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教师:这首熟悉的诗歌给了你什么启示?学生:诗歌体现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教师:原始居民仅靠“采集”、渔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充足,为了拥有固定的食物,于是人们开始了农耕生活。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耒耜,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神话毕竟是远古人类对自然社会的天真理解和美好想象。
我国早期的农耕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来了解。
(设计意图:以学生们熟悉的诗歌《悯农》导入农耕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原始农耕生活”,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原始农耕的工具、农耕生活的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情况,认识到农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了解和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工具、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工具、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难点:对原始农耕生活情景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2.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16年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辅助材料: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图片,如原始农耕的场景、工具等,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主题。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原始农耕生活是怎样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工具、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人教版历史(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同时,还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进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同学们还记得他们是怎样获得食物的吗?(采集、狩猎、捕鱼)我们今天的食物来源于哪里呢?(来自于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的养殖)那么,我们的先民们是怎样开始种植庄稼和养殖牲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讨论回答。
教师:结合书本,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6 000年。
2.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6.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定居生活。
7.手工业:彩陶,乐器。
纺织、制衣。
教师:看看半坡居民和北京人有哪些不同?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构水井
关内容
5.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工具、牲畜
骨耜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7.手工业
骨哨、陶器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学生勾画相
(1)兴起地区:
关内容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
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
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歌曲《黄河长江》导入
听歌曲,思 激发学生的好
歌词中的为什么说中国的黄河长江孕育 考问题 导入新课
板书
学生回忆旧石器时代?
4.农作物: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饲养牲畜:猪、狗
6.生活用具: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半坡人 学生根据课 提高 学 生 概括
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如陶埙。 本,分析总 能力
还出土了骨针、骨锥、纺轮,可见半坡人已 结概括
经学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出示粟籽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片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课题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
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
学习目标 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结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手工业: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陶器有黑陶和白陶。
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四、小结
五、巩固提高
导入:猜谜语
白如玉,穿黄袍,
只有一丁大,
却是宝中宝。
(打一农作物)
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农作物)
引入粟和水稻,从而过渡到农业生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欲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
资源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通案内容设计
教
学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
时间:距今约7千年
地点:长江流域
农业:农具是磨制石器和耒耜;农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饲养业:饲养家畜
定居生活: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
手工业: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黄河流域
农业:农具是磨制石器和耒耜;
农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饲养业:猪狗
定居生活:住在半地穴的房屋里
手工业: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补充:彩陶上的刻划符号有些学者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原始的农耕生活,(10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10篇)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篇一[授课过程]导入新课: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捡拾、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存问题一直是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
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授课:从课本与历史图册上找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遗址的位置,得出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的结论。
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1)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你会考什么维持生存?如果仅靠在野外野果为生,那么到了没有果实的季节或者恶劣天气影响所导致没有果实怎么办?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并提问:①河姆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里生活师:为什么会在干栏式房屋中生活呢?(由于南方水分较大,不适宜于在地下生活)②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与器具:石斧、石凿、骨耜、陶缽师: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关于半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结合河姆渡的房屋类型的成因,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那么这两种房屋建筑能不能相互混用?导出这两种建筑产生的地理因素所起到的影响。
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通过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4)教师出示人面鱼纹陶盆、土鱼纹陶盆,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课堂小结】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2)
题?
授课与活 多媒体展示:中国原始居民 河姆渡
动
主要遗址图。找出我国主要 半坡
有哪些原始农耕遗址?
一、河姆 下面我们通过这两个遗址出来自渡的原始 土的遗物来了解他们的农耕
农耕
生活状况。
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 讨论归纳总结:河姆渡居民 培养学生
料:耒耜、稻谷、干栏式房 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 从史料中
生活、社会关系方面有哪些 讨论归纳总结:
变化,你有何感想?
