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赵、后赵胡汉分治政策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我所认为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五贤王

我所认为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五贤王

近日,有胡杂粉总说公子我看历史不客观,我只能说他在胡说八道,其实我也是客观看待历史的。

这不,趁着五一节的好日子,小侃一下五胡十六国各色人物,发一下我心目中的五胡十六国的五贤王。

因为东晋才是正统,所以那帮称帝的我也给他们削去一等,按王的规格看待。

格式不怎么规范,将就看吧。

第一个,苻坚,尊崇汉化,一扫北方。

这个没争议吧,因为没争议,所以略过。

、不过小公子我真心不喜欢基佬,按照主观心理真心不想给他第一的,没办法,咱要客观.第二个吕光西域霸主,战争之神首先,有人说吕光是氐人,当然这个肯定又拿血统说事,可这,血统这东西,真心不想再喷,人家西北王吕光祖上是吕家后人,也就是说,和刘裕攀谈起祖宗来都能追溯到大汉朝,再者,人家也没用什么少民姓,可以说如果问贺六浑,你是鲜卑人还是汉人,贺六浑肯定说,杂家是鲜卑人,不过要是问吕光,你是杂胡还是汉人,吕光肯定大怒,,你他娘才是杂胡,你全家都杂胡,我堂堂汉人!西北那块地方,天高皇帝远,大有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的架势,所以多次避开中原战火,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原汉人另一个避风港,本来,第二的名次我想让给前凉张家的,无奈啊,老张家实在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人,只能让给吕大王。

吕光功绩:1.征服西域,荡平西戎。

吕光带着10万人横扫以龟兹为首的当时西部各个小蛮夷的号称百万联军,一下子真正展现了大汉雄伟,真正实现了“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的豪言壮语,同时打击了西部戎狄准备染指西域的野心,不止将前凉张家留下的烂摊子收拾了一干二净,还大大扩充了版图,后凉是前后几个西域政权的面积最大的。

2.崇尚汉化,尊崇佛教其实吕光本身不信佛,但遇上了鸠摩罗什这家伙,还受到了感化不知道什么的,不过吕光这是信佛而不是宁佛,像萧衍后期信佛信的头都昏了的,这可谓云泥之别,吕光信奉的借条是“大佛不放手中刀”信佛归信佛,人我照杀不误,大不了杀完忏悔下而后凉国的汉化也在十六国中走在前列。

3.敢作敢为,重情重义吕光做事雷厉风行,颇有霸王之风,重情重义则体现在他并没有在淝水之战后苻老大一败就学药厂和锤子两个反骨仔一样扯旗造反,他还是挺懂得君臣恩义的。

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制度

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制度

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制度五胡乱华时期,指的是公元304年到439年间中国北方的政治混乱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北方经历了五胡乱华的政治动荡,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制度概述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304年到316年,称为“石勒时期”。

石勒是东胡人,当时势力范围主要在今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东部。

石勒在不断的战争中,逐渐占领了更多的领土。

他建立了政权,定都南阳,称帝号“燕王”。

政权的主导阶层为东胡人。

第二阶段是公元316年到376年,称为“前赵时期”。

前赵是龙城人石虎所建立的政权,其领土包括今天的河北、北京、山西等地。

前赵政权由石虎及其子石邃、石恒、石琚继承。

政权以石虎的尊号“大赵皇帝”命名。

前赵政权的统治阶层为羯族。

第三阶段是公元384年到439年,称为“北魏时期”。

北魏是鲜卑族人拓跋骜建立的政权,领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甘肃、陕西等地。

北魏政权由拓跋骜及其子拓跋珪、拓跋余等继承,政权以拓跋骜的尊号“太武帝”命名。

北魏政权的统治阶层为鲜卑族。

在这个时期,政权的统治阶层主要为边地少数民族,汉族的地位较低。

这些政权的建立和更迭,反映了中国北方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地方利益的复杂交织和斗争。

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在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是最为稳定的。

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延续了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但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变革。

1. 地方制度北魏时期,地方制度主要是以州为单位。

州一级,设刺史、州别驾。

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地方行政、军事等事务。

州别驾则是刺史的副手。

州下面是县,由县长(县令)管理。

县里设城市、乡、村三级,城市由城守管理,乡和村则由乡长、村长管理。

2. 宗族制度北魏时期,宗族制度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前赵

前赵

十六国之一,前赵(304-329),亦称汉赵。

这是西晋时期少娄民族建立的第一个政权,由匈奴贵族刘渊所建。

国号初期为“汉”(匈奴汉国),后改为“赵”,建都平阳,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历三主,立国凡二十六年。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刘渊自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以祭之,立妻呼廷氏为王后。

