缺血性脑血管病专家共识及指南多个。
发表学术论著300余篇,其中SCI 收录50篇,累计影响因子156。
出版专著10余部,获国家专利4项。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
撰写的科普读物《漫画脑卒中》获科技部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熊猫医生和二师兄漫画医学1-6》获科技部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在2016年“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推选活动”中被评选为“生命英雄”。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20.01.011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10007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通讯作者:缪中荣,Email :zhongrongm@2019年6月,《Lancet Neurology 》杂志发布了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荟萃分析:与1990年相比,尽管中国卒中的每10万人年龄标准化残疾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DAL Ys )降低了33.1%,但卒中是中国寿命损失年的第一位死因,与缺血性心脏病一样成为中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1]。
介入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附48例报告)
单 位 。总用 量 不 超 过 6 g O m 。术 后 第 2天 行 MR A
和 MR灌 注检查 。
12 2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T ) .. P A 和支架植人术 本组 3 。均 在 全麻 下 , 股动 脉 置 人引 导 管。 6例 经 颈 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者 , 8F导引导 管置入 同侧 将 颈总动脉 , s i r 将 p e 保护伞送人狭窄远端的颈 内动 d 脉后 , 囊扩 张狭 窄的颈 内动脉起 始部 , 张前 给予 球 扩 阿托 品 0 5mg扩 张后植 人 P0 支 架 。颈 内动脉 . , rt 6 虹吸段狭窄者 , 6F 将 引导管置人同侧颈 内动脉 , 将
中动脉( A) MC 主干急性 闭塞患者 , 6例完全溶通 , 2例无效 , 例术后第 2天再通 ; 1 3例基 底动脉 ( A) 诊溶栓的患 B 急 者, 2例溶栓后通畅 , 1例术后 6h后再次发生血栓 。行 支架植入术及球囊血管成形术 3 6例 , 中 1 其 9例行颈 动脉起
始部支架植 入术 ,7例痊愈 出院 , 例术后发生同侧额 叶斑 点状梗死 , 1 1 1例吞咽障碍 ; 4例行颈内动脉虹吸段支架植 入术 , 2例康复出院 , 发生脑 出血 2例 , 中死亡 1例 , 其 症状较术前加重 1例 ; 4例行 Mc A支架植 入术 、 9例行椎一基 底动脉球囊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 , 均好转出院。认 为介入疗法 是治疗缺血性 脑血管病的重要手 段。急诊动脉 内
溶栓必须遵循严格的神经影像筛选标准。支架植 人术后应 控制血压 , 防出血及其他部位血管的梗 死。 预
[ 关键词 】 缺血性 脑血 管病 ; 介入疗法 ;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 支架植入术 [ 中图分 类号 ] R 4 . 73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 编号] 10 -6 x(o 8 3 Jo O o 22 6 2o ) 6D8 2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缪中荣
颅内外动脉血管成形术现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缪中荣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或血栓形成后出现的一系列的病变,轻者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重者导致永久残废或死亡,占所有中风发作(包括出血性中风)的85%以上。
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的原因有动脉夹层、心脏病、动脉炎、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等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缺血性中风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和治愈的疾病,其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两个,急性发作期和第一次中风发作后,绝大多数的病人在大中风发作之前都会有一些小发作,而这些小发作就像是预警警报一样,往往被忽略,失去第一次最佳治疗时机,而一旦较大的中风发作后一般都要去医院就诊,许多医生可能单纯给与输液或保守治疗而忽视了病因学检查,从而错过第二次治疗时机。
