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侧弯长节段固定融合至L5与S1对比
PETD、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观察
PETD、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观察宋国瑞1,张波2,孙克宁3,程萌旗4,张晨1,刘子歌1,陈德胜31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银川750004;2陕西汉中三二O—医院;3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4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摘要: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
方法选取L5~LDH患者80例,0例行PETD(PETD 组),0例行PEID(PEID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椎间隙感染)及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和改良的MacNab疗效。
结果与PEID组比较,PETD组手术时间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多(P均<0.05)。
与同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d~12个月VAS、ODI评分均降低(P均<0.05)与同组术后1d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VAS、ODI评分均降低(P均<0.05)。
结论PETD、PEID治疗L5~S〔LDH效果相当,但PETD较PEID手术时间长、术中X线次数多。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0.24.017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0)24-0066-04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为脊柱常见疾病,好发于L4~5节段,其次为L5~S1节段,被认为是引起下腰痛及坐骨神经刺激症状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初发的LDH患者首先采取药物、康复等保守治疗,然而8%~10%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治疗被认为是更有效的提供快速缓解疼痛的方法[~3]。
目前丄DH外科治疗以椎板开窗减压和微创手术两种方法为主⑷,随着微创技术和理念的提升完善,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技术(PELD)由于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并发症低等优点被临床推广应用,并被不断证实安全可靠[,6]。
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现状
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现状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现状对腰椎滑脱的认识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但治疗方案至今众说纷纭,治疗效果也大相径庭。
Ⅰ~Ⅱ度滑脱治疗报道较多,而重度滑脱的报道较少。
若发生Ⅲ度以上的严重滑脱治疗困难,且存在较多争议,作者对此作一综述。
1.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近年来,腰椎滑脱治疗方法历经改进,归因于对滑脱病因、病理的深入认识,其中生物力学因素尤为重要。
绝大多数滑脱发生于L4~L5或L5~S1,本文以L5~S1为例阐明其力学机制。
Grobler、Kazuhiro等均对脊柱滑脱的生物力学进行过深入研究〔1~3〕,认为在脊柱任一运动节段均存在剪力,在腰骶部因椎间隙倾斜,剪力尤为明显。
因此,上一椎体对下一椎体有向前滑移、旋转的趋势。
在生理载荷下,腰椎保持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有赖于关节突关节、完整椎间盘的纤维环、周围韧带、背伸肌收缩力量和正常的脊柱力线。
任何一种或数种抗剪力机制的减弱或丧失均将导致腰骶部不稳,久之产生滑脱的病理过程。
正常人体重心位于腰骶关节前方,一旦发生滑脱,前置载荷重力力臂增加,将明显增加L5~S1间剪力,可加速椎间盘退变,导致小关节退变或关节囊韧带撕裂等。
L5重度滑脱时,L5椎体后下方位于S1椎体前上方,纵向负荷长期应力集中于小范围区域,将使局部变形。
典型表现为腰椎指数(lumbar index,LI)减小,L5椎体楔形变,S1圆顶形改变,导致腰椎倾斜旋转加速,腰骶部后凸畸形加重。
另外,由于L5对骶骨近端的压力,骶骨逐渐变得垂直,骶骨倾斜角变小。
当患者站立时,由于腰椎过度前凸,易致L4反滑和骨盆屈曲性代偿,?绳肌和髂腰肌紧张,加剧骨盆垂直,从而使L5~S1后凸畸形。
如仍不足以维持矢状面平衡,患者需屈髋、屈膝,因此重度滑脱患者常由于身高高度丢失,比例失调,影响美观,产生一种特有步态,称为Phalen和Dickson征。
2.重度滑脱复位和内固定的目的对于众多轻度滑脱患者,可期望经保守治疗缓解症状。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
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篇)介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术式选择、入路选择、术后并发症等。
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成人脊柱侧弯将更加普遍。
本期小灶主题即为“退变性脊柱侧弯”,共分五集,分别为基础篇、测量篇、诊断篇、治疗篇、技术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十分适合刚入脊柱科室的住院医师及致力于脊柱方向的医学生学习,也希望与更多骨科同仁交流,本期为“治疗篇”。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林永绥首先需要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DS)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无症状的DS,一般不需要治疗或仅需随访观察。
与AIS不同,DS的治疗一般不以矫正畸形为目的,常是针对局部疼痛和椎管狭窄的症状,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仅少数引起失平衡的DS需要矫形恢复平衡。
另外,DS 一般发生于老年人,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心肺功能、骨量和生活方式等,根据患者的症状。
身体情况、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分析腰背痛或放射痛的来源。
腰背痛、肌肉无力和轻度神经根性症状者可以保守治疗,一般均可减轻疼痛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功能,所以大多数DS可采取保守治疗。
标准的治疗方案应包括短期的休息,口服消炎镇痛药物(主要为NSAIDs),并在少数情况下短期使用支具展开剩余88%根据疼痛来源可以局部注射或封闭,如硬膜外注射、神经根阻滞、关节突关节封闭等。
有文献报道按摩和矫形治疗有效,但需在专业的物理治疗中心进行。
躯干稳定性锻炼和低对抗性的有氧条件下可耐受的锻炼也有益,加强腹部和背部肌肉的运动疗法(如游泳)对疼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针对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有效。
三环类抗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减轻神经源性疼痛,有助于缓解患者晚上的疼痛,加巴喷丁也有类似作用,这些药物对于老年人群有较大益处。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融合节段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 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
