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领域可比较效率与政策选择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决策
过程,它能帮助企业了解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评估
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并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竞争策略。
下面是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的一般步骤:
1. 竞争环境分析:评估市场的竞争情况,包括市场规模、
增长趋势、竞争对手数量、对手的实力和策略等方面的信息。
2. 自身竞争地位分析: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估,包
括产品/服务特点、品牌影响力、市场份额、客户忠诚度等。
3. 竞争对手分析: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价、渠道、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信息,并评估其优势和劣势。
4. 市场需求分析:了解市场的需求趋势和客户需求的变化,确定市场的分层和细分。
5. 竞争策略选择: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选择适合的竞争
策略。
常用的竞争策略包括:低成本策略、差异化策略、
市场份额保持策略、市场渗透策略、市场开拓策略等。
6. 实施和控制:根据选择的竞争策略,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监控和评估策略的执行和效果,及时调整策略。
最佳的竞争策略选择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市场的需求
和竞争情况、目标客户的特点等。
在选择策略时,企业可
以综合考虑不同策略的优劣势,以及适合自己的战略定位
和发展目标。
同时,要不断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和优
化竞争策略,以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
竞争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方法
竞争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方法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是每个经营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竞争策略是企业在竞争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旨在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竞争策略的分类为了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竞争策略,可以按照行业结构、市场需求和企业资源分为三类:1. 低成本战略低成本战略通常采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成本等措施,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较低的价格与竞争对手竞争,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如中国的家电企业海尔,以“生产精细家电,进军全球市场”为目标,成为世界家电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
2. 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差异化战略通常通过设计和创新来实现,它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
如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通过创新的设计、强大的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统优势,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3. 专业化战略专业化战略是企业针对某一细分市场,按照个性化的需求开发特定的产品或服务,通过追求专业化而不是数量化,实现市场竞争优势。
如书店、花店、咖啡店等小型零售店,只经营某一特定领域的商品或服务,致力于提供品质上乘的单一商品或服务。
二、竞争策略的实施方法1. 权衡自身条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策略。
如果企业在生产销售上面临诸多限制或资源不足,那么它采用差异化或专业化竞争策略,可能效果不佳,更适合采用一些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策略,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和优势。
2. 瞄准目标市场企业也需要确定它的目标市场,并且清楚意识到这个市场的规模及目标市场对什么类型的产品具有需求。
企业也需要评估目标消费者的品味、偏好,以此来确立产品开发的策略方向。
3. 了解竞争对手企业应该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竞争优势、战略和市场策略,甚至比较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确定如何推出和实施自己的竞争策略。
竞争和合作的政策
竞争和合作的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和合作是两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如何平衡竞争和合作,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科技和环境等方面探讨竞争和合作的政策。
一、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竞争带来了创新、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提高。
然而,如果竞争缺乏规则或者出现垄断,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立法、行政监管和市场竞争机制等手段,来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
同时,政策制定者也需要注意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产业联盟等方式,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
例如,我国正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鼓励企业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加强协作。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
二、科技领域在科技领域,竞争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要动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愈发激烈。
政策制定者应该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以促进科技发展和应用。
然而,科技也需要合作。
在面对共同的挑战和机遇时,科技合作可以让不同国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在资源和技术上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例如,我国参与了“人类脑计划”、“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不仅提高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地位,也推动了全球科技合作和创新。
三、环境领域在环境领域,竞争和合作也影响着政策制定和执行。
竞争可以推动企业投入更多资源和技术,提高环境治理效率。
例如,京津冀地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进行了竞争,各地都采取了不同措施来降低污染物排放并提高空气质量。
但环境问题也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合作。
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生态保护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相互协作,共同应对。
例如,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是全球范围内的环保合作之一,各国将通过减排、转型等手段,共同缓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论竞争和合作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在不同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需要平衡二者的关系。
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报告:因素评估与政策建议
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报告:因素评估与政策建议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各个国家需要对自身的贸易竞争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将通过评估因素和给出政策建议的方式,探讨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国内经济实力评估1.1 经济规模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而增长速度则是评估经济潜力的关键因素。