署置百官,以从祖父刘宣为丞相,经师崔游为御史大夫,宗室刘宏为太尉,建立汉国。

308年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国号“汉”。

310年刘渊病卒,其子刘聪即位,316年灭西晋。

318年七月,汉主刘聪(汉烈宗昭武皇帝)死,子刘粲继立,为匈奴贵族靳准所杀。

镇守长安的刘聪族弟刘曜闻变,发兵攻靳准。

318年十月,刘曜自立为皇帝。

与此同时,石勒亦以讨伐靳准为名,率军攻破汉都平阳,于是,自平阳、洛阳以东之地尽入石勒之手。

319年,刘曜徙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此后刘曜、石勒常相攻伐。

328年,两军大战于洛阳城西,刘曜饮酒过量,兵败被擒,前赵主力被消灭。

石勒军乘胜西进,曜太子刘熙弃长安,逃奔上都(今甘肃天水)。

329年九月,勒军攻占上都,杀刘熙,前赵亡。

刘曜继承了刘渊政权胡、汉分治的政策。

一方面以子刘胤为大司马、大单于,置单于台于渭城(今陕西咸阳),自左、右贤王以下皆用少数族豪酋充当。

另方面又大体沿用魏晋九品官人法(见九品中正制),设立学校,肯定士族特权,与汉族的豪门望族相勾结,以维护其统治。

此外,还仿效刘渊、刘聪徙民都城地区的办法,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大量徙置长安一带,以便直接控制。

前赵全盛时,拥兵二十八万余人,据地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莫不降附。

前凉张茂,亦遣使贡献。

[编辑本段]前赵历代君主列表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死因汉高祖光文皇帝刘渊 304年-310年元熙 304年-308年病死永凤 308年河瑞 309年-310年废皇帝刘和 310年河瑞 310年汉烈宗昭武皇帝刘聪 310年-318年光兴 310年-311年病死嘉平 311年-315年建元 315年-316年麟嘉 316年-318年隐皇帝刘粲 318年汉昌 318年被杀靳准 318年-319年景皇帝(刘曜追谥) 刘亮献皇帝(刘曜追谥) 刘广懿皇帝(刘曜追谥) 刘防宣成皇帝(刘曜追谥) 刘绿汉襄宗昭文皇帝刘曜 318年-328年光初 318年-328年被杀末帝刘熙 329年光初 329年[编辑本段]疆域在刘渊、刘聪时期,其范围控有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然而实际控制范围不大,刘聪时期,只局限在山西的一角(其余部分在刘琨手中)和由刘曜坐镇的关中一部分地区。

后赵政权胡汉分治政策再认识

后赵政权胡汉分治政策再认识

作者: 王延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
页码: 121-128页
主题词: 胡汉分治;后赵;政权;政策;再认;十六国时期;历史条件;两晋
摘要:两晋十六国时期,由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立国三十一年就在一场民族仇杀中崩溃。

许多同志认为这是后赵政权施行“胡汉分治”政策的必然结果。

然而,如果我们对后赵实行胡汉分治的历史条件,胡汉分治政策的实施;后赵政权的崩溃等问题做一些具体考察,就会发现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不是后赵政权崩溃的根本原因。

“胡汉分治”的消极作用被不适当的夸大了。

陈寅恪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思想试析

陈寅恪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思想试析

2009年第1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11,2009 总第85期 Journal of B eifang Ethnic U niversity Gen1N o185陈寅恪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思想试析张二平(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北京100871)摘 要:陈寅恪的民族与国家思想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他很重视确定胡族的种族特征,但进一步提出,胡汉之分不在血统,而在文化。

胡汉之分的文化内涵表现为政治之分、经济之分、军事之分诸面相。

在胡汉融合中,民族观发生了从血统到地区再到文化的转化。

民族与文化、地区与国家的不断互动,加速了民族的重新融合,孕育了国家的重新凝成,造就了隋唐制度文明。

关键词:陈寅恪;中古中国;民族融合;文化渊源;国家凝成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83(2009)01-0021-06在陈寅恪的中古史研究中,民族与国家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陈寅恪民族史的研究与文化史、政治史密不可分,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诚如他为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作序所说:“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故承命不辞。

”[1](270)许多研究者也不断强调这第一点,但对第二点却认识不足。

事实上,以上两点密不可分。

如果我们把观察的目光从文化民族开始,进一步过渡到政治国家,就有可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陈寅恪的学说旨趣。

在中国中古史上,民族问题主要是胡汉问题,既有胡汉之间的民族冲突,也有文化融合,更有地方文化与中心文化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复杂互动。

经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漫长过程,华夏民族不断发展走向壮大,而统一国家也不断走向更新、凝成。

本文试图以《陈寅恪集》中的丰富论文材料为基础,对陈寅恪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思想进行分析,以揭示中古时期这一过程的起点、进程、结局及其规律。

一、“有教无类”的民族观首先,陈寅恪很重视确定胡族的种族特征,包括胡气、胡貌、胡姓、胡名、胡俗、胡语等方面。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胡汉关系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胡汉关系