结果: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
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
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标签:腰椎融合术;相邻节段退变;融合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
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或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需要减压重建腰椎疾病的有效方法[1]。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腰椎术后融合率逐渐提高,但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ASD的发生可影响腰椎手术疗效,可导致腰腿部症状复发甚至再次手术影响A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2],其中融合节段长短是目前讨论较多手术因素,但其是否对ASD的发生产生影响还存在争议。
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6月-2008年5月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69例,旨在探讨融合节段长短与ASD 发生的相关性。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临床研究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临床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王树海付国权纪福利赵艳军王虎王刚石蛟颜国飞【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且获1.5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退行性不稳患者47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TLIF结合PLIF手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45-69岁,平均58.3岁,病程2个月-15年,不稳节段,单节段33例,L4/L5/S1双节段9例,L2/L3/L4/L5,L3/L4/L5/S1三节段各2例,L1/L2/L3/L4/L5四节段1例。
对有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的节段行PLIF手术,对没有椎管狭窄的节段保留棘上,棘间韧带及椎板的完整性,行TLIF手术,对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椎体融合率及退行性侧弯的矫正程度进行评价。
结果全部47例均获随访,时间1-4年,平均18个月。
按照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等方向)评估临床疗效,由术前平均(11.7±6.5)分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2.7±11.6)分,其中优32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占95.7%。
结论在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治疗中,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临床疗效好,椎间融合率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办法。
【关键词】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退行性腰椎不稳临床研究退变性腰椎疾患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伴有椎间盘退变(突出)和椎管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日趋加重的人口老年化趋势,使该疾病逐年增多。
其特点是:站立和行走时引起腰痛和下肢痛,腰部过伸时这种症状加重。
[1]此类患者多伴有腰椎不稳,单纯的后路减压术常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47例,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L5_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配合要点
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配合要点发布时间:2022-09-06T09:11:40.409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9期5月作者:杨旭[导读] 目的:研究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配合要点。
杨旭延边大学,吉林延吉 133002【摘要】目的:研究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配合要点。
方法:我院选取8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经椎板间入路(PEID)脊柱内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椎间孔入路(PETD)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对两组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的有疼痛评分、ODI指数(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长,透视次数较多(P<0.05)。
结论:PEID、PETD均可用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两者有互补作用,PEID手术时间短暂,透视次数少,然而硬脊膜、神经根损伤风险较高,临床应结合解剖特征,按照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关键词】L5/S1;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最近几年,脊柱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下,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创伤小,且出血量少,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广泛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治疗中应用[1]。
因L5/S1侧方有髂骨抵挡等特殊解剖原因,当前对L5-S1椎间盘突出脊柱内镜下治疗常用入路有:经椎板间入路(PEID)、椎间孔入路(PETD),但这对此两种入路的优劣势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撑[2]。
我院现对所取的患者分组采取不同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并对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8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n=21、19),年龄25~55岁,平均(40.15±5.39)岁;观察组:男、女(n=22、18),年龄25~56岁,平均(40.18±5.44)岁;两组资料均衡(P>0.05),可对比。
侧路椎间孔镜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经验分享
L4/5旁侧型突出
三、术中无痛是手术成功进行的先决条件
1、术前30分特耐针1支+曲马多针1支 im。
2、0.75%利多卡因针20-30ml充分麻醉:皮肤— —深筋膜(直径3cm)——上关节突。
3、必要时术中请麻醉科予镇静、镇痛类药物。
四、体位:侧位VS卧位
体位:俯卧?侧卧?