本节将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进行评估,分析其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2. 制度环境评估2.1 政府政策与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节将评估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包括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关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并分析其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3. 产业结构评估3.1 制造业与服务业比重产业结构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本节将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评估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同时,还将探讨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 人力资源评估4.1 教育水平和技能匹配度人力资源是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本节将评估不同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匹配度,探讨人力资源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并给出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5. 技术创新评估5.1 研发投入与科技水平技术创新是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
本节将评估不同国家的研发投入和科技水平,分析其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同时,还将探讨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6. 国际合作评估6.1 贸易伙伴和合作机制国际合作对于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将评估不同国家的贸易伙伴和合作机制,包括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合作组织等,分析其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结论:通过评估以上六个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制定政策建议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提升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引言市场竞争是现代商业领域中的常见现象,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文将分析市场竞争策略的不同类型,并提出选择最佳策略的建议。
市场竞争策略的类型1. 低成本策略低成本策略是企业通过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
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和降低运营成本,企业可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低成本策略通常适用于大规模制造业和标准化产品市场。
2. 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是指企业通过独特的产品特点、品牌形象或服务来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偏好和忠诚度。
通过创新、设计、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手段,企业可以实现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策略通常适用于高端市场和注重产品特点和品质的消费者群体。
3. 焦点化策略焦点化策略是指企业通过专注于特定的市场细分或产品领域,满足某一特定群体的需求并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可以通过研究市场细分和目标群体的需求及偏好,专门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焦点化策略通常适用于小型企业或特定领域的专家。
市场竞争策略的选择选择最适合的市场竞争策略是关键。
以下是一些考虑因素:1. 市场分析了解目标市场的特点、竞争对手和消费者需求是选择策略的基础。
在进行市场分析时,可以考虑使用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以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潜在风险。
2. 资源和能力选择策略时,需考虑企业的资源和能力。
不同的策略需要不同的资源和能力支持。
例如,低成本策略需要高效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而差异化策略则需要创新和设计能力。
3. 目标和定位选择策略时,需明确企业的目标和定位。
例如,如果企业希望成为市场领导者,则差异化策略可能更适合。
如果企业是初创企业,则焦点化策略可能更合适,因为它可以更好地满足特定市场细分的需求。
4. 风险评估选择策略时,需考虑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每种策略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需要评估并根据自身情况决策。
例如,低成本策略可能面临价格战和供应链风险,差异化策略可能面临市场接受度和竞争模仿的风险。
经济学原则知识:微观经济学原则——市场效率和政策建议的关系
经济学原则知识:微观经济学原则——市场效率和政策建议的关系市场效率是微观经济学领域中广为人知的概念之一,它衡量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水平。
通俗地讲,市场效率表明市场是否能够在最少的成本下分配资源。
市场效率是衡量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指标之一,它对政府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市场效率与政策建议的关系。
市场效率的原理市场效率原理是从专业角度去理解市场效率的命题。
市场效率分为两类:个人效率和总体效率。
个人效率即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的收益大于成本,即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总体效率则是社会效果最高的经济交换状态。
市场效率要求市场上所有交易都在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才能达到最优效益。
市场效率原理意味着通过市场交易的决策会使社会获得最大收益。
市场效率和政策选择政府的政策选择应始终以市场效率原则为基础,以实现市场最有效和最佳使用资源为目标。
政府的政策选择准则是保持市场机制的透明度,并促进有效和公平的竞争。
政府不应影响市场价格和交易量,因为这使得市场效率原则不再适用。
通过在政策方面保持中立、公正、公平,使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一个调节者的作用。
政府干预市场的例子政府在市场经济中通过制定征税政策来干预市场。
这使得生产商和消费者在决策时会考虑税收因素,这会使市场最佳交易中断。
税的制定应以税的交付者和税的受益者的公正分配为前提。
比如,收费高效的某个公司应该对市政服务进行征收,而不是纳税人本人。
政府的税收策略也应该考虑政策措施的长期影响和可持续性。
政府在市场中对某个行业进行调节的例子也存在。
例如,对于拥有公共垄断权力的公司,政府应通过许可制度或其他法规进行某种形式的监管以维持公正竞争。
政府应尽量避免反垄断规定的出现,否则会使市场效率原则受到破坏。
政府在市场中应该参与但不应干预,这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市场运作时,涉及到的是复杂的经济学概念和措辞,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景对于市场的结构或者模式的选择会发生变化,这也决定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需求有所不同。
市场竞争与效率提升
市场竞争与效率提升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市场竞争被认为是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
市场竞争的存在促使企业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并且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市场竞争对效率提升的影响,并讨论相关的案例和政策。
一、市场竞争带来的效率提升1. 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通过市场竞争,企业受到竞争压力,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
创新可以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提供更多的选择。
举个例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推动了移动支付、在线购物和社交媒体等创新服务的出现。
