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

合集下载

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

• 通过技术模仿、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可 为企业创建自己品牌,打开市场提供条 件。学习利用先进技术可以极大地节约 研发时间和费用。 • 如海尔集团先后在美国,法国等国建立 了分公司,其技术创新原则之一就是技 术获取的国际化。
市场的后发优势
对外投资市场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发 达国家成熟市场的学习和利用方面。 1.法律法规体系相对.国际市场的广大需求促进了我国传统产 业的改造和升级。
对外直接投资后发优势是指世界经济在对外直接投资后发优势是指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极为不平衡的情况下后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
成员: 文 梦 杜少迪 兰根石 毛孟杰 班级:国贸0901
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 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国 家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 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后发 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 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纬度,至于国家之间在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 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畴而与传统的比 较优势相关。
资源的后发优势
• 资源的后发优势表现在,它可以为投资 国外的企业提供产业链上游或下游的支 持,减少企业经营成本,也可带动本国 的出口。 • 如我国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 左右 ,本国企业投资于国外丝绸纺织行业, 即可带动我国生丝的出口,又可减少国 外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技术的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发挥的战略举措
• 国家角度。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 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同时加强财政、 金融、法律、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有利于企业打破意识约束,资金约束, 东道国环境等方面的约束。 • 如: 税收优惠政策 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成立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中心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指的是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下,追赶者相对于领先者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

在经济、科技和商业领域,后发企业或者国家与先发企业或者国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直接影响着后发者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本文将分别探讨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并就如何克服劣势和利用优势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探讨后发优势。

后发者相对于先发者,拥有以下几个优势:1.借鉴先发者的经验:后发者可以从先发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教训。

借鉴先发企业或者国家的经验,能够减少试错成本,避免重复造轮子,快速学习并追赶领先者。

2.技术跳跃:后发者可以跳跃过传统技术阶段,借助新兴技术实现超越。

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的发展,研发更先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技术跳跃可以使后发者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先发者。

3.省去前期投入:后发者在市场竞争中可以更好地利用掌握的信息和了解市场需求。

他们可以避免尝试和犯错,节省了前期的投入成本。

这使得后发者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4.特定市场机遇:在一些特定的市场情况下,后发者能够发现领先者所忽略的商机。

后发者可以利用市场变化和趋势,满足市场的新需求或者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这使得后发者能够在新的市场中获得优势。

然而,后发者面临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1.技术落后:后发者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方面相对落后于先发者。

他们需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资金和人力资源,才能追平或超过先发者的技术水平。

2.资金限制:后发者通常面临资金的限制。

相对于已经占据市场份额的先发者,后发者需要更多的投资来建设生产设施、推广市场等。

缺乏资金可能限制后发者在市场竞争中的触角和快速发展。

3.市场竞争:市场上优势巨大的先发者在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和市场份额后,能够形成竞争壁垒。

后发者需要应对已经占据市场的品牌和影响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后发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针对后发劣势,后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创新与研发:后发者应该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不断改进产品和技术。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一、定义后发优势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

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

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

(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我认为中国的发展存在后发优势,因为目前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才能更好利用后发优势。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第一,资本的后发优势
根据经济学,要素收益具有边际递减的特性。

第二,技术的后发优势
大多数先进科技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科技被公认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用。

第三,人力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的国家的人力资本丰富,成本相对低,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
第四,结构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最初是从农业国开始发展,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过渡,最终实现工业化,在过渡的过程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发展。

第五,制度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得到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

发展中的问题
1我国收入财富不均,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弱势群体收入下降,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满足,那么下一代的受教育权利也不能满足,从而导致人均劳动生产率降低,就会造成后发优势的障碍。

2我国的技术创新没有深入
要判断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或生产力发展的潜力,其实要看这个国家社会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有多大。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主要通过两个方式:第一个是发明(这种方式经过设想,发明,发展,成熟阶段,风险大,成本高);第二个是引进(成本低,收益大)。

