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9.2 浙东学术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六)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同步测试卷(六)阶段性综合检测(A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收讫./迄.无音信拮据../奇货可居.堤.坝/提.心吊胆B.赝.品/义愤填膺.栅.栏/春意阑珊.纤.毫/阡.陌纵横C.箴.言/缄.默无语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解析:A项,依次读qì/qì,jū/jū,dī/tí;B项,依次读yàn/yīnɡ,zhà/shān,xiān/qiān;C项,依次读zhēn/jiān;rú/rú,ɡuǎnɡ/kuànɡ;D项,依次读tuān/zhuì,huì/wěi,kān/kā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D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此处用错对象。
A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语本《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B项,“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C 项,“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一)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入门四问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归经典阅读曹文轩我们应当将阅读看成是一种宗教,一种超越任何宗教的一个宗教,把阅读看作是一个宗教行为。
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几家出版社共同推出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一共是六十种,乍一听是否觉得这么多的书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沉重了,可是我们如果把它反过来问一下,一个孩子,他念了三年初中,又念了三年高中,这六年的时间里,看上六十本书,每年才十本,每个月才不到一本,还多吗?多看这六十本书与加重他们的负担是毫无关系的。
因为这些书仅仅是供他们阅读,而并不是作为课程被要求的,这种情况下的阅读其实是在缓解学习的紧张。
何谓经典?在阅读中,所谓的经典就是那样一种东西,是至高无上的。
这里的阅读是一种仰视,就是事情到这里为止不能再过去了,就像来到一座高山下面。
经典肯定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对于现在的东西,它可能成为经典。
经典的作品肯定是能说出一些东西来的,不是不能把握的,比如说它的艺术性,比如说它反映的那个问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等等。
对时尚文字的阅读是必要的,但一个人倘若将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么这种阅读注定是一种低质量的阅读。
而事实是现在的阅读不论是成人的,还是孩子的阅读,往往为时尚的文字所包围,使他们无法接受经典,特别是孩子。
这个现实是应当被我们关注的。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以享乐主义为主流思想的社会。
大家看看今天为孩子所制造的文字,大部分是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的品质的——它的忧郁感、它的悲悯、它的雅致、它的美感、它的圣洁、它的庄重和意境,等等。
大家去看看现在的少年儿童读物里边,经典的品质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不具备的。
【测控指导】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测评:(第二~四单元)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9.2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docx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儒者欲尊.德性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
D.阳明得之为事功..事功:事业和功绩。
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而讲学..者必有事事C.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A项,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
今义:做事。
B项,古义:谈论学问。
今义: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D项,古义:社会现实。
今义:事理人情。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朱陆异同,干戈..门户B.后人贵.经术C.马牛而襟裾..D.而讲学者必有事.事解析: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其他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9.2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儒者欲尊.德性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
D.阳明得之为事功..事功:事业和功绩。
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而讲学..者必有事事C.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A项,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
今义:做事。
B项,古义:谈论学问。
今义: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D项,古义:社会现实。
今义:事理人情。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朱陆异同,干戈..门户B.后人贵.经术C.马牛而襟裾..D.而讲学者必有事.事解析: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其他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单元测评二Word版含解析.doc1
单元测评二(第五~七单元)(时间:120分钟总分值:120分)阅读题(43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
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根底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附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②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开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
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
孔子以“六经〞为根底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开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完毕〞。
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开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
③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
“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开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
④“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开展。
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当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2015-2016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统一全国后不久。
唐代愈、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与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中庸.________ 须臾.________忌惮.________ 笃.行________二、解释词义率⎩⎪⎨⎪⎧率.性之谓道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莫⎩⎪⎨⎪⎧莫.见乎隐人莫.知其子之恶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天下莫.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至莫.夜月明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微⎩⎪⎨⎪⎧莫显乎微.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恨晨光之熹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体⎩⎪⎨⎪⎧体.群臣也轻暖不足于体.与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即冈峦之体.势明⎩⎪⎨⎪⎧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明.辨之,笃行之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非所以明.天下也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三、古今异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________ 君子而时.中 ________ 小人而无忌惮..也 ________ 道之不明.也 ________ 力.行近乎仁 ________ 尊贤也,亲.亲也 ________ 子.庶民,则百姓劝 ________ 来.百工 ________ 柔.远人 ________ 怀.诸侯 ________ 五、辨句式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________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________恐惧乎其所不闻 ________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________诚者,天之道也 ________六、积累名句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Word版含答案.doc
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天铎.(duó)桎.(zì)梏.(ɡù)纷纶.(lún)B.蕺.山(jí) 荆.(jīnɡ) 棘.(jí) 史裁.(cái)C.白苇.(wěi) 干戈.(ɡē) 迥.(jiónɡ) 殊.(shū)D.训.(sùn) 诂.(ɡǔ) 禀.性(bǐnɡ) 讥.笑(jī)解析:A项,“桎”读zhì;C项,“迥”读jiǒnɡ;D项,“训”读xù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彼不事.所事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后人贵.经术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晋灵公不君.解析:例句中的“事”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君”的用法与之相同。