变化——由打制石器到磨制
石器,由采集狩猎生活到定
居的农耕生活,由群居生活
到氏族生活到阶级的出现
等。
感想——社会进步,先民智
慧
课堂总结 学习感悟:
畅所欲言
让学生回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顾历史知
识,培养
历史情感
多媒体展示
巩固本堂
课堂练习
知识
基训第 2 课 作业布置
1、 时间:
2、 地点:
板
3、 住所:
书
4、 耕作方式: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设
5、 原始手工业:制造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计
二、 半坡原始居民
1、 时间:
2、 地点:
3、 住所:
4、 耕作方式:
5、 原始手工业:
三、 大汶口原始居民
教学环
节、主要
具体教学
内容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或
却有些许差别,你能说出原 的差异。
和知识迁
因吗?
自学归纳:大汶口原始居民 移能力
1、指导大家阅读课本内容并 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农耕经
归纳其特点。
济有更大发展,原始手工业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2课 原始耕作生活 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
耕作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原始社会的耕作生活方式和特点;
- 掌握原始社会的早期耕作技术和工具;
- 知晓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态度。
教学重点
- 原始社会的耕作生活方式和特点;
- 原始社会的早期耕作技术和工具。
教学难点
- 理解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态度。
教学准备
- 教材: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2课;
- 多媒体设备;
- 单张纸或白板;
- 彩色笔、黑板笔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原始社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原始生活的兴趣。
2. 研究内容(15分钟)
- 通过教材第2课的研究,向学生介绍原始社会的耕作生活方式和特点。
3. 讨论与互动(20分钟)
- 引导学生讨论原始社会的耕作技术和工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4. 示范与实践(15分钟)
- 在白板或单张纸上,向学生演示原始社会的耕作过程,让学生理解早期耕作技术的具体操作。
5. 总结(5分钟)
- 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态度。
作业
请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题,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拓展活动
请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更多关于原始社会的资料,增加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原始社会的耕作生活方式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积极参与了讨论和实践活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态度的理解还有待提升,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化和引导。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品教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主要粮食作物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入本课学习课题)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文)二、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一)农作物的栽培1.【组图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出土文物中感受农业历史的变迁。
2.教师提问:根据组图和教材内容,说说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时间、作物种类和分布区域。
提示:距今一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农业的发展表现1.【展示图片】骨耜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羊头、猪泥塑2.教师结合图文提问:我国古代农业由初兴到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提示:(1)经过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得到推广。
(2)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进行耕种,农业在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加。
(3)出现了家禽饲养、制作陶器等。
(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上述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认识古代“农业”的内涵和表现。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农业兴起的四个表现)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播放多媒体视频)【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面至P11面图文信息,让学生完成列表中的任务,培养学生知识归纳、整理的学习能力)(一)河姆渡遗址的时空【遗址图展示】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2.教师结合河姆渡遗址图提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在何时何处?河姆渡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提示: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023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
2023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________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________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要紧情形和中华文明处于起源时期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熟悉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期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进程与方式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式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讨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功效中表现出的聪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引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先人的尊重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进展的状况和标志。
教学预备:历史文物、遗物的图画或图片;地图册;与我国原始居民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河姆渡考古新发觉图片(玉器、陶器等);PPT课件。
教学大体进程:导入新课:同窗们回忆前一节历史课上,咱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咱们明白了在初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若是搜集和渔猎,以搜集为主。
此刻,请同窗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和周围的同窗讨论一下,原始社会的人们仅靠在野外搜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必然程度上能够知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的地方,这种不便表此刻什么方面?如何才能够幸免这种局限性?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板书)感知明白得: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刻的什么地址?生产工具如何?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屋子?要紧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知识要点。
2.课件展现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
这些箭头说明了什么问题?(半坡居民已经利用弓箭)在发明弓箭之前,原始人靠什么工具来获取猎物?(石器和木棒)弓箭和木棒、石器相较,有哪些优越性?(增加了平安系数、准确率高、省力、猎取的东西增多等,言之成理即可)3.课件展现半坡出土的“钻孔石斧”。
从这张图片中,你能取得哪些历史信息?石斧的刃部通过了精细的打磨,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磨制石器了,石斧上有一圆洞,说明那时半坡居民钻孔的技术十分熟练,斧上有洞,说明半坡居民可能会在斧上安装木柄,便于劳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4)
课 题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 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 学
目 标
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地图、分析考古图片,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概况,理解农耕产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迈进,学习识读历史图片、列表归纳的方法,提升分析历史资料、进行合理推理想象的能力,体会祖先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中华文化。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学法反馈练习。
提升理性认识。
课后反思:
观察历史图片,理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家畜饲养的发展。思考讨论、识读图片、学习历史分析方法。
识图、对比认识。
活动探究。
对比思考。
观察、思考,认识农耕文明在精神、制度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
复习回顾
体验历史、理解农耕的产生。
历史学方法的初步接触。