一般,发展中国家都选择引进,所以对于技术创新只是在引进技术本身,而没有创新。

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后发优势成为了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路径。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同时,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的后发优势和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一、后发优势后发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为晚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获得某种发展资源或技术,而获得在相关领域中具有竞争力的机会。

这种优势可以体现为成本优势、技术优势或市场优势等。

1. 成本优势由于中国在许多领域的开始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中国拥有更低的劳动成本和物资成本,这是中国得以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竞争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国手机品牌领袖华为和小米都拥有优秀的成本优势。

华为和小米通过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生产和组装手机,获得了低廉的人工成本。

对于这些手机生产商来说,在中国境内制造手机成本更低,他们可以受益于中国国内廉价供应链设施。

2. 技术优势虽然中国晚于西方国家开始进行技术研究和发展,但是中国通过引入技术、拥抱创新、加强研发等方法,逐渐走到了技术创新领域的前沿。

例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汽车等企业,不仅组合了海外先进的技术,也把握了中国市场上电动汽车的潜力。

这一产业的需求也随着政府的支持持续增长,根据汽车市场分析机构JATO Dynamics的数据显示,2019年1到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2万辆,同比增长52%。

3. 市场优势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增长机会。

例如,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就在中国。

中国企业,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创新支付技术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

随着中国大众消费升级和物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市场前景依然看好。

4. 政策优势中国政府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政策竞争力和市场优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作者:————————————————————————————————日期:ﻩ一、定义后发优势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

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

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

(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

后发优势名词解释

后发优势名词解释

后发优势名词解释后发优势同一条件下: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通常拥有较多的资源和较先进的技术水平,并在研究开发方面占据主动地位,能够赢得比较迅速、持续的发展;而且,这种优势可以转化为高效率,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后发优势”是经济学界对于落后国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缩短与先行者之间差距的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时提出的概念。

它实际上是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种类型——后进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作为自己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加以区分。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拥有“后发优势”,但中国人却没有充分地把握住这个机遇,而是盲目地全方位模仿西方,认为只要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就能立即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

后来,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的实施,才使得中国经济渐渐摆脱了“跟踪式学习”的轨道,走向了独立的发展之路。

我国从1994年开始将教育事业作为振兴中华的基础工程来抓,着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使得“后发优势”转变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优势。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共同支撑下,中国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后发优势是指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处于后发地位的国家能够比发达国家更好地利用研究开发方面的规模经济性来降低研究开发成本,迅速增强创新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获取经济发展的优势,也就是所谓的“后来者居上”的现象。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赶型战略一般采用边干边学、借鉴、模仿的方式,因此“后发优势”的出现是必然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先后引入国际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技术创新、跨国公司等新概念,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科技支撑”为特征的创新体系,“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出来。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改革开放前的40美元增长到现在的近1700美元。

按照购买力评价,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位。

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原材料供应和土地资源优势、传统制造业竞争优势等,仍将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强大后劲。

何为后发优势

何为后发优势

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

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
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
五、"小猪"抢食——后发优势
在"智者博弈"中,小猪的优势策略就是坐等大猪去按按钮,然后从中受益。

换句话说,小猪在这个博弈中具有后发优势,大猪按不按钮,小猪的损失都不如大猪的多。

大猪不按,双方都没有吃;大猪按按钮,小猪可以多吃。

这样的后发优势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朱元璋接受谋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就属于一种后发制人的策略,也是"智者博弈"的生动再现。

(4)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

先动优势的持续性依赖于先驱企业拥有的初始资源和以后发展的资源及能力的支撑。

如果先驱企业在资源能力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难以与后来者匹敌,则先动优势很难保持。

Chandler (1990)指出,进行大规模生产资源投资的企业,不一定是先驱企业,往往领导市场。

因此具有丰富资源和优势能力的企业,特别是具有制造和营销核心能力的大企业,常常后进入市场,但能轻而易举地战胜较小的先进入企业,获得市场主导地位。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一、定义后发优势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