南凉
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
(397—400)
(400—402)
(402—414)
秃发部为鲜卑拓 跋部的一支。秃发乌 孤在397年自称大都 督、大将军、大单于、 平西王,建元太初, 定都廉川堡,史称 “南凉”。
西凉
李暠—李歆—李恂
(400—417)(417—420)(420—421)
李暠为陇西 狄道人,汉族。 公元400年自称凉 公,年号庚子, 史称“西凉”。
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后 裔刘渊趁“八王之乱”起兵 反晋,在公元304年称汉王, 史称”匈奴汉”、“刘汉”或 “前赵”。后来在公元308年 称帝,迁都平阳。
成汉
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
(304—334)(334—335) (335—338)(338—343)(343—347)
氐族(巴氐)首领李雄在公元304年, 在成都,自称成都王,国号“成”。史称 “成汉”,或“前蜀 ”。
一 胡汉分治
★建立第一个五胡政权的刘渊,之所以把国 号定为“汉”、采用汉魏官职、继承蜀汉的 正统等,是因为要达到拉拢或者安慰众多汉 人的目的。
★刘渊说道:“善!大丈夫当为汉高、魏 武,呼韩邪何足效哉!”《资治通鉴·晋纪·惠 帝永兴元年》
★在汉国内匈奴制度和汉人制度同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胡汉分治。
“翟魏”
胡汉关系
★胡人和汉人之间所发生的“胡汉关系”就是具 有说明这个时期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胡汉关系”不仅意味着相互生活习惯不同的 游牧民族的胡人和农耕民族的汉人之间的碰头,而 且内涵着向来自称文化民族的汉人和作为被歧视的 胡人之间的对抗。
★“胡汉关系”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领 域留下了很深的影响,甚至对隋唐“世界帝国”的 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王建国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日报/2014年/11月//4日/第012版编者按:前赵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由匈奴人刘耀在长安建立的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然而,这个短命王朝仅存在了11年就灭亡了。

刘耀在位期间,积极推行儒学,在长安设立太学和小学,聘请著名学者传授儒家文化。

他又建立租赋制度,实行封建制度。

刘耀的赵国有着明显的汉化倾向。

作为在陕西建都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治举措、历史文化值得我们今人研究思考。

本期周末讲座刊登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王建国《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为您讲述前赵文化与历史。

本报特撷取精华加以摘编,以飨读者。

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晋灭亡后,整个北方陷入十六国割据的混战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涉及到匈奴、鲜卑、揭、氏、羌等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二十几个政权或国家,因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一书而得名。

“十六国”时期,又称“五胡”十六国,“五胡”含有古代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当不足取,后世称十六国。

前赵是十六国之一,是由匈奴人刘耀在长安建立的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历2帝,共11年。

也有史家认为前赵政权是刘渊汉政权的继续,应从公元304年算起,329年灭亡,共26年。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因为刘渊的汉政权后来又分为前赵和后赵,其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从刘渊建汉到前赵建立1.刘渊建汉西晋永兴元年(304),匈奴人刘渊乘“八王之乱”之机,打起“尊汉”的旗号起兵反晋。

他自称汉王,立国为汉,史称刘渊建汉。

刘渊的汉政权得到胡汉各族人民的支持,其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归附。

永嘉二年(308),刘渊称帝,次年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史称刘汉政权。

刘渊,字元海,自幼熟读经史自家和《孙了兵法》,后以“质了”的身份留居洛阳,汉化程度很深,他曾先后担任匈奴左部帅、北部都尉、部大都督等职,在匈奴部众中有较高的威望。

石勒的北方政权与汉朝南方的抵抗

石勒的北方政权与汉朝南方的抵抗

石勒的北方政权与汉朝南方的抵抗在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与混乱的时代。

其中,石勒创建的后赵政权成为北方政权之一,而南方的汉朝则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本文将介绍石勒的北方政权与汉朝南方抵抗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五胡乱华是指公元304年至439年间,北方汉族被少数民族五胡族群所统治的历史时期。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政权相互兴衰,在这个动荡的时期里,石勒创建了后赵政权,成为北方政权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汉朝南方却继续抵抗,为中国历史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石勒的后赵政权石勒曾任东晋的军事重臣,对于北方政权的统一有着宏伟的目标。

公元319年,石勒在并州自立为王,建立了后赵政权。

随后,他不断扩张领土,征服了周边的一系列政权,实力逐渐壮大。

后赵政权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自身的统治和发展。

石勒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负担,提倡儒家思想,培养士人。

他还实施军事改革,加强边防防线,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石勒的后赵政权存在重重困难。

他统治下的领土广大,但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行政制度和官僚体系。

内部官员贪污腐败,导致民生困苦,社会动荡。

此外,石勒死后,后赵内讧不断,政权逐渐衰落。

三、汉朝南方的抵抗南方的汉朝成为后赵政权最坚决的敌人之一。

自石勒建立后赵政权起,汉朝便开始了针对北方政权的抵抗战斗。

汉朝统治下的南方地区山川壮丽,经济富庶,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

汉朝南方抵抗主要通过战争、外交手段以及地理环境的利用来进行。

汉朝军队经常发动进攻,试图重夺失去的北方领土。

同时,汉朝也与其他北方政权联合,共同抵御后赵的侵略。

一些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也成为汉朝抵抗的重要因素,如山区及河流交汇处的天险。

尽管汉朝南方的抵抗非常顽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赵政权的力量似乎不可抵挡。

公元352年,石勒的子孙石虎夺取了汉朝的首都建康,标志着南方的抵抗告一段落。

汉朝南方的抵抗虽然失败,但奠定了南方对北方政权的斗争传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胡是怎么消失的?

五胡是怎么消失的?