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在中风急性期治疗和预防中风再发作显示出明显优于内科治疗。
绝大多数的中风是由于动脉狭窄所致,其机制是1、动脉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的低灌注,就像水渠水流不够造成土地干旱一样,当狭窄程度较高时,侧支循环不能代偿,远端血流降低,此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使血管反射性扩张,同时脑实质也会主动增加从血液中吸取的氧气量,以维持脑正常代谢功能,一旦这种代偿不能维持脑的代谢需求就会发生卒中。
2、造成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导致栓子脱落堵塞正常脑动脉致中风。
3、狭窄部位血管内膜粗糙导致动脉血栓形成引发中风。
介入治疗是在X-线监视下,从大腿根部血管穿刺植入鞘管,通过鞘管伤口约2毫米,然后通过鞘管使用导管插入到相应的脑动脉,通过导管做诊断和治疗。
中国神经介入治疗是凌锋教授1984年首先开展的。
缺血性中风介入治疗的目的针对脑血管狭窄或脑血管急性闭塞,包括两个主要的技术,即血管成形技术和动脉内溶栓技术,前者是使用球囊扩张或在狭窄的血管腔内植入支架,使狭窄的血管管径恢复正常,从而使缺血脑组织恢复正常血流,另外植入支架后使狭窄部位粗糙的内膜重新修复,防止斑块的脱落和血栓形成。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的4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20)患者通过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n=20)患者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 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能力)、BI(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不同时间后的NIHSS评分(神经缺损量表)。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FMA、BI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应用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术;缺血性脑血管;应用效果脑血管病属于神经系统中的常发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即便存活,致残率也相对较高,不但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会给社会以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脑血管疾病可以分成缺血性以及出血性。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更高。
根据有关报道表明[1]:我国每年大约会新增150万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并且在未来患者数量会大幅增长。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群,最主要的发病因素就是脑动脉狭窄,如果患者的血压发生剧烈波动,则会使患者的靠侧支循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脑组织出现一过性缺血,最终使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目前,临床中一般会采用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以及介入疗法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是药物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但是在治疗后,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发生疾病复发,并且在外科手术之后,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且手术适应症严格,术后会产生较多的并发症,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此种方法不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 选择 标准 。