点出考古的重要价值。
识图能力、列表归纳法。
学法指导。
对比分析能力。
出示《半坡村落遗址示意图》,介绍半坡村落的构成。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介绍大汶口文明的位置、年代。
出示《35号墓葬图》,引导学生认识私有制产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
教师用图示,归纳总结农业产生基础上农耕文明的进步。
布置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体验,思考问题。看书P7
学生理解二重证据法。
识读历史地图。
列表法梳理知识。
教师总结考古图片识读的简单方法。
运用考古图片识读方法,探究分析河姆渡水井,认识干栏式房屋、母系氏族社会的家庭。
对比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介绍处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位置、年代、环境。
出示6组半坡遗存和遗物图片,由学生进行探究,提取历史信息,进行合理推论。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新课标下要以学生为根本,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此这一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对比,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 课,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
第一个子目同第二、三个子目之间是总分关系。
第二个子目与第三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
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
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1/9)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能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能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能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能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概念讲解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并通过列表法和对比法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三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种子落到地上,来年又会发芽、生长、成熟,而且可以供人食用。
于是人们便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
于是有目的的原始农耕便出现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了解一下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1、通过了解什么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认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原始农耕生活。
师:我国早期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前面一课我们了解到北京人使用的是旧石器,也就是打制石器,请同学们快速看一看书,想一想什么是新石器?生:磨制石器。
师:能举一些例子说明什么是新石器吗?(如石刀、石镰、石纺轮、如果有学生提到耒耜或者骨耜,说明骨头也可以通过磨制加工成工具)。
师:与打制石器相比,使用磨制石器有何优点?生: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可以猎捕更多的猎物、可以更好地采集果实、可以更好地耕地种植植物等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和河姆渡居民、半坡人的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居民、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感兴趣。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用比较法比较两个原始居民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原始农业发展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导学式讲解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自读导学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辅助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新课导入】幻灯片展示:“与你携手,一起探讨人类走向未来的脚印!”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进入本课的学习。
猜谜语导入新课: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打一植物)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教师: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
你们知道我国的农业文明始于何时吗?有没有典型的代表?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从而解开这些难题。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本目内容。
(约2分钟)教师提问: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我国原始农耕时代有哪些世界性的贡献?学生回答:约20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的1、通过展示农作历史遗存图,让学生观察分析,知道原始农业兴起、发展及重要标志,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对古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意义。
2、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并与北京人进行比较,理解河姆渡人半坡人进步所在。
3、通过展示相关历史文物图,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图中历史信息能力,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特点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及对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制作PPT 展示历史图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成就辉煌。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何时?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自恃样的特点?中国原始先民生产生活如何?他们又创造了怎样的文明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兴起和发展,了解中华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新课讲述一、新课引入:PPT展示古代先民采集和渔猎生活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假如你一个原始人,仍然生活在仅靠采集、狩猎为生的生活中,将会出现怎样的困局?你有什么方法改变这种困局?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是改变困局的唯一方法,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中国原始农业什么时间兴起,发展状况如何呢?中国先民生活状况如何?本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及中国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二、新课讲述(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人工栽培农作物出现A、兴起:原始居民仅靠“采集”、渔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充足。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认识逐渐加深,并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于是人们开始了农耕生活,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原始农业兴起。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课堂探究
过渡语: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都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这就使人类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文明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板块三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答案: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等。
(2)想一想: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史料积累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教学反思
答案: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如河姆渡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原因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过渡语: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是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彩陶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下面哪个原始人类能够制造彩陶(D)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2.若要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遗址,应到(B)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C.陕西省半坡遗址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板块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遗址位于哪里?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河姆渡人的生产活动有哪些?