2. 降低价格与成本市场竞争能够迫使企业降低产品价格以吸引消费者,从而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当存在竞争时,企业必须通过降低成本来维持其竞争力。
例如,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还降低了价格,使得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购买到高质量的产品。
3. 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竞争能够有效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资源能够流向效益最大化的领域。
在市场竞争中,低效率的企业或产品将被淘汰,而优质的企业或产品将得到资源的聚集。
这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效率。
例如,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银行进行内部改革,提高运营效率,加强风险管理,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市场竞争的案例与政策1. 高科技产业竞争高科技产业是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
例如,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苹果、三星等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并降低产品价格。
这种竞争促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2. 政府监管与反垄断法在市场竞争中,政府的监管和反垄断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确保竞争公平和效率提升。
政府可以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打击垄断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例如,欧盟委员会对谷歌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就旨在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效率提升。
3. 开放市场与自由贸易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政策可以促进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机会。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市场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常态,每个企业都需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竞争策略来保持市场地位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将通过对市场竞争策略的分析,探讨最佳策略选择。
首先,市场竞争策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成本领先、差异化、专注和创新。
成本领先策略意味着企业致力于通过降低成本以获得价格竞争优势。
差异化策略则是通过提供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专注策略则是企业在特定细分市场中专注于满足某一特定需求的消费者。
创新策略则是通过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或创新商业模式来引领市场。
在选择最佳策略时,企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企业应该了解市场中的需求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行动,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策略。
其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并将其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以选择与之匹配的竞争策略。
最后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
企业必须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支持所选择的竞争策略的实施。
在实施竞争策略时,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定位准确。
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者,并将竞争策略与之对应。
其次是资源配置。
企业应该合理配置资源,确保能够有效地支持所选择的竞争策略的实施。
最后是市场反馈与调整。
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市场反馈,及时调整竞争策略,以保持竞争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最佳的竞争策略应该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和企业自身条件来决定。
比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成本领先策略可能更为有效,因为低价格能够吸引消费者。
而在高需求和创新驱动的市场中,创新策略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消费者追求新鲜和独特的产品和服务。
总之,市场竞争策略的选择应该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和资源能力来决定,并在实施中注重准确定位、合理资源配置和市场反馈与调整。
在实际应用中,最佳的竞争策略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自身条件来选择。
在市场竞争策略的选择过程中,企业还应该考虑自身的市场定位和消费者需求。
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
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引言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
竞争政策的目标是确保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提高市场效率。
本文将探讨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竞争政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竞争对市场效率的影响竞争可以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得不寻求更高效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地配置。
此外,竞争还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不断为市场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
这种竞争动态促进了市场效率的提升。
竞争政策的作用竞争政策是通过政府干预市场来促进竞争的公共政策。
竞争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防止垄断、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通过建立反垄断法律和机构,政府可以限制市场主体的行为,防止市场主导者滥用权力和操纵市场,从而维护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竞争政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有差异性。
例如,在电信行业,政府可以通过开放市场、降低准入门槛等措施创造竞争环境。
这样,电信企业将面临更多竞争对手,从而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价格。
在金融领域,竞争政策可以确保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防止垄断和市场操纵,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挑战尽管竞争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市场效率,但其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政府干预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成本。
政府机构的建立和运行需要资源投入,而这些资源可能本可以用于更高效的用途。
其次,制定恰当的监管政策并不容易。
政府需要平衡市场自由度和监管力度,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监管。
此外,政府干预可能产生不完全预期的后果,如创造新的垄断或扭曲市场竞争。
竞争政策的挑战与创新面对竞争政策的挑战,需要不断创新来提高其有效性。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科技监管机构,加强对数字经济领域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政府可以与国际机构合作,加强跨国反垄断合作,防止国际垄断产生。
同时,政府可以鼓励创新企业进入市场,提供支持政策和资源,以推动市场竞争和经济增长。
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
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