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

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容。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小凯教授商榷》)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

(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

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

发优势理论百科名片后发优势,是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国家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纬度,至于国家之间在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畴,而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相关。

目录概述含义发展现实意义概述含义发展现实意义展开编辑本段概述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

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

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如美国)显著不同。

”他把这些差异归纳为八个对比类型:(1)本地型或者引进型;(2)被迫型或者自主型;(3)生产资料中心型或者消费资料中心型;(4)通货膨胀型或者通货稳定型;(5)数量变化型或者结构变化型;(6)连续型或者非连续型;(7)农业发展型或者农业停止型;(8)经济动机型或者政治动机型。

在这八个对比类型中,每一项对比类型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态是由各国的落后程度来决定的。

通过对各个组合形态的研究,格申克龙得出了六个重要命题: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的起步就越缺乏联系性,而呈现出一种由制造业的高速成长所致的突然的大突进进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对大工厂和大企业的强调越明显;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就越强调生产资料而非消费资料的生产;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人们消费水平受到的压力就越沉重;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所需资本的动员和筹措越带有集权化和强制性特征;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中农业就越不能对工业提供市场支持,农业越受到抑制,经济发展就越相对缓慢。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关于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体系不断变化,关于发展中国家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的争论不断加剧。

近期,林毅夫与杨小凯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本文将从5个不同的维度出发,逐一分析二人的观点及其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一、后发劣势的定义后发劣势是指在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后。

林毅夫较为倾向于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将后发劣势视作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杨小凯则更多地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待后发劣势,认为其本质是一种生产效率不足的局面。

二、后发优势的特点后发优势是指在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国家虽然处于后发劣势的局面,但仍然能够通过自身独特的优势实现经济增长。

林毅夫更偏向于从“人的优势”、“土地的优势”等角度,将后发优势视为一种资源优势。

杨小凯则更多地从市场竞争角度,认为后发优势可通过自身市场的竞争优势来实现。

三、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的转化林毅夫认为,后发劣势并不是导致后发国家长期处于落后的必然条件。

相反,在后发国家发掘自身的优势有可能成为转化后发劣势的关键环节。

杨小凯则认为,后发国家只有摆脱生产效率不足、建立起自我完备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后发劣势到后发优势的转化。

四、影响后发优势的因素林毅夫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发国家实现后发优势的关键是科技、资本、人才等各方面的因素。

杨小凯则认为,现代经济主要是一种知识经济,因此,后发国家在实现后发优势的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经济建构。

五、如何实现后发优势林毅夫和杨小凯都认为,后发国家应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建立独特的市场格局等。

以上针对林毅夫和杨小凯的不同观点,我们需要承认二者都有其合理性,这也为我们开拓后发优势开辟了多元化发展思路。

下面我们将列举5个实际案例来对不同观点进行深度分析:案例一: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观念一度被国外互联网公司所掌握。

后发优势名词解释

后发优势名词解释

后发优势名词解释1、后发优势(posterity advantage):在新技术、新观念方面比先行国家落后,却由于某种有利条件而能够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些虽然曾是新技术的首创者,但由于后来被卷入国际性的经济竞争之中,它们就无法得到补偿。

当发展中国家使用这些现代技术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时,资本主义国家所具有的“后发优势”便发挥出来了。

在国际竞争中,“后发优势”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例如,美国电子计算机公司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 50年代已拥有价值100亿美元的微电子工业, 80年代末,它的市场占有率约为70%;欧洲第一台数字计算机问世于1956年,但美国IBM公司直到1964年才开始批量生产, 1981年已居世界首位,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可见“后发优势”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人不管他多么有才华,他如果不被录用,他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也不会成为奇迹或英雄。

但如果他只等待机遇降临,那么即使是他被提升到最高职位,他的作用也不会很大。

如果某人说“机遇无处不在,只是看你去不去寻找”,那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你碰巧发现了这个机遇,那你就不再需要什么后发优势。