五胡是怎么消失的?作者:真正易水寒标签:生活2011-05-30 07:57 星期一晴西晋末年,天下大乱。

散居在各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审时度势,纷纷建立政权。

其中最为强大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

从304年算起,及至隋朝统一中国前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他们互相攻伐,几无宁日,史称“五胡乱华”。

自然,这是一个倾向性很强的词汇。

人自欺者,恒被人欺。

胡未乱华,实乃自乱。

传说中“五胡”,曾经雄霸天下,煊赫一时,但都没维持多长时间,除羌族以外,其他四族不久便无影无踪。

那么,他们是怎么消失的呢?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国亡族灭先来说说匈奴。

东汉末年,蒙古大草原发生了一次空前绝后的旱灾,赤地千里,草木尽枯。

匈奴因此分裂为南、北匈奴。

北匈奴向西迁移至东欧,南匈奴则依附于东汉,不断南迁。

后来,匈奴后裔刘渊统一了南匈奴五部,冒称刘邦后裔,自立为帝,国号为“汉”。

不久刘渊的侄子刘曜夺取政权,把国号改为“赵”,史称前赵。

这前后二十多年间,是匈奴族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329年,前赵被石勒灭掉,匈奴的力量逐渐淡出中原。

大约一百年后,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在内蒙古一带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大夏国,但影响并不大。

还有氐族。

氐族人先后建立过成汉、前秦、后凉等小国,其中以前秦最为强大。

公元351年,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史称前秦。

后来,苻坚即位,陆续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与东晋形成南北分立之势。

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南攻,率领百万大军御驾亲征。

东晋则派出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以水陆八万人迎敌。

两军在淝水一带隔岸对峙。

苻坚的重要助手王猛临终前曾告诫他,不要轻易进攻东晋。

但苻坚自认兵多势强,一意孤行。

但到了淝水,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把远处八公山上摇动的草木也误认为都是晋军,开始心生胆怯。

开战前,晋军要求前秦军队稍微后退,以便登陆对垒。

苻坚答应下来。

前秦军队刚刚后撤,晋军便在军阵后面高喊:“秦军失败了!”秦军将士信以为真,狂奔乱逃,乃至大败。

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王建国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日报/2014年/11月//4日/第012版编者按:前赵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由匈奴人刘耀在长安建立的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然而,这个短命王朝仅存在了11年就灭亡了。

刘耀在位期间,积极推行儒学,在长安设立太学和小学,聘请著名学者传授儒家文化。

他又建立租赋制度,实行封建制度。

刘耀的赵国有着明显的汉化倾向。

作为在陕西建都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治举措、历史文化值得我们今人研究思考。

本期周末讲座刊登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王建国《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为您讲述前赵文化与历史。

本报特撷取精华加以摘编,以飨读者。

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晋灭亡后,整个北方陷入十六国割据的混战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涉及到匈奴、鲜卑、揭、氏、羌等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二十几个政权或国家,因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一书而得名。

“十六国”时期,又称“五胡”十六国,“五胡”含有古代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当不足取,后世称十六国。

前赵是十六国之一,是由匈奴人刘耀在长安建立的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历2帝,共11年。

也有史家认为前赵政权是刘渊汉政权的继续,应从公元304年算起,329年灭亡,共26年。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因为刘渊的汉政权后来又分为前赵和后赵,其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从刘渊建汉到前赵建立1.刘渊建汉西晋永兴元年(304),匈奴人刘渊乘“八王之乱”之机,打起“尊汉”的旗号起兵反晋。

他自称汉王,立国为汉,史称刘渊建汉。

刘渊的汉政权得到胡汉各族人民的支持,其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归附。

永嘉二年(308),刘渊称帝,次年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史称刘汉政权。

刘渊,字元海,自幼熟读经史自家和《孙了兵法》,后以“质了”的身份留居洛阳,汉化程度很深,他曾先后担任匈奴左部帅、北部都尉、部大都督等职,在匈奴部众中有较高的威望。

五胡十六国军制

五胡十六国军制

西晋“八王之乱”至北魏期间,即公元304年~439年很短的时间内,北方和巴蜀地区先后出现异族割据政权,计有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夏共16国。

另有冉魏、西燕一般不包括在16国之内,北魏的前身代国也在这时建立。

一、成汉、前赵:刘渊本是匈奴贵族,西晋“八王之乱”时被部落贵族共推为大单于(匈奴最高首领),公元304年称汉王,308年又进称皇帝,国号汉;3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329年,石勒消灭了刘曜的前赵政权;从刘渊到刘曜,中间还有刘聪,历时二十六年。

曹操时把匈奴部族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有部帅为统领,刘渊的父亲刘豹是左部帅,晋武帝时改部帅为部都尉,刘渊先为北部都尉后又为五部大都督。

“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想以外族兵为援,叫身在洛阳的刘渊回并州调面奴五部来参加内战,并给刘渊以北单于的称号,匈奴部趁机共推刘渊为大单于,进兵中原,至刘聪时,攻灭西晋。

刘聪入主中原后,仿魏晋建立了中央军,共有十六军,领兵将军分别为辅汉、都护、中军、抚军、镇军、卫京、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上军、下军、辅国、冠军、龙骧、武牙大将军,都由刘聪的子弟充当,每位大将军配给本营兵二千人,则成汉的中央禁军兵力约三万二千人。