在当今社会,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竞争政策是保障市场秩序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竞争政策是国家干预市场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市场中的垄断行为进行监管,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增长。
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竞争政策的实施可以提高市场效率。
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企业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吸引消费者。
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加速市场的发展。
竞争政策的实施可以消除市场垄断,打破企业之间的僵局,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
竞争政策也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可以进行价格垄断,控制市场,消费者很难得到公平的价格和服务,这也对市场效率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而竞争政策的实施可以维护公平竞争,减轻消费者的经济压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
然而,竞争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政府必须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和能力,以确保市场中的垄断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其次,政府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竞争政策的实施,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
此外,政府还必须充分考虑到竞争政策的影响,避免竞争政策的实施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竞争政策的积极作用。
总之,竞争政策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效实施竞争政策可以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该加强竞争政策的实施,提高监管力量和能力,并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以确保竞争政策的有效实施。
税收竞争比较分析及我国政府的政策取向
要求分析税收竞争及我国政府的政策取向税收竞争的概念及背景税收竞争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税收政策方面相互竞争,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企业与个人的经济活动。
税收竞争常常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和提供更激励性的经济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国际贸易的加强,税收竞争成为各国争夺经济发展优势的手段之一。
税收竞争的主要形式包括降低税率、减税优惠、简化税制和提供其他非税收优势等。
通过这些手段,各国力争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税收竞争的影响税收竞争可能对国际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下面将就税收竞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积极影响1.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降低税收和提供减税优惠可以吸引外国企业投资。
投资者倾向于寻找税收较低、税率稳定以及减税政策的国家,以降低企业成本并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2.促进经济增长:税收竞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通过降低税收负担,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研发和扩大生产,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3.创造就业机会:税收竞争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某个国家或地区,这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企业发展和扩大规模往往伴随着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负面效应1.税收收入减少:过度的税收竞争可能导致国家的税收收入减少,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这可能会对国家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2.不公平竞争:税收竞争可能导致企业选择在税收较低的国家设立总部或开展业务,这可能加剧国际竞争中的不公平性。
较高税负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受到不公平竞争的冲击。
3.金融不稳定:过度的税收竞争可能造成金融不稳定,因为国家可能不得不依靠借款来弥补减少的税收收入。
这可能导致国家的债务水平上升,增加金融风险。
中国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国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吸引外国投资和优化税收体系。
以下是一些中国政府的税收政策取向的例子。
1.减税降费: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
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的经济学解析
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的经济学解析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而市场效率则是衡量市场运行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竞争政策在促进市场效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进行解析,探讨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
一、竞争政策的定义与目标竞争政策是指为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市场主体权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竞争政策的目标在于保护消费者的福利、推动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率。
二、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的关系1.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特征:充分的市场参与者、充分的市场信息、充分的产品替代性、充分的市场进入和退出自由。
在这样的市场中,市场供需达到均衡,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2. 市场力量的失衡和市场效率的下降当市场出现垄断、寡头垄断或者潜在垄断时,市场力量失去平衡,市场效率会下降。
垄断者可以通过限制供给、提高价格等手段牟取不当利润,而消费者的福利则受到损害。
此外,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因素也会影响市场效率。
3. 竞争政策的作用竞争政策可以通过打破垄断、防止市场操纵、促进市场透明度等手段恢复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市场效率。
同时,竞争政策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非理性行为,推动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
三、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影响1. 垄断市场的竞争政策垄断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垄断权力,竞争政策的目标是打破垄断,恢复市场竞争。
竞争政策可以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律、采取限制垄断行为等手段遏制垄断行为,并鼓励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
这样可以促使市场重新恢复竞争,提高市场效率。
2. 寡头市场的竞争政策寡头垄断市场存在少数几个主要企业主导市场竞争的情况。
竞争政策针对寡头市场的目标是防止寡头企业之间的勾结,限制价格操纵行为,并保护其他参与者的权益。
通过竞争政策可以减少寡头市场的垄断程度,提高市场效率。
3. 新兴市场的竞争政策新兴市场存在着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的情况,竞争政策的目标是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
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
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近年来,竞争政策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竞争政策的目标是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促使市场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提高市场效率的目标。
