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阅读课堂“三问”
阅读课堂“三问”
当前 , 新课程 改革 如火如荼 , 我们一线教师结合 白 己教学的学科特点 、 学生 实际 , 努力把课程改革 的新理 念运用 于 日常教学的具体环节 、细节 ,融人教学全过 程 ,课堂教学发生 了可喜 变化。然而也暴露 出不少 问
计理念的偏差 , 引发生成 的偏 向。如一位老师教 《 认一 认 2 中“ 、 、 、 、 、 、 、 ” 个生字 时 , 》 虫 贝 鱼 鸟 羊 犬 龟 鹿 8 有个 学生问“ 贝是 怎么行走 的?” 老师为 了刻意追求课堂生 成资源的利用 , 让学 生广 泛开展讨论 , 又引导进行表演
-
花诗 。一节课下来 , 生读 书不足 5分钟 。 学
一+ 一+ n+ -+ 一十 ” 十 ‘+ 一+ *+ -+ 一+ -+ -+ 一+
+
一十
- +
“+ 一 + ・+ ・
- +
“+
一 +
一+
一 +
一+ 一十
*+ 一+
一+ 一十 +
一+ 一 + 一十
- +
一- -一 + 一+ + k
诉我 们 , 在作 家 、 品和读者 的三角关 系中 , 作 读者并 不 是被动 、 单纯 、 消极 的接受者 , 而是 主动参 与的积极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 , 时间久 了 , 生就能发现 自己 学 的写作个性了。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 次的发展 ,
在这个意义上 ,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文 本和作 者进行
的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那么 , 语文课 堂阅读 , 则应该
是“ 学生 、 教师 、 文本之 间对话 的过程” 。然而遗憾 的是 我们一直害怕教学过程 出现 “ 失控 ” “ 离” 错误” 、偏 和“ ,
每日三问作文
每日三问作文
第1问,自己的书法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这样问?因为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只有我们练好书法,才能更好的去传承它。
否则,中国的文化很容易被失传。
想要练好书法,离不开专心致志的学习,更离不开坚持不懈的练习。
希望我们的书法作品会有所进步。
第2问,自己的诗词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学习诗词可以加强我们的修养,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怀,让我们穿越历史去和古代的诗人们对话。
只有我们好好学习诗词,才能进一步的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的祖国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想要学好诗词,就要多读多想,勤于练笔,还要不断积累,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这样,我们就能吸收更多的文化营养。
第3问,自己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这样问?因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爱护环境,就喝不上纯净的水,看不见美丽的天,听不见清脆的鸟鸣声,我们也应该爱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少用便利塑料袋、少开车、多坐公共交通工具、做好垃圾分类等等,这些虽然都是小事。
但只有这样我们的地球妈妈才能更加的美丽,我们才能在这安宁、祥和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来爱护环境吧!。
阅读教学三问
第四、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阅读中不是在再现、再造表象的基础上,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审美体味,而是急于跳出来,问用了什么修辞,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挑出几个知识点,术语满堂飞,理性说明代替体味,窒息了学生最后一点点兴味,记下千篇一律的结论;至于审美的个性,更是无从谈起。
然而,仅仅靠课本及课堂上的阅读就想要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加强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如《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要重视阅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对于在阅读与感受的基础上,能否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能否进一步学会作者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和问题,北大的王富仁教授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感受和表达并不是一回事。学习文学作品,只要求学生理解他们现在能理解的东西,理解的东西不能马上表达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做准备,不需要也不可能现在都表达出来。他们现在的感受即使很朦胧,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将来逐渐会变得清晰起来。学生一旦有了触发点,你要他不表达也不可能。语文课能上到这种程度,就是成功了。所以,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他会随着学生阅读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现出来。
课堂“三问”-最新文档资料
课堂“三问”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文本核心;榜样示范2011年10月,笔者曾赴湖南参加培训,有幸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微型小说三篇》一课。
时至今日,每每想起课堂上的一幕幕,依然感慨万分。
听了贾老师的课,我不由得对当下盛行的一些语文课堂发出追问:教师到底为谁而教?该怎样教?用什么教?一、公开课为谁而上?上课前,贾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听课教师说:“离上课时间还有两分钟,说几点意思:第一,下面坐的是33个学生,老师们可别关注我,要关注这些学生,因为课堂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成功不成功,看学生有没有长进、有没有提高,提高了、长进了就好。
如果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但学生纹丝不动,讲得再好,都不是好课。
第二,今天的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是一个来自上海的老人给大家上课,老人上的是老课,我的课不热闹,很朴素,没有课件,没有音响,没有录音,没有媒体。
就三样东西,一支粉笔,一篇教材,一块黑板,实实在在教我们孩子学母语。
语文课,就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的问题。
第三,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没有特权剥夺学生的休息时间,9点半准时下课。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这朴素的话语,引发了听课者一连串的思考:公开课到底为谁而上?教师到底为谁使出浑身解数?为什么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却纹丝不动?为什么四十分钟的课却变成了五十分钟甚至六十分钟?……贾老师洞若观火,指出了当前不少公开课中一些教师陷入的误区――似乎公开课是为听课教师而上。
正是这一误区,导致教师把课堂当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成了配合教师上课的道具。
课堂上,教师激情澎湃,为的是感染听课教师;语言华丽,为的是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吸引听课教师的眼球;声光电齐上,为的是让课更有“看头”……由于将学生抛之脑后,偏离了教学目的,尴尬的课堂场面频频出现:教师很感动,学生却不为所动;课堂很热闹,学生却所学甚少;教师忙得不可开交,学生则疲于应付。
看不到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看不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看到的只是教师按自己的意愿在演绎教案,学生演变成了课堂的“傀儡”。
课堂三问
师生关系 、 学生观 , 值得商榷 。 真 正 的 课 堂 是 师 生 密 切 合 作、 探究 、创造的平 台, 师生知 是
识、 能力 、 意志品质相携共生 的沃 土。经过教 师的精 心备 课和学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接受限度 , 抛弃文本 的规定性 , 这 种拓展 、延 伸可 能会形成 热 闹的 “ 点” 看 ,但 却 不 会 形 成 “ 有效
和 “ 繁荣 ” ,但却 无益于课 堂教学