机遇总是光顾有准备的头脑,这就是它之所以被称为“机遇”的原因。

2、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

上述问题说明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仍然存在两种社会分工。

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综合能力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保守,缺乏活力,封闭意识严重,有的不能吃苦耐劳,害怕承担责任,缺少竞争意识,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如何改变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存在的诸多不足,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作为同先发国家和地区相对应的后发国家和地区,既存在着独特的“后发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后发劣势”。

这些,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对此,应予以全面的把握。

否则,如果只是注意了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的话,那么,便会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一.后发优势:六个方面的表现每个国家现代化的起步时间都不相同。

现代化起步时间早晚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现代化类型:先发类型(或称为早发类型)的现代化和后发类型(或称为晚发类型)的现代化。

对于现代化建设来说,后发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少潜在的“后发优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只要一个民族没有灭亡,那么它的一切重大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其自身体内,外部的因素是无法予以取代的。

毛泽东所说的“自力更生”一语,至今看来仍是蕴意很深,对于后发国家与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后发国家和地区自身的动力。

必须看到的是,在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开放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必然抉择,也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动力的重要源泉。

在现时代,只有通过开放,面临着强手如林的外部环境,才能对后发国家和地区保持着有益的压力感,从而诱导出一种民族的超越精神,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原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启动。

后发国家和地区只有通过开放,面对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以及其他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其自身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民族意义,从而变压力为动力,获得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

其一,在发达国家和巨大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压力面前,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民族向心力。

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广大社会成员、各个利益集团、群体与阶层,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

由于目标的相对一致性和简洁性,本国家和地区内原有的某些隔阂、离心因素可以消弥,至少可以不同程度地有所减弱。

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
发挥技术性后发优势
技术性后发优势,表现为后发经济体的技术学习,从先发经济体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 和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谢谢观看
继列维之后,1989年阿伯拉莫维茨(Abramoitz)又提出了“追赶假说”,即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单位 资本收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呈反向关系的。阿伯拉莫维茨同时指出,这一假 说的关键在于把握“潜在”与“现实”的区别,因为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下才能 成立。第一个限制因素是技术差距,即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距,它是经济追赶的重要外在因 素,正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即:生产率水平的落后,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
格申克龙指出,引进技术是正在进入工业化国家获得高速发展的首要保障因素。后起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 术和设备可以节约科研费用和时间,快速培养本国人才,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进程;资金的引进也可 解决后起国家工业化中资本严重短缺的问题。
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化。列维认为后发优势有五点内容:
基本信息
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 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 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格申克龙对1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 行了分析,并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 (如美国)显著不同。”他把这些差异归纳为八个对比类型:(1)本地型或者引进型;(2)被迫型或者自主型;(3) 生产资料中心型或者消费资料中心型;(4)通货膨胀型或者通货稳定型;(5)数量变化型或者结构变化型;(6)连 续型或者非连续型;(7)农业发展型或者农业停止型;(8)经济动机型或者政治动机型。在这八个对比类型中,每 一项对比类型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态是由各国的落后程度来决定的。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摘要】中国经济在后发优势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政策倾斜和市场需求的结合,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劳动力资源的丰富性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的互联互通;国际合作和资源整合为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在后发优势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路径将更加清晰,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发展,政策倾斜,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国际合作,资源整合,可持续性,发展路径,展望。

1. 引言1.1 后发优势的概念后发优势是指相对于先行者而言,在某一领域中由于后来者的特殊条件和优势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先行者的现象。

在经济发展中,后发优势通常指的是一些相对贫穷或者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市场环境、资源条件或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后发优势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并且频繁出现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

相对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可以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快速增长和提升实力。