然而,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它们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从一方面来看,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打破垄断和减少垄断行为,竞争政策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取得优势,不断推出更好的产品和更优惠的价格,这就能够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价格,提高了产品的品质,提升了消费者的福利。
另外,竞争政策还能够降低企业间的进入门槛,为新进入者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进一步刺激市场的竞争,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竞争政策可能对市场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在某些市场行业中,存在着自然垄断的情况,这意味着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才能够在该领域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政策的过度干预可能会破坏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下降。
另外,竞争政策的执行也需要谨慎,如果政府过于频繁地插手市场,可能会造成政府的资源浪费和市场的不稳定。
因此,在制定和执行竞争政策时,需要平衡政府干预与市场自由的关系,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市场的稳定性。
竞争政策与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市场结构的角度来理解。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企业的数量、规模和相互关系等因素。
市场结构的不同会对市场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小企业,它们之间没有市场力量存在,消费者可以充分地选择和比较不同企业的产品和价格,这种市场结构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消费者福利和资源效率。
然而,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能够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个企业可以通过限制供应和涨价来获取超额利润,从而减少消费者的福利和市场效率。
市场竞争与效率分析
市场竞争与效率分析市场竞争是现代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市场竞争能够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市场竞争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
首先,市场竞争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创新不仅涉及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创新,还包括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创新,企业能够找到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其次,市场竞争能够促使企业提高效率。
当市场竞争激烈时,企业必须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率来保持竞争力。
这要求企业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流程优化等,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企业可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利润率。
同时,市场竞争还能够促使企业降低产品价格,使消费者受益。
然而,市场竞争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
首先,市场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市场竞争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市场垄断会导致市场资源的不充分利用,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率提升空间。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信息,竞争可能不太完美,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市场竞争还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如价格战、产品质量下降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往往采取价格战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这种行为可能短期内对消费者有利,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市场失衡,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同时,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企业可能忽视产品质量和安全,给消费者带来损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应加大对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提高市场监管的效能,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其次,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市场竞争与市场效率的博弈分析
市场竞争与市场效率的博弈分析市场竞争和市场效率是现代经济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市场竞争可以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效率,从而实现市场效率的提升。
然而,在现实中,市场竞争和市场效率之间存在一种博弈关系。
首先,市场竞争可以推动企业进行创新与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以便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这种竞争的动力,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例如,当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代iPhone时,引领了一场智能手机革命,迫使其他厂商也不断创新,推出更先进的产品。
然而,市场竞争也可能造成一些市场失灵问题,影响市场效率。
竞争使得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如价格倾销、虚假宣传等,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此外,竞争过程中,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取劳动力剥削、环境污染等不良行为,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加强监管与法律法规的制定,保护市场的正常运行,维护市场效率。
市场效率是指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使得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市场竞争是实现市场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使资源从低效率的领域流向高效率的领域。
当市场存在完全竞争时,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达到均衡状态,价格反映了产品的边际成本,市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然而,在现实中,完全竞争并非常见,市场通常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垄断。
垄断市场上,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来获取超额利润,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效率降低。
为了实现市场效率,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政府可以制定反垄断法律与政策,打击垄断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例如,中国实行的反垄断法,就对市场垄断行为进行严格约束,使市场竞争更加公平和有效。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配给资源、设定标准和规范等措施来调控市场,提高市场效率。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保标准和排放限制,引导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市场分析-竞争性市场与效率
在市场分析中,了解竞争性市场的定义、特征以及其优势和劣势,也要了解 竞争性市场的不同类型。此外,市场效率的衡量和与社会福利的关系也是重 要的方面。
竞争性市场的定义和特征
1 定义
竞争性市场是指具有多个卖方和买方,产品 和服务类似或可替代的市场。