的本 真 。
课 堂 的生动 是情境设 置 的需
要, 课堂需要创设情境 , 是情境 但
的创设必 须与教 学活 动有 关 ,情 境只有在 为教学 服务 的时候才 是
有效的 、 最好 的。教学 中为文造情 的冗 长的导人 、画蛇添足 的结语 ,
本功 ,在丰富 、鲜活 的教学 过程
中,凝 聚教学个 性 ,培植教 学特 色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堂教学模 课
个层 面 ,它所 指引 的教 学实践也
必然失之偏颇 。
激情 与活力是 课堂 的生命之
式 ,并 不能成 为所有教 师在课堂 所 在 ,每个教 师都希望 自己 的课 上必须 遵循 的教 学规程 ,教育管 情趣盎然 、生动感人 , 么, 堂 那 课
点” 。 课堂并 不是 内容越丰 富 、形
作 为教 学 经验 欠 缺 的教 师 , 在一定时期 内, 通过严格 的 、 程序
化 的要求来实 现必要 的教学训练 和规范 ,对 于学科教学 和 自身成 长, 是有好处 的。但是 , 并不是所 有 的教 师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需 要 模
起, 泾渭分明 , 并不科
师们 都 在 努 力 尝 试 意 义 的 “ 建 构” ,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容量 、 高 密度的整合。如 , 文教师 注重拓 语
“三问”,让阅读走向深入
“三问”,让阅读走向深入作者:王晓轩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11期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自己的“意”的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鉴于目前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学生回答较浅的状况,教师可从“自问—互问—追问”这三种形式出发,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密切对话,以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一、自问“学贵有疑。
”在阅读教学之前,学生大都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自我提问,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与教师和学生商讨解决的,做到心中有数。
如此教学,必将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走向深入。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人物都有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等,这种学生很容易弄明白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自读中解决,鼓励学生就“天游峰有什么特点?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些景物描写的地方去掉可以吗?文中关于老人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等诸如此类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自问。
在学生自问以后,再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学生对问题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进而解决问题的动力会更足,起到明显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接地气、真实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方面进行质疑,这样的自问与质疑在学生的潜心阅读解决问题或者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定会得到质的提升,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二、互问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所。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当他们经过自问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同桌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互问,这样一来,在互动的学习交流以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对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行解决,然后再进入互问环节。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展开了互问,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想让弟子们懂得道理,为什么把弟子们带到了麦田边?”有学生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让弟子们在摘最大麦穗的时候,只许进,不许退?”有学生问:“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对于他们互相提出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兴致特别浓厚,这是教师提问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教师三问三查发言材料范文
教师三问三查发言材料范文教师三问三查是一种以教师发言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通过教师的发言,对学生进行三问——问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问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以及三查——查学生的学习笔记、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查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就教师三问三查的发言材料进行一次范文解析,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管理方法。
一、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二单元的内容,你们对这个单元的教材有没有进行充分的复习和掌握呢?在课下的时候,你们是否仔细阅读了教材,并进行了归纳总结?请举手回答,谁能够举手说出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呢?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是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只有对教材有充分的复习和掌握,才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实际的学习中去。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教材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是否在课下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和总结。
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你们有没有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充分的理解呢?在做作业的时候,你们是否遇到了什么理解上的困难呢?希望大家可以积极回答,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了理解上的困难。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学习的效果。
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认真对待学习呢?在课外的时间里,你们是否有规律的进行学习呢?请大家积极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只有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习惯,以及他们在课外是否有规律的进行学习。
教师三问三查发言材料范文
教师三问三查发言材料范文教师三问三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和引导。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
下面是教师三问三查的发言材料范文,供大家参考: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教师三问三查的教学方法。
教师三问三查是我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
首先,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教师三问三查中的“三问”是什么以及它的意义。