改良的体位
改良的体位
TESSYS技术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 禁用于脊柱滑脱、椎管内严重粘连,对腰椎主 椎管狭窄症疗效欠佳【1】。
[1] 温冰涛,张西峰,王岩,等. 经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 及其处理[J]. 中华外科杂志,2011,12: 1091 - 1095.
影响L5/S1侧路镜手术顺利进行的因素
主要为高髂嵴和横突阻挡
高髂嵴定义:髂嵴达到L4椎体下1/4或以上。
初学者以下情况的L5/S1突出病例慎重选择!
明显移位的椎间盘突出
游离到椎管内的
中央型突出或者突出伴有钙化的
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这样钙化的椎间盘能否行椎间孔镜(PELD)手术?
最适合初学椎间孔镜者的手术病例是什么样的?
3、对向下掉的髓核,进入点要偏向头侧和外侧。
穿刺的一些技巧和要点
L5/S1我们使用的穿刺点:安全线以上3cm左右 与髂嵴最高点切线交点是穿刺的比较理想的点, 可以获得“一半椎管、一半椎间盘”的完美视 野。
穿刺的一些技巧和要点
如果用常规穿刺针穿刺困难的时候,可以使 用直径2mm的克氏针,穿刺会变得相对容易。
侧路椎间孔镜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经验分享
椎间孔镜微创治疗的解剖学基础
kambin’s 三角(安全三角) 由下位椎体终板、关节突 关节和神经根组成。
两种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doi:10.3969/j.issn.1008-0287.2021.03.007-临床论著-两种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李鹏,高利峰,胡军华,刘雅普,王松茂,徐永辉,侯秀伟,吴广良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椎间孔镜组(O6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开窗组(17例,采用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N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O个月"手术时间椎间孔镜组长于开窗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椎间孔镜组少(短)于开窗组(P<0.05)"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d及1、3、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后1、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而且术中出血少、下床活动早、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长"关键词:腰椎融合术;椎间孔镜;开窗髓核摘除术;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R681.5;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287(2021)03-03O6-05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surgerins for treatment of adjacent-lnvel dise herniation aftnrlumbar fusion LI Peng,GAO Li-feeg$HU Jun-hua$LIU Ya-pu,WANG Song-mao$XU Yong-hui$HOU Xiu-fec$WU Guangfang(Deph op Spinai Surgery$the Second A'iHatee Hospital op LuoheMedical College$Luohe,Henan462300$China)AbstracC: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and siniple fenestration discectomy of nucleus pulyosus in the treatment of adjacent seeement disc herniation aftea lumbaa fusion.Methods The43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adjacent secement disc herniation aftea lumbaa instrumentation fusionwere divided into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group(O6cases were adopted with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nucleus pul-posus discectomy)and fenestration group(17pati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fenestration nucleus pulposus discectomy).The operation situation of the tmo groups were recorded,the VAS of lumbocrural pain and ODI were comparedbetoeen the tmo groups.