2 特征
竞争性市场具有自由进入和退出、无差异化 产品、信息透明度和价格接近完全竞争的特 征。
1 反托拉斯法
限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竞争性市场。
2 政府监管
监管市场以防止市场失灵和维持竞争环境。
3 促进竞争文化
鼓励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竞争性市场发展。
竞争性市场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
竞争性市场促进效率、降低价格、提供多样化选 择和鼓励创新。
劣势
竞争性市场可能导致过度竞争、低利润率以及资 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竞争性市场的类型
1 完全竞争市场
卖方和买方众多、产品同质化、自由进出市 场。
2 垄断竞争市场
有较多卖方但产品不同质、存在市场定位和 产品差异化。
3 寡头垄断市场
市场由少数几家大卖方控制,产品可替代但 存在一定市场集中度。
4 纯垄断市场
市场由单一卖方控制,产品没有可替代品。
竞争性市场的效率问题
1 资源配置效率
2 价格效率
竞争性市场通过供求机制有效配置资源。
竞争性市场中价格反映了供求关系。
3 创新效率
竞争性市场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市场效率的概念和指标
1 概念
市场效率是指市场能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价格信号的作用。
2 指标
常用的市场效率指标包括供需平衡、资源利用率和价格竞争程度。
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市场竞争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
竞争政策作为引导和监管市场竞争的手段,对市场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政策建议。
一、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理论基础竞争政策的目标在于消除市场失灵,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促使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竞争政策可以打破市场垄断、限制竞争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鼓励创新,提高市场效率。
基于这一理论基础,竞争政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
二、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许多研究表明,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201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欧盟成员国竞争政策的实施对开放市场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该研究发现,竞争政策的强化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降低了产品价格,增加了消费者福利。
类似的研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强调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重要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对竞争政策的积极影响达成一致。
一些学者指出,竞争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例如,一个研究发现,竞争政策的强化可能导致企业以低价争夺市场份额,但也可能使得市场价格下降,导致企业利润减少。
这表明竞争政策影响市场效率的方式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三、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影响的原因竞争政策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原因。
首先,竞争政策有助于遏制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
垄断行为会导致企业减少生产和创新投入,提高价格获取超额利润,从而降低市场效率。
竞争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约束这种行为,促进企业间的充分竞争。
其次,竞争政策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投入研发和创新活动。
这些创新活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市场效率的提升。
此外,竞争政策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市场效率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市场效率竞争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推动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还促进了市场的有效运作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竞争中,企业追求市场份额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价格、提高服务水平等方式与其他企业竞争。
这种竞争不仅对企业自身有利,也对整个市场和社会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竞争促进了市场效率的提升。
当多个企业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时,它们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效率,从而减少成本和资源浪费,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此外,竞争还鼓励企业在技术、管理和运营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的提升,促进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这种市场驱动的竞争促使企业不断追求高效率,进而提升市场整体效率。
其次,竞争培养了优质产品和服务。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以获得竞争优势。
只有通过不断改进产品的设计、工艺和性能,企业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并保持市场竞争力。
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进行不断的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从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经过市场竞争的检验,只有那些质量卓越、性价比高的产品才能生存并获得市场份额。
再者,竞争推动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竞争通过市场机制调动资源的流动,使资源更有效地分配到最有价值的使用领域。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资源有限的挤压,不得不在资源的选择、配置和利用中寻求最佳效益。
这种资源分配的竞争机制,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行业过度发展,进而提高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
竞争的结果是将资源集中于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在充分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然而,竞争并非没有负面影响。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可能采取不正当手段,损害消费者利益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这种不正当竞争会破坏市场秩序,制约市场效率的提升。
因此,监管机构应加强对竞争行为的监管,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和合理。
国家竞争力和产业政策
国家竞争力和产业政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家竞争力与产业政策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国家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力和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与其他国家竞争的能力。
而产业政策则是政府为促进国家产业的发展,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就国家竞争力和产业政策这两个议题进行探讨。
一、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内外因素要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作用。
首先,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政治稳定的国家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市场;优秀的治理能力可以提高国家的效率和公信力。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一国的经济健康发展,能够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水平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国际投资者。