教师三问包括“提问、反问和质问”。
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反问是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通过提出补充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质问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通过提出具体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通过这三种问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教师三查中的“三查”是什么以及它的意义。
教师三查包括“查漏、查差和查错”。
查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批改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漏洞和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查差是指教师在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距后,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查错是指教师在学生犯错后,通过讨论和解释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知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通过这三种查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教师三问三查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喜欢通过反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三问三思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三问三思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能力、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以问为主线,三思为指导,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问: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习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事物和知识,从而拓宽我们的认识和见识。
其次,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技能。
不论是学习一门新的技术还是培养一项特殊的兴趣爱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们的能力和技能。
最后,学习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还时常思考另一个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德育、体育等各个方面,而社会的进步则是指社会的整体提升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关注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道德、品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二思:怎样学习?学习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是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强调“三思”原则。
首先,要多思考。
学习并不只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不仅要思考问题的表面,还要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其次,要有自主思考。
学习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更应该是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最后,要善于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还有一点我认为对学习很重要,那就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则会影响学习质量。
我认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阅读的“三问三策”
智慧管理 2023年12月76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1]作为教师,不阅读,又怎么能教育学生成为“读书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思贤实小”)作为一所2014年新建的年轻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庞大。
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每学期都开展“贤书共阅,以书养贤”读书活动,引导每一位教师把阅读视作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静读、细品、勤写”,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审美修养,丰厚人文底蕴,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建设书香校园。
一、“三问”开启教师阅读我们强调,阅读必须基于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
如果教师觉得自己没有专业成长的需求,那么,推动教师阅读显然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不管是基于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还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抑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阅读都应该成为教师自我认同的分内之事。
所以,要推动教师阅读,必须先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2]。
为此,教师首先需要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时候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一)什么时候阅读?相对其他职业而言,教师群体是比较忙碌的。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满满当当的安排中,总能挤出阅读的时间。
下课后,把与其他教师闲聊的时间用来读一篇文章;回家忙完所有事情后,打开一本书,翻上两三页;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茶,捧起一本书,静静品读。
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时间来阅读。
(二)该阅读什么书?教师该阅读什么样的书呢?相信这是很多教师经常苦恼的问题。
我想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既可以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帮助自己扎实巩固基础;也可以阅读专业成长方面的书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闲暇无聊之际,还可以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帮助驱散心中的苦闷。
想象一下,一茶一书一午后,是多么惬意的时光!教师阅读的“三问三策”倪仁英在物质文化日益丰富、阅读方式更趋多元的当下,学校开展教师的阅读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问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教师
三问研讨交流发言材料范文教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的发言主题是关于三个问题的研讨交流。
首先,我想提出的问题是关于学生参与度的。
我们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呢?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有效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首先,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以开放、合作和互动的方式参与课堂。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经验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参与意愿。