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a6〜12months.The operation tinic of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group was longea than that of fenestration group(P<0.05),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ostoperativefirst ambulation tinic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group were less(shorter)than those in the fenestration group(P<0.05).The VAS of lumbocrural pain at1d,1,3and6months aftea operation were sivnificant-l improved,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operation(P<0.05).ODI:at1,6months aftea operation,which were signif-icantla irnproved than the preoperation(P<0.05).At wrious tinie-point postoperation,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dmerences for VAS and ODI scores betoeen two groups(P>0.05).Conclrsions Compared with the simple fenes-iaaioon nuceuspueposusdosc8ciomy,p8acuian8ousiaansooaamonae8ndoscopocdosc8ciomycan aesoachoe8saiosoacioayCicaca in the meatment of adjacent segment disc herniation aftea lumbaa fusion,with the adrantages of less bloodeoss,eaaeyambueaioon,shoaihospoiaesiay,whoeewhoch haseongeaopeaaioon iome.Key words:lumbar fusion;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fenestration nucleus pulposus discectomy;adjacent segments;disc herniation2014年9月〜2019年5月,我科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和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43例腰椎融合术作者单位:潔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河南潔河462300作者简介:李鹏,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研究,E-maii: lipeng19851202@;吴广良,男,主任医师,通讯作者,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研究,E-mail:wuguangliangO1@ 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本研究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共纳入4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①椎间孔镜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1-72 (53.88±13.69)岁"初次手术固定融合节段:单节段22例(L3^44例丄4“10例丄5~S18例),两节段4例(L~S11例,L3“3例)。
27例退行性腰椎侧弯的手术体会
【 bl 】 O j te o u m reh icl a r m adgnr i cls (D ) A s ̄t b cv T m az t cn af t e ol br eee tesoo sL S l ei s i e l i u s f e u av ii
a dt po e h d c t n r u g r , ee t no t e u gc l r c d r s a dt e u gc f c c d r n e lr e n iai s o re y s lci fh r ia o e u e , n r ia e ia y no e ox t i o f s o s p h s l i r
HA u - uHULn - i , A OQny, i pn W NGHu, O G Q n wiFrt fl td si lG ag ogP a- g g aD N u— e i AHi e Ho t , un dn hr . s a pa
ma e t a U i e i , a g h u5 0 8 , hn e ui l n v ̄t Gu n z o 1 0 0 C i a e y
巧及 临床效果 , 以提高临床治疗 水平 。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20 年 2 一 0 9 2 05 月 2 0 年 月住院手术
治疗 的 2 例退行性脊 柱侧 弯的临床资料。结果 7
2 例患者 中有 6 7 例行单纯后路减压 ,2 例行椎 1
板切 除+ 椎管减压 + 椎弓根钉 内固定+ 关节突植 骨融合或部分椎体间植骨融合及横突间植骨融合 术 ;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得到 了明显改 善 ,腰背疼痛改善率 7 .%,间歇性跛行改善率 9 . 78 25 %,
术后影像学改善 率7 .%。 41 结论
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 第21卷 第37期53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临床研究·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黄鑫1,吴发帅2,王优2(1.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湖北 武汉 430100;2.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0 引言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腰椎疾病,一般采取手术治疗。
近几年,外科技术不断发展,在腰椎疾病的治疗中,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椎间融合器的使用十分广泛,并且所取得效果比较理想[1-2]。