A项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D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B.我欲托之空言C.戍卒叫,函谷举D.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解析: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为省略句。
答案:B4.下列各句中的“诸”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B.投诸渤海之尾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解析:A项为“各、众”的意思,B、C、D三项均为兼词。
答案:A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儒者欲尊.德性尊:尊崇、推崇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阳明得之为事功..事功:事业和功绩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6.下列对“本”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本来B.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本来C.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书册D.若止印三二本(《活板》) 量词,书册计量单位解析:A项,本:探究,推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
浙东学术即使争论不可避免,请至少保持风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别人发表的某个见解,觉得谬误至极,于是留言反驳,但往往完全说服不了对方,于是就演变成了一场各执己见,最终不欢而散的辩论。
更有的时候,觉得某个人的观点荒谬到不可理喻,与自己的“三观”完全不符,更是恨不得拉黑对方,永不相见。
另一些时候,面对热点话题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想要告诉别人这样的冲动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人是会思考的动物。
比如巴黎恐袭事件之后,对于欧洲是不是应该继续接收难民等问题;每个关心这件事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会在转发微博或者文章的时候表明自己的倾向和立场。
于是,往往会引来持不同观点的人的驳斥,最终又变成一场两败俱伤的口水战。
如果在社交媒体上的争论不可避免,那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辩论的风度。
不要把对一种观点的否定,变成对持这种观点的那个人的否定。
微博上时不时就有人放言“三观不合取消关注”,我曾经也信奉要凭价值观来交朋友,但后来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
因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在一个问题上和你观点一致的人,在另一个问题的观点上往往又会和你唱反调;在一件事情上大义凛然的,很可能在另一件事情上面目可疑。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所谓价值观完全吻合的人,结果有一天糟了,突然发现他喜欢看《小时代》……如果总是用排除的方式去交友,那最后可能会把你所有的朋友都删除掉。
也不要试图说服对方,因为这是一件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就算说服了对方,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和帮助呢?讨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
讨论真正的目的,是倾听对方的观点,看看是不是有你没考虑到的角度,有没有值得你思考和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讨论才是对你自己最大的帮助。
抱着这样虚心、谦和的态度,对方也会投桃报李,更容易接受或者理解你的观点。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12)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阶段性综合检测(B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
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
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买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
“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问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
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测评:(第二-四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x
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含解析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收讫./迄.无音信拮据/奇货可居.堤.坝/提.心吊胆..B.赝.品/义愤填膺.栅.栏/春意阑珊.纤.毫/阡.陌纵横C.箴.言/缄.默无语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
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解析:A项,依次读qì/qì,jū/jū,dī/tí;B项,依次读yàn/yīnɡ,zhà/shān,xiān/qiān;C项,依次读zhēn/jiān;rú/rú,ɡuǎnɡ/kuànɡ;D项,依次读tuān/zhuì,huì/wěi,kān/kā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
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性格外圆内方....D。
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D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此处用错对象.A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语本《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B 项,“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C项,“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测评:(第二-四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x
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Word含解析.doc
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天铎.(duó)桎.(zì)梏.(ɡù)纷纶.(lún)B.蕺.山(jí) 荆.(jīnɡ) 棘.(jí) 史裁.(cái)C.白苇.(wěi) 干戈.(ɡē) 迥.(jiónɡ) 殊.(shū)D.训.(sùn) 诂.(ɡǔ) 禀.性(bǐnɡ) 讥.笑(jī)解析:A项,“桎”读zhì;C项,“迥”读jiǒnɡ;D项,“训”读xù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彼不事.所事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后人贵.经术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晋灵公不君.解析:例句中的“事”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君”的用法与之相同。
A项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D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B.我欲托之空言C.戍卒叫,函谷举D.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解析: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为省略句。
答案:B4.下列各句中的“诸”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B.投诸渤海之尾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解析:A项为“各、众”的意思,B、C、D三项均为兼词。
答案:A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儒者欲尊.德性尊:尊崇、推崇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阳明得之为事功..事功:事业和功绩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6.下列对“本”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本来B.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本来C.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书册D.若止印三二本(《活板》) 量词,书册计量单位解析:A项,本:探究,推理。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语言基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可谓好学也已B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C .盍各言尔志D .阖四竟之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抛弃B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显露,表现C .故逐.于大盗 逐:追随D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 累:劳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无,名天地之始.②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B.⎩⎪⎨⎪⎧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②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C.⎩⎪⎨⎪⎧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D.⎩⎪⎨⎪⎧①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②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道可道,非常..道B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C .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D .不远千里..而来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敝.之而无憾B .不远.千里而来C .苟为后.义而先利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10题。