除中央禁军外,另拥有众多的部落兵。

皇帝亲掌单于左、右辅,即部落兵的左、右总指挥,分别统管“六夷十万落”,部落成年男子都是部落兵,每万落置一都尉统领,都尉隶属于单于左、右辅。

(所谓‘六夷”,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巴氐六种部族,或者认为有乌桓而无巴氐;所谓“万落”,落是指少数民族的最小的居住点,万落也就是一、两万户。

当时以万落为一大单位,可能是由原来匈奴军队万骑的编制发展而来。

)成汉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对辖区内的汉族人口按户编组,置左、右司隶,各领户20余万,每万户置一内史,汉族一般不当兵,而六夷才是成汉、前赵的基本兵源,即部落兵制。

冲突中融合_浅议十六国时期的民族问题

冲突中融合_浅议十六国时期的民族问题
① 至于两赵推行的胡汉分治制度,周伟洲先生认为它是时 代的产物,并不是民族压迫。(见周伟洲:《汉赵国史》,桂 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69~172 页。)
② 正如陈梧桐先生所说:“在几个民族政权对峙的分裂时 期……民族矛盾比较突出,但它也不是在所有地区都处 于主导地位……大体上说,在各政权之间,民族矛盾是 主要的,它们之间的斗争大多属于民族斗争的性质;但 在各个政权内部,阶级斗争则是主要的,各族人民对统 治阶级的斗争,主要的是属于阶级斗争的性质。”(陈梧 桐:《古代民族关系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65 页。)
谈及十六国时期的黑暗统治,人们往往把批 判的矛头指向石虎。据《晋书》载:石虎时期“众役 烦兴,军旅不息,加以久旱谷贵,金一斤直米二斗, 百姓嗷然无生赖矣。”[1] (卷 106,p.2764)为满足私欲,他还 抢掠民女,“郡县要媚其旨,务于美淑,夺人妇者九 千余人。百姓妻有美色,豪势因而胁之,率多自杀 ……自初发至邺,诛杀其夫及夺而遣之缢死者三 千余人。荆、楚、扬、徐间流叛略尽”[1] ,总 (卷 106,p.2777) 之,石虎在位期间,苛役不断,暴政频兴,搅得北方 不宁,民不聊生。虽然当时塞外少数民族已经大量 迁入中原,但后赵领内的民众主体仍是汉人。正是 由于占后赵人口比例大多数的汉人深受石虎暴政 所苦,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多把石虎的残暴统治说 成是民族压迫。
治地位,往往利用各民族间非对抗性的矛盾,把水 搅浑……挑动民族间的相互仇杀”[5] (pp.38~39)。后赵末 年的这场民族大屠杀也不外乎此。
冉闵策动这场大屠杀其实并不是因仇视胡 人,想将他们尽数消灭③;更不是想为广大汉人争 取民族权利。他的所为完全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 野心—— —取代石氏,自立为帝。

十六国时期的胡汉分治

十六国时期的胡汉分治

十六国时期的胡汉分治黄蕾胡汉分汉是十六国时期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于这一问题,以往人们往往仅从概念上做出简单的结论,把它视为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产物,这不仅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公正的。

那么胡汉分治的内容如何,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否是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的产物,在十六国史上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需要给予回答。

笔者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治魏晋南北朝史的专家和同行。

一、胡汉分汉的内容所谓胡汉分治,亦称民族分治,是统治者对胡人和汉人采取不同的统治办法,即分而治之十六国时期存在胡汉分治,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且它是其时诸国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政策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皇帝、单于二名号同时存在;第二,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专门管理胡人的机构,即两套机构同时存在。

皇帝同时称单于,早在十六国的第一个建国者匈奴人刘渊就已经开始了。

晋惠帝永安元年,刘渊在左国城起兵建国,首先自黎大单于,接着自称汉王,永嘉二年刘渊称皇帝后,仍黎大单于,直到晚年,才把大单于之名号授以他的儿子刘聪。

众所周知,单于之名号来源于匈奴的最高统治者。

刘渊首先自称大单于,无疑是企图恢复祖辈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但是,刘渊并非仅仅要做匈奴最高统治者而起兵,因为,他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受过良好教育,精通经史兵法,又与西晋上层统治集团有很深的联系,在“八王之乱”后期的激烈争夺中,他清楚地看到西晋统治已是日落西山,岌岌可危。

所以,他决心起兵,企图代晋自立。

他曾这样表白:“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唯德所授耳。

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

”他还预料,起兵的结果是“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

所以,刘渊集大单于、皇帝于一身,意味着他不仅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汉人的最高统治者,具有双重性。

但是,自刘渊晚年把大单于授与他的儿子刘聪以后,一直到晚赵国灭亡,皇帝再不同时称大单于,而是把这一名号授予皇太子。

五胡十六国介绍

五胡十六国介绍

五胡十六国介绍“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十六国综述【时间】公元304-439年西晋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局.这样一来,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它的外患导致中原沦陷,边陲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司马王室南迁。

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中原从未被东晋所收复,国家未为统一,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实际上共有二十国。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

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

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五胡十六国分述一、成汉(304-347)巴氐族李雄十六国之一。