在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市场开放的背景下,后发优势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战略选择,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1.2 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非常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不断进行改革和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市场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为各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成本相对较低,为生产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反思一、后发优势理论概述二、后发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三、后发国家的措施与策略四、后发优势理论的不完善性和局限性五、后发国家需要面向全球化发展作为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许多经济学家所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后发优势理论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本文将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及分析后发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探讨后发国家需要如何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选取一些经济体制不同的后发国家,分析他们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后发优势理论概述后发优势理论是源于加拿大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哈维等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可以利用其相对本土资源和技能、商业环境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来追赶发达国家,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崛起。

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看,该理论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后发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从理论意义上看,后发优势理论不仅填补了国际竞争理论中的空白,还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参照。

二、后发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崛起,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并面对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后发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发国家成为了吸引外来投资的热点地区和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际领域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机会。

其次,后发国家有更高的经济增长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许多后发国家具有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国家的技术和产品都有长足的进步,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遇。

然而,后发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后发国家的产业基础较弱,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其次,后发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环境存在许多稳定性和延续性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后发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后发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后发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引言后发优势是指相对后发展起来的国家或地区,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通过采取不同发展策略和利用自身的特殊条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能力。

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升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面。

本文将讨论后发优势的概念、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后发优势之间的关系。

后发优势的概念后发优势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阿尔弗雷德·德视觉在1968年提出。

他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后发展起来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利用已有的技术基础,并通过引进最新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后发优势的核心观点在于后发展起来的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维持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产业升级是指从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的过程。

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升级,国家或地区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产业升级还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资源短缺、技术不足、市场管制等。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特殊条件,如低成本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和学习,发展中国家可以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后发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后发优势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避免与发达国家竞争同质化产品。

其次,通过产业升级,发展中国家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后发优势还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其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后发优势、技术吸收与珠三角自主创新

后发优势、技术吸收与珠三角自主创新

后发优势、技术吸收与珠三角自主创新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各个国家纷纷加大力度进行科技研发,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在中国,珠三角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区之一。

本文将探讨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后发优势,以及珠三角地区在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方面的表现。

后发优势的意义和特点后发优势是指相对于早期发展者来说,后期发展者在某个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科技创新领域,后发优势表现为借鉴和吸纳前期科技成果的能力,从而在短时间内实现迅速发展。

后发优势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快技术进步,并提高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

在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后发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增长引擎,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的探索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以其地理位置优势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其集聚。

通过引进先进科技和资金,珠三角地区迅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技术吸收的重要性和方法技术吸收是指通过学习和接纳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技术成果,利用和衍生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技术吸收对于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珠三角地区通过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了快速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并为后续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

技术吸收的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珠三角地区通过引进外国资本和合作项目,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和科技专家。

这些跨国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标准,对于提高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珠三角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通过与国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加大技术交流和研发合作力度,吸纳先进技术。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注重开展产学研结合和技术转移,鼓励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吸收。