接下来,我想探讨的问题是关于评价方式的选择。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呢?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是多样化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考试和测验。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项目制学习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实践和反思来评价他们的表现。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和写作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进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最后,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发展呢?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在不断更新和变化,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活动,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资源和阅读材料,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和借鉴。
以上就是我对于学生参与度、评价方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问题的一些个人看法和思考。
希望能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共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谢谢!。
三问教育发言稿
三问教育发言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话人。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教育的思考,并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启示。
首先,我想问的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的目标,并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和发掘这些潜力,并且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让我们可以全面发展。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接着,我想问的是:教育的方式应该如何创新?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上。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技术也层出不穷,因此,教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更贴合当今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我们应该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例如项目制学习、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最后,我想问的是: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习知识,更在于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并尊重多样性,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因此,我们要珍惜教育给予我们的机会,不仅要在学习上努力,在成长中也要注重培养我们的品格和精神境界。
以上,我就教育的目标、方式以及意义进行了三个问题的探讨。
希望大家通过这次交流和思考,重视教育对于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教育这个过程中,共同努力为实现教育的目标而奋斗。
谢谢大家!。
三问三思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时刻以“三问三思”为指导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对“三问三思”教师心得体会的总结。
一、三问1.问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问同事:我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是否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同事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我从同事那里学到的一些经验和教训:(1)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问学生:我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满意?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向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我从学生那里得到的一些启示:(1)关注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三思1.思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始终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2.思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是否运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规范三问
板的课 堂秩序其实并不是管理成本 的节约问题 , 而 是管理上的偷懒 行为。换句话说 , 它不是一个成本
节 约 问题 , 而是 一个 教育 艺术 问题 。
第三 : 课堂规范是否应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课 堂 规 范 当然 是 为 了学 生 的身心 发 展 , 因此在 规 范制 定上 就要 注意 学生 的身 体与 心理发 展特性 或
恰 当就 要看 它是 否得 到 了学生 的认 可 。那 么有 没有 普遍 的学生 意 志 呢? 当然 没 有 , 只能 是 多 数 人 的意 志 。因此 , 堂规 范就 只有 恰 当的而 没有最 好 的 , 课 其 目标设 定虽 然是 针 对全 体 班 级 学 生 , 但其 适用 范 围 是 有 限的 。为此 , 当 允 许 某 种 “ 外 ” 而 不 是 简 应 例 ,
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是小说 的本体, 不是 附 加的, 可有可无 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 写小说就是写
到 您 了 …… 我 出 于无 心 … … ” “ 在 上 帝 份 上 , ,看 请
您原谅 。要知道……我不是故意 的……” “ ,那样 的 话 , 丝毫 谈 不 上 对 大人 的 敬 重 了 …… 谈 不 上 就
内的集体安全与有序 的考虑 , 从而保障与维护集体
的 自由与发展。显然 , 集体 自由的获得是以全体成 员交出部分 自由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 课堂 规 范 的建立 , 是 一 种 管理 上 的需 要—— 它 可 以节 既 约管理成本并保障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 同时 也 是 一种着 眼于 学生 整体 发展 的需要 。我们 不 怀疑课 堂规范建立的动机。但是 , 我们需要追问的是 , 也是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三问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三问”——我校语文组实施高效课堂的工作体会泰和三中刘良驹顺应泰和教育形势的需要,我们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始了课堂改革活动;为了不负泰和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盛名,我们学校大刀阔斧地实施了高效课堂。
一年半来,我们投入了很大热情,认真落实高效课堂的目标要求,我们坚定信念,深耕课堂,时刻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
一问:我们该倡导怎样的课堂?——老师贯彻“少教多学”理念;学生“学会、会学、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需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反思我们原来的课堂教学:“重教轻学”,“以讲代练”,“学不到位”,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节奏拖沓;课堂练习时间不足,课内损失课外补;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加剧,学生厌学、怕学等情况屡见不鲜。