从实际的临床应用效果来看,椎间融合器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融合器位移、融合器下沉以及弹性模量差异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尝试采取了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进行椎间植骨手术方案,结局提示该方案的疗效和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植骨融合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3]。
为进一步明确其疗效,文章分析了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对86例患者展开了调查,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对86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展开调查,患者于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入院,按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后路自体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植骨融合、自体骨联合异体骨椎体间植骨融合,各43例患者。
观察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范围46~76岁,平均(61.23±2.13)岁,病程6~26个月,平均(16.32±1.42)岁;L4~5间隙病变患者27例,L5~S1间隙病变患者16例。
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范围47~75岁,平均(61.21±2.22)岁,病程7~25个月,平均(16.31±1.37)岁;L4~5间隙病变患者28例,L5~S1间隙病变患者15例。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能够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后路自体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植骨融合,患者行仰卧位,麻醉成功后,经后正中入路,行纵向切口,双侧分离椎旁肌,完全显露患者病灶和关节突外缘,透视下定位病灶,植入椎弓根钉。
腰椎退行性改变L5-S1椎间盘向后方突出
1、L3-4,L5-S1椎肩盘膨隆,变性,硬膜囊受压;L4-5椎肩盘变性,膨出,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
怎么办不知如何治疗,我个历经多年治疗总结了一些经验,供你参考,少走弯路:目前关于此类病症的治疗大体分为三类.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
1、手术治疗:此类技术目前只被少数的著名省级特大医院和一些极少数地区的著名军医医院专家所拥有。
手术治疗极少数颈腰间盘突出的病人被医生采用,因为危险性实在太大。
费用也极高,自费大概在4万元以上。
目前我所掌握的危险就有:(1) 感染:术后可见手术切口感染还可能发生椎间隙感染。
主要表现是:原有的神经痛和腰腿痛症状消失,5~14天后发生剧烈的腰痛伴臀部或下腹部抽痛和肌肉痉挛,不能翻身,痛苦很大。
(2) 神经损伤:手术中在硬膜外或硬膜内都有可能损伤神经根、;这类是最可怕的,完全是医生人为可能造成的事故,在我的生活圈子当中就耳闻目睹有一死二残的。
手术不小心碰到了神经导致终身残疾。
(3) 大血管损伤:最常见的是经后路手术时损伤腹后壁大的血管损伤。
这在手术中会导致死亡的。
(4) 粘连与瘢痕:手术部位的神经根与椎板切除后硬脊膜的暴露部分常发生粘连与瘢痕,会留有腰痛或神经根放射痛。
椎管后壁骨缺损处瘢痕组织增生、粘连导致术后再狭窄;血肿机化、粘连及钙化,往往导致神经根管再度狭窄。
(5) 脊柱不稳:部分病人术后腿痛消失而腰痛持续存在。
(6) 脏器损伤:血管损伤时可能伴有其他脏器损伤,如膀胱、输尿管或小肠等。
(7) 脑脊液瘘或脊膜假性囊肿: 脑脊液瘘多在术后第3~4天时发生;硬脊膜假性囊肿多在术后几个月内出现腰腿痛,在手术疤痕处或腰骶部有球形囊样物与硬膜粘连。
压迫囊样肿物,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也有做了手术白做的可能。
能。
2、微创介入治疗:此类治疗技术在现在社会上很多市级以上医院及少量的县级以上医院都做。
患者一经检查出此类腰颈间盘突出,掌握此项治疗技术的医院医生就会极力向你推荐。
微创治疗技术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的有:经皮穿刺胶原酶髓核溶解术、臭氧髓核注射技术、激光髓核气化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等。
L5~S1椎弓根钉固定后临近椎体的改变
3 2例患者术 前 L ~ 椎 间 隙为 ( 12 2 3 ) d k 1. 9± .0 mH 术后 为( . 2 6 mm, 后 椎 间隙 高度 较术 前 I, 9 9± . ) 术 减小 ( 0 0 ) P< .5 。其 中 3例 未见 明显关 节 间 隙狭 窄 ,
1 7例 1 级退变 , 2级退 变 , 3级退变 。 8例 4例
应用 S S 5 0统 计软件 , 量 P S1 . 计
重, 其损伤 机会 也增 多 , 快其 退变 速度 。 加
山东 医药 2 1 0 0年第 5 0卷 第 4 0期
测量结 果表 明 L ~L 椎 间 盘 椎 间隙 及 两 侧 小 关 节变 窄 , 节 突关 节 出现 不 同程 度 的退 变 。椎 问 关 影响 , 造成椎 间盘 高度 的丢 失 、 变及 关节 突关 节 间 退 隙 的减小 、 变 。 退 参 考文 献 :
山东 医药 2 1 0 0年第 5 第 4 0卷 O期
L 5~S 椎 弓根 钉 固定后 临 近椎 体 的改 变
黄 占柱 , 小华 , 仇 陈为 国 ( 玉田县人 民 医院 , 北唐 山 0 4 0 ) 河 6 10
摘要 : 目的
探讨椎 弓根钉单纯 同定 I ~s 椎体后 I ~L 椎 间隙及关 节突 间隙中远期 的改变 。方法
固定后椎体的稳定性得到一定 改善 , 中远期对临近关节的活动可能造成一定 的影 响。 但
关 键 词 : 弓根 钉 ; 间 隙 ; 关 节 突 关 节 ; 变 椎 椎 椎 退
中图 分 类 号 : 63 2 R 8 .