珠三角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指在科技创新中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创新研发,独立掌握核心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杨文》认为苏联从1929年推行了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 之后,模仿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而使经济获得快 速的增长;中国在1949年以后也是如此。后来所以失败, 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宪政体制改革,形成了国家的机会主义 。《杨文》认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也没有进行彻底的宪 政体制改革,天皇仍保持了相当大的权力,所以才可能发 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也把日本1990年代以来经济上 的困难归罪于宪政改革不彻底,认为日本虽然学习西方, 但制度上学习不彻底,如银企关系、企业之间关系仍存在 不少东方模式,所以银行给企业贷款,形成了大量呆坏帐 ,造成了整体经济的困境。
林毅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00871)No. C2002010 2002年7月18日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杨小凯教授在最近的一个讲座中提出了后发劣势的 观点,认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 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 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这 样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经济获得快速的增 长,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 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变为不可能,因此, 他认为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
• 对比我国在1978年底的改革前和改革后的情形也是如此。 在1978年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基本上靠的是自力更生,试 图“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在最尖端的技术、产业方 面与欧美竞争,但经济发展的绩效很差,人民生活的水平 提高很慢,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没有缩小。相反的情形 ,改革以后二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有很大的 提高,相当大的原因并非在高精尖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我国 取得突破,而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管理获得很快的 发展。
• “技术创新Bibliotek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在不同的发展阶 段其来源可以不一样。最发达的国家,其企业在生产上所 用的技术已在最高的水平,它的技术创新就只能来自于新 的技术发明(invention),不投入资金、人力去从事研究 和开发(R&D)发明新技术,它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 。发展中国家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投入非常多的资金、 人力来研发新技术以取得技术创新;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 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从比自己发达的国家引进已有的 ,但比自己现在用新的、好的技术来达到技术“创新”。 这样,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有两种选择,发明或引 进,到底那种方式好,这要看哪一种方式成本比较低,收 益比较大。
• 一个国家资本积累可以非常快,每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30%或更高;而有些,如一些非洲国家,则不但没有资本 积累,甚至因为折旧而呈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 的数据,发达国家的平均的资本积累率在20%左右,有些 发展中国家,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则在40%的水平,它们 之间差距很大。所以就生产要素而言,最关键的是资本积 累的速度。
• I.技术创新和后发优势 • I.1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技术的层面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决 定于三方面的条件。首先是生产要素,如果各种生产要素 都增加,总产量、经济水平当然提高;其次是产业结构, 给定生产要素,如果将这些生产要素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 业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经济总体水平也会提高, 尽管要素总量并没有增加;第三是技术创新。给定生产要 素、产业结构,如果技术创新,经济水平同样可以提高。
• 《杨文》试图用以上例子说明,如果一个国家只进行技术 模仿,而不进行宪政改革,且不是改成英、美式的共和宪 政体制,终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失败。因此,不能从短 期成功,来判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成功的。《杨文》认为 英国的发展途径是最理想的途径,从光荣革命开始,形成 议会与国王的权力制衡,而有了共和制。这样,对国王权 力有限制,对私有产权有保护,然后才会出现工业革命, 经济的发展才会那么快。《杨文》认为有一个放诸四海而 皆准的,对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成功来说是必不可少 的基本制度, 一个后发国家要获得技术上模仿上的后发优 势,必须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 逆其道而行是不 可以的,比如先发展经济,再进行宪政体制改革,必然导 致腐败现象的产生,而致长期经济发展的失败。
• 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 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 方式,来加速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得更 快。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二战后东亚出 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被称为“东亚奇迹”。首先日 本,接着亚洲“四条小龙”,基本上维持了三、四十年, 或更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在缩小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距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几项新技术是这些经 济发明的,这些经济的技术创新主要靠引进国外技术,然 后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改良,凭此维持了相当快速的经济发 展。