还有,教育、科技创新、文化、国际形象等因素也都会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对于国家的内部因素,需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素质。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前提。
通关教育的提高,人才就能够轻松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同时,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方向,勇敢尝试新事物,进而培育创新能力。
对于国家的外部因素,需要扩大对外投资和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与国外企业和组织进行合作和交流,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营销渠道,加快企业的发展并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政策要提升国家竞争力,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补贴、创新基金、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来鼓励企业和市场发展。
如中国的创新创业政策,包括“互联网+”等战略,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流动、金融、政策调整等方面所实施的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创新创业,促进经济结构的变革和产业发展的转型。
政府还应该加快完善自己的法规制度建设,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经济环境。
加强产业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侵犯专利或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打击和处罚,从而保护企业和市场中的创新成果。
各行业的竞争政策
各行业的竞争政策
竞争政策是指通过控制和清除国内市场的限制性行为,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和促进竞争,对市场中的各种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制,防止市场竞争秩序的扭曲,并维护公平自由的竞争秩序。
由于不同行业的竞争环境、结构和问题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制定针对不同行业的竞争政策。
以下是一些常见行业的竞争政策:
1. 反垄断政策:旨在防止企业通过垄断行为控制市场,限制竞争。
主要针对企业的垄断行为,如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分割市场等。
2. 反不正当竞争政策:旨在防止企业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市场份额或进行不公平竞争。
主要针对虚假宣传、商标侵权、商业贿赂等不正当行为。
3. 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旨在保护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的权益,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满意度。
主要针对产品质量、价格透明度、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4. 行业监管政策:针对特定行业的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旨在规范行业内的竞争秩序和行为。
如金融行业监管政策、电信行业监管政策等。
5.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旨在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
主要针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面的侵权行为。
这些竞争政策的目标都是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透明和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具体实施和执行竞争政策的方法和手段可能会因行业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争领域可比较效率与政策选择杨德钦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710055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 450005E-mail: yd123@摘要:(1)主张产权私有化的规范研究,存在内在逻辑缺陷,其假设无力解释经济现象。
(2)实证研究不支持产权私有化论:①部分个案研究支持国有企业效率低,所揭示的原因集中在政策负担和社会成本上,不支持“产权注定”说;②微观个案研究倾向于公有制效率低,历史数据对比研究和宏观研究则倾向于公有制效率高于私有制,国有制效率高于集体制;③国有企业效率的有些指标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企改革的深入而有继续降低的趋势,有些指标基本稳定、略有增长。
(3)实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据和指标可比性差,以偏概全。
经济效率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可比较数据基础上,选用反映效率实质的指标,并将外部效应量化、进行多指标对比;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国退民进,而是坚持公有制地位,同时致力于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公有制;经济效率;政策选择1.引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对于这一决定的解读,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
占压倒优势的声音是国有经济要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被简称为“国退民进’,这一观点进一步被演绎为国有经济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允许和鼓励私有经济全面进入法律未禁止的非竞争性领域。
另一种边缘化的观点,则是主张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本来就是中央决定中的表达。
事实上,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前,从1994年开始,竞争性领域“国退民进”大戏的序幕就已经拉开。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迅速演化为各地在国民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中执行的政策。
这一重大政策调整的依据,是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效率低下。
刘浩[1]在研究对公有制经济效率的认识误区时指出:大量描述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的退出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的文献,基本的结论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上升;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国有制的比重有所下降,集体经济的比重上升。
一个共同- 1 -的解释就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率。
关于所有制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6年之前,这之后,学术界已经广为接受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结论。
然而,这里存在着新的问题。
一是现有的效率研究是否存在内在缺陷,导致研究结论不反映实际经济运行状态?如果是,那么研究结论就值得怀疑;二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是否由公有制所引起?如果不是,那么以此为据实施的国退民进的政策选择对于国有企业就不公平; 三是私有制(民营制)的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一定高于公有制,也就是国退民进是否能够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回顾,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进一步破除“私有制天然优越”的“产权神话”。
2.规范研究的内在缺陷企业效率的规范研究,有所谓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公地悲剧(过道理论)等多种学说。
运用这些理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国内主流经济学界,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以理性人假说为研究前提;二是私有产权效率最高。
假设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这里的关键,是从假设出发,规范演绎出的结论能够解释客观世界。