文 献 标 志 码 : B
文章 编 号 : 0 —6 X(0 0 4 — 9  ̄2 1 226 2 1 )00 6 0 0
单纯腰椎椎体间轴向融合术治疗l5-s1失稳症近期随访
[Abstract]0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cent effect and safety of Stand—alone AxiaLIF(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for L5一S 1 instability in China.Methods During Sept 2008 and Feb 2009,1 5 cases with L5一S 1 instability were treated by Stand-alone AxiaLIF in our department.There were 9 male and 6 female with a mean age of 52(from 36 to 67).All patients complained of low back pain,
胸椎管狭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加重的较为常见,Young报道达14.5%发生率,其中大部分为 一过性损伤17】。手术引起截瘫是最严重的并发症,Bacher报道为0.69%l引。本组资料中无手术引起的 截瘫的病例。
黄韧带钙化是胸椎狭窄症最常见的原因,手术治疗只要是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但手术并发症高 达13.9%唧。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8.6%(4/14),其中3例为轻型脑脊液漏,1例减压不 充分,行再次手术。手术并发症很高,因此目前学者认为术中进行诱发电位检测可明显的减少手术 并发症,特别是脊髓功能损伤【l¨¨。对于影响预后的因素,Chang认为发病的时程最重要,超过2 年的脊髓受压是很难恢复的,近端的压迫和是否完全解除压迫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2I。
PLF PLIF TLIF ALIF DLIF XLIF的技术对比
DLIF & XLIF
DLIF/XLIF 是从侧方将间盘摘除,植入椎间融合器 配合椎体侧方钛板固定或后路经皮螺钉固定
DLIF & XLIF
• 适应症:
1. 目前DLIF&XLIF已经扩展到脊柱的各种退变、畸形、滑脱、肿瘤以 及翻修手术,并且为胸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入路。
AxiaLIF经皮经骶前入路轴向椎间融合 (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AxiaLIF 2004 年Cragg等报道: • 在尾骨旁切开一个4mm小口,经钝性分离进入骶
前直肠后间隙,在透视引导下将导针沿此间送 至骶1、2 水平并建立工作通道。 • 经此通道可切除腰5骶1间盘并进行椎间植骨及 轴向内固定操作。手术可同时辅以后路经皮椎 弓根螺钉或关节突螺钉固定以获得即刻稳定。
• 对于因局部解剖结构异常而无法行传统前路手术的患 者, AxiaLIF 是一种可选择的替代的方法。
DLIF & XLIF
DLIF--- 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 直接外侧椎体间融合术 XLIF---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
借助于生物力学的椎间隔板的植入,植骨将取代在手术中被完全 移除的椎间盘。
背景介绍
脊柱融合术是脊柱病常见的治疗方法,比如滑脱、 脊柱侧凸、重度椎 间盘退变或脊柱骨折等。
一般在采用广泛的非手术治疗失败后才考虑融合 治疗。
PLF/PLIF/TLIF 手术方法
麻醉:全麻或脊麻 体位:
a) 俯卧位 b) 胸、膝俯卧
ALIF前路腰椎椎间融合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康复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
康复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L4-L5、L5-S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多个腰椎间盘同时发病者仅占15%-22%。
【诊断要点】1.症状大多数患者具有腰扭伤和/或腰痛病史,以后腰痛可缓解,而下肢痛明显,或两者同时存在。
腹压增高时下肢痛加剧,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卧床不起、翻身困难。
较多患者疼痛可反复发作,并伴随发作次数的增加而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且发作间隔时间缩短。
同时可伴有小腿麻木感。
突出物大且为中央型时可出现双侧下肢痛。
2.体征(1)腰椎曲度异常:表现为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或有侧弯畸形。
反侧凸的强制动作加重下肢痛症状。
(2)腰部活动受限:前屈或向患侧侧屈活动明显受限,强制活动时可加重疼痛症状。
(3)压痛与放射痛:深压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体棘突旁时,局部有明显疼痛并可伴有放射性痛。
(4)直腿抬高试验和/或加强试验阳性:直腿抬高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疼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5)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提示L2-4神经张力增加。
(6)运动和感觉异常:坐骨神经受累时,腓肠肌张力减低,足踇背伸肌力减弱;病程较长者,常有足背肌萎缩;股神经受累时,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肉萎缩。
皮肤感觉在初期为感觉过敏,以后为迟钝或消失。
改变区域与受累神经根相关。
(7)腱反射改变:L5-S1神经根受压时,跟腱反射迟钝或消失;L3-4神经根受压时,膝反射迟钝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1)X线平片:腰椎生理曲度消失,腰椎侧弯。
部分患者可见某一或更多节段腰椎间隙前窄后宽。
大多数患者伴有脊柱退行性改变。
同时可除外局部结核、肿瘤等导致腰骶神经痛的骨病。
(2)CT:可见椎间盘髓核向后、侧方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
l45一l5s1椎间盘突出是什么意思?