“后发优势”之所以对我国很重要,是因为即使经过二 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 1999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780美元,在世 界排名第140位,仅为同年美国人均GNP30,600美元的四 十分之一,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同年达3,291美元 ,也只是美国人均GNP的10.7%。 两个国家人均GNP的差 距是衡量两国技术差距很好的指标,(除了少数几个石油 大国之外,发达国家不可能使用落后的技术。)我国与发 达国家收入差距相当大,就代表技术差距相当大,利用这 个技术差距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也就非常大。包括我在 内,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承认“后发优势”,而且 正因为“后发优势”的存在,我们才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潜 力有很大的信心。
• 这样,靠引进技术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成本,远远低 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这个差距 ,进行快速技术变迁。技术变迁越快,资本积累回报率就 越高,从而资本积累就越快;技术变迁越快,新的、附加 值较高的生产环节或产业部门就出现得越快,这个国家、 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迁就越快。所以,从技术的层面来说 ,发展中国家有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的潜力。 • I.3后发优势
•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没办法解决,要从经验上来看。新技术 发明一般投入非常大、风险也非常大。比如信息技术、计 算机技术等,2000财务年度,IBM在研发上投资43.45亿美 元 ,摩托罗拉44.37多亿美元 ,Intel是38.97亿美元 ;还比 如医药技术投资也非常大,Merck在2000财务年度研发投 资23.44亿美元 。而且投资成功率并不高。研究表明95%的 研发项目没有产生任何结果,只有5%的项目最后成为可以 申请专利的技术。而且申请专利以后的技术并不都有商业 价值,很多最后束之高阁,没有投入使用。这是因为:有 些新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消费者不一定喜欢。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既存在制度差距,也存在技术 差距。《杨文》认为,技术模仿比较容易,制度模仿是很 困难的,后发国家会从比较容易的技术模仿开始做起,把 比较难的制度模仿放在后面。这样,“虽然可以在短期内 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 设置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杨文》认为,最优的制度是 英、美式的对国家权力有一个制衡的共和宪政体制, 如果 没有共和宪政体制来制衡国家的权力,少数政治精英就会 滥用国家的权力,产生国家机会主义,使发展的果实落到 少数政治精英手中,经济发展就会失败。
• 比如纺织业是原来有的产业,因为有技术变迁,机械化生 产比手工生产效率更高,如果把资本、劳动力转移到机械 化生产上来,附加值就比较高。又如后来出现的机械制造 业、化工产业、汽车制造业、航天产业和信息产业,都是 新技术的结果。因此,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变迁的可能性, 相当大程度决定于其技术变迁的可能性。所以,要判断一 个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或生产力发展的潜力,其实只要 看这个国家、社会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有多大。 • I.2技术创新的成本
1
他主张后发国家应该由难而易,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要 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并认为 后发国家在模仿好先进国家的制度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 创新”的。 在杨小凯、Jeffrey Sachs和胡永泰合作的另外 的一篇论文中则提出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 体制,并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尽管现在改革很成 功,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根本的宪政体制改革,而俄国虽然 目前看起来在改革方面比中国失败,但由于他们进行了根 本的宪政体制变革,所以俄国的成就将来会超过中国。
• 在上述三种主要条件当中,最重要是技术创新,因为前面 两者都决定于后者。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技术不 创新,资本不断积累,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 报和积累的意愿就越来越低。所以,除非保持一个很快的 技术创新速度,否则就不会有一个很高的资本积累。从结 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 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产业。工业革命以后,新产业不断 出现,这是新技术的结果
•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其中 土地,在十八、十九世纪,有些国家可以通过殖民地而增 加供给,但对二十一世纪的国家而言,国土面积可以说是 外生给定的。对于劳动力而言,劳动力会增长,但增长速 度亦相当有限,受到人口增长速度的限制。劳动力增长最 快的国家其增长率不过是2%~2.5%,很少达到3%,许多 国家维持零增长,这方面国与国间差异不大。差异比较大 的通常是资本积累,
• 最有名的公司也常发生这种情形,比如IBM最早的个人计 算机用的是微软的DOS操作系统,后来升级为OS操作系统 ,但微软出了Window系统更受市场欢迎,IBM也就放弃了 自己的OS系统,改用Window系统。另外,前几年IBM的手 提计算机附有一个手写板,不受市场欢迎,后来新出的手 提计算机就没有这个附件了。根据一些研究,申请专利的 技术十项中有一、两项,最终投入商业生产,给公司带来 回报,另外80%-90%束之高阁。
• II.宪政体制和后发劣势 • II.1何谓后发劣势杨教授在前言中提到的演讲和论文中(以 下简称《杨文》)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即后发国家其实 是有劣势,而不是有优势。他首先认为两个国家发展水平 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差异。比较十九世纪的英、法 两国,他认为法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英国是发达国家 。按1990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GDP,1820年法国人均1200 美元、英国人均1700美元。他认为法国和英国最大的差距 是制度的差距,因为英国从光荣革命之后,已经实现了宪 政体制,而法国在传统的中央集权的制度之下,经过法国 大革命、拿破仑革命等等,仍没有完成宪政制度改革。他 认为英、法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实际上是制度差距造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