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西北流民起事。

304年,其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建都成都。

李雄在位三十年,刑政宽和,战事稀少。

338年,李雄的侄子李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

统治区域有今四川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分。

十六国时期前赵的法制

十六国时期前赵的法制
关键 词 : 前赵 ; 法制 ; 制原 则 ; 法 法律 内容 ; 司法制 度 中图分 类号 :2 8 K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02 3 (0 6 0 -0 10 10 . 120 )307 -5 7
匈奴是一个历史悠久 的 民族。东 晋十六 国时 期, 内迁 的匈奴刘氏集团顺应历史潮流, 一举推翻了
… …
年十四, 究通经史 , 兼综百家之言 , 孙吴兵法靡

不诵之 , 工草隶 , 善属文 , 著述怀诗百余篇 、 赋颂五十
收稿 日期 :0 50 . 20 -31 4
其在位 6年 , 是为前赵政权的奠基时期。前述刘
作者简介 : 何宁生 (9 3 ) 男 , 西西 安人 , 15 . , 陕 西北大学法学 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法律史 、 宪法学的教学 与研究 。
而有 所 变异 。 前 赵首 主刘 渊是 十六 国时期较 为杰 出的人 物之

前赵统治者的执法理政原则 与其汉文化素养不 无关系。《 晋书》 : 载 前赵首 主刘渊, 幼好学 。师事 “ 上党崔游 , 习毛诗 、 京氏易、 马氏尚书, 尤好春秋左氏 传 , 吴 兵 法 , 背 诵 之, 、 、 子 , 不 综 孙 略 史 汉 诸 无 览’ ] 晋 ’元 载 ; 主刘 聪 , 幼 而 聪悟 好学 , ’ 书剌海记 二 [ 《 “

前赵统治者 的执法理 政原则
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前 赵的治国策 略。然而 , 任 何一个朝代或政权 , 都有一个由建立到发展 , 再到衰 亡的过程 , 情势的变化 , 使前后统治者的治理手段难 以如一 , 往往因时 、 因势而有所改变 , 尤其是在战乱 纷争 的动荡之世更是如此。前赵统治者的执法理政 原则 , 也随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统治者本 人的秉性

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政治模式

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政治模式
影响
这种制度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但也可能导致政 权的不稳定和被颠覆。
汉人主导模式
含义
汉人主导是指北方政权由汉人主导政治,实行汉人的政治制度和文 化传统,以维护汉人的利益和稳定。
表现形式
政权高层主要由汉人组成,实行州郡制度和儒家文化传统,对胡人 实行同化和融合政策。
影响
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汉人的利益和稳定,但也可能导致民族矛盾和冲 突,甚至引发民族起义和反抗。
借鉴历史经验
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的政治模式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实践意义, 可以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推动学术研究
对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政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相关学术领域的 发展和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史研究体系。
02 北方政权政治模 式类型
胡汉分治模式
含义
01
胡汉分治是指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针对胡人和汉人实行不同的
政治制度,以维护各自的利益和稳定。
表现形式
02
胡人部落制、汉人州郡制并存,胡人享有部落自治权,汉人则
受到州郡官员的管辖。
影响
03
这种制度容易导致民族矛盾和冲突,也不利于政权的统一和稳
定。
胡汉联合模式
含义
胡汉联合是指北方政权通过联合胡人和汉人共同治理国家,以实 现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表现形式
政权高层由胡人和汉人共同组成,实行共同的政治制度,胡人和 汉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汉人豪族势力
汉人豪族
指北方地区的汉族大地主、大豪族,他们拥有私人武装和 家族势力。
经济基础
汉人豪族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 。
政治影响
汉人豪族在北方政权中具有一定影响力,通过与胡族政权 合作或斗争来维护自身利益。

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郭钦的徙戎之建言未被晋武帝采纳,他所担心的胡汉混居的局面的确出现了。晋元康九年(299 年),晋太子洗马江统作《徙戎论》:“并州之胡,本实匈奴桀恶之寇也……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 人口之盛,过于西戎。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 为寒心。”江统建议将并州之胡迁出。当时的南匈奴虽然保留着原匈奴行政组织系统的官号,但 也接受魏晋的封号,成为其地方官(部帅 / 都尉),所以刘渊从祖刘宣说:“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 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晋书 • 刘元海载记》)
其中匈奴族属的有屠各、贺赖,赤沙或亦是;赤勒即敕勒,与丁零 / 高车同;羌渠、力羯, 为羯胡属。匈奴分布区域的变化:东汉时呼韩邪单于内附,其汗庭设在西河郡的美稷(今内蒙古 准噶尔旗北)。此后陆续安置的匈奴大概分布在北地(宁夏青铜峡南)、朔方(内蒙古磴口)、五 原(包头西)、云中(托克托北)、定襄(山西左云西)、雁门(山西代县西北)、代郡(山西阳高)。 人口约四五万人。数十年后,人口增长四五倍,达二十余万。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从“独居”“混居”到“聚居”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各政权的建立者,绝大多数是说阿尔泰语人群,“他们迁入长城以内 或靠近长城地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汉前期,其中相当一部分早已深入到 中原政权的腹心地区。这些游牧民族先是作为魏晋王朝统治下多族群社会的个别单元而存在,在 西晋末年的政治动荡中扮演了直接推翻西晋朝廷的角色。正是这些有鲜明部族特征的军事和政治 力量,把晋朝的政治和军事存在驱赶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中国南方,由此开始了北方中国的 十六国时代。十六国以及紧随其后的北朝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建立政权的群体、各政权统治集 团主要成员,其民族背景多与内亚阿尔泰人有关。这些进入长城以南的内亚人群及其后裔,基本 上都没有退回到草原上去,而是变成了农耕定居地区的人口,成为北朝末年开始的获得具有族群 意味的‘汉人’的一部分。” 表现在人事任用上,以本民族为先,次为其他胡族,再次为汉人。 以北魏为例,将相中胡族占 75%,汉族占 25%。金朝统治中原百年,三品以上京官共 158 人, 其中女真 101 人,占 64%。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魏晋至隋唐热考主题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二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魏晋至隋唐热考主题
热考主题2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演进
热考主题
1. [2022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 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 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魏晋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朝初期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妻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答案
3.B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初期将魏晋时期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沿袭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均田制,这体 现了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征收的对象,不能得出“扩大了赋税征收的对象”这一结论, 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唐朝初期沿袭了北魏的均田制,没有体现出均田制的稳定发展,排除C项;唐朝的租庸调制 仍然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并没有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热考主题
2. [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时间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Hale Waihona Puke 事件 废除九品中正制始置进士科 恢复九品中正制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答案
1.C 据材料“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可知,分封的诸子在地方上势力很大,从而威胁 到中央集权,而唐朝后期在京城集中安置诸王,这削弱了诸王的权力,凸显了专制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藩 镇的相关信息,故A项排除;唐后期的做法削弱了分封体制,故B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崩溃,故D项排除。