理性人追逐私利最大化,无法解释不增加个体福利和效用前提下的协作和效率提高,早已被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证明其解释力苍白,并代之以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社会人假设。
个体理性可能导致群体非理性,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学者的共识之一。
制度经济学坚持习惯本位原则,认为习惯的解释力优于理性,并为此与主流经济学家争论了一个世纪[2]。
主张私有产权、市场竞争的学者奉斯密为鼻祖,而斯密对于效率来源的解释,是社会分工[3]。
实际上,企业的起源就是分工与协作,而非产权私有。
科斯产权定理认为,只要产权界定明晰,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通过自由交易就不影响效率。
这里,产权明晰是否属于有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斯蒂格里茨对此观点的质疑,姑且置之不论。
西方和国内一些经济学家,不经过严谨地逻辑演绎,直接将产权明晰定义为私有产权, 就学术研究而言,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能证实公有制低效率的[4]。
张维迎先是提出国有企业经营者没有剩余索取权,即激励机制缺陷导致低效率,认为经营者的积极性决定一切,而激励经营者积极性的惟一途径就是私有化[5];后又将国有企业的绩效低下归因于委托-代理链条过长,使初始委托人的最优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代理人受监督下的最优工作努力严格递减,解决的办法是产权私有[6]。
前者无法解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1960年至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6%,而资本主义国家同期同一指标是4.6%,也无法解释1952-1975年期间中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9%,而美国在技术发展水平提高更快的1973-1995年间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4%;后者无法解释同样是私有化,大型跨国公司从总部到几万、几十万职员的冗长委托代理链条,能够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而委托代理链条相对较短的中小型企业恰恰是破产倒闭率相对高。
周其仁[7]假- 2 -定市场有效,自由选择产生效率,“把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定义为最终指向界定个人产权的改革,并以此来理解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的逻辑。
”根据过道理论,用“法权的和事实的产权不相一致”的框架研究,得出了公有制企业低效率的结论。
这给人以先定义私有制优于公有制,再论证公有制低效率的因果颠倒的印象。
上述直指产权私有化的规范研究,或者缺乏严谨地逻辑演绎,或者其假设无力解释经济现象,都存在着内在缺陷。
另外,以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结论,是否能够直接照搬引用来解释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这本身就是一个尚未破解的重要课题。
以这一类研究成果为依据,来判定公有制效率低,应当进行“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并据以做出政策选择,是没有说服力的。
3.实证研究的矛盾学术界长期、多角度地实证研究,给出了两个基本结论:公有制和国有制的效率是低的或者是呈下降趋势的;低效率或效率下降不是由公有产权引起的。
对于引起低效率或效率下降的具体原因,则莫衷一是。
雎国余等[8]指出企业目标是决定企业行为的关键因素。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目标成为了企业的目标,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到目前为止,直至可预见的将来,资本的所有者与其他要素的所有者相比,始终处于强势地位。
我国的国有企业具有利润目标和多重非利润目标,其形成途径是:企业全民所有-政府掌握-政府在企业目标博弈中的决定性谈判能力-政府想要达到的任何目标都可以赋予企业,如充分就业,高积累,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建立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劳动者的各种社会保障等。
这种多重非利润目标,可以解释国有企业低效率的根源。
不改变利润和多重非利润目标并存的状况,国有企业改革不可能取得突破。
与这一研究不谋而合,张铁男等[9]对于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证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利益最大化和福利最大化两个矛盾目标,导致其社会成本远高于非国有企业,形成企业功能内卷化、人员过密化;生产成本相同,其他成本差异巨大,导致社会成本不同,竞争力产生差异。
由此不难得出国有企业改革关键是完善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来分摊社会成本的结论。
而赵建新等[10]采用同质产品市场的双寡头古诺模型,以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两个代表性厂商的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模拟了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动情况,发现企业净社会成本的持续上升会带来国有经济比重的加速下降,提出降低国有企业的净社会成本是更为迫切的问题。
董晓媛等[11]用20世纪90年代初的包含700家国有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认为,国有企业低效率并非因产权属性而“天生”注定,而是因其承担了一系列相对非国有企业的“不平等的政策性负担”所致,关键是要解决冗员率上升问题。
陈立泰[12]否定了产权私有化的改- 3 -革取向,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基于制度安排差异而导致的缺乏创新型人力资本、创新动力与能力双重不足,是转轨期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提出应以创新型人力资本为核心,从战略上改进国有企业绩效。
上述研究是承认国有企业低效率的。
然而,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经济运行数据,又难以支持低效率结论。
从资金利税率表1 国有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和成本降低率(%)Tab.1 Ratio of Pre-tax Profit to Assets &Ratio of Reduced-cost (State-owned Industrial)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以后成本降低率取消;1998年开始资金利税率指标被总资产贡献率取代,差别是将企业应付利息与利税一起计入贡献额中,因此指标值略有上升。
年 份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资金利税率 30.0 43.6 29.8 30.6 22.7 24.8 23.8 12.4 8.01 6.54 6.27成本降低率 7.0 2.8 8.8 9.3 3.9 -1.1 -7.7 -7.0和成本降低率指标看(见表1),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一直保持两位数,并且在1985年之前基本保持稳定,之后有加速下降趋势;成本降低率则在1980年以后开始出现负数。
从工业企业的增加值率(产值比重,见表2)来看,公有制企业保持稳定,其中国有制企业呈缓慢上升态势;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率远高于非公有制企业,表2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Tab.2 Ratio of Value Added to Gross Industrial Output Value(%)年 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十年平均值全国工业总计 32.4 28.6 28.1 25.5 29.1 28.7 29.7 29.6 29.7 29.8 29.1 公 有 制 32.7 29.3 29.2 30.0 30.3 30.7 31.9 32.1 32.9 33.7 31.3 国 有 制 33.0 31.2 32.1 32.0 33.0 32.9 34.1 34.0 34.6 35.3 33.2 集 体 制 32.2 26.0 24.4 27.1 26.7 25.1 25.5 25.8 26.0 26.6 26.5私 有 制 30.3 26.2 24.8 25.2 25.9 24.1 25.3 25.6 25.7 25.9 25.8外 资 29.9 26.8 25.2 23.3 24.3 23.6 25.3 24.8 26.2 26.4 25.6 港 澳 台 28.8 23.4 22.3 24.5 25.7 24.9 25.9 27.3 25.6 27.4 25.6 其 他 30.9 27.9 27.5 28.9 29.0 23.6 24.4 25.2 25.4 25.2 26.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2003各年数据计算;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值; 表中国有制包括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私有制工业包括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以外的各类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