(22分)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冶长”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相关读物浙东学术含答案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天铎.(duó) 八佾.(yì) 桎梏..(zhì ɡù) 蕺.山(jí) 宸濠..(chén háo)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遇⎩⎪⎪⎨⎪⎪⎧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名词,境遇)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荆轲刺秦王》)(动词,对待)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动词,接触,感触)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名词,待遇)(2)胜⎩⎪⎨⎪⎧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动词,胜利)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并序》) (动词,胜过,超过)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副词,尽)(3)知⎩⎪⎪⎪⎨⎪⎪⎪⎧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动词,知晓,懂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名词,知识)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动词,管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动词,感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名词,同“智”,智慧)(4)说⎩⎪⎪⎪⎨⎪⎪⎪⎧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名词,说法,学说)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并序》) (动词,说出,讲出)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名词,一种文体)及说.备使抚表众(《赤壁之战》) (动词,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形容词,同“悦”,高兴)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名词作动词,做) (2)千古桎梏..之府(名词作动词,约束) (3)后人贵.经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4)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名词用作动词,以……动干戈) (5)授受虽出于一.[数词作名词,一样的(学说)] (6)不得不殊.门户(形容词作动词,属于不同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不可以..空言讲也古义:两个词,可以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儒者欲尊.德性尊:尊崇、推崇。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
D.阳明得之为事功..事功:事业和功绩。
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而讲学..者必有事事C.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A项,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
今义:做事。
B项,古义:谈论学问。
今义: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D项,古义:社会现实。
今义:事理人情。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朱陆异同,干戈..门户B.后人贵.经术C.马牛而襟裾..D.而讲学者必有事.事解析: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其他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4.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切:切合。
B.知《春秋》之将以经.世经:治理。
C.而面目迥殊.殊:不同,差别。
D.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果:果然。
解析:D项,果,果真。
答案:D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为经世之书 而空言义理以为功B.故善言天人性命 以其各有事事故也C. 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而讲学者必有事事D. 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解析:A项,①动词,写;②动词,作为。
B项,①连词,所以;②名词,缘故。
C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
D项,连词,因为。
答案: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B.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
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
C.第二段中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
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
D.文章结尾一段,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反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解析:D项,应为“作者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
答案: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2)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3)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参考答案:(1)我要把我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倒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把我的看法阐释得非常深刻、清晰啊。
(2)是因为他们只是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
(3)史学可以有助于世的原因,是它本来就不是空洞的著述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2题。
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 大易:指《易经》。
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右之器以欹.欹:倾斜,这里指“倾斜的物品”。
B.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比:比拟。
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涉:经历。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宜:应该。
解析:D项,宜,适宜。
答案:D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于是乎有裨焉B.或以之惩志而自警然则以节言竹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予观而喜之而不为风雨摧折者解析:A项, 兼词“于之”,从花草树木中;语气词,无义。
B项,均为介词,用、拿。
C项,均为副词,表顺承,才;表范围的限定,只。
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答案:B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节”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④人道有变,其节乃见⑤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⑥故让国,大节也⑦好植竹,取其节也⑧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A. ⑦⑧B. ③⑤C.④⑤⑥D.④⑤⑧解析:①②③⑧中“节”取实义, ④⑤⑥中“节”取象征义,⑦二者兼而有之。
答案:C11.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
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之亭”。
作者看到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
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为人处世,平时在家就开始讲究,他日必能做到应对自如。
黄中立却不是这样的。
解析:《礼记·中庸》的注书上是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
另外,在作者看来,黄中立正是这样的。
答案:D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2)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3)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
参考答案:(1)的确,里面有什么就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本性)能够表现在形体上。
(2)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
(3)所以辞让国君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对于泰伯就做对了,对于季子就没有做对。
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为了玩赏爱好而已?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污秽之义。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他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警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之亭”,把它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
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是因为它有节。
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它改变的君子一般。
的确,里面有什么就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本性)能够表现在形体上。
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否则)又能拿什么崇尚竹呢!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
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就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关于“节”字比较适宜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完备了,用不着到外面去寻求解释。
花草树木的节,其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
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生长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
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
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
所以辞让国君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对于泰伯就做对了,对于季子就没有做对;用死来守住自己的节操,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
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
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
”平日有所谋划,一旦某天遇到事情,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
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