历史趣谈:汉族的大救星?看看冉闵毁誉参半的悲壮一生!

历史趣谈:汉族的大救星?看看冉闵毁誉参半的悲壮一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族的大救星?看看冉闵毁誉参半的悲壮一生!
导语:后赵石虎曾经取笑西晋司马氏宗王之间出现的“八王之乱”,他哪里想得到?他闭上了眼睛后,他的儿孙们便轰轰烈烈地上演了一出属于他们的石氏
后赵石虎曾经取笑西晋司马氏宗王之间出现的“八王之乱”,他哪里想得到?他闭上了眼睛后,他的儿孙们便轰轰烈烈地上演了一出属于他们的石氏版“八王之乱”,参演主角有太子石世和其他的石遵、石斌、石冲、石衍、石鉴、石苞、石祗等七个宗王,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刚好也是八个。

想了解这个史上最残暴皇帝的,可以点击他是石虎一家子,他们是来跟苻生争最残暴的皇帝的!
这八个石氏宗王之间,这个杀了那个,另一个又杀这个,杀得很热闹,被卷进来的大臣、将领、士兵、还有无辜平民,死伤无数,血流成渠。

因为这场混乱,有一个人迅速崛起。

这个人姓冉,名闵,原字永曾,小名棘奴。

冉闵之父冉瞻,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因不堪刘渊、石勒之类的匈奴人、羯人杀戮抢掠,八九岁就跟随父辈加入到并州刺史司马腾所率领下逃难求食的“乞活军”中。