l45⼀l5s1椎间盘突出是什么意思?
⼀般没这么说的,最多是L4-S1椎间盘突出,但是这么讲不太严谨,⼀般腰椎间盘突出分开标注就可以,L表⽰的是腰椎,L4就是第四腰椎,S是骶椎,S1就是第⼀骶椎,⽤上下椎体的表⽰,来描述定位的是椎间盘。
1.L4-5椎间盘
L4-5表⽰的是腰4椎体和腰5椎体之间的椎间盘,这个椎间盘突出压迫刺激的是L5神经,因此,诱发症状⼤部分会出现在臀部外侧,⼤腿外侧,⼩腿外侧及脚⾯和⼤脚趾附近这个区域出现疼痛、⿇⽊等异常。
2.L5-S1椎间盘
我就不重复的去讲定位了,正常来讲这是最后⼀个椎间盘,压迫的是S1神经,诱发的疼痛和⿇⽊主要体现在臀部的后侧、⼤腿的后侧、⼩腿后侧⼀直到⼩脚趾外侧,可能出现在其中的⼀段上未必都有症状。
3.综合分析
之所以把上⾯的症状拿出来去写,主要是想告诉⼤家,在腰椎间盘突出发⽣的时候,⼀定要看影像和症状对应的起来才可以去考虑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发的,例如,腿外侧痛,却是L5-S1椎间盘突出,这不应该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
4.触诊判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判断,除了症状有腰腿痛,做CT或者核磁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定要做触诊,就是在下腰部按压,看是否会出现和症状⼀致的腰腿痛,有的话基本可以确诊,没有要考虑腰臀肌劳损,处理⽅法可以参考⼀下我做的视频,⽂字不够直观!。
对采用长节段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后L5-S1融合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观察
对采用长节段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后L5-S1融合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观察张波;姜宇桢;宋卿鹏;安岩;王晋超【期刊名称】《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年(卷),期】2022(7)4【摘要】目的观察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方法 2017年月2至2020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长节段固定至S1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198例。
根据术后L5-S1固定疗效分为成功组(149例)与失败组(49例)。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将有差异项带入Logistic 回归方程,分析患者术后L5-S1固定是否失败的影响因素。
结果 49例L5-S1固定失败,占24.75%。
术后两组患者在骨密度T值、感染、早期康复干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方程表明上述情况均为术后L5-S1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
结论骨密度T值、感染、早期康复干预是接受长节段固定至S1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发生L5-S1固定失败的原因。
对于该类患者,术前应检测骨密度情况,术后做好并发症防治及早期康复干预,确保L5-S1固定成功。
【总页数】5页(P240-244)【作者】张波;姜宇桢;宋卿鹏;安岩;王晋超【作者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相关文献】1.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效果比较2.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3.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效果比较4.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措施5.减压后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峡部裂l5伤残等级鉴定
腰椎峡部裂l5伤残等级鉴定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腰椎峡部裂 l5 的定义和原因
2.腰椎峡部裂 l5 的伤残等级鉴定标准
3.腰椎峡部裂 l5 的伤残等级鉴定流程
4.腰椎峡部裂 l5 的康复治疗方法
正文
腰椎峡部裂 l5 是指腰椎峡部在 l5 节段的裂缝样缺损,通常由于腰椎的过度劳累、外伤、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引起。
这种病症可能会导致腰部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腰椎峡部裂 l5 的伤残等级鉴定十分重要。
在我国,腰椎峡部裂 l5 的伤残等级鉴定标准主要依据《劳动能力鉴定标准》进行。
该标准将腰椎峡部裂 l5 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一级:腰部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明显,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严重受限,需要依赖他人照顾。
二级:腰部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较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明显受限,需要部分依赖他人照顾。
三级:腰部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较轻,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受限,但能够自理。
四级:腰部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轻微,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基本正常。
在鉴定腰椎峡部裂 l5 的伤残等级时,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腰椎峡部裂 l5 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理疗、康复训练等,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椎体融合术等,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在康复治疗方面,患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腰部肌肉锻炼、瑜伽、普拉提等,以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预防病情的复发。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比较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比较姚晓东;李金泉;黄青松;徐皓;孙则干【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年(卷),期】2022(43)4【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减压与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风险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3例,根据减压方式分为微创侧路间接减压组(采用OLIF手术,简称“OLIF组”,n=34)及传统后路直接减压组(采用PLIF手术,简称“PLIF组”,n=39),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和手术疗效。