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如今的课堂教学:向着快乐出发。
用同学们的话来说:“这样的课堂,我喜欢。
”请看一位同学的周记,他说:他们班是学校最早试点的实验班,分组、取组名、设计小组口号、竞选小组长。
他竞选成功,是雄鹰展翅组的小组长。
父母也反应他比以前变得勤快多了,每天早晨,闹铃一响便穿戴整齐,晚上在家自习,常常动手翻书,查字典,上电脑查资料,只为能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一展风采。
请看,在我班一节语文课堂上,老师退居一隅,学习的主导权完全交付给学科组长——一个胖墩墩的男孩。
说实话,刚开始,我挺担心,听课者有二三十人,这学生行吗?可后来的事实令我惊叹,依托导学案,学科组长组织教学游刃有余,环节衔接巧妙,不时博得听课教师啧啧赞叹。
整节课,我听得津津有味,发现原来只要敢于放手,学生也可以馈赠我们以惊喜。
二问:我们该为课堂做些什么?学校号召我们:要从改革自身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入手,以学生为主体,少教多学,守住课堂,正本清源。
这将是我们寻求教学质量提高的一次智慧的挑战,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实践平台。
初中语文阅读三问
语文课本特点是什么?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采用的是文选式。“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每篇文章是一个学习单位,能很好地运用三问。这三问的方法,简单,实用,能抓住文章的本质。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不强求学习系统的语法知识,语法知识以补白的形式散布于课本的选文的周围。语法知识是很有用途的,如何用课文来学习么和如何表达中,把语法知识点滴的融合进去。
现在,用上面的经济实例来类比语文学习。从孔子的私塾的有教无类,演化为汉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到坚船利炮送来的全民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或者教育的基本问题依旧是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为谁学习。孔子的因材施教,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礼记》的格物致知,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都是对人类学习的基本问题的不懈探求。在这里,把学习限制为母语学习,再缩小为语文学习,直到九年义务教育的七八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九年义务教育的七八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为谁学习。可以用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这三个问题串联语文的学习。这三问,有如人的吃喝拉撒睡一样的简单,一样的重要。
用三问,指导课堂学习。课堂上一般就是解决这三问。一堂课,甚至学生课前课后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时间都是有限的,一篇文章可以学习的很多,一定要突出重点,对其余的可以,甚至必须略学或点到为止或舍弃。世上好东西多着呢,选择了一种生活就意味着放弃另一种生活。课堂上依据三问,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课堂学习。预定不是万能,即使是你熟悉的学生,很多你都可能考虑不周全。况且课堂学习,情况瞬息万变。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的生成,追捧教学的机智。要抓住重点,勇于取舍。不硬追求任何问题都要学生想明白,说清楚。有的就可由老师直接讲解。
三、工具优先
教学课堂中的三问
教学课堂中的三问
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状况,应该多提出问题,询问⼀下⾃⾝的不⾜和满⾜之处,应该询问的对象包括:
问⾃我。
教师针对⾃⼰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定能提⾼课堂效率。
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
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课堂教学随时产⽣智慧的⽕花,充满⽣机与活⼒。
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等两⽅⾯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问学⽣。
教师要询问学⽣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的现有学习⽔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切为了学⽣、为了⼀切学⽣、为了学⽣的⼀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的主体作⽤。
这种⽅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量发挥学⽣的个性特长。
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会降低教学绩效。
问同⾏。
教师应倾听同⾏和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便于⾃⼰长善救失,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作。
这种⽅式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愿意给你提看法,让⼤家坦诚交流,这种意见的含⾦量较⾼,教师要去粗取精,为我所⽤。
小说教学要三问
小说教学要三问说到小说,似乎人人都能“读懂”,学生也不例外。
既然小说能“读懂”,还要教吗?但事实上我们必须要“教学生读小说”。
那么,为什么要教学生读小说?教学生读小说要教些什么昵?怎么教学生读小说呢?第一问:为什么要“教学生读小说”?每个人都有读小说的冲动。
这个冲动源自每个人天生的好奇心:对不同世界、不同人生经验、不同人的好奇心。
不过,所谓“读懂”小说,实际上是“读懂了一些”,尤其是学生,其实有很多地方“读不懂”或者“读不到”。
小说用虚拟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人生体验,它发掘了生活的深层含义,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没有看见的东西。
龙应台在《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中说:“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她还例举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祝福》来阐释,作为华老栓、祥林嫂的“同村人”,我们看到的华老栓,不过是一个令人同情的父亲,而祥林嫂不过是一个令人厌烦的“疯子”。
“但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
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粗鄙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
文学,使你‘看见’。
”这是龙应台的“读”,但大多数人看小说,主要是着迷于人物命运的起起落落与人生的喜怒哀乐,往往看不见小说中作家想要我们看见的“生活的面目”,因为我们还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我们之所以要教学生读小说,而不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小说,就在于要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读者”。
怎样读小说才能算作“合格的读者”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是这样描述的:“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课堂“三问”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我们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的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努力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运用于日常教学的具体环节、细节,融入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变化。
然而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产生了许多的疑惑,现就以下问题和同行们商榷:
第一问:我们该如何组织活动?