2 . 2 颅 内外 动脉 狭 窄 血管 成 形 术 和 支 架 治疗 颈 部 血管 成 形 术 是 一 种 微 创 经 皮 介 入 手 术 , 最初由 K e r b e r 等 于 1 9 8 0年 报 道 。血 管 内介 入 技 术 的发
展, 包 括 栓子 保 护装 置 ( e m b o l i c p r o t e c t i o n d e v i c e ,
的患 者 , 并要 同时满足 以下 4个 条件 : ①尽 管 已经进 行 了积极 的药物 治疗 , 仍 然 有 两次 或 以上 的卒 中发 作; ②最 近一 次卒 中的时 间在 7 d以前 ; ③ 患者 颅 内
脑 血 管病 的 防治起 到 了重 要 作 用 , 是 缺 血 性 脑血 管 病 治 疗发 展史 中的一个 重要 里程 碑 。
1 缺 血 性脑 血 管病介 入治 疗相 关指 南 目前 国际上 尚无 专 门针对 缺血 性脑 血管 病介 入
内介 入诊 疗指 南 , 对 我 国 开展 缺 血性 脑血 管 病 血 管 内介入 有着 指 导作用 。
④ 患者 在 先前 卒 中后 恢 复 良好 , mR S评分 3分 或 以
下, 而7 d内的卒 中或 短暂 性缺 血发 作 ( T I A) 是颅 内 支架 的 禁忌 证 。2 0 1 3年 1月 3 1日, 美 国 AH A / A S A 联合 在 线发 布 了最新 的急 性缺 血性 脑卒 中早 期管 理 指南 , 并 在 3月份 S t r o k e杂 志正 式 发 表 。与 2 0 0 7 年 指南 和 2 0 0 9年 指 南 更 新 相 比 , 2 0 1 3年 的 指 南 没 有重 大 改变 , 主要 在脑 卒 中 医疗 体 制和质 量 改进 、 急 性期 静 脉溶栓 适 应证 和流 程 、 血 管 内治 疗 等 方 面 提
新 的美 国急性 缺 血性 脑 卒 中 早期 管 理 指 南 强 调 ,
动 脉溶 栓或 机 械 取 栓 不 能 延 误 r t - P A静 脉 溶 栓 ( 如
果符 合 静脉 溶栓 指征 ) , 而静脉 r t P A溶 栓 目前 仍 然 是 唯一 经 F D A批 准 用 于 急性 缺 血 性 卒 中 的治 疗 方 法 。随 着新 治疗设 备 的研 发 和 新 研究 结 果 的发 布 , 动 脉 内溶栓 和取 栓等 血管 内治疗 取 得 了越 来越 多 的
[ 中 国 图 书 资 料 分 类号 ] R 7 4 3
[ 文 献标 志 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1 4 0 X ( 2 0 1 4 ) 0 3 — 0 0 3 5 — 0 3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1 4 0 X. 2 0 1 4 . 0 3 . 0 0 9
动脉 粥样 硬 化 狭 窄 7 0 % ~9 9 %, 与 再 发 卒 中有 关 ;
E P D) 和改 良的支 架设 计 , 大大 改善 了临 床转 归 。在
国外 , 颈动 脉血 管 成形 术 和 支 架 治 疗 ( C A S ) 作 为颈 动 脉 内膜剥 脱术 ( C E A) 的替 代治 疗 手 段 , 通 常用 于 不 适 于行 C E A 的患者 。 而在我 国 , 由于其 具 有较 短 的操作 和术 后恢 复 时 间 、 较 少 的痛 苦 与 创 伤及 更 低 的麻醉 要求 等优 点 , 受到许 多 的医 生和患 者 的青 睐。
究证 实 。2 0 1 1 年, 中华 医学 会 神 经病 学 分 会脑 血 管
病学 组 缺血性 脑 血管病 血 管 内介 入诊 疗指 南撰 写组
在 中华神 经科 杂 志发表 了 中 国缺 血性 脑血 管病血 管
超早 期 动脉溶 栓 和取栓 技术 以及 颅 内外 动脉 狭窄 血
管 成 形术 和支 架 置 人 技 术 ¨ 。该 项 技 术 对 缺血 性
2 缺血 性脑 血 管病介 入治 疗 的适应 证
2 . 1 脑 梗死 急性 期动 脉溶 栓 或 取栓 治 疗
2 0 1 3最
治疗 的指 南 。2 0 1 1年 美 国多 个 医 疗 协 会 共 同颁 布
了颈 动 脉颅外 段 和椎 动 脉 疾 病 的诊 治 指 南 , 该 指 南肯 定 了血 管 内支架 对颅 外颈 动脉 和椎 动脉 狭窄 的 治疗 作 用 。2 0 0 9年 , 美 国 心 脏 协 会/ 美 国脑 卒 中学 会( A H A / A S A) 建 议 对 于 狭 窄率 > 7 0 % 的症 状性 颅 内动脉 狭窄 患者 , 在最 佳 内科保 守 治疗 下 , 也 可考 虑 球囊 扩 张成形 术 和 ( 或) 支架 置 入术 。2 0 1 2年 , 美 国F D A缩 小 了 Wi n g s p a n支 架 的 适 应 证 , 并 增 加 了 禁忌 证 。 。 。F D A规 定 该 支架 只 能 适用 于 2 2~8 0岁
随着 影像 学 、 导管 技术 及材 料科 学 的迅猛 发展 , 血管 内介 入 技 术 在 脑 血 管 病 中 的应 用 还 将 不 断 扩
展 。缺血 性脑 血管 病介 入 治疗 主要是 指 急性脑 梗死
表 了急性 缺血 性 脑卒 中血 管 内治疗 的研 究 , 均 为 阴性 结果 , 这 表 明血 管 内治 疗 的疗 效 尚 待进 一 步 研
解 放 军 医药 杂 志 2 0 1 4年 3月 第 2 6卷 第 3期 Me d& P h a r m J C h i n P L A, V o 1 . 2 6 , N o . 3 , Ma r .展
周华 东
[ 关键词 ] 脑缺血 ; 支架 ; 导管插入术 , 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