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
OLIF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PLIF组(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5d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方面,OLIF组均显著低于PLIF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OLIF组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改善程度较PLIF组更为明显(P<0.05);影像学显示,OLIF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和手术责任节段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且均显著优于PLIF组(P<0.05)。
OLIF组术后出现4例并发症,PLIF组出现5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或明显缓解。
结论间接减压和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OLIF间接减压技术具有二次伤害小、责任节段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矫正效果好、手术风险低等优势,可作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新的治疗方案之一。
【总页数】3页(P573-575)【作者】姚晓东;李金泉;黄青松;徐皓;孙则干【作者单位】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观察2.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的效果比较3.腰椎管狭窄症伴Ⅰ度退行性滑脱患者不同融合术的治疗比较4.椎间孔镜技术两种手术入路在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比较5.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是由10个问题 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 、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 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 分,选择第一个选项得分为0分,依次选择最后一个选项 得分为5分,假如有10个问题都做了问答,记分方法是: 实际得分/50(最高可能得分)×100%,假如有一个问题 没有回答,则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45(最高可能得分 )×100%,如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 of sagittal imbalance in both groups (P = 0.62).
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The pelvic parameters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mean pelvic
▪ 41%–60%: Severe Disability 重
▪ 61%–80%: Crippling back pain 极重
▪ 81%–100%: These patients are either bed-bound or have an exaggeration of their symptom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SPSS version
11.5. We used t-tests and Pearson chi-square tests. The significance was defined as
P< 0.05.
The correction of the Cobb angle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P = 0.34).
The restoration of lumbar lordosis was better in the sacrum group (P = 0.03).
The correction of the coronal balance was identical in both groups(P = 0.42).
Arthrodesis to L5 versus S1 in long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退行性腰椎侧弯长节段固定融合至L5与S1对比
There is a debate regarding the distal fusion level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hether a healthy L5-S1 motion segment should be included or not in the fus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indication for the fusion to the sacrum,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distal fusion to L5 versus the sacrum in the long instrumented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A total of 45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long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ere evaluated with a minimum 2 year follow-up. Twenty-four patients (mean age 63.6) underwent fusion to L5 and 21 patients (mean age 65.6) underwent fusion to the sacrum.
当SVA超过4cm时,定义为矢状面失平衡,SVA超过9.5cm时,为 严重矢状面失平衡。
▪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Oswestry 功 能障碍指数)
▪ Scoring:
▪ 0% –20%: Minimal disability 轻
▪ 21%–40%: Moderate Disability 中
the two groups (Table 3).
This result revealed that adjacent segment
It has been recognized in previous reports that extension fusion to the sacrum offered more extensive surgeries with more blood loss and longer operative times. Contrary to these pervious repor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blood loss and operative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is current study.
incidence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57.6 in L5 group
and 58.3 in sacrum group (P = 0.827). Sacral slope and pelvic tilt were also similar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