课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需要在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其成长发展过程。
新课程针对以往课堂教学忽视学生活动的状况,提出课堂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这是非常正确的。
但在课程改革实验进程中,有些课堂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多样,表面上的生动活泼,氛围上的热热闹闹,而丢掉了学科特点。
设计理念的偏差,引发生成的偏向。
如一位老师教《认一认2》中“虫、贝、鱼、鸟、羊、犬、龟、鹿”8个生字时,有个学生问“贝是怎么行走的?”老师为了刻意追求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广泛
开展讨论,又引导进行表演活动,学生在教室里学鱼游、学鸟飞、学龟爬、学羊跑、学犬叫。
下课了,有关人员作了检测,近百分之六十的孩子没有认识8个生字。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偏离本体的拓展。
如一位老师教学《看菊花》,既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也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感体验,而是在拓展有关菊花的活动上做文章。
先让学生看菊花照片,讨论名贵菊花特点;
又让学生交流菊花的栽培技术,研究菊花的生长过程;再让学生画菊花图,唱菊花歌,吟菊花诗。
一节课下来,学生读书不足5分钟。
那么,课堂活动应该怎样组织呢?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即按学科目标、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纠正课堂活动中的偏向。
活动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贴近学生发展的前沿,与原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既不是重复,也不是高不可攀,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如《认一认2》中的8个生字,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拼音能力认读汉字,利用对动物的已知,根据字音、字义找图画中相匹配的动物,在此基础上,开展“找朋友”识字活动。
在活动中识字,在活动中发展识字能力。
二要紧扣课时目标,正确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活动的有效性关系。
课堂活动不管哪种形式,也不论在什么环节进行,都要围绕课时目标,融入教学流程,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
《看菊花》教学中的活动偏离了语文本体,以关于菊花的活动取代了看菊花的文本学习。
可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吟诵菊花诗,观赏菊花图,再进行片断练写。
当前,我们教师自身要努力提高对课堂活动的指导水平,对活动的预设、组织要通盘考虑,使活动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有效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第二问:哪些知识需要探究?
新课程改革,针对过去的教育,教学同人的生活、经验、实践严重隔离,从根本上排斥了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的这
一弊端,提倡教学向生活世界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的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新课程环境下,不少的课堂出现了盲目探究的倾向。
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分年级高低,不问教育对象,不管教学内容,一切都要学生亲自探究、合作。
如一年级语文老师教学课文时,也让学生四人小组,分组讨论,教师在一旁任其探究。
每位学生都在张嘴,各说各的,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结果分组汇报时小代表的发言,不着边际,五花八门,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讲授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用,要全面看待,不可偏废。
新课程改革并未否定讲授式学习的价值,它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性学习与讲授性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需要利用学生的已知,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和学习。
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教育就要将人类更广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通道。
第三问:“人灌”变“电灌”好吗?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学校基本上告别了“一枝粉笔一本书”的“原始”课堂教学时代。
投影代替了小黑板,录像代替了挂图,多媒体优化了教师的描述和演示,方便了教师的操作,增强了语文教育的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
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但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有的出现了滥用多媒体现象,电教媒体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悟。
课堂成了一张张幻灯片的呈现,录象情境的放映,录音磁带的播放,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干扰
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和内化积累,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是最鲜活、最形象的教学媒体,教材是内涵最丰富、最具吸引力的学习媒体,教师和教材应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媒体,而其他教具均是辅助媒体。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情感解读。
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象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学生独特的主观体验。
信息技术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为我所用,课件内容的呈现,应根据教学进程、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控。
由于认识上的困惑、思想上的模糊,引发了教学行为上的偏差。
我认为纠正上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教学思想,深入学习理论。
不要追风,不要赶时髦,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少一些形式花招,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虚荣与浮躁。
对理论的理解不能停留于字面,不能只关注吸引眼球的新提法,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搞花样翻新,添枝加叶,做表面文章。
要从本质上把握语文学科
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使用讲授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以语文本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识、写、读、背、说、作、习等语文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要根据具体教材特点,文本的知识类型,恰当而有效地运用合适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根据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组织合作探究。
3.吸取传统精华,在继承中创新。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为苏教版小语教材题词中写道:“取传统启蒙教育中行之若干世纪证明它确实符合汉语文特点而富实效的精华部分为今
所用,并结合容纳时代要求的内容,融为一体,这决非复旧,而是一定意义的创新,是弘扬祖国文化遗产在某一实际工作中的落实。
”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是继承、发展、创新,并非一切推倒另起炉灶。
这是语文课堂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符合汉语言教学规律、行之有效的经验要总结,要融入新的理念,进行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