答案: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距今约7 000年。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耜是最典型的农业工具,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制作象牙雕刻等艺术品,懂得使用天然漆;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等;居住干栏式房屋,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
(2)看图片(见教材“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和历史地图,从中提取主要的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激发和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比较法、列表法、合作探究法【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师: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内容学习一、河姆渡原始农耕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以下知识: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2、时间:距今约七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4、农耕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以下知识: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2、时间:距今约六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4、农耕作物:粟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6、原始饲养业:猪、狗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2、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授课人授课时间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说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2.通过观看实物插图和问题,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3.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树立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等概念
教法学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法、提取信息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补充一、导入新课:
现如今南北方吃的主食原料分别是什么?人们能吃上米饭最早起源于什么时
期?而最早种植农作物的原始农耕是怎样出现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
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学生读书后,教师总结: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经过长期的观察
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并有意识的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
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创设情境一: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关水稻图片。
问题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出土的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
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
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
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创设情境二: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关工具图片。
问题2:河姆渡居民用什么工具种植水稻?
学生: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使用骨制、木制、石制三种类型的工具。
尤其开始使
用骨耜,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即使是使用石器,也大
都作了磨光处理。
问题3:有了农业之后,人们还会随意迁徙,到处流动吗?为什么?
学生:不会。
因为稻类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当时生产力水平不
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
以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创设情境三: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有关房屋复原的图片
问题4: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河姆渡居民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有什么
好处?
学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浙江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原始居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干
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创设情境四: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有关水井的图片
问题5:开凿水井有什么好处?结合地理学科知识,解释为什么水井的水离地面
比较近。
创设情境五: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饲养家禽的有关图片
问题6: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基本有了保障,打回来的受伤或活捉的猎物一时吃不完,怎么办?
学生: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保障,打回来的猎物一时吃不完,人们把受轻伤的动物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原始家畜饲养业产生了。
总结: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主要有牛、羊、猪、狗、鸡等。
我国所特有的十二属相中的许多动物,很早就与人类共同生存了。
创设情境六: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的有关图片
问题7:粮食丰收后,用什么工具盛放?又用什么工具做饭、盛饭呢?
学生: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一次就能收割下许多,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的一项重要成就。
创设情境七: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的有关图片
问题8:除了农业生产和基本的生活之外,河姆渡居民还干什么?
学生:他们还会制作简单的作为装饰品的玉器和自娱自乐的原始乐器等。
总结:除此之外,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木浆,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学会制造船只,在水上行动,这仍然体现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沿海地区的特点。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探究比较一: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探究比较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
探究比较三:为什么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探究比较四:河姆渡大多用骨耜,半坡居民大多用木耜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也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们的生活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所以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使用工具等方面也有区别,这才导致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
课堂小结:
数千年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
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石器提高了生产力。
生产力提高了,粮食生产就多了,捕获的动物吃不了,于是出现了原始家畜饲养业。
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储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原始手工业出现。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
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而出现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原始社会逐步解体。
作业:
通过学习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定居生活,我们对于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一些了解,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课后可以查阅资料来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原始居民距今
时间
生活
地区
原始
农耕
原始家畜
饲养业
原始手工
业
河姆渡约七千年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
磨制石器、
耒耜耕地、
种植水稻
饲养
家禽
制造陶器、玉
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约五六千
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
磨制石器、
种植粟
饲养猪、
狗等动物
制造彩陶、刻
画符号、织布
制衣
大汶口约四五千
年黄河流域
山东泰安
农耕经济
更大发展
制造黑陶、白
陶,手工业更
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