永嘉四年庚午(公元310年)七月,石勒于河内大破乞活军陈午部,俘虏了不少乞活军军将,其中就有年方十二岁的少年勇将冉瞻。

石勒喜其小小年纪却骁猛多力,命石虎收养冉瞻为义子。

冉瞻打仗勇猛,攻战无前,在石虎帐下屡建奇功,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

咸和三年(328)七月,石虎自轵关西进,攻击前赵的河东,惹毛了白眉汉主刘曜。

刘曜尽发国内大军追着石虎的屁股打,追到高候,两军混战,石虎大败,后赵士卒的尸体枕籍达二百多里,冉瞻战死于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 晨 茜
(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 院,呼和浩特 0 1 0 0 7 0 )
摘 要 :前 赵 、后 赵是 五 胡 十 六 国时 期 两个 前后 相 继 的 少数 民族政 权 ,它们 最早 实行 了胡 汉 分 治政 策 来 统
治境 内各民族 ,但 由于两国最高统治者文化素质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 ,两国的胡汉
一、Leabharlann 前 赵 、后赵 胡汉分治 的差异
前 赵是 十 六 国时 期最 早 建立 的 少数 民族 政 权 , 它最 早采 用 了胡汉 分治政 策来统 治境 内各 民族 ,因 此 前赵 的胡汉 分治 并 不是 十 分 完善 。在 胡制 方 面 , 直 到刘渊 晚年 病重 ,才对 政权作 了重大调 整 ,置管 理少 数 民族 的单 于 台于平 阳西 ,以楚王刘 聪 为大 司 马 、大单 于 ,并 录 尚书事 ,始安王 刘 曜为征讨 大都 督 ,领单 于左 辅 ,延 尉乔 智 明为冠 军大 将军 ,领单 于 右辅 。刘聪夺 取政 权后 “ 置左右 司隶 ,各领 户二 十余 万 ,万户 置一 内史 ,凡 内史 四十三 。单 于左右 辅 ,各 主 六夷 十 万落 ,万落 置 一都 尉 ” 。刘 曜继续 实行 这一 政策 , “ 置单于 台于渭城 ,拜 大单 于 ,置 左右贤王 以下 ,皆以胡、羯 、鲜卑 、氐、羌豪杰” 。 单 于 台 由皇帝 或 皇子 兼 任 ,被 置于 都城 平 阳 附近 , 掌握着国家的精锐部队。汉制方面,前赵最初为迎 合其 “ 尊 汉 ”的旗号 ,在 中央主要恢 复 了汉 朝 的制 度 ,中枢 之职 以丞相 、太 尉 、御史 大夫 为首 ,下设 九 卿 。之 后前 赵逐 步开始 吸收魏 晋官制 ,中枢 之官 为 丞相 、太 师、太傅 、太保 、大 司徒 、大司 空 、大 司马 等七 公 ,魏晋 时 期加 强 皇权 而设 置 的 尚书省 、 中书省 、 门下 省 ,也 被沿 用 。刘 曜还立 太学 于长安 宫东 ,小学于未央宫西 ,简百姓十五以下十三 以 上 ,神志可教者千五百千 ,选朝贤儒明经笃学以教 之 。地方 主要 为州郡 县三 级制 ,州 的长 官为州 牧或
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gjiyuwenhuabianjiangjin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3 . 3 0
州刺 史 ,郡设 太守 ,县设县 令或县 长 。据周 洲伟 先 生统 计 ,前 赵政权 中汉族 官员 占了全部 官员 的 一半 以上 ,且位 至 “ 七公 ”及大将 军 的 占全 部 官员 总数 的百分之 , 在当时 况下,能做至 ! 腿I 一点实属不易。 刘聪死 后 ,石勒脱 离前 赵 ,自称 大赵 天王 ,后 于襄 国城建 立赵 ,史 称后 赵 。后 赵脱 胎于前 赵 ,因 此 后赵 的政治制 度多沿 用前赵 ,前赵 的胡汉 分 治政 策 也被 后赵 原原 本本 地 继 承下来 。太兴 二 年 张 敬 、 张宾 上疏 日: “ ……请称大 将军 、大单 于领 冀 州牧 赵 王 ,依 汉 昭烈 在 蜀 ,魏 王 在 邺 故 事 ,以河 内魏 汲 、顿 丘 、平 原 、清 河 、锯鹿 、 常 山 、 中 山 、长 乐 、乐平 十一郡 ,并 前赵 国广平 、阳平 、章武 、渤 海 、河 间 、上 党 、定 襄 、范 阳 、渔 阳 、武 邑 、燕 国 、乐 陵十 三军 合二 十 四郡 ,户 二 十 九万 为 赵 国。 封 内依旧改为内史 ,准 幅 贡》 , 魏武复冀州之境 , 南 至盟津 ,西达龙 门 ,东 至于河 ,北 至 于塞垣 ,以 大 单 于 镇抚 百 蛮 ,并 、朔 、司 三 州 通 置 部 司 以监 之。 ”署 其 子弘 为 大单 于 ,配禁 兵 万 人 ,车骑 所 统 五十 四营悉 配之 。虽然有关 后赵 胡汉 分治 政策 的史 料 多缺佚 ,但从 《 晋书》 等相关史 料 中还是 可 以大 致看 出后赵 实行胡 汉分 治的痕迹 。后 赵 的单 于 台置 于都城襄国城附近 ,皆由皇子领之。在继承前赵旧 制的基础上 ,后赵对胡汉分治也有了新 的发挥 。后 赵设中垒将军支雄 、游击将军王阳并领门臣祭酒 , 专名胡人诉讼 ,以张离、张亮、刘群 、刘谟为 门生 主书 ,司典 胡人 出内 。石勒 甚 至下令 号胡 ( 羯 ) 为 国人 ,将境 内的各 民族分 为三 等 ,羯 族一 等 ,其他 少数民族为二等,赵人也就是汉人为三等 ,汉人处 在 社会最 底层 ,深 受后 赵残酷 统治 的压迫 。在 汉制 方 面 ,后 赵 同样 承袭 了汉魏 制 度 ,在 中央设 宰 相 , 太 宰 、太傅 、太保 、司徒 、司空 、司 马 。地方 州郡 县 三 级制 。后赵 还恢 复 了魏晋 以来 的九 品 中正 制 , 在 襄 国四 门置 宣文 、宣 教 、崇儒 等十 余所 小学 ,简
分治政 策有差异 ,这种 差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关 键 词 :前 赵 ;后 赵 ;胡汉 分 治
中图分类号 :K 2 3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 - 5 4 0 9( 2 0 1 5 )0 7 —0 6
五胡十六 国时期是古代 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 期 ,在 这一 时期 饱 受 压 迫 的少 数 民族 纷纷 揭 竿 而 起 ,成为 灭亡 晋朝 的主力 ,前赵 和后赵是 十六 国前 期较 早建 立并且 前后 相继 的少数 民族政权 ,面对 统 治境 内胡 汉 民族 相 杂而未 完全相 融 的局 面 ,它 们采 取 了胡汉 分治 政策 ,即对境 内的胡 族 和汉族采 取不 同的统治 方式 的政策 。
2 0 1 5年 第 7期 ( 总第 1 3 9期 )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B0RDER ECON0MY AND CUI T URE
N o . 7 . 2 O l 5
Ge n e r a 1 . No . 1 3 9
【 历史文化 】
前赵 、 后赵胡汉分治政策的比较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